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精選8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它通過“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西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些農村特有的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2、能力目標:
利用網絡展示文、聲、色的動態效果,創設詩意氛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情趣。
二、媒體設計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通常以單機操作、單線型課件形式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但是,這種課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師用了,其他教師就無法使用,使用不當甚至會造成一種新的滿堂灌──“電灌”。新時期,新課程,新方式,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出了新課題。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以網絡為平臺,設計了課程資源網頁。該網頁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分為美文誦讀、詞義點撥、課文動畫、宋詞簡介、田園佳句等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整個媒體設計具有可選性、實效性、多層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學法
1、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與學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教師的教法實際上是對學生學法的滲透與指導。
⑴“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資助的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理論依據
本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1、在古樂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詩詞:
(讀對讀通)
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教學伊始,在揭示課題前教師先出示了一幅鄉村生活的圖畫,讓學生在古箏樂曲的相伴中欣賞這幅畫面,然后談自己的感受。伴著悠揚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靜的田園氛圍中,學生探究的欲望和閱讀的興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揭示課題之后,指導學生進入“賞韻讀文”下的“美文誦讀”邊聽課文范讀邊借助課后的拼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詞,運用自讀、默讀、齊讀等方式,將這首詞讀正確,讀通順。這部分的多媒體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借助媒體提供的課文范讀、生字注音運用自己的方式將課文讀對、讀通,初步感知詞的內容。
2、在吳音中“走入村居”,悠閑走進詩詞:
(自己讀懂)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之后,再次讓學生帶著感受,對照圖畫讀這首詞。這里采用“以圖畫為先導,以音樂作鋪墊,以語言描繪作引子”的方法,讓學生在想象中朗讀,朗讀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為學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探究,借助“詞義點撥”、“配樂演繹”來幫助理解本詞,感受田園的意境。“詞義點撥”提供了“茅檐”、“醉里”、“吳音”、“相媚好”、“翁媼”等詞的意思,便于學生釋疑詞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詞語,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理解“吳音”我在該詞義邊上設計了一個鏈接,提供了吳方言的定義以及一些簡單的吳方言;而“配樂演繹”中的動畫再現了詞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過這些動畫結合詞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相機點撥,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展開交流。當學生談到讀懂了“醉里吳音相媚好”一句時,相機提了這樣兩個問題:
⑴“這里是誰在講吳音?”
⑵“你想象一下他們會講些什么呢?”同學們便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之后,教師說一段吳地方言,這時學生定是興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講自己所在的吳方言為趣,仿佛個個身臨其境,整個教室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最后,再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詞的意境。學生會在輕松、悠閑的音樂中對詞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這部分的媒體設計主要讓學生借助“配樂演繹”、“詞義點撥”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來讀懂課文。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形成多維度的良性循環,有力的突破了重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在欣賞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
(讀好讀出來)
在學生能讀出意思的基礎上,又該如何使學生的身心與朗讀內容融為一體呢?一首詩詞不但要讀懂而且要讀好,這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放進去,進入“誦讀嘗試”再讀這首詞,談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覺這戶農村人家生活得怎樣?)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生活得很溫馨。”;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羨慕。”;也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毫無一點煩惱,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學們個個說得頭頭是道,可看出他們感受到了這安寧、悠閑的鄉村田園生活,也充滿著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同學們通過字字到位的讀、讀出圖意、讀出韻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讀練習,理解了詞意,領悟了內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借助“意義識記”的方法,結合課文插圖再現詩境,進入“誦讀嘗試”給自己配配音樂,在“誦讀嘗試”一頁中我還設計了“背一背”的鏈接,組織游戲背誦,從而達到積累內化。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樂學、趣學、善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學記》中說:“能博喻然后能為師”,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積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
(讀寬讀下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圖片、文字資料,課上指導進入“宋詞簡介”、“詞人介紹”、“田園佳句”等鏈接進行搜索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再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歌》后,并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如:詩詞朗誦、我來介紹、名句講解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習,能將課前搜集的資料、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課上自己有選擇的點擊媒體所得到知識的進行整合,外化成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魅力。
這樣的整合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促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滲透整合,初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
大語文教學觀認為,語文教學要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把學習延伸到課外。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協商交流的空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及時的反饋評價,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總結
《清平樂·村居》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資源,創設情景;運用教材,感知課文;整合課程資源,質疑探索;處理信息,拓展學習,最終達到知識建構的目標,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 2
教材解讀: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本單元教材是以童年為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
整首詞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接觸過宋詞,對詞這一種體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讀通讀懂這首詞應該不是太難,主要是要領悟詞的意境和詞人情感比較有難度,需要好好引導。
目標預設:
對于五年級古詩文教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我們可以從這一學段目標中歸納出古詩教學的“六字方針”。即:誦讀、感悟、積累。依據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結合教材解讀、學情分析及單元訓練重點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1、認識“醉媼鋤剝”四個生字,正確讀寫“雞籠蓮蓬”等詞語。預計98%的學生能夠掌握。
2、通過看注釋,邊讀邊聯想詩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詩詞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詞句的意思。預計93%的學生能達到目標。
3、通過古詩詞的學習,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預計90%的學生能達成目標。
4、感情朗讀詩詞,并背誦詩詞。預計97%的學生能達成目標。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并理解課文內容;教學難點是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受到美的熏陶。我準備運用圖文對照,想象說話,表演等方式引領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學法:
教學中教師運用音樂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導學生入境,領會詞的意境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運圖文對照、小組合作、想象說話等學習方法達成學習目標。
教學流程預設:
本課的教學設計,初定為五個環節。
環節一、歌曲導入激發興趣
1、課前播放歌曲《清平樂·村居》,學生在歌聲中開始學習新課。
2、聽了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首歌曲的內容,也是《古詩詞三首》的第三首詞《清平樂·村居》。板書課題,解題,齊讀題目。
這個環節的設置以歌曲《清平樂·村居》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充滿期待。大概用時3分
環節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讀,是詩歌教學之魂。學習詩詞首先要能讀通讀順,為下面的理解詞意、品讀詞境做好鋪墊。初讀課文時,給學生設置一個訓練坡度:讀準,字正腔圓;讀流暢,表現韻律。首先,要求讀正確,關注“剝”、“媼”、“蓬”等字的發音,感受詞的'韻腳;接著力爭讀出詞的節奏美。并通過反饋交流,解決了難以理解的字詞,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本環節預計完成學習目標1,用時約9分
環節三、自主研讀,感知大意。
古詩詞有著“詩中有畫”的特點,教學時我請學生靜心默讀《清平樂·村居》,借助注釋、工具書、課文插圖理解詞意,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詞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問題,就和周圍的學生交流交流。在學生自學探究,默讀釋義的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自學情況。而后,引導學生交流自學結果,弄懂詞的大概意思。并連起來說說整首詞的意思。這個環節的設置主要是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去感悟。使學生獲得主動學習的積極情感,產生學習的自信心。真正做到讀懂課文。本環節預計完成了學習目標2的后半部分,教學重點得以突破,用時約6分
環節四、品讀想象,感悟詞境。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接觸過宋詞,讀通讀懂這首詞應該不是太難,主要是要領悟詞的意境和詞人情感比較有難度,需要好好引導。因此,我先請學生輕聲朗讀這首詞,用心感受這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圖?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這是一幅美麗幸福的村居圖。然后,引導學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過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想象這幅村居圖的美麗并把想象貫穿到朗讀中。
抓住詞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寫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溫馨的生活。其中對于每一句的學習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學習“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主要運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媼的幸福;學習“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句時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最喜、亡賴、臥”等重點詞同時借助于課文插圖、想象、朗讀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與幸福。最后,達到熟能成誦。此環節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想象畫面,生成情感。用各種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本環節預計完成了學習目標3及2的前半部分,教學難點得以突破,用時16分。
環節五、拓展延伸,引領積累
這一板塊的學習把學生的思維又推進了一步,在學習本首詞的基礎上教師推薦了楊萬里的《稚子弄冰》,引領學生進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并積累相關描寫田園風光,童心童趣的詩詞,課內課外結合,促進學生有效積累古詩文。此環節預計完成了學習目標4,用時約6分。
當然,這只是預設,教學中肯定會有新的生成,我會努力根據學情的變化及時來調整我的教學策略的。
《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詞,它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整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借助畫面與注釋,了解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詞的一般特征。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向往。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讀的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感受江南鄉村的清新秀麗、安寧祥和之美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探究過程體驗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學法:
1.“讀、看、聽、想、表達”等多種學習方式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賞析”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說教學環節
本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鮮明地勾勒出來,語言清新秀麗,淺顯易懂。為了讓學生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我按照“讀準、讀好、讀懂”的思路,一直把“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我設計如下教學思路:
一、定向導學。
學生接觸詞很少,怎樣讓他們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我通過層層滲透,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制定目標,我引導他們慢慢完成目標,從而不斷滲透我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評。
3、抽生讀并正音。
讀,是詩歌教學之魂。初讀課文時,給學生設置一個訓練坡度:讀準,字正腔圓;讀流暢,表現韻律。首先,要求讀正確,關注“剝”、“蓬”等字的發音,感受詞的韻腳;
三、初讀賞析,感悟詞境。
古詩詞有著“詩中有畫”的'特點,教學時,我嘗試從再現詩的畫面入手。
讓學生說說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著再體會村居的人美:翁媼的相媚好,大兒鋤豆,中兒正織雞籠,小兒剝蓮蓬。讓學生結合畫面感知詞意,體會村居的無憂無慮,幸福自在。
四、總結提升,感悟詞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尋常的田園生活,作者辛棄疾為何如此沉醉呢?此時,一段詞人生平資料的展現,恰到好處,再次展現了國泰民安的內涵。
五、強化訓練
課堂內主要設計了兩個作業:一是背誦,一是小練筆。這個過程,既需要學生“入乎其內”,又需要學生“出乎其中”,從總體上把握詩詞,并且把握的是詩詞的精髓,再現的是詩詞的神韻。同時,它以靈動的思維靈動的形式保持了詩詞的靈動性,學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寫出美。
《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 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適時引領學生理解“翁媼”“無賴”等詞語的意思。
3.朗讀課文,放飛想象,感受鄉村田園生活的靜謐與美好,體會詞人對溫馨、平和的鄉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領學生總結并運用“看圖猜一猜”“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議一議”的方法學習古詩詞。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鄉村田園生活的靜謐與美好。
【教學進程】
一、課前熱身,感受鄉村美景
1.同學們喜歡背古詩嗎?誰來背上一兩句?
大家會背很多詩,可古人不像咱們這樣背詩,古人是吟詩(強調“吟”)誰來吟一吟?
2.聲音放慢、搖頭晃腦還不算是真正的吟,必須用心去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畫面。
二、初讀感知,讀通讀順,明晰詞的形式特點
1.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板書)——清平樂村居。請同學們看老師寫課題。(寫字像做人一樣,來不得半點馬虎)
齊讀課題。
2.(板書:村居)看到“村居”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師板書“村居”)
同學們的想象力很豐富。下面老師再考考大家。(師板書“清平樂yue”,并齊讀)
“清平樂”這個詞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呢?
(有水的地方給你什么樣的感覺?清涼舒適。這是一首清靜平和的音樂,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
3.看來,有了豐富的想象,一個普通的詞也會變得有靈性、有生命,就活起來了。學語文就要這樣。
指讀:清平樂村居
4.師介紹:“清平樂”是詞牌名,清平樂是一首曲子,是用來演奏的。這樣的曲子給你怎樣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詞牌的詞都給人一種清靜、平和、舒適的'感覺。)
三、初讀感知,疏通部分生字新詞
1.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朗讀課文,要把課文讀得字正腔圓,一字不差。
2.學生自讀課文。提醒:輕輕地讀,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去尋找那種清靜、平和、愜意的感覺。
3.檢查初讀。
誰來都給大家聽?
(讀得正確即可,教師相機正音。)
教師相機正音,指導書寫“鋤豆”的“鋤”。
指名學生朗讀。
齊讀全詞。
5.讀著讀著,你發現了什么?
(詞的特點:長短句;詞有詞牌名;詞有上下片;詞是押韻的。)
6.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詞,看看有沒有哪個字、哪個詞語、或是哪個句子不理解。
有問題嗎?有了問題,怎么辦?
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方法:看圖猜一猜、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議一議。
學生自主學習。
7.交流釋疑。
我們先來說一說,經過討論解決了哪些問題?
預設:“翁”是什么?請大家看這個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個“公”字,那就是說“翁”指老公公。
“媼”字左邊一個“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媼就是指白發蒼蒼的老年夫婦。
預設:誰知道“溪東”這個詞的意思?
預設:“鋤豆”這個詞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聯系上下文。哪位同學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鋤豆就是鋤豆子地里的雜草)
我們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過,我們總是在錯誤中長大的。
四、再讀課文,感受韻律之美
1.我們理解了一部分詞語的意思之后,再來讀一讀這首詞。生齊讀。
2.聽到你們讀,老師也非常想讀。
師努力用清新的語調讀,力求讀得入情入境。
3.你們知道老師為什么讀得好嗎?
“詞”也叫長短句,句子有長有短,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
“小”“草”“媼”(課件讓這三個字閃爍),發現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個字韻母都相同,都有“ao”)
韻母相同或相近,這就是押韻。古人寫詩寫詞講究押韻,所以詩詞讀起來瑯瑯上口。大家把詞的上片讀讀,感受一下。(生讀)
我們看詞的下片哪些字押韻?(東籠蓬)
讀一讀,再次感受一下。
這首詞有意思嗎?我們再讀一讀。
五、放飛想象,浸潤靜謐之美
1.孩子們,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著讀著,你的眼前浮現出哪些畫面?
(生簡介畫面:鄉村美景圖、翁媼對話圖、大兒鋤豆圖、中兒編織圖、小兒臥剝圖)
2.品環境
好茶需要慢慢飲,好詞需要細細品。下面我們就細細品來,用我們的想象去品出詞中的圖畫。
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這家的居住環境。誰來讀詞的一二兩句?
你從這兩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詞人為什么說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賞景不僅僅要用眼睛,還要學會用耳朵來聆聽!(課件播放潺潺的溪流聲)
這樣的美景屬于你,美美地讀一讀吧。
讀到這里,老師有一個疑問,“茅檐”是用泥巴壘的墻,茅草蓋的房,又矮又小,很簡陋,為什么還給你們產生這樣美的感覺呢?老師告訴你們:很多詩人都有“茅檐”情結,“茅檐”這個詞在詩人的筆下頻頻出現。
一個“茅檐”,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寧靜的詩意的小鄉村。讓我們把這種美好的感覺讀出來。生齊讀。
3.品人物
在這樣美的環境里住著怎樣的一家人呢?請接著讀下面。
這一家一共有幾口人?
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預設:
品小兒
我最喜歡小兒,因為他很可愛。
從哪里可以看出小兒可愛呢?
我說:“你是個無賴,你高興嗎?”
為什么?
那作者為什么說小兒是“無賴”呢?(活潑、可愛)
是的,古代有許多詞的意思到了現在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古今詞義的差別,今后我們還會遇到這樣的詞。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小兒可愛呢?
品“臥”。“臥”是什么樣的姿態?
“臥剝蓮蓬的樣子”能想象出來嗎?
(很專注,很認真,還會哼著歌,一會兒還會仰著,高興就打個滾,搖頭晃腦,晃動著小腳,側著身子,用手托著頭……)
師生小結提升:是的,小兒臥的姿勢可多了,他愿意仰著就仰著,愿意……
師引說: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愜意……
難怪冰心奶奶說,“除了宇宙,世上最可愛的就是孩子”,就是你們,就是這個小兒。誰來讀讀這句?
品大兒和中兒
喜歡大兒,因為他很勤勞。
喜歡中兒,因為他會編織雞籠。會編織雞籠,那就是說他——心靈手巧
品翁媼
師講解:雖然他們年歲逐增,青春不再,容顏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們常說老小老小,其實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樣可愛。前面有同學提出“相媚好”這個詞不懂(課件突出“相媚好”)。你們看圖,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親熱的聊天,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兩個人很親熱地說著有感情的話。他們嘴里操著吳音會說些什么呢?
老人們,這么親密地、甜蜜的說著話兒,拉著家常,這就是——相媚好。
如果此時大兒、中兒、小兒聽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呢?
孩子們,你們覺得這一家人生活得怎樣?(幸福、甜美、快樂、溫馨、自由自在、與世無爭……)
你們看,他們每個人都在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干自己喜歡干的活,真是各得其樂。你們向往這樣的生活嗎?師引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僅僅是“翁”和“媼”醉了嗎?還有誰醉了?(詩人、我們)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讓我們也醉一回吧!(放音樂,配樂朗讀)
讓我們閉上眼睛,記住這首清平樂。
聽了同學們的吟誦,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幅畫,仿佛聽到了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讓我們再來美美地吟誦這首清平樂!
六、拓展延伸,品悟作者心境
1.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會對這一個普通農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2.老師這兒有一份資料,請同學們讀一讀:
(補充資料:辛棄疾出生在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那時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領,因此辛棄疾從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復河山。正當辛棄疾雄心勃勃、壯志凌云的時候,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擠、打擊辛棄疾,把他發配到江西上饒一個偏僻的小鄉村。在這個小鄉村,辛棄疾一呆就是二十年。然而,在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鐵蹄的踐踏下生活,辛棄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卻無法施展報負,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歲的老人僵臥病榻,高呼:殺賊!殺賊!然后悄然離世。)
3.辛棄疾為什么會向往著一家五口靜謐美好的生活呢?
4.讓我們再次記住這首清平樂。
《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態的描繪,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結合本單元教材分析、教學要求和本課教學要求,依據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會認會寫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二)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背誦課文,熟讀并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默寫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體會詩詞的意境;
難點: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則對詩歌背后蘊含的詩人情感不能深刻的體會到。
三、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在教法上,我主要運用對話法和情景創設法。教師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因此我會通過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詩歌。寓教于樂,通過情景創設,不僅能讓學生如親臨般體會詩歌,且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教法:“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 “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等。
(二)學法
現在的學生的學習大多依賴于家長和老師,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培養他們在學習上的獨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學習古詩,首先要多吟誦,再根據詩詞與吟誦去理解詩意。因此,在學法上我主要采取合作交流法和誦讀法,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且多次的誦讀,從而初步理解詩意。
四、說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下面我分別說一下我的教學安排:
1.引導發現導入新課
出示今天的新課,接著通過詩與詞的對比觀察發現“詞”的特點,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再指名讀,評議是否正確、流利,重點糾正“樂”、“媼”、“亡”和“剝”的讀音。在聽錄音,進一步校準字音。在講解字音的同時講解字詞的意思。再全班讀,指出缺乏感情后教師范讀。再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全班讀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讀。
在通讀全詞的基礎上,憑借注釋以及學生自己的理解,讓學生先同桌間相互交流,說出已知和未知,再進行全班交流,了解整首詞的意思。之后指名說大意,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3.細讀課文慢慢品讀
這首詞中有描寫景物也有描寫一家人的形態的句子。我將這首詞所處的環境、翁媼對話和兩個兒子勞作、小兒剝蓮蓬這幾個畫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教學,采用讀想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借助畫面的具體形象,通過朗讀感悟這農家生活的幸福與樂趣。
在這個過程中,我緊緊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即通過動作等描寫體會童年快樂時光展開教學過程。這樣以句帶篇,以點帶面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并且注重以生為本,以讀為本,尊重?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真正達到以讀促情、以讀感悟。
4.補充總結深化理解
在對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品析之后,我出示了作者簡介,真正的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而應拓展到更廣闊的生活天地中。引入作者簡介,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有助于引導他們去閱讀與本文內容相關的小說原作,拓展文學視野,增加文化積淀。
補充辛棄疾生平及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使學生能更好地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明白作者寫作這首詞表達了對這么一種無憂無慮、一家人幸福美滿的生活的贊美之情。
5.輔助背誦減輕負擔
接著,讓學生進行背誦。先是根據PPT的畫面提示進行背誦,再是離開畫面進行背誦。爭取在課堂上完成背誦任務,減輕學生的課余負擔。
6.板書設計
清平樂·村居
宋 辛棄疾
茅檐 溪 草
翁媼 相媚好
大兒 鋤豆
中兒 織雞籠
《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 6
一、教材分析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達了詞人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之情。詞的上闋勾勒環境烘托氣氛,下闋則集中描寫這一農戶的三個兒子,生動地展現了他們不同的形象和活動。全詞語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意境優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感染力,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教學的重要篇目。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古詩詞閱讀基礎,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理解詩詞的大意。他們對古代農村的生活場景充滿好奇,但由于生活閱歷的限制,對于詞中所蘊含的意境和情感可能理解不夠深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去感受詞中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激發他們對古典文學的熱愛。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理解詞中重點字詞的意思,掌握詞的基本內容。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想象、情境創設等方法,體會詞的意境,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理解詞的內容,體會田園生活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通過描寫田園生活所表達的深層情感,體會詞中“醉”字的豐富內涵。
五、教學方法
采用情境教學法、朗讀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相結合。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詞中的田園世界;以朗讀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感悟意境;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討論,深入理解詞的內涵。
六、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古代農村生活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描述所看到的畫面,從而引出課題《清平樂·村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初讀感知
讓學生自由朗讀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指名朗讀,糾正讀音錯誤。然后引導學生默讀詞,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詞的大意,思考詞描繪了怎樣的場景。
3. 精讀感悟
(1)上闋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環境的詞句,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讓學生想象畫面,感受鄉村環境的優美寧靜,理解其對烘托氛圍的作用。
(2)下闋教學:重點分析三個兒子的形象。通過朗讀描寫大兒子、二兒子、小兒子活動的詞句,讓學生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體會他們的勤勞可愛,感受農村生活的和諧幸福。
(3)情感體會: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會描繪這樣一幅田園生活圖,體會作者對這種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與向往之情,理解“醉”字不僅是陶醉于田園美景,更是對這種美好生活的沉醉。
4. 朗讀背誦
多種形式朗讀,如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詞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最后引導學生背誦。
5. 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拓展閱讀視野,加深對田園題材詩詞的理解。
七、板書設計
采用圖文結合的板書形式。中間主板書書寫詞的題目、作者以及上闋描寫環境的詞句和下闋描寫三個兒子的詞句,左右兩邊副板書分別配上簡單的田園風光圖和三個兒子活動的簡筆畫,這樣的板書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 7
一、教材解讀
《清平樂·村居》是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所作的一首田園詞。它以簡潔明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與情趣的農村生活畫卷,從茅檐、小溪、青草等鄉村自然景物,到翁媼、三個兒子等人物形象,無不展現出鄉村生活的質樸與美好。詞牌名“清平樂”規定了詞的格律和曲調,題目“村居”則點明了主題。這首詞對于學生了解古代田園生活、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一些古詩詞,對古詩詞的基本形式和誦讀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他們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但對于古代農村生活的認知相對有限,在理解詞中蘊含的情感和意境時可能需要教師的引導與啟發。不過,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可以在教師的組織下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清平樂”“翁媼”“無賴”等詞語的意思;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詞。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想象、討論等學習方法,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的意境,感受作者對田園生活的贊美之情。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四、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理解詞的內容,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詞中的意境,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描寫景物和人物來表達情感的。
2. 教學難點:體會詞中“醉”字所蘊含的豐富情感,理解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和平安寧生活的渴望,感受古典詩詞的含蓄之美。
五、教學方法
1. 誦讀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詞的韻律美、節奏美和意境美。
2. 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展示古代農村生活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中的畫面和情感。
3. 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詞中人物形象的特點、作者的情感表達等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六、教學過程
1. 趣味導入
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如“一把刀,順水漂,有眼睛,沒眉毛。(打一動物)”謎底是魚,然后引出古代農村生活中常見的`捕魚場景,進而引出課題《清平樂·村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 初讀詞文
(1)學生自由朗讀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感受詞的節奏。
(2)教師范讀,強調詞的韻律和節奏,讓學生跟讀,體會詞的音樂美。
(3)指名朗讀,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評價,糾正讀音和朗讀節奏的錯誤。
3. 理解詞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主理解詞的大意,圈出不理解的字詞。
(2)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疑難問題,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共性問題。重點講解“清平樂”“翁媼”“無賴”等詞語的意思,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基本內容。
4. 精讀賞析
(1)上闋賞析:引導學生找出上闋中描寫自然景物的詞句,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感受鄉村環境的清新優美,體會作者對鄉村自然景色的喜愛之情。
(2)下闋賞析:讓學生分組朗讀描寫三個兒子的詞句,分析每個兒子的形象特點。大兒子在溪東鋤豆,表現出勤勞懂事;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展現出心靈手巧;小兒子臥剝蓮蓬,天真可愛、無憂無慮。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體會農村家庭生活的和諧幸福,感受作者對這種田園生活的向往。
(3)情感體會:引導學生思考詞中的“醉”字有哪些含義,讓學生結合詞的內容和背景進行討論。“醉”不僅是指翁媼因喝酒而醉,更是陶醉于鄉村美景、和諧的家庭生活以及這種安寧的田園生活氛圍之中,從而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之情。
5. 朗讀背誦
(1)多種形式朗讀,如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男生讀上闋,女生讀下闋,教師讀旁白)等,讓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體會詞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
(2)引導學生根據詞的畫面和節奏進行背誦,先嘗試背誦上闋,再背誦下闋,最后連起來背誦整首詞。
6. 拓展延伸
(1)讓學生欣賞辛棄疾的其他田園詩詞,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比較其與《清平樂·村居》在內容、情感、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異同,加深對辛棄疾田園詩詞風格的了解。
(2)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改寫這首詞,或者根據詞的內容創作一幅畫,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養。
七、板書設計
主板書: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上闋:茅檐 溪 草 景美
下闋:翁媼 大兒子 二兒子 小兒子 人樂
“醉”:景、人、生活
副板書:
重點詞語解釋:清平樂、翁媼、無賴等
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能夠突出教學重點,幫助學生梳理詞的結構和內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
以上就是我對《清平樂·村居》這篇課文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 8
一、教材分析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經典的田園詞。它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鄉村一戶人家的生活場景,展現了鄉村生活的寧靜、和諧與美好。詞中既有清新自然的鄉村風光描寫,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又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如“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以及對三個兒子不同活動的描寫。通過這些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由衷贊美和向往之情。教材選編此詞,旨在讓學生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體會古代田園生活的韻味,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二、學情剖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對詩詞的韻律、節奏有了初步的感知,也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由于他們長期生活在現代都市環境中,對于古代田園生活的認知較為模糊,在理解詞中所描繪的田園意境和作者復雜的情感時可能存在困難。但他們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導他們通過多種途徑深入理解詩詞。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準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理解“相媚好”“無賴”等重點詞語的含義;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掌握詞的基本結構和內容。
2. 過程與方法:借助朗讀、想象、對比等方法,理解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詞中人物形象,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與和諧。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向往,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之情,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理解詞的內容,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意境。通過朗讀和想象,描繪出詞中所展現的鄉村生活畫面,體會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喜愛。
2.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借田園生活表達的深層情感,理解詞中所蘊含的對和平、寧靜、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同時,領悟古典詩詞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五、教學方法
1. 朗讀感悟法:以讀促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詞的韻律美、節奏美,感受詞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情境教學法:運用多媒體資源,如圖片、音頻、視頻等,創設生動的田園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古代農村的風貌,加深對詞的理解。
3. 問題引導法:設計一系列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深入探究詞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六、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一段優美的田園風光視頻,配以輕柔的古典音樂,讓學生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感受田園生活的寧靜與美好。隨后提問學生是否向往這樣的生活,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 初讀詞章
(1)學生自由朗讀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感受詞的韻律和節奏。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
(2)指名朗讀,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對朗讀情況進行評價。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示范朗讀,強調易錯字音和節奏的把握,如“清平樂(yuè)”“翁媼(ǎo)”等。
(3)全班齊讀,再次鞏固朗讀效果。
3. 理解詞義
(1)學生自主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詞的大意,圈畫出難以理解的字詞。
(2)小組合作交流,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教師參與各小組討論,適時給予指導和幫助。重點講解“相媚好”“無賴”等關鍵詞語的含義,通過聯系上下文、舉例等方式,讓學生理解其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
(3)教師檢查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情況,通過提問、填空等方式進行反饋,確保學生理解詞的基本內容。
4. 精讀品味
(1)上闋品味:引導學生仔細品讀上闋,找出描寫鄉村自然環境的詞句,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讓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從而感受鄉村環境的優美、寧靜與質樸。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這些簡單的詞句勾勒出的田園風光圖,感受其用詞的精妙。
(2)下闋品味:組織學生分組朗讀下闋,討論詞中描寫的三個兒子分別在做什么,他們的形象是怎樣的。通過分析大兒子“鋤豆溪東”的勤勞、二兒子“正織雞籠”的專注、小兒子“溪頭臥剝蓮蓬”的天真可愛,體會農村家庭生活的和諧與幸福。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這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贊美之情。
(3)情感體會:引導學生思考詞中的“醉”字蘊含著怎樣的情感。讓學生結合詞的內容、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深入探討。教師適時補充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描寫田園生活背后所寄托的對和平、寧靜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憂慮。通過對“醉”字的解讀,讓學生領悟古典詩詞含蓄委婉的情感表達方式,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5. 朗讀背誦
(1)在理解和品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通過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配樂背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體會詞的意境和情感,加深對詞的理解和記憶。
(2)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詞的韻律和節奏,以及詞中描繪的畫面,進行背誦。先讓學生嘗試背誦上闋,再背誦下闋,最后連起來背誦整首詞。教師可采用填空、提示等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完成背誦任務。
6. 拓展延伸
(1)讓學生搜集辛棄疾的其他田園詩詞或同時期其他詩人的田園作品,進行閱讀欣賞,比較其與《清平樂·村居》在內容、風格、情感表達等方面的異同,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加深對田園詩詞的理解和認識。
(2)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以《清平樂·村居》為藍本,創作一篇短文或一幅繪畫,描繪自己心目中的田園生活場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養。
七、板書設計
采用提綱式板書: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上闋:鄉村環境——茅檐 溪 草 (寧靜優美)
下闋:人物活動——翁媼 (相媚好)
大兒子(鋤豆)
二兒子(織雞籠)
小兒子(剝蓮蓬) (和諧幸福)
情感:醉——田園生活 (熱愛向往)
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清晰,能夠直觀地展示詞的主要內容和情感脈絡,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加深記憶。
以上就是我對《清平樂·村居》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清平樂村居》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清平樂村居說課稿10-26
《清平樂村居》說課稿08-28
清平樂*村居10-23
清平樂·村居10-29
清平樂·村居02-15
清平樂.村居08-26
清平樂·村居10-28
清平樂村居07-31
清平樂·村居06-17
清平樂村居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