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合集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7課《蟋蟀的住宅》。拿到這篇文章,我讀了十遍。
前兩遍我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讀這篇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觀察隨筆,感受到文章結構的緊湊鮮明、語言的生動形象、描寫的細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確是“偉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這一小昆蟲對生活的無限熱愛;還感受到作者通過擬人手法傳達出的對蟋蟀的無限喜愛之情。可以說,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類對小昆蟲、小生命的贊美詩。
第三四遍,我站在學生的立場讀,讀后產生了一些疑問:學生對蟋蟀熟悉嗎?他們理解什么叫“隨遇而安”嗎?學生能從擬人寫法中感受到什么呢?這么一個“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的洞穴怎么談得上偉大呢?因為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們總是喜歡拿著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這么小的一個洞穴對他們來說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師的立場讀,我找了我和學生在閱讀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為什么說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樣用擬人的手法來表現這一偉大工程的?這之后的四遍,我在閱讀中積極地思考:怎樣構建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怎樣組織一個和諧的綠色的對話的課堂。思索再三,我將目光鎖定在建構主義理論,鎖定在其下的“拋錨式教學法”并作了教學設計。
據上述對教材、學生及教學理論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作了如下安排:
1.學會本課生字詞,會認“宅、蔽、棄、慎”等7個生字,會寫“棄、毫 、遇 、擇”等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住宅、選擇”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重點語句的品讀,理解“蟋蟀住宅是偉大的工程”的深刻內涵,感受蟋蟀“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品質。
3.體會文章中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學習科學家探索大自然、熱愛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愛觀察的好習慣。
教學目標設計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重點是第二點,教學難點是第三點。
本課教學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通過對話交流達成1、2兩個教學目標,第二課時則在第一課時學習基礎上繼續對話交流以達成教學目標三。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的流程安排作一說明。
第一課時我根據“拋錨式教學法”,安排了“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理解“隨遇而安”,對比引出課文,用時5分鐘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自己建構的過程。所以產生學習活動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學生的背景知識和新知識之間有一定的相關度。而教師幫助創設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關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這第一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從“說自己的家或小房間”入手,創設一種“用心創造生活”的情境,進而引入昆蟲世界,理解一般昆蟲的“隨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隨遇而安”,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理解了對他們來說存在一定難度的“隨遇而安”一詞,為后面感受蟋蟀的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精神和其住宅的“偉大”打下了基礎。[小精靈兒童第二環節:確定問題,學生二度讀文,交流閱讀感受,用時10分鐘
在此環節主要完成兩件事情,一是學習生字詞,字詞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環節注重將字詞學習與課文語句、課文內涵結合起來進行,幫助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初步感受其住宅的“偉大”,這就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下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關注,真正實現兩者的統一,使學生取得扎實的學習成效。第二件事是確定一個大家共同學習的問題,我認為,語文教學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學生的閱讀體驗,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什么”和“你獲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兩個問題來啟發,并最終確定本節課的研究問題:“為什么說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雖然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但是正如建構主義所認為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每個認識世界的個體來說是共通的,這就為確定相同的研究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可能。
第二環節:自主學習,學生默讀課文,深入體會“偉大”,用時5分鐘
默讀的好處是能夠促進人的自主思考,使閱讀實現個性化,同時實現新信息與學生背景知識的聯系和建立。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帶著確定的問題與文本進行獨立對話,采用在相應語句旁作標記和批注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第二大環節的“概括”性閱讀到本環節的“具體化”研讀,符合閱讀規律,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我提醒學生在默讀中,關注課文中的“魚泡泡”、插圖、生字、思考題、資料袋等材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的概念。
第三環節:協作學習,反饋交流感受,提升“偉大”原因,用時15分鐘
這一環節是課堂之所以為課堂,區別于完全獨立閱讀的特點。建構主義認為,自主的閱讀促使了學生情感的變化,而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與其他學生和教師的不斷交流與溝通,就能更好地實現意義建構和情感變化。所以此環節,我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或圖片)等各種材料佐證說明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學習伙伴、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因此構建了綠色和諧的課堂。教師的作用更多地體現為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學生未能提升的時候給予提升、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時候給予指導。因此,本環節中,學生和教師通過對“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臥室”等具體語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學、精致、舒服和浩大壯觀,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時表現出的智慧和不辭辛苦。對于學生疑惑的“這么一個‘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的洞穴怎么談得上偉大”這一問題,則采用對照方式,以相當于一個人在沒有任何工具的幫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幫助學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與簡單”和“工程的浩大與壯觀”的極大反差,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真切的感受。同時,在品析之后及時進行朗讀指導,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第四環節:效果評價,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閱讀熱情,用時10分鐘
語文學習成效的最好評價內涵是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該環節通過“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學、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簡單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壯觀的工程。此時,你想對蟋蟀說點什么?請你把它寫下來”的“我手寫我心”形式,表達自己對蟋蟀熱愛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對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是一個很好的檢驗。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爾是怎樣寫出這篇文章的?他為什么要用擬人的方法來寫?”的“激發新疑點”的方式,使學生產生了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詢的熱情,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因此,該課文的學習,我積極遵循《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的理念,遵循建構主義理論,運用“拋錨式教學法”,實現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的共同提高,并激發了學生更強烈的學習愿望,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二組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編排的課文的第三篇。課文以敘述的語調,優美而富于變化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一個小村莊早先美麗的村貌,后來由于人們隨意地砍樹,導致了村莊的消失。文中“郁郁蔥蔥、清澈見底、湛藍深遠、清新甜潤”這些詞語畫面感強,讀來瑯瑯上口,是讓學生品味、積累語言的好材料。而在描寫人們隨意地砍樹中,作者又用上了兩個誰家,一個拎字,三個變成,這些關鍵詞語以及排比的句式很好地揭示了小村莊變化、消失的原因。課堂上我們要引領學生細細地品味,培養語感,領悟文本內涵。
二、說設計的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積極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以讀代講,在讀中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獲得思想啟迪,體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教材的分析和課標對第二年段學生的學習要求,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的目標:
1、會認13個字,正確認讀“郁郁蔥蔥”等10個詞語,聯系上下文或生活經驗理解詞義。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3段,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感受村莊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
3、培養環保意識,向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和我班學生學習的特點,我預設教學的重點為: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3段
2、抓住重點詞句,感受小村莊的變化以及原因,對環保的主題能有所感染。
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五、說教學前的準備
學生方面:課前我布置了預習,要求學生把課文讀通順,想想詞語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教師方面:依據教學的要求制作課件。
(課前預習是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教師的指導,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六、說教學的流程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預設了以下幾個版塊的教學:
課題質疑,導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聚焦”美麗,引出話題——探究原因,深入話題——拓展寫話,領悟內涵
下面,我將著重說一說,教學中是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二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分三步展開。
1、請學生以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由于課前布置了預習,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培養默讀的能力,帶著問題讀文,培養邊讀邊思的習慣)
2、反饋交流。
(1)詞語認讀(出示)自由讀,把難讀的詞多讀幾遍;指名讀;齊讀
(2)說說哪些字容易寫錯或認錯?指導書寫生字“湛”
(3)再說說你已學懂了哪個詞?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理解詞義
(詞語教學是三年級教學的重點之一,以上三個步驟,由感知到理解,符合學生認知的規律)
(4)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文章的開頭,結尾來概括。教師隨機板書 美麗——消失這兩個關鍵詞,再想想其中變化的原因,補上板書:不斷砍樹最后請學生依據板書用一句話概括,教師小結學法。(整體感知課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符合學生閱讀的心理,也是課標對中段學生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得當,使學生得法)
第三板塊:聚焦美麗 深入話題
(1)填空:(第一段共有2句話,第2句話中,用了4個的詞語,描寫了村莊的美麗,可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2)選擇一個詞語,說說村莊的美麗,請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的設計,既理解了詞義,在讀中,又培養了語感,增強學生個性化的體驗)
(3)師生合作讀,引導質疑,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現在還在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抓住“早先”這個詞,說說你的疑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把話題引向深入。
第四板塊:圍繞變化,探究原因
教師談話導入主題并出示句子: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之所以選擇這個重點句為契入點,是因為這個句子揭示了小村莊消失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飽一已之私,才毀去了這大片大片郁郁蔥蔥的森林)
而三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有限,因此,我們的
老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得知識的增量,圍繞著這個重點句,我設計以下幾個步驟的教學。
(1)讀句子,說說感受,讀出你的理解(這是對學生個性體驗的珍視)
(2)再次輕聲讀課文2——3段,找一找,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到村民的日子過得還都不錯。
預設句1: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梨,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
首先請學生輕聲讀句子,哪些字眼跳入你的眼睛?你有什么感受?鼓勵學生說說自已的看法,教師更要以自己激情的評價,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探究的欲望,在教師的評價中,指導學生抓住“拎”,兩個“誰家”“誰家”
讀出人們砍樹時的隨心所欲與不假思索,再通過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等方式,加強理解增強感受。
預設句2: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家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
①出示句子,指名說體會,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很容易把注意力關注在“一棟棟、各式各樣等詞上,但這還不夠,三個“變成”以排比的句式,突出了樹被砍得多,消失得快。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到這個句子,朗讀感悟。為此我設計師生合作讀。兩次引讀,語速由慢到快,引導學生體會。
②想象說話:山坡上的一棵棵大樹倒下了,村子里的 多了。
(通過想象寫話,學生表達出個性化的理解,也拓寬了思維的寬度。)
③回讀: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生齊讀句子,師小結存疑:人們的日子過得還不錯,還有什么情況是人們沒有想到或忽視的嗎?
(以此問題為主線索,進一步探究領悟人們隨意砍樹付出的沉重代價,激起學生新的閱讀期待)
預設句3: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
①請學生讀句子,暢談體會,讀出你的感受
②再默讀課文1-3段,找一找變化的原因。生回讀句1: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梨,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回讀句2: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家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
(學生通過讀,更深地領悟到導致災難的元兇正是人類自己。)
③創設情境,激情引讀:十年過去了,人們家中添置了新的家具,但……;五十年過去了,人們憑借鋒利的斧頭,住進了高樓,用上了時髦的家電,但……;一百年過去了,貪得無厭的人們啊,你給子孫留下些什么呢?(學生讀: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通過這層層推進的引讀,同步輔以多媒體把“不斷”這兩個詞用紅色的字體不斷變大。看似時間越推越遠了,實質是讓學生感悟到森林遭受的破壞也日趨嚴重,環保迫在眉睫,雖然沒有用語言點破,可學生已能從層次遞進的朗讀中領悟到這一點,這也為下一環節的寫話激起了表達的需要)
第五版塊:拓展寫話,領悟內涵
當學生還沉浸在三次引讀激起的沉思中,音樂響起,同步出示荒漠中裸露著的一根根的樹根,以此為背景,請學生想象寫話: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這句話后的省略號還代表著什么變化呢?
(水本無華,相蕩乃生漣漪。在音樂的渲染中,在發人深省的畫面下,學生蘊集的情感得以噴發,通過寫話學生得到語言實踐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中,更領悟到文本的內涵,使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較到的體現與落實)
七、說教學板書:
板書是文本的濃縮,也是課堂上教學重點的體現,因此本課時的板書設計是:
不斷
美麗————消失
砍樹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既要從語言文字去揣摩,又應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這堂課,我力圖引導學生牢牢抓住關鍵詞句,自主探究,以讀為主。使學生既得到學習語言的增量,又受到思維的啟迪,情感的熏陶,而這正是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主題來源分析
也為了讓孩子們熟悉小學,更好、更快地適應小學的生活和學習。
(二)活動來源與價值
課間十分鐘活動是小學生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然而幼兒園的孩子對此卻比較陌生。而且孩子們對課間十分鐘的理解也比較片面,只知道是下課后要休息十分鐘,對于如何合理的安排使用十分鐘,孩子們并不清楚。因為他們的頭腦中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時間概念。因此在《學做小學生》的主題活動中設計了這一教學活動,初步培養幼兒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和能力,使孩子們從各個方面都做好入學準備。
(三)教育與訓練目標
1、下課時準備好學習用品。
2、先去小便,再去玩耍。
3、遵守秩序,不在走廊、樓梯上奔跑、打鬧。
三、教育與訓練準備
1、小故事:“他做得對嗎?”
2、了解班級學生在課間活動的情況。
3、行為辨析題。
二、說教法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 根據我班孩子的經驗水平、學習特點和年齡特點與本次活動的實際需要,我主要運用了以下一些教學法:
1、解演示法:講解演示是本次美術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操作的重要步驟。通過教師對人物動態的演示和講解,幫助幼兒掌握繪畫創作中的難點,提高幼兒的繪畫技能。
2、多種感官參與法:活動中,引導孩子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在了解課間活動的內涵的同時,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培養了孩子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
3、體驗法:在后延部分中,教師利用“下課了”的學生們在“十分鐘”的音樂聲中學著小學生做做課間十分鐘做的事情,使學生對課前準備有一個親身的體會和實踐,有助于今后的小學生活,同時也增加了活動的直觀體驗性和趣味性。
三、說過程
1、談話導入。小朋友,每上完一節課都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著就是課間。在這課間十分鐘,我們應該作些什么呢?怎樣遵守課間秩序?
2、聽故事明道理。
(1)講小故事:“他做得對嗎?”
(2)討論:同學們會怎樣批評小剛?小剛哪些地方做得不對?
(3)討論后歸納:課間十分鐘,小朋友要遵守秩序,做好三件事:先做好下節課學習用品的準備工作,放好凳子;然后去廁所;最后在去玩。
(4)做一做
A、組織聽老師說步驟請全班學生依次做好三件事。
B、聽到模擬下課鈴聲請全班同學自己做好三件事。
3、學兒歌明要求:
(1)課間走路要做到:教室里輕輕走,走廊上慢慢走,轉彎口減速走,上下樓梯靠右走。
(2)課間玩耍要做到:不搶先,不霸道,不爭吵,不打鬧。互相謙讓有禮貌,同學之間要友好。
4、榜樣導行。
(1)“丁丁的課間十分鐘”
(2)討論:丁丁哪些地方做得好?
(3)個別示范。要求:下課了,把用好的課本收拾好,交好本子,準備好下一節課的學習用品,起立放好自己的凳子輕輕離開教室。
(4)集體按要求訓練。教師邊看邊評。
(5)齊讀課間走路和玩耍的兒歌。:注意讓學生弄清哪是右邊,哪里是轉彎口?聽到上課鈴聲要停下一切活動,有次序地進教室。
5、說說辨辨。怎樣做才對?
(1)小芳下課后先去滑滑梯,到了上課鈴響才去廁所。
(2)軍軍在課間搶同學的球玩。
(3)玲玲下課時 叫同學到走廊上玩耍。
(4)莉莉下課時坐在位子上不出去玩。
6、小結:今天,我們知道了下課十分鐘要有次序地做好三件事, (1)、下課時準備好學習用品。
(2)、先去小便,再去玩耍。
(3)、遵守秩序,不在走廊、樓梯上奔跑、打鬧。
并且也知道了課間要守秩序。只要按這些要求去做,我們就會養成好習慣,愉快地學習,高興地活動。
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免疫調節,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對本課題進行說明。首先我對本課題的教材進行分析,隨著課改的進行,新課標將免疫調節列為必修三第2章的重要內容,從內容看,神經體液免疫共同完成人和高等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對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穩態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并且近幾年高考中時有出現,因此,學好本節課意義重大。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首先知識方面,我認為學生應該掌握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理解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其次能力方面,要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學生關注自身健康,珍愛生命,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我制定了本課的重難點:重點是免疫系統第三道防線的防衛功能,難點就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及其關系。
下面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下,我準備采用講解法:歸納法:圖示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初中有關免疫知識的學習,對人體的三道防線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免疫調節的了解還是很淺。因此,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使新知識有效地整合進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具體的用到:主動學習法:讓學生自主觀察流程圖,并嘗試提出問題;比較歸納法:比較兩種免疫的不同,歸納出特異性免疫的具體步驟。
我將具體說一下本次說課的第三部分—教學設計,我將分為如下幾個環節
一,溫故知新,引入新課
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問題情景——我們的身體被大量的病原體包圍著,1、病原體侵入機體后,會影響內環境的穩態嗎?
2、人體靠什么來消除病原體對內環境的影響呢?通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導入新課——人體的免疫調節
進入第二環節,創設情景,講授新課
①利用課件展示,學生討論人體有哪些途徑來抵御病原體的攻擊。通過自主學習總結出人體免疫系統的三道防線,讓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成功。并提出新問題:第三道防線如何產生抗體?抗體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②引導學生分析得到結論:抗體是機體受抗原刺激后產生,并與抗原發生特異性免疫的球蛋白。抗體分布在體液中,所以這種免疫稱為體液免疫.進一步提出問題:產生抗體的主要路徑有哪些?記憶細胞對身體的免疫具有什么意義?
③有些微生物如病毒和細菌是寄生在宿主細胞中,而抗體是不能進入宿主細胞的,那么機體如何消滅這些病原體呢?通過多媒體展示細胞免疫過程,提出新的問題:T細胞和效應T細胞的關系以及作用,最終消滅病原體的是什么?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是否獨立?它們有什么關系?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將抽象的過程系統化,將知識提升為學生的技能
④然后列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區別與聯系并對免疫系統的組成進行歸類
第三,對本課進行整體回顧 歸納小結
最后,說我的板書設計,也是我說課的第四部分,我將這樣設計本課的課堂板書…我認為這樣的設計比較直觀系統,一目了然。簡要體現了教材中的知識點,便于學生理解。
各位領導老師,本節課我以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為學法為指導,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思維過程中來。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簡析
小學語文課本里收集了不少紅軍長征途中涌現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讓我們把思緒再一次拉回到那艱苦的戰爭歲月,一起走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豐碑》這篇課文。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對紅軍將士的敬佩從心底油然而生。我們嘗試利用多媒體讓情景交融,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去感悟。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說明
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應注意課文的人文內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于是,我擬訂了以下學習目標。
1.抓重點詞句理解內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紅軍忠于革命、舍己為人、勇于犧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人片斷,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3.培養學生自讀、自悟、自議的能力。
4.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體會文中當詳則詳,當略則略的表達方法。
本課的重難點在于:抓重點詞句理解內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紅軍將士忠于革命、舍己為人、勇于犧牲的精神。
三、教法、學法設計
1.激情范讀,整體感知
利用多媒體集圖象、音效、文字為一體的優點,從一開始就把學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畫面與音樂聲中,老師用充滿激情的朗讀,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并簡要說出整體感受。
2.自主學習,重點感悟
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此審視閱讀教學過程,課堂首先要保證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這種對話至少應包括:
(1)搜集處理信息并把握意義(即讀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獲得思想啟迪;
(4)享受審美樂趣。
第一點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著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段落,并想想為什么感動?學生把自己的感悟與小組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多媒體把學生可能受感動的段落隱藏起來,到學生匯報學習情況的時候,跟隨學生的匯報一一展現出來,北風呼嘯、大雪紛飛的情景,加上師生互動的推進,為學生的感悟營造了氛圍,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樣的自主選擇性學習,可以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學生在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習材料、學習伙伴的過程中,真正參與了學習活動的全過程,真正實現了自主,真正走進了文本。
3.相互啟發,協同學習
既然閱讀是一種對話,那如何來把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我認為在課堂上,教師應有兩種身份,第一種是與學生平等的再學習者;第二種是給予學生啟迪的引路人。教與學的過程,我們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啟發、協同學習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也要給予學生適時的點撥。例如:描寫凍僵的軍需處長那一段,如何讓學生感悟其偉大,我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詞語:倚靠、鎮定、安詳、夾著、伸著、單薄破舊,聯系人物的身份和這樣嚴寒的環境,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緊接著,帶領學生走進軍需處長的內心,想象此時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痛苦。掌握軍隊后勤大權的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樣,描寫將軍向軍需處長敬禮的那一段,抓住“緩緩地、深深地”這些詞語讓學生走進將軍的內心,體會將軍的復雜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達到一個高潮,同時,多媒體也把我們引進一個高潮,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學生預習時理解的“豐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釋,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這個意思嗎?從而促使學生去探討豐碑的真正含義,它是一種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畫面中,軍需處長被大雪掩蓋住了,與云中山連為了一體,讓我們感受到軍需處長的這種精神與天地同在。正是這種精神激勵紅軍將士不斷前進,文中最后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可以請學生換個說法,體會一個句子的不同表達方式。可能有的會說:“勝利一定屬于這樣的隊伍。”有的會說:“勝利怎能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有的會說:“難道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嗎?”等等。
通過朗讀比較,讓孩子們知道:同一個意思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要根據表達的需要來確定采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本課要表達強烈的感情,用反問的形式是最好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豐富了自己的語言,也讓學生感受到紅軍將士的決心,多媒體同時出現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把整個課堂引入一個高潮。
【關于說課稿合集5篇】相關文章:
關于《謹》說課稿12-26
關于《認識東南》說課稿12-02
關于《詹天佑》說課稿09-30
關于《搭石》說課稿09-24
關于《村居》的說課稿08-17
關于《談生命》的說課稿03-07
關于巨人的花園說課稿范文10-16
關于二年級語文說課稿合集八篇10-01
說課稿模板說課稿范文11-08
關于父親的謎語語文說課稿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