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說課稿合集六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地位及教學目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童年趣事。通過學習讓同學們不僅能夠體會作家筆下各種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學生的共鳴,本文作為這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起著引導學生理解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反映身邊景物的興趣,本文通過對百草園自由快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記敘,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熟教育的若干側面。
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1)認識目標: 識記本課生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標:感受課文表現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兒童情趣。
教學重點 難點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樂趣集中在百草園里,百草園主要是景物的細致描繪,所以我把課文描寫百草園確定教學重點,感受作者對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作為難點。
二、說教法
1、朗讀法
通過接力的形式,對課文進行朗讀,培養學生語感,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咀嚼,感受課文的內涵。
2、 啟發問答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精心設問,以促進學生主體活動由易到難、循序漸出,引導學生一步步研讀課文,思考釋疑,逐步達標。
3、 圈點法
讓學生點出景物描寫的詞語,感受語言用詞的形象。
4、 綜合訓練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以綜合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析為目的,采用不斷質疑,不斷訓練讀寫,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說學法
根據課文特點,著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發現,去探索,關鍵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鳥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園的趣味盎然。
四、說教學設計
1、導入課文 設計讓學生說自己童年的樂園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2、介紹魯迅
3、感知課文 為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接力朗讀,一個接一個各讀一段。這一步環節的朗讀目的是了解熟悉課文,字詞正音。
① 從課文標題看作者寫了哪兩個地方? 那我們剛說的作者的樂園在哪?
②作者“我”的樂趣表現在哪里?(讀百草園部分)
③哪件事覺得最樂,為什么?
④這樂按什么順序寫、寫了哪些景物?
⑤這部分除了寫樂還寫了什么?這是屬記敘中的插敘,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故事?
3、小結拓展
①那你們現在的樂園在哪兒呢?與魯迅先生的相比誰最樂。(教師出示寫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內容 挖掘主題
板書
樂景
樂園 樂聞 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 樂事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介:本文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的18課《做什么事最快樂》,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只小青蛙想弄清楚做什么事最快樂,便去問啄木鳥、水牛、蜜蜂、媽媽。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小青蛙產生了做什么事最快樂的疑問。第二、三、四自然段結構相同,分別寫了小青蛙問啄木鳥、水牛、蜜蜂做什么事最快樂和得到的回答。第五自然段寫小青蛙問媽媽做什么事最快樂。第六自然段寫媽媽的回答。
這篇童話以對話的形式敘述,適合學生分角色朗讀。文章生動有趣、淺顯易懂。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后,可以懂得啄木鳥、水牛、蜜蜂對人類的貢獻,體驗如何跟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感悟到“做什么事最快樂”的真正內涵,教育自己今后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二)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該類型的課文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6個生字“做”“快”“樂”“叢”“為”“別”。兩條綠線內的3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編旁“刂”。認識1個多音字“覺”(jué)。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對話時的不同語氣。
3、能認識到做對別人有用的事快樂,學會關心別人。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篇幅較長,但2、3、4段結構相似,老師講其一,學生便能知其二。根據兒童模仿性強的特點,學生樂于自己動手、動腦去感知新事物。針對新課標中對低年段識字寫字與閱讀的要求,可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本文最后一段青蛙媽媽的話:“做對別人有用的事,你就會覺得最快樂。”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正面回答了小青蛙提出的問題,是對啄木鳥、水牛、蜜蜂回答的總結,是理解的難點。
(四)課時安排:
根據上述教學目標,整課計劃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字詞。第二課時:精讀課文,理解內容,朗讀訓練,遷移延伸。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1、直觀演示法。本文內容每一段均附有一幅彩圖,圖文并茂。因此,可根據內容自制幻燈片,以講故事的形式播放課文錄音或者動畫。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把小青蛙向啄木鳥、水牛、蜜蜂提問及他們的回答時的語言、動作、神態描繪得更加完整、具體,及時放幻燈片,讓學生看圖說話,并借助圖畫擴展思維,豐富想象,培養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導語激情趣法。本課開頭以“快樂”著手,提問:“你有哪些快樂的事?”引發學生的生活體驗,懂得“快樂”一詞的意思。再以小青蛙和大問號的畫面導入,揭示課題“做什么事最快樂”,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并能跟隨著小青蛙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很快地進入課文的情境。
3、以讀代講法。本文語言淺顯易懂,要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感悟,自己學會閱讀方法。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采取多種朗讀形式,如自由讀、個人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
4、誘導思維法。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師要學好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對話者的角色來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思維,營造輕松、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5、遷移延伸法。在讀完課文后,創設一個說話的情境,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課文內容的再創造,并以正確的句式規范學生的語言,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然后結合自己談談想法和做法,學以致用。讓學生主動地說,準確地說,流利地說,生動地說,使語言訓練與知識鞏固、情感體驗相得益彰。
(二)學法:
根據課文的內容和要求,可讓學生采用“圖文結合,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議一議”的方法學習本課。先讓學生看課文動畫,再讀讀課文,邊讀邊想,體驗感悟,發表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他們采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在小組合作中演演、讀讀、賽賽、說說、議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語文也是快樂的。
三、說教學程序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先出示注音詞卡“快樂”,讓學生準確認讀。提問:“你們有哪些快樂的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作出自由的回答。接著,畫面出示一只小青蛙和一個大大的問號:“你們看,這兒有一只小青蛙,也在想著這樣一個問題,做什么事最快樂呢?”畫面出示課題。師微笑說:“讓我們跟著小青蛙一起去找答案吧!”
2、動畫感知,初讀課文
接著就讓學生觀看課文的動畫,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感知,同時也為接下來的朗讀課文作了一個示范。欣賞完動畫,就讓學生初讀課文。在初讀課文前提出要求:
①借讀拼音,讀準生字的音。
②目視雙行,不添字不漏字,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③看漢字讀通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些什么內容。
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朗讀時間。然后檢查初讀情況,出示一些生字詞卡,和幾句長句子,指導學生把它們讀準讀通。
通過讀書,不僅使學生初步認識了生字,掃除了閱讀障礙,而且使他們了解了課文的內容。
3、識記生字,指導寫字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意教給識字方法。”認讀完生字以后,讓學生找找哪些字自己已經認識了,讓學生當“小老師”,說說自己是怎么認識的,介紹給大家,像“做”、“樂”。也可讓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識記字形的方法,如“熟字帶生字”、“部件加減法”、“換一換”等,像“叢”“快”“別”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記。總之,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的思維創造。這樣,避免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模式,又利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辨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最后指導寫字,督促習慣。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設計理念:
閱讀是個體精神對象化的過程,“個體精神對象化”不會憑空產生,具體的文本內容便是憑借。閱讀中,只有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感知、觸摸和揣摩、品味語言文字,才有可能與作者、與文本對話,共鳴,分享,才有可能使個體精神得以投射或提升。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用讀、述、思、品、賞、寫等感性實踐的方式,讓學生親近文本,用心閱讀,在語言文字中去生成情景,生成體驗,生成智慧和思想。
教材分析:
《天鵝的故事》是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主要講了兩個故事:一是兩只天鵝互相依存,在暴風雪嚴寒的冬天,雄天鵝用雙翼守護著受傷的雌天鵝,直到兩只天鵝一起凍死,為了作為永久的紀念把它們制成了標本。另一個故事是一群天鵝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鵝的行動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破冰的神奇壯觀場面,反映了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是學生朗讀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好材料,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得到情操的陶冶,受到做人的教育,意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根據新課標,讓學生通過充分的閱讀,反復體會、感悟,閱讀時能品詞、析句,有自己不同的見解。
學情分析:
這是一片篇幅較長的文章,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勢必會產生閱讀障礙,對于重點、難點較難把握,需要長文短教。而學生經過前一段的閱讀訓練,大多數能用找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幫助理解,這堂課也需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讀、圈劃中感悟文字,通過不同層次的讀來實現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學會本課生字。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用找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幫助理解,在反復的讀、圈劃中感悟文字,談談在不同要求的朗讀時體會到的內容,并能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
3、情感與態度:憑借課文中的語言材料,體會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受到愛鳥護鳥、保護生態的教育。
三、說教材的重難點以及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依據教材的特點,重難點確定為: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故事;感悟天鵝相依為命、互相依存、勇敢拼搏的精神,受到愛鳥護鳥、保護生態的教育。
四、學法指導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用找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幫助理解,在反復的讀、圈劃中感悟文字,通過不同層次的讀來實現教學目標。
五、教法
方法:三單元閱讀教學法
由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質疑討論,然后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點拔,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2、感悟、誦讀、練說
六、教學過程與環節設計
在認知閱讀環節中主要訓練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歸納能力,并整體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做適當評價。
在理解閱讀環節中,引導學生用找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幫助理解,在反復的讀、圈劃中感悟文字,促使課文內容的研討更加深入。
拓展閱讀環節中,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注意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積累的結合,并使學生受到愛鳥護鳥、保護生態的教育。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王克難先生用詩意盎然的語言,描述著畫作中蒙娜麗莎溫婉、優雅、端莊的形象;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解讀著蒙娜麗莎那淡雅而又神秘微笑背后蘊含著的復雜情感。本課的教學要體現高年級略讀課文的特點,結合單元訓練,抓住重點,理解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來進行生動的語言表達。同時讓學生自讀自悟,提煉主要信息,在練習復述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學習語言運用;在多次讀、悟的過程中感受《蒙娜麗莎》這一名畫的非凡魅力。
二、說學情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另外,對于第三學段的學生不僅要理解內容,體會思想,而且要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根據“三維”目標,結合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對照畫面,了解課文中具體描寫畫面的部分。學習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寫法,以及按照簡要—具體—細節的順序介紹事物的方法。
2、感受世界名畫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而對照畫面,重點理解課文中具體描寫畫像的部分,通過品讀,感受《蒙娜麗莎》的魅力。學習作者展開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關,我準備采取:
三、教法預設
1.朗讀感悟法
2.提煉信息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來進行教授,而學生們
四、學法指導
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通過集體多向的交流感悟文章主旨,圈點勾畫,抓關鍵詞的方法推敲語言文字。反復誦讀積累言語樣式。
本課的教學流程,我主要分五部分為大家介紹:
五、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一)激趣導入,齊讀課題
教師激趣導入,介紹畫家達芬奇以及畫作《蒙娜麗莎》的原型,突出達芬奇是一位曠世奇才,為后文體會《蒙娜麗莎》的畫作價值做了鋪墊。齊讀題目之后,設置了質疑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部分(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蒙娜麗莎這個詞在文中多次出現,但形式上不同,在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的同時,從標點入手,找出不同。
ppt:下面三個蒙娜麗莎,分別表示什么?
《蒙娜麗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畫,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親睹她的風采呢?
蒙娜麗莎的身姿和交搭的雙臂使她顯得大方、端莊。
“蒙娜麗莎”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輝照耀著每一個有幸看到她的人。
【設計意圖:《課標》中指出: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不同標點的不同用法。這是課文的第一次讀,初步瀏覽課文,難點在于理解帶引號的蒙娜麗莎到底是什么意思,這也是整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學生理解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全文的中心。】
第三部分(三)再讀課文,深入理解
這一環節我分為三個板塊,第一個版塊簡要介紹
默讀課文,在文中用“________”將表格的答案畫出來
畫作名稱
畫家
類別
收藏地
現展出地
學生畫完之后根據表格,簡要介紹一下這一偉大畫作。在這一板塊中我還要求學生,調整順序,介紹畫作。
【設計意圖:這是課文的第二次讀,默讀課文,對名畫有一個初步認識。簡要介紹這幅名畫,將文章從連續性文本初步提煉成非連續性文本,再將非連續性文本還原成連續性文本。根據表格,再來介紹這幅畫。語言沒有定式,調整順序再來介紹這幅畫,培養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版塊二具體介紹
自由讀文五至七自然段,用波浪線將表格的答案畫出來。
部位
關鍵詞
泛著紅光 垂落雙肩
眼神、嘴唇
血液流動
身姿、雙臂
臉部、頸部、雙手
清晰細膩 生命的活力
請學生具體說一說蒙娜麗莎的形象?根據我對學情的分析,學生的表述難免平淡,于是我借機引入原文。
ppt:
1.她的眼神是那樣柔和與明亮,嘴唇看來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
2.仔細看她的頸項,你會懷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動。
3.她的右手,刻畫得極其清晰細膩,富有生命的活力。
體會作者為什么能寫得生動而形象
根據表格,學習作者將看到的與想到的相結合的方法,在小組中說說蒙娜麗莎的`形象,再指名說。
【設計意圖:這是課文的第三次讀,更加具有針對性。在前文中學生練習了簡要介紹,為這一步的具體介紹做了鋪墊。學生有針對性地讀五到七自然段,在品讀感悟語言的基礎上,將連續性文本提煉成非連續性文本,同時,再用自己的語言將非連續性文本還原成連續性文本,在這一過程中,領悟到作者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學習作者將看到的與聯想到的相結合的寫作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
版塊三細節介紹,提示學生不可忽略的細節,蒙娜麗莎的微笑,引入
作者的話 “那微笑,有時讓人覺得舒暢溫柔,有時讓人覺得略含哀傷,有時讓人覺得十分親切,有時又讓人覺得有幾分矜持。”提問學生如何形容蒙娜麗莎的微笑?
找出文中描寫蒙娜麗莎微笑的內容,用雙橫線畫下來,深入細致地讀,再來說一說蒙娜麗莎的微笑給人留下的印象?
指名學生讀:那微笑,有時讓人覺得舒暢溫柔,有時讓人覺得略含哀傷,有時讓人覺得十分親切,有時又讓人覺得有幾分矜持。
引入資料,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看法不一。看過資料之后,提問學生這微笑又給你什么新的感受。
這是出示蒙娜麗莎的畫像,對照畫像將感受讀出來。
【設計意圖:這是第四次讀,帶有感悟地讀,有感情地讀。細節的刻畫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這一環節練習的是抓住細節描述畫面。在深入閱讀文本的同時,體會蒙娜麗莎的微笑背后所包含
的復雜情緒,感受達芬奇的畫技精湛】
第四部分(四)感悟主旨,情感升華
文章在最后提到了蒙娜麗莎的藝術價值。
ppt:“蒙娜麗莎”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輝照耀著每一個有幸看到她的人。
提問學生1、這幅肖像畫為什么有如此大的藝術價值,你認為是蒙娜麗莎長得美,還是達芬奇畫得美?引導學生體會達芬奇的精湛畫技
課程開頭關于帶引號的蒙娜麗莎具體指什么也這一環節解答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升華主旨,進一步體會達芬奇的畫技精湛,感受世界名畫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第五部分(五)總結學法,學以致用
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在這一部分先來總結寫法
簡要介紹——具體介紹——細節介紹
再要求學生根據標注,按照這樣的方法,同桌兩個人試著互相介紹一下這幅畫。
【設計意圖:《課標》中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是為了運用,本課重點之一就是學習作者按照簡要介紹——具體介紹——細節介紹的寫作方法,這一環節目的是活學活用,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流程的最后是(六)教師小結和布置(七)作業
搜集達芬奇另一著名畫作《最后的晚餐》,對照圖像,按照簡要介紹——具體介紹——細節介紹的方法,介紹這一畫作,課下小組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作業設計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將課上學到的知識加以拓展運用,繼續感受藝術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熱愛藝術的情操。】
最后我的板書設計是:
蒙娜麗莎之約
介紹
畫 簡要
人 具體
?(后改為藝術) 細節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 、 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陳述。
1.教材分析
《秋天多么美》是一首4/2拍的歌曲,曲調旋律優美,歌詞生動的展現了秋天豐收的美麗景象。歌曲一共分為兩段,第一段描述的是棉桃花,第二段描述的是稻花。這兩種農作物對于身處城市中的孩子可能并不了解,但我會借助圖片,讓孩子們對兩種農作物有一個形象上的觀察了解。歌曲中也針對這兩種農作物進行了特點的描繪,運用了許多“口語化”的詞匯,如 “咧呀咧開嘴”、“把呀把手揮”形象生動的表現了形態特點,“小呀小白牙”、“金呀金頭發”表現了顏色特點。歌詞中也有不少的疊詞,如“張張”、“笑微微”、“串串”、“金穗穗”等,使得歌詞在記憶上較為容易一些。兩段歌曲的副歌部分都使用了啦啦啦的襯詞,將歌曲情緒推向了高潮,表達了孩子們喜愛秋天,熱愛生活的喜悅心情和美好情感。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教育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從事教育活動的指南。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置的。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演唱歌曲《秋天多么美》,感受歌曲歡快喜悅的情緒,啟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美好情感。
(2)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能夠用輕快跳躍地聲音演唱歌曲《秋天多么美》,引導學生對歌詞進行改編,并啟發學生用多種形式表現歌曲的創新能力。
(3) 過程與方法:啟發學生通過說說、唱唱、看看、編編、演演來表現歌曲的情緒。
根據目標,我把教學重難點定位于:讓學生理解歌詞,感受歌曲優美的旋律,用正確的情感來演唱,并能夠根據歌曲節奏創編歌詞。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設置情境教學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為學生創設了一系列優美的秋收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其次我采用了整體教唱法。讓學生在多次聽唱的基礎上跟著教師完整的學唱歌曲,這樣一來學生能在連貫的歌詞、完整的曲調中激發起音樂感受,并能在學唱中提高音樂學習水平。但在重難點樂句中,我會以語言引導的方法來解決。
最后我還采用了情緒感染法。在范唱時,我首先會用動作、表情和聲音將生氣和高興的不同情緒表現出來作為鋪墊,在學生整體學唱完成后,我會請學生自己用語言交流的方式說一說用怎樣的情緒來表達歌曲,然后在用歌唱的方式加以表現,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怎樣用表演去表達不同的情緒。
三、說學法
在本次教學中,我將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1、體驗法:學生通過觀看圖片、聽賞歌曲,自己總結歌曲中棉桃、稻花的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多種感官參與法: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看、說、聽、唱、想、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促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
四、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找秋天
1、師:同學們,一年四季中有一個季節它的顏色是金黃的,味道是香甜的,你知道是什么季節嗎?(秋天)你還能用什么詞來形容它?(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感受秋天)
2、師:老師這里有幾幅圖片,請你找一找哪兩張代表了秋天,說一說它們的樣子。(學生通過觀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棉桃、稻穗,老師用白白的,金穗穗等詞來簡單小節)
(二)歌曲教學——唱秋天
1、聆聽歌曲,初步感知
師:在這熱鬧的秋天里,棉桃和稻穗已經按捺不住了,它們帶來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要送給大家。(播放歌曲)
師:同學們聽完歌曲,有什么想對棉桃和稻穗說的?
(學生通過自由發言表達對歌曲的情感認知。)
?請學生為歌曲取名字,師出示課題
2、整體學唱歌曲
再次聽賞,請學生用自己的肢體方式來理解歌詞
師:我們再來聽一次這首《秋天多么美》,不過老師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希望你們能跟隨歌聲自由的表演好嗎?
?用la整體模唱,熟悉旋律
師:同學們表演的真棒!現在我們來和棉桃姐姐比比賽,聽聽誰用la的方式把這首歌唱的更好聽。
讀歌詞,熟悉節奏
④學生輕聲跟琴演唱第一段,師糾正出錯樂句
⑤學生說一說應該用怎樣的情緒來演唱,并表現
⑥自主學唱第二段,想一想假如你是稻穗,你會用怎樣的情緒來演唱歌曲?
⑦全班完整演唱歌曲
⑧再次帶入動作來演唱歌曲
(三)課后拓展——畫秋天
師:我們用了這么動聽的歌聲來贊美了秋天,你還能用美麗的圖畫把它留在我們的教室里嗎?(邊聽賞歌曲,邊讓學生畫秋天,從聽唱的角度轉化的視圖的角度,讓學生多方位的感受秋天的美好)
(四)課后小結——說秋天
學生展示完圖畫后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自己心中的秋天,教師最后加以總結。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這個單元鑒賞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是20世紀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パ習外國文學要注意解決語言障礙,要注意翻譯語言的特點。閱讀時,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會之。要注意外國小說中靜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會帶領我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西方小說的心理描寫,也是把不同時空的情節高度集中起來的一種手法。從心理描寫中可以了解豐富的情節。以變形、荒誕的情節反映現實,是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讀這個單元的小說,要注意對非現實的情節的欣賞。
2、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變形記》,寫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一天清早突然變成了一只甲蟲,因而失去了職業,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贅,一家人對他的態度就變了,他在寂寞和孤獨中悲慘地死去。小說深刻而生動地揭示了人與人關系的冷漠,描繪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現象。這篇小說的鑒賞重點是荒誕的情節、真實的細節和心理描寫的藝術效果。要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弄懂感到不習慣的譯文語言和不符合我們民族欣賞習慣的藝術手法,從而走進外國文學的殿堂。
3、現代主義文學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條件,是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空前浩劫及由此產生的知識分子嚴重的信仰危機,其理論基礎,則是這時期廣泛流行的種種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戰爭的種種災難,使作家們原有的理性、正義、博愛、信賴等價值觀念全部倒塌。……他們便一反傳統文學的理性思維、有序組合和對事物的現實描寫,而主張在非理性和反常規的格局下表現作家主觀的直接體驗。于是我們看到,現代主義文學不僅滲透悲觀情緒和虛無思想,且到處充滿潛意識、夢幻、象征、直覺、聯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寫常常非性格化,故事敘述常常非情節化,結構安排常常非層次化。總之,非理性、反傳統、重表現、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現代主義文學藝術表現的基本特征。它是處于信仰危機的西方知識分子對現實的曲折反映。(《百科辭典·文學辭典》,學苑出版社出版,總主編:何立,第518頁)
現代派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種基本關系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面的扭曲和嚴重的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四種關系上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思想。這四種關系的全面異化是由現代資本主義關系的腐蝕作用所造成的,它們是在巨大壓力下被扭曲的。現代派文學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也正在于此。(《外國現代作品選·前言》第5頁,袁可嘉,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馬克思對"異化"下的定義:"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馬克思《資本論》第六章的初稿,轉引自《新德意志報》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二、說教法
設計思路:《變形記》的作者用荒誕、變形的藝術手法創作。學生理解小說反映的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讓學生耐住性子反復讀,在了解大致情節和人物的基礎上,抓住理解小說的突破口進行討論:荒誕的情節表現社會生活的本質。在討論中鑒賞,鑒賞主人公的人性,鑒賞通過荒誕的情節表現生活的真實的藝術效果。
三、教學過程
1、簡介卡夫卡及現代主義文學。幫助學生了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條件,為閱讀作品掃清障礙。
2、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致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
閱讀時,教師可做如下提示:讀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爾突然變成甲蟲后的心情,變成甲蟲的原因。讓學生初步了解作者虛構的故事情節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藝術作品中是可能的。讀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爾對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責任感,以及他的自責心理。讀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對格里高爾態度的變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在寂寞和孤獨中死去。學生熟悉了小說的故事情節后歸納: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為累贅-絕望而死家里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3、討論: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后的心理變化,以及家里人對他態度的變化,從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
⑴引導學生找出揭示格里高爾變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爾失去了人的本質,異化為非人的原因。此為落實書后練習一的要求。
⑵結合書后練習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片斷所表現的格里高爾的內心狀態及其變化。此過程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語句來感悟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⑶討論:妹妹、爸爸和媽媽是怎樣對待格里高爾的,他們為什么會這樣?此過程在于了解親情異化而導致格里高爾被親人拋棄,從而反映出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⑴格里高爾是個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拼命地干活,卻受老板的氣。他不幸變成甲蟲,失業了,然而他還為父債擔憂,還眷戀親人,甚至為討父親歡心,乖乖地、艱難地爬回臥室。這樣忠實而又富有責任感的人,最終還是被親人拋棄。
⑵格里高爾的思想感情和個性特點,主要是通過心理描寫來表現的。心理變化大致有三個階段:
①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他驚慌、憂郁,但還想為還清父債而苦干。父親發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惡狠狠的樣子,把他趕回臥室。他謙恭地懇求盡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順從父親。
②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著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傷后,遭親人厭棄而絕望、空洞、平和。一只蘋果落到背上,格里高爾身受重傷,終于被妹妹厭棄。他異常冷靜,面對變形,面對厭棄,面對死亡,他感到孤獨、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⑶格里高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家,顯示了忠誠、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奈與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種超脫死亡。
5、討論:這篇小說的主題。明確:一家人本該相親相愛、互相幫助。格里高爾始終關心家庭,懷念親人,可一旦不能養家了,親人們就把他看作累贅,最終拋棄了他。格里高爾死了,親人們也無動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異化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也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系的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了兩種異化:一是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了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為安于甲蟲生活的自娛自賤;二是以妹妹為代表的親人的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描寫這種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異化、親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不合理性。
當然,對小說的主題,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6、作業:落實課后練習三的要求。
明確:
(1)小說借助荒誕的情節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形異化。文學藝術是虛構的藝術,作家大膽想象,虛構出荒誕的情節,推動人物的沖突,表現人物的個性。格里高爾突然變成甲蟲,失業了,母親無奈,父親狂怒,妹妹厭棄,撕破了資本主義社會家庭表面的脈脈溫情的面紗,顯示了人際關系的自私、冷漠和殘酷,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唯利是圖的社會本質。
(2)作者用了寫實的手法,使荒誕、變形的情節真實可信。
【語文說課稿合集六篇】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11-07
語文說課稿03-15
語文《手指》說課稿09-16
小學語文《恐龍》說課稿05-01
《語文》說課稿15篇11-08
中職語文說課稿11-02
語文《觀潮》說課稿范文10-30
語文搭石說課稿10-28
有關語文《項鏈》說課稿10-01
小學語文說課稿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