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語文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下午好!
很榮幸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自己對識字課教學的一些認識。接到林老師和劉老師交給我的任務后,我對一二年級的識字教材進行了一次總體的回顧。識字教材編排的形式是歸類學習。有對語言現象進行歸類的:如學對韻歌、數量詞組、成語、諺語中進行識字,這樣的歸類形式不僅讓學生認識了漢字,還積累了大量的成語、諺語等,擴大了學生的語言庫存;另一類是對學習漢字的場所進行了歸類,如《菜園里》、《自選商場》、《操場上》等識字課的編排,其主要目的是不僅讓學生認識這些常見的漢字,還滲透給孩子一種識字的理念:即生活中處處是識字的寶地,生活中時時是識字的良機。而教材中對字本身的一些現象的歸類卻是少之又少,只有第一冊的識字課《口耳目》和《日月明》中進行了象形字和會意字的歸類,而對于形聲字這個字類別中最大的一類卻沒有編寫成獨立的識字課來教學,只在幾個語文園地里出現。我覺得這是教材中的一個缺憾。識字課中對字本身的一些現象的探究應該成為識字教學的一個重點,因為認識分析了字的一些現象,學生就能習得一些識字方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識字,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另外,我在和許多低年級老師的交流中,還發現了一個大家都非常頭痛的問題。教材編排是歸類編排,但每一課要求認的字很多,卻又很分散。
如第一冊《比一比》,要求認識“黃牛”、“花貓”、“鴨子”、“小鳥”四中動物和“杏子”、“桃子”、“蘋果”、“紅棗”四種水果,但后邊要認的字共12個,這里頭卻只涉及了5個,另外7個如“紅”、“邊”、“多”、“少”、“群”、“顆”、“堆”都分散在兒歌中。這就給老師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感覺是東打一槍,西放一炮,如果拿掉前邊歸類的插圖,這跟平常的兒歌閱讀課又有什么區別呢?
再如教材第二冊《識字四》是一首動物兒歌:蜻蜓半空展翅飛,蝴蝶花間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宮殿,螞蟻地上運食糧。蝌蚪池中游得歡,蜘蛛房前結網忙。句中涉及到的動物都是蟲字旁的形聲字,假如這節課就認這幾樣動物的名字,再寫其中幾個常用的,那老師教起來會更加有的放矢。但教材中要求認的字偏偏又加進“展”、“運”、“網”這三個字,要寫的除了“螞蟻”兩字外,就都不是蟲字旁的了。
因此,我平時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有些字可以適當地推遲或提前教學,以便于更好地開展識字教學,教起來更順手些。
而今天我所上的這節課的教材是我自己編寫的。一方面是要帶著這節課上三個地方,每個地方的教學進度不一樣,選教材中的可能會有麻煩,另外也想借此機會上一節自己心目中比較理想的識字課。
這篇教材設計的原形是語文書第三冊《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兒歌: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我覺得這種識字方式非常的好,學會了這種識字方式,如果我們再遇到像青蛙的“蛙”、娃娃的“娃”這些形聲字的時候,我們同樣也能很快地編出一句順口溜來記住它們,如“有蟲是青蛙,有女是娃娃,有手輕輕掛,有水趟水洼……”這是一種識字能力的培養,而將它放在語文園地中僅占小小的篇幅,短短的教學時間,我覺得太可惜了。由此,我就開始想怎樣將這幾個字串在一首兒歌里,形成一首詩,變成一節獨立的識字課……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個教材和這一堂課。
在這一堂課里我主要想傳達我對識字課的幾點認識。
一、在情境中認字學詞
沒有情境的識字教學是枯燥無味的,就字學字,就詞讀詞,不僅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吃力。因此,如何將識字課上得像閱讀課一樣充滿美感,這是我本節課想要追求的一個目標。本節課我以詩為依托,為學生創設了“雪花吹泡泡,梅樹長花苞,小孩兒放鞭炮”的教學情境,以詩串詞,學詩讀詞,使原本枯燥的識字活動變得更加興味盎然。
并且在我教學每一個詞語的時候,我還為學生創設了多種學詞的情境。如,在教學“花苞”這個詞語的時候,我是通過看圖片想形容詞的方式來認識花苞,認讀“花苞”的;在教學“咆哮”這個詞的時候,我讓孩子聽聲音,說說誰在咆哮,孩子們便懂得了不僅風可以咆哮,獅子可以咆哮,我們人生氣的時候也會咆哮,在聽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境中運用這個詞;而在教“飽滿”這個詞的時候,我是通過出示實物,讓孩子們看一看、摸一摸,來辨別什么是飽滿,并很巧妙地將“飽滿”運用到孩子們的精神狀態中來,讓孩子明白,飽滿不僅可以拿來形容毛豆,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精神是不是飽滿。在多樣化的情境創設中孩子們將詞語讀了一遍又一遍,如“花苞”這個詞,除了指名認讀外,學生在有意無意間共讀了4遍,咆哮是7遍,但每一次的認讀并不是機械的,讀到的不僅僅是這個詞語的音,透過這個音孩子們還讀到了詞語更豐富的內涵。
二、在探究中掌握識字規律
前面我已經講到,我這節課設計的靈感來源于第三冊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兒歌。但我們試想一下,假如我們一上課就將這首識字兒歌直接呈現給學生,再讓學生學里面的字,和我今天先來學字,再通過比較、發現,學生自主習得識字規律,編出一首識字兒歌來,雖然結果一樣,學生都學會了這種識字的方法,但對學生的影響及其識字效果來講,是完全不同的。
我覺得,我的設計好就好在它體現了學生整個探究的過程。
從對每一句最后一個字讀音的發現,到對字形的發現,及學生想到的記字方法,直至最后合作編就的一首識字兒歌,這整個過程充滿了學生自主的發現和探究。
長此以往,我們孩子的眼睛就會更加敏銳,孩子識字的能力也會越來越高。
三、在朗讀中體會詞語的情感色彩(即讓詞語也感性起來)
在閱讀課中,我們往往非常強調學生的朗讀能力,而句子是由詞語組成的,能將每一個詞語都讀得那么有滋有味的孩子,還怕他讀不好句子嗎?讓詞語也感性起來,是我這節識字課中一個新的嘗試。我在教“含苞欲放”這個成語的時候先通過看圖讓學生感受花苞的美,再通過老師有感情有表情的范讀讓學生體會到詞語本身的美,隨后再引導學生美美地讀這個詞。我覺得,假如我們每天都這樣堅持做了,總有一天,在我們孩子的眼中——詞語也感性。
四、在教學意識里注重詞句的積累
可隨時隨地積累,如在設計教“花苞”這個詞的時候,讓我想到了“含苞欲放”這個詞,我就將“含苞欲放”引進了我的課堂;也可有意無意間進行積累,如在教“咆哮”這個詞語的時候,我隨口說出了“咆哮如雷”這個詞,聽到者,理解者有份,會將它納入自己的詞語記憶庫。但這種種的積累要合適,切勿為了積累而積累,而破壞了課的整體性。
以上是我設計執教這節課最真實的感受和體會。對我而言,每一次的上課都是一次表達,為了表達自己對識字教學的理解,我就設計了這樣一節識字課。感謝林老師給我這樣一個表達的機會,也懇請在座的老師能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語文說課稿 篇2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在《偉大的悲劇》中,我們曾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壯之舉感動不已。其實,在我們中國,也有這樣具有崇高獻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們就來接觸這樣一批《登上地球之巔》的勇士們。
讀題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文章先從題目讀起。
2、板書課題——釋“巔”。
3、怎么讀——節奏、重音、語氣——生讀。
4、補題:登上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8848.13米]
快速默讀,概述文章內容
1、不看材料在題目前加上一些信息來概括課文內容:
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
2、快速默讀課文,說說“登上”背后的故事,復述印象最為深刻,最令你感動的細節?(五分鐘準備)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選代表復述(男女各一名,視情況)。
[可能的過渡]——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劉連滿,作者花了許多筆墨集中描寫他。請同學們找出相關的段落,有(6)(7)(11)(14)(15)(16)。
關于劉連滿的對話
1、男女生讀相關文字,作者的哪些語言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討論]A、對比式寫法;B、內心獨白;C、其他。
2、劉連滿最后并沒有登上珠峰,作者為什么花大筆墨寫他?(作者是不是有點不知輕重?)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遇到的困難也就是其他隊員遇到的困難如——寒冷、黑夜、缺氧;
(2)他身上體現著登山英雄們的精神風貌——意志、毅力、團結、犧牲等;(教師小結:所以文章表現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勝利,或是他們四個人的勝利,也不只是這次登山活動214名隊員和工作人員的勝利,而是集體的勝利和祖國的勝利,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
(3)使事件敘述有詳有略,用典型事件來表現人物。
(4)他在整個攀登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等。
3、劉連滿如何看待這次登山行動,他會不會后悔?作者是怎么評價這次事件的?你覺得這樣的探險有沒有意義?
探討探險的意義
1、20xx年北京大學山鷹社登山隊有五位大學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馬西峰時遭遇雪崩,兩人遇難,3人失蹤。山難發生之后就有很多人開始思考大學生登山的意義。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大學生不具有登山運動員的專業素質,不應該參與這種專業性強的極限運動,他們這是拿生命開玩笑。持贊同意見的人則認為登山運動體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應該用這種精神激勵自己,參加登山也是未嘗不可的。
2、你怎么看?
3、我們聽一聽別人怎么說:
別因為山難而喪失山鷹的精神
我們不能因為這次事故的發生,就把山鷹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殺,更不能把他們挑戰自然、挑戰自我的行動歸結為無謂的青春沖動,如果我們因噎廢食,那么,我們不但失去了幾個優秀的孩子,我們還會失去冒險的勇氣、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們不能失去這些精神財富,就像我們不能失去那些雛鷹一樣。
——蔡方華,《北京青年報》評論員
珍惜生命
現在在年輕人當中比較流行戶外運動、探險,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么做,覺得是一種時尚,覺得很刺激,或者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種承認。但我希望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更加重視生命,愛惜生命,能夠時時刻刻注意到這一點,否則會讓你的親人感到難過。
——王新宇,中央電視臺記者
要懂得知難而退
人們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頂之類的具體目標看得過分重要,當成了探險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過不去了,在制定目標時但求危險最大化,在實現不了目標時也不肯知難而退。探險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對于可預測的危險理應防備,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犧牲。
——周國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盡量避免危險
登山本來就是危險系數很大的一項活動,任何看似細小的疏忽或錯誤,都可能釀成悲劇。
熱愛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過危險甚至死亡的問題。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絕不是輕率對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們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危險發生的可能。
——次洛?國家登山隊教練
小結
探險既是人類對求知世界的探尋,也是人類對自身的挑戰。其間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敗的悲壯。探險過程中的任何艱難險阻都遏制不住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擋不了人類邁向全新領域的腳步。我們應不斷武裝自己,去探尋無窮的未知世界!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本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等多種說明方法,對鯨的特點作通俗的說明。同時,作者準確用詞,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
選編本文的意圖是使學生了解鯨的一些知識,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說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本文文字淺顯,條理清晰,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學生樂讀易懂。除鯨的進化過程這一內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外,其他內容均可在反復朗讀中充分理解,但根據以往學習說明性文章的經驗來盾,學生只對被說明的事物本身感興趣,他們對文章的閱讀,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課文介紹了什么”的層面上,而忽視“課文是怎樣介紹的”,即表達方法的深層次探究,缺乏自覺探究的意識和欲望。那么,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喚起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學本文首要考慮的問題。對于文章中運用的多種說明方法,學生已在《新型玻璃》《太陽》等說明性文章的學習中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種概念化的感知。能真正體會到文章的說明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還是比較困難的。另外,大部分學生對“鯨”這種動物很陌生,有的甚至還是第一次聽說。因此,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注意課內外結合,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在本課的教學中也顯得尤為重要。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針對學生實際,制訂以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了解課文介紹的有關鯨的一些知識。
能力目標:
1、結合課文特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在讀中體會作者介紹鯨的說明方法。
2、結合實踐活動進行交際訓練,發展語言表達及創新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拓展科學知識的意識及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熱愛動物、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了解鯨的一些知識,體會作者的說明方法,并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去。
教學難點:理解鯨的進化過程
四、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于這理念,本設計力求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閱讀空間,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體驗與課文展開零距離對話,體現在閱讀實踐中自讀、自疑、自悟、互評、合作、探索的學習過程。
2、“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語言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課教學力求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讀書活動,讓學生真正的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產生成就感,使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對話,成為自主閱讀后的深層次需求。
五、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觀察導入
由于大部分沒有見過鯨,有的甚至還是第一次聽說,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有必要借助多媒體展示鯨的畫面,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鯨的表象,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教學伊始,我用設疑激趣法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出示課件1:顯示藍色大海)美嗎?(生答)的確,就在這美麗的藍色的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生活著千奇百怪的海底動物。其中有一種動物號稱‘海中之王’,它的形體龐大,比大象還要大得多。你們想去看看嗎?”接著播放課件2,展示鯨在大海中活動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后回答:“這是什么動物?與別的動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學習資源,結合課前搜集的有關鯨的圖片、文字資料相互交流對鯨的認識。教師相機鼓勵談話:“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會觀察,而且能通過多種途徑調查了解。關于鯨的知識非常豐富,你們想繼續研究它嗎?”這樣進一步誘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順勢揭題質疑:“今天咱們就來共同學習一篇寫鯨的文章(板書課題),你想從這篇文章中了解些什么呢?”學生質疑后,教師將問題分類處理,篩選歸納為兩上主要問題:1、鯨有什么特點?2、作者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介紹鯨?這兩個問題綜合、集中、覆蓋面大,便于教師組織指導學生研讀課文。
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課件演示和教師談話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有一種強烈的閱讀愿望。
(二)初讀課文,感知語言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創造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專注地、饒有興趣地去讀,促使他們在讀中積極開展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對所學內容的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教學時首先播放多媒體課件,渲染烘托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隨后,讓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在學生充分自讀后,先在小組內檢查讀書情況,再組織全班交流對課文的了解。
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初讀后,基本能抓住敘述要求,初步了解鯨的特點及生活習性。但這種了解只是一種感性認識,并沒有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這里應安排學生質疑的環節,讓學生提出初讀遇到的疑難問題,如:“哺乳動物”“胎生”等詞語是什么意思?鯨的樣子很像魚,可它為什么不屬于魚類?……教師可結合學生質疑情況,補充設疑:課文怎樣把鯨的這些特點介紹清楚的?并以此為憑帶,引發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課文第一自然段在表達上很有特點,可作為精讀品味的突破口。教學時,采用扶放結合的方法進行,先教給學生學習品味的方法,再放手讓學生選學其它幾個自然段。
1、品評詞句,感悟“大”
第一自然段運用比較、列數字、舉例等多種說明方法,集中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大”。教學中,緊扣“大”,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介紹鯨大的段落,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說明鯨大的方法,想象鯨的畫面,逐步形成個體感悟,而后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在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的基礎上,形成共識。
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評理解,體會鯨的特點及作者說明方法,教學時可結合學生反饋情況作如下體會:
課件出示:
句1:不少人看過象,都說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
師質疑:課文介紹鯨,為什么還有寫象呢?引導學生集體將不熟悉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相比較,這樣便于讀者理解、接受新事物,從而認識比較說明法。然后讓學生舉一反三,找找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了這樣的說明方法,自己體會體會)
句2: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我國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有十七米,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
(學生對列舉數字的說明方法已有概念化的認識。教師不必作過多的說明。而真正得從句中體會到這種表達方式的準確性。對部分學生而言,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故意將句中的具體數字改成“很重”、“很長”等模糊概念,讓學生與原文對比,體會表達效果的不同。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了解鯨的特點。)
句3:它要是張大嘴,人站在它嘴上,舉起手來還摸檔到它的上腭;四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嘴里看書,還顯得很寬敞。
(教師設問:“去掉帶點的詞,可以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充分討論、比較,從而感悟鯨的特點,體會舉例說明法及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2、自由選讀,感悟特點
課文的2-7自然段,分別介紹了鯨的進化過程、分類、吃食、呼吸、睡覺及生長的特點,呈并列關系。教學中可以嘗試讓學生自由選讀,自主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在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合作的主動性,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可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交流合作,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朗誦家、小畫家,表演家中的一個角色,分別以特有的形式匯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當朗誦家的讀出鯨的特點,當小畫家的畫出鯨的特點,當表演家的演示出鯨的特點。然后各組推薦代表在全班匯報,教師和其他學生當評委,與匯報同學進行自由交流。
教師針對匯報情況,以學路帶教路,扣住重點詞句適時、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細讀探究,進一步體會鯨的特點及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師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交流點撥:
鯨的進化過程———這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教師可結合學生匯報。利用課件,形象演示鯨的進化過程,再讓學生圖文結合,對照理解。還可利用學生在自然課上學習到的有關知識及課外閱讀所獲得的知識,讓學生談談對哺乳動物的認識,抓住其他哺乳動物的主要特點并與鯨的特點對照,說明鯨不屬于魚類,是哺乳動物。
體會作者準確用詞——當學生匯報鯨的吃食特點這一段時,教師相機出示課件“填空題”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填空,再自讀想象鯨吃食的情景,然后模擬表演,學生對照課文敘述評議,體會作者準確用詞。
體會分類、比喻、圖文結合等多種說明方法——當學生匯報“鯨的呼吸”特點這一段時,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文中插圖或學生繪圖,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與圖畫相應的文字描述,抓住重點句子,體會多種說明方法。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在充分民主、輕松愉悅、樂于探究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而且在課堂中構建了“生生合作”、“生師合作”等多種形式交互進行的主體型的交流網絡。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夜的工作》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在陪同周總理審閱稿件時,目睹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頌了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生活作風,抒發了作者對總理無比崇敬和愛戴的思想感情。選編這篇課文,主要有兩個意圖:一是讓學生受到周總理偉大人格的熏陶;二是讓學生了解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情景,引導領悟課文通過生活小事和運用平實的語言展現人物偉大精神的表達方法。
二、說學生
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的時代背景,學生對周總理生平知之甚少,通過電視、電影或書籍有一些感性認識也比較初淺。而對文章人物沒有一個很深的感情基礎是很難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習時體會也不深刻。因此,豐富學生的課前感知,激發學生的情感對于學生理解本課尤為重要。
三、說教學目標
本文所在單元的訓練重點為“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求學生把心放進文章中去認真讀,認真體會,感受字里行間里飽含的作者的真情實感。課程標準也強調,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為此,根據單元訓練重點和教材選編的意圖,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課文內容,從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
2、領悟本課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現人物高尚品質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的學情,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理解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從中感受周總理偉大人格,并在學習過程中領悟作者選用生活小事,平實的語言表現人物高尚品質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深化閱讀感受。
四、說教法學法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古人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為此,本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情感導讀法,輔以聽、思、說、寫的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聽中揣摩,在說和寫中發展思維,深化閱讀感受,多方面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功。
五、說教學流程
(一)課前信息交流,豐富對總理的感知,積淀情感。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周總理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交流對周總理的認識,豐富對周總理的感知。使學生認識到周總理,一位為了國家,為了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偉大,他的偉大人格感召和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從而為學習課文鋪墊情感基調。
(二)質疑導向,初讀感知。
閱讀教學應注重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本課緊緊圍繞“勞苦”和“簡樸”這兩方面展開。教學時,我首先質疑:課文是從哪些方面敘述周總理一夜工作的?在問題的導向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進行自主學習,或默讀,或小聲朗讀,或大聲誦讀。讀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教師根據學生所談適時點撥,從整體感知的層面了解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習慣。
(三)精讀探究,合作交流。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之后,我讓學生再細細品讀文章,勾畫出描寫周總理的工作勞苦,生活簡樸的句子,反復誦讀,細細體會,在自己感受較深的地方作批注,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小組交流,相互質疑、解疑,最后全班交流。老師只是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相互補充。這樣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體驗了探究的樂趣,合作的愉悅,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創設情景,發展思維。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適時地補充周總理的感人事跡,出示周總理身患癌癥時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學生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加深對文章的感悟,接著我出示滿臉憔悴,夜以繼日工作的總理的課件,讓學生面對著周總理說說心里話,這時學生已深深地被總理偉大的人格所感動,感情的抒發水到渠成。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提升。
(五)讀中悟情,深化情感體驗。
課程標準指出,要在讀中有所感悟。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首先讓學生聽課文最后兩自然段的朗讀錄音,讓學生在用心聆聽中去揣摩作者自豪、激動的心情,再讓學生懷著同樣的心情讀一讀,在讀中去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然后抓住重點詞進行反復的情感誦讀,這樣一遍又一遍的有感情朗讀,作者自豪、激動的心情,對總理無比崇敬和愛戴的感情,已深深感染了學生。使學生在讀中有所領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拓展延伸。
課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為了獲取更多更豐富的知識,走出課堂才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受到周總理的偉大人格的熏陶。我讓學生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并向學生推薦有關周總理生平的文章、影片,然后以《我心中的周總理》為題寫一篇評論。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習領域,豐富了課外閱讀積累,也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實用】語文說課稿四篇】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11-07
語文說課稿03-15
語文《手指》說課稿09-16
實用的小學語文說課稿集合六篇08-08
實用的小學語文說課稿模板五篇07-24
實用的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六篇07-18
小學語文《恐龍》說課稿05-01
《語文》說課稿15篇11-08
中職語文說課稿11-02
語文《觀潮》說課稿范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