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通用1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情感型課文。文章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床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么輕,不由想起了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里感到難過和愧疚。于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里,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里流出了淚水。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也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四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太多的經歷,他們依然處于被精心呵護的階段,要體會母愛并學會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有賴于課堂的預設,有賴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賴于課堂的生成。這一課的教學,要跟著學生的需要走,引領他們在情感世界里走個來回,這是預設本課教學時的初步想法。
據以上分析,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體驗表達,感悟母親的愛,理解孝子情懷。
3、結合閱讀感悟練寫片段,通過練筆頌母愛、表情懷。
教學重點是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母愛和孝子的情懷,又如何走出文本,感受自己母親的愛,感悟到自己也該表達愛。教學難點是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文字背后的含義。
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以讀感悟,以讀見悟”的方法,以“我的心里為什么難過、愧疚?”為主線,按“體會‘我’的心情——感悟、體會母愛——回報母愛”為線索,抓住課文中的幾個動情點組織教學。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的讀,讓“感”從讀書中產生,“情”在讀書中升華。
說教學過程
我用三個問題展開教學過程,學生也隨著這三個問題進入“讀”和“悟”的學習過程:
l問題一:護士要換床單,母親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第一次抱母親”。就是這一抱,卻抱出了幾個“沒想到”,為什么會“沒想到”呢?
設計目的——抓住三處“沒想到”,呈現輕與重的對比,體會兒子心里的難過、愧疚,呈現本課的閱讀主題。
△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摔倒。
△“我沒想到我媽這么輕。”
△“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
“難過”、“愧疚”是課文中直接出現的寫作者心情的詞,只是讓學生找到這兩個詞是不夠的,讓學生畫下三個“沒想到”,通過“找——讀——聯系上下文想,交流——再讀”這個品讀的過程,才能達到“激情”的目的。
l問題二:這究竟是一位怎樣的母親,讓“我”如此難過與愧疚?
設計目的——抓“母親形象”,探究愧疚原因
這個環節,我抓住以下幾個動情點進行教學:
△“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
△“我們長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
1、學生找到這兩個句子之后,反復朗讀,交流感受,老師著重引導學生抓住“翻山越嶺”、“年復一年”、“但逢……總是……”這些詞語理解母親的艱辛,母愛的無畏和博大。
2、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一步想想,作為一位母親還會挑起哪些重擔?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3、最后讓學生和作者一道質疑“力大無窮”這個詞:母親真的力大無窮嗎?她的力量來自哪里?(母愛)
l問題三:望著母親那瘦小的臉,作者心潮澎湃,千言萬語都化作了一個動作,那就是——“抱母親”,這回抱母親和剛才有什么不同?
1、充分朗讀之后,讓學生說說母親流下的是怎樣的淚水?(激動的、幸福的、欣慰的……)
2、在今后的日子里,讓我們在享受母愛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像作者那樣傳遞你對母親的愛!
設計目的——抓“母親的淚水”,激發感恩之情。
l片斷練筆:作者僅僅是第一次抱母親,就讓母親這樣激動,這樣欣慰,這樣幸福,而小時候,母親抱過我們無數次,給與我們的愛難以計數,學了課文,你是不是也想說說媽媽對我們的愛,寫寫我們怎樣回報媽媽的愛?
設計目的——抓讀寫結合點,頌母愛,表情懷。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一面五星紅旗》,這篇課文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講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國留學生,為維護祖國的尊嚴,毅然拒絕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為之感到,幫助他的事。本組教材的模塊以“熱愛祖國”為主題,因此,在教學中應圍繞“熱愛祖國為榮”的情感線索,挖掘文本資源,讓學生通過多元的解讀來理解文本,感情文本,吸納文本,進而讓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在教學中有效生成和升華。因此,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面包店的老板態度的變化。
2、了解作者運用外在的動作和表情,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和想象,體會“我”對國旗的尊敬與熱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由于我班現有的38名學生,是上學期重新分班組合的,其中有8名是從外地后轉來的,加上有部分同學的學習方法死板,基礎太差,導致兩級分化特別嚴重。因此,我確定的重點是: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想象體會“我”對國旗的尊敬與熱愛;難點是:了解作者用外在的動作與表情表達內心感受的手法。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不斷對學生進行各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設計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4、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說過程:
1、創設情境,情感鋪墊。
文章本不是無情物,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曾說過:“語文脫離了感情,語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語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蘊。這樣的語文,根本就不能植根于學生的心靈世界,根本不可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凈的底色。”熱愛祖國是教師應在孩子的人生畫布染上的底色。那一面五星紅旗是祖國的象征。如何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五星紅旗”所蘊涵的沉甸甸的意義,對孩子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為有著極為重要的鋪墊作用。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創設了“通過上節的學習,文中的哪部分內容讓你特別感動?”這個問題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帶入了對全文的整體性回顧之中,開始不由自主的回憶舊知。與此同時,也被文中“我”的行為感動著,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了情感的鋪墊。
2、自主讀文,品味語言
《新課標》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同的閱讀形式,組織、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上研讀文本、感悟文本。特別是理解幾處重點詞句時,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再反饋交流,然后帶著感悟讀,最后老師引領學生品讀。這樣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漸豐滿,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復品味,讀出文中情,品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情感的文本味來。在教學中,研讀“我”的處境危險時,當學生找到語句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提煉出表現“我”處境危險的關鍵詞,并通過切身的感受、老師語言描述的情境和查閱工具書隨機理解了“漆黑”、“無影無蹤”、“荒無人煙”的意思,讓學生感悟到留學生當時處境的危險。在此,讓學生想象此時留學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為下文埋好了伏筆。接著,在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著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找出描寫“我”動作與神情的句子,并通過想象體會“我”,當時的內容感受。從而指導學生讀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對五星紅旗的真摯情感。
另外,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各抒已見,聽、說、讀、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覺得語文更有趣了。這篇文章中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因此,我抓住時機,在學生找到描寫老板前后變化的語句時,讓學生前后聯系起來,通過對比,讓學生質疑,從而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討論交流,感受到留學生對五星紅旗的摯愛,實際上是他愛國的表現,這是他寧可餓死也不用五星紅旗換面包的原因,也是老板態度發生變化的真正原因,切實體驗到了文章的內涵。
3、總結深化
因為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立足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讀為主,以悟為目標,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抒發對祖國的熱愛。因此,在總結深化這部分時,我采用逐層深化,通過師生互讀、音樂的渲染,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為五星紅旗自豪的情境中,醞釀了濃濃的愛國情,激發了強烈的愛國志,從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上是我品讀課文后的淺薄認識,也是我憧憬中的理想課堂。然而在具體教學中還有許多缺陷,但我十分愿意嘗試,因為反思失敗課堂也是一種成長。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語教材第七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許多年后,陶罐仍光潔如新,鐵罐卻完全氧化,不復存在了。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根據課標要求,我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認識六個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閱讀課文。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寓言蘊涵的道理。
其中,教學重點是能通過自主閱讀,理解課文內容。難點是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熟悉了教材,把握了教學重難點,我有了這樣的設計理念:根據教材內容,精心制作課件輔助教學,“以讀為本”,摒棄對課文內容的繁瑣分析,給學生預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讀、思、悟、議”的學習方法滲透其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努力做到課堂40分鐘“書聲瑯瑯,議論紛紛”,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建構。
為體現這一思想,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三、合作探究,精讀理解
四、對話交流,領悟道理
五、運用技巧,創造表達
六、總結全篇,拓展延伸
下面我就依據這六步 ,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得以落實: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色彩鮮明、富有動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課開始,我就播放根據課文內容制作的課件,并配以課文的范讀,讓學生對本文的故事情節有一個整體的感性的認識。這樣,既為全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師生談談剛才觀看課件的感受,對陶罐和鐵罐特點形成共識,從而進入本課的學習。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這一環節的教學,我這樣設計: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默讀、大聲讀、小聲讀),讀時注意:讀準音、讀通順、不添字、不漏字。
2、同桌互讀課文,聽后評一評,教一教對方,也可以同桌開展朗讀比賽來檢查讀的情況。
這“評”與“教”,“比”與“賽”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他們為了教別人而主動學習,既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學習能力。同時,檢查了生字和課文的朗讀。
3、 再讀課文,思考:文章介紹了陶罐和鐵罐之間發生的幾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學生讀后交流,明確:介紹了兩件事:
(1)鐵罐看不起陶罐。
(2)鐵罐和陶罐各自的命運。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精讀理解
1、通過初讀,明白了本文講的事情是鐵罐看不起陶罐以及他們各自的命運,那么鐵罐是怎樣看不起陶罐的?他們各自的命運又怎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我就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組內明確分工:小組長負責掌握小組討論的全局,協調小組學習的進程;“記錄員”記錄小組學習的結果;“報告員”向全班匯報小組學習的結果;“檢察員”檢查小組成員學習的情況。這樣組內成員都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盡所能”。讓他們在組內充分讀書,重點討論這兩個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參與小組的討論,給予引導和點撥。
這樣,組內的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啟發,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大家集思廣益,形成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養了學生的群體意識。
2、討論后,分組匯報結果,其他同學給予補充或糾正,老師相機引導、歸納或組織評價。
例如,在匯報1)鐵罐是怎樣看不起陶罐時,學生可能會抓住鐵罐和陶罐的對話,以及寫他倆神態的詞語來說,這時,我就在他們匯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應用什么語氣讀好對話,如“你敢碰我嗎?陶罐子?”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出鐵罐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要讀出輕蔑的神氣;
“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里,什么也不怕。”要讀出鐵罐的惱怒;“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么東西!”“我們走著瞧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要讀出鐵罐的怒不可遏。而陶罐始終是謙虛和自尊的,如:“不敢,鐵罐兄弟。”;“我確實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2)各自的命運:
學生可能會抓住課文第15小節:“多美的陶罐!”;“小心點,千萬別把它碰壞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要指導學生讀出人們驚訝、興奮的語氣。
而鐵罐的命運則體現在第17小節,即最后一句:“它,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完全氧化,早已無蹤無影了。”
第四環節:對話交流,領悟道理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我這樣安排這一步的教學: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并把自己的感受寫在空旁處。
這種邊讀邊作批注的方式是落實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有效形式。把閱讀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這才能保證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2、把自己的感受在全班交流,也可以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全班交流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珍視他們獨特的見解和體驗,允許提出不同意見,老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的傾聽者和對話者,與學生同悲同樂。
這樣,在對話的場景中,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
第五環節:運用技巧,創造表達
通過以上的品讀,文中那優美、鮮明的詞句已不知不覺地儲存在學生的記憶倉庫中了。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積累語言,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表達。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環節:1、你想對陶罐和鐵罐說些什么?寫一寫。
2、分角色朗讀課文,分組表演課本劇。
第六環節: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緊急僅僅以本為本,是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的,所以,有必要依托教材,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因此,總結全文后,我又布置學生課下收集寓言故事,開個交流會。
這樣,又把學生從閱讀教學的小課堂引向了社會生活的大課堂,建構起大語文的學習觀,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板書設計:
19、陶 罐 和 鐵 罐
謙 虛 傲 慢
↓ 許多年后 ↓
光潔如新 無蹤無影
板書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交流的情況和老師引導的情況完成的。抓住了本課的主要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的揣摩和感悟,又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可謂“一石三鳥”。
當然,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不能與課前預設的完全一樣,要隨著學情的變化而即時調整。只有把握學情,教服務于學,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新課程標準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讓學生主動學習,在課堂上,發揮自身的內在的靈性,打造活力課堂。
說教材:
《林中樂隊》這篇課文描寫了了森林里各種動物發出的聲音,猶如一支樂隊奏出的樂曲,嘈雜而美妙,和諧而喧鬧。作者聆聽森林里動物的聲音,用熱情的筆墨在和我們講述他的朋友故事。春天,森林里所有動物發出的聲音,如同一個綜合型樂團,什么歌手都有,什么樂器也有,美妙極了。課文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里行間滲透了作者長期貼近大自然細心觀察、潛心研究積累起來的成果。課文條理性強,圍繞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動物都在唱歌奏樂: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樂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體介紹了森林里各種聲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樂器。從中我們體會到作者酷愛森林,酷愛動物,酷愛大自然的情懷。
說學情:
學生對本課的動物名稱和發出的象聲詞有的比較生疏(有13個要認識的字,9個帶拼音的字)以及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在理解和運用時有難度,同時對森林里各種動物的叫聲有一些熟悉,有一些不熟悉。尤其對動物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樂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這一中心句與課文如何介紹的的學生一看就知道,但要體會作者怎樣在聆聽中辨別聲音的特點對于學生不易察覺。
說教法:
為了課堂活起來,要結合本單元的有關的音樂方面的認識,結合學生已有的音樂課學習,平時聆聽生活和大自然中的聲音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本身潛能,交流各種聲音的美妙。課前預學;創設情境化難為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容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讀中體悟課文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寫作方法;設計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問題領悟作者的熱愛森林以及動物和大自然的情感。
說學法:
課前預學:自學生字詞,達到正確流利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你的發現。課上交流匯報學會的和疑難問題,全班研討教師點撥。整個教學過程把要學習的知識點分散到不同的教學環節中,解除學生學習中的困惑,適合學生學習成長,正如“跳一跳,摘桃子。”
說教學要求:
1、 自學生字新詞。
2、 體會作者聆聽林中樂隊演奏時的心情。
3、 學習作者用哪些具體內容來說明中心句的寫法。
說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聆聽林中樂隊演奏時的心情;學習作者用哪些具體內容來說明中心句的寫法。
說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自然界里的聲音是很美妙的。你聽見那些聲音,能模仿一下聲音嗎?
學生交流(小鳥啾啾 蜜蜂嗡嗡 青蛙呱呱 ···)
2、師:同學們知道得不少,樹林里除了這些小動物以外,有位小朋友他了解的更多。他發現樹林里的小動物都叫起來,就是樂隊。今天我們來學習《林中的樂隊》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對熟悉的小動物了解,評價激勵學生思考林中的小動物還有許多是他們不知道的,讓學生好奇地走進文本探究學習。)
二、初讀課文
1、檢查學生課前自讀課文情況。
(1) 五位同學輪讀課文
要求同學們認真聽,如果發現讀得不妥的地方,大家幫助這幾位同學。讀得正確的流利的同學交流自己預學的方法。
(2)出示多音字
一小覺 奏樂 難為情 愛好 結實 小爪子
師根據學生讀的情況和評價,采用表揚和批評結合進行小結。
2、檢查學生自學新詞的情況。
師:同學們對課文的新詞有什么發現?說說給大家聽一聽,讓我們一起分享你的發現。
學生交流(帶口部字多)
唱 叫 吹 聽 喧 嘷
囀啼 咳嗽 呻吟 吱吱 嗡嗡 呱呱 哼哼 咩咩
吱吱嘎嘎 咕嚕咕嚕 嘎吱嘎吱 撲嚕撲嚕
師:大家看看想想這些帶口子旁的字詞有什么分別?
生交流(動詞的 聲音的詞 )
師:對,聲音的詞把它叫做擬聲詞,模仿聲音的詞。文中什么叫聲像咳嗽?能把這些聲音與小動物搭配起來嗎?
生交流時要求每個學生只有說其中一個的機會。讓大家都來參與啊。
師:同學們一定還知道其他的擬聲詞吧!
生交流(嘰嘰喳喳 啾啾 嘭嘭,咚咚,噼噼啪啪,叮咚咚 啦啦 嘩嘩 汪汪 咚咚 呀呀 呼呼 嗖嗖 潺潺 噓噓 鴨鴨 嘎嘎 鈴鈴 滴滴 答答 颼颼 淅淅 瑟瑟 瀝瀝 哼哼
師小結:擬聲詞在我們的生活中還真不少。它把不同的小動物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會用其中的喜歡一個的詞說句子嗎?
生交流(迎新辭舊的日子能聽到噼噼啪啪的鞭炮聲。
海底世界能聽到小鳥在啾啾地唱歌聲。
學校鼓號隊在咚咚咚咚地敲鼓······)
(設計意圖 針對本課要學習的生字詞多,讓學生自己發現生字的特點,掌握規律學習,同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和情感體驗來學習,既簡便又快。)
三、質疑問難
師:1、同學們課文中有沒有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呢?
學生小聲讀課文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能正確流利的讀課文嗎?
個別學生讀課文
學生評價
教師小結讀課文不僅做到正確流利,還要讀得有有感情。(設計意圖:讓全體學生都知道自己學得可透徹,鞏固復習有提高閱讀課文的能力。)
四、作業
1 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
2、抄寫積累運用中的本課的詞語。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在說教材中分為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教材分析
《賞花》是冀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講課文。本單元以“人間真情”為主題,內容豐富。在全書中的作用就是讓學生感受到親情的偉大,友情的可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所帶來的快樂,學生可通過學習,從而增強他們的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
本單元中《地震中的父與子》和《新年禮物》講述的是親人之間的愛。《古井》講述的是鄉村中,鄰里之間的關愛。而《賞花》和《炊煙》這兩篇課文講述的是素不相識的人之間的關愛。
《賞花》它截取了一群盲人游客在孤獨與寂寞中開始了他們的旅程,但行不多時他們不光聽到了小河嘩嘩的流水聲,而且看到了盛開的油菜花,飛舞的蝴蝶,他們用心體會到了春光的明媚??這一小片段。而這一切都來自于售票員秀子和司機的善良與熱情,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互助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文章題目為“賞花”但非一般意義上的“觀賞”“欣賞”,而是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和人們之間的友情與關愛。本文文字淺顯,學生能夠讀懂,但是它表達的情感有時很含蓄的,學生不容易去體會。
2.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外界事物具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同時在這一時期他們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強,注意力保持的時間更長及,能夠勝任更復雜的學習任務,而且他們的記憶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也在快速發展。但是他們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愛還不能完全的了解,沒有形成明確的是非觀。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向正義、有道德的一面引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a. 正確認識本課“履,廂,售,票,氛,岔,夕,限,彌”9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索,票,盲,夕,郊,岔,梅,亭,駕,曠,夕,限”12個生字。 b.能逐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a.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b.通過學習課文,抓住文章脈絡,以達到提高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通過對文中詞意的理解和朗讀、默讀、復述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后,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真情。
4.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掌握文中盲人們能夠復述課文。 難點:理解車內氣氛變化的原因,感受課文中表現的人與人之間溫暖與親情。
二、教法與學法
教法:講授法,創設情景法。
學法:品讀法,合作交流法。
本篇課文的難點就是讓學生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而學生難以感受到的情況。我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與創設情境法,對于學生們難以理解的地方,如文章當中盲人們的心理變化過程,我講主要采用講述法,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在學習第十三自然段中,我將采用創設想象的情景法,讓學生們想象,盲人除了“看到”了梅林、小河、百靈鳥還可能看到了什么。
教學活動是交與學的雙邊互相促進的活動,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我主要采用以下的學法:合作交流,在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上我會讓同學結成小組,采用合作與交流的方法。如:“車廂中除了彌漫著花香,還有什么?”這個問題在四年級的學生看來是比較抽象的,原文中沒有明顯的固定的答案,這就需要多位同學共同探討,一起合作才能得出答案。品讀法,本文的語言比較質樸,有人物的對話和人物的心理活動,者之間流露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但這些不是能很容易地感受到的,必須學生去細細品讀才能得出的。如:本文中的第四自然段“秀子想:怎樣才能打破這種沉悶的氣氛呢?有主意了!他決定為盲人門當一會特別的向導。”這描寫的是秀子的心理活動,同學們只有細細品讀才能感受到秀子要幫助盲人們的決心,才能感受到秀子的善良和愛心。
三、說教學過程。
1.游戲導入。引出新課。
針對四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我將以一個小游戲的環節來導入我的新課。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一起來玩“畫鼻子”的小游戲,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能把參與的沒有參與的學生都吸引進來,這樣能夠讓老師更好地掌握整個課堂,這個游戲能讓學生知道平常很容易辦到的一件事,在沒有眼睛的輔助下我們很難辦到,但是這個游戲因為它的氣氛太活躍,若掌握不好將會于整個課堂的氣氛形成偏差,所以在學生做完這個游戲之后,我會讓他們閉著眼睛走回自己的座位,然后讓其他同學聽一下他們閉著眼睛走回座位的感受。這樣在學生得到另一個信息,在眼睛看不見的情況下,人們會緊張,無助與害怕。從而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本篇課文秀子為什么要幫助盲人乘客,和盲人們情緒變化的原因,為學好本課作鋪墊。
2.初讀課文,解決生字。
我會范讀第一遍的課文,這樣學生會把自己不會的生字標上拼音。在老師范讀之后,讓學生自己去讀,讀的過程中標上自然段。但這樣仍不能解決全部的生字詞,接著我會出示課件,展示出本文需要學生會讀會寫的生字和需要理解的詞語。
a.在學習會讀的生字時,我會采取老師正確領讀,學生齊讀,指名讀的方式。 b.在學習會寫的生字時,我會采取比較生字的學習方法,如本文中的“夕”字與“多”字的比較,“郊”與“效”的比較。采取這樣的方法既加深了學生對生字的記憶,又處理了易于它容易混淆的生字。
c.在學習詞語時,在學生理解之后再用來造句,學會靈活運用。
3.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解決生字詞之后,學生讀課文就不再困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即概括課文大意。在這里不是讓同學們復述課文,而是能夠知道大概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如:這篇文章講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中得到了售票員秀子和司機的幫助,從而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只有在學生們整體感知之后才能更好的跟著老師細細品讀課文。
在了解大意之后,老師需要檢查學生的讀課文情況,根據這篇課文對話較多,我會采取分角色的朗讀方法。這樣老師能知道學生哪一個生字哪一個詞讀不準,加以指導。分角色朗讀,不是讓學生通篇的把課文念出來,而是讓學生成為這個角色,人物具備的情感他也得有,如“秀子興奮地說:‘是啊。現在沒到結梅子的時候,還只開著花哩’”這里學生需要讀出秀子的興奮。這樣,讓學生不知不覺間融入這個角色,更能理解課文中人物的思想與感情。
4.品讀課文,感受真情。
在這個環節是我講課的重點環節,讓學生品讀課文,老師用問題加以引導,如第一段中,“秀子吃了一驚”,秀子為什么會吃了一驚?第二、三自然段中“車廂內,充滿了難以名狀的沉默”“車廂內任然沉默著”乘客們為什么會沉默?思考盲人們的內心是怎樣的?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從秀子的心理活動、語言、神情當中得出秀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乘客在秀子的幫助下又有什么反應?最后一段“淡淡的花香彌漫了整個車廂”除了花香,還彌漫著什么,這些都是需要學生細細品讀才能得到答案的。也只有去細細品讀之后才能感受到這篇課文當中流露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溫暖與真情。
5.復述課文,深化理解。
在品讀課文之后我會讓學生按照出示的詞語,抓住本文的脈絡來復述課文,比如讓學生根據車廂里氣氛的變化由沉默到歡騰到流淚的過程復述。因為只有在品讀課文感悟真情之后,學生對課文才能有深入的理解,內心當中也有一定的情感積淀,現在讓學生復述水到渠成,而且能夠再次深化他對課文的理解。但是學生復述課文是不等同于看著課文讀,他必須先考慮說什么,再考慮如何說,用自己的語言組織出來。這是一個記憶,理解,分析的過程,可以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6.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在復述課文之后,我會讓學生逐步從文本中走出來,讓學生在課上感受到的情感體驗遷移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來,學以致用。
(1)積累文中生動的詞語并抄寫下來。
本文中有很多好的語句,如:“百靈鳥在滴哩哩地唱歌呢!”,“左邊是一片金黃色的油菜地,一只只白蝴蝶在捉迷藏哩!”這些語句都很生動活潑。學生會很喜歡這些句子。司機在文中的一段話:“路邊開滿了紫羅蘭花,美麗極了。我想,至少也得讓大家聞聞花香吧,我就采了些來。”這句話質樸卻能讓人們感受到它的友愛與真情。讓學生們把這些語句摘抄到自己的摘抄本上,幫助他們養成,看到好的詞語,語句都積累起來的習慣,再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這樣能夠達到逐步提高他們寫作水平和欣賞語文之美的水平。
(2)找一找“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故事讀一讀。
讓學生們知道這樣的愛這樣的美,不是僅僅存在于書本當中,而是真實的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社會中,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因而可以加強他們對于生活有更好的認識,讓他們能夠心有感動,讓他們明白什么是愛,從而能夠讓他們熱愛生活。
(3)在生活中多關心幫助身邊的殘疾人。
在這里,是要讓學生成為施愛的主體,在學習課文之后,學生會對書中人物秀子產生一種莫名的崇拜感與喜愛。這時讓他們在生活中也像秀子一樣關心幫助身邊的殘疾人。他們會很樂于接受,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他們會感到自己對于別人是很重要的,幫助他人是幸福的,慢慢地會形成他們對于社會的責任感。在這里我會提醒一下我的學生,遇到不在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時,不能勇為,而是巧為,要尋求大人們的幫助。
7.板書設計。
本篇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是明線,一是暗線。明線是秀子的活動,暗線就是盲人們的反應,兩條線索互為交叉,既是盲人們的沉默讓秀子有了做一回特別向導的決定,又是盲人們積極的反應,讓秀子更加努力去幫助他們。這篇課文當中還有一個人物活動,就是司機,他在文章最后給盲人們捧來了鮮花,讓人問問到了花香,整個車廂被花香彌漫。我運用這兩條線索和最后司機的活動,設計了這堂課的板書,這樣的板書不但直觀,而且讓學生能夠整體掌握文章的脈絡。
溫秀子:特別向導興奮的說勁頭更足暖放開嗓門唱歌 花盲人:沉默低微的笑聲驚嘆聲香感彌動興高采烈 漫
真司機:捧來鮮花 情
四、說教學評價。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范,它素以人工建筑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于世。《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第二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以游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本課將與《長城》和《秦兵馬俑》共同帶領我們欣賞我國的"世界遺產",對本組課文的學習將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學目的和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品讀文中的好詞好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內容的優美。
(2)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能力目標: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借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其中學習本課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也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雙向交流活動。現在,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已提升到了教學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讓閱讀活起來,關鍵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打算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提高學生的自學、閱讀能力。以學生讀、說、議、寫、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揭題: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頤和園".根據你的經驗題目中哪個字值得注意?
2."頤"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看來這個字平時不常見,遇到這樣的字你一般會怎么辦?(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3. 字典上有這兩種解釋,你覺得在這"頤"字應該是哪一種解釋呢?誰想在這頤養天年?這個太后她除了在這想頤養天年她還有什么愿望?(想讓天下太和沒人反對她)你能把"頤和"二字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
(二)交流資料:
閱讀教學必須樹立大語文觀,打開課堂教學大門,打破課內外的界限,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地靈活多樣地豐富知識。本著這一原則,課前發動學生通過翻閱課外書,網上查找,請教家長等多種渠道,收集并整理頤和園的知識、圖片資料,在課堂上交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后說一說頤和園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這樣做旨在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并培養學生概括、感悟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進一步自主學習,去感悟頤和園的美麗景色。重點體悟"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以及"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這兩處語句的含義。
(四)瀏覽課文,明確游覽順序:
學生瀏覽課文,畫出作者游覽了那些景點。學生匯報時,教師相應地把各個景點的簡筆畫貼在黑板上,使學生明確作者的游覽順序。長廊——萬壽山——昆明湖
(五)探究學習,理解內容:
課文以游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串聯在一起,其中著重描寫了長廊、萬壽山的佛香閣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橋,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1、長廊的特點: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
① 學生抓住"七百多米",體會句子中的數字。
② 七百多米到底有多長?(樓道大概有四、五十米,有十多個這樣長的樓道連接起來,作者通過列數字來寫出長廊長的特點。)
2、萬壽山上還有——佛香閣、排云殿。走完佛香閣,來到萬壽山作者又是怎樣看它們的,看到它們有哪些特點?(小組討論)
① 作者是怎么看的?佛香閣有什么特點?從哪個詞語看出佛香閣非常高?(聳立)作者用詞多么準確,難怪人們無論從頤和園的哪個角度抬頭一看那就是——佛香閣。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層層深入,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
3、其實在頤和園里占地面積最廣的是——昆明湖。
師配樂解說:
這煙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個頤和園面積的四分之三,我們可以登上萬壽山向下看,也可以來到昆明湖畔漫步——堤岸,來到——湖心小島,走上——十七孔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點,一定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你最想去哪游賞呢?同學們就趕快找到相應的語句好好地品讀一番吧!
教學時,讓學生分小組,每組一個景點,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用賞析詞句法、結構梳理法、情境體驗法、聯想想象法、質疑問難法、朗讀體會法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這一環節教學是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的,交流時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給學生充分的俄自由表達空間,學生在談中加深理解,在讀中體會意境。學生匯報時,教師相機在每個景點簡筆畫處板書景物特點。
師總結:頤和園這座昔日的皇家園林已經被記載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盡情游賞的"美麗的大公園",它的美麗"說不盡".說不盡的又豈止頤和園,學習本組課文你還可以去游——長城、秦兵馬俑,放眼我們的祖國呢,還有故宮,放眼世界呢……孩子們,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的文明啊!希望大家去細細游賞用心體會。
(六)師生合作板書,升華情感:
美麗 大
長廊 七百多米……沒有……相同
18. 頤和園 萬壽山 閃閃發光 金碧輝煌
昆明湖 ……像…… 滑
美麗 說不盡
文章開篇與結尾相互呼應,美麗是頤和園最顯著的特點,同時它的美又是說不盡的。板書就簡明的反映了這一特點,并且根據游蹤列舉了各景點特色。
(七)總結全文,創新作業:
作業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測,也是檢測學生獨立個性知識習得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間有著個性的千差萬別,"一刀切"作業難以檢測出這一差別,還容易加重學生負擔而引起他們對作業的厭倦情緒。因而在本課作業設計中,我注意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讓孩子饒有興致地選擇自己喜愛的作業形式去主動完成。這樣不但體現了個性,還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本課作業設計如下:
從下列幾項作業中選擇其中一項你最喜愛的作業:
1、摘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2、結合課文描寫,展開想象,畫一幅游覽圖;
3、為頤和園或頤和園其中的一處景觀設計導游詞;
4、仿照課文的描寫方法,寫一篇游記。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自選作業如一道自助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調動了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因,又豐富作業的內涵。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湘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活動練習課,此內容為本課的第一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部分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區別形近字、我能填、我能讀三部分,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中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完成“萬花筒”、積累詞語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讀、議、做,完成語文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學習男孩在失敗面前的勇氣和毅力。
4、教學重點:積累詞語、我能讀為本節的重點。
5、教學難點:根據圖畫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想象為本節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為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發展,對“知識萬花筒”、積累詞語將采用引導為主的教學方法,為落實重點采用注重啟發式、討論式教法;為突破難點,我會深入淺出、由淺入深地啟發學生的思維。
三、說學法: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達,為使所學知識能較好的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將讀、議、做相結合,以活動和展示貫穿整堂課,寓學于樂。
四、教學過程:
1、教學“區別形近字”:在教學這個版塊時,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由地讀、寫、比較、區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必交給他們知識更加有長遠的意義。
2、教學“我能填”:這一板塊重在讓孩子們通過發現成語的規律,激發他們積累成語的興趣。然后通過拓展,積累更多的詞語。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積累,積累對于孩子們的寫作、閱讀理解都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我想,語文老師應該更多地重視孩子們的積累。
3、教學“我能讀”:四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很多孩子能夠從文段中獲得一定的信息。但是,在平時課外閱讀當中,很多孩子都是囫圇吞棗,最后雁過無痕,什么都沒得到。所以,我想,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孩子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通過勾畫,標注等方法去把握課文,向孩子們滲透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理念,從而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所以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注重讀書方法的指導。
4、課時作業。
《站起來》中作者把小男孩摔跤時的動作描寫寫得很生動,我布置學生學一學這種寫作方法,試著寫做某件事的過程。這樣,讀寫結合,讓學生通過仿寫,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我認為,這樣對于孩子們的寫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處。
都說語文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的設計當中還有許多不完滿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謝謝大家!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井底之蛙》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十一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主題是“大”與“小”,大與小之間具有一種辯證關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文根據《莊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改寫而成。課文講的是淺井里的青蛙孤陋寡聞、夜郎自大和安于現狀,把自己的一個角落當作整個世界,后來認識到自己渺小的故事。這則寓言故事被用來諷刺那些見識短淺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井底之蛙由“夸耀自己”到“覺得自己很渺小” 的變化過程,進而感知寓意。
2.朗讀課文,感悟語言表達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感知大海的遼闊無垠,想象東海之鱉在海中獲得的快樂,進而領悟寓意。
二、說教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設計這一課時,讓學生通過自主地閱讀,體驗青蛙的小快樂及鱉的大快樂,由淺入深地走進文本,通過自己的體驗及獨特的感受感悟寓意。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東海之鱉的對話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
三、說學法
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習本課時,本著新課程標準“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我將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從文章題目入手,以讀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圍繞重點,輻射全篇,指導學生用“讀、說、議”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等學習方法,引領學生反復感受文本語言,進行多向交流,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進行道德熏陶。努力拓寬學習渠道,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合作、勇于創新的能力,在主動參與、主動獲取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
四、說練習
積累和運用是新課標強調的又一重要內容,在這個環節中,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精心設計練習,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1)學生聽老師范讀,聽學生朗讀,在聽中感悟語言;
(2)個別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比賽讀、引讀等形式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3)適時地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的情景,使學生在模擬的情景中展開口語交際練習,同時不著痕跡地感悟寓意;
(4)布置課后續寫井底之蛙的故事,延伸課文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說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教學方法,注重看、聽、說、讀、練的教學思想,可安排兩個課時完成。下面具體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回憶寓言故事,引入新課。
由《坐井觀天》引入,“就是這只小青蛙跳出了井底,看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它的思想改變了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關注這只井底之蛙。”
(二)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滲透質疑方法。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四年級初始是訓練質疑的最佳時機,于是在課初便潛移默化地滲透。通過初讀課文,知道小青蛙開始認為自己住的環境是世界上最舒適的地方,所以夸耀自己的生活;后來聽了東海之鱉介紹大海之后,覺得外面的世界太大了,自己的井底真的不值一提,非常渺小。圍繞夸耀和渺小你能提個問題嗎?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思維的發展從問題開始。在老師的調控引導下,學生將進入一個個“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討自己提出的問題,會情緒高漲,其樂無窮。
(三) 巧妙運用多媒體,突破重難點。
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不可低估。在《井底之蛙》中體會小青蛙的盲目自大是個難點。在學生體會小青蛙的快樂,品讀描寫快樂的語句時適時追問:“我生活在這里真快活”中的“這里”指哪里?于是出示井的剖面圖,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青蛙引以為榮夸耀的就是一口小小的水井,進而自己感悟寓意,使得含有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變得深入淺出,易于理解。
(四)指導朗讀,啟發想象。
在講述東海之鱉對東海的描述時,通過看課件,談對大海的印象引導學生思考,你印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樣子的?在理解文字含義的基礎上師生交流,通過鱉對東海的描述,你對大海又有了怎樣的認識?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大海的深大海的廣大海的美,啟發學生想象,生活在廣翱無邊的大海的樂趣又將會是什么?引出和生活在東海的大快樂相比,青蛙的井底生活只是小快樂而已,水到渠成的揭示出寓意。
(五)歸納總結,自主解疑。
在充分理解朗讀的基礎上,學生對前面環節圍繞“夸耀”和“渺小”提出的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從而再一次很好的揭示了寓意。
六、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本著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第三單元第11課《寒夜的燈光》,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感悟文中那濃濃的愛意 ,和作者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學會感受來自別人的愛,教育學生做個有愛心的人。
《寒夜的燈光》是一篇講讀課文。講述了加拿大西部一個荒涼的小鎮上,在一個暴風雪即將來臨的夜晚,“我”冒著生命危險出診,由于道路不熟悉,病人的家屬通過電話請沿途的農家開燈為“我”引路。“我”擔心晚上還有人求診,于是壯膽返回,卻沒想到沿途農家的燈依然亮著,“我”渾身充滿溫暖和力量。文中緊扣寒夜里的“燈光”塑造了農民們的守信、友善以及一個盡職盡責的醫生。課文字里行間流露出寒夜出診的“我”無比的不安和恐懼,節約的農家人適時地亮起一盞盞普通的燈,給我帶來了溫暖和力量,使我不再感到孤獨。如 “ 那么復雜的鄉村夜路,我怎能認得回去的路呢?”“沿途農家的燈都依然開著,我的汽車每駛過一家,燈光隨后就熄滅,在前面的燈光還在等待著我 …”
我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學情以及課文內容,擬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是: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理解“荒野、漆黑一片、恐懼、多余、依然、熄滅、
哀鳴”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情感目標是:
體會節省的農家開燈為“我”照明,感悟他們的守信和友善,教育學生做個有愛心的人。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心情的變化,感受農家人對“我”的的友善;。教學難點是理解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含義。為了更好的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朗讀感悟法,歸納法等,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抓住文中重點語句,與作者的內心變化產生共鳴。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來導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我讓每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在寒風呼呼的漆黑的冬夜,一個人獨自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突然一盞盞燈就在你眼前亮起,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樣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寒夜的恐懼和寒夜燈光帶來的溫暖,以喚醒學生已有的的情感。隨后我便這樣導入新課,在這樣寒夜里會發生什么故事,大家想知道嗎?隨后板書課題《寒夜的燈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敘述順序,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此同時指導理解生字詞,掃清障礙。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兩個學習任務,一是讓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詞義;;二是讓學生在獨立閱讀的基礎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接著檢查學生自學效果,在檢查學生自學成果時,我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再認讀生字、生詞卡片,接著交流對詞語的理解以及課文的主要內容,我相機捕捉學生創造性的見解,順勢引導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這樣既掃清生字詞給學生閱讀課文時帶來的阻礙,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三、品讀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自悟,讀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在這個環節我分兩個步驟完成:
(一)是指名學生讀課文第1、2自然段,再讓學生討論從哪些方面可以感知當時情況的特殊,我從中適當引導,讓學生抓住“寒冷的夜晚 ”“ 嬰兒發高燒”“ 農民求診”等詞句來感受當時的情況。接著提問“我”還會出診嗎?這樣有利于引導教學縱深進行。
(二)是指名學生讀課文第3~8自然段,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自由質疑,我再歸納成3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在出診和回家地過程中,“我”的情緒發生怎樣的變化? 第二個問題是“我”的情緒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變化? 第三個問題是該怎樣理解課文中這樣一句話“但是,我絕不感到孤獨,那種感覺就像在黑暗中見燈塔一樣,我渾身充滿溫暖和力量。”
我讓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自己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我”情緒變化的重點詞句,再引導他們抓住壯著膽子——憂慮——不感到孤獨,渾身充滿溫暖和力量等詞句來挖掘“我”情緒變化大的原因,讓他們從中深深 體會到農家人的守信和友善。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農民的的友善,我用投影出示課文中的三段話:第一段是今夜卻如那位農民說的,沿途農家全都把燈開亮了。一路的燈光指引著我,使我順利到了那個求醫的人家。第二段是那么復雜的鄉村夜路,我怎認得回去的路呢?我發覺恐懼和憂慮是多余的。第三段是沿途農家的燈都依然開著,那通明閃亮的燈光仿佛在朝我致意,人們用他們的燈光送我前行。接著讓學生反復地朗讀這些句子,再引導學生抓住“依然”這個詞,然后讓學生說說從中 感悟到了什么。
接下來我讓全班同學齊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再討論:我為什么不再孤獨?我為什么在寒夜里感到“溫暖”和“力量?這樣讓學生完全的融入到文本中,與文本的中心碰撞,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讓學生更全面更系統的理解課文。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出示文中的兩個句子:第一句是平時,一入夜荒野總是漆黑一片,因為那時農家用燈是很節約的。第二句是那么復雜的鄉村夜路,我怎能認得回去的路呢?讓學生在不改變句子意思的前提下,嘗試著給句子換種說法。
四、拓展延伸,促進學生情感升華
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讓他們自由暢談寒夜的燈光給了“我”怎樣的力量?課后再讓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人聽。這樣把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不僅豐富學生語文基本素養,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實際生活中做個有愛心的人。
五、課堂小結
我讓學生把自己學完這篇課文的收獲小結一下,通過這一環節來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也使文本知識在學生的心中得到內化。
以上是我對《寒夜的燈光》這篇課文在教學上的理解和想法,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通明閃亮的燈光仿佛在朝我致意,人們用他們的燈光送我前行。接著讓學生反復地朗讀這些句子,再引導學生抓住“依然”這個詞,然后讓學生說說從中 感悟到了什么。
接下來我讓全班同學齊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再討論:我為什么不再孤獨?我為什么在寒夜里感到“溫暖”和“力量?這樣讓學生完全的融入到文本中,與文本的中心碰撞,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讓學生更全面更系統的理解課文。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出示文中的兩個句子:第一句是平時,一入夜荒野總是漆黑一片,因為那時農家用燈是很節約的。第二句是那么復雜的鄉村夜路,我怎能認得回去的路呢?讓學生在不改變句子意思的前提下,嘗試著給句子換種說法。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白鵝》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體會動物的有趣、可愛,感受作者對動物的關愛、對生活的熱愛;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抓住特點寫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白鵝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寫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朗讀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保護動物,跟動物交朋友。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并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出白鵝高傲的特點的。我通過引導學生讀句子,劃句子、朗讀重點語句,并自制直觀形象的課件,搜索各類教育資源提供的材料,以及利用教育資源演示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達到解決這一重點的目的。
本課的難點是從那些看似貶義的詞語中體會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解決這一難點我利用課文優美的語句,及制作非常生動直觀的課件,并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資源,向學生提供展示作者寫這鵝是為了表達自己喜愛的思想感情。
四、說媒體和遠程教育資源利用
這節課前,我精心地備課,查閱了許多教育資源網站,找了許多的有利于本課教學的遠程教育視頻資源,利用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設備。通過多媒體的聲,形、影像的播放,給學生最直觀的展示,讓學生對未見過,未體驗過的事有直接感觀。如:在教學鵝的叫聲這段,由于鵝不是每個學生都看過的動物,學生們對鵝的叫聲都比較生疏。為了讓學生對鵝有直接認識,我四處搜索網站,終于找到了視頻資源優酷網的鵝的叫聲,鵝追咬人的網頁。我把這些網頁鏈接到課件中,當學生們說沒見過鵝,沒聽過鵝叫,更沒見過鵝咬人的情景時,我播放視頻資源,讓學生從屏幕上直接感受到鵝的高傲,鵝的兇猛盡職,從而理解了課文內容。再如:為了區別鵝和鴨的步態,我也在網絡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找到了經濟網有關鴨和鵝的步態視頻資源。特別是“凈角”學生平時根本了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稱,我在網絡上下載了一些凈角的圖片和京劇《打龍袍》,放給學生看,不僅讓學生耳聞目睹了京劇的風采,還很直觀地把鵝和凈角聯系起來,解決了這段教學的難點,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最后在教學寫字階段,我在VCM新課改主題教育資源網站上,找來了指導書寫生字的網頁,讓網絡直接代替教師書寫,讓學生能跟著筆畫書空,掌握生字的寫法,既方便又科學,達到了非常令人滿意的效果。這堂課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和遠程教育網絡資源,使整個教學非常直觀、形象、便捷、科學、高效。
五、說教學方法,學法指導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1、教學方法:《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節課我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我盡量啟發學生、跟學生談話,鼓勵學生大膽表演和利用課件及遠程多媒體資源演示的教學方法來突破本課的重點、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2、學法指導:《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篇文章語言風趣幽默,詞語豐富、精彩。在教學鵝的步態這段,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并教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并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獨立思考,合作討論來解決問題,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學手段的運用:課前我搜索大量的教學資源資料,用錄像展示、肢體語言的方法啟發學生想象,使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直觀、形象、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本節課教學過程我按四步來進行。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我利用謎語導入,把學生興趣提起來,再從舊知識入手,背古詩引出新課,讓學生有個知識的遷移。介紹作者同時,對學生進行保護動物的情感教育。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這一環節布置學生自由讀書,在讀書前,提出讀書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的習慣。反饋中我設計了字、詞、句的檢查,由易到難,逐步上升。重視對學生字、詞、句的掌握,同時檢查學生自學預習情況,并培養學生認真聽的習慣。
三)、品讀課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
在這環節,讓學生多讀課文,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并讓學生自己發現文章所寫的白鵝的特點。能在自讀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時讓學生懂得過渡段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在學習3、4兩自然段時,我先指導學生學習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第4自然段。在這環節里,我設計了讓學生想像說話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親眼聽到,看到鵝的叫聲及鵝的步態,來感受鵝的盡職勇敢。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訓練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及分析能力。在匯報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大膽表演,模仿鴨和鵝的步態,讓學生從表演中感受鵝的高傲,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注重朗讀指導,借助朗讀,讓學生從讀的過程中感受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內容。
四)、鞏固識字,書寫難字。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自己發現什么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培養學生仔細觀察,樹立學生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思想。然后利用教育資源網絡教材指導書寫較難的“餐”和“蹲”字,并讓學生跟著書空,這樣避免寫錯字。同時培養了學生寫字按筆畫寫的習慣。
七、說作業設計
我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精彩句段,培養學生隨時積累,多背、多抄、多積累的習慣。并布置學生仔細觀察自己喜愛的動物,為后面的寫作作準備。
八、說板書設計
姿態:伸長頭頸 左顧右盼
13 白 鵝 叫聲:嚴肅鄭重 厲聲呵斥
高 傲 步態:步調從容 大模大樣
吃相:三眼一板 一絲不茍
根據課文的結構及內容,我設計簡潔性概括性的板書,既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又讓人一目了然,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11-07
四年級語文獲獎說課稿03-01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08-13
小學語文的說課稿04-03
語文《短文》說課稿02-22
語文說課稿03-15
語文《春筍》說課稿03-17
語文春酒說課稿07-24
語文《手指》說課稿09-16
四年級語文《綠葉的夢》的說課稿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