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力》說課稿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力》說課稿1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運動和力》的第四節《力》。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習目標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的特點是:“力”的概念較抽象,但貼近生活,相關事例十分普遍,盡管抽象概括性強,但較易吸引學生參與思考、討論。
“力”的概念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貫穿了力學乃至整個物理學的始終,是學好力學的基礎,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壓強、浮力、簡單機械、功、功率等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并且力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因此這一節無論在知識學習和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我將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認知基礎、技能基礎還有思維障礙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年齡特點:九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有旺盛的求知欲,強烈的操作興趣、對探究活動充滿渴求,這對新課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興趣:力的概念雖然比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內容學生已具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通過引導相信學生會有濃厚的興趣。
認知基礎:學生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對運動的有關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
技能基礎:九年級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進行過許多探究實驗,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習經驗,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仍需要老師的進一步指導。
思維障礙:學生在學習力學時,頭腦中存在著較多的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這些已具有的“經驗”在教學中會干擾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學生的辨識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也給力的概念的形成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根據以上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情況,依據課標的具體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來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記住力的單位。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常見的力。
4、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讓學生通過力的作用效果認識力,通過力的示意圖來描述力,從而使學生掌握把抽象形象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分析、總結實驗結論的能力。
《力》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為九年級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的五、六二節,本章知識是以前力學的延伸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一個重點。《浮力》則主要講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是對密度、力、力的平衡、壓強等知識的深化。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了解浮力的現象,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了解浮力的產生。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養成協作、探究問題的意識,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浮力的應用和物體的浮沉條件。
4、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彈簧秤、細線、水、大燒杯、食鹽、雞蛋、金屬塊等。
二、說教法
通過設置情景,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把各知識點涉及的內容、問題展示給學生,以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為主,通過學生活動,把浮力知識有機地進行歸納,串聯起來。得出解決浮力問題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對知識系統整理歸納和提煉的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采用多媒體和實驗相結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及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本節課通過學生參與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上臺演示實驗,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學法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5分鐘)
利用多媒體創設“死海不死”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興趣,誘發探索欲望,引入復習課。采用多媒體,生動活潑,交互性好,能調動學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興趣。
2、實驗質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浮力現象,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出示問題1:如何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增強學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結論,并由多媒體展現實驗過程,得到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方法。
這樣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過程中,復習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點。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體簡單回顧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師出示問題2:小東的爸爸買了一個玉制實心工藝品,小東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個彈簧秤、一根細線和一盤清水,請你幫他完成實驗方案。此題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來測密度,通過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體現學生探究意識,有利于開拓學生思維,既復習了實驗,又突破了難點。
(3)探究浮沉的條件
教師出示問題3:雞蛋放在清水中會怎樣?怎樣使雞蛋上浮?設置懸念,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趣,學生會主動參與,從而分析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解決這一問題要運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識,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4)浮力的應用
教師出示問題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鋼鐵的密度比水大,為什么鋼鐵制造的輪船會漂浮在水面上呢?設置這一問題,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邊分析邊利用多媒體展示: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密度計。這部分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對于潛水艇及飛艇的技術問題不必糾纏。
(5)浮力知識小結
學習了浮力知識后,你有哪些收獲?請把你的收獲與同學交流分享。通過回顧交流來復習浮力主要知識點,可以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相互補充,把課堂的主陣地還給了學生。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浮力知識點,讓學生對浮力的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3、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為了加深學生對浮力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上設計了三個典型習題,一道計算題,幫助學生學會利用浮力進行簡單的計算,理清解題思路,一道有關吹泡泡的問題,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系,一道將彈簧秤改裝成測浮力裝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采用內容式板書,使學生對本節知識一目了然,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
六、說教學效果評估
本節課內容多,概念性強,學生復習時,有一定的難度。復習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復習鞏固,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設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積極參與探究,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學習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邊。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條重要規律,雖然實驗簡單,但對初中生的思維難度較大,復習演示,對提高潛能生、優秀生都有很大幫助。在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詞的認識模糊,對物理狀態不知道就急于下結論,我通過習題澄清認識,釋疑解惑。課堂上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以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讓學生熱愛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
附:例題和習題
例題:
(1)質量為1000千克,體積為800分米3的魚雷,在水中上浮還是下沉?
(2)一艘輪船從海面駛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變化?它從海面駛入河面船身是浮起來一些還是沉下去一些?
習題:
(1)質量為250克的物體靜止在水中,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這個物體的體積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開始時上升,隨后便下降,這是為什么?
(3)將彈簧秤改造成一個可以直接測浮力大小的裝置。
《力》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
第二,物體的浮沉;
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力》說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說課稿模板說課稿范文11-08
《北京》說課稿范文11-25
廣告說課稿范文09-30
《坐井觀天》說課稿范文09-23
小學音樂說課稿范文11-04
語文《觀潮》說課稿范文10-30
《耐久跑》說課稿范文07-19
《孫權勸學》說課稿范文03-30
《簡便計算》優秀說課稿范文03-16
《巨人的花園》說課稿范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