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的機會。我參評的課件課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細菌》。我們都知道,細菌的個體非常微小,通常情況下是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尤其是細菌的生殖過程更是很難通過語言來描述,在本節課選擇課件形式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比較容易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四章《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開始的,然后分別介紹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提供了多幅電子顯微鏡下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去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在制作課件時都著重體現了這些方面。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標
嘗試通過與動植物細胞作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四)教法與學法
初二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水平,思維和學習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發展,但知識儲備欠缺,生活體驗不足,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尤其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學習興趣低,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動畫演示巴斯德實驗、細菌生殖過程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加形象、直觀。
二、教學過程(課件演示過程)
本節通過讓學生體驗無法用肉眼觀察到周圍細菌直接引入新授內容細菌的發現,在制作課件時對文字的出現用自定義動畫作效果體現了課件的審美性。在這張幻燈片里我突出了兩個知識點一個是列文虎克制作顯微鏡發現細菌、一個是巴斯德通過曲頸瓶實驗證實細菌不是自然產生,在介紹時我分別用了兩個超鏈接一個是圖片一個動畫演示實驗,不僅體現課件的科學性,也幫助同學們了解認識細菌的發現過程,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第二張幻燈片介紹的是第二部分內容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也是本節的重點,由于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我在這里設計里三種不同電鏡下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并分別就不同形態舉出了實例,比如肺炎球菌、白喉桿菌等,接下來我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問號處我做了鏈接,鏈接到細菌結構模式圖,并在模式圖中對鞭毛和莢膜這兩部分結構分別鏈接了錄象,是學生建立更直觀、立體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點,在這部分我鏈接了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我把他們放在一張幻燈片中容學生們比較,并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分別填寫比較表格,通過比較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突破本節難點。
第三部分是細菌的生殖這部分我除了在幻燈片中呈現書中給出的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加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錄象,并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結合前面所學,就使學生們對細菌的哪些特點讓它們分布如此廣泛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在新授部分完成后就要對學生課堂所學及時鞏固、練習、評價,在這里我設計了小競賽讓同學們自己出題互相提問,又出了三道習題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完成鞏固練習。體現了課件的實效性。
以上就是我本節課件的全部內容。我深知課件不是簡單的書本內容的照搬,它重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的知識點的提煉與體現,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用最簡潔的文字與最直觀的表達方式給學生呈現出本節的內容,把課件制作與錄象片相結合,充分運用好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這也是我在制作課件時所遵循的原則。請各位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2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后進行的教學,為后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啟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為后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
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四)最后是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目標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制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制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后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后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為什么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你了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了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里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于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里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并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里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并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后討論:為什么細菌的分布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總結: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后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為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為什么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為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著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后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說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3
1、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本場的 1 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菌”。
2、總結語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具體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七個方面加以闡釋我的說課。
3、教材分析
上好一堂課對于教材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們先來對教材做一個簡單的了解。本課節選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第四章的第二節內容。本課主要介紹了細菌的形態、結構以及生殖方式。學習完本節課之后同學們還將繼續學習細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因此本節課的內容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4、學情分析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以滿足學習者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學之前,對于學情的分析也是至關重要的。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課外知識也較豐富,但是思維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容易轉移,學生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都較陌生,這就需要我加以適當的引導。
5、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改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掌握細菌的形態、結構以及生殖方式。2、通過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科學探究的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探究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3、通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減少細菌的感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基于以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立為:掌握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殖方式。將本節課的難點確立為: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6、教學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此本節課我將采用講授法、討論法、觀察法等教法,同時將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7、教學過程
合理的教學過程對于上好一堂課起著最關鍵的作用。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教學過程設置為以下四個環節,分別為導入新課、探究學習、應用提升、小結作業。首先在上課伊始,我會以多媒體的方式導入今天的新課。比如,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在無情的殘害中國人。大家邊看邊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日本人是用什么武器使無數的中國軍民慘遭毒害的呢?好,視頻播放完了,哪位同學可以給我們說一下,這排最后一位同學嘴一個舉手,你來說。艾,這位同學說日本人用細菌作為生化武器,用抓來的中國人做細菌試驗,從而讓無數人遭遇了不幸。那現在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細菌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通過這個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在探究學習環節,我會讓學生首先閱讀書本第 71 頁,并播放巴斯德的實驗視頻,視頻播放結束后,通過提問學生說出細菌是被列文虎克所發現的,巴斯德的實驗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接著讓同學們觀察 72 頁的三幅圖,通過細菌的不同形態,引導學生總結出細菌的三種類型,分別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隨即我會把細菌的結構示意圖畫在黑板上,同時讓學生回憶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結構。并把他們前后四人分為一個小組,5 分鐘的時間討論一下細菌和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異同?通過討論以及觀察細菌結構示意圖,學生會發現細菌具有細胞壁、細胞質及細胞膜等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是:細菌雖有 DNA 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然后我會請同學們再次觀看一段模擬細菌分裂的視頻。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直觀的發現細菌是通過分裂進行生殖的,并且分裂速度非常快。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在應用提升的環節,我會讓他們自己畫出細菌結構示意圖,此時我會下講臺巡視,學生們可能對鞭毛和莢膜的結構不是很清楚,我會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在課堂的最后,我會和同學們一起總結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并讓他們計算一道題:假設你手上此刻有 100 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按每 30 分鐘繁殖一代計算,在沒有洗手或其他影響細菌生活繁殖的情況下,4 小時以后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多少?通過這道題的練習,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細菌的分裂速度。同時布置這樣一個作業,通過查閱資料了解細菌有哪些分類方式?
8、板書設計
為了更好的呈現課堂,我的板書設計如下:我會將黑板分為兩個部分,在上課伊始,我會將本節課的題目—細菌,寫在黑板中間部分的正上方。在主板書部分寫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細菌的形態、結構以及生殖方式,在副板書的部分畫細菌結構示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直觀易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4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首先,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節。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對該章的要求是學生能夠描述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同時倡導學生學會培養細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學方法。用培養基培養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是認識細菌很真菌是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方法。這對于高中生物教學中將涉及的“菌落”“培養基”和“接種”等重要的生物術語會起到鋪墊的作用。這一節也對下面學習細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節的實驗探究中,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細菌和真菌就在我們身邊,而且無處不在,從而更深的認識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根據課程標準我的授課思路也基本按此展開。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八年級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出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分布特點
2、能力目標:探究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分布,分析實驗結果,歸納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積極參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及時交流經驗,體驗與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動的樂趣。
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布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很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條件。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培養細菌和真菌的實驗操作過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細菌和真菌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教學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很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難點的依據: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點、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展現學生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初二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身邊發生的現象,發展思辨能力,關注學生心理狀況。教師在活動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基于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小組討論法: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說學法
學習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理論依據: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各項活動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復習上節學習的內容,并簡單提問。(5分鐘左右)
導入新課:(2~3分鐘)通過直觀觀察的方法進行導入。事先準備一個長毛的的饅頭,拋出問題,饅頭上長的是什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最終揭示饅頭上長的是青霉的菌落,那么什么是菌落?細菌和真菌的菌落相同嗎?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講授新課(30分鐘):
(1)通過導入引入課本66頁菌落的概念,讓學生仔細閱讀67頁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區分PPT上哪些是細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
(2)引導學生仔細閱讀67頁科學方法中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總結出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五個步驟。
(3)在理解五個步驟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完成68-69頁探究實驗,并分別找出一名代表回答探究實驗的過程,并請同學進行互評,最終通過教師進行總結探究實驗流程。
(4)通過探究實驗引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條件,并讓學生在70頁勾畫出相應的重點。
(4)教師進行課堂總結,把本節的重點,再次強化。
(5)在課堂小結的基礎上完成PPT上的自我檢測和課后練習。
(6)對自我檢測和課后聯系所表現出來的的問題進行解惑。
(7)最后理論聯系實際應用,請同學自行列舉出怎樣的環境含有細菌和真菌多,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才可以防止細菌和真菌的侵染,并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板書設計: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觀察菌落
2、實驗;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3、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
4、布置作業:針對初二 年級學生素質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我布置的作業是:完成課時練第五節的基礎滿分練和提能測試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是根據 初二 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識規律,采用直觀教學方法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了教學。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要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地探索學習,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并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從宏觀上介紹細菌和真菌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培養基上區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同細菌和真菌分布廣,讓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習接種和對培養細菌和真菌的操作,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為學生學習生物技術打下了基礎。教育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了解身邊的生活環境,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2、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學會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
5、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四)教學難點
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做好觀察記錄。
二、說教法
以觀察、自學討論法為主,輔以講授、演示、閱讀等法。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
三、說學法
通過觀察,使學生主動地獲取有關細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點的知識,使學生對細菌和真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進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幫助本組設計完善的方案,最后組織各小組匯報交流方案。
四、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提前一個課時布置探究實驗,讓學生設計《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勵學生提出多種不同的方案,并進行小組分工。設計實驗計劃,并按計劃實施實驗。對本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初步的小結,得出初步結論。
(二)、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討論法、觀察法等相結合。
(三)、教學步驟:
導言觀察講述討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綜合總結練習
(四)、板書設計: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細菌》,新課標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和落實這一理念,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它關系到教師的課程設計、組織與實施,更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
《細菌》一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細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而本節課主要從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以及繁殖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為學生之后學習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進化、傳染病以及預防等內容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初中生物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生物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度教學目標:
首先,我將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定為: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辨別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不同之處;說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過生活實例,嘗試推測細菌的來源;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有所收獲,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1.通過了解顯微鏡在細菌的發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同‘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的觀點;
2.(并能夠)探討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結合課標,我將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定為“細菌的主要特征”,考慮到學生之后學習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我將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設為“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區別”。鑒于細胞個體微小,難以觀察,因此我將本節課的難點定為“細菌來源的探索歷程”。
二、學情分析
要把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行動上,教師還必須充分的了解學生。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對細菌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具備相關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還有待提高。
同時八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對細菌這類生物既熟悉又陌生,這使學生有足夠的熱情來學習本節課
但由于細菌個體微小,難以觀察,這就為學生學習本節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三、教法學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本節課我將以情景驅動學習,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思維的起點;以引導、合作、探究,討論為主旋律,啟發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引導學生將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進行對比,抓住本質特征,以達到對細菌結構和營養性的準確認識;并借助多媒體手段,化抽象為形象,最終突破重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成為學習發展的主體。
首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本節課我將以“顯微鏡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過程中的重要性”為起點,向學生講述顯微鏡的故事:“17世紀后葉以前,人們對于事物的了解還停留在用肉眼觀察到的層面,直到17世紀后葉列文虎克發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人們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科學家觀察到了人體以及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還發現了許多‘新的’生物”。并提出問題:“17世紀后葉以后,人們利用顯微鏡發現了哪些生物呢?”學生能夠很容易說出“細菌、草履蟲、病毒等微生物,“那么今天我們就走進顯微鏡下的一隅,來探索細菌世界的奧秘吧!”,從而導入新課。并進行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引導探究,突破重難點。
【細菌的發現】
在導入的基礎上,我將結合圖片,聲情并茂的將列文虎克發現細菌的過程娓娓道來,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細菌的發現過程,從而增強學生對科學發現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當學生處于細菌被發現的激情中時,我再拋出新的問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呢?”并舉例‘新鮮的肉湯就會因為細菌而變質’來引導學生作出假設,然后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學生發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設的合理性,以及該如何驗證自己的假設,以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隨后,我再播放巴斯德實驗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細菌來源的認識,駁斥“自然發生說”的觀點,得出正確結論“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最后向學生簡介‘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的事跡以及成就。加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的`認識。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鑒于學生已經知道細菌個體微小的事實,因此我將通過數據對比“大約10億粒細菌才只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來強化學生認識。然后通過展示幾種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總結細菌的形態大致可以分為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細菌形態也可能不同,那么它們的結構是否相同呢?”我將以此為過渡,引導學生探索細菌結構。
關于細菌的結構方面,我將設置三個對比環節。
首先圖片展示幾種不同種類的細菌,引導學生討論觀察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學生觀察過程中,我進行巡回指導,及時恰到好處的解決他們的疑惑,使他們通過觀察交流,對比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細菌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基本結構。有的細菌有鞭毛,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
然后通過動畫演示“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來引導學生發現細菌與動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的主要區別。首先帶領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并著重強調細胞核的結構包括核膜和遺傳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將核膜去掉,通過動畫使學生直觀了解細菌沒有核膜,最終得出結論:細菌只有遺傳物質,但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最后,圖片展示細菌與植物細胞的結構圖,通過提示:“植物有葉綠體,因此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來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并補充特例“硝化細菌”,幫助學生形成認識——大多數細菌為異養型。
【細菌的生殖】
“細菌是由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那么細菌是如何孕育后代的呢?”我將以此為過渡,引導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生殖,思考細菌的生殖方式。待學生思考之后我再播放視頻“細菌的生殖”,給學生以直觀的畫面感,這時候,學生將很容易得出結論:細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當學生對細菌的分裂特定有了了解后,我再提出問題:“細菌快速繁殖是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那么當條件比較惡劣時,細菌會不會因此而死亡呢?”然后播放“芽孢—細菌的休眠體”視頻,帶領學生總結:細菌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環境中,細菌會形成芽孢,暫時休眠。因此它們分布廣泛,無處不在。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在講授完本節內容之后,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要點,并引導學生梳理各要點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從而突破重難點。
為了讓學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系,我將給學生提供素材實例,組織“給細菌的一封信”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細菌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同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將采用提綱式板書,按順序歸納要點,提綱挈領:
“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須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作為一名即將踏入教育行業的新人來說,我將以此為達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說課完畢,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分別介紹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提供了多幅關于細菌的突破圖片,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去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細菌是單細胞的生物,所以必須以前面學過的動植物細胞的知識為基礎,細菌的個體微小,需要借助顯微鏡,又必須有顯微鏡的知識,而學習了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方式才能為理解細菌在生物圈的作用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續前輔后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依據: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及學生實際。
(1)知識目標
①讓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征;
②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思考,學會理論聯系實際。
(3)德育目標
①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②通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重難點分析
由于細菌的個體很小,用肉眼難以觀察;細菌靠分裂生殖,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由此確立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1)重點:
①細菌形態和結構的特點;
②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2)難點:
①巴斯德實驗的理解;
②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二、教學分析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思維和學習能力也得到一定發展,但形象思維仍占優勢,注意力容易轉移,而且學生對細菌的發展史較陌生,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直觀性原則,用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有差距的同學,不失時機地作出鼓勵的肯定,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從而努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力。
(二)教學設計
本節課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中,應通過閱讀細菌的發現史,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出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認識的進程,進而認識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介紹巴斯德的科學研究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慎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在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菌是通過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認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
三、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本節課采用問題探究的形式,結合觀察討論法和比較歸納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過程制作多媒體課件,插入相關圖片、視頻和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二)學法
(1)通過學生對“細菌的發現”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導下,利用一環扣一環的問題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發現知識,歸納知識結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掌握學習重難點;
(3)分組討論,通過伙伴式實踐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積極引導,及時評價,體現了新課標對師生角色重新定位的要求。
(4)對一些開放性的課題鼓勵學生多從網上搜集資料,開闊視野。
四、教法過程
(一)新課導入:細菌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比人類還早,但我們對細菌的認識卻很晚,設疑“細菌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
(二)新課教學: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本資料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注意小結,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在制作課件時這里我突出了兩個知識點,列文·虎克發現細菌和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介紹時我分別使用了圖片和動畫演示實驗,不僅體現課件的科學性,也幫助同學們了解認識細菌的發現過程,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于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我在這里設計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我再就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我提出了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課件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還對模式圖中鞭毛和莢膜鏈接了視頻,讓學生建立更直觀、立體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點?”在這部分我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并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分別填寫比較表格。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突破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里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并在這部分設計完成了書中的技能訓練,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書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結合前面所學,就使學生們對細菌的哪些特點讓它們分布如此廣泛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三)鞏固練習:
在授課部分完成后就要對學生課堂所學及時鞏固、練習、評價。在這里我出了些練習題在課堂中完成鞏固練習,體現了課件的實效性;另外安排一道開放性題目課后分組完成,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鍛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有所用。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1、列文·虎克:發現細菌
2、巴斯德(微生物之父):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寄生、腐生、共生)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六、課后反思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節中,教材是從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例舉實例,介紹了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的危害,接著又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實例。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用所學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通過對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關系的認識,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
三、重難點:
能說出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影響,體驗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1、分析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所扮演的'角色,思考如果沒有它
自然界將會是什么狀況?
由學生分析回答。
2、在多媒體課件、圖片等的輔助下,探討真菌和細菌在物質循環中所起的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分析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板書)作為分解者參加物質循環
3、由學生課后培養的腐爛的水果和長毛發霉的面包,具體分析細菌和真菌是怎樣分解面包、梨等物質的。最終的產物是什么,意義何在?
4、從學生身上或學生身邊所發生的細菌和真菌使人或動植物致病的例子說起,列舉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危害,指導學生積極預防。
(板書)使動植物和人患病
5、通過一些實物、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共生的現象和概念及共生對動植物、人和環境的好處。
6、指導學生閱讀課后材料“以菌治蟲”,并結合共生現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板書)與動植物共生
7、引導學生討論和評價三個實驗方案,選出哪個實驗方案更能說明問題,并說明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可行的道理。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細菌》選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本節主要介紹了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和生殖方式。學生之前的學習已經了解了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對細菌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了解細菌也有利于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為后續學習真菌也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初中生物學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二、說學情
對于細菌,初二年級的學生其實并不陌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心理發育上還不是十分成熟,對枯燥的和深奧的描述更是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教學方法,同時結合了生物模型和板畫進行直觀教學。想盡量學生的切身感受和體驗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此加深對于細菌的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能說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生殖方式;能夠區分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區別。
2.在對肉湯變質原因的分析的過程中,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3.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認同細菌繁殖速度快,從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于教材、學情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我將本節重點內容設為細菌的結構特點和營養方式,同時這也是學生的難點所在。
五、說教法學法
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講述法。充分利用圖片和視頻展示細菌形態結構和生殖的資料,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的方法進行導入。首先借助多媒體依次呈現一枚圖釘經過逐級放大的圖片,并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之后,隨即拋出一連串的問題:“如此微小的細菌除了小還具有什么其他形態特點?”“細菌的結構是什么?”以此順利引出本節標題。
創設情境的導入方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利于順利的展開后續的學習。
2.新課展開
在新課教學環節主要進行三個知識點的講解:細菌的發現、細菌的形態和結構以及細菌的生殖。
(1)細菌的發現
對于部分的教學。我會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了解顯微鏡的發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進程,進而認識科學技術對生產發展的推動作用。其中對于巴斯德實驗,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巴斯德設計了怎樣的實驗驗證細菌的產生?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并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看法。閱讀,學生自己就能找出細菌是如何發現的,培養并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對于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的教學,由于此部分知識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我會運用直觀教學的方法。首先出示學生常見的一粒大米粒,并運用類比的方式,說出大約十億個細菌堆疊在一起才有一粒米粒一樣大,類比的方式使學生更加立體的感知到細菌形態十分微小的特點。接著我會在大屏幕上出示三種細菌的形態圖,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以小組形式自主歸納總結出細菌的分類和生活方式。對于細菌的結構部分的教學,我會將本班學生以生物小組的形式進行分組,并提前給每個小組分發細菌的模型教具,組織學生結合教材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說出細菌具有哪些結構,并推測每部分的功能。在學生討論的同時,我會以板畫的形式將細菌的結構模式圖繪制到黑板上,并提問學生到黑板快速填寫出細菌的結構名稱。接著我會組織學生對比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思考細菌與它們的異同點。最終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細菌只有DNA集中的區域,沒有成形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再與植物細胞的對比,說出細菌沒有葉綠體,從而理解細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順勢我會講授的方式,說出細菌異養的營養方式。
像這樣組織學生以分組的形式結合教具進行自主學習,可以充分的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人,并學會如何學習。
對于細菌生殖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我會組織學生帶著:細菌是什么方式進行增殖的?這一問題,觀看多媒體所播放的細菌生殖的視頻。從而共同總結出細菌是分裂進行生殖的這一知識點。將微觀抽象的細菌的生殖方式,借助多媒體展示,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認知,增加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最后為了將本節所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我會組織學生完成課本上的技能訓練,計算細菌繁殖數目,數據使學生感受到細菌的生殖速度之快。并自發的認同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使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得到提升。
3.小結作業
提問學生細菌為什么能無處不在,隨后共同歸納總結出由于細菌具有個體微小,易擴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還會補充有些細菌還會形成芽孢,具有抵抗力強等特點。以這樣的小結來深化本課知識體系,然后組織學生課下思考討論如何正確洗手。這樣開放性的作業,面向全體同學,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10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理念五方面來談談對本課的構思過程,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1.教材分析:
首先來進行來分析教材: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生物學》第五單元第四章《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一章,縱觀全書,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板塊:植物及植物生理、人體解剖生理及免疫、微生物學、簡單生物分類學的相關知識。
通過對《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學習引進微小生物,讓學生能認識到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知道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系的認識,進而讓學生懂得發酵、免疫的.一般知識。讓學生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并運用所學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2.2 能力目標:
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系的認識,讓學生嘗試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課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資料,交流表達的能力及觀察分析和評價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3.1 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使學生能清楚地了解物質循環的過程,明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2 教學難點
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系。
4.教學方法
在多媒體課件、圖片等的輔助下結合板書,讓同學們了解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探討真菌和細菌在物質循環中所起的作用。
5.教學過程
5.1 導入新課
懸疑導入:根據掌握的細菌和真菌的有關知識,想一想,假如沒有細菌和真菌,生物圈是什么狀況?引發學生思考興趣,投入本節的學習。
5.2 課程講授:
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實驗,探究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學生已經知道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是分解者,但對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是如何促進物質循環進行的,還不清楚。因此提出“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起什么作用?”
“細菌和真菌主要營養方式是什么?”“誰來試著舉例說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環?”等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
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物質循環的過程,明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的重要作用,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關于“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和“與動植物共生”的教學,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從有利和有害兩個方面認識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系。利用當地常見的動植物患病的標本。通過分析弄清楚細菌或真菌常常引起動植物及人類患病,然后根據細菌和真菌生活需要的條件,討論怎樣防止動植物或人類患病。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與動植物共生”“以菌治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還有有利的一面。通過“以菌治蟲”等知識的學習,理解科學技術在實踐中的價值。
5.3 鞏固總結:
講述法總結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與動植物共生。
5.4 思維拓展:
作業的布置:練習第一、二題可以作為這部分學習的反饋。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大家!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07-12
八年級上生物《細菌》說課稿(通用11篇)08-18
八年級生物鳥說課稿09-17
生物說課稿02-02
八年級生物教學說課稿05-25
八年級上冊《開放與交流》說課稿07-20
生物的分類說課稿07-19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09-18
生物說課稿熱門01-03
生物說課稿優秀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