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篇,詩中通過李楊的愛情悲劇來表達作者對國家巨變,以及對美好愛情的深深遺憾。王安憶的《長恨歌》卻是通過一個女人王琦瑤的故事來表達一個城市的傳奇與命運,并寄寓了自己對這種滄桑嬗變的哀傷。
本文《圍爐夜話》,是其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長恨歌》的第一章,給我們展現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這篇的語言頗有自己的特色:
1.純敘述性的語言格調。面對紛繁蕪雜的日常生活,王安憶采取了一種具有概括力的理性敘述,避免造成嘮叨反復的文字堆砌,顯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
2. 陌生化語言的智慧。使那些現實生活中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化為一種具有新的意義、新的生命力的語言感覺。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了兩大塊:
1.感受小說的語言特色。
2.理解小說中對于日常與歷史的看法,通過日常來表現歷史的寫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本課我擬采用的教法是點撥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是涵詠法、批注法。
課堂教學中我們一直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注意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獨自去感悟內容,品味語言是實現任何教學目標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復涵詠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國最古老的學習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時記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火花、點滴感受,促進思維。而點撥法則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只有把以上兩種學法和一種教法科學地結合融匯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會通過閱讀悟出來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東西,這樣的教法和學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示標
以《長恨歌》這個題目導入,分別從白居易和王安憶的不同主題出發,明確這兩篇的截然不同。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過程
1.學生自讀。給定時間八分鐘,邊閱讀,邊做初步的圈點批注。
2.涵詠品味。給時間十五分鐘。
教師大屏幕展示如下兩個問題:
(1)、這屋子里的人們,總是在重復著這樣的生活,從文中劃出一些細節,分析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存狀態?又表現了怎樣的內在意義?
(2)、閱讀全文,你覺得本文的語言有怎樣的特點?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個是針對第二個教學目標來的,后一個是針對語言特色來的。
要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必須在自己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初讀時的圈點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是在訓練學生閱讀必須具備的兩個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給學生五分鐘時間。
針對以上教師設計的問題,或者自己在閱讀中發現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們可以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環節為交流階段,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組織,但注意不能搶占學生時間,還是以學生交流為主。
重要的是,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共性的問題,或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記下來,以便于點撥補充。
4.點撥指導。 時間不超過十分鐘。
教師針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回答不完善的問題予以點撥指導,歸納總結。目的是讓學生的疑問變成知識或者能力。
5.課堂練習。五分鐘。
目的是鞏固本節課的內容。可選用本課練習冊上的兩道題。
當堂練,當堂指導。
6.本課小結。兩分鐘。
把這節課的所有內容回歸到教學目標上。讓學生再次理順思路,明確重點,知曉收獲。
7.作業 :
(1)遷移寫作,讓學生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關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進行模仿寫作。
(2)練習冊本課練習。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篇目是《長恨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及效果預測等幾個方面對這首詩歌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長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的第一首詩歌,并且作為這一單元的賞析示例,可以說是這個單元最重要的一篇詩歌,我們應該精講細講,既要從詩歌本身出發,又要兼顧高考中的一些考點,并且學會運用“知人論世”來分析詩歌的主題。這篇詩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學習本詩,除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語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作者對李、楊真摯感人愛情的描寫來感染學生,使學生認識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氣度。
二、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必修課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學常識和字詞知識,隨著認知能力的逐漸提高,他們對古典文學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為普通班的學生,全班的整體素質不高,所以在問題的設置上應該多小易、少大難。同時,雖然是普通班,還是有一些學生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應該再設置一些提高思維能力的問題,激發這些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學生之前學習過《琵琶行》,因此對于作者的經歷、地位及文學主張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三、教學目標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這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的養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實、情感的豐富與人格的提升。選修課程同樣指向這一目標。根據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從本節課的特點和高二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與技能⑴了解李楊的愛情悲劇,熟讀成誦《長恨歌》。⑵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⑶品味作者的語言,鑒賞詩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結合的句子。
2、過程與方法⑴理解本詩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藝術手法。⑵理解本詩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⑶理解鑒賞詩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⑴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詩歌中的人與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環境。⑵感受詩歌宛轉動人,纏綿悱惻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了解李楊的愛情悲劇和故事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環境。依據:通過朗讀品味掌握詩歌大意,為深一層理解詩歌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
⑴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依據:鑒賞一首詩歌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形式把握內容,即詩歌的主題,而本詩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因此啟發學生在此處展開討論,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并且結合這篇文章的主題了解“知人論世”的重要性。
⑵鑒賞詩歌中重要的語句依據:學習一首詩歌,不但要學習其思想內容,同時應該兼顧高考,因為考試制度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要在自己的課堂中時刻融入高考。
4、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法學法
本課我主要采用引導教學法,通過設置引導性問題,創設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討論中探討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并給予積極的評價。本課是詩歌,既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結構內容,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創設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因此學生以誦讀法、討論法和展寫法為主要學習方法。
五、教學程序
早讀預習課
<一>、課堂導入
1、播放《長恨歌》專家朗誦錄音設計意圖:通過朗誦錄音,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讓學生帶著感情進入課文,因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訂正字音。
2、請學生介紹作者白居易,回顧《琵琶行》中的名句(鞏固復習已學知識)
<二>、介紹創作背景。
第一課時
<一>、導入:在我國,有一個君主的凄美纏綿的愛情故事多次被人們歌詠。我們先看兩首小詩對此的歌詠:過華清宮絕句杜牧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問題:
1、此兩首詩歌詠的是誰?
2、兩位詩人對此事的感情傾向是什么?(此問題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詩歌的主題)同樣白居易也對此事進行過歌詠,今天我們學習他的《長恨歌》。
<二>、整體感知,朗讀詩歌,把握詩歌內容
1.學生速讀詩歌,播放背景音樂。(播放背景音樂,創設情境)
2.在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來,先小組內探討解決,再有疑問的老師講解。
3.學生復述故事,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發展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本詩內容,理清思路。)
4.學生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
<三>、討論詩歌的主題(學生自由討論)發問:長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誰恨?恨什么?為什么恨?學生自由討論,發表見解。教師隨后總結。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1) 諷喻說。
(2) 愛情說。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
(3) 雙重主題說。通過主題的總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對考試中的探究題。并且學會答這種鑒賞題方法:先表明觀點,再針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同時讓同學們理解“知人論世”在理解詩歌主題中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
第二課時
<一>、課堂導入《長恨歌》不但所抒發的感情纏綿悱惻,故事情節生動曲折,而且語言優美,將敘事、抒情、描寫熔于一爐。我們今天重點鑒賞此詩的語言。
<二>、學生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朗讀,讓他們加深自己對優美句子的理解。)
<三>、鑒賞《長恨歌》中的句子。
1告訴學生鑒賞句子的方法:
1> 還原詩句意思
2> 點出詩句所運用的手法3> 寫出表達效果4> 寫出感情
2.鑒賞實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寫唐玄宗面對蜀地青山綠水,朝夕不能忘情。通過美景寫哀情。巧妙地寫出了玄宗內心的痛苦。表達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3.挑選課文中的需要鑒賞的詩句:
1>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2>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3>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4>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5>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4.學生自己鑒賞,落實到紙上。(強調答題的規范性)
5.小組討論
6.展寫到黑板
7.師生共同訂正黑板上的不足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根據這種方法,鑒賞《蜀相》中的頷聯。
六、板書設計
長恨歌唐·白居易主題: 諷喻說、 愛情說、 雙重主題說鑒賞方法:
1> 還原詩句意思
2>點出詩句所運用的手法
3>寫出表達效果
4>寫出感情
七、效果預測
通過朗讀品味掌握詩歌大意,為深一層理解詩歌奠定基礎。通過學習詩歌語句的鑒賞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但是學生學過之后會很快遺忘,所以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重復訓練。以上是我對本課的一些處理方法,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長恨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情況、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等幾個方面對這首詩歌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長恨歌》選自《大學語文》第三講“愛,是不能忘記的”中的一首詩歌。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用回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是真實復雜的現實藝術化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學習本詩,除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語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作者對李、楊真摯感人愛情的描寫,激發潛藏在年輕學子心中的良知與愛,促進健全人格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3個12級水工高技和技師班的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對古典詩歌的認識和理解有一定深度,對愛情的認知能力逐漸提高。學習過《琵琶行》,因此對于作者的經歷、地位及文學主張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學目標
從本詩特點和學生心理認知特點出發,我把教學目標具體分為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方面目標。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掌握詩歌大意,能夠了解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和故事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環境。本詩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因此教學難點是啟發學生展開討論,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提高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本詩我主要采用引導教學法,通過設置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探討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并給予積極評價,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此學生以誦讀法和討論法為主要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
我將教學過程細分為音樂導入、背景介紹;整體感知、把握內容;自由討論、思索主題;藝術特點、寫作技巧;課堂小結、深化主題;布置作業、拓展思考等六步驟,并安排了每步驟所需的具體時間。
<一>、課堂導入,介紹作者、創作背景及主要故事情節。
導入語:愛情是亙古不變永恒的主題,甜蜜的愛情人人向往,但又有多少幸運的人,能夠真正擁有,并至永恒呢?中國有梁山泊與祝英臺,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古往今來,多少凄美的愛情故事持續上演。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也是有關愛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愛情與政治相遇的時候,誰能勝出呢?
<二>、聆聽朗讀錄音,整體感知,把握詩歌內容。
1.讓學生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糾正字詞讀音。
2.請學生復述故事主要情節,引導學生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三>、問題探討(形式為學生自由討論)
1、解題
發問:長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誰恨?恨什么?為什么恨?造成長恨的原因是什么?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學生自由討論,發表見解。教師隨后總結。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1) 諷喻說(2) 愛情說(3) 雙重主題說
<四>、藝術特點、寫作特點分析
提問:這首詩最令你感動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技巧使你感動?
(1)情節曲折多變
①現實情節和想象情節結合,富有傳奇和浪漫色彩。
②情節設計曲折巧妙,波瀾屢生、高潮迭起。貴妃專寵——漁陽鼙鼓——馬嵬賜死——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傳情。
(2)人物形象鮮明
提問:你怎樣評價李隆基?怎樣評價楊玉環?在這場愛情悲劇中他們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了嗎?你怎樣看待他們之間的愛情?唐朝的衰退楊玉環該不該負責任?
李隆基:重色 對愛情真誠執著
楊玉環:美貌和忠貞
(3)敘事、描寫與抒情高度融合
(4)語言生動曉暢,精純優美
①語言通俗,平易
②時有生動傳神的妙語警句
(5)運用夸張、對比、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
(6)兼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
<六>、課堂小結、深化主題
結尾名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有點明題旨的作用,也是這首長篇敘事詩題目的由來。全篇一個“恨”字,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情”字,寫一對情侶相愛之誠,相愛之專,生生死死,此志不移。忠貞美麗的愛情被生死阻隔,使人悵恨無窮。白居易是借助明皇楊妃事,歌頌人間真摯誠篤,生死不渝的愛情。一曲美麗哀婉的戀歌結束了,但余音裊裊,繞梁三日,令人回味無窮。
<六>、布置作業、拓展思考
播放由陜西旅游集團公司創作的大型同名歌舞劇,布置思考性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假若唐明皇一手締造的開元盛世沒有終結,他依舊能夠呼風喚雨,那么他和楊貴妃的愛情將會走向何方呢?還會不會成為詩人筆下的千古傳奇?
六、教學反思
道家云,“至法乃無法”。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應是“雪落無聲”“靜水流深”。教師不刻意去指導學生,不再做海上航行的舵手,而是做與學生共同暢游的觀光者。在選修課上,讓“交流”成為主旋律,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探討”成為選修課的靈魂,以求索精神去探尋作品的精髓,人生的要義;讓“拓展”成為選修課的延伸,在拓展中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一些教學設想,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 篇4
教學目的: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采用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復習《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是白居易寫的一首著名的長篇敘事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敘事詩《長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倡導新樂府,作品有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等,風格平易自然、淺切流暢。作品多收錄于《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親都是朝廷官員。他自幼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九歲便能夠辨別聲韻,讀書也特別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時期,曾經集中、統一而強大的唐帝國,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他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還寫過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這些詩寫出了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當時環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狀況。
貞元十六年(800),29歲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進士第,結識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們被后人并稱為“元白”。32歲步入仕途,被授校書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因得罪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的斗爭的漩渦。在此后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后來曾被貶為江州司馬。為避嫌消災,也為消解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并且開始信佛,尋找精神倚托。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績斐然,最為人稱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時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把這個湖堤命名為“白堤”。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于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但作為一個詩人,他的成就卻極大。后人將他與李白、杜甫并稱為唐代三大詩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濟天下”為主,寫下了大量政治諷喻詩。但貶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兼濟天下”轉為以獨善其身為主。在文學創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貢獻是從理論和實踐上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特別強調詩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要以情動人,詩歌語言要“其辭質而輕,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觀點。他的詩存留下來將近3000首,詩風淺切平易,廣為流傳的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紹
(一)寫作背景
1、歷史上的李、楊愛情故事
2、橫向比較:文學史上以李、楊愛情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創作緣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游仙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玉環的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寫下了此事,陳鴻同時寫下了一篇傳奇《長恨歌傳》。
五、朗讀詩歌,把握詩歌內容
1.學生速讀詩歌,復述詩歌故事情節
2.在復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第一部分:自開頭至“不重生男重生女”,敘述李、楊會合經過及李對楊的眷戀寵幸。
第二部分:自“驪宮高處入青云”至“不見玉顏空死處”,敘述安史之亂爆發,楊貴妃因禁軍兵變而殞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顧盡沾衣”至“魂魄不曾來入夢”,寫李回返長安后對楊的無窮思念。
第四部分:自“臨邛(qióng)道士鴻都客”至結束,寫已身登仙界的貴妃仍心系塵寰(huán),對李思念不已。
六、分析賞讀課文:
1、詩中那些句子表現了楊玉環的美貌?
參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梨花一枝春帶雨”寫出了楊貴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楊玉環死后大約50年以后寫的《長恨歌》,他當然沒有見過楊玉環,不過,唐代有一位偉大的詩人是見過楊玉環的,并且也寫了描寫貴妃美貌的詩歌,這個人是誰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樣膾炙人口的《清平調》三首。
《清平調》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清平調》之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清平調》之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問:李白和白居易寫楊貴妃的美貌有沒有共同點?
學生說,師總結: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們寫楊玉環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實實在在地描寫,楊玉環到底長得如何,我們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國色天香,絕世姿容。兩位詩人都是從虛處落筆,把人比喻成花,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的空間。正如同宋玉描寫東家之子之美一樣,“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我們也不知道東家之子長什么樣,也只知道是美。而這正好是老莊推崇的“大音稀聲,大象無形”的境界,而這就是“大美無形”了。
3、詩中那些地方表現了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
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師小結:為了自己的愛人,李隆基可以無限放縱她的家人,他給了楊玉環所有的一切,他作為一個皇帝能給的東西都給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愛江山更愛美人,在江山與美人之間的取舍中,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美人。殊不知,愛美人更應該愛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愛美人更應該愛江山。愛情是敵不過政治的。在他們繾綣于溫柔富貴鄉時,卻不知一場劫難迎面而來,猝不及防。中國一個最輝煌最偉大最強盛的王朝就此衰敗,從此一蹶不振。
4、找出詩中描寫唐玄宗在楊玉環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給你的印象最深刻,它們用到了一些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學生尋找,談論。比如賞析“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的,見到的,聽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賞析“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愛愛,而現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賞析“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的,此處注意提醒學生,螢火蟲這個意象象征什么,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說木葉》里提到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螢火蟲,古人認為是腐草里生長的,生長在墳墓荒草旁,這里用到這個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時不僅已經失去了手中的權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變相軟禁起來,他住的地方有螢火蟲說明他的孤獨凄涼。而后面,“孤燈挑盡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徹骨的思念中整夜無眠,“世界睡著了,他還醒著”“人世間最痛苦的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運給他的懲罰,佳人已去,寡人還在,可寡人這條命要來又有何用?在這里,作者反復渲染,層層鋪墊,運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唐玄宗的悲傷落寞,凄涼孤苦,辛酸無奈。
問:“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怎么可以聯系在一塊?
先讓學生思考,再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這句詩就是說,春天花開的時候,秋天葉落的時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楊貴妃,每一個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楊貴妃,總之,他就是無時無刻,時時刻刻都在想她。
問:”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為什么掩面?我們馬上會想到李商隱的“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無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恨臣子的無情,要逼死他心愛的貴妃,恨安祿山的無義,自己曾經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淚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洶涌澎湃,“當年七夕笑牽牛”“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當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隨風而逝,已經變成了一個殘酷的冷笑話,是他自己親手把自己心愛的女人送上黃泉路的!太諷刺了,太戲劇化了,“一開始相信的是偉大的愛情,到最后,無力地看清強悍的是命運。”
所以,后面描寫唐玄宗對貴妃的思念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痛心,一種內疚吧,正因為這樣,這痛才那樣痛!這苦才那樣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開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 文中哪些詩句表現了楊貴妃的癡情?
學生找,然后回答,教師相機點撥。
七、分析主題
問:長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誰恨?恨什么?為什么恨?
1:“長恨”二字是本詩的情感的核心。長是時間,是感情延綿的見證,恨是沉重的遺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義可以根據主題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遺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僅僅是遺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誤國,楊貴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亂”,所以這里的恨,還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楊在恨,他們真心相愛,但是卻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兩茫茫。
3:還有詩人的恨、讀者的恨,為李、楊的愛情悲劇而遺憾、惋惜。
4:詩人、讀者不僅為愛情悲劇而恨,還對愛情悲劇引發的政治悲劇而遺憾。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欲望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1) 諷喻說。 (2) 愛情說。 (3) 雙重主題說。
學生參閱書本說明,教材是偏向于“諷喻說”的。簡單介紹諷喻說的觀點。
再介紹了“愛情說”的觀點。投影出示。
還有“多主題說”的,投影出示。
請學生自己發表看法。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單元的重點是什么?學生若回答不出來,就請他們看第一單元的說明“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告訴學生,我們在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時,也應該要知人論世的,我們應該深入探討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
雖然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初衷是“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也”,在詩歌的前半部分,他對唐明皇的欲望無度作了諷刺和批判,但是,寫著寫著,因為他自己的愛情經歷,因為他也經歷過一段絕望的愛情,所以到后來,就變成了對唐楊愛情的同情,到最后就變成了對唐楊愛情的歌頌。
教師投影相關資料:白居易與湘靈的愛情悲劇。
白居易與他青梅竹馬的女孩湘靈感情很好,但湘靈出身于城市貧民,而白居易則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親的門閥觀念相當強,絕不應允他們的婚事。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歲,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將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在兒女婚姻上權威至高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畢,臨走前才悄悄去和湘靈姑娘告別。因為怕驚動別人,見面的時候二人既不敢說話,也不敢大哭。極度壓抑的痛苦和愁悶于是盡數體現在了這首《潛別離》詩中,白居易寫道:“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口,鳥頭雖黑有白時。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讓人不忍卒讀。
白居易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他把自己的愛情悲劇滲入到詩歌中,因而讓唐、楊脫離了歷史原型,重新加以藝術的加工和改造,賦予了唐楊更廣闊的更美好的內涵。唐不再是那一個欲望無度的昏君形象,楊也不是傳統的充當禍水的紅顏,他們的愛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從而具有了更普遍的價值,成為了人們對世間真愛的執著追求的頌歌,也正因為這樣,這首詩歌才獲得了永恒的藝術魅力,成為了愛情永不凋謝的經典。
八、 最后齊讀《長恨歌》。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詩歌風格,了解長恨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風格,熟讀成誦《長恨歌》,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品味作者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2、過程與方法:以讀促思,以品帶讀,以賞提高誦讀能力首先是全面的對詩歌的閱讀,理清敘事的線索;其后讓學生挑選段落朗讀,談自己讀的感受;在此基礎上點撥表現手法,賞析詩歌語言,以提高誦讀的表現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把握《長恨歌》的主題,對統治者欲望誤國的批判,對李楊愛情的同情,同時提高學生對于復雜歷史的辨別能力,激發對經典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品味作者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安排: 二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預習安排:課前全文閱讀,注音生字,了解白居易生平創作,了解安史之亂前后唐朝社會面貌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習《琵琶行》時,介紹的唐宣宗挽白居易的對聯嗎?
“孺子解吟長恨曲,胡人能誦琵琶篇”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系,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詩人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二、概述背景:
請學生介紹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狀況
1、教師補充介紹李楊之間的關系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珪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為妃,時楊氏年16歲,李瑁也年約16歲后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占為已有,又礙于名分,于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號太真,住于太真宮;而后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遠房堂兄楊釗,原為市井無賴,因善計籌,玄宗與楊氏諸姐妹賭博,令楊釗計算賭賬,賜名國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職,位居宰相,操縱朝政楊銛官鴻臚卿,楊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天寶后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幸,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今陜西省興平縣西),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楊時年38歲
2、寫作背景:
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議下,白居易寫下了此詩,而陳鴻則寫了一篇傳奇《長恨歌傳》
三、初讀:讀出詩歌大意,讀出詩歌的線索層次
要求:同桌的三個同學互相朗讀欣賞一個人讀,兩人聽,分段輪流讀交流看法
本篇是白居易根據唐玄宗和楊妃的愛情悲劇所創作的長篇敘事詩,與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互相映襯,各具特色
詩篇可分為四個層次:(學生劃分段落)
(1)楊妃入宮受寵,明皇迷色誤國;
(2)馬嵬生離死別,蜀中傷心斷腸;
(3)還都觸景生情,回宮綿綿相思;
(4)仙山尋得楊妃,遙寄信物誓詞
詩篇既有對李、楊真摯愛情的歌頌,也有對明皇迷色誤國的諷喻敘事曲折婉轉,抒情纏綿悱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氣氛,刻劃心理,是古代杰出的敘事詩篇全詩語言流麗,聲調和諧,適于反復吟誦
四、評讀:詩歌為什么能帶來人們全然不同的感受,那是詩人把歷史真實藝術化了,那么我們就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詩歌中對李楊愛情的表現,以及對他欲望誤國的批判吧
討論:
1、詩中那些句子表現了楊玉環的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玉環到底長得如何,我們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國色天香,絕世姿容兩位詩人都是從虛處落筆,把人比喻成花,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的空間
2、詩中那些地方表現了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3、哪些句子表達了君王對玉環的深深思念?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4、哪些詩句表現了楊貴妃的癡情?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欲望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白居易用他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手法的結合給了我們最大的美的享受
五、課文分析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譯文:漢家的皇上看重傾城傾國的容貌,想找一位絕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來一直沒有找到
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里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譯文:楊家有位剛剛長成的姑娘,養在深閨里,沒人見過她的容顏與生俱來的美麗是難以埋沒的,她終于被選到皇上身邊她回頭嫣然一笑,百般嬌媚同時呈現出來六宮的粉白黛綠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時節,皇上恩賜她到華清池洗浴,溫暖的泉水沖洗著她潔白細膩的肌膚侍女扶她出浴,正嬌懶無力,初次承恩就在這時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樣的鬢發,金步搖在頭上顫動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陽已經高高升起,皇上才睜開眼,從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歡樂,伺候宴席,她總在皇帝身旁轉春天隨從春游,夜晚也是她獨占后宮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對三千人的寵愛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宮的夜晚,她妝飾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樓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羨慕啊,一家的門戶都綻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覺得生男兒還不如生個女郎
緊接著上一層,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后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復渲染唐玄宗得到貴妃以后在宮中如何縱欲,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譯文:避暑的驪宮高插云霄宮中仙樂飄飄,人間到處都能聽到宮里緩歌曼舞,徐徐地彈琴,慢慢地吹簫皇上整天看,總也看不飽誰知道漁陽反叛的戰鼓會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驚破了!
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譯文:皇家城闕煙塵滾滾,天子帶著大隊的車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飄飄搖搖,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來里六軍不肯前進,怎么辦?美麗的楊貴妃死在皇上馬蹄前她的花鈿丟在地上沒人收,還有她頭上的翡翠翹,她的金雀,她的玉搔頭皇上掩著臉,無法相救,回頭看看,眼淚和血一起流下來
這一節,詩人具體地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后,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激憤于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后,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譯文:棧道插云,彎彎曲曲上劍閣,風刮起黃塵格外蕭索峨眉道上沒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沒了光彩,陽光是那樣淡薄蜀江水這么碧綠,蜀山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著心愛的人,情思難斷絕在離宮里看見月光是傷心的顏色,夜里聽雨打棧鈴也是斷腸的聲息
這一節,寫楊貴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
“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譯文:總算有一天,天旋地轉圣駕得回京城,又走到這里──叫人徘徊不忍離去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經空無痕跡,美人當年白白死去的那塊地方已經無法尋覓君臣面面相對,眼淚灑滿衣襟,向東望望,信馬由韁回京城回來看看宮苑園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宮的翠柳依舊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臉,那柳葉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淚?這春風吹開桃李花的日子,這秋雨敲打梧桐落葉的時辰(都浸染著相思)!太極宮和興慶宮的草長得很深了也無人拔,樹葉落滿了臺階也無人掃當年的梨園弟子,如今已生出白發女官和宮女們也都已衰老晚上螢蟲飛過宮殿,皇上悄然憶想夜里挑殘了孤燈也難以入睡宮中鐘鼓遲遲敲響夜這么長,看看天上銀河還在發光霜這么重,房上鴛鴦瓦這么冷,翠被冰涼,有誰同擁?你死去了,我還活著,此別悠悠已經隔了多年,從不見你的靈魂進入我的夢境
這一節仍是寫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經年,可謂長矣唐玄宗在還都路上追懷憶舊,回宮以后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觸萬千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蕩氣正由于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京城有位修煉過的臨邛道士,能以精誠招來亡魂他感動于皇上輾轉懷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尋覓楊貴妃方士御氣排云,像一道電光一樣飛行,天上地下都找了個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黃泉,可是都沒見到她的蹤影忽然聽說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虛無縹緲中間仙山樓閣精致玲瓏,似朵朵彩云,有許多曼妙的仙子出沒其間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樣肌膚、花樣容貌,聽來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宮,叩西廂的門,報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雙成她聽說漢家天子派來了使臣,不由得從九華帳的夢中驚醒推開枕頭、穿好衣服、下得床來,銀屏與珠簾都依次打開只見她剛剛睡醒,頭上云髻半偏,花冠還沒整好便走下堂來風吹著她的仙衣飄飄旋舉,還像當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淚縱橫,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帶著雨她含情凝目,感謝君王:自從生離死別難見面,音信兩茫茫昭陽殿里的恩愛從此斷絕,蓬萊宮里的日月這么漫長!俯瞰人間,只看見云霧,看不見長安只有用舊物表達我的深情,把金釵鈿盒兩樣東西帶回金釵留一股,鈿盒留一扇,我們倆各分一半只要我們的心像金和鈿一樣堅牢,雖然遠隔天上與人間,總還能相見!臨走叮嚀還有一句要緊的話,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里沒人我們兩個說的悄悄話:在天上我們但愿永做比翼鳥,在地上我們但愿永做連理枝天長地久也有一天會終結,這恨啊,亙久不斷,永不會有消逝的那一朝
這一段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后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開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余地
六、課文難點討論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傷詩之一,因它描寫了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的故事,千百年來,人們吟詠不絕,并憑據它所提供的情節改編為說唱、雜劇、傳奇、電影、電視等等然而這首長歌的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卻眾說紛紜自50年代中期以后,討論不斷,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較索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
(1)諷諭說
認為:作者白居易通過對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悲劇的描寫,對他們的欲望生活作了諷刺和暴露持此說的理由是:
① 李、楊是統治者階級中的最高層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愛情
② 長詩的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是籠罩全篇的綱,明確標出諷刺的對象和內容,點出此詩創作的主旨
③從白居易一貫的政治觀點看,他對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欲望誤國是譴責的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前幾個月,在準備應制舉考試擬的刺問中曾明確指出:“群之作為,為教興廢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階于亂”懷有這樣的政治觀點,對以欲望誤國導致禍亂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楊玉環不可能抱同情態度
④再從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背景來看,白居易作此詩之目的是勸諫憲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轍憲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現一線希望,但他驕奢淫佚,宮中多內寵為了能放肆淫樂,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2)愛情說
該說認為,長詩通過對李楊悲劇的描寫,歌頌了他們真摯和專一的愛情其理由主要, 有以下幾點:
①從長詩的結構來看,貫穿全詩內容的是李楊的愛情詩的前半部是對楊妃生前與明皇相愛的描寫,后半部是表現楊妃死后李楊對愛情的堅貞和追求從詩歌整體內容上考察,表現的是愛情的歡樂、動亂中的死別、沉痛的悲傷和懷念以及對婚煙重現的憧憬全詩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筆墨、最深的情感,寫他們的結合、分離與懷念
②長詩為了突出李楊愛情,使讀者感受到愛情的美質,有意識地剔除了那些歷史現實材料中欲望的、愛而不純的東西,選擇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現李楊真誠和專一的愛情情節,如楊妃曾為壽王妃,為玄宗看中,先轉為女道士,后再入宮,詩歌卻把她描繪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生麗質的少女;楊妃曾與安祿山有暖昧關系,因忌妒兩次被遣出宮,玄宗在專寵楊妃的同時又私召梅妃詩歌對這些材料也都棄而不用
③詩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內容,雖然含有諷刺或譴責的意思,但這僅是為了交待李楊愛情悲劇發生時的的情形,以顯示悲劇結局的必然性所以,這種諷刺或譴責的含意,表現得不顯著,客觀效果很微弱,它們并沒有掩蓋全詩的主要傾向,即對李楊遭遇的同情和對他們愛情的歌頌
④白居易對歷史人物唐玄宗與楊貴妃是贊美、同情大于批評
3)雙重主題說
所謂“雙重主題”說,意為《長恨歌》對李楊愛情悲劇的描寫,既有諷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傾此說的理由是:
①《長恨歌》的內容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寫玄宗溺于女色,不顧國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亂;另一方面寫貴妃慘死,玄宗思念,楊妃成仙詩歌對李楊愛情及其悲劇賦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時對釀成悲劇的原因作了嚴肅的批判詩歌將同情與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對李楊愛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態度是由帝妃的愛情特點所決定的其特點有兩個,既政治性與殘酷性客觀上,楊妃愛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動機,玄宗過愛楊妃,也不是把婦女當作玩物然則,李楊溺于情愛之中,必然會荒廢政事,并且由于為了博得妃子的歡心,必然會給予姻親楊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質利益,從而產生了一個干預朝政的具有特權的楊氏集團,加速了政治的危機白居易既歌頌他們愛情的熱烈、真摯,也批判他們的愛情所帶來的誤國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過《長恨歌》來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學界仍在苦苦地探索著當然,這個問題不必得出答案,也沒有唯一的答案這種探索的過程正是《長恨歌》得以長存的生命力
七、小結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
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并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欲望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里那么,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于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后,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并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后,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觀愿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讀者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凄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后,“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里,由于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發衰顏,更勾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抒情,回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 篇6
教學設想
這首詩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本課試著穿插多種故事,聽名家誦讀,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播放視頻等活動使教學顯得生動活潑,吸引學生興趣,進而喜歡中國古典詩歌。
教學目標: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創作成就;
2、把握長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題;
3、理解作品在敘事和塑造人物上運用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 分析文中唐明皇與楊貴妃形象
2誦讀全文
3把握長恨歌的主題;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在敘事和塑造人物上運用的藝術手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故事導入
相傳白居易三歲時就開始念詩,五歲就寫出許多首詩,至九歲時,已經能掌握詩的韻律,且善于對句了。十歲生日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飯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對句:“曹子建七步成詩。”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語。舅父以為他對不上來,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蟲。”白居易笑著說:“我早已對上,只未說出而已。”眾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說,白居易便說道:“白居易一時無對。”舅父聽了頗為高興。
白居易長大后,舅父帶他到長安向當時年已花甲的名詩人顧況求教。白居易見到顧況說:“顧大人,我是來向您請教的。我寫了一卷詩,請大人指教!”
顧況一見是鄉下來的,很不耐煩。當他看到詩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時,更覺得可笑,說:“長安米貴,‘白居’不‘易’啊!你還是快回鄉下去吧!”
“我是在鄉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聽說您是很有學識的人,想請您過過目。要是您重任在身,來不及看,我可先讀一首,請您聽一聽。”說罷,白居易翻出一首詩,讀了起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顧況聽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他伸過手去,把詩卷接了過來,并收白居易為弟子。顧況對白居易說:“你能寫出這么好的詩,‘居’天下何難!”
二、幻燈介紹白居易及寫作背景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與元稹并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重視詩歌諷喻功能,強調揭露社會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肯定詩歌的教育意義和政治作用。其諷喻詩如《新樂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時政弊端與民生疾苦。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原是玄宗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為女道士,號太真,召入宮中。后被立為貴妃,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加上楊國忠為非作歹,朝政日漸敗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與楊貴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馬嵬坡,羽林軍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
三、幻燈片展示,檢查預習情況
回眸( ) 凝脂( ) 云鬢( )驪宮( )
鼙鼓( ) 城闕( )千乘( ) 花鈿( )
縈紆( )旌旗( ) 龍馭( ) 躊躇( )
馬嵬( ) 悄然( ) 耿耿( )霜華重( )
衾 ( ) 臨邛( )綽約( ) 玉扃( )
參差( )珠箔( ) 仙袂( ) 迤邐( )
飄飖( ) 凝睇( ) 人寰( )擘 ( )
四、放錄音誦讀欣賞,并要求學生概述課文內容
玉環進宮,隆基寵愛:漢皇重色思傾國……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難途中,玉環被殺:驪宮高處入青云……不見玉顏空死處
亂后回京,痛思玉環:君臣相顧盡沾衣……魂魄不曾來入夢
道士施法,尋覓玉環:臨邛道士鴻都客……梨花一枝春帶雨
玉環送釵,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謝君王……此恨綿綿無絕期
五、作業:熟讀課文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詩歌風格
2、了解長恨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3、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4、品味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5、熟讀成誦《長恨歌》
教學重點
1、了解長恨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2、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3、品味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1、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2、品味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系,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二、背景介紹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為妃。后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占為已有,又礙于名分,于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后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天寶后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幸,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議下,白居易寫下了此詩,而陳鴻則寫了一篇傳奇《長恨歌傳》。
三、介紹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仆射。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后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瘡,手肘成胝。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
文筆,居長安不難。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歲時,罷校書郎,隨后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的斗爭的漩渦之中。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后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楫。卒年75歲。
四、詩歌朗誦
五、詩歌分析
1、長恨歌,就是歌長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為什么恨?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楊女之美貌,嬌媚,皇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楊之得寵,不僅自己夜專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內因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楊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劇的制造者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至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詩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后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皇之長恨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至金闕西廂叩玉扃,教小玉報雙成。
道士幫助皇找到楊女。——過渡,浪漫主義手法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至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讓楊女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楊女之長恨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點明題旨,回應開頭
2、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皇之長恨: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風蕭瑟,黃土彌漫,曲折婉的棧道穿行山間,如行云間,如漢皇心中纏綿悱惻,揪心裂肺的恨。寂靜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內心更顯凄涼與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凄清,這又是一層。行宮見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圓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啊。夜雨聞鈴,定然有風,有風而鈴聲聞,可見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涼。風聲,雨聲,鈴聲,清晰入耳,聲聲擾人心緒,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美讀美賞,感受白詩語言聲韻流轉自然,抑揚起伏之美。
落實單元目標,討論詩歌的主旨。
了解白居易的詩歌創作風格和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詩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見白詩多么通俗易懂,也可見這兩首詩流傳之廣,家喻戶曉。一千多年過去了,它們依然散發著奪目的光芒和動人的魅力。《長恨歌》取材于唐明皇李隆基和大美女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李楊愛情佳話是那個夢幻時代的夢幻傳奇,它既是無數文人墨客抒情的對象,也是歷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話題,甚至可以說是在盛世大唐上演的一部收視率極高的偶像劇。
二、吟詠詩韻
這首詩太美了,我把它雪藏到了今天,就是想和同學們美美地欣賞一下。下面我和后羿同學合作誦讀這首詩。讀《長恨歌》不可無音樂,因為李楊二人均是優秀的音樂家,堪稱知音。正好我們班有古典音樂方面的人才,有請戴舒淇和揭清宜伴奏。
三、賞析品味
(一)解讀白居易筆下唐明皇和楊貴妃的人物形象
(因為這是選修課,而且本詩是單元賞析示例,文本的輔助資料很多,所以字詞請大家自學,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古今異義詞。)
1.李楊二人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們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刻畫的。請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和段落。
①唐玄宗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重色誤國
◆黃埃散漫風蕭索……魂魄不曾來入夢——(癡情專一)
②楊貴妃
◆天生麗質難自棄……可憐光彩生門戶——(天生麗質、備受恩寵)
◆聞道漢家天子使……夜半無人私語時——(忠貞專一)
2.請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句詩進行賞析品味,說說這句詩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什么感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對比,繪其神韻,突出了楊貴妃的美貌)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頂真,音韻和諧,婉轉動人)
◆黃埃散漫風蕭索……旌旗無光日色薄。(以哀景襯哀情,寫出了李悲痛、凄涼的心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青山碧水之永恒和圣主恩寵之短暫、誓言之蒼白)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觸景傷情,勾起痛苦的回憶)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物是人非,痛徹心扉)
◆歸來池苑皆依舊……芙蓉如面柳如眉……(物是人非,人面不知何處去)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互文,寫季節更替,時間漫長,相思無限)
◆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失去了美人,也失去了江山,以寂寥之景襯寂寥的心情)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勾起對往日歡娛的回憶,想象楊若在將會怎樣)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魂魄不曾來入夢(漫漫長夜,孤燈相伴,相思無盡,晚景凄苦。夢中亦不能相見,令人絕望。)
◆聞道漢家天子使……攬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來(三個連貫動作,寫震驚、激動,表現了內心的焦急和迫切)
◆風吹仙袂飄飖舉……梨花一枝春帶雨。(絕美的形象,寫酸楚、凄苦、委屈、感激)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恩愛短暫,相思寂寞永恒)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死生異處,天人相隔)
◆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不忘舊情,矢志不渝)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賦予神話、浪漫色彩)
總結寫法
昔樂襯今悲,昔盛襯今衰。詩中唐玄宗晚境的描寫是非常動人的一筆。詩人將玄宗凄苦的心境刻畫地細致入微,相思之情痛徹心扉,侵入骨髓,這不僅是對楊玉環的思念,也是對往日富貴榮華、帝王之尊生活的懷念,更是對昔日盛世王朝的追憶。
4.總結李楊形象
重色誤國 天生麗質
癡情專一 備受恩寵
唐明皇 儀范偉力 楊貴妃 一榮俱榮
多才多藝 史載 忠貞專一
治國明君 能歌善舞
◆《舊唐書》記載唐玄宗:“儀范偉力,有非常之表。”
唐玄宗精通文學(是《唐詩三百首》中唯一入選的帝王)、音律(改編婆羅門舞曲,融入民族元素《霓裳羽衣曲》)、羯鼓(頭若青峰,手若雨點)、馬球(大敗外族球隊)。
(二)剖析若干矛盾
1.李帝王的身份使他擁有專寵的權力,專寵又使他失去帝王的身份。
楊絕世美貌使她備受恩寵,受寵又使她失去全部,包括美貌。
2.李楊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他們是悲劇的制造者。(因)
安史之亂使李楊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成為悲劇的承受者。(果)
3.李本身充滿矛盾,我們對他的感情也充滿矛盾。我們既仰慕他壯麗的事業,又惋惜他悲涼的結局;既羨慕他浪漫的愛情,又同情他不幸的遭遇;既欣賞他的曠世才華、真率癡情,又責怨他縱情聲色,忘了君王的責任,以致誤國誤民。
四、解讀“長恨”,理解主旨。
恨:遺憾、不滿意,亦有“悔”之意。
本單元的目標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此詩“恨”的內涵。
恨玄宗當年奪愛
恨玄宗在馬嵬沒有保護她
楊之恨 恨命運無常,眷顧她又拋棄她
恨當初沉湎歡樂,未作遠慮,不知后患
恨甜蜜的愛情太短暫
恨不能和楊廝守終生
恨自己不能保護楊
李之恨 恨昔日縱情歡樂,忘卻責任,誤國害己
恨自己帝王身份
恨李楊荒淫無度,自釀苦果(諷喻說)
白之恨 恨李楊浪漫愛情夭折,留下無盡相思遺恨(同情說)
恨自己不幸的愛情遭遇(自傷說)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詩分為感傷、諷喻、閑適、雜律四類,白居易把《長恨歌》歸入“感傷”,而非“諷喻”,這也許能反映詩人寫作時的情感傾向,白居易將他視作普通人、真實的人,所以對他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滿了悲憫情懷。
五、結語
1.齊讀“臨別殷勤重寄詞”至結尾。
2.這段真摯的告白、熾熱的誓言是對人對多情天子寂寞心靈的慰藉,也是白居易對自己理想愛情的詮釋,更表達了人們對李楊愛情的深沉思考,對瑰麗大唐盛世沒落、繁華不再的憾恨。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 篇9
【教學目的】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采用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系,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遷下陜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個小官僚家庭,世敦儒業,祖、父皆以明經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時代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貧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這對他的詩歌創作差不多一開始就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有著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帶有濃厚的儒、釋、道三家雜糅的色彩,但主導思想則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體上可分為前后兩期,而以四十四歲貶江州司馬為分界線。前期:主要是“兼濟天下”。在創作上,創作了大量針砭時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作,如《秦中吟》、《新樂府》大都作于此時。后期:主要是“獨善其身”。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閑適詩。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和雜律。他本人最重視的是諷喻詩。他的諷喻詩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一類詩廣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這里既有同情農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嘆婦女悲慘命運作品,如《上陽白發人》、《后宮詞》等;另一類詩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的罪惡,如《賣炭翁》、《紅絨毯》等。
三、寫作背景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為妃。后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占為已有,又礙于名分,于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后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天寶后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幸,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本詩取材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這首詩創作于元和元年,當時詩人正在山西周至任縣尉。這年冬天,白居易與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說起了當地流傳已久的唐玄宗與楊貴妃悲歡離合的故事,大家都為之唏噓不已,王質夫舉著一杯酒來到白居易面前,說:“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寫下了《長恨歌》,他的意圖不僅在于對史詩有感而發,而且還想以此懲戒那些禍亂朝政的人,讓將來的統治者引以為戒。
四、整體感知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驪宮(lí)霓裳(ní)(cháng)臨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鈿(diàn)千乘(shèng)釵擘(bò)馬嵬(wéi)闌干(lán)綽約(chuò)
2.解題:長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誰恨?恨什么?
問題:這首詩歌的題目是《長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長恨歌應作何解釋?
明確: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是時間,是感情延綿的見證,恨是沉重的遺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長恨就是長久的遺憾。
問題:這首詩歌是誰在恨,他們長恨的是什么呢?
明確:是李隆基和楊貴妃在恨,他們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最終楊貴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問題:李、楊愛情歷來是文人喜歡的題材,像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都是寫李、楊愛情的,眾多文人對這一題材如此忠愛,可見它非常有價值。誰能給大家講一講李、楊的愛情故事。
3.理清情節結構
問題:原來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這么曲折,但是最終他們是以悲劇收場,詩人的題目就定為長恨,那么詩歌是不是一開始就在寫長恨呢?
明確: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并且極寫貴妃之美艷和“漢皇重色思傾國”。
問題:除了描寫貴妃之美和李楊的“蜜月生活”,詩歌還寫到什么?
明確:還寫到“安史之亂”爆發,楊貴妃身死。
明確:還有李隆基返回長安后對楊貴妃思念的種種表現。
明確:還有李隆基讓道士去尋找楊貴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與貴妃見面的情景。
問題:按照剛才的說法試著給這首詩歌劃分層次?
明確:第一部分,自開頭至“不重生男重生女”,敘述李、楊會合經過及李對楊的眷戀寵幸。
第二部分:自“驪宮高處入青云”至“不見玉顏空死處”,敘述安史之亂爆發,楊貴妃因禁軍兵變而殞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顧盡沾衣”至“魂魄不曾來入夢”,寫李回返長安后對楊的無窮思念。
第四部分:自“臨邛(qióng)道士鴻都客”至結束,寫已身登仙界的貴妃仍心系塵寰(huán),對李思念不已。
五、通過分析長恨,討論詩歌的主題
問題:長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誰恨?恨什么?為什么恨?
明確:“長恨”二字是本詩的情感的核心。長是時間,是感情延綿的見證,恨是沉重的遺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義可以根據主題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遺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確:不僅僅是遺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誤國,楊貴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亂”,所以這里的恨,還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確:首先是李、楊在恨,他們真心相愛,但是卻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兩茫茫。
明確:還有詩人的恨、讀者的恨,為李、楊的愛情悲劇而遺憾、惋惜。
明確:詩人、讀者不僅為愛情悲劇而恨,還對愛情悲劇引發的政治悲劇而遺憾。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1)諷喻說。
(2)愛情說。
(3)雙重主題說。
六、《長恨歌》的藝術特點:
這首詩最令你感動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技巧使你感動?
1.本詩采用七言歌行體,在繼承漢代《孔雀東南飛》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礎上別創新調。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調的律句,間用對偶,數句一轉韻,音節隨情節而曲折,依感情而頓挫,而多處頂針格的運用,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等,使音韻更和諧瀏亮,婉轉動人。后人稱之為“長慶體”。
2.故事情節生動曲折
①現實情節和想象情節的結合,使長詩富有傳奇和浪漫色彩。
②運用開合起伏的手法,使情節跌宕騰挪,富有變化。
3.刻畫人物細膩傳神
①李隆基:重色對愛情真誠執著
②楊玉環:美貌和忠貞
3.敘事、抒情、描寫熔于一爐
結合詩歌二、三節自“驪宮高處入青云”至“魂魄不曾來入夢”分析詩歌情與景的特點。
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
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么感染和誘惑著讀者呢?婉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聆聽《漁陽鼙鼓動地來》及《山在虛無縹緲間》,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理解其所反映的社會現實。
重點難點:
1、教學的重點宜在聆聽、體驗、分析歌曲。
2、歌曲分析時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適當分析其社會價值。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音響資料。
教學過程:
背景音樂:《大唐歌飛》。
一、激情導入:
1、欣賞歌曲《新貴妃醉酒》。
這是一首通俗與戲曲相結合的歌曲,仔細聽辨歌曲中有什么樣的人物?(楊貴妃,唐玄宗。)
有關楊貴妃和唐玄宗的音樂作品,今天老師就帶來一部大型音樂作品——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
2、清唱劇《長恨歌》故事內容:
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終日與楊貴妃尋歡作樂,不理朝政,以致使楊國忠專權誤國。在內地兵力空虛的時候,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借“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安祿山起兵漁陽,很快就占領洛陽、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經馬嵬坡,士兵憤慨,埋怨君王寵幸楊貴妃及其兄楊國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奮起殺死楊國忠。同時唐玄宗迫于壓力不得不賜死楊貴妃。故事的結局是悲劇性的。
3、《長恨歌》的十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是用白居易的一句詩作標題。
第一樂章:《山樂風飄處處聞》。
第二樂章:《七月七日長生殿》。
第三樂章:《漁陽鼙鼓動地來》。
第四樂章:《驚破霓裳羽衣舞》。
第五樂章:《六軍不發無奈何》。
第六樂章:《宛轉蛾眉馬前死》。
第七樂章:《夜雨聞鈴腸斷生》。
第八樂章:《山在虛無縹緲間》。
第九樂章:《灑宮南內多秋草》。
第十樂章:《此恨綿綿無絕期》。
二、新授課:
1、《漁陽鼙鼓動地來》
聆聽初感音樂:
帶問題欣賞。
A、《漁陽鼙鼓動地來》的演唱形式?(男聲四部合唱。)
B、它是一首什么體裁的作品?(進行曲。)
C、作品表現的內容?(邊關告急,權臣造反,在政治危機的關頭,統治者卻依然處在歌舞升平的環境中,士兵們對君主“重色思傾國”、“只愛美人醇酒,不愛江山”的昏庸狀態不僅不滿,而且極為憤慨的情緒。)
2、《山在虛無縹緲間》
初聽作品:
帶問題欣賞。
A、歌曲的意境?(勾畫了“蓬萊仙境“那種虛幻神秘的意境。)
B、歌曲的風格 ?(清新、幽靜、清淡、典雅。)
三、小結:
今天我們欣賞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詞作者是韋翰章,曲作者是黃自。這是一部愛國的作品,在當時的社會效果是積極的。從藝術上看,它當屬我國現代音樂創作中的珍品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相關文章:
王安憶長恨歌讀后感三篇03-19
長恨歌說課稿范文03-24
王安憶語錄盤點03-31
王安憶經典語錄語句匯編03-31
長恨歌10-30
觀《長恨歌》有感09-30
白居易《長恨歌》欣賞03-25
白居易《長恨歌》鑒賞03-25
《長恨歌》作品賞析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