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說課稿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說課稿1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直接影響到了當今社會關注的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而且本節課也為學生將來學習第七單元課題1《燃燒和滅火》和第十單元《常見的酸和堿》做了鋪墊。所以這節課就顯得比較重要。在教材本身豐富的實驗探究基礎上,我添加進去幾個利用干冰來驗證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通過這些實驗探究引導學生總結出二氧化碳的性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2)通過合作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2、能力目標
(1)通過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二氧化碳性質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說學情分析
學習本節課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關于二氧化碳的知識,具備了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所以在本節課上,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指導學生積極動手實驗,再結合教師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三、說教法分析
三法:情境引入法、實驗探究法、問題討論法
四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形成新知→歸納總結,反思交流→練習鞏固,應用提高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利用了干冰升華這一性質,做了一個“神奇”的實驗:干冰吹肥皂泡
(二)合作探究,形成新知
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探究相結合,引導學生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演示實驗內容:
實驗(1):教師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分別從顏色、氣味、狀態三方面進行回答;
實驗(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使紫色石蕊小花變色實驗。通過學生觀察這組實驗,根據紫色石蕊小花變紅的得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可以生成碳酸,拓展延伸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碳酸類飲料。
(2)學生分組探究內容:
實驗(1):向預先準備好的盛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內傾倒水,振蕩;
實驗(2):向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倒入二氧化碳氣體;
實驗(3):向紫色石蕊試液里通入二氧化碳,然后加熱;
實驗(4):向澄清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
第(1)個實驗通過現象讓學生感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第(2)個實驗不僅兩次讓學生感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還能證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第(3)個實驗通過觀察石蕊的變色,從而體會間接觀察法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4)個實驗讓學生理解二氧化碳的鑒別方法,初步認識二氧化碳與堿的反應,為以后學習堿的知識打下了基礎。
(三)歸納總結,反思交流
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經過小組交流合作后得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再依據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結合生活經驗結合多媒體展示的幾組畫面和播放視頻讓學生感知二氧化碳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教會學生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四)練習鞏固,應用提高
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設計一系列習題鞏固二氧化碳的性質,例如:如何證明干冰就是固態的二氧化碳;解釋著名的“死狗洞”為什么人沒事,而狗卻死亡;為什么為了讓用石灰漿[Ca(OH)2]抹的墻壁快點干燥,人們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等等問題。在鞏固中深化學生對二氧化碳性質和用途的認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氣體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固態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能升華
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不可燃不助燃;不支持呼吸;CO2+H2O=H2CO3?H2CO3=CO2?+H2OCO2+Ca(OH)2=CaCO3?+H2O
六、課后反思
本節教學中,應用三法:情境引入法、實驗探究法、問題討論法,按照四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形成新知→歸納總結,反思交流→練習鞏固,應用提高,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科學素養,倡導探究式學習。
謝謝各位評委,祝生活愉快,工作順利!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說課稿2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與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關系密切,此前學生已學了氧氣及碳單質的知識,CO2的學習使學生對物質的認識由單質深入到化合物,對今后繼續學習其他化合物知識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以學生身邊最熟悉的CO2作為學習素材,通過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使學生既能學習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方法,初步認識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又能從中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初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CO2性質的探究,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初步學會歸納、概括、對比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討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增強安全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并對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歸納,落實知識,學會應用。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原理及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二、說學情分析與學法指導
學情分析:
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強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學實驗所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但他們的心理發展不夠成熟,認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較弱,對問題的認識往往比較膚淺和片面,因此學生之間需要合作,互動交流,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也需要教師的適時點撥和引導。
學法指導:主要體現了三個字“疑”、“探”、“用”。
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提出問題或疑惑。
探:通過學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組互探及師生共探等多邊互動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用: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相關的問題,做到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三、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也要注重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啟發法,實驗探究法,歸納總結法等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主動建構知識,師生、生生間協作互動、平等對話。
教學手段:將現代信息技術(視頻、ppt課件)及傳統教學媒體(實驗、黑板等)與教學資源有機整合,以達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四、說教學程序:
1、設計理念: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增進對科學探究的體驗,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設計創意:
(1)打破教材編排順序,按情景、問題、探究的順序學習,以學生活動為邏輯主線,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2)簡單改進教材中的實驗,確保實驗成功,現象明顯。
根據上述教學理念,我設計從以下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個環節:創景激趣,明確目標。即導入新課(2分鐘)
首先用圖片引入課題,提出問題: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過情景導入和設置問題懸念,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后,再及時提出學習目標,從而使學生思維積極迅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此環節用時雖短,但卻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第二個環節:互動探究,合作釋疑。即新課教學(28分鐘)
對二氧化碳性質和用途的認識是本節課的核心,采用三種方式進行。
1、自學課本,初步感知。
讓學生課前先自學課本第117-120頁,并完成導學案上自主學習部分的練習,讓學生初步了解CO2,課堂上再讓學生觀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歸納總結出CO2的物理性質,這樣做的目的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對知識的歸納能力。
2、實驗探究,深化認識。
對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燒及是否與水反應的學習,是讓學生先猜想,再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探究來驗證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實驗和補充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燒。然后對教材實驗裝置進行簡單的改進后教師再演示,因為這一實驗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現相反的現象,因此我用一個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從背蠟燭的一面緩緩倒入,實驗這樣改進后,現象更加明顯,實驗成功率高,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能像水一樣傾倒,并再次證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探究二:CO2與水的反應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設計用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來突破。我把教材中實驗設計為師生合作分組實驗,首先由教師演示稀醋酸、鹽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紙花變紅實驗,認識紫色石蕊溶液遇酸變紅規律的后,讓學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實驗后的礦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溶液變成紅色,引導學生思考:溶液為什么會變色,是什么使它變色?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學生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猜想,這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種合理假設:假設一:水使石蕊變色;假設二:CO2使石蕊變色;假設三:CO2與水反應后的生成物使石蕊變色。然后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小組間匯報交流、評價改進實驗方案后依據方案分組進行探究,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后讓學生代表上臺展示匯報實驗過程及結果。最后教師取出探究假設三這組實驗瓶中的紙花,用酒精燈烘干,向學生展示前后實驗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對比觀察它們顏色的變化,師生共同收集證據,證明是假設三成立,得出是CO2與水反應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變色的結論,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和討論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上述設計正是體現了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將雪碧碳酸飲料振蕩后打開瓶蓋,觀察到冒出很多氣泡后,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發現石灰水變渾濁。提出問題:為什么碳酸飲料會產生CO2?CO2如何檢驗?從而明確CO2與石灰水反應的原理,得出CO2檢驗方法,從生活走進化學。通過學生熟悉的碳酸飲料來探究物質的性質,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紹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開對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學習。用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再利用課件模擬燈火實驗,聯系生活實際,對學生適時地進行安全教育。在教學中我用兩段視頻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認識自然界中碳的循環,以及國際上對溫室效應的處理措施,和個人應該如何做,讓學生的生活與社會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聯系性質,了解用途。CO2的性質學習完畢后,引導學生用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學科學習方法,同時聯系生活實際,由學生自己說說二氧化碳的用途,說不完整的,再由多媒體展示,以增大知識容量,縮短教學時間。這樣既能使學生懂得學習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際意義,又以新的形式鞏固了新課內容,加強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從化學走進生活。
第三個環節:當堂練習,評價反饋(8分鐘)
我設計了基礎題,鞏固題,提升題三個層次的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當堂完成不同層次的練習,從而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然后師生共同對練習進行評價反饋,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查缺補漏。
第四個環節:總結反芻,發展能力(5分鐘)
課堂練習反饋后,我先讓學生個人或小組討論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教師再進行補充完善,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這樣既能鞏固強化所學知識,又便于學生課后記憶,也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第五個環節:課后實踐,拓展思維(2分鐘)
讓學生課后通過圖書、互聯網等各種渠道查找資料,撰寫一篇關于CO2氣體的功與過的小論文,制作“保護環境”的宣傳小卡片,呼吁大家保護地球、保護環境。通過開放性、實踐性的課外活動,既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又促進學生將文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課我采用了知識網絡式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重點、關鍵突出,簡單明了,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也便于課后進行復習和記憶。
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質:
二、化學性質:
1、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滅火
2、不能供給呼吸
3、CO2+H2O=H2CO3(不穩定)制碳酸飲料
4、CO2+Ca(OH)2=CaCO3↓+H2O檢驗CO2
六、說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首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但是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課堂生成資源,靈活調整教學思路,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討論的時間和空間,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說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說課,教師應當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他們,解放他們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他們的嘴,使他們能說。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學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想象探究的藍天,成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晴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說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說課稿范文08-27
《和時間賽跑》說課稿12-16
《細菌和真菌》說課稿09-19
《狐貍和烏鴉》說課稿12-19
《小草和大樹》說課稿和教學反思?06-12
小學數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說課稿范文09-11
《狼和鹿》說課稿+教案04-04
《蟬和狐貍》說課稿示例05-18
正數和負數說課稿02-24
天鵝、大蝦和梭魚說課稿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