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說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說課稿1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課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兩顆樟樹的贊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
我所執教的是第一課時。
整個教學環節主要分為兩步:
一、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學會生字字音;
二、抓住重點段落,直插重點,深入體會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為下次課突破文章難點,即理解宋慶齡的高貴品質作好鋪墊、埋下伏筆。
在教學的設計和實際操作中,我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一、注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由課內引向課外
當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全球化時,學校已經不再是人們接受文化知識的唯一渠道。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善于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讀書,加大學生的閱讀量。而根據課文內容,組織學生課外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就是一條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有效途徑。它既能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增加閱讀量,還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更能養成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良好習慣。在《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教學中,文章的難點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寫法,感悟樟樹和宋慶齡的相似之處,體會宋慶齡的高貴人品。在教學中如果沒有大量的關于宋慶齡的感性材料的補充是無法讓學生深入理解的。
所以,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宋慶齡的相關資料,準備把它用于兩個環節的教學。其一,開課時簡介宋慶齡,讓學生對宋慶齡有大致的了解;而大量的材料卻要用于第二課時突破難點時進行交流,只有學生充分了解了宋慶齡的生平事跡,才能體悟到樟樹與宋慶齡的相似之處,體悟到宋慶齡的高貴人品。在我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當我把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的可貴之處講完后,讓學生談談對樟樹的印象時,一個學生說:“看見樟樹,我仿佛看見了宋慶齡的高貴人格。”雖然學生講的“高貴人格”并不具體,但已觸及到文章的中心,難點不攻自破,不講自明,可見收集資料的作用。
二、突出重點,以讀代講,讀中悟情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內容并不復雜,文章層次非常清楚,重點十分突出,這樣的文章非常忌諱繁瑣地分析課文,肢解文本內容。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后,直奔重點的方法。并且,在講授重點內容時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評品,精煉課文內容,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
小學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導學生步入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營造濃濃的書香氛圍,在充滿書香的氛圍中感悟語言文字,這是一種享受。所謂“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氣跳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多層次、多形式的“讀”,以讀代講,引導學生體悟文章的“情”。初讀感知,精讀體味,品讀升華層層落實;個人讀,男女生讀,齊讀,教師引讀,形式多樣;輕聲讀,默讀,有感情朗讀,背誦,步步深入。這樣,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引導學生賞析重點,品讀玩味,使學生與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觸發,學生之情與作者之情和諧共振。
三、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何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語文界一直以來熱烈探討的問題,也是我在這堂課中力求體現的一個理念。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品詞析句、體會表達中體現“二性”的統一的自然融合。
品詞析句是觸摸作者豐富的內心、感受作者跳動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我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品味。如:教學“蓬蓬勃勃”時,讓學生找一找哪些地方具體表現了樟樹的蓬蓬勃勃,在學生找到后,告訴學生這就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并且設計了這樣一個句式練習:無論是_______還是_______,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學生的答案精彩紛呈,都體現出了樟樹的頑強精神,這樣,讓學生在字詞句的訓練中體會到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學既要得“意”,又要得“言”。也就是既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寫了什么、說了什么,又要注意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是怎么寫、怎么說的,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語言、方法和形式來表達感情的。在教學第五自然段的時候,當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樟樹的高貴品質后,設問:這一段是寫樟樹的可貴之處,為什么前邊又要寫其他的樹呢?讓學生體會出對比寫法的好處,再組織男女生對比朗讀,再次升華了對樟樹的崇敬之情。至此,“言”與“意”得到了和諧統一。
2、在語言實踐中,追求“二性”和諧統一的境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課堂中,語文實踐應主要落在言語實踐上。言語實踐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創造,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中,在學生已對樟樹的形象、品質有了充分的認識之后,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筆:此時此刻,在你的腦海里,這是兩棵怎樣的樟樹?在學生說了之后再讓他們寫下來。在十分鐘左右的討論、練筆中,學生的語言充滿了智慧的靈光,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這樣的表達訓練,既是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言語運用能力。在“言”的運用過程中滲透著“意”的熏陶,在“意”的體驗過程中落實了“言”的訓練,進而達到“言”“意”和諧統一的目的。
當這堂課教學下來,靜思默想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學中還存在著明顯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反思: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流程過快,有點一閃而過的感覺。預設中我也考慮過在自由讀后指名讀,進行正音的環節,但教學時我覺察到該班學生基礎較好,語音標準,預習充分,就省略了這一環節。其實現在細想,由于是借班上課,不了解學生狀況,這樣做是否照顧到了差生,他們是否也能跟上教學節奏呢?
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在教學中,雖然我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讀”,但學生似乎還是入不了“境”,沒有達到最佳的朗讀效果。現在細想,主要還是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巧妙。例如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當學生朗讀樟樹的“蓬蓬勃勃”氣勢不夠時,教師可進行范讀,讀后再問問學生:“你覺得老師哪些地方讀得好?”然后再讓學生練讀,相信效果會更好。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說課稿2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安排在第七單元。課文通過兩條線索表達了對樟樹的贊美、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到以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一方法將有效地幫助學生領會課文精髓,并指導學生寫作。
根據教材分析,我為本節課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閱讀賞析,懂得樟樹具有拒蟲的香氣并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領會樟樹體現了宋慶齡高貴品質的象征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讀、運用多媒體等手段,了解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感悟宋慶齡的高貴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感悟宋慶齡的高貴品質。使學生受到情操的感化,心靈的洗禮。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自主閱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已經比較順利,但領悟課文精髓還是有較大難度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閱讀賞析,理解重要詞句,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教學難點是:領會宋慶齡和樟樹的共同點。
依據以上分析,我從下面三個環節進行了本節課的教學:
1、建構樟樹形象,體會生長特點。
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學生對樟樹的形象感知十分模糊,這對于理解文本是很不利的,因此我首先帶領學生欣賞了樟樹的圖片,直觀的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他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說樟樹長的很茂盛,有的說長得很健康,通過有針對性地觀察枝干和樹葉這兩幅圖,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本中的枝干粗壯、稠密、綠得發亮等描寫樟樹特點的詞語,緊緊抓住這些詞語配合完整的樟樹圖片,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樟樹還會在哪些環境中依然蓬蓬勃勃。因為有了前面的直觀感受,學生的想象有理有據,很好地達成了說話訓練的目標。
2、品讀語言文字,感悟樟樹可貴。
在感知形象的基礎上,要領悟樟樹的可貴之處,不能完全依賴信息技術,必須回到文本中來,抓好語言文字的學習。所以在這一環節我只是用多媒體簡單地出示了學生找到的重點句,意在照顧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跟上課堂節奏。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生對樟樹香氣永保的可貴品質有了深刻的認知。
但本文的精髓是對宋慶齡同志高貴品質的認知體會,因此教學進行到這,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依然是淺層次的,而文本資源對于學生領悟文本精髓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第三環節要拓展資源,揣摩寫法,延伸樹香。
在課前我給學生提供了兩個地址,一個是上海宋慶齡故居博物館的網頁,一個是教師自己的博客,學生可以通過這兩個網頁搜集大量信息資料,全面了解宋慶齡。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信息技術引入了關于宋慶齡簡介的視頻資料,學生們觀看后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了熱烈的課堂交流:我心中的宋慶齡奶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無論是從現場還是從結果來看,學生的交流都是認真有效的。我抓住契機,引導學生揣摩課文以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從而深刻地領悟到宋慶齡奶奶的高貴品質與樟樹的可貴之處是相互融合、交相輝映的。
再次面對樟樹,學生們說:我不僅看到了樟樹,還看到了宋慶齡奶奶,我適時引導學生寫話:你想對宋奶奶說些什么?由于時間的限制,無法讓每個孩子都進行現場交流,所以我再次提供了教師的博客,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通過這個平臺與教師對話,與同學進行交流,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立足語文學科的根本,緊扣文本展開教學:
1、讓電影、畫面走進課堂,調動起學生各種感觀協作分析,充實了學生的知識庫,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激發情感。
2、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深入了解宋慶齡,領會樟樹和宋慶齡之間的共同點,體會人們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難點。
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反饋信息的綜合能力。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說課稿?+評課稿04-25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04-27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設計03-31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說課設計04-30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精品教學設計04-27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案設計04-04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秀教學設計03-18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案設計03-06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秀課堂實錄03-14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質教學案例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