父母的心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父母的心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父母的心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五篇課文。這一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至愛親情。在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已經體會到了父親深沉的愛、母親溫暖的愛、手足真摯的愛。《父母的心》是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所寫。他年幼父母雙亡,只好寄居在體弱多病的祖父家中。不久,祖父也猝逝了。作者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懷,因而特別渴望父愛、母愛。作者的編寫意圖是想讓學生們能夠理解父母對子女的至愛親情。這篇小說情節短小,但卻一波三折。父母的形象也在這跌宕起伏的情節中升華。
二、學情分析
初中生普遍逆反心理比較重,不能理解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所以親情教育、感恩教育仍然非常重要。而在這一單元中的學習都是有關于至愛親情的,所以,在教學上要注意學生的倦怠情緒。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人物的細膩描寫,理解文中父母的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至愛親情,學會理解父母和珍視親情。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應該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升華為自己的感情世界。我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敘事筆法”作為教學目標,是因為初中生擅長的文體是寫記敘文,但學生卻很容易犯記流水帳的毛病,讓學生在本文簡單的情節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說的中人物的描寫讓學生們看到了人物的特征,然后了解了人物的性格與心理。而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的愛,父母為其傾注了一切,但是理解父母辛苦的又有幾個呢?因此在情感上有必要讓他們學會體諒父母,懂得感激、孝順父母。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感悟、揣測人物,理解父母的感情變化。
(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情境創設法、講讀法
(情境的創設不可缺少,它就是餐桌上的那道開口湯,有了它課堂的情境才能引人入勝。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創設和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情境教學所具有的廣遠性,能促進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
(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初二的學生基礎好些的對課文的理解就透些,基礎不好的就難些,所以在課堂中講授是不可缺少的。對于農村中學的孩子來學,學習的條件有限,他們往往不會主動的去提前收集資料,所以講授可以轉化為學生接受的過程。)
(文本內容需要多讀才能理解。吃不透文本也就理解不了作品所蘊含的感情。所以要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誦讀后學生有個整體的對課文的認識。古代教學就處處體現誦讀的地位,現在,有些時候因為要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誦讀在教學中的地位。)
學法:互動、合作
(課堂學習的氛圍很重要,這就需要學生們能在獨立思考后的基礎上互動起來。大家把各自的理解、想法與同學們一起探討,最后達成共識。這種互動在課堂上是不可缺少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特長,也讓學生們認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六、說教學程序
1、情境創設
收集表現出父母之愛的圖片,創設一個情境。然后發問。
導入:父母的愛是什么?(生各抒己見)
是的,父母的愛不是閃閃發光的鉆石,不是津津有味的美食,它只是我們在悲傷的時候一句簡單的安慰,只是我們在寒冷時一個溫暖的懷抱,我記得有人說過:父母的愛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們則是那小小的帆,永遠也走不出那片海。無論我們多大,在父母眼里我們永遠是孩子。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日本小說家所寫《父母的心》。
(提問式導入,引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呼喚學生心中對“父母之愛”的親身體驗,在導入語的召喚下,學生的內心感情會有所起伏,為學生理解文本作鋪墊。)
2、整體感知(《課標》中要求的“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主要內容”獲得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
再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分角色朗讀,進入角色,體會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 教師 、文本之間的對話。不僅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還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合作探究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a、課文如果一開頭就寫貧窮父母一個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現父母愛子之心?
b、課文的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在“送子”“換子”“要子”的情節中是怎樣來表現父母那濃濃的愛的?
(1)找出文中在送換孩子時描寫父母神態的詞語。
(2)找出父母要回孩子時的理由。
(3)由以上分析可見這些描寫神態的詞語傳達出父母怎樣的心情?
對于這個環節,學生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與學習伙伴共同分析、探討、總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以發揮,而且還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課標還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還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解決疑難”,所以處理這一環節需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通過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才能對文本的理解立體起來,才能走進父母深沉的內心去感受、品讀父母親對子女那難以割舍的至愛真情。
4、拓展——講述“愛”的故事
播放韓紅的歌曲《天亮了》,師講述這首歌背后的真實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10時20分左右,在貴州麻嶺風景區,200多名游客在馬嶺河峽谷谷底唯一的纜車乘坐點,等待乘坐纜車去山頂吃中飯。11時10分,一陣難以想象的擁擠后,面積僅有五六平方米的纜車車廂,竟滿載了35名乘客,又一次緩慢上升,10多分鐘后到山頂平臺停了下來。工作人員走過來打開了纜車的小門,準備讓車廂里的人走出來。就在這一瞬間,纜車不可思議地慢慢往下滑去。纜車緩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墜去,一聲巨響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斷裂的纜繩在山間四處飛舞…… 在纜車墜落的那一剎那間,車廂內來自南寧市的潘天麒、賀艷文夫婦,不約而同地使勁將年僅兩歲半的兒子高高舉起。結果,這個名叫潘子灝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點輕傷,而他的雙親卻永遠卻離開了人世……
韓紅從小沒爸爸,我5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然后母親又不在身邊,所以父母的這種愛對她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但是有哪個孩子不愿意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呢?她被父母這種本能的愛所深深打動,創作了《天亮了》。
(學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在感受文中父母的心之后為學生講述一個這樣殘忍、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能夠加深學生理解父母的心。聽的時候很震撼,之后會引發思考。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圖回報,子女就是貪婪的索取者。在你享受愛的同時,你是否明白這份愛?)
5、課堂活動
活動一、請學生們寫出想要對父母說的話。
活動二、請學生們把上述話語告訴父母。(可以打電話、發短信、發微博等。)
(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居多,他們和父母的見面機會少,自然溝通的也少。這個活動的設計是想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感情上孩子是愛父母的,但都缺少直白的表達,而父母有時愛的方式容易讓初中生誤解,所以這個活動,不僅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而且也加深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唯有理解了父母的心,學生們才會寫出真摯的話語。這個活動,班級里的學生都會也都能積極的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6、結束語
父母的愛是對子女的不舍,父母的愛是對子女的心疼,父母的愛是為子女哭泣的眼淚,父母的愛是與兒女一生相守的日子。讓我們為這一家人祈福,愿他們度過暫時的困難,永遠快樂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在解讀、分析、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而成的。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求子
貴夫人欲領養 猶豫不決
送子
送大兒子 眼含熱淚、難割難舍
送子
送二兒子 無精打采
送子
送女兒 失魂落魄
索子
索要女兒 痛哭失聲
(板書體現了重難點。把送子過程和父母的感情變化理出脈絡。從這個板書上,學生可以看到父母在送子的過程中忍受的煎熬。讓學生們明白父母的愛的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愛,是人類所共有的最美的感情。父母的愛是無私、真純的。作者自身的經歷,使他渴望父母之愛。為我們構思出溫暖人心的父母之愛。)
父母的心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父母的心》是北師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比較探究”文章,描寫了一艘輪船上一對貧困夫婦把子女送給人家,又索回來的感人故事,說明了優厚的條件,也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表達了天下父母對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與本單元所選的其他文章《背影》、《慈母情深》、《養母》、《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的》、《金色花》相比,惟有這篇是介紹整個家庭濃濃的父母對子女的深愛,情感較完整。這個單元的課文是圍繞著“親情吟歌”這一主題來安排的。從作者的編排意圖看,目的是要學生理解父母之愛心,做到“我愛我家,我愛我親人”。 現在的學生對父母的愛已經熟視無睹,視為當然,不知感恩,所以親情教育、感恩教育猶為重要。這樣的文章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反應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體現了新教材回歸生活的思想。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閱讀文本,感受文本。我確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熟讀課文,復述故事。
過程與方法: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體會父母親對兒女的深情。培養學生擁有感恩的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比較三次調換,從中分析總結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學難點:理解父母出發點,和矛盾的愛子之心。
二、教法與學法
為了使學生能順利完成本節學習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談。在本課教學中,我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以及學習語文的自主性原則,我主要采用了朗讀感悟法、鼓勵欣賞法、啟發式以及討論式為主的教學方法。其中朗讀感悟法中朗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精彩的語句,感受語言美;鼓勵欣賞法能鼓勵學生展示才能,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而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培養起來,把他們健康的個性發展起來。
當然,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生的學法指導中,我將引導他們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互滲透的方法,從而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教學過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部分(幻)(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二)出示學習目標(三)自學指導,學生展示(四)小結(五)作業
下面,我將把這五個環節做逐一說明。首先說第一個環節,我準備用這樣的話語進行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傳說:上帝創造了人,但沒有精力照顧好他們,所以給每個人創造了父母。于是有了這么一個地方,它永遠在你的心靈最深處,你愿用一生的時間去呵護他,這個地方,叫做“家”;而有這么一顆心,他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顆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川端康成的文章——《父母的心》。
通過講傳說的方式進行導入,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具體介紹作者可以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順利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二)出示學習目標
讓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對本節課應掌握的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
(三)自學指導、學生展示
1、檢查預習情況,包括本課字詞及作者簡介
2、初讀課文:感受父母心
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課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1)語言簡明
(2)內容完整
過渡語:剛才同學們讀書非常投入,請大家把你的內容概括寫在課文題目處。
依照要求請大家對剛才同學的回答作出點評。(學生點評)
總結:由此,我們明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要說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老師是這么概括的(投影:本文講了一對父母因貧窮想送孩子最終沒送出去的故事)
學生在這樣寬松的環境中合作學習,大膽展示,思維更活躍,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欲望,從而進入本課的第三個環節。
3、再讀課文:揣摩父母心
過渡語:
同學們,剛才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概括,我們或許會發現,文中的父母在送還是不送孩子這個問題上一直是處于猶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們的情感世界產生了哪些波瀾呢?現在啊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來體驗一下父母內心的真實的感受吧。
請同學們再細讀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時間決定表情原因
當天傍晚送走大兒子
眼含熱淚
難割難舍貧窮,沒有能力撫養
第二天早上送走二兒子,換回大兒子 無精打采 老大是接班人,按次序也不對
第二天傍晚送走三歲女兒,
換回二兒子不好意思,失魂落魄老二和婆婆太像了,已五歲
第三天上午要回女兒 痛哭失聲女兒太小,父母冷酷無情
過渡語:同學們填表很認真,請一位同學把結果給大家說一下(幻)。老師也對文章作了認真地閱讀,我是這么填寫的。
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學生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過程中是煞費苦心,頗費周折的,他們一直處于猶豫矛盾之中,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內心有很多的憂慮。在這里要提醒學生,“三送”“三要”孩子正是整篇文章的內容,體現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特點。
為了讓學生更深層的體會到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我又設置了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幻):你覺得把孩子送給別人是愛嗎?要回孩子是愛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對于這個問題,學生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與學習伙伴共同分析、探討、總結,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引導。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的聽、說、讀、問、評去實現,試圖幫助他們展開思維的翅膀,形成技能,掌握方法。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自主的挖掘課文深層的意義,而且還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歸納總結
先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可從本課主題談,也可從寫作方法上去談。
師:在父母的心頭,兒女是他們一生不變的牽掛。不管是風來了還是雨來了,他們永遠是我們的庇護神。
(五)布置作業
1、知識積累
練習冊第78頁基礎鞏固
2、仿寫句子
父母的心是一縷春風,吹暖了我們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條溪流,帶來了一路的歡歌;
父母的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的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表達
愛是相互的,在我們享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你有沒有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請編輯一則短信,以表達對他們的理解與感謝。
這樣的作業對于基礎好的學生來說,是訓練思維表達能力的大好時機,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又是幫助其理解所學內容、鞏固知識的較好渠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與此同時,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除此之外,我還會告訴學生,學習不能滿足于課本知識,生活中處處可以學語文,引導學生多渠道多途徑的獲取知識,這也是21世紀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以上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四、板書
接來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本課的板書我按照文章的順序來設計,體現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特點。看起來簡潔美觀又生動形象,啟發性和藝術性都很強,更能激發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教學效果也更為顯著。
五、設計反思
父母的心說課稿3
我說課的題目是《父母的心》,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父母的心》是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一艘輪船上一對貧困夫婦把子女送給人家,又索回來的感人故事,說明了優厚的條件,也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表達了天下父母對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這個單元的課文是圍繞著“血濃于水的至愛親情”這一主題來安排的。從作者的編排意圖看,目的是要學生理解父母之愛心,做到“我愛我家,我愛我親人”
二、說學情
我所教的初二(16)班是個中快班,大多數同學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喜歡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認識能力理解能力還不錯。但由于這個單元的前幾篇課文已經學習了有關父愛、母愛以及兄弟之情的文章,因此,在對本課的內容比較容易理解的同時,也會造成學生對課文產生滿足感或不感興趣的情緒,因此,老師在教學上應盡可能求新,盡可能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閱讀文本,感受文本;大力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又根據以上對教材特點、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簡單為兩點:
1、欣賞文學作品,能夠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2、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體會父母對兒女的濃濃的愛心,去體會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淡淡的哀怨。
四、說教學方法
一、導讀法: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養成默讀的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根據這個要求,我采用了“導讀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文本。
二、激趣法:又根據“把課內和課外語文學習結合起來,到生活的海洋里,到大語文環境中,去汲取語文和思想的瓊漿”的課標要求,我采用了“激趣法”,即以課外相關的內容來激發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又培養學生養成關注課外文章、閱讀課外文章的習慣,為學生尋找作文的素材找到“活水源頭”。我上課時報刊上文章的運用,諺語、名言、詩歌的引用,電視廣告的活用,音樂的播放等等都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的。課本只是個載體,是個橋梁,根據課文內容,對課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習慣,應成為我們老師,特別是我們語文老師努力的方向。
此外,我還采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辯論式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五、說教學程序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程序來實現。我的教學程序分為五個部分:(一)情景導入(二)學生速讀,整體感知課文(三)探究交流,理解課文(四)拓展延伸(五)感情升華
(一)情景導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1)、我引用了不久前《南國都市報》上發表的《五歲幼兒被鐵籠中的黑熊咬住小手,母親以手“喂”熊救愛子》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引出新課 。(2)通過作家簡介,幫助學生了解作者及作者的寫作風格。
(二)學生速讀,整體感知課文
在速讀之前,我首先提出三個問題:
1、文章的題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你們認為父母的心是怎樣的?請讀文章后補充:父母的心是____
2、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可文中的父母卻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走,這是什么原因呢?
3、本來父母打算把孩子送出去,這可使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何最后又不送了,原因是什么?你能說出具體的原因嗎?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體驗,通過這個環節的學習,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對文本有了自己的了解和理解。特別是第三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整體把握了小說“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又讓學生體會到“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難割難舍的親子之情。
(三)探究交流,理解課文
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提出了這個有爭議的問題:1、有人認為兩口子“寧愿全家六口餓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請簡述你的理由。通過這個問題的辯論,讓同學們各抒己見,一方面既鍛煉了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又讓學生感覺到優越的條件,也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更加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接著我就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布置一道課外練習題:文中“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好”,設想一下,這一家人在團聚以后命運會怎樣,為課文續寫一篇文章。(字數200字以上)
通過這道題的設計,學生不僅能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又能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
為了讓學生讓感到父母之愛不是憑空的說教,其實父母之愛就在身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父母的愛,感激父母的愛,做到由感而發,我在這里設計了這個內容:同學們,其實啊,親子之情是人類共同的感情,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周圍,也有許多這樣感人的故事,哪位同學也來說說父母對我們的愛心故事吧!讓同學和你一起分享父母那甜蜜的愛。(自由發言)
通過這個環節的學習,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平時父母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無不充滿著愛意,這種愛像涓涓的流水,滋潤著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感到無比的溫馨和幸福。
(五)感情升華
根據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的課標要求,我更加注重在教學中的熏陶感染作用,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作為這一環節的重要內容。首先,我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小結,讓學生明白既然父母這么愛著我們,那么我們學生又應該怎樣理解父母,報答父母呢?其次,我又接著通過音樂影片的播放,借助多媒體的特殊效果去震撼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真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心靈深處產生感激父母,要報答父母的強烈愿望。如果這樣的教學效果能達到,那么比起在這節課教多少生字、生詞及寫作方法等等來說更有意義。(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段音樂影片,感受一下它的運用效果。)
父母的心說課稿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父母的心》,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流程四部分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一艘輪船上一對貧困夫婦把子女送給人家,又索要回來的感人故事,說明無論多么優厚的物質條件,也割舍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表達了天下父母對兒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本單元圍繞“血濃于水的至愛親情”這一主題來安排課文,從作者的編排意圖看,目的是要學生理解父母的愛心,做到“我愛我家,我愛我親人”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語文老師要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閱讀文本,感受文本;大力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本文采用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筆法,理解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
過程與方法:激發興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索中勇于創新,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至愛親情,激發學生珍視親情。
二、說教法
1、激趣法:根據“把課內語文和課外語文學習結合起來,到生活的海洋里,到大語文環境中,去汲取語文和思想的瓊漿”的課標要求,我在課前播放了歌曲“天下父母心”,營造氣氛,而后用故事導入課題,在授課結束后,小散文的誦讀都是為了達到此目標。課本只是個載體,是個橋梁,根據課文內容,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課外資源,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習慣。這是我們老師,特別是我們語文老師努力的方向。
2、導讀法: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要養成默讀的習慣,且有一定的閱讀速度,初中生要求閱讀一般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根據這個要求,我采用了“導讀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文本。
3、情感體驗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引進了一個心理測試:通過老師的講述使孩子們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不可違背的規率,然后由孩子們在紙上寫出自己最親近的五個人,在經過自己的慎重選擇后,用筆將他們的名字一一劃去,每劃去一個,意味著你的一個親人將離你而去。這個測試雖說殘忍,但對于目前孩子們出現的情感淡漠現象,無疑是一劑良藥,通過實驗使孩子們明白,我們的父母終有一天將離我們而去,我們要學會珍惜。
三、說學法
葉圣陶老先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及帶著問題讀書的習慣。同時在授課的過程中注重掊養學生概括大意的能力及通過比較獲取信息能力。這些是中考所必備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對學生強加訓練。
四、說教學流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共設計了六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營造氛圍,并以動人的故事導入新課,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有這么一個傳說:一位男子發現自己得了絕癥,大夫說要用他母親的心才能治好。他回家告訴了母親,母親沒有一點猶豫就馬上把自己的心掏了出來。這男子捧著母親熱騰騰的心,趕快去找那位能挽救他生命的大夫。天很黑了,他一不心摔了一跤。這時那顆心說話了:兒啊,摔疼了嗎?不知大家在聽了這個故事后,有何感觸?‘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子女的心是最無私,最真摯的。他們的心時時刻刻系在子女身上。今天,我們就走近一個日本家庭,再次去感受父母的心。”
2、走近作者,品味風格
借這個環節使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及其寫作風格。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個環節中共設計了兩項內容,一是檢查預習,以督促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二是為課文擬標題,目的有二,其一讓學生明白擬定題目可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行,其二通過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概述文章內容。
4、探究交流,理解課文
抓住文中幾次換子,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提練關鍵詞語填寫圖表,通過理由、神態的對比,體會當時父母的心境。“探究”環節的設計則是讓同學們更好理解:無論送子,還是要子,父母的心都很矛。這出于對孩子的愛,他們在愛中煎熬,在愛中掙扎。
5、延伸拓展,真情講述
這篇文章是一個很好的德育教材,我在授課時充分地利用這一點。現在的孩子大都感情淡漠,他們生活在福窩里,他們對父母的關愛,親人的付出,總認為理所應當。所以在這個環節我引入了《實話實說》欄目中的一個心理測試。
說實話這個測試很殘忍。當初我跟隨電視做這個實驗時,心中好不忍,紙上所寫的每一個人對我來說,同等的重要,我不忍讓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離開我,每劃去一個,我的心都在顫抖,都在流血……最后,我放棄了這場游戲,我實在不愿面對這殘酷的現實。但無論有多么不情愿,現實——我們終有一天都要面對。生活中,我們的孩子感情非常淡漠,對于自己的父母只有索取,沒有回報,甚至有的從未想過要為他們做些什么,因此我決定將這一測試引入課堂,雖說痛,但我想這種刮骨療傷般的疼痛,會使每個經歷過的人都受到震憾,如我一樣。通過測試我想使孩子們明白,我們的父母親人終有一天將離我們而去,我們要學會珍惜手中擁有的幸福,并要學會付出,讓親人也因你而幸福。
孩子們在做過這個測試后,心情可能很不平靜,此時我會這樣對孩子們講“同學們,我們現在可以深吸一口氣,對自己說:幸虧他們都還在,這只是一個游戲而已。但請同學想想,這些親人平時是如何對待我的,我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此時此刻你最想對父母最想說些什么。”因此,我設計真情講述一環節,讓孩子們說出了父母親人對自己種種的好來,說說了自己的種種不足,說說了自己的想法……
到此我們的上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6、結束語
最后,我引用了一篇小散文《有一天,父母也會老》,以告訴孩子,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未來,孝順要及時啊!
7、作業:收集有關歌頌親情的詩歌。
8、板書:
附:有一天,父母也會老。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咸太難吃;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凈;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柜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老母親的一些習慣已不再是習慣時……
那么,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并請你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遺棄了。
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們,要有耐心,而不要有怨言。
從我們出生開始:喂奶、換尿布、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供給讀書……父母的關心和行動一刻都未停歇過。
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
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父母今天就是自己的未來,孝順可要及時啊。
父母的心說課稿5
一、說教材
《父母的心》一文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一對貧窮夫婦把子女送給貴夫人,又索回來的至親至愛的故事。文章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形象深刻地表達了人物復雜曲折的內心世界。
本課與《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親》這四篇文章組成一組課文,是本冊教材第三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編者建議把它定為學生自讀課文。這樣的安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前面幾篇課文獲得的知識來理解分析本文,從而鞏固提升學生分析理解課文的能力和進一步使學生至愛親情的情感得到熏陶。所以教學本文,我將安排一個課時,并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用十分鐘的時間引導、點撥學生的學習即可。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設計,我努力做到“三個維度”的有機統一,并根據前面對教材特點的分析,因此,結合課文內容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理解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
2.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作方法。
3.體會至愛親情,并珍視親情。
本文作者主要通過對父母的語言、神態、動作的刻畫,展現了父母在送換孩子時復雜痛苦的內心。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即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2.領會故事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法。
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神態、動作等描寫理解文中父母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
三、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通過以上教材分析,我將采用“讀、想、寫、說”相結合教學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合作交流的習慣,并通過探究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對文本得以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說學法
我們語文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本課教學著重指導學生以下的學習方法:
(1)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通過讓學生細讀、品讀、精讀,深刻領會作者所要表達思想情感。
(2)教給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法,通過讓學生思考問題,相互討論,培養學生愛動腦筋的習慣,為學生今后自主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3.教具、學具
采用多媒體和傳統的黑板、粉筆相結合進行教學,運用直觀教學法,調動學生興趣,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計劃用時2分鐘)
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有這么一顆心,它讓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回報……這一顆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偉大、博愛。
用這樣的導入,從感性上喚醒學生在生活中對“父母之愛”的親身體驗,從而架起課文與學生有效溝通的橋梁。
(二) 快速閱讀,整體感知,梳理情節(計劃用時10分鐘)
1.用簡潔的話概括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并說說這個故事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2.父母本來想把孩子送走,后來又不送了,原因是什么?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主題和體會“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從而獲得整體感知,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 仔細閱讀課文,感悟文中父母的真情(計劃用時15分鐘)
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完成:
找出文中在送換孩子時描寫父母神態、語言、動作的詞語,這些詞語表達出父母怎樣的心情?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回答這一題,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
(1)財主夫人要求送一個孩子給她時,父母的表情是怎么樣的?
(2)送走長子時呢?
(3)用次子換回長子時呢?
(4)用小女孩換回次子時呢?
(5)要回小女孩時呢?
以上幾個環節,讓學生通過反復揣摩文中父母在送每一個孩子時的語言、神態、動作來理解他們復雜痛苦的內心世界,從而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創設情境,續寫結尾(計劃用時15分鐘)
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文中的故事結尾似乎并未結束,這一家的生活始終成問題,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續寫一個結尾。想象一下他們將會過著怎樣的生活。寫完之后,大家相互傳閱。
讓學生續寫故事結尾,不僅讓學生練了筆,拓展了思維,鞏固了知識,而且在相互閱讀中,又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給了學生一個相互學習的機會。
(五)小結(計劃用時3分鐘)
我是這樣設計的:
人們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心時時刻刻都系在子女身上,希望孩子有優越的生活條件,但又無法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擔心給孩子帶來痛苦和傷害。但這就是父母的'心,它是矛盾的,但更是偉大的!
設計這樣的小結,主要是加深學生對文中主題的理解,并且提醒學生要懂得體諒父母、感恩父母。
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是把貧窮夫妻“三送、三要”孩子的決定、表情簡單板出,體現了小說的深刻主題和情節特點,及父母復雜曲折的內心世界。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直觀形象,突出重難點。
父母的心說課稿6
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父母的心》。下面我主要從說備課、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及說板書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課。
一、說備課
課標中“教學建議”部分提出“努力改進堂課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從而落實課堂的實效性呢?我認為那就是備好課。下面我就說說我是怎樣來準備這一課的教學設計的。首先,我對課文進行反復閱讀,理解主要內容,領悟作品的內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根據我校提出的“五步教學法”設計出教學草案;其次是參閱資料:1、參閱“教學參考書”和“單元提示”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2、參閱課后練習題設計教學內容,因為課后練習題是圍繞本課內容而設計的重點問題。第三針對語文課程標準,完善整個教學設計過程。
二、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五篇課文,本文是日本著名的現代小說家川端康成寫的一篇小小說。課文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一對貧困夫婦把子女送給貴夫人,又索回來的至親至愛的故事,說明了優越的條件,也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表達了天下父母對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這個單元的主題是 “血濃于水的至愛親情”。前四篇課文已對學生進行了父愛、母愛、兄弟之愛的親情教育,本文被選為第五篇課文一是想讓學生通過情感升華獲得新的感悟;二是想讓學生學習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現人物內心情感。
2、學情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故事情節又較簡單,他們理解文本不在話下。但是現在的學生多數是阿哥、公主之類,只會享受,不想付出,對父母的愛視為當然,所以親情教育、感恩教育猶為重要。
3、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閱讀文本、感受文本”,“重視知識之間,能力之間和情意之間的聯系。” 又根據前面對教材特點、學生情況的分析,因此結合本課內容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法;品味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閱讀中理解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即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至愛親情,并讓學生聯系實際學會理解父母和珍視親情。
4、說教學重難點
本文作者用一波三折的寫法把一對深愛著孩子的父母親割舍一個孩子時心靈遭受地艱難地抉擇和巨大的悲愴有力的表現了出來,而這一切都是通過對他們的語言、神態、動作的刻畫。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理解用故事情節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理解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即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感悟、揣測人物的內心世界應該是教學本文的難點
三、說教法
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結合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難點,我采用“導讀法”和“啟發點撥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合作交流的習慣,并通過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對文本得以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說學法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注意知識的積累,更要注意能力的培養,并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會的重要途徑”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以下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自主、合作、交流的方法
五、說教學程序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程序來實現。我的教學程序是
(一)、情景導入
傳說:上帝創造了人,但沒有精力照顧好他們,所以給每個人創造了父母。于是有了這么一個地方,它永遠在你的心靈最深處,你愿用一生的時間去呵護他,這個地方,叫做“家”;而有這么一顆心,他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顆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偉大、博愛。導入新課
(課標中“語文教學建議”一部分中指出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此運用傳說創設情景,喚醒他們在生活中對“父母之愛”的親身體驗,讓他們的情感在老師的語言中激蕩起來,內心世界動起來。從而架起文本與學生有效溝通的橋梁。)
(二)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法;
2、通過反復閱讀,在合作交流中理解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心;
3、聯系實際學會理解父母和珍視親情。
(此設置旨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遵循并努力完成這些目標)。
(三)學習新課
我運用四步導讀法和啟發點撥法來解決本課的學習目標,這和我前面提到的教學方法是一致的。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劃出你認為難讀或者難寫的字。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并說說故事表達一個怎樣的主題。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默讀課文解決問題。關于第一個問題是依據課標中對初中段“識字與寫字”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而提出的,并且也體現了文本是學生積累的重要源泉。第二個問題在于突出課標中要求的“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主要內容”獲得整體感知。
2、再讀課文,梳理情節
故事是通過哪些具體的情節來表現這一主題的?這些情節有什么特點?
(這一步是讓學生跳讀課文解決問題。在深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從理性角度把握文章情節的變化,并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寫作特點“一波三折” 用板書變得直觀簡單,易于理解,達到教學中化難為易的目的)。
3、三讀課文,感悟真情
在這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之中作者又是怎樣來表現父母那濃濃的愛,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精讀故事情節部分。
(1)找出文中在送換孩子時描寫父母神態的詞語。
(2)找出父母要回孩子時的理由。
并追問了兩個問題
追問1、你認為這些理由是真的嗎?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要求:小組合作完成,并對所找詞語和句子加以分析。
追問3、由以上分析可見這些描寫神態的詞語傳達出父母怎樣的心情?
解決這些問題是學習本文的重點。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還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解決疑難”,所以處理這一環節需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通過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才能對文本的理解立體起來,才能走進這對父母深沉的內心去感受、品讀父母親對子女那難以割舍的至愛真情。
4、朗讀體會真情
請同學們從文中父母的話語中選出你最受感動的語段讀一讀來傳達你內心的感動。
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同時還提出通過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所以此設計一是培養朗讀技能,使學生讀書做到課標的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二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更深入的體會父母那真摯的愛。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孩子,面對眼前的狀況你選擇去還是不去?為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稱的口吻表達。
設計這一步依據的課標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所以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談自己內心的想法,目的是讓他們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內心深處受到情感的熏陶,達到情感的升華即要珍視親情、珍愛父母。
所以我在結束語中說:
(五)結束語:同學們,說的多好啊,可以看出你們都是懂事的孩子,都能夠體諒和理解父母。當代作家畢淑敏說:“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當我們懂事的時候不年輕。有許多東西可以彌補,而許多東西無法彌補。”所以趁著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不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都要對父母多一份關心,盡一份孝心,也許只是粗茶一杯,也許只是淡飯一碗,但在愛的天平上他們是等值的。因為——孝心無價。希望同學們學會用感恩的心來珍視親情、珍愛你的父母!
(讓學生在我動情又帶有號召力的話語中,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恩思想,至此教育學生理解父母,珍視親情水到渠成。所以趁著學生的這股熱情就布置了以下作業)
(六)作業
1、擬一條感恩父母的短信。
(一方面是對本節課情感教育的檢驗,另一方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課后收集一些反映父母關愛子女的諺語、格言、民謠、詩歌。(目的在積累)
六、說板書設計。板書設計目的一是直觀突出本文的寫作特點及教學重點。二是突出本課中心。讓學生看到板書就明白本節課學習的重點是什么,本課中心是什么。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日)
送走長子 女兒換二兒子
濃 濃 的 愛
二兒子換長子 要回女兒
父母的心說課稿7
說活動目標:
1、讓學生了解父母之愛,感受父母之情,體驗愛的圣潔,無私和偉大。
2、讓學生學會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以實際行動報答父母。
3、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和情感表達能力。
說活動準備:
1.提前召開家長會,并聯系一位在外務工的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
2.準備班對課課件。
說活動過程:本次班會,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篇章 走近父母,感悟愛:
第二篇章 體諒父母,理解愛;
第三篇章 關心父母,回報愛。
一、走近父母,感悟愛
1,多媒體播放韓紅的歌曲《天亮了》:分享感動。在動人的旋律中我向學生講述那個感人的故事:在貴州一個風景區,正在運行的纜車突然墜毀,就在纜車下滑即將墜毀的那一瞬間,一對年輕的夫婦,用雙手托起了自己兩歲半的兒子,最后,兒子奇跡般的得救了,年輕的父母卻失去了生命。此環節設計的目的就是:在音樂、圖片的渲染下,用那種在特定環境中,父母表現出的偉大而無私愛去觸痛學生心靈最柔弱的部分,喚醒學生的親情,引起他們感情的共鳴。
2、自己所感受到的父母之愛。
在這一環節中我選擇了歌曲《懂你》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暢所欲言,由感而發,引導他們發現一杯牛奶的關懷,一把雨傘的深情等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零零碎碎,都是父母的愛。這個時候大部分同學們會沉浸在幸福之中。這時候,父母不在身邊的那些同學,會顯得很沉默,困為他們的爸爸媽媽離家太久,已讓他們淡忘了親情的接觸,甚至有些同學會認為他被父母遺忘了。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音樂中,讀一位在外地打工的家長寄給孩子的信。聽完這封信,父母不在身邊的同學肯定會陷入深深的思念,很多孩子一定會熱淚盈眶,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時候提出倡議:同學們讓我們深情地呼喊:爸爸媽媽謝謝了!
二 、 體諒父母,理解愛
這個環節我采用的是發放感恩問卷的形式來完成的,等學生完成了,再呈現家長的問卷,這個環節的設置就是通過兩張問卷的對比引導他們對過去自己的行為反思,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安排了一個告別不足的儀式,就是把自己的不足寫出來并扔進垃圾桶,一切重新開始。很自然進入第三個環節。
三、關心父母,回報愛
這個環節我采用的是小組討論的形式: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感恩父母?請幾位平時做的好同學做匯報,說說自己怎樣關心父母。并給他們發放獎品。接下來我總結并提出關愛父母的倡議,將本節班隊課推向高潮。在倡議結束后全班同學集體演唱《感恩的心》,讓同學們再次在歌聲中感受父母之情,釋放感恩之心。
四、 最后做總結性發言
父母的愛像陽光,像雨露,你們得到父母的愛就如同一株稚嫩的小芽得到了陽光雨露,你們明天都在愛的天地茁壯成長;而父母得到你們的愛,生活的艱辛,工作的疲憊,就會化作一種無比的幸福。同學們通過這次班隊課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好孩子,學會愛你們的父母,善待你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做一個友善的人。此次班會在歌聲中結束。
以上就是我們班這次主題班會《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的設計過程。
最后,借用當代作家畢淑敏說過的一句話來提醒自己:“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當我們懂事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但有些東西卻永遠無法補償。”所以當我們的父母還在身邊就好好愛他們,也許你的愛只是一杯粗茶,只是一碗淡飯,但在父母的心里它是那么彌足珍貴,因為——孝心無價!
踐行社會主要核心價值觀從感恩父母開始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踐行社會主要核心價值觀從感恩父母開始》。黨的十八大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表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在一定意義上居于基礎地位。那就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而在個人層面的四項價值觀中,友善又相對處于更為基礎的地位,所以,在實踐中積極倡導、培育友善價值觀,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體培育與踐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我理解友善就是善待親人、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會。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禁要思考怎樣讓學生做一個友善的人呢?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我選擇了首先對他們進行感恩父母的教育。因為感恩是在社會活動中對他人友善意識和友善行為的感激之情和舉動,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行為規范。只有先懂得感恩,才會懂得關愛和回報。要讓學生學會感恩,首先要讓孩子有一顆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中國的感恩教育源遠流長,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可曾幾何時,人們這種感恩之心正在令人心驚地缺失。現在的很多孩子卻忽略了父母的愛。漸漸忘記了感動,忘記了幸福的感覺,忘記了說聲謝謝,也漸漸淡忘了感恩與回報,他們不體諒父母的艱辛,不理解父母的期盼,荒費學業,生活浪費,個別同學還欺騙,頂撞父母,他們根本不在乎父母的感受,針對這樣的現狀,我設計了《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的這節班隊課。
【父母的心說課稿】相關文章: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父母的心》說課稿05-20
《父母的心》優質教學實錄05-28
《我心歸去》說課稿匯編05-17
《父母的心》教學反思(蘇教版八上)06-05
蘇教版八上《13、父母的心》課文原文04-05
《父母的心》初一上冊語文教案05-23
蘇教版初二上《父母的心》(導學案06-26
蘇教版初二上冊《父母的心》教學片斷06-30
可憐天下父母心短文散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