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粒子與大宇宙》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粒子與大宇宙》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粒子與大宇宙》說課稿1
教學目標
1、認識了解世界是由不同物質組成的,不同物體有大有小。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組成。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
4、知道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5、了解一些物理學家發現微觀粒子的情況。
重點:
分子原子的組成。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難點:
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教法:
講授法,圖片、視頻展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告訴學生,同學們讓我們仰望天空,你知道宇宙有多大嗎?你知道宇宙的結構,還有我們周圍物質的結構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問題。
(板書課題)
(二)根據課題,提出問題
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請大家認真看書提出你的問題。
1、學生看書。
2、老師提問幾個學生。
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好,大都跟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也有關。下面老師按學習的順序,將大家提出的問題,整理補充為我們的自探問題,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提供幫助。
(三)出示自探問題
1、我們周圍的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
2、分子是由什么組成的?
3、原子是由什么組成的?
4、什么是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5、原子核由什么組成?質子,中子由什么組成?質子、中子、電子各帶什么電?
(四)。教師點撥與精講(結合學生回答情況)
1、下面我們再回看一下,開始我們提出的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你還有什么問題和想法想提出來?在網上或其他書籍中看到過的與本節內容有關的也可以。
例:1、你能試著畫出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嗎?
2、既然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正電那么為什么我們平時摸物體不感到有電(麻手)?
(五)運用拓展
1、根據本節學習的內容,學生自編習題,交流回答。
(小組間)請你當小老師,編一道題來考考大家。
2、根據學生自編習題的情況,有選擇的出示習題供學生練習。
自備習題
1、原子的結構跟我們知道的下面哪一個相似?
A、面包 B、西瓜 C、芝麻餅 D、太陽系的構成。
2、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是哪位物理學家提出的?
A、道爾頓 B、牛頓 C、湯姆孫 D、盧瑟福。
課堂總結
1、學生談學習收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請談一談。
2、由物理課代表評價本節課活動情況。
(六)、作業設計
本節后的作業題P218、1、2、3
《小粒子與大宇宙》說課稿2
一、《課標》的要求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并認識這種探索交不斷深入。
3、大致了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并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并不斷深入。
4、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二、編寫思路
本章教材分為四節:認識分子,“解剖”原子,飛出地球,宇宙深處。
基本思路如下:教材按照由小到大,由微觀到宏觀的順序編排,前兩節在于引導學生從微觀上初步認識物質的組成:分子概念與原子的組成,后兩節著重引導學生從宏觀方面初步認識太陽系和銀河系的結構。
教材中重視介紹人類探索粒子和宇宙的歷程,并預示這種探索將不斷深入,教材中滲透著猜想、模型等研究方法,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三、本章特點
1、在教學內容呈現上重視科學探究,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以實驗、活動形式展現科學探究過程外,還運用了以文獻資料為主的科學發展史的科學探究形式。實際上我們獲得的大多數的知識是間接得到的,因而以科學發展史的線索作為探究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2、本章涉及較多現代物理知識,要介紹清楚這些內容,所需基礎知識較多,而本章教學要求又不高,因此,教材中較多地采用以圖代文的呈現方式。形象生動,簡明扼要,不僅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也給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有更多選擇和發揮的余地。
3、在探究微觀世界和宇宙世界的物理現象和性質時,充分應用了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這是科學家采用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教材中多處滲透這種方法,教學時應注意點撥。
4、注意學科間的滲透,我們知道地球與宇宙也是地理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教材中加入地球與宇宙方面的內容,既能有效地普及航天知識,也進一步落實了學科之間的滲透理念。
四、課時安排:
全章共四節,安排5課時:每節1課時,1課時作為機動。
《小粒子與大宇宙》說課稿3
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十章《小粒子與大宇宙》的第二節《看不見的運動》的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概念課課,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于分子動理論的內容是通過物質的宏觀現象分析總結出來的,所以教材對分子動理論的每項內容都是首先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索,通過討論宏觀現象,得出“分子間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結論。在這些實驗探究完成之后,教材接著介紹了物質中的分子狀態,解釋了固態、液態、氣態所具有宏觀特征的根本原因,充分體現了“注重實驗探究”的新理念。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2〕了解固態、液態、氣態的分子狀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討論、分析、概括出“分子間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運動、分子間存在著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樂于用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解釋宏觀現象,對宏觀現象的微觀機理有探究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探究實驗歸納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而對分子動理論知識,限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用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本節教學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掌握科學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養成觀察并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習慣。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提倡教師成為學生探究和討論的一員,積極參與學生活動,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導入新課(2分鐘)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采取演示實驗導入的方式,(演示實驗是請同學們觀察桌上的分別裝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問學生能看到水和酒精的間隙嗎?)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思考的過程。
2.新課教學(25分鐘)
(板書:看不見的運動)
探究一:分子間有空隙
請同學們按課本中第一個實驗探究做實驗,要求將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請各組猜想混合后的`總體積并記錄在課本的空白處。
比較實驗結果,并與猜想的結果對照。
實驗結果是總體積沒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體積跑到哪里去了,請同學們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師提示:往一堆雞蛋里撒一把細沙子,你能看見細沙嗎?為什么?直到同學們得出正確結論:分子間有空隙。
也可以用針筒吸入一定的空氣,然后擠壓,發現針筒里的空氣減少了。說明氣體分子之間也有空隙。
(板書:一、分子之間存在著空隙)
師問:組成物體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動嗎?請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運動
(1)多媒體展示:將空瓶口對準裝有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口(按圖10-16(a)),抽去中間的毛玻璃,觀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氣體。解釋為什么選用圖10-16(a)的原因: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氣大,實驗(b)(c)沒有(a)更能充分體現氣體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運動。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向冷水和熱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觀察墨水是否散開,哪個散得快。
請學生回答觀察到的現象,并說明現象產生的原因。
(板書:二、組成物質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無規則運動)
師生共同總結出擴散的定義,并引導學生總結總結擴散的影響因素和原理。
擴散:不同的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擴散,溫度高時擴散得快。
擴散現象說明:①分子間存在間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無規則運動。
探究三:分子間的作用力
(1)把兩塊表面干凈的鉛塊壓緊,下面掉著一個重物時能不能被拉開?
(2)將注*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針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動嗎?(與空氣相比)
首先通過分組實驗和觀看視頻然后引導同學說出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
(板書:三、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物質中的分子狀態
列舉生活中的三個例子:
1、在空氣中揮舞手臂輕而易舉
2、在沒膝的水中急行步履維艱
3、拔凍在冰中的木棒難于登天
讓學生帶著解釋這三種生活現象的問題閱讀課本p200頁的物質中的分子狀態內容,并引導總結其原因。
(1)固體:分子靠得很近有規律地緊挨在一起。所以,固體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2)液體: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內,分子能運動或滑動,所以液體有一定的體積而沒有一定的形狀。
(3)氣體:分子離得比較遠,能自由地向各個方向運動。所以,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確定的體積。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的收獲,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獲,然后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
5、當堂檢測、鞏固升華(10分鐘)
學生完成作業手冊上的當堂檢測檢測題后,學生分組展示,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后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筆記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五、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分子動理論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最后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第二節看不見的運動
1、分子間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運動
3、分子間存在著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物質中的分子狀態
以上是我對“看不見的運動”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小粒子與大宇宙》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松樹和大松樹》說課稿11-25
撬動你的小宇宙勵志故事11-24
《人造衛星 宇宙速度》說課稿11-05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學設計?+說課稿05-11
大班語言《小蠟筆》說課稿11-25
小石潭記說課稿11-04
《小壁虎借尾巴》說課稿08-17
《分子與原子》說課稿12-26
動與靜說課稿11-03
《小烏鴉愛媽媽》優秀說課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