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短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短文》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短文》說課稿1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接觸過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對于這樣一篇短文來說,基本上沒有太多的語言障礙.因此,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后所蘊藏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品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上.我像,這兩個方面也是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地方.
文言文的教學,往往會走進固定的翻譯講析的模式,使學生慢慢喪失掉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故此,在教學中,我采用多角度的誦讀,和多層次的對話的方法來引領學生探究此文的美點.
我的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為三個步驟:一、蘇軾與自己對話二、蘇軾與張懷民的對話三、蘇軾與“我”的對話
走進第一個版塊“蘇軾與自己的對話”。俗話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著片文章,可以說是蘇軾的自白書,是蘇軾真情的流露。要讀懂作者的心,首先要知道,蘇軾說了什么?那么,這個環節,要讓學生通過讀來熟悉文章,之后,通過譯讀的方式來疏通文意。完成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在熟讀這一節,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一提到蘇軾,我相信,大家能夠背誦出很多他寫的詩來,我們來試一試。學生回憶蘇軾的相關作品之后,老師話鋒一轉,引入本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蘇軾的另外一篇小短文,相信你會對蘇軾有更多的了解。那是公元年發生的事情了。在一個怎樣的夜晚,發生了什么事呢?讓我們和蘇軾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吧。第一個環節:誦讀指導
首先讓學生自己大聲誦讀課文。之后,教師指名誦讀,及時糾正朗讀中的字音和停頓。然后齊聲誦讀。讀后,老師問大家:剛才老師讓同學們大聲的朗讀著片文章,你認為,著片文章應該大聲讀嗎?因為之前學生的三遍誦讀,對文章內容略有感知,因此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大致會根據文章內容來談,靜寫得很美,是晚上,而且環境很寧靜,所以,音量應適中,而且速度要慢,舒緩一些。接著,老師來范讀文章。(故意在三處停頓稍長)之后,請同學們來點評一下老師的誦讀。教師及時的給予肯定。如果沒有提到停頓的問題,老師則提示大家說:剛才老師在朗讀的過程中,有三處明顯的停頓,誰聽出來了?那么,老師為什么要在這三處故意停頓過長,想提示大家什么?前一問,學生回答可能比較順利,后面的問題給學生時間稍加思考。或教師提示:從內容或表達方式上想一想,有什么不同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反映出,第一部分的內容是敘述,第二部分是描寫,第三部分是議論抒情。教師提示學生,及時在書上標示出來。好,請同學們把敘述的句子讀一下,讀得要平緩一些。學生齊讀。再把描寫的句子,用贊美的語氣讀出來。最后兩句,用惋惜的語氣讀出來。教師點評,看,同學們的語氣的變化,說明,文章你已經讀懂了一半了呀。老師真為你們高興。這個環節,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熟讀了文章,為第二個環節疏通文意大好了基礎。
接下來,老師給學生三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快速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記出來,一會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及時提示大家時間,注意閱讀效率。時間到,大家進行交流。例如:再如:這些問題都讓其他學生來解決。確實有問題的,老師再來解決。在沒有什么問題之后,老師說,今天我們采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翻譯課文:譯讀。
我來給大家做一下示范:第一句“。。。睡”我這樣說:的一個明凈的晚上,我略有困意。本來打算寬衣睡下,可無意間發現,皎潔的月光已經穿過,照到了我的床頭,這美好的月色啊,原來被我關在了戶外,于是經過老師的啟發,學生順著老師的思路,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下面的情節。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學生進行著再創造。之后,讓學生及時點評學生的譯讀作品。如有偏頗錯誤之處,教師予以糾正。此環節,是在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同時,在理解句義的基礎上,又不局限于文字,讓學生進行著合理的加工和補充。
進入第二個版塊:蘇軾與張懷民的對話。
教師過度引導學生的思維:同學們,閱讀文章,我們會感到,這些話是蘇軾對自己在訴說,訴說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在和自己的心對話。這些話,似乎只有對自己訴說。不過,還有一個人,可以傾聽蘇軾的心語。那就是他的好朋友,張懷民了。我們說,朋友之所以成為朋友,是因為朋友之間有著共同的語言。那么他們有什么相似之處嗎?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一找答案。他們的共同點是同是“閑人”
由此,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第一個環節:探究閑人意韻,知人論事。真的清閑嗎?引入蘇軾的背景知識和張懷民的背景資料?他們的閑是被迫的,是不情愿的。是無奈的。那么,如果你是張懷民,在這樣一個夜晚,你想對蘇軾說些什么呢?蘇軾會怎樣回答張懷民呢?學生分小組合作分工設計。然后每組出兩個人來表現兩個人的對話。學生在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之后,應該可以扣住相互勉勵,相互安慰這一點來設計。可以讓兩到三組同學進行匯報。教師小結:他們兩個人,真可以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啊。應該說,此時,蘇軾的心情大概是不能平靜的。心中的陰霾除了向好朋友訴說,也只能傾瀉于筆端了。那么如果這樣的話,寫出來的景應該是陰沉昏暗的。可事實不是這樣的,蘇軾筆下的景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找出寫景的句子細細品味。這是第二個環節,品析語句,披文入情。教師可以提供思路。讓學生自由體會。領悟蘇軾的曠達情懷。
第三個版塊:蘇軾與“我”對話。
800年后的今天,你想對蘇軾說些什么呢?
語文《短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第3篇課文。本冊書說明文閱讀共兩個單元,可以說重在培養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以及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兩篇短文《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都有關于恐龍,但是說明的對象又有所不同,又結合班級情況和單元重點。在重難點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養他們閱讀說明文的能量從而積累知識。
二、說教法
說明文是相當枯燥了,因此必須抓住某一方面來提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上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問題加以提煉。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讀,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在相對有難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其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本文作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問,尤其是語言方面更有許多值得體味的地方。
三、說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四、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一課時。
五、說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件。
六、說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今統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么呢?(恐龍)然而在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么呢?恐龍滅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對此,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分別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篇短文。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同學們默讀第一篇《恐龍無處不在》,并思考:(多媒體依次顯示)
1、在南極及其他大陸上都發現了恐龍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龍能在今天的南極地區生存嗎?為什么?作者經過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確:
1、恐龍化石無處不有
2、不能。因為南極地區非常寒冷,而恐龍不適應寒冷的氣候。恐龍的生活環境需要的溫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在遷移。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知道作者寫的意圖。)
由此,引出了大陸漂移學說,更形成了一種理論——“板快構造”理論。剛才同學們看書時應該發現文中6—8段對“板快構造”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有沒有同學能用自己的話把他闡述出來?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這些大陸經過不斷地漂移,逐漸形成了今天大陸的樣子。這些大陸在分離時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
也就是作者將恐龍無處不在與“板快構造”理論聯系了起來,用書中的原話,就是最后一段:(請同學們一起讀一遍)
因此,南極洲的恐龍化石,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說明文的說明對象要研究課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課文開篇提出,培養學生的舉一反三。)
思考:
1、那同學們想一想,本篇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構造理論)
2、為了說明清楚對象,他的說明角度是什么?(通過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來證明“板快構造”理論)
3、本篇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寫作思路)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多媒體展示圖表。(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讀說明文的過程與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學生的歸納能力)
我們分析了《恐龍無處不在》,通過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塊構造理論”,知道了為什么恐龍無處不在,現在我們依照剛才的分析,試著來看一下《被壓扁的沙子》從而揭開恐龍滅亡之迷?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試著填一下右邊的三個框。(設計意圖: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會讀說明文)
《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
說明對象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即“板快構造”理論恐龍的滅絕
說明角度通過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來證明“板快構造”理論通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證明恐龍的滅絕
說明順序(寫作思路)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有→恐龍不會遷移→大陸在漂移(“板快構造”理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的性質→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明確:
撞擊說: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中,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所有恐龍和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爆發,那么也可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命大量滅絕的災難。
證據:
1、在一些地方發現了斯石英。(性質:一般情況下會反彈,但是很緩慢,能保持幾百萬年。在850度高溫下會變成普通的沙子。為此,還特地用了金剛石與之作比較。)
2、學者們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
(三)試一試(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
通過今天的學習,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重現六千五百年前的那場災難。
明確:
故事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嬉戲、覓食。
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并以極快的速度擴散。
恐龍們驚慌失措,爭相逃命。可撞擊激起的灰塵布滿了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數月乃至數年里,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云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
大量恐龍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凍死、餓死的厄運。
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卷走并埋葬起來。恐龍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四)總結全文: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一些科學知識,知道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說而不是火山說。對這一結論,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對,你持什么看法呢?歡迎同學們在課下查找有關資料對這一問題繼續探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還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面,引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語文《短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短文三篇》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沖擊的力量。它們告訴學生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要學會思想,學會平等、合作和承擔責任,它有助于學生提高生命質量。同時,三篇短文質樸而富含哲理的語言和以小見大、比喻、對比等技巧的運用,值得學生借鑒。
蒙田的《熱愛生命》文章語句平實,思想卻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過鮮明的對比呈現了出來從對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愛,取決于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世界只是一個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種心境: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營造的是迥異的生活從對生活苦和樂的對比中,作者調制出了“心的轉化劑”,同樣在對生和死的對比中,作者提煉出了“樂觀的美酒”作者為了突出“生”的樂趣,鮮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質在于死”的觀點樂觀地面對每天升起的太陽,充實地度過上帝賜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總是顯得那樣耐人尋味在一句簡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動而又高度準確地概括出人的兩個本質的屬性:肉體的脆弱和思想的偉大文章的開頭,作者把人比作葦草,似乎透露出蒼涼的意境,傳達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無奈但是,這絕非單純的感傷情緒的流露,因為作者并沒有將人簡單地比為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與“葦草”兩個意象的疊加產生了詩性的張力,將人表述為一種矛盾的、辯證的存在,其中蘊涵著精神與物質、理性與感性、倫理的尊貴與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雖然“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為世間唯一能思想的動物,他卻比整個宇宙更高貴正是人對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處境的自覺體認成就了人的崇高與莊嚴作者強調人生命的脆弱正是為了突出人思想的偉大
《信條》就是這樣一篇指導我們如何把美好的愿望付諸實踐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藍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變成現實,擁有愛的情愫,擁有思想的靈光,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實。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達出精深的人生準則,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靈魂獲得了高標準的升華作者談到的十七條準則表面似乎是“幼兒園語”,實際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們踐行一生,是促進人生幸福、社會和諧、世界太平的法寶作者像一位飽含愛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為一掛折射生命內涵的項鏈;又像一位閱盡滄桑的智者,用關愛、尊重、盡責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繹出世界的和諧之音最可貴的是,作者認為這美妙的旋律不應只彈奏在心間,更應回響在現實世界的每個角落。
二、說學習目標和重難點預設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定教”。學生自學后,根據對文本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我們共同討論,師生一起預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說出關鍵句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摘抄散發思想華彩的語句,品味文章樸實富含哲理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提高個人素養。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論,為了維系良好的教育生態,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在課堂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構建“高效課堂”。“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即課前自學、課中展示、課后反思三段。這種學習模式最終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
[教學設想]
本課的隨筆充滿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識,并且作者都是具有獨特思想體系的哲學家,因此在教學中應力求通過設置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本,突出學生的個性解讀,以提升境界為指向,讓學生走進人類思想的寶庫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貴,與作者相約,與生活接軌。
因此根據本課的特點,將三篇短文依據“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這一名言展開,按照“人是什么”“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個主題分別對《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熱愛生命》《信條》進行研讀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以教師講授為主,第二篇《熱愛生命》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為主,第三篇《信條》以學生合作探究為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靈魂的導師,引領我們走向精神的家園
[教學過程]
導入:(將三篇短文作為一個整體,導入的同時板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短文三篇》,每個人都有過少年維特的煩惱,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輕,在煩惱的時候常常不自覺要思索人生問題,是啊,人——一個多么復雜的字眼啊——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動物,那么思想對于人又意味著什么呢?時代瞬息萬變,有沒有不變的信條呢?讓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短文三篇》,聽聽哲人們給予我們的人生箴諫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1、導入:由“人是什么”引出導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2、分析文章的標題
3、闡述思想的高貴
4、教師總結:人是宇宙中一個偉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熱愛生命,因為思想可以在我們有限的生命里書寫永恒!
《熱愛生命》
1、導入:以“葦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開對生命討論
2、閱讀課文, 討論、分析:作者是如何熱愛生命的?
3、結合事例拓展、討論
4、教師總結:生是死之開始,而死是生的極限;生命的價值是在具體的生活中實現的,生活中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越多,那么,我們生活的價值就越大,我們生命的價值就越大,那么,死的價值也就最大,因為死是生的極限,這個時候,生命是最充實的時候。
《信 條》
1、導入:以思想的靈光,愛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實引出“人的生活”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感觸較深的句子,并在旁邊適當作一些批注
3、學生對課文質疑,學生討論、解答,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4、教師總結:真理往往是最樸實的話語,我們在慢慢長大,但無論什么時候,千萬別忘記兒時,父母師長的語重心長正如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結束語: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短文三篇》,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礎,思想體現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條是人的生活原則, 這些閃爍著理性光芒的短文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當我們懂得了生與死的關系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尊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于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里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恒!三者構成了穩固的三角結構,共同支撐起一個大寫的“人”。
語文《短文》說課稿4
指導思想:以《新課標》為依據,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朗讀貫穿始終,在師生平等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賞析能力,給學生有益的人生啟示。
一、說教材:
《短文兩篇——禪、貝殼》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課。這兩首散文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散文的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散文詩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大體把握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三、說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采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散文以情成篇,以理服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于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范讀時,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采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復朗讀,理解散文的情感及富有哲理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欣賞散文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散文中深層道理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作家莫頓·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課文的最后一段老師要求大家能夠背誦,不知道同學們掌握的怎么樣了,下面由老師提示你們,我們一起來誦讀文章的最后一段。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人生道理,那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當我們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時,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把大困難化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那么最終就會戰勝巨大的困難,以致贏得最后的勝利,獲得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節課我們就接著來欣賞兩篇優美的散文,看看我們能從中悟出什么樣的人生真諦。(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
(一)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散文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復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自讀詩文,整體感知: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檢查朗讀:指生朗讀,其余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范朗讀。(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中蘊含的哲理。)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點撥】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2)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
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3)課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點撥】“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4)。小結。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人生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那生命生命究竟是為什么而存在呢?既然生命是短暫、脆弱的,那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呢?作者席慕容在她的散文《貝殼》中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朗讀課文,教師范讀。
2。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貝殼》中“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點撥】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2)《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點撥】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細、一絲不茍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四)、小組討論,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點撥】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
(五)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這篇短文,讓我們知道,無論生命怎樣渺小,無論生命如何短暫,我們都必須要做到認真地對待活著的每一天,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更多說課文章,請訪問說課網頻道。
語文《短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談讀書》是培根《人生隨筆》中的一篇名作。這篇隨筆論述的范圍很廣泛,先闡述了讀書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并闡述了讀書和經驗的關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接著闡述了讀書的方法,指出讀書要細心思考,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僅限于文字推求。結果論述了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
馬南邨的《不求甚解》這篇雜文是一篇駁論,通過解釋陶淵明的原話,揭示了陶淵明“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以此為依據,對曲解“不求甚解”的觀點作了否定。同時闡述了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的觀點。
二、說目標
本單元的四課書都是闡述求知與讀書的議論性文章。第四單元說明里要求:閱讀這些隨筆、雜文,要區分觀點和材料,辨析兩者之間的聯系,并通過本人的思考,對作者的論述做出判斷。故此,確立本課的三維目標為:
1、知識目標:①掌握:“藻飾、狡黠、詰難、倫理、滯礙,尋章摘句,味同嚼蠟、吹毛求疵、豁然開朗、不求甚解”等詞的讀音和詞義。②理解兩文的讀書觀,進一步增強對讀書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認識。③積累兩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標:①理清兩文的論證思路,把握其思想內容;②分析兩文的論證方法;③對作者的觀點進列自我評價。3、德育目標:激發學生讀書熱情,培養正確的讀書觀。
在進列兩篇短文的教學中,理解兩篇短文的觀點,掌握其論證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甚解”是教學重難點。
三、說教法
《談讀書》這篇隨筆,跟一般的議論文相比,它重在發表觀點,而不是周密論證。《不求甚解》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又闡述了本人的主張。依據兩文的思想內容和語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培根的《談讀書》,文辭精美,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明其意,曉其理,勵其志。
2、討論探究法。對于兩文的觀點及其論證方法等重難點問題,則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3、比較閱讀法。兩篇文章在思想內容上有相似之處,都是談讀書的;在寫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論,一是駁論。用比較閱讀,更好把握兩文的思想內涵和論證思路。
四、說過程
(一)新課引入
1、導入新課
坐擁書城之中,有高山流水鳴于耳畔,瘦菊幽蘭馨于鼻尖,芳草連夭,長亭古道,紅有櫻桃,綠有芭蕉……難怪古人發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感嘆。如何才能坐擁書城?如何做到與書籍親密接觸?這節課,我們將在《短文兩篇》中聆聽,兩位大家分別向我們講述了他們的獨家秘訣。
2、作者簡介:略
(二)師生共同研讀《談讀書》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課文,畫出本人喜歡的語句。
(2)利用工具書掌握生字詞:
傅彩:fù cǎi(給言辭)增添光彩。 藻飾:zǎo shì修飾文辭。
狡黠:jiǎo xiā狡詐 詰難:jié nàn 詰問,為難。
滯礙:zhì ài不暢通。
味同嚼蠟:wèi tóng jiáo là 形容沒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講話枯燥無味。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zī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咀嚼jǔ jué。
尋章摘句:搜尋,摘取章文的片段詞句。指讀書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廢寢忘食:zī zī bù juàn 形容很勤勉。
(3)學生初讀課文,交流讀后感受。
(4)教師小結:
2、精讀課文,理清文章論證思路。
明確:全文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第二層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第三層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
3、本文的論證方法靈活多樣,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其表達效果如何?
明確:①運用了比喻論證法。“讀書補天……”等,比喻論證能使論說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具體可感;②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如文章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另外“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惟明智之士用讀書”對比鮮明,正反對比論證,可以使說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③運用了歸納論證法,如“讀史……讀詩……數……科學……論理學……邏輯辭之學……凡是所學,皆成性格。”由于前面列舉的內容豐富詳實,結果得出的論斷就會使人信服。
4、聯系實際,體驗反思。
①本文富含哲理,警句紛呈迭出。對作者的讀書觀,你如何評價?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認識與感受。
②教師啟發學生聯系本人的讀書體驗來談,力求使他們在讀書和做人方面獲得更多的啟示。
(三)指導學生自讀《不求甚解》
1、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掌握本文的論證思路、方法,正確理解作者的觀點。
(1)“不求甚解”是何意?
(2)作者是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3)本文的論證思路怎樣?
(4)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作者的觀點有哪些?你最贊同的是哪一觀點?
明確:
(1)“不求甚解”多指讀書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2)“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駁論,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又闡述了本人的主張。首先,作者擺出了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并分析其真正含義,然后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接著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先從反面否定,又從正面引用陸象山的語錄佐證;結果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復讀。縱觀論證思路,即樹靶子——作批駁——得結論。
(4)引證法。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并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
例證法。以普列漢諾夫為例,從反面證明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死摳字句,而須理解精神實質;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態度讀書的人。
(5)作者的觀點有:讀書的要訣全在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2、小結。
(四)比較閱讀,強化所學
學生自由選點,比較兩文的異同。
相同點:第一,都是談論與讀書相關的問題;第二,都運用了舉例論證;第三,都采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以說理為主;第四,兩篇短文都表明了作者誠懇的期望:好好讀書,讀好書。
不同點:第一,兩文的論證方式不同,《談讀書》是立論,《不求甚解》是駁論;第二,《談讀書》主要圍繞讀書的益處展開論述,《不求甚解》主要談論學習方法;第三,《談讀書》運用了比喻論證,如“天生才干猶如天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不求甚解》則沒有;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談讀書》中沒有;第五,兩篇短文語言風格不同:《談讀書》的語言具有古典風格,妙語連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語言明白如話,嚴謹質樸。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
把《談讀書》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來,并選出你最喜歡的一條作為論點,試著給它配上幾個論據,寫成一篇議論文。
語文《短文》說課稿6
一、 說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第3篇課文。本冊書說明文閱讀共兩個單元,可以說重在培養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以及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兩篇短文《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都有關于恐龍,但是說明的對象又有所不同,又結合班級情況和單元重點。在重難點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養他們閱讀說明文的能量從而積累知識。
二、說教法
說明文是相當枯燥了,因此必須抓住某一方面來提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上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問題加以提煉。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讀,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在相對有難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其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本文作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問,尤其是語言方面更有許多值得體味的地方。
三、說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四、說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五、說教學思路
學生自讀把握兩篇短文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學習作者開放而又周密的思維方法。
六、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一課時。
七、說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件。
八、說過程
(一)導入新課:如今統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么呢?(恐龍)然而在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么呢?恐龍滅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對此,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分別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篇短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篩選重要信息,比較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聯系?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教師板書一個圖表,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自己上臺去填表。可以小組之間交流,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可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然后選交流成功的兩個小組介紹閱讀成果。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請學生在文章中找在文中括號中的文字,并請學生結合具體語境,說說他們各自的作用。補充性說明文字主要體現語言簡明精煉、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九、遷讀。
1、請學生寫出《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兩文的思維推理過程。
2、“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對文中這句話,請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找一些科學研究的例子,組織一次讀書交流會。
(六)、小結。從兩篇文章的聯系推廣到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作結。
(七)、板書設計:
設計一 設計二
恐龍 不同科學領域關系密切
被壓扁的沙子……板塊構造理 生物學 地質學
論證的嚴密性 南極發現恐龍化石 佐證 大陸漂移假說
思維的開放性 證明 n
語文《短文》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兩篇短文是古今傳頌的名篇,內容都具有典型意義,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陋室銘>輕松活潑,清新別致,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愛蓮說>描繪蓮花形神兼備,作者借蓮花自況,表現了高潔的節操。
二、教學設想
1、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對于了解古代社會的狀況和作者的思想傾向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于認識今天的社會,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最好通過比較閱讀,找出兩篇短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從而突出特點,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表情達意的,而語言又是思維的外殼,因此指導學生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是學文言文的重中之重。4、進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掌握學習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善于和同學們切磋探究,質疑解惑,提高學習能力。
《陋室銘》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陋室銘》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過贊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鮮明,構思精巧,韻味深長而臉炙人口,流傳百世,顯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易懂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并背誦全文。2、技能目標: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用時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評價古人。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依據:本文篇幅簡短,語言優美,音韻鏗鏘,讀起來充滿音樂美,學生也會很愛讀,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另一方面又可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我還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重點和難點,因為這對正在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
二、說學情
我班是個學習成績較好的班級,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對文言文的知識有一定的積累,也形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對古詩文的誦讀訓練以往也進行過,但學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強朗讀訓練,形成良好的語感也就成為必要。前一個單元剛學習完,學生對托物言志的寫法的掌握估計不會太難,但需要鞏固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設計理念是:張揚師生個性,突出學生主體,重視學生感受,強調朗讀品味,滲透學法指導,實行合作探究,加強能力培養。在這理念的指導下,我采用導讀教學法和提問朗讀教學法,并指導學生用以讀會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本課。
四、說教學程序:
(一)課前三分鐘屏幕展示“教學目標”這一設計,從教的方面來說,它具有“導向作用”(《當代目標教學》張 雄)讓學生一起來掌握教學要求,有利于達到教學目的;從學的方面說,它具有“激勵作用” (《當代目標教學》張 雄)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要求,目標明確便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故事導入并解題:上課之前我為學生講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的故事。唐順宗時,劉禹錫熱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失敗后被貶到和州當刺史。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地撰寫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策知縣又將他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到此景,又作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氣得臉都發青了,干脆將劉禹錫的房子調到城中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一篇文章,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啞口無言,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陋室銘》。(屏幕顯示兩幅對聯)解題: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這個故事的導入,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使學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懷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讀——感受語言美:針對“銘”這種文體的語言句法特點,我除了要求學生大聲讀,讀正確,讀流利外,還特別引導學生從用韻和講究修辭方面去充分體會本文語言的節奏美和音韻美。朗讀前的這一指導,十分必要,充分體現了教書重在“授之以漁”,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的教學理念。
(四)再讀——了解內容:在學生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學生細讀課文,也就是學生自行對照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讀懂課文。在這過程中,學生可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后盡量讓學生討論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這一設計,在于訓練學生運用工具書的能力,也有利于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學生的自主閱讀,交流合作,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符合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不是強硬灌輸,包辦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問不講,而是發揮主導作用,提醒學生掌握一些重點詞句,如:“名”、“靈”、“上”、“入”、“鴻儒”、“白丁”、“絲竹”、“勞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顯示重點詞句及意思)。
(五)三讀——領悟內涵:先要求學生邊聽教師背誦課文,邊想像陋室中的畫面,體會作者感情,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啟發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用抑揚頓挫的 語調,讀出感情,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教師范讀,一方面讓學生彌補自己朗讀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和影響,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想像畫面,重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則是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便于創設融洽的教學氛圍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讀是思的基礎,思是讀的途徑。
在這一環節中,我還設計了下列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屏幕顯示思考題)
1、在讀的過程中,你認為哪兩個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會用什么語氣來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你們想像的畫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勞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卻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人)
4、處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商品經濟的社會中,我們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引導學生擇善而從)
5、作者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陋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是什么寫法?(托物言志)
這個環節的實施,我主要采用提問朗讀法,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有關語句,學生尋找有關語句的過程,就是學生閱讀的實踐過程,也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我還鼓勵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進行討論探究,促進學生對話,讓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后,各自還只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后,我們則有兩個思想。這是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基礎。
(六)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自行設計板書,目的在于讓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記憶。
(七)遷移練習(課后作業)讓學生借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盡量做到語言優美。通過此練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諸葛廬
水(龍)靈 托物言志 自比 “何陋之有?”
景 人 事 不陋 子云亭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說課稿
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它們是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愛蓮說》是現行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課本164頁上已明確指出:要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本文和《陋室銘》一樣,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學習時要反復誦讀,用心品味,以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同時也要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2、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2)、知識目標:誦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學習以蓮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3)、能力目標:誦讀能力;表達能力。
3、教學重難點(1)、誦讀全文,掌握重要實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2)、以花喻人的含義及托物言志的寫法。(難點)
二、教學方法
1、對初中的學生來說,疏通課文的字詞句應是其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內容,在疏通課文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提問答疑法”,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由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獲得相應的自學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課中“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是一種新的表現手法,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設想借助于現代多媒體的手段,為學生設計問題,輔以相關的資料,運用“討論法”、“遷移法”,來實現這一教學目地。
總之,本堂課我所注重的是通過教師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指導來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養,在最近發展區內推動學生進步。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通過欣賞蓮的形象,讓學生覺得蓮花美并能說出蓮花美在哪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從感官上吸引學生,為本堂課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請欣賞—(展示蓮花組圖)(蓮花是美麗的,那么我們學過的贊美蓮花的名句有哪些呢?)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寫蓮花的詩句并展課件:針對寫蓮名句進行解說,讓學生對本課有初步的認識(我設計這一環節是這么考慮的:首先,通過提問,一方面復習舊的知識,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其次,為本堂課的內容服務。)
2、簡介文體及作者:以提問并借助多媒體展示的方式介紹文體“說”及作者周敦頤的相關知識。此環節的目的是:檢查預習,讓學生了解“說”這種體裁的特點,獲得有關作者的信息:
3、朗讀訓練 完成教學目標: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誦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及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朗讀訓練通過以下五步來完成:
①、課件展示課文朗讀,讀時請學生注意字詞讀音,注意讀課文的語氣。多媒體展示重要字詞讀音。
②、再播放一遍課文朗讀,大家可以輕聲跟讀,體會一下怎樣朗讀文言文。
③、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④、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重點字詞句課件展出:
⑤、當堂背誦第一自然段。
4、設疑討論:這一部分,我主要設計了四個問題:
①問題1。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花?表現了蓮花哪些品格?此問題設計的目的是——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完成德育目標。
②問題2。課文寫了蓮,還寫 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么?這三種人分別代表了哪三種處世的態度?
③問題3。文章題為愛蓮說,為什么還要寫其他花呢?回答此問題后齊背這三個排比句。(予謂菊……君子者也)
④問題4。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么態度?⑤托物言志的寫法(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第二段的句子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主要的是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托物言志。那么,本文中又“托”了哪幾種“物”,“言”了哪一些“志”呢?學生思考后,展課件:針對課件詳細講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5、拓展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當堂訓練,(訓練內容略)這個訓練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的聯系,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并暗示性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6、布置作業 :這個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能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聯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訓練其描寫能力,從而能使物與志達到完美的統一。強化本節課的難點內容。以上4、5、6三個小環節:設疑討論、拓展訓練、作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的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能通過本課基本掌握使用托物言志這一表現手法的能力,也為今后寫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后以概括性的語言對本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并讓學
生去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
附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生長環境:不同流合污
蓮 體態香氣:正直通達君子
風度氣質:端莊嚴肅
托物 言志
【語文《短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11-07
語文說課稿03-15
語文《手指》說課稿09-16
《語文》說課稿15篇11-08
中職語文說課稿11-02
語文《觀潮》說課稿范文10-30
語文搭石說課稿10-28
有關語文《項鏈》說課稿10-01
小學語文說課稿08-27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