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粽》說課稿(通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粽》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粽》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本篇課文通過描述端午節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對粽子這種食物具體的描寫,使同學們了解傳統節日——端午節和粽子這種食物,在過節吃粽子的氛圍中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萌發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學習本篇課文,讓同學們能夠繼承優秀傳統節日、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二、說目標
1.學會13個會認字,學習7個會寫字,認識2個新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有感情朗讀課文,能夠讀好長句子,熟讀成誦,當堂達標。
3.在學生感受端午節過節吃粽子的氛圍中,使學生了解并學習傳統文化,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練習朗讀課文。教學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使學生培養學習傳統文化,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三、說教法
在本文的教學中,教師采用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教師把粽子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品嘗,通過直觀的互動方式來展開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四、說過程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教師把親手做的粽子帶到課堂,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并且請同學們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樣的?什么味道的?(學生描述)教師揭題,《端午粽》
2.教師解釋課題《端午粽》是兩個詞,端午和粽子。解釋二者的關系: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
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子等節日活動。
(二)、檢查預習,引導初讀
1.自由讀課文,圈劃生字,讀準字音。
2.以小組為單位,用喜歡的方式練習認讀生字。
3.還詞入文,再分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把課文讀流利。
(三)、重點品讀,理解感悟
1.學生在每個自然段前標上序號。
2.教師朗讀第一自然段。解釋“盼著”一詞表現了外婆渴望我們回去的心情。
3.教師朗讀第二自然段。學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們剛剛吃的粽子一樣嗎?
學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粽子帶有一股清香,吃起來又黏又甜。和我們剛剛吃的粽子一樣。
教師講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些顏色描寫的詞語,更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粽子的樣子。
4.教師朗讀第三自然段。學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樣?
學生回答:有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教師講解:外婆讓我們把粽子分給鄰居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好東西應該和大家分享,這樣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悅。
5.教師朗讀第四自然段。
教師講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通過教師對屈原的介紹,使同學們感受愛國主義情懷。
6.教師設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些傳統節日里有哪些傳統習俗?
學生踴躍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7.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全篇課文的閱讀都要帶著幸福喜悅的心情。
8.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師點評,對讀得好的學生給予表揚。
在本環節,理解內容的同時,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方面培養。本課的長句子比較多,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讀通的情況下再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端午節傳動節日,感受愛國主義情懷。
(四)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7個生字。
2.讓學生觀察生字的筆順,書空,記住筆順。
3.怎樣寫才好看?學生交流寫字的要領。
4.師范寫,生練寫,再投影作品展評。
在寫字教學時,發揮教師的示范性作用。通過展示平臺,我一筆一畫的來教學生書寫。雖然,這樣的書寫速度很慢,但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正確的書寫習慣。
(五)課后鞏固,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課下留意我國的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在日記里寫一寫。
3.課下搜集關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學之間交流交流。
五、說板書
教師設計的板書,重點介紹端午節、粽子、屈原的關系。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吃粽子
六、說效果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把親手做的粽子帶到課堂,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通過直觀的互動方式來展開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課的長句子比較多,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來說有點難度,教師指導學生抑揚頓挫的方式朗讀長句子,這樣對于學生的朗讀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端午粽》說課稿 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本次公開課我執教了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篇課文《怎么都快樂》一課,下面我就從說教材分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流程、說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本冊書的第十篇文章,本單元圍繞“家人”這個主題,編排了《靜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靜夜思》是一首古詩,語言淺顯易懂,兒童詩《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視角,童趣化的語言進行表達。《端午粽》是關于傳統節日習俗的想法,生動的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通過講述傳統節日風俗,引導學生了解熱愛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粽》本篇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第1自然段先介紹端午節,外婆會煮好粽子等我們回去;第2自然段具體介紹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點寫了粽子的花樣多;最后點出了端午吃粽子習俗的由來。課文語言比較形象,比如對粽子樣子、味道的描寫中,分別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來形容箬竹時、糯米、棗,可以歸類積累,同時在學習疊詞的基礎上,感受句子韻味和節奏,口語表達時,也可模仿運用這一類詞語。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長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現,這兩個自然段時要加強對長句子朗讀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讀好長句子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對一年級閱讀的要求是:語文教學要將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所以本節課的目標擬定為:
目標:
1、多種形式鞏固生字和詞語,會寫“真、節”2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自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本科的重難點定為:
重點:
1、會寫“真、節”2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難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
二、說教法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本身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品讀感悟法、快樂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對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師引導學生以情感為紐帶,通過自讀自悟,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
三、說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相輔相成的,有怎樣的教法就有怎樣的學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我指導學生用“聽、說、讀、寫、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等學習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是一件快樂的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教學流程:
一、字詞教學奠基礎,好習慣逐步養成。
于漪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學已始,我就用中國傳統節日導入,讓孩子在節日的氛圍中開始學習,這種設計方法,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情。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復習生字時,我采用了“賽龍舟”的游戲,讓識字變得多樣化,為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寬松、愉快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的學習特點,積極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觀察中,實踐中去學習字詞。“真、節”兩個生字。“真”上、下兩部分較窄,而中間比較寬。“節”上窄下寬,上扁下長。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養成一個好的書寫習慣,比什么都重要。寫字前我強調讀寫姿勢,并要求孩子書寫時做到:一看、二描、三寫、四比較,以便孩子養成一個好的書寫習慣。
二、朗讀教學激情感,讀中去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對一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根據這一要求,在學文時,我減少無效的講解,增強有效的朗讀。我重視指導朗讀,通過朗讀培養語感。如,在學習“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等詞語時,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粽子味道的香甜。
課文第二段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這一段長句子比較多,對孩子來說難度有點大。在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地讀文,采用“內容分解法”,引導學生對長句的內容進行分解,明白了句子表達的內容,再運用各種方式練讀、鞏固、并在其他長句子朗讀中加以運用。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點學習的段落,這段共三句話分別介紹了粽子的樣子、香味和味道。語段句與句之間銜接緊密,第1句描寫的樣子,然后由“外婆一掀開鍋蓋”過渡到第2句的香味兒,再由“剝開粽葉”承接著后面的味道。其中第1句粽子的樣子也從“外表、里面、中間”有條理的進行介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關注到描寫的條理性,在介紹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時,也可以學習課文語言,清楚地、有條理地介紹。
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的順序,從而發現句子由外及里,描寫了粽子的樣子,抓住“外面、里面、中間”這幾個方位的詞。在朗讀時,還可以借助停頓符號,訓練學生朗讀長句子的能力。在反復誦讀中培養學生語感。長句子的朗讀,切忌一直進行機械化的整齊劃一的齊讀訓練,應在學生理解的意思基礎上,用朗讀的方式來學習,讀好長句子。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茹貝爾說:“想象是靈魂的眼睛。”在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我引導學生,讓學生想象粽子的香甜,吃粽子時的開心,想象外婆的與人和善。一年級孩子的想象力極其豐富,根據這一特點,我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并通過個性化的朗讀,把自己想到的讀出來。運用靈動的童心去體驗,既發展了語言,又升華了情感,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培養語感。
部編教材倡導大量閱讀,加強課內外溝通。教材每個單元都編寫了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兒歌,提倡無壓力親子共讀,是銜接幼小、口語向書面語過渡的重要橋梁。根據部編教材編寫的這一意圖,我推薦孩子在課外讀任溶溶的《一朵花的童話》書,并和孩子分享了本書中的《婆婆路》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孩子的讀書興趣。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本科的教學內容,在板書時,我采用了圖畫的形式,在孩子們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級學生的起始閱讀,重在培養興趣,所以本節課的作業設計為:給爸爸媽媽讀《端午粽》這篇散文。讓孩子在親子閱讀中,感受父母的愛,在閱讀中有所發現,在發現中熱愛閱讀,從而愛上閱讀。
《端午粽》說課稿 3
我執教的是第10課《端午粽》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關于傳統節日習俗的散文,生動地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花樣和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的由來,使學生在體會濃濃親情的同時,感受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課文條理清晰,語言形象生動,易于學生理解內容,豐富語言積累。
二、說設計理念
以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為基礎,以課程標準中學段目標和教學實施建議為指導,重在教給學生識字、寫字方法,培養學生良好語感,豐富學生語言積累,逐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三、說教學目標
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而本單元教學同時又要落實“讀好長句子”和“積累語言”兩個教學重點。為此,依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單元教學要點,我將本課時教學目標設定為:
1、認識“端、粽、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兩個偏旁;會寫“午、節、葉、米”四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粘又甜”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
其中,識字寫字,即認識13個生字、兩個新偏旁,會寫4個生字和積累文中的疊詞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由于學生現有的朗讀水平不高,朗讀方法欠缺,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進而體會端午粽色、香、味的特點,便成為了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提出,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里特點,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在低段閱讀教學中,應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圖畫進行閱讀。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通過運用多媒體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思維,為識字、學詞和朗讀好課文做好鋪墊。
2、示范朗讀法:對于文中的.長句子,在指導朗讀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范讀,給學生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語感,提高朗讀能力。
3、引導想象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點,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之中,讀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學法指導上,一是指導學生運用已有識字方法學習和積累新的生字,二是引導學生采用動作表演、聯系上下文和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
五、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
從學生了解的元宵節、中秋節兩個傳統節日入手,通過出示元宵、月餅圖片,喚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習俗的回憶和對美好佳節的向往,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并相機進行新偏旁和生字教學。
(二)初讀感知
這一環節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圈出不認識的生字。二是交流反饋,及時出示本課生字和詞語,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認識字詞,識記生字,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及時正音和指導朗讀,體現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思路。
(三)精讀感悟
在學生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出示第二自然段,進行閱讀訓練。一是找出本段共有幾句話,鞏固標點符號知識。二是運用圖文對照、想象畫面、動作表演等方式,了解本段中“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粘又甜”等詞語,理解作者是從樣子、香味、味道三方面介紹端午粽的特點。三是結合學生的理解,借助停頓符號,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的停頓,讀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導寫字
出示“節、葉、米”三個生字,指導學生觀察字形和筆畫特點,找出相同之處,并仿寫“節”字,教給學生寫字方法,讓他們在描紅臨寫的過程中用心體會,舉一反三,提高寫字效果。
(五)作業布置
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抄寫、朗讀和搜集資料幾項作業,目的在于鞏固課堂知識,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從課外獲取知識的能力,也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好準備。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根據教學內容,本節課板書設計主要呈現了生字的范寫和第二自然段內容的提煉。力求直觀明了,簡潔精煉,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并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規范書寫的訓練。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容,有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端午粽》說課稿 4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文章內容。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粽子的樣子、味道等。了解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培養學生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國傳統節日來歷的興趣,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滲透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聰明。在上課之前,老師想請聰明的小朋友們來猜一個謎語,看看誰猜得又快又準確。
謎語:“三角四楞長,珍珠里面藏。想嘗珍珠味,解帶剝衣裳。”
預設:粽子
小朋友們真聰明,一下子就將謎底揭曉了。
說到粽子,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和大家說一說,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預設:水果粽、豆沙粽、紅棗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種粽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粽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歡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端午粽》,看看穩重的小朋友喜歡吃的粽子是什么樣的?
板書課題:10、端午粽(引導小朋友一起板書)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標出自然段。要求:讀出聲音,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流利。
學生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復習生字。
師范讀。“想想文中圍繞端午粽寫了哪些內容?”
三、再讀課文,探討研究。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說一說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時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體現出來了。
預設:端午節。
總會:一直,總是的意思
用“一到……總會”造句。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樣的粽子等著我們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師:這句話描寫是從里到外還是從外到里?
預設:從外到里。
借助圖片講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這句話中表示顏色的詞語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紅紅的,這樣的詞為AAB式的疊詞。
教師追問: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仿佛讓人品嘗到了香甜的味道。
2、這樣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樣的?吃起來又有怎樣的口感呢?
預設: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疊詞。這樣的疊詞還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們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著這樣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剝開來吃。用這樣的感情,加上動作,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強調長句子停頓)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還有什么特點呢?
預設:花樣也多。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用“除了……還有……”造句。
外婆做了這么好吃的粽子,我們是怎樣品嘗的呢?
預設: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動地寫出了“我們”一家吃粽子時高興又滿足的心情。
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怎么做了?
預設: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這說明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
善良、樂于分享。在學生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外婆的這種優秀品
質,要樂于與同學分享,相互幫助。
指導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課文開頭說了,一到什么時候,外婆就會煮好美味的粽子等著我們回去。
預設:端午節。
為什么我們要在端午節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時候知道的呢?
預設: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一句講述了人們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四、課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有很多傳統節日,大家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農歷臘月三十。貼春聯、吃年夜飯、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節——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燈謎等。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吃月餅、賞月等。
五、作業
1、向爸爸媽媽了解各個節日的來歷及習俗,與同學分享。
2、端午節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媽媽學習包粽子,包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書設計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葉糯米棗
氣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樣多
《端午粽》說課稿 5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它以端午節為背景,通過描述外婆包粽子的過程,向學生傳遞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內涵。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了解了粽子的制作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和家庭和睦的溫馨。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能夠了解端午節的起源、習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學生能夠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并學會運用。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閱讀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合作精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和體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
培養學生尊重傳統、珍惜家庭和睦的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并學會運用。
2.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家庭和睦、傳統文化傳承的深刻意義。
四、教學方法
1. 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端午節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自主閱讀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 合作探究法: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端午節相關的視頻或圖片,營造節日氛圍。
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端午節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閱讀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的疑問。
3. 深入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和句子,體會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和難點句子。
4. 拓展延伸
讓學生分享自己家里過端午節的習俗和趣事。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傳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5. 總結歸納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繼續鞏固所學知識。
六、板書設計
(黑板上板書課題《端午粽》及重點詞語、句子)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創設端午節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探究,使學生了解了端午節的起源、習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并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家庭和睦的溫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維發展,通過拓展延伸和課后作業的設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也需要注意在授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獲。
《端午粽》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一篇描述端午節傳統習俗——包粽子和吃粽子情景的課文。本課通過生動的語言,展現了端午節的溫馨和粽子制作的過程,旨在讓學生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學生能夠認識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如“粽”、“糯米”等。
學生能夠了解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并簡單描述粽子制作的過程。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通過朗讀、表演等形式,讓學生深入體驗課文內容,增強學習興趣。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培養學生尊重傳統、珍惜文化遺產的價值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朗讀。
生字詞的學習和掌握。
端午節包粽子習俗的了解和體驗。
2. 教學難點:
粽子制作過程的描述和體驗。
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四、說教學方法
1. 情境導入法:通過創設端午節包粽子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 朗讀指導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跟讀、自由朗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4. 實踐體驗法:通過模擬包粽子、品嘗粽子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端午節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回憶端午節的習俗和氛圍。
提問學生是否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2. 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標出生字詞和不懂的地方。
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的疑問,并糾正發音和讀音。
3. 合作學習
分組討論:每組討論課文中的生字詞、粽子制作的過程以及端午節的習俗等。
分享交流:每組選一名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其他組進行補充和質疑。
4. 朗讀指導
教師范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語速、語調和停頓等。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模仿教師的發音和語調。
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體驗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語氣。
5. 實踐體驗
模擬包粽子活動:教師準備粽子材料和工具,指導學生模擬包粽子的過程。
品嘗粽子活動:學生品嘗自己包的粽子或其他同學包的`粽子,分享口感和感受。
6. 總結提升
總結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引導學生回顧端午節的習俗和粽子制作的過程,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向家長介紹端午節的習俗和粽子制作的過程,并嘗試和家長一起包粽子。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應簡潔明了,突出重點內容)
1. 課題:《端午粽》
2. 生字詞:粽、糯米、紅棗、豆沙等
3. 粽子制作過程:準備材料→浸泡糯米→包粽子→煮粽子
4. 端午節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
七、說教學反思
(課后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本課教學的得失,以便改進后續教學)
本課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如何?是否存在問題?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得當?是否需要進行調整?
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端午粽》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它主要講述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以及粽子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了解了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還通過粽子這一具體的載體,讓學生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節日的歡樂。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自主感受課文中的情感。
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和熱愛,弘揚民族文化。
培養學生的家庭觀念和感恩之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端午節的氛圍和粽子的意義。
掌握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粽子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表達能力。
四、說教法與學法
1. 教法:
情境導入法:通過創設端午節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朗讀指導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小組合作法: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
2. 學法:
自主學習法:鼓勵學生自主預習課文,了解生字新詞和課文內容。
探究學習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問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合作交流法: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五、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通過播放端午節相關的視頻或圖片,創設節日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2. 預習檢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對生字新詞和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
3. 朗讀指導:教師范讀課文,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感受課文中的情感。
4. 深入理解: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探討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教師巡回指導,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
5. 拓展延伸:讓學生分享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和感受,加深對端午節文化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粽子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現代意義。
6. 總結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重點難點,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同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鼓勵,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將圍繞“端午粽”這一主題展開,重點突出端午節的由來、習俗和粽子的意義。同時,將生字新詞和課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板書,方便學生查閱和記憶。
七、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 學生對端午節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是否深入?
2. 學生在朗讀和表達方面是否有所提高?
3. 小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效果如何?
4.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得當?
通過反思,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端午粽》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它緊扣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通過描述外婆包粽子的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習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篇課文不僅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還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意義,是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愛國情感的好材料。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并背誦課文中的重點段落。
學生能認識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并學習積累。
學生能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閱讀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合作精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和體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使學生明白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的重要性,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和想象,體會粽子的制作過程和節日氛圍。
2.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家庭和睦、傳統文化傳承的深刻意義。
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說教學方法
1. 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端午節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
2. 朗讀指導法: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3. 合作探究法: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端午節相關的視頻或圖片,營造節日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端午節的了解和感受,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
2. 自主閱讀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勾畫出生字新詞。
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的疑問,幫助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3. 深入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和句子,體會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和粽子的制作過程。
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和難點句子。
引導學生想象粽子的形狀、味道和制作過程,體會家庭和睦的氛圍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4. 拓展延伸
讓學生分享自己家里過端午節的習俗和趣事,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傳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 總結歸納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繼續鞏固所學知識,并嘗試自己動手包粽子,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六、說板書設計
(黑板上板書課題《端午粽》及重點詞語、句子,如“端午節”、“粽子”、“外婆”、“美滋滋”等)
七、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創設端午節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探究,使學生深入了解了端午節的習俗和粽子的制作過程,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家庭和睦的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維發展,通過拓展延伸和課后作業的設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也需要注意在授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獲。
《端午粽》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一篇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課文,通過描述端午節的習俗和粽子制作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本課旨在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學生能夠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如“粽”、“糯米”、“紅棗”等。
學生能夠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包括吃粽子、賽龍舟等。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培養學生尊重傳統、珍惜文化遺產的價值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朗讀。
生字詞的學習和掌握。
端午節習俗的了解和體驗。
2. 教學難點:
粽子制作過程的描述和體驗。
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認同。
四、說教學方法
1. 情境導入法:通過創設端午節包粽子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學習。
2. 朗讀指導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跟讀、自由朗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合作探究法: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拓展延伸法:通過介紹端午節的.其他習俗和相關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五、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端午節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回憶端午節的習俗和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問學生是否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和為什么要吃粽子,引出課題《端午粽》。
2. 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標出生字詞和不懂的地方,嘗試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的疑問,并糾正發音和讀音。
3. 合作探究
分組討論:每組討論課文中的生字詞、粽子制作的過程以及端午節的習俗等,并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內容。
分享交流:每組選一名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其他組進行補充和質疑,共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4. 朗讀指導
教師范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語速、語調和停頓等,讓學生感受課文的節奏和韻律。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模仿教師的發音和語調,并嘗試讀出感情。
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體驗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語氣,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
介紹端午節的其他習俗和相關知識,如賽龍舟、掛艾草等,拓展學生的視野。
引導學生思考端午節的意義和價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6. 總結提升
總結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強調生字詞的掌握和課文內容的理解。
引導學生回顧端午節的習俗和粽子制作的過程,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向家長介紹端午節的習俗和粽子制作的過程,并嘗試和家長一起包粽子,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應簡潔明了,突出重點內容)
1. 課題:《端午粽》
2. 生字詞:粽、糯米、紅棗、豆沙等
3. 粽子制作過程:準備材料→浸泡糯米→包粽子→煮粽子
4. 端午節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
七、說教學反思
(課后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本課教學的得失,以便改進后續教學)
反思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朗讀情況,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反思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得當,是否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反思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情感認同是否深入,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表現,思考如何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端午粽》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它以端午節為背景,介紹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并通過外婆包粽子這一情節,展現了濃濃的節日氛圍和深厚的家庭情感。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起源、習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學會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并能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對家庭、節日的深厚情感。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驗節日氛圍。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培養學生珍惜家庭、感恩親情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端午節和粽子的文化內涵。
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2. 教學難點:
體會粽子所承載的家庭情感和文化意義。
培養學生的朗讀和表達能力。
四、說教法與學法
1. 教法:
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端午節氛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朗讀指導法: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合作學習法: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2. 學法:
自主學習法:引導學生自主預習課文,提出問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探究學習法:鼓勵學生通過探究問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體驗法:讓學生通過朗讀、角色扮演等方式,體驗課文中的情感。
五、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通過播放端午節相關視頻或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2. 預習檢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對生字新詞和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
3. 朗讀指導:教師范讀課文,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體驗課文中的情感。
4. 深入理解: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探討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教師巡回指導,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同時,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粽子所承載的家庭情感和文化意義。
5. 拓展延伸:讓學生分享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和感受,加深對端午節文化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6. 總結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重點難點,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同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鼓勵,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將圍繞“端午粽”這一主題展開,包括端午節的起源、習俗、粽子的制作方法以及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和生字新詞。通過板書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
七、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后,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 學生對端午節文化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
2. 學生在朗讀和表達方面是否有所提升?是否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3.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得當?是否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優化?
通過反思,我將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教學效果,為今后的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端午粽》說課稿】相關文章:
端午粽飄香作文03-07
端午粽飄香活動方案11-25
《端午粽》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03-24
端午粽飄香作文(通用69篇)02-20
粽葉飄香端午節作文11-28
“粽葉飄香話端午”活動方案04-29
【精品】粽香端午作文三篇06-02
快樂端午粽飄香親子活動方案05-19
端午,粽葉飄香現代詩歌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