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解決問題》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解決問題》說課稿1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20頁的例2《解決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
我要回答的問題有:
1、新課標對問題解決有什么要求?
2、例2的編寫意圖是什么?
3、我是如何進行例2教學的?
先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新課標對問題解決有什么要求?
解決問題作為體現小學數學教育“過程與方法”目標,其要求貫穿于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過程之中,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的始終,主要是使學生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目標的實施,按照新課程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四個意識”。
首先,是突出問題意識,要求學生能從具體情境與社會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教學問題,能綜合運用一些數學知識加以解決。
第二,是加強策略意識,使學生能探索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第三,是重視合作意識,要求學生從事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活動,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
第四,是提倡評價與反思意識,使學生能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經歷回顧、整理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活動。
我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是:
例2的編寫意圖是什么?
我打算分三步來介紹:
第一步:教材的邏輯起點在哪里?
教材是在學習了例1的知識,理解和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一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基礎上,學習解決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問題,此例題既是對舊知識的延續,又是學習新知識的起點。
第二步:例2的編寫思路是怎樣的?
教材從綠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這一環保問題引入,出示情境圖:公路上汽車的噪音有80分貝,經綠化隔離帶后,噪音降低了1/8。從而提出問題:現在聽到的聲音是多少分貝?
很顯然,此例題反映的是整體與部分的比較關系,即知道一個部分量是總量的幾分之幾,求另一個部分量的問題。
教材呈現了兩種基本方法:
一種是先求出一個部分量,再用總量減去這個部分量,求出另一個部分量;另一種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總量的幾分之幾,再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這個部分量。
第三步:兩種解法的區別在哪里?
教材中以一句“兩種思路有什么不同?”提示教學中要求學生對兩種思路進行比較。發現兩種思路體現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解題模型。第一種可以歸結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的解題模型,第二種可以歸結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解題模型。通過比較,使學生加深對兩種思考方法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
我要回答的第三個問題是你是如何進行例2教學的?
根據新課標對問題解決的要求,我打算分3個步驟進行教學:
一、 情境引入、提出問題,突出問題意識。
根據例2的編寫意圖,我將例2改為下面兩道例題:
1、北京常規雙飛六日游原價2000元,現在降低了1/5,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元?
2、北京國慶專線雙飛五日游原價1800元,現在提高了1/6,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元?
我這樣改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整體與部分量之間的兩層關系,即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于另一個部分量;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于總量,從而進一步整合例題的教學目標,完善此類問題解決的基本結構,這一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體現了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在教學中,我先出示兩條數學信息:
1、北京常規雙飛六日游原價2000元,現在降低了1/5
2、北京國慶專線雙飛五日游原價1800元,現在提高了1/6
然后提問:看到這些信息,你最關心的會是什么呢?學生自然就會想到現在的價格會是多少呢?通過讓學生根據相關聯的信息,提出問題,并將信息和問題完整地敘述出來,同時出示例題。
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是為了加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能從數學的角度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基于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
二、 嘗試解決、建立模型,加強策略意識。
首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先讓同學們嘗試畫線段圖,再來解決問題。畫線段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為了培養問題解決的策略意識,因此,這里我想利用線段圖輔助理解題意,從而把握數量關系。
同時,我也請兩位學生上臺進行板演,畫出線段圖并列式計算。
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的解法可能會出現這樣兩種,2000—2000*1/5=1600(元) 2000*(1—1/5)=1600(元)
先對第一種方法進行交流: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在了解了學生的想法之后,要求學生明確第一步(2000*1/5)在算什么?為什么這樣算?讓生說清楚 2000元是什么,1/5是什么,降低了誰的1/5?同時把“降低了原價的1/5”這句話進行板書,并讓多個學生說一說。通過這樣一說,使學生明確這種方法先求的是降低的價格,用原價減去降低的價格,求出現在的價格。從而建立了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于另一個部分量的解題模型。
對第二種方法的交流:在教學中,我讓該生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方法,然后抓住重點進行提問:1—1/5在算什么?希望學生說出“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并讓多個學生說一說“降價1/5,就表示現價是原價的1—1/5,即4/5。”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明白,要求現在的價格,就是求原價的1—1/5是多少?所以先求“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現在的價格。在充分經歷解題思路復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想重點應突出兩個功能:一、鞏固強化以上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建立兩種不同的解題模型;二、加強求比“1”多(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兩種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的對比。
因此,在教學中我想可以讓同學們像剛才一樣,先試著畫線段圖來解決,然后和同桌交流想法。
在反饋交流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到以上兩種方法。對于第一種方法:我會重點突出提價1/6的具體含義,使學生明確其實就是提高了原價的1/6。再用原價加上提高的價格等于現在的價格。
而第二種方法,使學生明白,要求現在的價格,就是求原價的1+1/6是多少?所以先求“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現在的價格。
由于兩種方法和第一個問題相類似,這里不再贅述。
三、比較分析、加深認識,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
這里的比較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我讓學生對兩種解題方法進行比較,其次對兩種題目類型進行比較。
對于兩種方法的比較:是在以上兩種解法梳理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確兩種方法都是把原來價看做單位“1”,都需要求原價的幾分之幾。第一種方法是根據已知條件先求出原價的1/5是多少,即降價多少,再求出現在的價格。第二種方法是根據問題直接求現在的價格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求出現在的價格。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數量關系,就有了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通過比較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達到對兩種方法的真正理解。
對于兩種題目類型的比較,我剛才就有提到,這兩道例題更好的反映了整體與部分的比較關系。第一題是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于另一個部分量,第二題是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于總量。通過這樣的比較,使整體與部分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加的完整,在知識層面上,使解決求比“1”多(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達到了有機的融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在解決方法上,充分體現了兩者的聯系與區別。
《解決問題》說課稿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識解答含有正、反比例關系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3.發展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幫助其構建相應的知識結構。
過程與方法:
經歷用比例知識解答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夠正確分析題中的比例關系,列出方程
二、說學情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對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義的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信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定能突破重、難點知識,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學法:
1、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利用學生已有的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方法和比例關系的知識,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活動,探究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看、想、交流等數學活動,自覺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從“一題多解”“變式練習”的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四、說教學流程:
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里強調的是數學活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也是以數學活動貫穿始終的。整節課的數學活動都是以數學思考與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進行,為學生創設一個有效的數學活動氛圍。
(一)、聯系生活,習舊引新: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去體會數學再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遵循這一理念,我以復習導入,說先讓學生說說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接著判斷各題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然后結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 “生活用水、包裝圖書等信息,”讓學生判斷題中的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并列出等式,為下面的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生活中素材很多。學生再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費和包裝圖書的經驗,用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為下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二)、合作探索,領悟解題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
(1) 我先組織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解決問題,讓學生對題中的數量關系有了初步的認識。
(2)接著讓學生用學過的比例知識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題,小組交流,并試著解決,讓一部分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通過集體交流訂正,讓大家領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維不可代替”,在這當中教師要逐漸打開學生獨立思考的閘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實踐,自己解答,在此基礎上教師在給以指點和總結。所以在學生完成例題后,緊接著進行變式練習,進而總結解題方法,為學生獨立解決例6做準備。
2、再比較中體會知識的實質。教師引導學生對上面兩道題進行比較,組織學生觀察、討論、找出思考過程和計算方法上的異同點。再學生充分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有價值的發現和體會。
(三)、鞏固應用,提升認識
1、練習的設計,緊扣例題,讓學生再熟悉的比例關系中,進一步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
2、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與生活,所以我設計的課后作業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測量計算學校旗桿的高度。
(四)、課堂小結
意在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深化認識,加深理解。
《解決問題》說課稿3
我將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解說。
第一個方面:說課標
說課標包括說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首先說課程目標
(一)課程目標
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課程標準》把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學段,二年級處于第一學段;根據對第一學段“數與代數”的學段目標的研讀,下面我對本單元目標進行解讀:
對本單元目標我分別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1、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除加(減)問題,掌握分步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思路。
2、數學思考目標 :讓學生在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除加(減)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數學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
3、問題解決目標:能結合生活實際,將生活中“旅游”素材引入數學知識中, 經歷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感受數學在解決生活問題中 的作用,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再說內容標準
(二)內容標準
在認真研讀第一學段內容標準的基礎上,確定了本單元的內容準標是:
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通過本信息窗的學習,學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掌握一些初步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通過本信息窗的學習,學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掌握一些初步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第二個方面:說教材
教材中的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那么,它們是怎樣來闡述課程理念的呢?我將從“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內容結構” “編寫特點”“三個方面來進行研說,先來看看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一)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本套教材內容是由低年級到高年級不斷拓展的螺旋式編排。本單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是學生在掌握加、減、乘、除四種基本數量關系并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為后面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二)內容結構
本單元安排了兩個信息窗: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第一個信息窗 呈現的是景區停車場停車的情境,通過問題“旅游團一共有多少人?”,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問題;通過問題“小汽車比大汽車多幾輛?”,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減問題。第二個信息窗 呈現的是在水上樂園售票處買票的情境,通過問題“買1張兒童票比買1張成人票少花多少錢?”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減問題,通過問題“買1瓶果汁和1瓶礦泉水,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問題。
(三)編寫特點: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編寫特點:
依據本單元內容,本單元教材編寫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題材選取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
本單元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旅游活動為線索,選取了在景區停車場停車、來到水上樂園等情景中富有現實意義的、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素材,以此為載體展開解決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經歷過的或能夠接受的。現實的題材體現了學習數學的意義,有趣的題材能吸引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分析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解決問題,感悟數學思考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和解題策略的滲透
兩步計算實際問題歷來是小學數學實際問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關鍵是先根據題中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找到中間問題。分析與尋求中間問題的策略方法也是以后解決更復雜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本單元教學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和關鍵點。在“你問我說”部分的編寫中明晰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如信息窗1、2中呈現了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這樣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悟兩步計算問題的基本結構及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形成基本策略。
第三個方面:說教學建議
基于我校“先學后導、互助提升”的數學教學模式,結合我校“前置性學習單”的使用,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說我的建議。
1、引導學生經歷從情境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從比較復雜的情境中抽象出有用的數學信息,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由于學生進行了“前置性學習”,在課堂上不要浪費太多時間,讓學生直接說出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如果不能正確的找出數學信息,提出問題,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把發現的.數學信息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說出來,并指導學生怎樣把信息分類整理,這樣不僅方便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為后面分析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2、 引導學生經歷解題思路的分析和探索過程。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獨立思考(這個環節在家進行前置性學習時完成),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互學補充,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量關系,分析數量關系,每個學生比較清晰地表述思考過程,尋找解題策略。通過學生展示匯報,生生互動,教師適時引領,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逐步變得有條理、有根據,對兩步計算的數量關系就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發現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關鍵是要找準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也就是我們說的綜合法和分析法,但不論哪種方法,都要認真審題,理解題意,通過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間的數量關系,找出中間問題(即關鍵問題)最后求得應用題的正確解答。
3、豐富體驗,促進反思,幫助學生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解題策略需要學生在有比較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從內部感悟、生成,而不能依賴外界灌輸。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解答兩步計算問題通常要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進行,還體會到要確定“先求什么”也是有章可循的,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也就是我們說的綜合法和分析法,如信息窗1、2中呈現了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要繼續豐富學生的體驗,運用剛剛獲得的經驗和方法嘗試解決“自主練習”中的問題,并讓學生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方法、策略的有效作用。教師還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回顧反思用“綜合法和分析法”兩種方法,在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使學生逐步清晰地認識到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關鍵有兩點:一是從條件還是問題想起;二是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即不論哪種方法,最終回歸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解題思路是不變的。
《解決問題》說課稿4
說教材
我選用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我所上的《找規律》是這一冊書的第四單元第一部份——《用除法解決問題(1)》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是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總問題是用除法解決問題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使學生學會應用所學和概念(倍有概念、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體會身邊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目標
在這節課中,我初步認為教學目標是:
1、通過學生的動手擺一擺,進一步理解“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關系。
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探究“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實際問題的一般解決方法,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會用自己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
4、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探究“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實際問題的一般解決方法,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先前經驗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2、以解決問題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在課堂,大量采用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學習方式,既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又重視學生間的交流,還給學生提供了自評、互評的空間。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說過程
回顧舊知,引入新知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實際上是求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兩者僅僅是換了個說法。因此,在教學時應緊密聯系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引導學生會用轉化的方法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轉化為“一個數里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從而使學生會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
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的操作活動和簡單的語言表述中,領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并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以文立小學學生的生活為題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求新知的活動中去。
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探索方法,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的活動,在腦海里建立“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形成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支發現各組人數之間的倍數關系,在親身體驗中明白道理,發展學生的思維的創造性,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思想。
在課堂,大量采用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學習方式,既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又重視學生間的交流,還給學生提供了自評、互評的空間。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他們處方、自由的探索空間里、在各自原的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去構建知識體系,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解決問題》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解決問題、用方程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文字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解決問題一樣,本小節的教學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是多少”的解決問題,也是由于分數乘法意義的擴展,相應的除法意義的具體含義也有了擴展,從而產生了新的解決問題。這類解決問題歷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強了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乘法解決問題的聯系,重點幫助學生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特別是對單位“1”的量的準確分析,明確它是已知還是未知,以此來確定怎樣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強了方程解與算術除法解的聯系,使學生通過方程解領會此類解決問題的特征,學會用算術法直接列式計算。這樣既培養學生靈活解答分數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廣度。
二、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分數除法解決問題,并掌握檢驗的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嘗試、創新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兩種方法解答解決問題的體會,感受獲得成功體會的經歷,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有良好的數學情操。
(二)教學重點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也是由于分數除法意義的擴展,相應的除法的意義的具體含義也有所擴展,而產生新的解決問題。掌握這類解決問題的結構特征,能用方程和算術方法解決,是難點所在。
三、說教法、學法。
為了真正地落實新課程標準,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發現成為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讓他們主動參與探索學習的過程,變教為主為學為主,提高獲取知識的本領,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導學生采取以下的學法,使學生不僅“學會”,更要“會學”。以分組合作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有充分的時間討論、思考,自己主動的獲取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到學習帶來的快樂,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出新知
第一個環節:復習舊知,促進遷移
該環節主要復習與新知有密切聯系的舊知,為新知的探究鋪路搭橋,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計如下:
1、解方程
2、出示與例題有關的分數乘法解決問題。學生練習后,提問:這道題為什么用乘法計算?怎樣用圖表示已知條件和問題,把誰看作單位“1”?
第二個環節: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對小學生來說,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取新知,就是一種再創造,第二個環節的教學,我設計如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獨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勵: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解決這個難題,開始行動吧!先放手讓學生嘗試列式計算。教師提示可根據復習題的數量關系式,用未知數X幫助自己解這道題。
第二層次:合作探索
在學生計算出例3的結果后,再組織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交流是怎么做的?為什么這樣做?我做得對嗎?存在什么疑問?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畫圖表示題意,找數量關系,根據數量關系列方程。該環節是學生學習時的難點所在,只有讓學生深入理解題意,了解此類題型的結構特征,把握題中所含的數量關系,才能真正把知識內化為能力,做到舉一反三,運用自如。我如此設計,正基于此。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調整的能力。
第三層次:嘗試練習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117頁的第3題,個別學生板演,教師在學生完成后集體點評,強調學習的難點。
第三個環節:變式練習,鞏固深化
練習的設計要抓基礎知識與發展創新能力緊密結合起來,以達到發展思維,形成技能的目標。在此環節我設計了如下練習:
1、定位練習。
仿照例3出示類似的兩道解決問題,要求學生讀題,畫圖,深入理解題里的數量關系,列出數量關系式。強化難點,形成技能。
2、提高題:同來互相編題,互相解答。
通過以上練習,促使學生將新的知識溶入到已有認知結構中,以利于更好的遷移和運用。
第四個環節 課堂作業 反饋信息
完成課本練習二十三第4—7題
(三)說“誘思探究”在本節課的具體體現
1、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多次引導學生嘗試練習,引導學生把舊知與新知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切實把學生推向學習探索的第一線。體現了“誘思探究”對當代課堂教學的要求。
2、設計多層次,多形式的練習,促使知識的形成和內化。教學中,我做到復習鋪墊練,新知嘗試練,難點強化練,是練習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參與,全員動手,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得到了落實。
教學追記:
本堂課我設計了“題目——線段圖——等量關系式——解決問題”這樣四個環節來教學例(1)的2個問題,本是很清晰的一個教學思路,意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教給他們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但由于教學時,我對線段圖環節的教學引導不足,沒有充分發揮線段圖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學生在等量關系的推導上就未能如教師預計般順利。下次如果再有類似的教學,我將注重思索如何將題目、線段圖和等量關系式三者更有機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