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4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的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的聲音,并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比較,認識音量由物體的振動幅度決定,感受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變化。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比較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變化。
【教學準備】
為每一組準備:1把鋼尺或塑料尺、2個同樣的杯子里面裝有不同量的水、1張“杯子聲音高低的實驗記錄單”、一塊釘兩顆釘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播放一段音樂給學生欣賞,問學生:聽了音樂后有什么感受?(讓學生初步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變化)
揭示課題《聲音的變化》
(二)展開新課
1、觀察比較聲音的強弱變化
一把鋼尺,怎樣使它發出聲音?
(1)實驗:使鋼尺的一部分伸出約10cm,用一只手壓住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撥動另一端。注意撥動尺子時避免尺子和桌面撞擊。
先輕輕撥動鋼尺,觀察鋼尺上下振動的幅度有多大,發出的聲音有多強,并用振動幅度的大或小、聲音強或弱作記錄。
再用力撥動鋼尺,與前面的實驗進行比較,尺的上下振動幅度和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復實驗3~4次,體會物體振動時,振動幅度的大小與聲音強弱之間的關系。
(2)實驗活動,記錄實驗結果。
(3)匯報實驗結果
(4)小結: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
音量的單位是分貝。
2、觀察比較聲音的高低變化
(1)實驗: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四個杯子,分別盛水:滿杯,3/4杯,1/2杯和1/4杯。試著用鉛筆和小木棒敲擊杯口,比較發出的聲音。能用聲音高,較高,較低,低來描述嗎?現在記錄單上記錄預測。
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順序,反復敲擊杯口,比較發出的聲音,并做記錄,與預測進行比較。
交流實驗結果,比較實驗預測,對結果進行分析。
(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裝置:一塊木板釘兩個釘子,釘子之前綁一個橡皮筋。
提問:還記得怎樣讓橡皮筋發出聲音嗎?在今天的讓橡皮筋發聲的實驗中,老師有新的要求:先撥動橡皮筋,讓它發出聲音;把橡皮筋拉得緊寫,再撥彈。觀察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撥彈,注意發出的聲音的變化。同時注意,在這個過程中,橡皮筋的振動發生了什么變化?
交流實驗發現,對發現進行分析。
(3)小結: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音高是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一個量。物體振動的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振動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音高的單位是赫茲。
(三)總結
課外拓展:聽聽長短、粗細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
本節課在科學教研員鄧老師和葉老師的點播指導下,我感受頗深:
1、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太少,學生發言的亮點把握不夠。
在我的科學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的時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設計的下個環節是什么,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設之中,對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新的有價值的問題和他們發言中的亮點卻視而不見。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產生聲音強弱的變化的實驗中,學生對于“重復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觀點,特別是有個學生提出:做1次,不能讓我們觀察清楚尺子的變化和聲音的變化,重復做3—4次,能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多么好的發言,的確,反復實驗,反復觀察,就能給我們新的發現,很多科學規律的發現不就是這樣來的嗎?但在課堂上,學生這樣精彩的回答我卻忽視了,如果我當時能對她的發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多少會有一定的發展。因此,我覺得我們在科學課堂上要多關注學生的問題和他們的發言。
2、敢于大膽的處理教材。
新課程科學教材內容的不斷修改,不斷改動,不斷完善。我想,編寫教材的專家們和我們一線老師一樣,也在不斷反思,發現了有些內容編排的不合理。一樣新東西的出現,是在不斷更新中,不斷變化中,才完美的。因此,我們一線老師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教學需要,大膽的處理教材。《聲音的變化》中既有探究聲音強弱的活動,又有探究聲音高低的活動,而接下來一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一整課都是探究聲音高低的活動。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把的教學內容作一個簡單的處理。利用一節課時間設計各種相關活動(尺子振動聲音高低的實驗探究、橡皮筋松緊聲音高低的實驗探究、不同長短鐵釘震動聲音高低的實驗探究等),專門探究聲音的高低變化,一節課專門探究聲音的強弱變化。這樣可以理清學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3、科學教師要加大自己的科學知識儲備量。
在這堂課中,我竟然出現了一個嚴重的科學性錯誤。我認為同樣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樣大小的力去敲打時,盛水越多的杯子,敲擊時發出的聲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擊時發出的聲音越低。水越少,敲擊時發出的`聲音越高;水越多,敲擊時發出的聲音越低;看來,我們科學教師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學知識儲備量。如果有些科學概念,科學實驗現象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誤人子弟。因此,我們平時要多看一些科學雜志,一些科學專著,還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學知識。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必須要有自來水的容量。
總之,通過本次上課,我受益非淺。我相信在專家們的指導下,老師們的幫助下,我在教學中會成長的更快。
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本次習作是五年級語文上冊百花園二習作訓練的內容。要求學生把一次游覽的經歷記敘下來。
要求:
(1)按游覽的順序想一想: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它們的特點寫下來。
(2)把游覽時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
(3)寫的時候,注意運用平時積累的優美詞句。
說教法:
據新課標理念,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學生應該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不拘形式的表達,內容具體感情真實。
這節課我注意讓學生在回憶的基礎上,注意營造輕松和諧的寫作意境,在范文引路的基礎上,盡情地表達,寫實話,抒真情。
課上,我還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并評議習作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1、由名言和圖片引入話題。
2、回憶游覽過哪里。
3、根據習作要求欣賞評議老師的下水文。
4、根據習作要求,小組交流,全班匯報評議。
5、學生習作,全班展示評議。
6、升華情感送上名言。
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中安排一些習作要求及有關的名言俗語,既突出重點,又不只是拘泥于本次習作,使學生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
說課稿 篇3
評委老師,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采山》。
一、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
歌曲《采山》是一首民歌風的創作歌曲。2/4拍, 一段體結構。歌詞生動形象,曲調歡快、活潑,生動描述了小朋友在濛濛小雨中采山的愉快心情
2.設計意圖: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強調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音樂審美體驗的整體把握。以“采山”為主題,通過多媒體創設“走進大山——在山中(向大山問好、采蘑菇等采山活動)——告別大山”的音畫情境并以此為主線,運用多樣方法、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把一首簡單、短小的歌曲,創編成豐滿、立體、有音樂情境的多聲部歌曲,并用歌聲來塑造、表現音樂形象。
二、教學目標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通過歌曲學唱,使學生學會用歌聲表達情感、表現音樂,體會“采山”勞動所帶來的快樂,
2.在音樂情境中啟發學生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歡快地演唱歌曲,并為歌曲配上引子和聲響,完整演繹。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借助多媒體創設音樂情境,使學生在“玩中、動中、樂中”學唱歌曲。
教學難點:學會用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四、 教學準備
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PPT課件來創設“采山”的音樂情境,將活動內容與畫面、音樂相鏈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另外,還需準備鋼琴、歌片、紅色水性筆等教學用具。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二)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組織教學激趣導入(點)
首先借助多媒體播放大山圖片,通過提問:這是什么地方?想不想去看看呢?等問題激發學生走進大山的愿望。
環節二:創設情境初步感受
這個環節主要運用情境教學法和游戲法,通過PPT課件將枯燥的發聲練習、十六分音符節奏學習融合在有趣的“走進大山、模仿山中聲音、采蘑菇大賽”活動中掌握。從而為歌曲學唱及情景演繹作好鋪墊。
片段一:“走進大山”。(點課例片段)看著山林畫面聽著采山音樂,學生仿佛置身于“走進大山”的情境中進行投情表演,不僅激發學唱熱情,還聆聽熟悉了歌曲。
片段二:“模仿山中聲音”。通過模仿山谷回聲(演示“哎羅??);雨聲(點讀)、小鳥聲來啟發學生進行氣息、聲音的訓練,并通過”山林二重唱”(課例片段)練習嘗試為歌曲加入二聲部的聲響伴唱,為歌曲演繹做好鋪墊。
緊接著我用課件創設了“采蘑菇比賽”的游戲活動(點),讓學生先找出蘑菇大小、兩朵一組的排列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按大賽要求合著音樂1、2、強、弱的節拍采蘑菇,(點音樂表演、點擊“跳起舞的蘑菇圖”)以此激發學生在仿真的情境中主動感受歌曲兩拍子的特點。接著(點)通過合著《采山》音樂“拍擊蘑菇舞蹈節奏型”,(點拍演示)感受、認識十六分音符(點)。
隨后,引出歌中(點)重難點句第三句的學唱,(唱演),菇 0 采來 蘑菇 | 嫩又 鮮 0 |”,啟發學生在讀、模仿、跟琴唱的過程中掌握0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環節三:學唱歌曲,深入體驗
這一環節主要是啟發學生用歡快的情緒、輕快、短促、有彈性的聲音唱好歌曲。那么什么叫“采山”?山上有什么可采?有沒有采過山?對于現在的小學二年級學生來說很少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肯定會影響學生演唱時內心情感的表達,因此,教學多媒體在這一環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通過欣賞課件中豐富的野果、(點)野菜、野花等畫面,使音樂與學生生活經驗鏈接,每一張圖片都引來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哇”的贊嘆聲!最大限度激發了孩子們學唱歌曲的熱情,增進對歌曲主題理解與情感表達。
此外,歌曲學唱中,將歌片與音樂通過多媒體同時展示給學生,不僅便捷、直觀、清晰,更能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環節四:表現歌曲,拓展提升
這塊內容是對整節課內容的綜合運用表現。即通過課件提示學生在演唱歌曲前加一個回聲的引子,(點完整歌片)并在演唱中加入前面已練習的“鳥、雨聲的伴唱,然后進行唱、跳、表演的綜合演繹。最后,師生在即興編唱“大山??再見??”的歌聲中告別大山,結束本堂課。
我執教的這節課,在08年浙江省音樂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并得到專家的好評,制作的錄像課在o8年浙江省信息技術與課例整合評比中榮獲二等獎。總而言之,學生在這樣的音樂課中獲得的不只是會唱這首歌?用怎樣的聲音唱好歌?的經驗,而是更多的音樂創造意識與審美體驗。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人體的支持與運動一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六章第一節內容,在課本58頁——64頁。本章是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的第五個一級主題——生物圈中的人,安排了“人體的支持與運動”、“動物的行為”兩節內容。對于人和動物體而言,許多行為的產生都需要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通過運動系統來完成。所以本章節安排在生命活動調節的后面。
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以問題探究為主線,安排了觀察人體的骨骼組成和觀察長骨的結構兩個活動,讓學生在觀察、交流、討論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真正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同時,教材在編寫上還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和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所發展。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以及學生原有的知識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明人體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2.描述人體骨骼的組成。
3.通過觀察說明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長骨的結構以及進行有關骨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懂得體育鍛煉對于運動系統的影響,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生活習慣。
3、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確定本課時的重點是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本節的難點是:長骨適于支持和運動的結構特點。
二、說學生(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學習生物知識,大部分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技巧。學生也從開學初的狀態進入了學習中段的狀態,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人體結構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基于以上的舊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利于進一步探討本節的知識。
三、 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主要通過觀察骨骼的組成和觀察長骨的結構來說明人體適于支持和運動的結構特點。因此本節的關鍵點是讓學生理解以下兩點:
①人體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②人體適于運動的骨骼和骨的結構特點。如何突破這兩個關鍵點呢?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根據生物新課程理念,即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式學習。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觀察法、實驗法、分析歸納法。依據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與此相適應,指導學生學習的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圖片和視頻并分小組討論的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四、課前準備:視頻資料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導入新課從問題入手,我們的身體是如何活動的呢?然后請同學們都來摸摸我們皮膚下面那些硬邦邦的東西好嗎?這些東西在我們身體內起什么作用?學生通過看、摸、思就能調動腦子里已有的信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說出“骨頭或骨骼”,從而說明人體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激發起學生對骨骼的探究。
(二)指導學生認識骨骼:
新課程理念倡導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先采取比一比:對骨骼的認識知多少?使學生對骨骼有一個感性認識,然后播放視頻人體的骨骼組成圖。教師組織學生觀察人體骨骼圖,使學生對全身的骨骼有個基本的了解,然后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人體的分部情況(頭、頸、軀干、四肢),思考人體的骨骼可以分為哪幾部分?對骨骼的組成進行歸納總結并板書。
(三)引導學生了解骨的特點:
這是本節的重點,又是難點,怎樣突出這個重點,突破這個難點呢?
在讓學生觀察長骨的結構時,可以先讓學生想想人體長骨所在的位置,它應該承擔什么作用,這個作用需要人體長骨具備什么樣的結構,讓學生討論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當學生認識統一時,再讓學生觀察長骨的結構。這樣學生一開始就建立人體長骨是一個中空的結構的概念。新的教學理念倡導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而不是看書去獲得。而這部分內容很是抽象,要讓學生動手做,在做中去體驗、去感受、去獲取知識有很大的難度。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在短時間內對實驗材料(動物的新鮮長骨)的準備有些困難,課堂上不能夠進行實物實驗探究。鑒于此我利用教材配套光盤這一資源,播放觀察長骨的結構演示實驗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演示實驗來觀察長骨的結構,學生觀察時,教師先從形態上說明長骨的骨干、骨端,然后指導學生從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長骨的各部分結構(骨膜、骨質、骨髓),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最后由學生歸納,總結出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通過觀察這種形象逼真的演示,以及生活實際的感受,使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逐漸領會骨適于運動的結構特點。以此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認識骨和骨骼的作用: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因此,不是說學生知道了骨和骨骼的作用就行了,關鍵是要學以致用,會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充分體現科學的價值。對這一內容我沒有按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而是做了適當的調整。(因為我考慮到骨和骨骼都比較抽象,如果直接讓學生來認識二者的作用和區別難度較大,所以把這部分內容調整到第四個環節來認識)教師先質疑:假如人沒有骨骼,會怎么樣?引導學生做“寫字”、“吃飯”、“翻滾”這些動作,看看哪些骨參加了運動。學生討論交流,認識骨和骨骼的作用和重要性。接著再向學生進行骨骼的衛生保健教育:請一名學生站在全班同學面前,向兩側、向前彎曲自己的軀干,其他同學觀察判斷:請你說一說這位同學的姿勢是否正確?為什么?師生共同參與作其最后的判斷。
最后教師口頭敘述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解決:(1)如果不小心發生了骨折,還能進行正常運動嗎?為什么?(2)發生骨折后,骨能夠愈合嗎?為什么?(3)少年兒童的骨骼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你們知道怎樣才能使骨骼長得粗壯、堅固,個子長得高嗎?
五、總結拓展:
以“ 這節課我們對運動的主要實體—骨骼進行了學習,你還有問題想繼續研究嗎?” 讓學生有一個向課后延伸的方向,形式可以是次要的,應該重視的是一定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學生只要能提出問題,就說明他們是在思考的,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很有價值,老師也要肯定學生,肯定他提的問題,一定要滿足學生的表達愿望。
六、教學預測
遵循上述的教學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活動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現為:利用一些視頻圖片觀察討論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從探究活動中發現問題,主動獲取新知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和一些應改進的地方,例如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方面。
七、板書設計:
運用如下簡明扼要的板書將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便于學生掌握。
第一節 人體的支持與運動
一、運動系統的組成 三、長骨的結構
骨 骨膜
運動系統 骨連接 骨質:骨密質和骨松質
骨骼肌 骨髓
二、人體的支架——骨骼
頭骨
人體骨骼 軀干骨 上肢骨
四肢骨
下肢骨
總之,對本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這樣的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驗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關說課稿4篇】相關文章:
有關語文《項鏈》說課稿10-01
有關《搭石》的說課稿09-24
有關《巨人的花園》說課稿范文10-16
有關《散步》說課稿模板(通用5篇)10-29
有關于《勸學》說課稿(通用5篇)08-20
有關《盤古開天地》的說課稿10-29
有關《巨人的花園》說課稿(精選5篇)10-16
有關說課稿范文合集十篇07-29
說課稿模板說課稿范文11-08
有關于《巨人的花園》說課稿(精選5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