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科學實驗說課稿(精選1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實驗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天氣預報》是大象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
天氣是與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現象,其對我們的影響日益增加并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從小就對氣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他們來說有很多知識需要探索。
本節課的主要資料包括有:明白天氣變化的自然現象;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搜集天氣預報的有關知識;學會制作科技小報等知識。
讓學生利用科技小報進行表達與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傳科技知識;鞏固學到的知識同時鍛煉學生收集資料,設計制作等本事。
2、學習目標
(1)明白天氣預報的流程。
(2)了解預報天氣的常用簡單方法,能堅持開展長期的天氣預報活動。
(3)能制作氣象小報。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天氣預報的常識。
難點:制作科普小報。
二、說學情
農村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對天氣現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對下雨前的自然現象有很多的了解,課文中這一資料完全能夠讓學生自我討論交流就能夠完成的,但對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師在這個資料上就要利用有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幫忙學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報其目的是讓學生去收集資料,農村學生受條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資料上有局限性,這就要求學生的小報資料不限,形式多樣。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結合學生的情景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討論——————交流”的方法,經過讓學生經過對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象進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象,然后經過教師的講解和查閱資料看圖片、視頻去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還要了解一些天氣預報新的資料——氣象指數,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進行長期的氣象觀測,培養學生長期觀察的習慣。在制作科技小報的時候能夠要求同學們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景,充分利用當地的一些氣象諺語和農民長期總結的一些氣象知識來制作。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閱讀與交流:首先讓學生閱讀“下雨了”連環畫了解動物與天氣變化的關系,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你們還明白那些與天氣變化有關系的自然現象(這個資料對農村孩子并不困難,能夠讓學生歸納在一齊互相交流,讓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討論:教師首先準備了有關天氣預報制作流程的圖片和視頻(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師能夠借助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深的了解現代科技與天氣預報的關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為天氣預報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長期天氣觀察,測量,搜集氣象諺語,收聽天氣預報的習慣的培養(收聽天氣預報方法有:查詢電話12121或96121;看電視、報紙、和互聯網)。此外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我還利用幻燈片讓學生了解天氣預報增添的一項新的資料——氣象指數預報。這樣學生不僅僅了解了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識,這樣更加激發他們去長期觀察天氣。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報{討論交流},經過交流探討同學們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天氣預報的知識,這時能夠讓同學們把你們明白的有關天氣預報知識分資料寫出來,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性的東西就能夠開始辦科技小報了,這時候教師能夠出示教師自我辦的一份小報作示范,同學們能夠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當然要要求學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樣,資料豐富,板式新穎漂亮。學生可能一時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節課進行展出。
五、說練習設計
這一課的練習分為長期練習和當堂練習。
長期練習是:堅持長期的氣象觀測并做好觀測記錄,每月進行整理分析數據一次。
當堂練習是:修改科技小報(在修改過程中能培養學生收集知識本事和動手的本事,當堂不能完成能夠課外完成。
六、說教學效果
本課的設計方案我以往在我校兩屆五年級班進行了教學,效果很好,異常是學生辦的科技小報很有特色,有電子版的,有手寫版的,都是圖文并茂資料豐富,有必須的科學性。學生在辦科技小報的同時收集和積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識。學生對天氣的觀察記錄的興趣也培養起來了,大多數同學能堅持觀察天氣并記錄分析和整理,同學們自我成立了一個氣象小組,不定期的在班上發布氣象信息,編制氣象小報,效果十分好。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讓學生自我去交流————探究—————討論——————交流,從而得到新的知識,這種方法比教師去講解要好得多,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獲得知識的方法,這才是教師要學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業(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內完成)
1、用氣象符號記錄一周的天氣情景。
2、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
3、搜集動物、植物預報天氣的資料。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溫度和溫度計》是科教版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中的資料。教材分為四部分(課件出示四個部分一:比較水的冷熱。活動二:觀察溫度計。活動三:攝氏溫度的讀和寫。活動四:讀出溫度計指示的度數。)第一個活動讓學生經過自身的體驗來感知溫度,并得出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第二個活動以學生們在“冷水與熱水”中積累的經驗為基礎,引出溫度和溫度計的概念。第三個活動的重點是訓練學生對攝氏溫度認讀和記錄第四個活動是指導學生如何準確地使用溫度計。其中重點是訓練學生對攝氏溫度的認讀和記錄,難點是引導學生識讀零下溫度。
二、依學情說目標
我所應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溫度和溫度計沒有很深的了解。學生可能聽說過溫度計,也曾用體溫計測量過體溫,但真正使用溫度計測量過其他物體溫度的學生估計極少。所以根據大綱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課件出示知識目標:使學生明白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物體的溫度能夠用溫度計來測量。本事目標:經過學生參與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和觀察本事。情感目標:從溫度計這種工具的精巧設計體驗科學的魅力,理解測量工具使用規定的意義,并愿意遵守這些規定。)
三、說教學策略和學法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課件出示:巧設懸念——實驗感知——觀察思考——實踐運用)這個教學策略和方法體現了變教給學生知識為教會學生學習,在大膽想、充分做而獲取感性認識的同時培養學獨立獲取知識和進行科學探究的本事。課堂上,我指導學生采用(課件出示:問一問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用一用)的方法來學習。問自我不懂的地方想教師提出的問題,做自我研究的實驗,說自我理解的資料,用所獲的知識釋疑。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程序
為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進取性,我的教學安排如下。
1:魔術激趣,巧設懸念。(課件出示一、魔術激趣巧設懸念)上課一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與教學相關的小魔術,神奇的現象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我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從視覺上的感知提升到腦的思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興趣,學習活動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所以,我設計教學程序的第一步是搞好樂中施教和趣味教學,引領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經過伽利略溫度計的雛形,把學生不熟悉的熱脹冷縮現象呈現于他們眼前,經過簡單神奇的小魔術,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課件出示1、同學們發現了什么,你明白其中的奧秘嗎2、在今日的學習中,你還想明白什么)經過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能夠讓我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從熱脹冷縮現象中提出自我想研究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本事,也充分體現了科學學科問題多樣性和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2、設計實驗,比較感知(課件出示二、設計實驗,比較感知)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活動中,經過實驗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本事和思維本事。我首先讓學生比較兩杯水的冷熱,讓學生用手觸摸感知哪一杯溫度高,哪一杯溫度低,由此引出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通常用攝氏度(℃)來表示。之后讓學生動手感知、比較桌子上的四杯水,(1號杯內裝的是涼水,2號、3號杯內裝的是溫水,4號杯內裝的是熱水)。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實驗要求動手體驗,交流討論,并做記錄,最大限度的活躍了課堂氣氛,建立起自我是學習主人的主體意識。在學生們充分實驗感知后,各小組根據所填表格,匯報實驗情景。教師小結同樣的四杯水,由于實驗順序不一樣,手指獲得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那有什么辦法能夠準確地明白物體的冷熱程度呢自然地引出溫度計。
3、觀察思考,提升認識(課件出示3、觀察思考,提升認識)。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主的觀察思考,互相交流觀察中的發現,說說自我看明白了什么,對于觀察中產生的問題,能夠下組尋求別組同學甚至教師的幫忙,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性的探究空間。在學生充分觀察后,各小組匯報觀察情景,有的組發現了溫度計上的數字,有的組發現了溫度計上的刻度,有的組發現溫度計上有溫度的單位攝氏度(℃),還有的組發現了溫度計上有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有了這些感性的發現,我進一步組織學生思考、探究,(課件出示:1、溫度計主要由哪幾部分構成2、溫度計上的每一個刻度表示多少度3、當你用手捂住溫度計的玻璃泡時,溫度計會發生什么變化)我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去探究,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到思維的訓練中,經過討論交流,使學生很順利的實現了溫度計構成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培養了他們敢想、敢說、敢做的科學情致。使學生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4、實踐運用,認讀溫度(課件出示實踐運用,認讀溫度)在這一環節我要讓學生掌握攝氏溫度的讀和寫,引導學生準確的區分零下溫度的正確讀寫并讓學生明白溫度讀數時的方法。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圖文音動色的功能,設計了與資料緊密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在看聽說寫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攝氏溫度的讀和寫,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也獲得一種滿足和成功的體驗,成功的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對應掌握的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五、總結揭秘,拓展延伸
(課件出示)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把教材知識和生活生產及科學技術的運用聯系起來,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去解答問題。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讓學生自我總結歸納這節課的收獲,有的學生說,明白了物體的冷熱程度和溫度的單位是攝氏度,有的學生說明白了溫度計的構成和每一個刻度表示的度數,有的學生說明白了用正確的方法讀寫攝氏溫度,還有的學生說發現了溫度計液柱隨溫度高低變化而變化的現象。在學生有了如此多知識收獲的基礎上,我再回到課前開始的小魔術,讓學生又一次感受到科學帶來的神奇現象,之后我讓學生親自體驗這個小魔術,讓學生自我發現魔術的秘密。最終我再做了總結揭秘,讓學生對溫度計是根據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有了生動、直觀的認識。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布置學生課后設計一個自制的溫度計。任務的設計是對學生動手探究本事的培養,體現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為突出本課的重點我把對攝氏溫度的認讀作為板書的主線,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課件出示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表示攝氏溫度6℃讀作寫作;—1℃讀作寫作)總之,本課的教學從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出發,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思維本事來搭建知識的結構。
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讓學生愉快地探究知識,既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貼合了學生獲取想明白,努力去探究,享受獲得喜悅的心理活動規律。使他們感悟到科學的樂趣,達成了目標。我相信經過這樣的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進取的思維,主動的探索,歡樂的學習,能動的發展。
以上是我說課的資料,由于經驗不足,水平有限,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各位多多指教。多謝!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終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
(1)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
(2)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
(3)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能夠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選擇食物的本事。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本事。
難點:探究怎樣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四)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二、說學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小食品都出此刻了學生面前。食品包裝袋是學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徑,然而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不會關注包裝袋上信息。讓我高興的是本校四年級的學生有較好的科學習慣和科學思維,對科學課的熱情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所以,我覺得這堂課組織起來應當比較容易。
三、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采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
四、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我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經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并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布置學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一樣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于這些材料都具有必須的典型性、結構性,并且是自我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當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致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怎樣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匯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匯報自我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經過對信息的觀察、收集、整理、匯報,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分、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資料。注意:凈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志、質量合格標志等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經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本事。
(三)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研究什么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一樣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且完成教師給的統計表。
在活動中,學生經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嘗美味可口的達能餅干,然后,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并把探討資料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布置作業,讓學生經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經過電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的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欲。
其次,讓學生運用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鑒別偽劣食品的本事及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最終,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景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我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本事。
六、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經過對資料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終構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忙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包裝上,信息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七、說教學評價與教學保障措施
本節課一開始,我確定“三星”標準,經過“星星伴我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師生互評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學生。經過摘星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為了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四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努力地為學生創造一種簡便愉悅地氛圍,如爭當小設計師、吃餅干、看動畫等。以此使學生歡樂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歡樂探究科學的奧秘,歡樂地攀登科學的高峰。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中學的物理教師,我參賽的課件是八年級物理上冊引言《科學之旅》。
《科學之旅》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課,就象第一次面對大海一樣,大海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學生們迫切想知道什么是物理?物理課將要學些什么?學了物理有什么用?怎樣才能學好物理?“引言”的目的就是要回答學生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探討學習物理的方法,并沒有具體的物理教學內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實驗、現象、錄像等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不加解釋,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以下我的課件:
一、課件概述:
本課件延續了傳統的課件設計方案,主要利用鼠標控制的方式進行翻和打開視頻鏈接。課件的設計也多次利用到文字的Flash動畫,讓繁瑣的理論知識也能活潑起來,課件在實例的部分也插入了視頻媒體,便于學生的理解,提高他們對這門課程的興趣。
二、制作工具:
PowerPoint、Word文檔、Flash等。素材主要取自互聯網下載,農遠資源和教學光盤等。
三、課件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四、重點難點:
重點: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消除學生害怕恐懼學習物理的心理。
難點:成功的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五、教學流程:
主要是通過演示實驗、學生動手實驗、課件展示等完成教學目標,下面我主要說一下我的課件部分。
1、課題引入
通過一組海灘和貝殼的圖片,引入新課,留下伏筆,渲染氣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求知欲望。
2、新知探究
播放視頻,展示圖片,給出物理學的定義。
通過觀察一些有趣的視頻,感受其中的物理學奧秘,引出物理學的研究內容。激發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念。
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實驗體驗一些奇妙的物理現象。將學生引領到充滿神奇和色彩和具有無窮魅力的物理世界中。
引出物理學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通過牛頓的幾個重大發現體現物理學在光學電學方面的重要應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系統介紹物理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和學生實驗,結合多媒體體現物理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用牛頓的一句話結束探究環節,滲透德育教育。
3、課堂總結
4、布置作業
六、效果預測:
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視聽畫面,來創造教學的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給學生最真實的直觀感覺,克服了學生以往依靠想象和回憶學習。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濃厚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便于對知識的傳授。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5
一、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為有空氣的存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了兩個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
2、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興趣。
三、說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幼兒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夠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索活動,為了使活動順利展開,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此次活動中,我做了如下準備:氣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紙片。
四、說活動重難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作為重點。
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范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幼兒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將這方面作為此次活動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里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理念,讓幼兒
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本活動中我主要采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幾種教法,使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我采用了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猜謎,觀察、自主探索、實驗操作等學法使幼兒獲得認知能力。
六、說活動過程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一直本著以幼兒為主題的原則,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始終處于積極的自主探索狀態,我的活動流程為:猜謎導入——啟發提問——實驗操作
1、 活動導入部分:
我以猜謎的形式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得此次活動能夠更好的開展。 謎語: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2、 活動開展部分:
在這個部分,我首先采用了啟發提問的方法,問小朋友們什么地方有空氣。然后出示氣球,讓幼兒猜想是誰住在氣球里。然后幼兒自己通過實驗操作、觀察,自主探索的方法尋找身體里的空氣,如對這手吹氣,捏住鼻子閉上嘴巴,說說這些做了這些動作的感受,幼兒還可以把粉筆頭放在盛水的容器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并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說出來。
其次,我采用了實驗操作的教學法,為小朋友們變了一個魔術,倒不出來的水。在這個實驗中,我還用到了比較的方法,讓幼兒能夠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先在一個透明的空杯子里裝水,水未滿,然后蓋上紙片,將水杯倒立起來,讓幼兒觀察,然后在杯子中裝滿水,蓋上紙片,將玻璃杯倒立,讓幼兒觀察水有沒有倒出來。通過提問:是誰在幫忙。為什么杯子里沒有空氣,水才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么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里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里流出來。
最后,我將蠟燭點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讓幼兒觀察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幼兒
之間交流討論,然后在自己動手操作,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知道空氣是無處不在的,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3、 結束部分:幼兒交流討論實驗的結果,說說空氣的特征及其作用。
七、說活動延伸
針對本次活動的延伸,我讓幼兒探索風和水有些什么奧秘,讓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更大的興趣。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6
各位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會從幾個方面來講這個課程。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樣抵抗彎曲,再研究弧形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后再涉及研究結構科學在塔和橋上的應用。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于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數據,并運用曲線圖分析整理數據,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顯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梁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梁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梁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后要求他們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科學概念:通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可以顯著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過抵抗彎曲的探究活動,發展識別與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和記錄數據,制作曲線圖,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科學探究的學習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體會到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決定以探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系”為教學重點,學生對橫梁立著放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為本課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認識了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一些力。并通過前三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操作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已經能夠識別變量和制作簡單的曲線圖及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三、教學理念
小學科學特級教師章鼎兒老師說過:“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活動時間。” 本課教學,我將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把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探究,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重點,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并通過主動探究,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受益無窮。因此,我將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因素融為一體。綜合本課特點,我將主要采用觀察實驗法,既能使學生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并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又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實驗、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在此基礎上我只作適當的點撥,著重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使“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
五、教學程序
1、激趣導入,明確研究主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學一開始,我馬上出示半張普通的打印紙,請一位學生和老師配合,拉一拉,用了很大的力氣才把紙片拉斷,說明紙承受拉伸的性能強,我再把這張紙放在架空的兩個盒子上,引導發現這張紙連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彎曲了,可見薄的紙抗彎曲的能力很弱。厚度和寬度都是影響紙抗彎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緊接著出示一張寬一些的紙片,通過比較學生認識到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能力不一樣。老師接著問:“今天我們研究同一質量的紙,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會怎樣?”
(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研究過紙承受拉伸的性能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研究主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確這節課要研究的主題是:相同寬度的紙增加厚度,抵抗彎曲能力怎樣。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
2、設計實驗,作出推測,收集數據
對實驗方法的設計是一個實驗能否獲得有效數據的關鍵。我先出示一張一層厚度的紙,觀察它能承受住幾個墊圈的重量,把測得的數據記錄在黑板上。緊接著老師再出示二層厚度、三層厚度、四層厚度的`紙,讓學生說說這幾種厚度不同的紙抗彎曲能力怎樣。再展示提供給學生的材料:一杯墊圈,兩個盒子,控制彎曲度標準的橡皮和四張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片。問:“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測,你會嗎?實驗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要使實驗公平,必需要使兩個盒子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彎曲標準一致等。
推測要有依據,無憑無據的推測就是瞎猜亂猜了。學生明確實驗方法后,我先發給他們幾個墊圈,要求把測得的數據填寫在記錄單上。再根據剛才測得的數據推測自己組里厚度分別是兩層、三層、四層的紙片抗彎曲的大小,把推測的數據記錄在記錄單上。然后老師再發給更多的墊圈進行實驗驗證。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當有的小組測完之后老師隨即就把曲線圖表格發給他們,讓學生把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上,制成曲線圖。在小組內完成對數據初步的整理。
3、整理數據,得出結論
結論的得出要有事實的數據作為依據。匯報時,老師問:“比較預測和實測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會猜測紙的厚度增加一層,那么紙抗彎曲的能力就會提高一倍,比如一層厚度測得抗彎曲能力是2,那么他會猜測二層、三層、四層厚度時抗彎曲能力也會是4,6,8,通過和實測數據的比較,學生會發現紙的厚度增加一層,抗彎曲能力會大大提高,比如實測四層厚度的紙抗彎曲能力可以達到五十幾甚至60,學生會驚嘆增加一層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提高得太顯著了!“看著曲線圖,你能說說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運用直觀的曲線圖,得出結論: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也顯著提高!老師通過談話聯系到生活中的應用,在建筑中人們廣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橫梁來承受巨大的重力。讓學生抬頭看看,認識教室里的橫梁。老師播放課件,給學生展示更多的橫梁。
4、運用認知,解釋現象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后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老師出示一塊條形的木頭,提問:“條形的木頭,平放抗彎曲能力強還是立放抗彎曲能力強?”學生說一說,接著出示一個棒冰棍,讓學生進行體驗,通過體驗學生認識到木條立著放抗彎曲能力強。接著老師再引導學生發現橫梁是立放的,老師緊接著問:“你能解釋橫梁立著放的理由嗎?”有了前面的認知,學生自然就能解釋橫梁立著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彎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5、課后拓展
靠增加厚度來增加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老師再出示一張紙,問:“不增加紙的厚度,你能想出辦法增加這張紙的抗彎曲能力嗎?”讓學生課后做一做。
總之,我認為,科學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會學”,更要使他們“好學”,只有這樣,才能是科學課成為真正的“科學”。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欲望”。影子是幼兒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影子時大時小,時隱時現等各種各樣的變化都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幼兒親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針對幼兒這一活動特點,我設計了《有趣的影子》這一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也知道,幼兒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結合大班幼兒科學教育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欲望。
2、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了解影子產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變化。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根據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目標2中的影子產生的原因: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以及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不同的影子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三、說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做了知識方面的準備和物質方面的準備。
知識方面的準備:
1、知道鏡子會反光,了解平面鏡的特征。
2、玩過踩影子游戲。
物質方面的準備:
1、投影儀,操作音樂。
2、故事背景,小鳥玩具,立體實物若干。
3、手電筒、操作材料人手1份。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我采用了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1、游戲法。
在導入活動中,我通過手影游戲,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的興趣,為以下環節作鋪墊。
2、探索教學法。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幼兒自主探索影子產生的原因及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變化,滿足了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并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3、操作記錄法。
在活動第三個環節中,我要求幼兒把通過探索后獲得的知識經驗進行記錄。
4、觀察比較法。
在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幼兒多次操作觀察,尤其最后驗證記錄結果時,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強化了對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不同的影子的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綱要》有關“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等精神和建構主意的相關理論,我為本次活動設計了環環相扣的四個環節,即激發興趣,導入活動——自主探索,獲得光和影的感性經驗——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變化——拋出問題,拓展延伸。
(一) 激發興趣,導入活動。
1、結合手影游戲,講述故事《小孔雀》(打開投影儀,出示故事背景,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手影演示)
故事《小孔雀》:一天早晨,美麗的孔雀在草地上玩。這時候一只小兔子走過來,孔雀說:“小兔子你好啊!你來干什么呀?”小兔子說:“孔雀姐姐你好,我是來鍛煉身體的。”說完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遠了。一會兒,一只小鳥飛過來,孔雀說:“小鳥你好,你來干什么呀?”小鳥說:“孔雀你好,我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的呀。”說完就飛遠了。孔雀想,對呀,我也要和小動物們一樣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做做運動,鍛煉鍛煉身體。
2、幼兒自主玩影子游戲,感受影子的樂趣。
讓幼兒在大屏幕前自由玩各種身體姿態的影子游戲,從中感受到游戲的樂趣,同時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激發了出來。
向幼兒提問:“為什么會產生影子呢?”(通過幼兒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活動的`課題。這里教師不作小結,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的進行下面的探索活動。
(二) 自主探索,獲得光和影的感性經驗。(重難點)
1、幼兒操作觀察,探索影子是怎樣產生的。
這里我為每組幼兒提供了手電筒和立體物體,請幼兒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光照出來的影子,然后關掉手電筒,再看看有沒有影子了。
2、交流小結。
提問:“影子是怎么產生的?”,然后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時梳理和提升,并得出結論: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三) 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變化。(重難點)
1、觀察比較,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的影子也是不同的。
“剛才我們已經玩過影子游戲,知道物體擋住光線就能產生影子,現在我們再來玩一玩,用手電筒從不同角度來照一照物體,看看它們的影子有什么變化。”幼兒操作完后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的影子是不同的。
2、結合操作材料,記錄操作結果。
出示操作卡。“老師這里有一張記錄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是一塊積木,手電筒從左邊,右邊,上面三個不同的角度去照,它們的影子會是什么樣的呢?請你把正確的一種圈出來,如果不太清楚還可以再去照一照,看一看再記錄。
(這個小環節,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在操作卡上直接記錄,能力弱的幼兒通過再次操作后記錄。)
(當然,這個也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如果幼兒操作后的講述不明確,對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變化發現不敏銳,我準備將這個環節調整為讓全體幼兒再次操作一邊,在操作的過程中完成記錄卡。)
3、交流、判斷,驗證操作結果。
這個小環節中,對于幼兒有爭議的地方我將單獨拿出來在集體面前再次操作,共同驗證。
(四) 拋出問題,拓展延伸。
教師演示《跳舞的小鳥》,啟發幼兒思考,探索如何可以讓小鳥的影子舞動起來,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去嘗試并探索。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幼兒的思維卻永無止境。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8
一、說設計背景:
中國國際麗水攝影文化節在美麗的毆江之畔——浙江麗水召開。1999年,麗水被授予中國第一個“攝影文化之鄉”,并連續承辦六屆國際攝影文化節。人們都在體驗著攝影帶來的美的文化沖擊。為了讓幼兒對家鄉的文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并在學習過程中繼承、發揚、創新家鄉的本土攝影文化。我們開展了一次攝影作品展,我們的孩子在欣賞美妙作品的時候,一個幼兒用象聲詞“喀嚓、喀嚓”表現拍照的模樣,其余的孩子馬上跟著“喀嚓、喀嚓”。我想他們在感受、欣賞美的同時,產生了強烈地操作照相機的欲望。他們都想通過自己的鏡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但是大多數孩子都不能正確地操作照相機,何不讓他們真實地體驗?于是《鏡頭里的我們》這堂課孕育而生。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攝影的簡單技巧。
2、樂意嘗試操作,能夠積極地參與合作、討論、探索。
3、體驗攝影帶來的快樂,感受幼兒園、家鄉、大自然的美。
依據:一是根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5—6歲幼兒能表現出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發現并欣賞周圍生活中多種形態的美。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欣賞藝術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質。在認識活動中,由于掌握了觀察、記憶等方法,活動的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幼兒在解決問題或行動之前,不僅具有明確的目的,而且具有計劃的萌芽,能事先思考
活動計劃和行動方法,并能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隨著心理發展水平的提高,幼兒表現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認識興趣,好學、好問、喜歡操作、樂于探索,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對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表現出興趣、對學習成功感到滿足。二是根據《綱要》的指導精神: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能參與團體合作活動,互相分工、互相學習、互遞信息,在遇到困難與沖突時,也能協商解決,接納別人的想法與觀點。具備一定的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訂了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難點
本活動著重點是讓幼兒初步了解攝影的簡單技能,培養幼兒在操作照相機的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是幼兒樂意嘗試操作,積極參與討論、探索,培養幼兒合作、探索的能力。
設計理念:教師在活動中的如何作好指導者、觀察者、合作者、評價者的角色。作為指導者:不直接干預幼兒的探索活動,教師的指導變成一種隱性指導;作為觀察者: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發現和需要,去幫助幼兒尋到正確的操作照相機的能力;作為合作者:教師是幼兒活動的伙伴,尊重幼兒對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兒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作為評價者:在活動中注意對幼兒進行觀察和指導,對整個活動進行分析、評價。
(三)教學準備
1、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數碼照相機、筆記本電腦、投影儀、電視機2、心理準備:幼兒對攝影文化節有初步的體驗、感知
3、前期準備:課前教師拍攝幼兒在游戲中的照片
二、說教學方法:
因為活動本身借助于豐富的教育媒體技術,如:投影型視覺媒體教育技術。可以當場通過電腦連接使學習資料等視覺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觀實物演示法、討論法。
1、直觀實物演示法:運用直觀的實物(照相機)進行示范,引導幼兒理解操作相機的基本步驟、要領。并將活動素材投影到銀幕上,擴大可見度,便于教師演示講解、幼兒觀察、分析。
2、討論法:指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指導幼兒對操作照相機進行討論:如“你們覺得剛才小朋友拍攝的照片,美不美?為什么?”幼兒會對問題進行“美”與“不美”的探討。其中教師引導幼兒對拍攝技巧的評價。
三、說學法指導:
本次活動采用體驗發現法、操作嘗試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1、體驗發現法:我們提供給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照相機,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如何拍攝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導幼兒尋到正確地操作方法。
2、操作嘗試法: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真實地得到知識經驗。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嘗試問題。嘗試過程中幼兒的嘗試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親密聯系的。也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小組合作討論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組合成一小組。在解決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問題之前,通過互相的討論、交流,先思考行動方法,再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四、說教學程序:
整個活動步驟為:提供環境條件——提出嘗試問題——幼兒第一次探索——幼兒小組討論——幼兒第二次探索——教師歸納,活動延伸
(一)序教師帶領幼兒安靜地進入活動室,欣賞課件。(課件內容為麗水攝影節的歷屆獲獎作品,包括: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
教師提問:剛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兒討論。(教師及時表揚、肯定幼兒) 說明:教師以提供材料、經驗、環境為前提,借助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條件,為幼兒探索基本的攝影技巧做準備。
(二)幼兒觀看并討論電視視頻上關于自己的游戲照片,激發拍照的興趣。 教師提問:1、你們在照片里看到了誰?
2、想不想自己動手為好朋友拍張照片?
說明:教師抓住一個“趣”字,激發幼兒較快地投入問題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攝影的基本要領
1、幼兒初步了解照相機。
教師提問:⑴誰會使用照相機?能告訴大家這是什么嗎?(鏡頭、取景框、快門)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兒共同交流照相機的功能)
2、教師示范講解。
說明:通過個別幼兒對照相機已有經驗的交流,教師通過實物針對性地示范講解,幫助幼兒了解捕捉鏡頭的基本常識。
(四)幼兒自由探索
1、自由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師巡回指導。
2、教師利用電視視頻連接剛才幼兒操作拍攝的照片,共同欣賞。
3、自由組成小組討論、評價。
教師提問:⑴剛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夠美?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確)
(4)你們認為如何拍攝出美妙的照片?
4、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小結拍攝的要領。 說明:幼兒開始探索,關鍵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師及時掌握幼兒探索的反饋信息,了解幼兒學習的難點。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攝的基本要領。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與此同時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結果。
(五)個別幼兒示范練習,然后分組探索
1、個別幼兒再次利用教師的主相機嘗試,其余幼兒當小模特。同步顯示照片的效果,師幼共同評價。
說明:幼兒第一次討論,是信息的集合與反饋。是為了試探一下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關鍵要抓住“評”字。把幼兒探索中出現的不同答案、產生的疑問,放到討論中。讓幼兒嘗試充分講道理、例證,知道自己探索的結果是否正確。
2、幼兒再次分組探索。
說明:這一環節是給幼兒“補償”的機會,關鍵要抓住“實”字。在第一次探索練習中,幼兒可能會做錯。有的幼兒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討論,得到了反饋信息,幼兒可做第二次探索練習,一方面自我進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探索過程再次作驗證。教師盡量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師總結:為了讓你們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師編了首兒歌,我們一同來念。 小朋友,來來來;
我們一起來拍照; 調焦距,調光圈兒; 手拿穩了按快門兒;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們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師和幼兒在兒歌中離開活動室,拍攝幼兒園的景色。
說明:這步關鍵是“引”字,教師要把活動從一節教學活動中拓展開來,在日常生活、游戲中引導、培養幼兒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動:教師與家長帶領幼兒拍攝家鄉的自然美景。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可以說,兒童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兒童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兒童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兒童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兒童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兒童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兒童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兒童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兒童的團結協助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兒童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
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紙、木塊、金屬、石子、海綿、塑料、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幼師應成為兒童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兒童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兒童的自主建構過程,采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幼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兒童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于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兒童并未見過,因此,幼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幼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兒童直接了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兒童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兒童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兒童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幼師要為兒童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兒童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兒童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兒童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秘密。
2、記錄法;讓兒童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兒童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后,幼師組織兒童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兒童與兒童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指導語: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剛開始,幼師為兒童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兒童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操作
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幼師為兒童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導兒童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兒童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兒童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幼師更多的是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3、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么標志嗎?)
在這里,幼師通過講解、示范讓兒童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志,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記錄活動(指導語: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并出示記錄表。)
通過記錄,使兒童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了然,還為后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5、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沉與浮的物體分類放在兩個籃子里。)
分類活動,讓兒童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有所鞏固。
6、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么。)
在這里,幼師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兒童自己記錄結果,兒童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兒童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兒童思維。
7、延伸活動:(請兒童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并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
在這里,活動還沒有結束,幼師讓兒童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兒童的興趣持續下去,并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我是怎樣出生的》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它們是怎樣延續后代的》的最后一課,本單元圍繞“延續后代”這個話題,比較全面的討論了植物、動物和人類的繁殖問題。在學生認識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胎兒的形成和大致發育過程,并通過體驗活動,感受母親懷孕的負擔和行動的不便,進而體會到母親生兒育女的艱辛,懂得生命的珍貴,從而升華到珍愛自己的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以及孝敬父母之情。
這節課從指導開展調查活動入手,教材分為三部分:
(1)通過調查、交流了解我從哪里來;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過程,體驗母親懷孕時候的辛苦;
(3)在學生初步明白了人類的繁殖方式以后,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其中,第二部分是教材的重點。
二、說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人類也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后代。
2.初步了解胎兒形成的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資料的收集、交流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出生。
2.培養學生分析整理資料和能力和與人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生命的珍貴。
2.體會到與父母的親情,感受父母養育的艱辛。
教學重點:
(1)知道、人類也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后代。
(2)初步了解胎兒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1)知道胎兒的形成過程。
(2)會整理信息,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收集到的信息。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致爸爸媽媽的一封信、視頻資料、記錄單、沙袋(5.5千克)。
(2)學生準備:裝滿書的書包、繩子、封在塑料袋中的生雞蛋、剛出生時的照片、腳模、手印等
三、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過程”。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及教材特點,在遵循開放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的前提下,我除了采用常用的講述法、談話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一般方法外,主要還采用了以下方法:
1.體驗法
本課采用體驗法,一是根據自行學生設計的體驗活動,進行體驗。背裝滿書的書包,明白應該珍惜生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2.探究法
在這節課中,探究法首先采取課前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和父母交談、上網等)去收集與“我是怎樣出生的”有關的資料。然后,課中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在此過程中學會資源共享,整理資料,借助小組合作解決并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梳理問題。最后,根據學生整理的問題自我確定課后專題研究的內容,采取多種形式進一步延伸探究活動。在這里,通過三個層次的探究活動,層層深入的進行學習,利用分析、整理、交流等方法,使學生學會科學的分析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滲透“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思想。
3.評價激勵法
因為本課前期資料收集的重要性,課前溝通是實現本課教學目標的重要前提,為了鼓勵學生認真做好課前收集,并積極參與課堂交流。特采用了“星級”評價法。
四、說學法
本節課我采用了“自主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體驗、交流、討論,在此基礎上我只作適當的點撥,著重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使“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
五、說過程
(一)播放媒體,激發興趣
1.課件出示圖片,導入“我是怎樣子出生的”。
(二)探究新知,答疑解難
(1)談話
“在課前,同學們都以不同的形式和父母進行了交流,了解了一些自己出生前后的一系列事情(比如剛出生時的身高、體重、膚色等)。
(2)全班交流
老師重點引導學生弄清胎兒是怎樣形成的(出示視頻)、臍帶的作用、胎兒性別是由什么決定的、我們身高、體重的變化意味著什么、我出生后媽媽體形和生活習慣的變化、知道應該怎樣珍愛生命以及家人養育孩子的艱辛的等等方面的知識,匯報的同時學生可以展示自己帶來的材料(如照片、手印、腳模等)。
(三).鞏固新知、活動體驗。
(1)背書包體驗。
(2)談話:“我們感受到了母親懷孕的負擔和行動的不便,體會到母親生兒育女的艱辛,你們能不能根據現有的材料自行設計,體驗一下媽媽懷孕的艱辛?”
(四)總結全課、升華情感。
引導學生知道了父母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都付出了很多的代價,應該珍惜生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通過體驗活動的結果,將全課貫穿起來,啟發學生尊敬父母,珍愛生命,進一步強化教學目標,“今天回家以后請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壓強》是華師大版科學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剛學習過的力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是學習了重力、摩擦力后對另一類力的學習遷移,是學習了 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系后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這一課著重學習的壓強是整個單元的基礎,也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
2、教材結構分析: 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力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力,壓強知識的求知欲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比較了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
3、教學目標 :
a、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
②知道壓強的單位,知道1Pa的含義
③理解壓強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b、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力,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科學思維的基本方法。
②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經歷觀察、實驗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力壓強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性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③通過探究性科學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科學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設計探究實驗分析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壓強的概念、單位、公式。 教學難點:壓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5、教學用具:壓力小桌、小木板、海綿、鉤碼、鐵塊,鉛筆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具備的前置認知基礎:學生在前一章書中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學 生已具備的前置技能基礎:學生通過一年多的科學學習過程,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對探究的七個要素: 提出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操作驗證,分析結論,總結評價都不陌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教 學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3、學生的思維障礙 學生前置知識的干擾,學生以為壓力一定就是重力產生的,會對壓力的正確理解造成困擾。
三、教法、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本課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2、學法: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采用的學法為:
(1)學會實驗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實驗方案。
(2)學會自主選擇器材,體驗探究。
(3)學會從實驗結果的分析,歸納中得出結論。
(4)學會把探索到的知識加以應用,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1、通過小資料,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大家根據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壓成了粉末呢? (本問題,在新課結束前讓學生討論,以達到學以致用,前后呼應。)
2、壓力的教學 教 材沒有給壓力一個明確的定義,但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我認為還是很有必要讓學生明確什么是壓力。為了借由學生固有知識引出壓力的概 念,由多媒體課件出示三種物體對支持面的有沒有作用力,分析下圖中的幾個力,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分別作用在物體的哪個位置?方向如何? 并進一步擴展,加深理解。通過多媒體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總結出共性:
一、壓力作用在兩物體接觸面;
二、壓力的方向與受力面垂直,從而給出壓力概念。
3、壓強的教學 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比較了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 ①建立問題:提出猜想,探究活動的關鍵在于讓學生的質疑并提出猜想,而學生猜想應建立在已有經驗上,是有所依據的。為了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設計了二個小實驗。 實驗一:雙手指頂圓珠筆筆尖和筆帽 實驗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頂氣球。 問:壓力作用的效果一樣嗎?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通過二個實驗,讓學生有所依據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②設計實驗 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應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設計實驗(把學生們的設計思路用多媒體展示)。 因本節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實驗操作方便,規律性強,結論容易獲得。所以,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我給每小組準備如下的器材:海棉、壓力小桌、鉤碼、鐵塊。 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進行探究,學生實驗填寫的表格。
(1)、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1: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關
猜想2: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 有關
探究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 實驗次數 壓力大小 小桌陷入海綿中的情況
探究壓力一定時,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 實驗次數 面積大小 小桌陷入海綿中的情況
(2)、實驗結果
(1)當受力面積相同時,_______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當壓力相同時,___________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4)、結論: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實驗展示,由學生們的探究結論,經由老師總結: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壓力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
4、壓強的計算公式: 在 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么如何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呢?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 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從而得出壓強的定義。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 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采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說明其物理意義。接著列舉實例對帕這一單位的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5、壓強知識的應用 了解壓強知識的應用,將它聯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學生對壓強意義的理解。 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受力越大,壓強越大,老師介紹每一物體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限度,超過這一限度,物體就會損壞,如:磚能承受的壓強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崗巖(120—260)×106pa。 根據一些已知條件比較芭蕾舞演員與大象對地面的壓力分別為多少?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四、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引入新課時設置的問題,首尾呼應,渾然一體,使人感到本節設計有一種圖融的美。最后根據板書對本課時主要內容進行小結,并評價課堂中學生所進行的探究。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12
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氣都是因為有空氣的的存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明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究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說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
2激發幼兒探究自然現象的愛好。
說活動重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愛好。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學啟蒙的要害,它將使幼兒永恒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愛好做為重點,精心的呵護和培植。
說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范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我班幼兒年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系的熟悉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說教具和學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卡紙
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明法引導發明法實驗操作法等,使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猜謎,實驗操作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說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愛好。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出示皮球,讓幼兒說出皮球為什么會鼓起來?誰住在皮球里?(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查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此刻一起來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氣?出示皮球,讓幼兒說出誰住在皮球里?(空氣)
2幼兒討論后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究活動。
1、身體里的空氣
請幼兒伸出一只手,嘴對著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里空氣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閉上嘴巴,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里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并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說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游戲[](師示范)。
(五)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紙。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后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照,幼兒知道惟獨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干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為什么杯子里沒有空氣,水才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么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里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里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四面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感受我們的四面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反思:本活動讓幼兒對實驗中發生的現象產生愛好,在實驗中讓幼兒重復玩,使幼兒在操作;探究的基礎上獲得經驗,玻璃杯中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把水壓入杯中卡紙就被吸住,水不會倒出來。同時我在這課添加了用杯子去蓋點燃的蠟燭,一下蠟燭就滅了。空氣可以支持燃燒。這樣吸引幼兒的注重,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幼兒建立一個探究嘗試與交流的平臺。,幼兒簡單理解。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明法,引導發明法,實驗操作法。幼兒通過猜謎語——查找空氣——試驗操作的教學環節,讓抽象的自然想象變得具體化了,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通過科學探究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利用簡單的科學實驗使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讓幼兒理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空氣無處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氣。也培養了幼兒的認知能力。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13
【說教材】
本課選自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課,是繼學生認識了一些簡單工具后的第一類工具的研究課,是后續課程的引導課。
【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杠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
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夠認識杠桿,并找出三個點;會使用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
能夠記錄實驗數據,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整理和分析。
【說教學過程】
一、學生體驗,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帶釘子的木板,啟發學生將釘子取下來(選擇工具);
2.出示開瓶器和飲料,學生體驗使用開瓶器開啟飲料瓶的過程;
3.結合以上兩個體驗過程,和剪刀、鉗子等工具,以及蹺蹺板等圖片,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共同特點。
二、認識杠桿
1.通過其中一張圖片,描述“杠桿”的概念(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杠桿)。并介紹撬棍上的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學生嘗試找其他工具上的三個點。
3.讓學生區分杠桿類工具和非杠桿類工具(螺絲刀擰螺絲,搟面杖等)
三、研究杠桿的科學
1.出示杠桿尺和使用說明書,演示組裝杠桿尺。
2.介紹實驗方法(杠桿尺左邊看成阻力點,右邊看成用力點)進行演示。
3.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操作,并記錄數據。
4.學生展示自己的數據記錄,并引導學生進行數據分析。
5.總結實驗結論:
(1)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四、小結本課內容
本節課我們認識了杠桿以及杠桿工具的作用,并能找出杠桿的三個點。下節課我們將用本節課的知識將我們見過的和使用過的杠桿類工具進行分類,請同學們下去搜集整理杠桿類工具。
【說教學反思】
教學借用動畫片人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學生模仿者里面的人物進行學習,給課堂增添了愉悅的學習氛圍。實驗中學生基本能夠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完成實驗,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分析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還有待培養。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后,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頭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并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于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本事培養方面,屬于"實驗本事"和"歸納本事"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資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于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么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經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能夠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我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必須的操作本事,對于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經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明白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比較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必須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學生設計比較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還是有必須困難,需要教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明白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比較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本事。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愿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比較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團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資料。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經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經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經過自我設計的比較實驗進行驗證,最終得出結論并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采用復習法:本課教學資料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明白怎樣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所以,那里我加入復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后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教師能夠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齊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么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教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僅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所以空氣中存在很多的水蒸氣。
這節課教師將和大家一齊,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趣味的現象,下頭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此刻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我動手實驗,再匯報現象。
師:聯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包含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那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么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于導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能夠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制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氣并使它變成水嗎?)我采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后探究: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構成。那里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明白,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么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教師給你供給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于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后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能夠提問為什么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比較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一樣?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明白,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采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一樣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僅有一個條件不一樣,那么這個不一樣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一樣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么條件下構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構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能夠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凝結)我們能夠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比較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比較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比較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么方法?比較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必須的邏輯思維本事,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景發生。所以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后,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并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于比較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后,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比較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比較實驗的方法。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構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并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教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包含趣味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結
凝結:水蒸氣--受冷-→水
五年級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構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資料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1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魚兒妙錦囊》,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魚兒妙錦囊》是蘇教版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的內容。主要通過圖片和對話的方式講述了海洋生物的避險方法。魚兒是幼兒喜歡的海洋世界的生物,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魚兒的避險方法作為教學內容,可以引起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觀察思考,這既是科學的內容,更是科學的態度。正如《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根據我對教材的分析,確定了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體會團隊合作精神。
2.能力目標:發展思維能力和基本動作能力。
3.認知目標:了解幾種海洋生物的避險方法。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幾種海洋生物的避險方法。
難點定為: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基本動作能力
二、說學情
以上是我對教材的分析,下面來談一下對學情的分析。
大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也開始萌芽。這一階段的幼兒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好學好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強。同時,也能夠通過同伴間的合作完成更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成功的滿足。幼兒之前已經學過《美麗的海洋世界》認識了許多種海洋生物,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節課采用了游戲化教學的形式,使幼兒通過真實而有意義的活動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獲得完整的經驗,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采用:觀察講解法、啟發提問法、游戲法來進行教學活動,擯棄了傳統的說教形式,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獲取知識,獲得經驗。
四、說活動準備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教師是環境的創設者,作為教師要為幼兒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這個階段的幼兒的主要思維方式具體形象思維,只有借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正確理解詩歌的'內容。根據這一特點,我利用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并準備游戲道具:鯊魚、章魚、石頭魚、小丑魚的頭飾,以使幼兒獲得全面真實的體驗,為掌握魚兒妙錦囊認識到大自然的神奇做鋪墊。
五、說活動過程
以上對于教材和幼兒的分析都是為我活動過程的設計做鋪墊的,因此接下來我將說說我的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問答形式導入課題
導入語:小朋友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海洋生物,誰能給老師說一說?
(二)基本部分
1.圖片展示。
展示海洋世界的圖片,引起幼兒的興趣,并引導幼兒找出其中的海洋生物,給幼兒提供表述的機會。待幼兒說出海洋生物的名稱后,進一步提出問題“海洋生物是怎么躲避危險的。”激發幼兒的興趣,引起幼兒的討論。
2.講故事。
我會給幼兒講《妮妮游覽海洋世界》的故事,故事中妮妮遇到了很多種類的海洋生物,他們具有各自的避險方法。鍛煉幼兒安靜傾聽的能力。故事講完后,會向幼兒提出問題“每種海洋生物都有什么樣的避險方法?”讓幼兒聽一聽、說一說,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3.貼小魚活動。
在幼兒基本掌握各種小魚的避險方法后,我會描述避險方法,請幼兒思考這是哪種海洋生物的妙錦囊。并請幼兒將相應的海洋生物找出來貼到黑板上。進一步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4.避險游戲。
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海洋生物的頭飾,扮演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我來扮演大鯊魚。引導幼兒用相應的避險方式躲避大鯊魚的襲擊。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基本動作能力。
(三)結束部分
評議幼兒活動中的表現,進行知識小結。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不止某一次特定的活動,而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因此我會采用家園合作的形式進行活動延伸,請幼兒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再搜集一些魚兒的妙錦囊。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16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杠桿的科學》。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以及斜面等簡單機械。在前一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及特點。教材從兩個部分安排設計:
1、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
2、通過開展實驗研究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和理解杠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理解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體會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且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親歷實驗過程,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教學難點】對實驗數據進行歸納,分析整理出杠桿省力的規律。
二、說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絲,用鑷子夾棉球,等等。我們的學生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學生可能并不清楚或根本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同時,本節課的知識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的工作特點,從而認識杠桿。
三、說教學方法
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法:
知識的類比遷移:在教學杠桿有三個點的基本概念時,先讓學生感受用撬棍撬動講臺的必要條件,再讓學生看書中的插圖,從具體的事例中抽象出杠桿的三個點。這樣的設計從易到難,從形象到抽象,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識。
實驗操作:科學學科的知識都是從無數的猜想并通過實驗驗證的出的。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是本學科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杠桿的省力規律時就讓學生利用杠桿尺來反復驗證,在收集并分析數據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
合作討論:合作討論是在學生都積極參與,保留個性并能充分表達見解的學習方式。同時它也是一種學習能力。由于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每個小組都有一臺杠桿尺,但在實驗方案的設計時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創設情景:
師: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搬講臺)
生: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
師: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二)、認識杠桿
1、學生觀察教材P4插圖,結合文字解決杠桿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等概念。(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入手,培養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學來理解知識要點)
2、教師示范畫杠桿結構示意圖。(從直觀的例子中引出抽象的知識)
3、教師展示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等實物圖片,引導學生分別找出三個點的位置。
4、判斷教材中的六種工具是不是杠桿。 。(是為了使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識別能力,學生說明理由時不一定非要學生標出杠桿工具的三個點)
(本段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本環節中對于學生自己看書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包辦代替,邊學邊練,學以致用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它有利于知識的落實。)
(三)、實驗探究、分析歸納:
1、學生猜想: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怎樣做才能省力?
2、實驗探究,采集數據:
在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不進行提示,而由學生自主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后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解決設計不合理的問題,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比如,在實驗中應該收集什么數據;在鉤碼的'數量和離支點的距離上由學生確定,引導學生多次實驗后,在一起來整理。
3、數據處理,分析歸納: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尋找和發現規律并得出結論的技能。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向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經歷了一次科學探究過程,學生親歷了提出猜想、實驗探究、分析論證、評估交流等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歸納的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嘗試了“猜想、實驗、論證、應用”教學模式的研究。)
(四)、總結交流、取長補短:
由學生自由發言,主要談在本次實驗中的操作上的失誤,設計上的失誤,改進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啟示等。學生實驗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敗了也并不可怕,鼓勵學生只要找出了失敗的原因也是一種成功,所以評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動結束后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
五、說板書設計
杠桿的科學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費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科學實驗說課稿 篇17
我說課的課題是《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八年級第一單元課題二。
本節說課共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化學 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會做實驗,是學生獲得化學知識,應用化學原理的必不可少的途徑,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
本節內容主要是實現《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它是學習化學的初始階段,也是學好化學的基本功訓練階段。在學生剛剛學習了化學的發展史,了解了化學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后,安排本節課,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親自探究,通過自己的探究實踐體會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會成功的喜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今后的化學學習奠定了基礎,在整個化學的學習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學情分析
學生存在著一定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是學習的基礎,但存在著局限性。本節課的兩個探究實驗都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煉出來的,會給學生以新的感受和啟迪。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尋求新知的,再加上八年級學生樂于探索,大膽實踐的優點,為本節內容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
第三部分: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特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知道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嚴謹的科學態度、正確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是成功的關鍵;
2、能遵守實驗規則,初步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能進行藥品的取用、加熱、洗滌等基本實驗操作。
過程與方法目標:親身操作、體會操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第四部分: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
教學重點:藥品的取用、加熱、洗滌等基本操作的訓練,觀察能力的培養。
教學難點:操作的規范性和觀察能力的培養。
第五部分:教學模式
本節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問題情境—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解釋與結論
之所以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是因為它可以使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實驗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并完成課程目標。
第六部分:教學手段
本節運用投影儀和下列實驗儀器及用品:蠟燭、火柴、燒杯、澄清石灰水
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直觀、形象、簡單、易于操作,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并理解本節課的知識內容。
第七部分:教學流程
分六個環節。
環節1:前測補救
①什么是化學?
②什么是化學變化?
這兩個問題設計的理由是:它可以檢查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掌握情況,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掃清障礙;同時,通過學生的分析回答,教師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個你非常熟悉的化學變化,它是什么呢?大家聽我講一個故事:從前某國有一位使者出使到另一國,面見國王,國王有意刁難使者,于是出了這樣一題:“我給你一塊硬幣,去給我買東西,并使買回的東西必須能充滿整個皇宮。”同學們,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想一想買什么東西才能滿足國王的要求,好使這位使者免遭殺身之禍呢?學生討論,但提出的方案都一一被否決,最后教師點題:這位聰明的使者想了一下后,馬上到集市買回了一根蠟燭和一盒火柴,并在皇宮點燃了蠟燭。小小的燭光充滿了整個皇宮,解決了皇帝的刁鉆難題。親愛的同學們,燭光給皇宮帶來了光明也給使者帶來了生的希望。今天我們就來探索“光明”——探索蠟燭燃燒。
這樣,通過一個故事引入了新課,并使學生興趣高漲,有利于課程內容的學習。
環節2、創設情境,提出猜想
同學們的桌上有你熟悉的蠟燭,你注意觀察過它嗎?
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探究一:蠟燭的外觀,包括顏色、狀態、形狀、硬度、氣味、溶解性、密度等;
探究二:蠟燭的燃燒過程中,火焰各層的顏色是否相同,各層溫度高低如何進行實驗驗證?
探究三:蠟燭燃燒的生成物是什么?如何驗證?
探究四:蠟燭熄滅前和熄滅后形成煙的顏色如何?熄滅后的煙能否被點燃呢?
利用投影,出示問題,并持續實驗過程始終,保證實驗圓滿完成。
問題提出后,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大膽猜測。這個問題情境的設置,因為它的熟悉,能夠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并使學生感覺到化學的生活化。
環節3、驗證猜測,學生實驗
第一步:知識準備,教師提出本節課用到的知識。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第二步:閱讀教材,明確實驗過程。
在課前,學生有過預習,但鑒于學生的年齡特點,缺乏系統性,再讓學生閱讀教材,明確過程,使學生實驗時能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
第三步:設計實驗報告。
由于學生第一次設計實驗報告,教師指出設計重點。并提示可參照教材提示,也可增加或更改某些實驗觀察的內容。
第四步:設計方案,學生實驗。
教師明確要求:提示學生觀察時注意運用除味覺外的所有器官,盡可能從多角度對實驗進行觀察,注意觀察的順序和角度,做好記錄。然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實驗,重點完成探究二和三的實驗方案的確定。教師巡視,并參與到學生中,和學生一起活動,使學生感覺到老師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從而體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理念。
環節4、交流與合作
組織學生將自己填寫的表格與同學進行交流,比較誰觀察到的現象多,誰的描述更細致、更準確?并與同學交流進行觀察和描述的體驗。
此環節的設計,體現并促進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環節5、匯報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驗證猜測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描述,鼓勵學生補充不足。
通過實驗與分析,師生共同得出結論。解決投影中提出的問題。肯定優秀的設計方案。并通過探究三得出蠟燭的燃燒過程屬于化學變化,同時伴隨著物理變化,以鞏固上節課對物質變化的學習,體現知識的聯系。
環節6、知識回顧,總結提高
教師鼓勵學生獨立對本節課的學習過程進行回顧,總結自己的收獲,然后全班交流。教師對學生的實驗進行評價,鼓勵優點,指出不足。
通過觀察和學生總結,使學生感悟到學習化學時需要掌握以下要點:
① 關注物質的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硬度、熔點、沸點、密度以及如石蠟能否燃燒,其燃燒產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等。
②關注物質的變化及變化時伴隨的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生成氣體、產生沉淀等。
③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現象,對物質在變化前、變化中及變化后的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描述,并進行比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結論。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有些學生只是出于好奇心,課堂看熱鬧,無收獲的現象,使學生真正體會探究這一重要的學習手段。
第八部分:板書設計
我采用的是要點式板書,它簡明扼要,突出體現本節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科學實驗說課稿】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實驗作文12-31
科學實驗作文04-25
關于科學實驗的作文03-16
難忘的科學實驗作文12-31
科學實驗課作文11-23
科學實驗箱作文07-20
科學實驗經典作文09-14
神奇的科學實驗作文09-14
我的科學實驗作文01-30
有趣的科學實驗作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