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天凈沙·秋思》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天凈沙·秋思》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天凈沙·秋思》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第一點、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天 凈 沙 · 秋 思》是屬于蘇教版版8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誦讀欣賞詩詞曲三首里面的內容,學習了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讀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領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寫作技巧,還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獲巨大!教育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中,讀今古群書,寫絢爛華章。做少年雅士,競時代風流!
第二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教學目標
①每句曲句的含義。
②曲的主題思想。
(2)重點:
①朗讀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難點: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二、學情分析
①我班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
②學習語文的觀念、方式、方法較落后。
③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弱,語文的素養較低。
三、說教法
古典詩文是我國歷代詩人詞家經過千錘百煉出來的完美的藝術精品。它具有優美的語言,淳美的形象,摯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畫等,是其他任何藝術無與倫比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稱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扎扎實實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引導學生動腦又動筆,激發深長伯創造性思維,使在審美享受中,潛移默化,啟迪藝術靈感。
四、說學法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兩者同源異流,所以不難學,要樹立信心。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的方法有“三要”:
(1)要熟讀背誦課文,熟悉文言文訴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
(2)要自己用心領悟,把“言”和“意”融為一體,
(3)要主動積累詞匯。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古代詩文是我國文化長廊中的瑰寶,唐宋時期,詩詞發展達到頂峰。唐代是詩歌最繁榮的時代,宋代的詞也相當的繁榮。唐詩宋詞我們已經學了很多,那么,繼唐詩、宋詞之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元曲。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形式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一首《天凈沙·秋思》。
(二)新課講授
1、板書課題: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2、作者簡介及相關資料:
教師介紹有關內容要求學生知道: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個。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散曲有《東籬樂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凈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首先,教師范讀。“范讀”就是“示范而讀”。教師范讀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范讀中“讀之以情”,學生“感之以趣”,“趣而讀之”,“讀而思之”。
同時,“范讀”的本身以是對學生“授之以法”,能具體地指導學生誦讀。范讀后再從學生中找出讀得較好的來讀。成功的范讀,可以把文字變成聲音,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本曲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呤誦,邊讀教師邊指導,在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這樣反復誦讀,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以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和豐富的情味。
小令就是一首歌。《秋思》這首小令講究平仄押韻,讀來瑯瑯上口,它具有“民歌色彩”,極富節奏感。
《秋思》這首小令押什么韻?哪些字押韻?
其中“鴉”、“家”、“馬”、“下”、“涯”以“a”押韻。和諧動聽,但曲調低沉,往往一首曲調低沉的詞曲易引發人的思緒。而《秋思》給人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在異鄉之人惆悵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講究煉字,格律要求嚴格,僅僅五句28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所以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朗讀方法,教會學生怎樣才能讀得聲情并茂、蕩氣回腸,促使學生從朗讀到背誦中增強語感,真正領悟到“小橋流水”般的意境,從而學會欣賞音樂美,這樣的滲透教學方式,比單純的講解詞意,硬讀死背新穎。學生喜歡學,易接受。
4、會意
會意就是能領會詩文沒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為古典詩文語言跳躍式的,加上詩人在字詞上有精雕細刻的傳統,這就需要誦讀全文,聯系前后語句,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上合理的想象補充語句間的跳躍間隙。在整體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內容,領會文章的主旨,以要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字詞,研討感悟,體會那些關鍵的字詞的表現力。
品味文章的藝術魅力,達到有所借鑒,有所得益。歷代詩家講究“意”和“景”的融合,即構成意境。意即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即是情,“境”是詩中描寫的景物,即兩種環境;“意”和“境”“情”和“境”有機結合起來,和諧統一,形成一種藝術境界。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繪了一幅什么圖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之情。雖情調低,但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故境中有畫。我指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心情地去設想境中畫,既而產生情趣。再循循善誘,設疑提問:這首小令前幾句寫多少景?這些景物是實景還是虛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又是如何表達的?
學生討論后,我及時歸納:小令前三句僅18個字就寫了九景:(板書):“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個修飾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時實景表達了游子孤寂之懷。(板書):實景。這種情是通過眼中的秋景表達的`,秋是這種情思的傳媒體。
“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如此蕭條和暗淡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凄涼,三者正好牽動了游子的思鄉之情。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只是說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不是單純地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里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游子,寫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游子發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著荒郊蕭瑟的景物,騎著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他更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時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
緊接著我將學生的想象、思緒繼續向深秋延伸,提醒學生將有形可感的事物,以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凄苦之情緊密聯系起來去琢磨。于是學生們的情趣也隨之得以升華,用有形表現無形感到生動具體,最后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幅《秋思》圖。這說明了詩文中的繪畫美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特別是對有此愛好的學生起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將文字通過想象變成畫面,更具體形象。
5、下筆
在閱讀、討論、感悟中,學生們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一個人靜靜地整理思考中,更能產生深刻的感受,經過思考,能將個人體驗與文本相結合,加深影響,形成理性的認識。因此,在學生體會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讓學生仿寫,并大膽地改寫,以啟迪藝術靈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蘊美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為具體可感或上升到一種思想高度。
6、小結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僅意境突出,還包容了音樂美、繪畫美等等在內的綜合藝術。我們學習了這首小令,從中受到了各類美的熏陶,它不愧為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中華文化之精華,所以,我們應多讀一些詩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訓練。
7、作業
背誦這首小令。
古詩《天凈沙·秋思》說課稿2
各位評審老師:
大家好,我是一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天凈沙·秋思》,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我來談一下教材,這篇《天凈沙·秋思》屬于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這個單元主要學習寫景詩文,而這首元曲又屬于一個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詩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引導學生鑒賞這篇佳作,對學生語言水平的提升有著可以明顯的幫助。
二、說學情
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我所面對的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通過以往的學習,他們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詩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但是對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詩文寫作手法的掌握還不到位,不能很好體會詩人情感,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方面,學生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體會景物的描寫,訓練想象、聯想的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學生能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歸屬。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教學目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本曲,體會這首小令的意境,難點是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創設情境法,問答法,朗讀法以及小組討論法。
首先我會在導入新課時,采用創設情境法,播放一段范讀音頻,將學生帶入這首小令低沉、愁苦的氛圍中,使學生對這首小令有一個初步的感情基調的把握,同時產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過層層遞進的幾個問題和泛讀、精讀、品讀的三次朗讀,剖析這首小令的意象,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體悟詩人的情感。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是我說課內容的最后一個方面,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教學過程的設計。關于本課,我將通過五個環節,層層遞進,來實現我的教學目標。
(一)首先我會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
這個環節我會播放元曲天凈沙秋思的音頻,將學生帶入情境,然后提問,“同學們,聽完這段元曲,你們有什么感受呢?”基于我的學情分析,我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情感認知能力,我預設我的學生可能會說“很悲苦,凄涼,很憂傷,難過”,然后我繼續設問“那么這種悲從何來,詩人為什么會覺得悲傷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今天的新課”,這個時候我會板書課題: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二)其次我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這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之后我會介紹詩人背景和元曲這種文體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元曲這種藝術形式。
我會先給同學們介紹作者:“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于江浙一帶為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隱田園,寫出許多“嘆世”之作”,同時通過介紹來掌握元代雜劇四大家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這個文學常識。然后介紹元曲,“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凈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介紹之后帶領學生全班齊讀,初步感知。
(三)古詩詞的教學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在第三個環深入研讀的部分我引導同學們精讀品讀,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同時營造出畫面感。
在剛才初步感知的基礎上, 我引導學生注意到出曲中前十八個字就涵蓋的九種景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同時板書)。并且注意到這幾種景物的修飾詞,體悟這幾個修飾詞豐富的渲染力和準確性。然后引導學生關注情景交融的寫法,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
其次,作者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給學生營造畫面感: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自己卻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也不知我一個異鄉人,可以投宿何方呢?想到這,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其次在深入研讀部分我會設問,“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適時點撥和總結: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而游子卻遠在天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難以自禁,別人有家,盡享溫馨,而自己無法歸家,那種傷心、思鄉的情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為了實現語文學習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在第四個部分還進行了拓展延伸。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泛讀、精讀、品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我會請學生討論怎么讀才能讀的更有節奏,有感情,討論完畢后播放音頻,帶領學生總結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的節奏。
(五)課堂的末尾我會引導學生整理歸納我來總結的形式對本課進行小結,最后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小令并背誦,體悟它的音樂美、繪畫美等在內的綜合藝術。
(六)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如現在黑板上所示,簡明扼要,突出重點,能夠幫助我的教學流暢的進行。
【古詩《天凈沙·秋思》說課稿】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古詩賞析04-08
《天凈沙秋思》原文12-09
《天凈沙-秋思》練習匯編03-20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10-02
《天凈沙·秋思》閱讀練習(有答案)03-20
《天凈沙·秋思》優秀教學案例03-06
《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譯文閱讀10-10
《天凈沙秋思》元曲原文及賞析01-14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1-14
《天凈沙·秋》古詩詞賞析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