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說課稿(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角的度量》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角的度量》說課稿 1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2單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冊教學幾何初步知識的第二節課。學生已經在二年級上冊的時候初步認識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也已經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跟角的邊長的長短無關。但是第一學段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感知,而四年級的學生正是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轉折點,所以本單元主要學習的是抽象出來角的各個特征。同時在這個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也學習了直線、射線、知道了角是有兩條射線組成的。這節課是學生在此基礎上認識量角器,進一步學習角的測量,會用度數來表示角的大小,更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跟角的邊長的長短無關,跟角的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同時這節課的學習是學生下節課學習畫精確的角的基礎,也是學生進行角的分類以及四年級下冊學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內容掌握對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
為使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本節課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直觀演示,舊知過渡,設疑引入,感受新知。通過師生的畫角操作,引出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通過直接的比較,學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為引入角的度量進行間接比較角的大小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初步認識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稱及作用,建立角的計量單位度和符號。
第三部分,教學角的度量。在學生認識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單位、符號的基礎上,再介紹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過實際測量說明:角的大小要看兩邊叉開的大小,與邊長無關。
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了集中教學角的度量上,使學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為下幾節課教學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打好基礎。
(一)根據以上分析以及課標要求,我擬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自主學習,觀察,相互介紹來認識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了解角的計量單位。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匯報,自主歸納出角的測量方法,并能運用量角器進行角的測量,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3、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測量,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跟角的兩邊叉開有關,而與邊長的長短無關。
4、通過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在交流匯報時,學會傾聽。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進行測量角的大小,會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教學難點:自主歸納出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以及內外圈刻度線的認識。
量角器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也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但對于量角器上面的內圈與外圈兩個刻度線學生很難區分開來。讀度數的時候不知道是看內圈還是外圈,因此我設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為較好的完成本節教學任務,必須認真作好課前準備工作,要求學生帶好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師準備好作業紙張(上面有兩個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二、教法與學法:
量角器的認識、用量角器度量角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很抽象,掌握起來也很困難。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自主探索法,同伴交流等方式來掌握測量角的技能。
3、動手操作法,通過畫一畫、比一比等親身體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容易達到在學生頭腦建立各種角的表象。從而加快學生對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標。
三、教學過程
為了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把學生發展放在首位,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程序設計如下。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二探究新知、展開討論;三動手操作、鞏固內化;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下面我把這節課的設計教學流程做如下說明: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角的各部分名稱
請學生來說說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2、創設情境:
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并進一步推進說說哪個角大多少。一方面讓學生回顧第一段所學的知識——角的大小跟兩邊長短無關;另一方面由于角的度數對于多數學生還沒接觸到,還不知道角的計量單位,因此不能說出準確的度數來。此時,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到底是大多少呢?之后課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量,學了這部分內容之后我們就知道了,到底角2比角1大多少了。
(二)探究新知,展開討論
1、認識量角器
先讓學生自學課本P37頁,給予提示:量角的大小要用哪個工具?角的計量單位是什么?觀察量角器,你知道了量角器哪些名稱。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能夠初步構建起知識框架。之后讓學生小組之間相互介紹量角器,再請學生匯報,與此同時,教師出示PPT演示,并加以輔助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知道量角器是測量角的大小的工具,計量單位用符號表示。
2、觀察量角器,找出常見角的大小
在第一段的時候,學生已經學習了直角,因此先讓學生觀察90°的大小,并體會到與直角相聯系,得出直角就是90°。之后再讓學生相互之間找一找30°、45°、60°、120°有多大。
3、學生自主探索角的測量方法。
先小組間進行討論,如何測量角1與角2的度數,并動手嘗試測量,教師巡視指導。之后再組內交流,得出測量角的方法。最后小組代表匯報并進行演示。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小結測量方法,并板書。這一環節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量角器的測量方法,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同時通過小組派代表匯報,集體評價,學生能自主歸納出測量的過程與方法,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動手操作,鞏固內化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必要手段。本節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
1、完成“做一做”第二題、第三題,動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個角的度數和三角板的度數。通過這兩道題的練習,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2、小組活動,動手,動腦,用一副三角板制作各種各樣的角。鞏固本節課的內容,還可以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三)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讓學生自己說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么?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既能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最后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角并測一測,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角的度量》說課稿 2
一、把握課標、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第二課時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37—39頁的內容,本教材分三個階段編排“角的認識”,角的度量是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是介紹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層次,讓學生通過對兩組角的度量,進一步明確“角的大小要看兩邊叉開的大小,與所畫的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一概念,這不單純是讓學生獲得有關圖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操作和作圖的技能。
(二)教學目標
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照“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學習目標,確定重點、難點。
1、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及合作精神。
過程與方法目標:對1度角的認識以及比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與操作充滿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想學、會學、樂學。
2、教學重點、難點:會用量角器正確度量角的度數。
二、發揮主導、說教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現代教學論主張,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本課時我力圖在結構上有所突破,改變了慣有的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從而采取了“以情動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創新”為主的教學模式,其各個環節也利用了直觀教具創設“情境”,加強“合作”,從中也滲加了“開展游戲”這一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愉悅與輕松的學習過程中更深層地領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較角大小的概念。
三、確定主體、說學法
因此,我把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參與狀態、合作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等有機地聯系起來。在通過創設情境的趣味性,既讓學生感到好奇,又倍感親切。在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時,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同桌合作后進行全班交流,集體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時,通過小組同學之間的動手、動腦、動口,主動獲取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操作的技能和創新意識。
四、合理安排、說程序
(因本節是第二課時,學生對角的概念已有大致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師生互動、加深鞏固(教師攜帶面具扮演森林之王“虎大哥”。)
虎大哥:“請同學們看大黑板,這是一個點,從一點引出兩條什么線?就組成了一個?”“這一點是角的什么?兩條射線是?”
2、以境吸人、初步感知
導言:“同學們,你們看,和平鴿和丑小鴨他們在做什么呢?”(出示和平鴿和丑小鴨爭論角大小的直觀畫面。)
師:它們在爭論什么呢?它們聽說咱們班的同學學習數學棒極了,所以懇請我們班的同學去幫它們解決這個難題。在學生討論和探究中,讓學生找到能解決問題的工具—量角器,此時根據學生的思維動機推進新的學習內容——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建立“1°”的概念。
在鞏固和建立概念的基礎上,我采用了導問法:“我們測量線段的長短用什么單位?”“那測量面積的大小用什么單位?”順著學生的思路,我反問學生測量角的單位是什么?我讓學生從書中找答案,讓學生自主看書。在學生略知時,我這樣問學生:“通過看書,你學會了什么?發現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難?小組互相交流。”經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我以小組為單位,各派代表匯報小組的成果。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板書:1度記作1°,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我把書上的概念:把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1°。那么1°它是怎么樣的呢?
(三)思品情節、明確任務
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我引出一個全新的東西—量角器,它與以前學生常用的直尺這種度量工具從形狀,組成到內涵都復雜的多,但又是必須掌握且要靈活運用的工具。因此,本環節我采用了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同桌交流及全班合作的形式。我讓學生拿出量角器,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我再提問:“看誰的眼睛最明亮,說說你看到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引導學生認識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稱:外圈刻度、內圈刻度、中心點、零刻度線。在學生初步認識量角器后,我順水推舟地說:“把一個半圓分成是180等份,其中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1°,2份所對的角是?3份?4份呢?”隨著我便讓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和平鴿和丑小鴨所遇到的困難。(注:是課本37頁測量∠1,∠2的度數。)在學生解決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歸納量角的方法,讓他們知道在什么情況下看“量角器外圈的刻數”,什么情況下看“量角器內圈的刻數”。
此時,我引導學生掌握量角步驟:
1、把量角器擱在角上后,第一步怎么辦?
2、第二步做什么?
3、接著第三步呢?
4、怎么判斷是看外圈刻數還是內圈刻數?探索性的過程讓學生去自主理解,同時我也編了一個量角口訣: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內外要分辨。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比較角大小”的概念。從直觀到演示,舊知過度,設疑引入,直至大膽放手,目的就是讓師生共同操作,利用動態的觀點,讓學生對比較角大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系,與角叉開的大小有關系。
(四)自學督查、開展游戲
1、學生自學也是新課程的要求之一,我讓他們去感受生活中的“角”,讓他們去量一量國旗的角,書本的角,鐘面上時針和分針所組成的角,三角板的角各是多少?之后,我又讓學生感受游戲教學的愉悅性,讓他們在輕松的氣氛下獲取知識。我讓學生帶上動物頭飾,每一位小動物左手拿量角器,右手拿一支小木棍,說到量角器哪個部位,就用筆尖指到哪個部位,看誰指得又準又快?
(五)質疑反思、交流情感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感想?你是如何評價這節課呢?
五、直面體現、說板書
角的度量。
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內外要分辨。
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系,與角叉開的大小有關系。
《角的度量》說課稿 3
【說教材】
我說的是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線與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課,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線段、直線與射線的認識,平角、周角的認識,以及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后面學習畫角、角的分類的基礎。教材注重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必要性,認識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體會、總結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說學生】
學生對于角的有關知識已有了初步的體驗,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開的大小有關。一部分學生對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數學生幾乎沒有用量角器測量角的體驗,小小的量角器雖然被拿在學生的手中,但學生對它的認識是陌生的,一條條放射狀的線,不同的刻度,會使學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樣用它測量角的大小,就更顯得無從下手了。而且,在實際中,學生似乎沒有度量角的需要,他們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很少能應用到生活中。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本節課的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會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標:在測量角大小的活動中,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情感目標:
1、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大膽嘗試,積極表達,使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
2、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培養。
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教學難點:在自主探索中逐步體會、總結量角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量角,是一種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去的教學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操作,然后進行大量的練習加以鞏固這項技能。無疑,這種方式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低效的。新課程標準倡導: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因此,本節課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量角的意義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說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一個放風箏比賽,怎樣判斷誰的風箏放的高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進而展開新知的學習,然后設計幾個適合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意義,探索、總結量角的方法,逐漸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中,來體會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下面我分別說一說。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與學生談話,你喜歡風箏嗎?放過嗎?參加過比賽嗎?
這樣,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小動物們放風箏比賽的圖片,看,他們放得多認真!到了評比的時候了,這可急壞了剛當上裁判的小猴子,它只記得比賽規則是同樣長的繩子,看誰放的風箏高,卻忘記了怎樣才能知道誰放得風箏高的辦法。怎么辦呢?你們能幫幫小猴子嗎?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明確,要知道誰的風箏放得高,只要知道繩子與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風箏放得越高。在這里運用多媒體課件,抽象出繩子與地面所成的角,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形成抽象思維的能力。
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活思維,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本節課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體會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你們真有辦法,要知道誰放得風箏高,只要知道風箏線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樣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這一句追問,進一步激活思維,學生會積極參與討論,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從而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學生會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點的角進行測量;用直尺測量;把兩個角重合比較大小;用量角器測量等方法。
在這里,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在這種情況下用把兩個角重合的方法不適用,用小一點的角測量雖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較精確的知道一個角比另一個角大多少,這幾個方法在使用時都有局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使學生產生學習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為學習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礎。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時,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參與學習活動。
2、認識量角器
請拿出準備的量角器,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交流匯報。
認識量角器上的中心點、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8個大格,180個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時用的單位。
學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這些,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時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里,我先引導學生自由匯報,然后運用多媒體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較完整的認識。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們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這么多的秘密,其實量角器上還藏著很多角呢,你能試著找一找嗎?請你在練習紙上畫出你找到的角。
學生嘗試在紙上的量角器上畫角。
你找到了哪個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嗎?
請學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畫的角,并試著說出這個角有多大。
這個活動實際上就是體驗量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量角器的中心點,就是所有角的頂點,從這一頂點引出的任意兩條射線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個角都可以知道度數,為后面量角做好鋪墊。
4、嘗試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經找到這么多的角了,能嘗試著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嗎?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應該是學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學生認識了量角器后引導學生嘗試測量角的大小,要學習的內容就呼之欲出了。
學生嘗試測量練習紙上的幾個角。給出的幾個角的開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逐漸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決量角時出現的問題,如讀內圈刻度還是讀外圈刻度;把角的一邊對準“0”度刻度線比較簡便等。
這樣教學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師要熟悉學生學習的思維,順應學生的思維加以引導,站在更高的角度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
5、總結量角的方法
剛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時候,同學們有幾個共同的地方,你發現了嗎?
引導學生交流總結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點要和角的頂點重合,角的一邊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線重合,看另一邊的刻度。因為學生親身參與其中,深有體會,怎樣量角學生在實踐中一點一點的體會,一點一點摸索,所以量角時的注意事項完全可以總結,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質,逐漸形成量角的技能。從而使本節課主要內容的學習達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決問題
同學們已經會用量角器量角了,我們就可以幫助小猴子裁判,判斷誰放的風箏高了。
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小猴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前面創設的情境更完整,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更主要的是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樂趣,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三、聯系生活體會量角的用處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傾斜角度;踢足球時選擇射門的位置;這里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讓學生感知測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給學生進一步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睛觀察生活的意識和習慣,體會數學的價值。
《角的度量》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角的度量(一)》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上冊內容,主要涉及到了角的度量單位,用量角器量角,畫角三個內容。本節課學習角的度量單位,知道1°角的意義,初步學習度量與估計,由于角的意義的抽象性,學生日常生活上缺乏了度量角的直接經驗,學習上存在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上分成兩節課學習,本節課主要讓學生體會度量單位長生的必要性,知道1°角的來歷,為下節課理解量角和畫教的方法奠定基礎,突破難點,作為測量對象的角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簡單,不論是皮亞杰的認知結構理論,還是霍爾的幾何分層理論,角都排在較高的認知水平和層次,角的度量包含量角單位和實測兩層含義:
一是“單位”——也就是大家都認可的公度的度量單位,單位本身是規定的結果,引導學生理解公度的必要性和規定性,是學會測量的關鍵。公度的必要性和規定性是連自人類的通過不同的途徑長期摸索之后形成的共識,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對學生來說,這里有很大的討論、活動和探索的空間。;
二是“量”——即如何實測的問題,這使下節課的主要內容。因此,出于學生自己探索的過程,體會教的度量方法,感受極限的數學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說教學目標
綜合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1、結合學生喜歡的游戲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角的度量的求知欲,初步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
2、經歷角的度量單位的探索過程,體會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極限的數學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了解1°角的實際意義,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發展估計意識和合情推理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探索三個角大小的過程,認識角的度量單位。
教學難點——理解用小角度量大角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開展了如下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教師出示情境圖,引發學生思考:都是滑梯,為什么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呢?學生就會發現3個滑梯的坡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滑梯面與地面的角度不同,從而引出角有大有小。
師:如何度量3個角的大小呢?說一說。
生:用直尺量一量。
師追問怎么量,在操作中,引導學生發現直尺不能測量角的大小。
師:如何來測量角的大小呢?測量的工具是什么呢?我們一起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測量長度和面積的相關知識。
觀察白板,類比線、面、角。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線有長有短,面有大有小,角也有大有小。
討論如何描述角的大小。
白板演示測量長度和面積時所用的單位。
測量長度時,用一小段長度標準去測,如用1厘米、1分米、1米作單位;測面積時,用某個正方形的面積標準去測,如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作單位。
量角的大小用什么作標準呢?
請學生思考:量角的大小,用什么作標準呢?
全班達成共識,用一小點的角作標準。
(二)探究發現,建立模型
1、量一量
生:3個角中,∠1最小,那么就用∠1作為標準去測量吧。
學生動手操作。
全班匯報交流,用∠1去測量,∠2是2個∠1多一些。在交流中發現,用∠1去測量,總會有剩余。
2、想一想
引導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標準去量結果能更準確?(沒有剩余)當這個小角又變小后還不能準確描述角的大小時,怎么辦?小到什么程度?
3、說一說
教師直觀介入,幫助學生理解標準越小,測量越準。
這時,學生就會大膽猜想,測量角的標準應該是一個很小的角。有的學生會說像頭發一樣的一個小角。
4、看一看
通過交流明確:要想準確描述角的大小,可以繼續把小角縮小。最后得出1°的規定;將圓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對的角叫作1度(記作1°),通常用1°作為度量角的單位。
教師將自己做的1°角拿在手里給學生看。同時讓學生打開學具袋拿出1°角,感受1°角有多小。
5、用1°角去量角的大小
引導學生思考有了1°角,是不是就可以量所有的'角大大小了?并試著用1°角去量∠1的大小。學生在試著量的過程中感受到麻煩和測量的不準確。引導學生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
6、制作量角器
小組討論交流后,學生可能把10個1°角拼在一起,發現測量起來還是麻煩,最后就把90個1°角拼在一起,形成一個扇形,用它去量∠1的大小。請學生試著用做出的“量角器”去量120°的角,并談一談量完后又什么感受。引導學生思考這個“量角器”做成什么樣正合適,并說一說。
7、簡單介紹量角器
在量角器上找到直角,1直角=90°;找到平角,1平角=180°;并知道1周角=360°。
(三)理解應用,強化體驗
教材第25頁“練一練”。
(四)總結歸納,提升經驗
說一說,都有哪些收獲?
四、說反思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在在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學生能夠感受量角器的雛形,這樣使學生能夠對本節課的內容更加清晰。
本節課的不足有:
1、在課堂調控方面自信不足,讓學生看圖片找角的時候沒有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
2、學生在用小角去測量大角的度數時,耽誤了大量的時間,致使對教學任務完成得不好。
3、學生的用具剪刀準備不充分,課堂上耽誤了時間,在這方面我還不夠細心。
通過這節公開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將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的學習,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為培養有用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角的度量》說課稿 5
一、把握課標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37~38頁的內容,
教材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判斷角的種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教材的編排注重了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注重引導學生從直觀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學要求,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逐步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照“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及合作精神。
過程與方法目標:對1度角的認識以及比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與操作充滿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想學、會學、樂學。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確定重點、難點為:
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并正確使用量角器。
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二、說教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現代教學論主張,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本課時我力圖在結構上有所突破,改變了慣有的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從而采取了“以情動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創新”為主的教學模式,其各個環節也利用了直觀教具創設“情境”,加強“合作”,讓學生在愉悅與輕松的學習過程中更深層地領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較角大小的概念。
三、說學法
我把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參與狀態、合作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等有機地聯系起來。在通過創設情境的趣味性,既讓學生感到好奇,又倍感親切。在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時,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同桌合作后進行全班交流,集體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時,通過小組同學之間的動手、動腦、動口,主動獲取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操作的技能和創新意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質疑促趣,引入新課
師提出:角的大小跟什么有關的呢?引導學生回答: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角1和角2誰大?誰小?要比較它們的大小,必須知道它們的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動機推進新的學習內容——角的度量。
(二) 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用小角量角:
教師在黑板上畫兩個角:黑板上有兩個角,角1 和 角2 ,猜一猜:黑板上的兩個角,哪個角大呢?引發學生思考。教師接著提出: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來比一比、檢驗一下呢?
教師接著出示一些大小一樣的小角:讓學生一小組為單位合作進行用小角量角的驗證,并進行活動反饋,讓學生實踐體驗用小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方法。
在交流反饋時,教師意識的提出,用這樣方法小角一個一個是零散的,量起來是比較麻煩的。我們能不能發明一種方法,比用小角的方法更加精確,又不那么麻煩,更加方便?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由 教師提供材料,學生利用材料,了解比較角的大小除了度量以外的其他方法。使得學生初步感受到了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較的,但是比較又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頂點重合,一條邊重合。同時通過比較,讓學生感受用統一的度量單位(小角)來進行比較的優點與重要性;通過比較,感受小角這個單位是不夠精確的,在數學中還需要引入更加精確又方便的方法,引出下面的教學內容。
2、導出量角工具:
在上個環節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18個小角拼成的半圓拼成半圓的過程。并引導提問:大家仔細看這是一個半圓形是由多少個小角組成的?同時讓學生明確中心的一個點就是這18個小角共同的頂點。讓學生運用這個工具量角,學生自然發現用這個工具量角會出現有的角多出一點,有的角會少出一點,也就自然而然的體驗出只有把小角分細一點、小一點,量角才更準確。
本環節通過學生“成功”的探究與比較,讓學生感受到用半圓工具“量”的方法確實很方便,也比較準確。通過“失敗”的探究再比較,學生再次感受到“分”得還不夠細,還要再細致一些。層層抽絲剝繭,越來越接近精確的量角工具;使得量角工具的出現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比較的方式方法越來越精確,同時也更加符合人們探索知識的過程。
3、認識量角器。
我告訴學生:為了精確的分出角的大小,我們就把半圓工具里的小角,平均分成10份,一個小角被分成了10個小小角(課件演示)這樣,整個半圓就被平均分成了180個小小角。 一個小小角就是1度,這個一度就是我們計量角的單位,用小圓圈表示。我和學生共同寫一個一度。然后問學生:一共有多少個一度?我適時提出180個一度寫的密密麻麻的也不好看,為了把它我們可以簡化一下。(出示完整的量角器和量角器教具)。結合量角器教具認識量角器的結構(中心點,內外圈刻度,0度刻度線,90度刻度線)。
在“認識量角器——用量角器量角”這樣并行不悖的過程中,學生在不斷地解決問題;然而又在不斷地生成疑問。整個認知過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復雜到明朗”,符合兒童的認知漸進過程。問題的不斷提出,又不斷地沖擊著兒童的思維,使得他們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學完”了量角器。通過手勢等身體言語,精確刻畫了“從哪里開始量”的問題,不知不覺間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上的重點與難點。接下來我結合課件展示讓學生認識量角器上不同度數的角,讓學生找出量角器上對應的.角,
4、用量角器量角。
為了讓學生能準確的量角,我有意識把量角的過程分為5個層次來進行:
1、讀角的度數練習(課件出示20度、40度、100度、135度)
教師示范在量角器上找出20度角(課件演示),強調若以內圈0刻度線為起始邊,則讀內圈刻度。學生找出40度、100度、135度角。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明確如果角的一條邊與外圈的0刻度線重合了,就要讀外圈刻度。如果角的一條邊與內圈0刻度線重合,就要角的內圈刻度。
2、利用課件出示一個擺放錯誤的量角器讓學生認讀,使學生明確量角的要點,教師結合學生發言板書(板貼:點重合)角的定點要和量角器的中心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0刻度線也要重合。(板貼:邊重合)結合課件修正錯誤的角的擺放。
3、教師用教具示范量角:量上面給出35度的角,邊量邊說怎樣量的,然后教師示范寫一個角的度數。
4、學生獨立量角完成教材練習3。由學生獨立量角,再集體校對。
5、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判斷2個角大小是否相同。在學生完成練習后再說一說,通過量這兩個角你有什么發現?使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只與岔開的大小有關系。
這樣設計練習,注重“由扶到放”,由“看圖讀數——看圖糾錯——總結方法——拓展知識點”,層層遞進,看為練習,實為新知與練習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在玩中學、在做中學、邊練邊學”的特點。所有知識點,都是基于學生的探索活動與發現自然生成的,學生“吃”得毫不費力又津津有味。
(三)、強化理解,總結延伸
為了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受,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通過今天學習,你們學會了什么?同時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拓展:用量角器量三角板的各個角的度數,再加起來,看看和是多少,有什么發現?這樣一來,學生自己的小結后,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可以培養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既能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五、板書設計
10 :1度
方法:
1.頂點重合
2.一條邊與內圈(外圈)0刻度線重合
3.看另一邊對準內圈(外圈)哪條刻度線
《角的度量》說課稿 6
教學目標:
1. 經歷從具體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并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引發知識沖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輪同學各畫了一個角,爭論誰畫的角大?你們能幫著想個辦法嗎?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并喜愛的人物,吸引、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如重疊、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動角等)直觀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機工作時的情境。
談話:挖掘機的長臂組成的角都不一樣,挖掘機的高度和長臂的的長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長度單位來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單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設計意圖】挖掘機工作時的情境,通過上節課學習學生已經熟悉,但對想知道角的具體大小,如何測量,學生無從說出,這就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并感覺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學生產生積極探究未知的心理傾向,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求知欲的基礎上,明確學習內容和目標。
二、合作探究 學習新知
1、認識度量單位
分小組討論、匯報。
談話:大家說得對不對?下面聽小電腦博士的介紹。
(聽介紹,課件演示)
認識10 角:(多媒體) 出示一個圓,分成360份,然后分為二個半圓,把這樣的一個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對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著色閃動。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單位,通常我們用10 表示1度。
(媒體展示 10 100 200 900 角。問: 100 由幾個10 組成?如果一個角由90個10 組成是幾度的角)
為了方便,又從左邊開始標數字。演示10 100 200 900 角。
《角的度量》說課稿 7
設計說明
1.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發展空間觀念
“角的度量”屬于“圖形與幾何”中測量的一部分內容,而角的度量又是測量中難度最大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利用角的空間感覺來估計角的大小,很少用到專業的工具去測量一個角的精確度數,所以在本節課的設計中,不僅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感受測量角的大小需要統一單位的必要性,而且還要把量角與學生頭腦中角的大小的表象結合起來,重在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關注動手操作,以親身體驗的策略展開教學。
動手操作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算理和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通過用多種方法嘗試測量角的大小,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測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培養估計角的大小的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三角尺、用硬紙板剪成的角、一張圓形紙
教學過程
⊙拋出問題,引入新課
1.觀圖質疑,引發思考。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角,請大家看一看生活中小朋友們玩滑梯的現象。(出示教材24頁滑梯情境圖)
提問:你能用“角”的知識解釋這種現象嗎?
(學生觀察后反饋:第三幅圖中的滑梯與地面形成的角最大,第一幅圖中的滑梯與地面形成的角最小)
2.引入新課:角有大有小,怎樣度量角的大小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研究有關角的度量的問題。
[板書課題:角的度量(一)]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圖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快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進而很自然地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嘗試探究,建構知識
1.自主探究,比較測量方法,引發思考。
(1)討論:如何度量三個角的大小呢?說一說。
(學生在小組內研究、實踐后進行匯報)
預設
小組1:我們想用直尺度量角的大小,發現無法測量。
小組2:我們是用三角尺上的一個角進行測量的,發現只能測量出角的一部分,還余下一部分無法測量。
小組3:我們是用課前做好的與∠1一樣大的角去度量∠2,結果∠2是∠1的2倍多一些,∠3是∠1的3倍多一些,也不夠準確。
(2)質疑:看來大家的測量結果都不夠準確,想一想,怎樣測量才能更準確呢?
(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得出:如果用來度量的角再小一點就能更準確了)
(3)總結:要想準確知道角的大小,必須有一個標準的度量角的單位。
2.認識度量角的單位。
(1)說明:在數學王國中,人們將圓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對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記作1°),通常用1°作為度量角的`單位。
(2)(課件出示圓中的5份、10份)你知道這兩個角分別是多少度嗎?(5° 10°)
(3)請大家找一找,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直角、平角和周角。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找角,觀察后發現: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度量角的方法,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引出度量角的大小要有一個統一的度量單位,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深入實踐,感受方法
1.估一估。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度量角的單位是1°,現在請大家估一估三個滑梯中的角分別是多少度。
(學生嘗試估計三個角的度數)
2.折一折,剪一剪。
組織學生利用教材附頁中的圖1剪出不同度數的角,感知角的大小。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明確度量角的單位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角的大小,通過估一估、剪一剪等活動讓學生感受角的大小,為進一步學習量角、畫角做好鋪墊和準備。
《角的度量》說課稿 8
教學目標:
1、明確角的大小同邊的長短、兩條邊叉開大小的關系。
2、使學生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并比較角的大小。
3、使學生經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的情境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掌握角的正確度量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量角器等,人手一個量角器。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現在,請同學們畫一個角。(生畫角)
師:好,同桌之間比較一下,誰的角比較大?
師:覺得自己畫的角比較大的同學請舉起手來。(發現有些學生比較猶豫)同學們都知道,量線段的長短我們可以用尺子;量物體的質量可以用稱;那么量角我們可以用什么呢?
(有學生會說量角器,教師直接引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 觀察量角器,認識量角器
師: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量角器,它是什么形狀的?(生:半圓)
師:在量角器上面,你還觀察到了一些什么?
學生匯報自己觀察的結果,盡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來解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要說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線及內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據回答作出下列板書:中心、0度刻度線、內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學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教師可提下列問題啟發:根據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數,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師:有沒有同學來說說,這2個角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相同點是都是50°,不同點是它們開口的方向不同。
生2:它們邊對應的內外刻度不同。
師:其實啊,我們主要看的是0刻度線,0刻度在內圈,我們就讀內圈刻度,0刻度在外圈,我們就讀外圈刻度。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幾個角的度數。
3、 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試著量一量題紙上題二的角1吧。(生嘗試量角,師巡視)
師:好,有些同學已經量出了角1的度數,讓我們聽聽他們是怎么量角的吧!
生:……(生邊說量角方法,師利用投影儀展示量法,引導學生如何正確量角)
師:同學們都說的非常好,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線與角一條邊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條邊所對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為了方便記憶,老師把你們的方法歸納成了一首兒歌:“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刻度看另邊,內外要分辨。”
讓學生解釋對這首兒歌的理解
學生量題紙上的角2,深化學生對兒歌的理解。
師:現在,我們一起觀察下大屏幕上的兩個角,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邊的長短不一樣。但是他們大小相等。
師:也就是說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系。
師: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啊?
從學生回答中歸納出:角的大小要看兩條邊叉開的大小,叉開得越大,角越大。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師:現在,我們一起再來量一量上課開始我們自己畫的角,同桌之間再比較下,到底誰畫的角大,大多少?
2、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師:我們看下書本38頁做一做的第二題,先來看看這面少先隊隊旗。誰來估計一下,角1大概有幾度?角2呢?角3呢?
(學生量角,交流)
師:我們再來量量,五角星上的角4和角5分別是幾度。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課后延伸:找一找、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角的度量》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用量角器測一個角的大小,能借助三角板畫出30°,45°,60°,90°等特殊角及用量角器畫出一個給定度數的角,會用尺規作圖畫一個角等于已知角,熟悉并理解畫法語言.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本節課的畫一個角等于已知角,測量角的大小數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本節課的數學活動過程,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不同方法間的差異,能夠在測量畫圖等操作活動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會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會用尺規畫一個角等于已知角.
2.難點:用尺規畫一個角等于已知角.
3.關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畫圖的數學活動過程,才能熟練掌握畫圖步驟.
教具準備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多媒體設備、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投影一個五角星的圖案,請學生觀察圖形.(如右圖)
2.提出問題:
你知道五角星的五個角是多少度嗎?你是怎樣知道的?
二、新授
學生活動:在小組中交流測量角的大小方法,可借助三角板估計角的.度數,或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
教師活動:巡視收集學生測量的方法,并請學生說明不同方法得出的結論有何不同,對學生的活動過程給予積極評價.
結論:每個角均為36°.
1.畫一個角等于已知角.
(1)提出問題:
你能用量角器畫一個角等于36°嗎?能畫一個角等于108°嗎?
學生活動:兩個學生板書演示畫圖過程,其余同學獨立完成.
教師活動:巡視并指導學生畫圖.
(2)提出問題:
你能用三角板畫出30°,45°,60°,90°等特殊角嗎?
學生活動:動手畫圖.
教師活動:指導個別學生畫圖,評價學生的畫圖結果.
2.用尺規畫一個角等于已知角.
探究:已知∠AOB,畫一個角等于這個角.
學生活動:先進行獨立思考,閱讀課本第139頁探究內容,動手畫圖,小組交流解決疑難,根據教師的演示,進行自我評價.
教師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畫圖,并巡視指導學生畫圖,然后板書演示畫圖過程(畫圖過程中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畫法),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用量角器量∠A′O′B′與∠AOB,看一看度數是否相等.
三、鞏固練習
任意畫一個鈍角∠AOB,用尺規畫一個角等于∠AOB.
師生互動:教師在黑板上畫鈍角∠AOB,請一個學生板書畫圖教師巡視指導其余學生畫圖.
請同學們用三角板畫出(1)15°;(2)75°;(3)105°;(4)120°;(5)135°的角.
教師活動: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如15°看成45°~30°,用兩塊三角板畫出15°的角.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測量角的度數,復習了角的度量方法,學會了用不同的工具畫角.
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說出你所知道的測量角的大小的儀器.(同學互相補充)
教師活動:打開多媒體播放有關用儀器測量角的活動片子,讓學生認識測量角的儀器.
五、作業布置
1.課本第145頁至第146頁習題4.3第6、11、14題.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角的度量》說課稿 10
教學目標:
1.認識量角器,知道角的計量單位度,并認識1角的大小,能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2.學生經歷量角器形成的過程,在一步一步的操作中讓學生自主掌握正確的量角方法。
3.通過判斷、比較、思考和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探索與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量角的方法,會讀量角器的兩圈刻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活動角、10小角、18等份和180等份的半圓工具、量角器。
課前活動:
游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媒體出示一個角,演示角變大、變小。
2.明確角的大小的含義。
3.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角的`知識。
二、探索量角工具。
1.猜一猜:黑板上的兩個角,哪個角大呢?
2.驗證:(教師出示材料)
(1)出示一個活動角,用它能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嗎?指定一學生上臺演示。
(2)出示一些大小一樣的小角,用它們能比較出這兩個角的大小嗎?
3.小組活動:運用這些大小一樣的小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4.交流反饋:
重點:
(1)頂點重合,一條邊重合。
(2)小角比的優點。
5.導出量角工具:18個小角拼成的半圓工具。
6.初步量角:
(1)試一試:解決用18等份的半圓工具量角時注意的問題。
(2)練一練:用這個半圓工具再量幾個角,引出細分,變成180等份。
三、認識量角器。
1.優化量角工具。
(1) 認識1的角。
師:為了更加精確的量出角的大小,我們把每一個小角再平均分成10個更小的角。這樣,就把一個半圓平均分成了180個小小角,每個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度。
(2)認識幾度的角。
2.認識內、外刻度線。
(1) 出示55的角:這個角多少度?你怎么知道的?
(2) 出示125的角:這個角多少度?你怎么知道的?
師引出在180等份的半圓工具上標上內圈刻度。
(3)出示反方向55的角,這個角又是幾度呢?
師引出在180等份的半圓工具上標上外圈刻度。
3.出示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認識量角器。
四、用量角器量角。
1.讀角的度數專項練習(想想做做4)。
重點:
(1)怎樣正確讀出一個角的度數。
(2)學生體會應該怎樣正確擺量角器。
2.示范量角(突出量角要點)。
3.學生獨立量角(想想做做1)。
4.拓展練習: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想想做做3)
五、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又學習了角的什么知識?(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師: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呢?
【《角的度量》說課稿】相關文章:
《角的度量》說課稿(精選8篇)03-04
蘇教版《角的度量》說課稿范文(通用5篇)03-16
課堂日記:角的度量05-17
《角度量》說課稿03-29
《角度量》說課稿07-13
角的度量課堂教學設計11-25
《畫角》說課稿12-17
《角的分類》說課稿04-23
最新《畫角》說課稿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