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說課稿(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腳》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七單元里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課文條理清晰,語言樸實,葉老用細致、簡潔的筆觸把爬山虎的腳描寫得生動具體。
課文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爬山虎美麗的葉子,第二部分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這兩部分實際有著內在的因果關系,沒有爬山虎的腳一步一步向上爬,也不可能有滿墻綠色的葉子。反之,滿墻綠葉的美麗也正襯托出爬山虎的腳向上攀爬的特點。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也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到三小節,學習作者如何圍繞“舒服”、“好看”兩個詞把爬山虎葉子的美展現出來,又是如何從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三個方面介紹爬山虎腳的,以此啟發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二、說學情。
1、爬山虎這種植物對于目前高樓林立的大城市里的孩子們來說還是陌生的。由于學生生活經驗的匱乏,讓他們通過文本來感知爬山虎的樣子、領略爬山虎的美有一定的難度,對學生這個認知上的空白點,教師應予充分的預計,并讓學生在課前對相關知識進行搜集了解。
2、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是學生學習課文的又一個難點。學生對植物的莖、葉柄沒有清晰的概念,很難理解文中一些相關內容的描述。
3、三年級的學生大多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掌握了多種理解詞語的方法,在理解語句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要他們能了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表達方法,依然是一個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針對教材特點和單元訓練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1、在閱讀中自主識字,積累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二、三小節,了解爬山虎美麗的葉子以及爬山虎腳的樣子。
3、通過學習,了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表達方法,并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細致,感受作者用詞的精準。
4、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借助提示詳細說說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用多種方法理解并積累文中描寫爬山虎葉子美的語句。
2、了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表達方法,能詳細介紹爬山虎腳的樣子。
教學難點:
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表達方法。
五、說教法學法。
1、講練結合,滲透方法。
(1)教法:本課時中教學重點應放在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美和爬山虎腳的特點。教學時,我圍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點把事物寫具體”這一訓練重點進行,引導學生集中體會作者是仔細觀察,有序觀察,多角度觀察并抓住事物特點行文,并通過說話訓練等進一步鞏固方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2)學法:教學中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主導學生的“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
2、電子白板輔助教學。
運用電子白板拖動、即時批注、圈畫、播放視頻、音樂、呈現圖片等直觀演示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直觀感知爬山虎的美,學習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表達方法,能借助提示詳細說說爬山虎腳的樣子,從而增加師生互動,關注課堂生成,有利于學生的認知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媒體導入,理清脈絡。
上課伊始,我通過聚光燈由局部到整體展示滿墻爬山虎的圖片,直接引入新課。給人以視覺上強烈的沖擊,讓學生感受到爬山虎的多和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那么美的爬山虎文中究竟是如何描寫的呢?
學生讀題后,我在白板上出示學習要求,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思考:課文哪幾節寫了爬山虎的腳?除了爬山虎的腳之外,作者還介紹了什么?從欣賞圖片到讀課文,問題引領,層層推進,在感知全文的同時,學生很快找到重點語段。在交流時,我隨機出示,以此來幫學生梳理脈絡,理清條線。
(二)深入研讀,品讀詞句。
感知全文,理清脈絡之后,第一步,我組織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首先,我在白板上呈現出文中描寫滿墻爬山虎的相關語段,即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請學生們自由讀一讀,讀完后請學生們思考:從這個語段中你對爬山虎有了怎樣的了解?從哪里看出來的?有了基礎,學生們很快找到關鍵詞“滿是”、“占了一大片”等,并聯系上下文加以理解。而同時,我隨機根據學生的回答在白板上圈畫出相關的詞語,使學生了解到學校操場北面墻上的爬山虎面積非常大。隨后,練習朗讀,為后文作鋪墊。
接著,我以“那么這滿墻的爬山虎在作者的眼中又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引出第二自然段的學習。
我在白板上呈現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并請同學們自由讀,并試著說一說作者眼中的爬山虎是怎樣的?經過充分的自由閱讀和思考,學生交流時,我幫學生總結并隨機圈畫出相關的關鍵詞——舒服、好看。這樣學生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作者為什么會覺得爬山虎讓人看著舒服呢?圍繞這一點,我利用白板的拉幕功能將第二自然段中需要著重講解的部分突出,而隱去其余部分。此外,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弄清不同時期爬山虎葉子的不同顏色,我利用白板呈現不同時期的.爬山虎葉子的圖片和不同時期的名稱,讓學生直接在白板上拖動圖片,將它們一一對應起來。通過對白板上圖片的具體操作,學生既直觀感知了爬山虎葉子的美,又將爬山虎各個不同時期的樣子深深印刻在腦海中,此時再來品讀語句,對文本的體會就更為深刻了。
那么,爬山虎究竟好看在哪?我再次通過白板的遮罩功能呈現出相關語句。此時,學生又找到了一些關鍵詞語:“一順兒朝下”、“均勻”、“漾起波紋”。但是,在對這些語句理解上,學生遇到了困難,此時我就通過圖文對照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詞語,并且進一步體會爬山虎的美。比如“一順兒朝下”是因為葉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葉尖朝下,這樣看起來就有一種別致的感覺。比如理解“均勻”,補充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十分均勻是因為植物會盡可能地利用空隙來獲取更多的陽光,保證彼此都能得到均勻的光照。特別是在講解“漾起波紋”時,因為“漾”字較容易寫錯。我就拖出田字格,利用畫筆,描紅“漾”字。學生一邊看一邊練,進一步明確漢字書寫的筆畫和筆順,有效指導書寫。我利用無限克隆功能復制部首:三點水。讓學生親身參與,在白板上寫出相關的三點水的字。學生對課文中所說到的漾起波紋的情景不太清楚。因此,教學時我通過媒體資料的補充來填補文章空白。此處,我利用白板出播放了一段爬山虎漾起波紋的視頻。
當學生還沉浸在爬山虎的美中時,我抓住時機,讓學生伴隨悠揚清新的樂曲朗讀相關語段。讀出了形,讀出了味,讀出了神。
隨即我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總結:
一直以來,作者把爬山虎的葉子誤認為是爬山虎,而今年他留意了、他發現了,他細細地去觀察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
第二步,我組織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我請學生讀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介紹爬山虎腳的句子,用“——”劃出來。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很容易就在文中找出了相關語句。交流時,我讓學生在白板上劃出有關句子后,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這段話寫出了爬山虎腳哪幾方面的特點?這個問題對三年的學生就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我組織學生逐句品讀。利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學習本節。
經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已經明了,此時出示填空,要求學生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之后,我又利用白板呈現爬山虎腳的各個部分,利用白板的拖動和無限克隆功能,讓學生邊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邊解說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通過填一填,畫一畫,說一說等練習進一步鞏固本課重點,深入了解了作者抓住事物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
(三)總結升華,提煉方法。
讓學生了解,因為作者注意了,留意地觀察了,才發現原來它是有腳的。因此,要想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仔細的觀察,有序的觀察,多角度的描述和表達是至關重要的。最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再一次對課文的1、2、3自然段進行朗讀。
以上就是我對《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第一課時的說課,懇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2
一、教學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課文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中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形象性,提高教學效果,我采用電教手段直觀演示、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看(感性認識)動腦想(進行理性飛躍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解決問題,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結合觀察發展學生的審美情操。
三、教學重點
(一)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二)明白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
四、教學難點
明白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爬山虎
下面是我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四個方面介紹: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1、一開始上課,我通過提問來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課文中關于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過程,學生往往觀察不到,于是我利用課件演示這一過程,讓學生體會作者觀察多么仔細。
2、之后播放課文所描寫有關爬山虎葉子的圖片,理解“均勻”、“空隙”等詞語。
3、通過視頻資料展示爬山虎的葉子,體會“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的動態藝術。
{這一設計是因為對于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以及鮮嫩、茂盛。滿墻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漾起層層的波紋,這樣一幅優美的情景,則是靜止的插圖和單純的文字難以描述的。所以我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欣賞、觀察和思維能力。學生就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到文中的美景,對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體驗。朗讀課文時,學生就能讀出情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細致觀察,建構新知
本環節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和形狀。由于我班學生對爬山虎缺乏認識,對隱藏在葉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腳更是缺乏了解。所以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提高教學效果,我采用電教手段直觀演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實物來觀察爬山虎:
a、腳的位置;
b、腳的形狀;
c、腳的顏色這是課堂上學生觀察爬山虎的情景。
2、讓他們對爬山虎的腳有個大致了解。
3、【課件展示】我借助課件讓學生更進一步觀察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并通過朗讀描寫腳的句子,來想象爬山虎的腳生長的動態效果。由于它的生長過程比較慢,學生如果沒有長時間的認真觀察,不會發現爬山虎腳的生長情況,所以我利用動畫演示讓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過程有更直觀更深刻的印象。
4、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抓住觀察事物的方法。
一是細心觀察(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
二是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后來變彎了。借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段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能力及自主發現探索能力。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生長情況一段時,學生若不仔細讀書,難以準確地弄清楚腳的位置和形狀,利用多媒體的演示,使課文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直觀。既使學生牢固掌握課文內容,深化了對教材的認識,又有利于激發他們參與探究的興趣。為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用腳爬的打下基礎。}
(三)形成評價,自我完善
在這一部分我重點解決爬山虎的腳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一教學難點。
1、首先讓學生劃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爬墻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相互交流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在交流時學生往往把爬山虎的腳爬的過程和動物爬墻混在一起,所以
2、我利用【播放爬山虎爬的.動畫】讓學生完整地觀看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腳先是“觸”著墻,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并由直變“彎”,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加上老師適當的引導和講解。學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一只新腳。本課的重點、難點便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迎刃而解了。}
{這個簡略的教學方案強調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將抽象的不易觀察到的爬山虎腳的爬墻過程用多媒體演示,可以從微觀上對爬山虎的爬墻過程建立準確的認知,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事物的印象,并在創設生動的語言環境中,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過渡: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會怎么樣呢?播放課件讓學生明白沒有觸著墻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
4、之后請同學來談談采爬山虎時的感覺。因為能夠采到爬山虎的同學很少,還有多數同學體會不到爬山虎的腳到底在墻上巴的多么牢固。
5、我通過【播放視頻】學生便很清楚的明白(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6、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之后。便自然而然的體會爬山虎的腳多么具有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四)鞏固練習,歸納總結
1、出示練習,按課文內容填空。
2、結合平日實際談談從中能受到什么啟發?
爬山虎的腳長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根細絲象_______。細絲的顏色是_____。觸著墻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______,顏色也逐漸變成______。它的腳_______在墻上相當牢固。作者是從_______和_______兩個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設計意圖: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練習,鞏固本課教學成果,加深對課文重點部分的理解。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圍繞一個意思寫具體的方法,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留心和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后指定的段落。
2、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觀察一種植物,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注意觀察植物的葉、莖、花、果等。
{設計意圖:鞏固課文重點內容,培養學生默記課文的能力,讀寫結合,把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于實際。}
(六)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采用信息技術與課文相整合,通過動畫向同學們展示了爬山虎的葉子從嫩紅到嫩綠以及腳的生長過程爬墻過程,渲染了課堂氣氛。將抽象的事物,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變得鮮活、直觀,同學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看見同學們個個學習勁頭高漲,讓我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優勢。這是學生們課下自己仿照課文觀察植物寫的小片段。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這篇精讀課文的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爺爺在這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課文介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是通過葉子的變化來講,側重講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排列、動態。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是分三個方面來講。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后講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巴住墻與沒巴住墻的不同結果。
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七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三、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特點和本組課文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徑,以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放全腦為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在藝術的熏陶下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課堂氣氛給學生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是上好一節課好的.開始。于是我以輕快的音樂和簡單的動作讓學生全身心的放松,以飽滿的精神準備上課。(播放上課實錄)通過這個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快就調動了起來,個個精神抖擻。接著我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說出馬的腳可以奔跑、烏龜的腳可以爬行、小寶寶的腳可以走路。以此談話導入課題:同學們我們知道大部分動物都長著腳。
那你們想想看植物會長腳嗎?今天我們就跟著老師一起去認識一種植物的腳。同時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再出示爬山虎圖片。同學們這一片綠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它同樣也長著腳。想不想看看呢?通過這樣的設懸念,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二)、細致觀察,建構新知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教學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自學。于是在這節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比一比
我讓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分隊各組發爬山虎(播放上課實錄),讓學生自己去觀察了解,再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觀察到了些什么?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引導學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特點觀察的。
一是細心觀察,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及“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等等。
二是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后來變彎了,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才會發現沒觸著墻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一點兒痕跡也沒有了。”通過這樣比一比的環節,同學們的積極性很快就調動起來了,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借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2、找一找、讀一讀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找出文中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并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這幾個重點詞進行分析講解。然后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重音、反復多讀,在讀中感悟爬山虎葉子的色澤美、整齊美和微風吹拂時的動態美。這節內容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充分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談話導入: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這樣生機勃勃地爬滿墻,跟它的腳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的腳又是怎樣的呢?于是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我同時板書。再讓學生拿起畫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隨后播放課件予以對比。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也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
(三)、抓重難點、強化認知
在這節教學中,我以演一演、議一議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我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并標出動詞。隨后我出示句子及圖片重點理解觸、巴、拉、貼等詞的準確性。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它并不是像我們人這樣左右腳交替著前進,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這樣慢慢地爬滿墻。然后再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演一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怎樣改?通過大家的表演和討論,進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滿墻的。接著讓學生從“觸著墻”與“沒觸著墻”入手,找出兩個不同的結果。(同時板書)再播放錄象,朗讀全文。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長過程,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
最后,總結課文。
學生提著問題并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我采用提問的方式來總結全文。“學習了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從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4
【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里的一篇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七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并為保護自然環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貢獻。
根據新《大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具體接受能力的情況,我在本課里安排了兩個課時,下面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在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隊員一樣一腳就一腳牢地往上爬。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我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利用實物觀察教學法進行教學。
【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特點和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我選定實物觀察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是因為《爬山虎的腳》首先是介紹某種植物形狀特點的一篇說明性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懂得爬山虎腳的特點,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細致有順序地去觀察某種事物。這個重難點要突破,讓學生充分了解,用講授法或其它教學方法來完成可能難度會很高,而且時間也會很長,唯有選定直觀性的實物觀察法。選定實物觀察教學法在這里我是有三個依據的:
1、從人的認識客觀規律來看,學生的認識總是遵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認識這一規律。
2、從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看,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發展階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學生基本上是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
3、從提高教學效果來看,運用直觀手段獲得的表象,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容易鞏固,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上課時先不慌讓學生打開課本,而是先把實物爬山虎擺出來,實物一出現,學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樣的東西,什么顏色。我再對著實物的腳、莖、葉、以及葉柄等部位進行簡單說明。讓學生來個賞試觀察法,叫學生們先自己觀察爬山虎的各個部位是怎樣的,然后再打開課本看課文作者又是怎樣對爬山虎的各個部位進行觀察和表達的。這樣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也就不難了。
【說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這一程序的設計,目的是通過質疑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
一開始上課,我是這樣說的:“你們知道什么動物會爬墻嗎?那有沒有會爬墻的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會爬墻的`植物,它叫什么名,它是怎樣爬墻的。”
(板書課題)
二、認定目標(賞試觀察)
這一程序就是針對本課的特點和重難點來設定的,也就是突破重難點的一個重要環節。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們的觀察能力,以及提高他們學習的全體參與性。
課題導入后,首先擺出準備好的實物爬山虎,然后進行說明爬山虎的腳、莖、葉柄等分別是指它的哪個部位。讓學生先賞試觀察此物,并用自己的話寫出來,爬山虎各個部位以及顏色之間有什么變化?學生討論后,點拔檢查學生賞試觀察情況,最后讓學生打開課本自讀,看看本課作者是用怎樣的觀察順序來觀察和表達的。
三、導學達標
這一程序的設計,是在學生們充分仔細的觀察實物的前提上和通過結合課文質疑而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更快地突破重難點。
這一程序里我首先是這樣說的:“同學們觀察這植物后,我們再來仔細看看課文。看看作者把這植物叫什么名來的?作者是用什么樣的觀察順序來觀察這種植物的呢?和你原先觀察的順序不同在哪里?作者是先寫爬山虎的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什么?并用筆在課文上畫出描寫爬山虎各部位的句子。”接著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就是拿爬山虎的各個部位的特點、顏色、和它的生長過程、作者是怎樣表達的來指名提問。最后我才來對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做總結,就對爬山虎腳的特點作者是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的總結(教師小結:剛長出來的葉子的顏色是嫩紅的、幾天后是嫩綠的、長大后是綠得新鮮、因為是綠色使人看了舒服;因為它長得整齊、均勻、茂密而不重疊,一陣風的吹過而漾起波紋好看得很。)。從這不僅初步理清了作者的敘述順序和觀察順序,也進一步提醒學生綠色給人們帶來的意義。
接下是對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墻的難點突破,也就是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這也要結合課文和實物讓學生們繼續觀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體中的哪個部位來往上爬的,它是怎么東西爬的。在這點我還加了這樣的一個環節:我把登山隊員登山時的動作給學生們做了兩遍展示,接著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爬山虎是用什么來爬墻,和怎么爬的。然后回顧課文的作者又是怎樣來介紹的,進一步來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同時又讓學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隊員來做比較,它們之間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處?從而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爬山虎是怎樣的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一腳就一點牢”的道理。通過做比較,我還讓學生找出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語句,進一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通過實物、登山隊員的登山動作舉例、學生們的反復觀察、和對照課文比較,我再做適當的引導和講解。這樣子不僅可以輕松地把本篇課文的重難點解決了,也把整篇課文的總體框架拿了下。剩下的字詞,朗讀和指導背誦我都放在了第二課時。
四、達標測評
在這一程序中,我根據在本課時里上過的內容而設計了一道練習:讓學生學著作者的觀察方法用自己的話再對爬山虎腳的特點以及怎么爬山進行描述,并用一段話寫下來。目的是鞏固了所學的內容,再用所學的方法去實踐,也就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再一個是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寫作水平。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時我是于實物觀察教學方法為主來對學生進行講課堂教學,而把板書設計則作為觀察教學方法的鋪助教學。為了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本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主要內容,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請原諒我的板書設計是以圖片形式保存的,目前我還沒有技術貼上去請諒解!)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熏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后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里面藏著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后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采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
布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的秘密》寫片段。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6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熏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后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里面藏著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后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采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布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xx的秘密》寫片段。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對本課的教學進行說明。《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以觀察與發現為主題,為我們編選了4篇課文,意在使學生在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說明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使學生也產生探究的愿望,激起他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選編這篇課文的目:
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
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語文學習能力,他們愿意學,喜歡學也想要學,但對課文中關鍵句和關鍵詞的還不能完全理解。同時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生處在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四年級的學生基本上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理解文中關于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的句子上會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借助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畫一畫,演一演的方式來進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它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過程,同時,教師要提供大量的直觀材料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出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三、說教法、學法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格外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應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所以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創設情境、以讀代講、讀想結合、讀議結合”在與文本充分的對話中突破重難點,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情景誦讀、展開想象、質疑問難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進文本,學會學習,得到發展。
四、說教學流程
這篇課文的課時安排為兩課時,課前安排了預習環節,也就是自學,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自學生字詞,讀通課文,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第二課時重點學習研究“葉子”的特點。下面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導質疑
我會問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你能從這個課題中感受到什么?這樣的設計從課題入手,引導質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形成閱讀期待,為下文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我會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特點,同時在這一環節,我會在學生自己認讀、相互交流的基礎上,相機點撥生字詞的學習,本環節的設計引導學生在自主、深入的與文本對話,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寬松的.閱讀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走進文本,理清課文脈絡。
(三)重點研讀,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語文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應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所以在本環節,我主要通過出示圖片,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關鍵詞句,反復品讀,然后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畫一畫爬山虎,這樣一系列的環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真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體會作者觀察的仔細。
(四)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重體驗、重感悟,課外必要的延伸可以使學生把課內所學的知識更好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本環節中,出示作業,讓學生向爸爸媽媽介紹爬山虎腳的特點,從而使教材延伸到生活,增加了學生的體驗,強化學生情感。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8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它文質兼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向上爬的。從而啟發人們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本組教材也都是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的。基于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學生為主體,遵循閱讀教學的原則,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交流,在自讀、感情朗讀、品讀等形式多樣的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積累精美的語言文字,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留心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是: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是:
爬山虎是怎樣用腳向上爬的。此篇課文的教學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要讓學生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在讀中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整體感知,而后感情朗讀。第二課時直撲重點,學習課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腳的部分,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在讀中充分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以下我著重對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作進一步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學時,我準備采用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讀中體會爬山虎腳的特點。
情境教學法:用聲情并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畫面圖片,拉近學生和文章的距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之間相互啟發、補充,實現思維碰撞,在討論中了解爬山虎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學生具體的學法就是朗讀、討論、勾畫圈點批注,抓重點詞句品、讀、悟,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為了更好的上好這一課,我還準備了視頻錄像、圖片等相關課件。這樣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語言美,音樂美,畫面美,讓學生體會到了上語文課就是美的'享受。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我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再現爬山虎的葉子,讓學生當配音演員,背誦課文中寫葉子的片段,激發學生的情感。我這樣引入: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這千絲萬縷的聯系。欣賞完了爬山虎如此美麗的葉子,可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綠的葉子里面藏著什么嗎?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并進行板題。
【教師創設情境,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調動,就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讓學生對爬山虎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讀,從“爬山虎的腳”入手,直奔重點段“品腳”。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本著這個原則,我在導學第三自然段時,先讓學生采用一貫的圈點畫批的閱讀方法自由讀課文并找出寫爬山虎腳的關鍵句子,然后請同學們讀好這些關鍵句,并在這三個關鍵中找出寫位置、形狀、顏色的關鍵詞,我及時板書(位置、形狀、顏色、)接著提問:細絲是什么樣的?全班齊讀出比喻句(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隨即大屏幕顯示:蝸牛的觸角與爬山虎腳的對比圖,并拓展學生思維,自己說些比喻句,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之后再指導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腳的特點和可愛。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關鍵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爬)。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讓后我再大屏幕顯示關鍵句進行感情讀、品讀。再出示爬山虎的腳與蛟龍的爪子的對比圖,體會葉圣陶爺爺用詞的精準和觀察的細致。課講到這兒,我又預設并這樣拓展:從爬山虎這樣一腳一腳的向上爬的過程中,你體會到爬山虎具有什么樣的精神?不妨用四字詞或你認為好的詞來贊美一下,有了深刻的體會后,我再聲情并茂地范讀,指導注意讀出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加上學生的賞讀、比賽讀,再難的點也會被攻破的。
【這個環節我除了利用視頻等現代媒體課件來直觀理解,更重要的還是依托文本,設計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有效幫助學生化難為易,不僅從知識上去理解把握爬山虎的腳向上爬的過程,更要從文字中感受語文之妙,提高語文能力,提升觀察興趣。】
第四步:自學爬山虎腳的變化這部分內容。
通過學生的默讀、細讀,運用對比的方法自己進行學習,接著看腳的變化圖,腳觸著墻就能活,沒觸著墻就枯萎,從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第五步:欣賞視頻錄像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欣賞完錄像后,我總結:葉圣陶老爺爺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點寫得如此詳細透徹、形象逼真,是他處處留心觀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結果,那么老師也希望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圍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發現世界,用你手中的筆去描繪美好的生活。
第六步: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詞佳句加以背誦,并認真讀讀“閱讀鏈接”的內容,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觀察是一種好習慣。
2、觀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隨時間的變化,利用本課的寫作方法寫一篇觀察日記。
【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可使學生快速提高手寫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說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反面
腳的特點形狀枝狀細絲細致觀察
顏色嫩紅
如何爬觸、巴、拉、貼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的設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更便于學生的理解記憶。】
今天的說課就算拋磚引玉,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9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常識性講讀課文《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一、說教材
根據語文新課標第二學段閱讀要求和第二組訓練項目,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確定為學習課文3~5自然段,指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方向。
①學習作者細致觀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②朗讀課文。
(2 )能力方面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愛生活,做個有心人。
2、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4、教具準備
課件、爬山虎實物
二、說教法
從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看,四年級的學生基本上是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從提高教學效果來看,運用直觀手段獲得的表象,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容易鞏固,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加上我班學生對爬山虎缺乏認識,對隱藏在葉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腳更不了解。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課文第三、四自然段內容的難度,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我設計制作了課件來輔助教學。從情感性的角度出發,我選擇了“情境教學法”,通過用畫面再現情境,用導語創設情境,用朗讀感受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從而讓學生入境動情。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強調讀書是語文課最重要的活動,通過“讀——想——議——再讀”的方法學會讀書,學會合作。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時,以自讀自悟為主,并體現綜合性學習的特點,如讀讀畫畫說說。
三、說學法
1.引導學生預習好課文,理清課文的層次,初步了解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2.讓學生觀察掛圖中爬山虎腳的形狀,為理解爬山虎是怎樣憑借腳向上爬的打下基礎。培養觀察能力。
3.教學中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主導學生的“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討論、交流、再通過老師提問檢查做出總結,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閱讀能力。
四、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我是用問題設置情境導入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爬山虎的葉子,課文第二段圍繞葉子的特點寫得非常具體化,無論是葉子的顏色,還是靜態、動態都給以美的享受,那對于它的腳你們想知道什么?
意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質疑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
在學生發表意見后,對學生說:請大家默讀課文3至5自然段,邊讀邊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的腳。
這一程序是針對本課的特點和重難點來設定的,讓學生一開始就認定目標——了解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第二環節,讀文感悟。
詞句訓練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一個教學重點,加強詞句訓練,更是第六冊閱讀教學的重點。課標上3、4年級的閱讀要求就指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讓學生注意找出關鍵句詞,認真讀讀,體會,感悟。
引導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這樣說的,誰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讀給大家聽?其余的同學請提起筆,畫出寫爬山虎腳的句子。等學生讀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關鍵句下畫出橫線。再請學生在這3個關鍵句中找出寫腳位置、形狀、顏色的關鍵詞,在下面打上點。屏幕顯示這段文字和畫線、打點,是為了突出強調,引起學生的注意。接著讓學生一塊把這3個關鍵句連起來讀一讀,邊讀邊在頭腦里想象畫面。在學生讀文想象后,課件出示,讓學生認一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的。學生說老師板書。
用這幅圖片的目的,是為了以形象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學生記憶爬山虎的每個部位。然后讓學生再讀本段,感悟體會。
討論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這樣說的,請同學們用剛才抓關鍵句、關鍵詞的辦法,在4人小組里學習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在小組里學習,我巡視指導。再讓學生匯報討論情況。
第一步,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顯示出關鍵句、詞。屏幕顯示關鍵句和在關鍵詞下畫上三角形,是為了突出強調,引起學生的注意。
第二步,全班齊讀關鍵句,邊讀邊想象畫面。然后讓學生觀看屏幕,課件演示:(師解說)長出小圓片,細絲變彎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這個動態畫面的演示,是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墻時的一系列變化,了解向上爬的過程,啟發學生明白“彎”“拉”“緊”有一連串的因果關系,由“直”到 “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由于產生了拉力,使它在墻上貼得很緊。這部分教學要引導學生品詞解句,體會作者用詞之妙,重點體會三個動詞的作用,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如果把“觸”換成“貼”不行,“觸”表示速度快。把“觸”換成“貼”不行,那把“巴”和“貼”換一換行嗎?不行,“巴”說明牢固、有力以體會作者寫這段話的時候,用詞相當的準確。正因為如此爬山虎才會“緊貼”墻壁。通過比較使學生明確每個字的深刻內涵。
第三步,探討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向上爬的。這個重難點要突破,比較簡單的方法可以從網上找了幾段視頻,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感受。這樣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但我們仔細思考,取得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來源于視覺,我們語文教學的本真應是文字,因此重點在于如何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的往上爬的。教學中我們是否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教學步驟:
首先,以生活體驗拉近學生與文本描寫的距離。本課描寫的植物,卻用了動物性質的詞語,既然如此,我們不妨用爬山虎的腳和動物的腳或者我們人類的`腳進行聯系比較,看看我們是否可以發現一些問題。我們人類的腳通過抬腿、邁步帶動身體前行,那么爬山虎的腳是否也像我們人類的腳一樣帶動身體前行呢?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提出“觸”、“巴”、“拉”等詞語,使學生知道爬山虎是這樣向上爬的,那么我們人類的腳,向前邁進后面留下的是一串腳印,爬山虎留下的又是什么呢?學生不難發現,爬山虎每前進一步都有“一腳”牢牢的帶動身體,并緊貼在墻上,此刻可以順勢理解了“一腳一腳”的含義,鞏固一下,可以做個比較:“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或“一腳腳”的異同。進而體會出,“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是指腳交替著往上爬,而且跨度很大,而爬山虎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斷地長出腳來,所以,作者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進一步點撥:“葉圣陶老先生用詞多么準確呀,令我們好像看到了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過程,也正是因為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向上爬,扎扎實實、穩穩當當,才使得它的葉子鋪的那么均勻,把全部的美展示給我們看。經過這樣的點撥,自然而然地引導著學生進一步體會爬山虎“葉子”與“腳”的關系。
第四步,指導朗讀,以個別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注意抓住重點詞體會感悟。
獨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學生自由讀,找出關鍵句、詞多讀幾遍。再讓學生說說腳的變化(觸著墻與沒有觸著墻的時候有什么不同),這說明爬山虎的生長與墻有什么關系?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后師相機板書:
意圖:通過學生獨立完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弄清腳的細微變化。
其次,前后聯系,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這部分內容完全可以放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悟。教師讓學生把描寫爬山虎的葉子與“爬”的兩部分內容相比較,聯系前面的質疑,看看你從中都讀出了什么,這應是學生熟練運用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適當提示,使學生明確葉子和腳之間的聯系:爬山虎的莖上有許多葉子,每片葉子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腳,每個腳都是拉著莖和葉子往上爬,它生命力極強,哪里有空的地方,就會努力往那里爬,所以爬山虎能夠爬滿整個墻,顯得均勻;爬山虎的腳用力的方向總是向上的,因而反面的葉尖肯定都全部朝下,從而體會上面的句子。此處,學生可能對葉子一順兒向下理解起來有點困難,可以用實物演示一下,學生自然可以理解,沒必要深究。
第三環節,拓展延伸。
我是這樣對學生說的:你們瞧,爬山虎的腳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頑強,讓我們再來細細欣賞這一墻墻爬山虎,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課件展示一墻墻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樂。)出示這些圖片和播放音樂的作用是: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從而讓學生入境動情。待學生欣賞后,對他們說:孩子們,讓我們捧起課本,帶著剛才看畫面的感受,美美地讀讀課文吧。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用朗讀來感受情境,在語言文字的誦讀中去體會、去領悟。學生讀文后,我用動情的話語創設情境: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了解到大千世界,萬物百態,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學們做有心人,留心周圍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發現世界,用你手中的筆去描繪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給同學們一次展現自己的機會,(出示課件:詩、書、畫、文)請你在“詩”、“書”、“畫”、“文”等形式中選用自己最喜歡的一種來表現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詩”指朗誦簡短的詩文,也可以背誦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書”指選用課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書法創作并展示;“畫”指創作簡筆畫并當眾展示解說;“文”指把你平時觀察到的某種植物最有特點的那部分寫下來。學生創作完后,利用投影儀展示得意之作,培養學生欣賞的眼光。設計這一程序的目的,是給予學生活動的時空,選擇的權利,發展的舞臺。讓他們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機遇,有更多表達情感的平臺。
語文是一門包容性較強的學科,誦讀、想象、創作的完成,掀起一個又一個的課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這是語文課帶給學生的獨特的情感體驗,也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的要求明確指出: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所以結束這節課時,我是這樣說的:課后,請同學們仿照這課的觀察方法去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注意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具體地寫出來。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用所學得的觀察方法去實踐,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
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有利于學生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五:說板書:
腳的位置:莖上
形狀:細絲,像觸角
顏色:嫩紅
6 爬山虎的腳 爬:觸~變~巴~拉~貼 像蛟龍的爪子
沒觸墻:枯萎
變化
觸著墻:灰色牢固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以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本篇課文中用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啟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二、說學生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正好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生理和心理特點變化明顯,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四、說教法學法
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讀中體會爬山虎腳的特點。
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之間相互啟發、補充,實現思維碰撞,在討論中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環節展開: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我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再現爬山虎的葉子,欣賞完了爬山虎如此美麗的葉子,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并進行板書。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讀,從“爬山虎的葉子”入手,直奔重點段“仔細觀察爬山虎的葉子”。【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本著這個原則。
第三步:欣賞爬山虎是葉子的美。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爬山虎是葉子關鍵句子。
第四步:學習爬山虎葉子的變化。通過學生的默讀、細讀,運用對比的方法自己進行學習,從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美。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書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并背誦第2、3、4自然段。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04-23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范文(精選10篇)08-22
爬山虎的腳優秀說課稿范文(精選10篇)04-19
爬山虎的腳作文03-04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5-27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5-25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設計優秀11-14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熱門)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