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九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第3篇課文。本冊書說明文閱讀共兩個單元,可以說重在培養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以及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兩篇短文《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都有關于恐龍,但是說明的對象又有所不同,又結合班級情況和單元重點。在重難點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養他們閱讀說明文的能量從而積累知識。
二、說教法
說明文是相當枯燥了,因此必須抓住某一方面來提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上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問題加以提煉。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讀,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在相對有難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其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本文作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問,尤其是語言方面更有許多值得體味的地方。
三、說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四、說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五、說教學思路
學生自讀把握兩篇短文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學習作者開放而又周密的思維方法。
六、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一課時。
七、說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件。
八、說過程
(一)導入新課:如今統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么呢?(恐龍)然而在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么呢?恐龍滅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對此,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分別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篇短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篩選重要信息,比較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聯系?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教師板書一個圖表,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自己上臺去填表。可以小組之間交流,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可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然后選交流成功的兩個小組介紹閱讀成果。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請學生在文章中找在文中括號中的文字,并請學生結合具體語境,說說他們各自的作用。補充性說明文字主要體現語言簡明精煉、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九、遷讀。
1、請學生寫出《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兩文的思維推理過程。
2、“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對文中這句話,請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找一些科學研究的例子,組織一次讀書交流會。
(六)、小結。從兩篇文章的聯系推廣到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作結。
(七)、板書設計:
設計一 設計二
恐龍 不同科學領域關系密切
被壓扁的沙子……板塊構造理 生物學 地質學
論證的嚴密性 南極發現恐龍化石 佐證 大陸漂移假說
思維的開放性 證明 n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的整體要求是: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捕捉作家們的情感律動去感受他們心靈的無限風光。同時,還要求加強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和想像,學習抒情性的語言。《浪之歌》是黎巴嫩詩人紀伯 的散文詩《組歌》中的一篇,在這首散文詩里,詩人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通過聯想與想象,向讀者展示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文中,充滿了作者哲理性的思考和澎湃的激情。并且,詩人還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敏感而豐富的內心。這篇文章不同于其它寫景散文,在詩歌中,詩人選取了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從寫海浪與海岸的愛情入手,進而歌頌了海浪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詩文中處處閃耀著詩人自身人格的光輝。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浪之歌》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為:在積累字詞的同時,通過反復朗讀,理解海浪的形象及情感內涵,進而體會詩人的情感律動,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
這篇文章的學習難點可能在于:難以把握文中所蘊含的哲理性。當然,如何去體會文中優美的語言,也非常重要。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歷經三個學期的學習,朗讀有一定的基礎,有一部分學生朗讀水平應該不錯。本篇文章屬于散文詩,適宜朗讀,但內涵較深沉,對初二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且學生生活在內地,對大海印象不深,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因此,若能加深學生對大海的印象,發揮學生誦讀的特長,可以比較順利的完成對《浪之歌》的學習。
三、說教法
依據以上分析,我覺得以朗讀是理解這篇文章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輔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因為在朗讀中,學生可以品味語言,進而理解作品思路,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在交流與協作中愉快地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最后,如果學生能夠通過朗讀,完美的把這篇文章描寫的海浪形象再現出來,就說明他們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我的教學目的,也算達到了。
四、說教學設計
對于生長在內地的孩子們來說,很少有機會見到真正的大海,所以,在導入部分,我選擇了有關海浪的圖片,剪輯成視頻,在課前播放,讓學生欣賞。給學生一個生動、直觀的感受。這個導語,意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接下來的新課教學分聽讀、品讀、研讀與誦讀四個部分。
聽讀部分通過教師配樂示范朗讀,使學生對課文形成一個整體印象,把學生帶入到課文展示的意境中,并引導學生談談對浪花的情感態度。接下來讓學生對過自由朗讀與齊讀的形式,完成對本文字詞的積累,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了解,為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必須主動去獲取知識,并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與協作,去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品讀中,我設計了兩個研討問題:1、文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表現出海浪怎樣的形象?2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情感基調來朗讀本文?1-4節和5-7節的朗讀基調是否一樣?
讓學生分組去討論解決學習過程中,對課文關鍵詞句和海浪形象的理解,以及該怎樣去朗讀的難題。并且在學生回答后,給予朗讀評價與指導。既給了學生以鼓勵,又給他們明確指出以后努力的方向。研讀部分讓學生通過自由組合,去理解作品所蘊含的哲理,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之所以讓學生自由結合,是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必有所顧慮。在學生們討論之后,我準備用多媒體展示我的理解,供他們參考。
誦讀部分意在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通過配樂領讀和齊讀相結合的方式來再現課文優美浪漫的意境,如果學生們能把海浪的形象通過聲音演繹出來,就說明我的教學目的實現了。
在作業設置上,同樣要突出朗讀的重要性,同時落實語言的學習與運用,學習本文的寫法,靈活運用這堂課所學的知識。
我擬定以下三項: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結合本文的學習方法,學習《雨之歌》。
3就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進行描寫,模仿本文的寫作方式,在作品中盡量展示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些結束。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介
《浪之歌》與本單元的其他文章一樣,也是散文詩,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在這首散文詩里,海浪被詩人賦予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世世界的守護者。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海誓山盟、長吁短嘆”等詞語;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標: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把握詩文的節奏和美妙的意境,并從中理解詩歌的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詩中閃爍著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及重點難點
不同于真實世界,在這首散文詩里,海浪首先是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前四節里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律動中與愛人難舍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在這里,海浪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形象。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情感內涵;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二、說學生
散文詩的內涵較深沉,對初二的學生來講,要理解難度較大。但由于學生生活在海邊,對大海、對海浪比較熟悉,學習本文,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重點突破。
三、說教法與手段
依據新課標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對于詩歌,朗讀尤為重要,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2、自讀探究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揮集體的力量,自主學習,探究詩歌的內涵。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
本文是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貝特西貝爾斯寫的一篇充滿真摯情感并蘊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說。因此,緊扣文本,組織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受和體驗小說中主人公的真摯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將是欣賞這篇小說的重點和難點。
2、教學目標:基于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分析文章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句子
(3)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學法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作為理論依據,組織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層層深入地對話,輔之以朗讀,采用討論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小說中富有表現力的語句來解讀文本、拓展文本。在解讀中,不斷提示學生如何圈點、批注。。以這個設想為基礎,教給學生感悟小說豐富內涵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設情景,激發思維。
請同學欣賞歌曲:這首歌曲是與<<山米與白鶴>>創作年代相近英國john lennon的<>,聽完這首歌,同學齊讀歌詞。多美的歌詞啊,“愛是生活,活在愛中,愛需要被愛”,讓我們一起走進<<山米與白鶴>>也來感受生活中的這種愛吧。
(說明:這個環節設計,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較快走進文本,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檢查預習: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積累字詞的情況,體現語文的工具性。然后在學生課外粗線條瀏覽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入討論的第一個環節。
(三)討論
一、品語言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精讀文中描寫外祖父和山米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的語句。通過品讀精要語句,解讀外祖父和山米的個性特征以達到讓學生理解外祖父對鶴、對山米一如既往的愛和山米情感世界的變化這一目的。我的做法是:先給學生舉例。
老師舉例:師有感情地讀課文第八段中的句子“山米說完撿起一塊石頭朝鶴扔去。石頭沒打中,但那鶴已嚇得四處轉頭想逃開。‘你趕快給我滾到底特律去!滾!外祖父吼叫著’。”然后我扣緊兩個詞滾,吼告訴學生我讀懂了外祖父當時心中的怒氣,他被山米那漠視生命的冷酷行為給激怒了”。你們現在也學著我的樣子從文中找出有關描寫人物語言、神態、心理等句子緊扣關鍵詞來研讀,結合語言環境讀出文中主人公當時的情感。
以上是我第一課時的安排,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結合課標中閱讀教學應重視朗讀精讀的要求,引導學生由語文的工具性走向挖掘文本蘊含的人文性。我通過示范,精讀,品詞各種手段,達到讓學生體會出山米和外祖父各自的情感這一教學目標。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追問、啟發學生的思維,同時提示他們圈點、批注, 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二、讀內心
第一課時我們通過品語言悟出了人物的情感,但剖析兩個人物的情感可以說只是第一步,小說以鶴為媒介主人公才達到情感上的共鳴,為了更好地把握山米情感世界的變化、走進人物內心,所以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找出文中能表明山米由恨外祖父到理解并深愛外祖父的相關語句”再次引學生深入文本。 學生很容易可找到這些句子,關鍵是怎樣導學。
1、如果學生找到“山米馬上覺得自己也有同感。”這句,我將結合文段內容讓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比如對珍藏的某一物品的感情來談談對當時山米內心情感微妙變化的體會。
2、如果學生找到“山米覺得自己和外祖父想的一樣”這句,我將把刻句改為“山米回想起”,然后通過朗讀比較兩句的不同效果,體會當時兩個人情感的共同點。
3、如果學生找到“他回頭看看正在擺弄魚竿的外祖父,突然感到心里涌起一股熱流。”這句,我將說同學們借助你們豐富的想象力談談此時山米的內心活動。
總之,通過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讓學生在課堂真正動起來。
三、悟哲理
語文學習既是思維和情感的實踐活動,也是語言的實踐活動,所以在感悟哲理,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圍繞“什么是愛?怎么愛”這一主題創造句子進行愛的語言的語句接龍。于是我舉例,學生往下接。
愛是外祖父用來震撼山米心靈的一劑良藥;愛是山米走向人生新起點的一座橋梁;愛是放學后早早回家,讓家人不再焦急等待;愛是將揉成一團的廢紙輕輕放在墻角的紙簍;愛是把一張作業工工整整寫好,讓勞累批改作業的老師賞心悅目;……
通過這種方式把主旨與語言實踐結合,讓學生在互動中學以致用,把愛延伸到生活中。
(四)作業設計
選取一個自己熟悉的人,運用外貌、語言、心理等描寫方法,寫一篇小作文敘述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關于“愛”的故事。
(五)板書設計
山米與白鶴
品語言: 滾、吼──激怒
讀內心: 同感 ── 共鳴
悟哲理: 救鶴── 愛
板書既體現教學思路,又是學生自學小說、欣賞小說的方法。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核舟記》,下面我就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核舟記》是蘇教版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事理說明)第三課里面的一篇,介紹了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征的人物神態、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重點:目標1,2,4
難點:目標3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為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致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贊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二、說學生
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具備了初步的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因而讓他們先學后教不失為一種學習方法的選擇。但是由于該年齡段的學生依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正向著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而學生對本文描寫蘇黃語句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
三、說教法
(過渡語)依據是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語文實際學習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打算采用以讀為本、以生為本,緊扣語言文字,讀讀議議,品讀揣摩,充分展示學習語言的過程。針對本文我認為讓學生自己朗讀體驗、質疑問難,讀文找句,合作交流,我相信讓學生自己學是最好的一種學習方式,我也力求讓教路,文路、學路三者合一,融為一體。
四、說學法
學習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的能力。據此我擬定如下學法:
運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學習。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分析歸納。
小組內的合作交流學習,說出自己的獨特意見和感受。 五、教學程序
(一)布置預習(必須在前一節課加以指導)
1.文言文的生字詞、古今異義、省略現象、語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讓學生帶著問號進課堂,以對課堂更感興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課導入
1.請學生在一長2.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內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
(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出示單元學習目標、課題及學習目標(投影)
(教學目標定向,引起學生有意注意。)
(三)新課學習
1. 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詳細描繪了核舟上的哪五個人?(板書五人姓名)
(以速讀方式,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2.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演示、糾錯;教師引導思考、探索、拓展)
(此時完成目標1)
3.齊讀課文
(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4.動手做(課外)
①每桌發一張8k白紙,按課文介紹的內容折一只烏篷船。然后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題”上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小人形,要求為東坡畫上胡須,在船頭用膠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力,同時熟悉課文的說明順序。)
③根據譯文將課文主體內容改成“解說詞”。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點。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5.解說(教師板書)
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拿核舟到臺上解說,其他人指瑕。教師打分評點。
(訓練學生的膽量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6.討論(教師板書)
① 作者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核舟,這核舟有什么特點值得他寫?
(體積小、容量大)
② 圍繞這些特點,作者介紹了核舟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樣贊美這只核舟的雕刻技藝?
(總——分——總)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們介紹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藝人技藝的奇巧靈怪)
(強化學生掌握閱讀課文的一般規律: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朗讀到演示,由動手到討論歸納,也是對學法的指導。)
(此時完成目標2,3)
7.教師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核舟記》,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一小小的核舟發表一下意見吧!不錯,這一小小的核舟的確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實際上我們中華民族的工藝和智慧遠遠不止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頭發上的唐詩五百首等)在學生的驚嘆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寫上八個大字“學無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統一)
(此時完成目標4)
8.作業
① 熟讀全文,背誦二、三兩段(進一步鞏固目標1,2)
② 就你身邊的某一種工藝品,仔細觀察后用說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紹出來。(能力遷移)
③ 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整理歸
類。
(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實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整理分類,一是便于記憶掌握;二是便于發現規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9.教學小結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個運用自主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設計。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間的相互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時,十分注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開發學生生命潛能的研究,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為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更好地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發展。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文理科的不同特點,同學科不同教材的特點,應因情而異,可以省略或擴展其中某個環節或調整環節之間的順序。目的是一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會自主創新性地學習,從而達到會學習的目的。
五、附板書:
嘗貽余核舟一 (總)
核 ② ① ③
船頭坐三人 中軒敞者為艙 船尾橫臥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邊 (分)
魯直 蘇軾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記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計一舟 (總)
(這一板書主要想呈現出本文的說明順序,用①②等標注的是文章中實際說明的順序,目的是更直觀地反映出一種對稱美。)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的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核舟記》。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全文僅400余字。課文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然后,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頭和船尾雕刻的五個人物為重點。文章的最后,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字總計一下,以具體詳實的數字,說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課。
一、新課標與教材的整合
(一)新課標與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背誦優秀詩文篇章。關于教學,我認為應體現“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二)課文分析
第四冊繼續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不僅要學習課文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而且要求學生練習誦讀,培養文言語感。《核舟記》是一篇教讀課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層次清晰、條理清楚,細致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技藝的高超,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二、學情分析
(一)知識積累
學生經過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二)學生現狀
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習文言文篇目時有畏難情緒,思維不夠活躍。
三、 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以上情況,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①學習本文按空間部位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
②熟讀、背誦、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4、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內容;
難點:體會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學步驟
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我將教學過程具體確定為課堂導入、整體感知、細節探究、遷移拓展四個環節,目的在于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一)說學法、教法:
1、學法:探究合作
2、教法:誦讀 點撥
五、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在背景音樂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品,創設情境,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
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散讀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現出正音練習;
2、結合“閱讀提示”討論指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3、范讀課文環節,設計為配樂朗讀并加入簡單動畫,課文朗讀規范標準,背景音樂淡遠閑適,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化理解;
4、請學生結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用鉛筆標出疑難字、詞、句。就句讀、難解詞句質疑問難。(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試概括文章段意。
在學生疏通文意之后,課堂訓練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觀,易于糾錯,其使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積累詞語;而且便于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決學習的重點。同時也為下面的難點突破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5、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歸納)
(三)細節探究:
1、導入:如果讓大家來背誦這篇文章,大家認為該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淺入深,先解決簡單段落,再著手復雜段落)
2、較少內容段落為1、6段,請大家默讀,說說課文所介紹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問題:
課文是怎樣表現核舟的特征的?結合內容具體說說。
4、組織學生展開探究:
涉及問題設計: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么特征?
②作為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有關核舟背景的補充材料運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現。
⑤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⑥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表演。把課文分成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蘇、黃、佛印神態。一個是兩個舟子的神態。
⑧在熟讀課文后,讓學生依次說說船艙、船頭、船尾的情形。不看書,用原文說(也可用自己的話)。在敘述過程中要強調雕刻家構思的精巧、技巧的嫻熟和作者觀察的細致。
(flash課件說明:學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臺)
說明順序的把握,若按傳統教學,會很枯燥,而由學生進行個體學習探索之后,結合課件進行說明,有利于學生形象而又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教學難點。
⑨對上述內容的說明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
⑩(歸納小結,情景再現)
教學難點的突破都運用flash課件來輔助完成。flash課件的情景再現,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在"船頭"可領略文人的雅致與瀟灑,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閑與隨意。說明文的枯燥與呆板的感覺一掃而盡,蕩然無存,而對藝人的高超技藝的驚嘆與欽佩充溢心間。
(四)遷移訓練
請你選擇一件給你留下較深印象的工藝品,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總一分一總,中一前一后)寫一篇說明性短文。語言盡量做到生動、簡潔。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五)板書設計說明:清晰反映課文的說明順序,可由學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構建了一個多媒體、網絡和智能有機結合的個別化、交互式、開放性的動態教學環境。信息技術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個人感受有三:
⑴當用則用,能用就用;
⑵強化個人信息技術學習,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應該會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無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都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恰當的運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本節課教學的總體設想:
1、本節課在單元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說明文以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為主題。《故宮博物院》這篇文章是一篇比較典范的說明文,課文按照游覽參觀路線,由南到北逐次并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學習這篇課文,既可以從中獲得對故宮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強我們對祖國的傳統建筑藝術產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說明順序和文章的結構對我們學習、寫作說明文都具有指導性。所以這篇課文的學習掌握,對于學習本單元其它課文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2、教學目標及完成目標的策略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一是了解祖國傳統的建筑藝術,了解故宮博物院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偉大成就,二是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能力目標一是學習按照空間順序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二是體會本文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說明事物的寫法,學以致用,初步學寫說明文;德育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進一步發揚民族創造精神。為實現這些目標,我為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有關故宮博物院的圖片,讓學生對故宮博物院先有一個直觀的印象,通過聽錄音,使這篇課文就像一部風光片一樣呈現在了學生面前,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我為學生準備了故宮博物院的平面圖,讓學生自己當導游,向同學們介紹故宮博物院,學生在介紹的同時,自然而然就熟悉了本文的寫作思路,也學會了運用空間順序寫作說明文。學生在欣賞圖片的時候,對故宮博物院高超的建筑藝術 不免贊不絕口,本文的德育目標的完成應該不是大問題。
3、本節課應達到的教學質量
學習完這篇課文,學生首先應該驚嘆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其次讓學生理解說明文中的空間順序,為學生寫作說明文打好基礎;第三是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教材分析
1、重點、難點分析
本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事物說明文,說明對象是故宮博物院,對于這樣龐大、這樣特殊、這樣雄偉的建筑群,除了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外,主要還應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所以本文確立的教學重點一是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說明技巧,二是體會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教學重點是揣摩語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繪多姿多彩的龍的用意。
2、教材的取舍
故宮博物院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薈萃,它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建筑布局也體現了這一特色和功用。本文又是介紹它的一篇說明文,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它的歷史地位已沒有必要詳細講解,至于它的建筑風格我們又沒有專業的知識,所以在理清說明文的順序后,重點分析了文章的5到8段。因為作者在取舍時,也是抓住了太和殿的重要性,對它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描寫。
三、教法學法設計
1、本節課所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
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提醒學生注意方位詞的運用。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理清課文本的說明順序。圖示法。利用故宮博物院的平面圖配合相關景物圖象,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游覽路線。延伸拓展法。標新立異,轉換立足點口頭介紹故宮,內化課文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滲透課題研究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繼續使用我校語文組推廣應用的三單元閱讀教學法。在認知閱讀階段,主要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完成本節課的德育目標;在理解閱讀階段,主要是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理解本文有詳有略的寫作特色;拓展閱讀主要是訓練學生對空間順序這種說明方法的應用。
3、學習方法的設計、學生技能的培養
本節課主要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學習主要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掌握文章按空間順序寫作的特點;合作學習主要是學生分組理解課文5——8段,體會課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探究學習設計了說話訓練:按照空間順序介紹我們的學校,要求重點突出,總說分說結合。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和
1、信息技術與教學目標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對確立的學習目標可以有重點的進行展示,而且可以實現跳出課本教語文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多媒體展示的內容,不但形式鮮活,而且利于完成教學目標。像制作的故宮博物院視頻資料、我校的視頻資料都為學生創造了學習的情景,帶領學生走進美的殿堂。學生在直觀感受中對問題的理解自然深入淺出。
2、信息技術在本節課中的作用及長短期意義
信息技術在本節課中主要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在學生當導游時,讓學生對照圖片說明,既便于理清學生的思路,創造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五、教學特色
1、本節課的主要特點
本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向學生展示大量故宮博物院的圖片,引導學生走進美的殿堂,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在這堂課上,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都能參與到課堂上。
2、本節課新穎獨到之處
因為本文是一片說明文,說明對象是故宮博物院,所以我讓學生自己當導游,向其他同學介紹故宮博物院。這樣不僅讓學生對本文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訓練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在拓展閱讀階段,設計了說話訓練——帶領他人參觀我們的學校。先向學生播放學校專題片,引導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對學校有更全面的認識。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蘆花蕩》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所收錄的5篇雖然體裁不同,但它們的內容卻都是戰爭題材。無論是正義一方還是非正義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戰斗中,真善美與假惡丑得到充分的表現。在單元中,題材的選取涉及中外,觸碰近代與現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領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婦人、老頭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們不僅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類人在戰爭中的勇為、凄苦與對爭議的弘揚、對和平的呼喚。《蘆花蕩》是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作品,以清新明麗的語言描寫了在抗日戰爭期間的白洋淀上,一個抗日老英雄護送兩個女孩子尋找部隊的故事。這個故事具有傳奇色彩,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是一篇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的。
2.課時安排:
《蘆花蕩》是一篇精讀課文,我將教學時間安排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從白洋淀優美的風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識記重點詞語。第二課時則引導學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畫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寫的作用。為了順利完成兩課時的教學任務,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采取緊扣課文主題,通過設計主問題,創設發散思維的情境的策略,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
是準確把握“老頭子”的人物形象,體會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并在賞析同時了解老頭子是怎樣刻畫的。同時,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語言作用。
本課的難點:
理解他“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點,以及景物描寫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和經驗:
八年級的學生對小說已不陌生,對小說的閱讀已有了一定的認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讓學生通過小說三要素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易于接受。
2.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通過設計主問題“老頭子是一個怎樣的人”,調動學生發散思維,人人有話說。尤其是關注那些平時不愛講話的孩子,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敢于發言。通過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讓那些閱讀書評較好的同學參與到互評環節中,促其養成敢于爭鳴,勇于創新的學習態度。讓各類學生都能有所收獲與提升。
三.學習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節。2.把握老頭子人物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寫的語言。
(知識和能力目標確定的依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過程和方法目標為: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過程和方法目標的確定依據:新課標要求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感受“老頭子”的英雄色彩,培養捍衛民族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確定的依據:新課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會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圓滿完成設定的教學目標,我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原則確定出本課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輔助,通過多媒體展示白洋淀優美的風光,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篇,增強生活的體驗。
2.引導點撥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主體差異和不同學習的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讓學生自讀自悟,獲取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悟感情,從而真正成為學習主人。課文淺顯易懂,且故事性強,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我設計的“老頭是怎樣的人”閱讀課文,運用批注法,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我給予適當的點撥,有利于學生把握學習方向,讀出個性化的自己。
3.對話教學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巴西教育家保羅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這不是師生間簡單的問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師生對話的方式,對主人公“過于自信和自尊”這一性格進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對話交流,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比較和補充,激發并牽引基礎較差的學生,從而達到一同參與共同進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開發學生的潛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五.教學程序:
1.教具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
2.教學流程
我設計了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自主探究,互評人物;深入挖掘,品讀景物;聯系生活,布置作業這六個環節。
第一課時
環節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我通過多媒體展示白洋淀優美的自然風光,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課文中所描寫的環境,進而導入新課。我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白洋淀水波蕩蕩,春季青蘆吐翠,夏季紅蓮出水,秋天葦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個世紀30、40年代,日寇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燒殺搶掠,肆意踐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蘆葦都見證了硝煙彌漫,白洋淀也養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個抗日英雄的故事,一個干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把十幾個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間,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領呢?讓我們走進《蘆花蕩》去見識一下這位神奇的老人吧。這樣的設計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下面的環節做好了鋪墊。
環節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讓學生簡要介紹孫犁的基本情況,培養他們篩選信息的能力。(屏幕)孫犁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記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小說和散文的合集。并讓學生在課下識記這些文學常識。
(2)識記字詞:接著通過教師聽寫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檢查學生對字詞的預習情況,并講解重點字詞,把好字詞關。
(3)概括內容:根據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敘述課文的內容。
(4)人物履歷表:
主 要 人 物 履歷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務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課時
環節一:提出問題,默讀批注
圍繞“我眼中的老頭子”展開自由閱讀,指導學生邊閱讀邊批注。批注的話不要太多,只需重點的三兩個詞語就行。不讀書不拿筆,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尤為重要。
環節二:交流展示,對話人物
這一環節是課堂的主要部分,兩個主要任務,性格及寫法。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師、文本的對話,也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者的主戰場。教師在學生發言基礎上,適時歸納老頭子的性格:“過于自信與自尊”,引導學生理解“過于”這個詞的意思。 “過于”呢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有“非常”之意,老頭子確實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而另一方面,又有過頭的意思。大菱受傷,跟他過于自信、不夠謹慎有一定關系。同時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部隊,他是過于自尊了。老頭子的刻畫手法: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環境烘托與女孩子反襯相應和,活脫脫的讓一位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這兩個問題的設置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把握主人公老頭子的形象。
預設:
1.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干黑的臉,短短的花白胡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的明亮。說明老頭子很干練。
2. 他對葦塘里的負責人的同志說: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說明老頭子很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孩子呀!”說明老頭子對同同志們充滿了愛,可以說愛憎分明。
4.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么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有女兒,這兩個孩子多么叫人喜愛!自己平日夸下口,這一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么張嘴說話?這老臉呀!說明老頭子自尊心很強,讓兩個女孩子受傷,他沒法原諒自己。
環節三:品讀景物,賞析美點: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但我們讀后并沒有感到凄慘,而是感到了的優美和積極向上的力量。這得益于作者對詩情畫意的環境描寫。由此,設計了美句品評教學步驟。首先是美句美讀,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并把這些句子充滿感情地讀出來,感受那流瀉于戰火中的優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讀,讓學生就具體的景物描寫進行分析,思考描寫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師生對話,最后總結出景物的描寫能夠渲染出戰爭的氣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預設:
1.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賞析:點明環境氣氛,突出環境險惡,交代背景,為后文描寫人的行為做鋪墊。努力長高的葦子生動的展現了在殘酷的戰爭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頑強生存的姿態。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現了抗日軍民對日寇的仇恨。鉆表現了抗日軍民的堅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賞析:景隨情移,寫出了老頭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心里。
環節四:聯系生活,內化提升
(1)升華主題:白洋淀只是當時的抗日戰場的一個典型,無名無姓的老頭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個冀中平原上上下下抗日熱情高漲,如火如荼。老頭子就是一群人!
(2)布置作業: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以寫促讀,讓學生給老頭子寫一封信,書寫自己內心的敬仰,亦可提出善意的批評。
3.板書設計:
自信
蘆 人物美——老頭子(過于)
花 自尊
蕩 景物美——詩情畫意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汪冬妮。很高興能在這里為大家說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橋。大家熟悉的長江大橋,學校里的小橋。無論是哪種橋,對于我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可以很方便的與對岸聯系在一起。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篇目就是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下面我將從教材的處理、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為大家闡述。
一、教材的處理
《中國石拱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說明文。所以,在學習本單元的課文時,要注重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介紹事物的,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以及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二、學情的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接觸的一般都是記敘文。《中國石拱橋》應該說是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說明文。對于有一定文學基礎的八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就某一事物的特點來介紹事物不難,但是在沒有系統的了解說明文的情況下,讓他們理清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就有了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篇文章的特點、八年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征說明事物的寫作方法,了解說明順序(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時間由先到后等順序)
(2)學習運用準確周密的語言,感受作者嚴謹治學的態度
四、教法學法
我將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對于本課,我將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導讀法
在我的帶領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文本。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二)提問法
包括學生向老師提問和老師向學生提問,了解學生的優點和薄弱方面,通過贊揚他們的優點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3)比較法
在《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中,作者選取了趙州橋和盧溝橋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梁,通過對這兩個橋梁的對比。能讓學生更形象的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征與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個性特征。
在運用了上述的教學方法之后,本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新課標的要求,盡可能讓每個環節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當中,我還采用了以下的學法:
(1)圖表法
作者在文中舉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梁,趙州橋和盧溝橋,讓學生畫出表格并把兩座橋的異同點填在表格中。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出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以及兩座橋各自的特點。
(2)討論法
在通讀課文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練習法
根據“語文知識積累與運用并重的原則”和“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習相促進的原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法,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學程序
因為本課內容比較豐富。所以我設計了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先向學生展示關于“橋”圖片,這些圖片里面包含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橋,讓學生就圖片中橋的特點進行討論,這些橋共同的特點以及每個橋的各自特點。進而進入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課文《中國石拱橋》。
介紹作者茅以升。
2、通讀課文
運用導讀法和自主探究法,放手學生自行閱讀課文,處理文中的生字詞。在此過程中,思考問題:
(1)文章從第幾段開始寫中國的石拱橋?
(2)中國石拱橋有什么特點?
(3)作者舉了哪兩個橋梁作為例子來介紹中國石拱橋?
讓他們在思考中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3、分組討論
運用討論法對上面三個問題進行探究和討論,請同學起來回答。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老師進行總結。
4、講解知識
在討論了上述三個問題之后,我會向學生介紹什么是“說明文”。
5、問題遺留
(1)本篇文章能分為幾個部分?分別給每個部分取個小標題。
(2)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3)把趙州橋與盧溝橋的異同點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來。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繪制的表格,讓兩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自己的表格,進行評價。在PPT上展示自己繪制的圖表。讓學生初步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說明事物的寫作方法。
2、品讀課文
讓學生通讀全文,提問兩到三個學生,即文章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小標題是什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然后學生進行討論和補充。最后老師進行總結。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以及了解說明文的說明順序。
3、細讀課文
在了解了文章的整體的脈絡后,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文中劃出這些句子。
重點講解有關數據的句子(精確的數字、大概的數字)
4、布置作業
挑選一個自己熟悉的事物,作一篇說明文。不少500字。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九篇】相關文章:
語文《觀潮》說課稿范文10-30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十篇09-21
【精品】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7篇07-19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九篇09-20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03
語文八年級《浪之歌》說課稿11-02
八年級語文上冊《老王》說課稿12-17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春酒》說課稿05-12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吆喝》說課稿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