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原子》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子》說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學法、教法,說過程四個角度向大家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1、本課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學習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及混合物、純凈物的基礎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也是今后學習化學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礎。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不僅可以把前面的教學內容從微觀的角度上認識得更加深刻,而且還是后面繼續學習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恒定律、物質結構等內容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并且對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
●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能說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會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特點;認識分子與保持物質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觀察身邊物質、實驗現象等方法獲取信息,從而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等方法處理信息;能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對有疑惑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實驗中注意觀察與思考結合,對實驗的結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圖形及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假說與模型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快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分子的基本特征;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對自然、實驗現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表達、總結等能力。
教學難點: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變化、物質的性質、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在小學科學和初中物理也學習了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及聯系,以及物質的三態變化、熱脹冷縮等相關知識,這為學習新知識做了知識的鋪墊。
2、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學生學習的困難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觀表象,可能對微觀想象的發展有阻礙。在學生眼里,微觀世界仿佛只是縮小了的宏觀世界,難以理解微觀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質。比如:通過課前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到學生頭腦中有關物質粒子性方面的問題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粒子會變大;粒子的數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后會增加;把氣體從1L的容器轉移到2L的容器內,氣體所占體積仍是1L等。
三、說學法、教法
1、說學法
指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既要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又提倡合作與創新來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習過程,在快樂的學習中,實現學習目標。主要采用的學習方法為:
(1)實驗探究法:
(2)合作學習法
(3)對比歸納法
2、說教法
在教學中,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和勤于動手,在身心愉悅的環境下獲得新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主要采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動手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采用了創設問題情景法、演示實驗法、講授法、啟發教學法、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四、說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我曾設計了加熱水、聞香水或氨水的氣味、四組生活情景等導入方式,但最終我選擇了用水和酒精、陳醋和醬油的鑒別導入。讓學生利用它們的物理性質進行最簡便的鑒別。學生會不約而同的選擇聞氣味。
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只能聞到氣味,卻看不見,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發思考,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這種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體現化學的學科特點和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二)演示實驗、認識分子的存在
師: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
實驗改進:用溫水代替冷水,會加快品紅的擴散,縮短實驗時間。品紅用量要少。
(三)科學手段、證實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設計意圖:以上環節的設置由為什么能聞到氣味自然過渡到物質的構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實存在的探究驗證。經典實驗《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因為它有顏色變化,對學生有視覺真實感。而且有一個逐漸變小的過程, 反應了物質的可分性,讓學生建立物質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構成的觀念。再讓學生觀察苯分子、硅原子圖,這樣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證明了分子的真實存在,為學生呈現探究的一般規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為什么水能看得見而水分子看不見呢?
[投影]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
總結出分子的第一個特征: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五)演示實驗、引導探究
[投影] 課本第49頁探究內容,《分子運動現象》
方案一知識鋪墊:觀察酚酞溶液在蒸餾水中的顏色;觀察酚酞溶液遇濃氨水變色的實驗。
演示探究實驗:提出問題-為什么兩種試劑分開放置時,酚酞溶液仍然變紅呢?
方案二 演示實驗-學生觀察現象-提出酚酞溶液變紅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方案二教學效果較好,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所需課時多。)
總結出分子的第二個特征: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投影]議一議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和通風處比在陰涼、背風處易于晾干?
總結: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六)實驗探究、合作學習
[投影]活動與探究
A組實驗 50 mL水與50 mL酒精混合,觀察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B組實驗一定體積水中加入糖塊,觀察糖塊溶解前后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C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D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學生分組相互合作進行探究、認真觀察、記錄討論。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結果、討論、交流。
總結出分子的第三點特征: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投影]固體、液體、氣體物質分子間隔微觀示意圖
總結:一般情況下,氣體分子間間隔>液體分子間間隔>固體分子間間隔。
(七)學以致用、聯系實際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
1、物質的三態變化。
2、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3、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應用模型,認識微觀世界
活動準備:每組下發分子結構模型,由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根據內附說明書認識不同顏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種類。
活動一組間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用原子構成老師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問題:1、分子和原子的聯系是什么?
2、從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氣和氮氣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認識到分子由原子構成;不同物質由不同的分子構成。
活動二 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化學變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簡單的化學變化:木炭燃燒、硫燃燒、水電解,小組成果展示。
活動三 演示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思考: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化學變化,中分子會變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學變化的最小粒子。
(九)總結評價、形成體系
[投影]說一說學完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十)練習鞏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原子》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虞城高中的化學老師,我叫李杰松。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簡介
本節選自高中化學選修三《物質結構與性質》的第一章原子結構與性質。本節共包含六大內容:原子的誕生,能層與能級,構造原理和電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態與激發態、光譜,電子云與原子軌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規則。本節共分三課時,我今天主要講解的是第一課時:原子的誕生、能層和能級、構造原理和電子排布式。
2,學情分析
本節是在學生已有原子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結構,因而學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我們在學習新課時,一定要注意與必修二中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系的聯系,注意把學生已有的知識應用到新知識中來。
新課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注意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內容屬于物質結構理論的范疇,而物質結構不僅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通過本節教材的學習,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原子結構的知識,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認識物質構成的規律,并能運用原子結構的知識解釋一些生活中長見得化學現象。 4,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師生互動由必修二知識引入能層和能級
和學生一起了解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認識能級交錯現象。
通過練習教師解說讓學生總結出基態原子的電子排布式,能自己動手寫出1-----36號原子
核外電子排布式。
引導學生了解原子的簡化排布式
情感目標:發現生產、生活中有趣的化學問題,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5,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能層和能級的認識
構造原理和基態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式
二、 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
根據本節特點和理論基礎,可采用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從而知識由舊------新聯系起來。
2,目標導學
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的探索發現。
3,多媒體教學
本節教學是微觀粒子的結構和理論,許多知識比較抽象,可采用多媒體教學。用電腦動畫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
這些方法都立足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真正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
三、 教學過程
1,復習回顧必修二相關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原子核 質子 中子
核外電子
原子結構示意圖 : K2 8 8 1
2,導入新課明確目標和方向,
從原子的發展史引入原子結構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課本總結規律從而得出:
(1)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能層和能級。(本節重點)
師生互動寫出鉀的影子結構示意圖引學生思考進而于老師一起學習:
(2)根據能層和能級引出構造原理。(本節重點和難點)
(3)由構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軌道---------泡利原理------------洪特規則 學生活動寫出1---10號元素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和電子排布式
(4)由構造原理學會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并且學會1----36號元素的基態原子的電子排布式
3,師生互動-----------課堂學生演練
4,回顧小結本節重點,并且提出設疑為下節課做鋪墊。
四、反饋練習
五、布置作業 :課本12頁1----7題
板書設計
一、能層和能級
1,能層
2,能級
二、構造原理和電子排布式
1, 構造原理
2, 電子排布式
《原子》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及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化學用語等。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因此,可以說對原子的學習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使學生對宏觀物質的性質認識得更為深刻;了解原子的結構,使學生能深入了解宏觀物質的組成、結構。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及本節的特點,結合初三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日常學習態度等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間的相似、相異和相互關系;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觀點加深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
c.了解原子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d.認識物質的可分性。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及閱讀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進行化學史教育,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原子概念;原子的結構
教學難點:原子概念的形成
4.對于教材的處理
要讓學生理解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結構是本課時教學上最大的難點。故將此種微粒通過電腦制作成形象、生動的模擬動畫,讓學生更直觀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結構模型。
二.說教法
主線:激疑——探索——引導分析——歸納總結
1.對于原子概念的教學,我采用實驗—分析—歸納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首先從實驗入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直觀接受宏觀物質的可變性,并積極思維,逐步認識到分子雖小,在化學變化中卻可以再分的客觀事實;通過演示模擬動畫,分析水分解反應的實質得:在反應過程中,構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氫微粒并沒有改變。從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導學生討論、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3.列表比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異及相互關系,進行抽象思維訓練。
4.對于原子結構的教學,仍從觀察實驗現象入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結構;充分利用模擬動畫,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組成。
三.說學法
主線:觀察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得出結論
1.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從實驗入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積極思維,并借助形象、直觀的模擬動畫,接受微觀粒子的客觀存在。
3.引導學生通過對舊知識的回顧,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引出新知識。
4.通過小結、課堂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1.課前準備
利用電腦制作相關課件:水電解反應實質—氫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鈉原子核的結構分析。普通氫原子核的結構分析。
5.復習引入,提出問題
首先復習提問三個問題:能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微粒是什么?能用肉眼觀察到水分子嗎?水中的水分子是靜止不動的嗎?然后提出疑問:既然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學性質的一種很小的微粒,那么它能不能再分呢?
3.實驗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通過回憶水電解實驗,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體積較少的氣體,引導學生直觀接受水電解反應的事實: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分解反應生成了氫氣和氧氣。并及時提出疑問:在通電條件下水是怎樣轉變成氫氣和氧氣的呢?引導學生帶著疑問,積極思維,并結合水分解反應實質的模擬動畫,通過觀察、分析得:在反應過程中,構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氫微粒并沒有改變。從而引出課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通過觀看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錄像,演示氧化汞分解反應實質的模擬動畫分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原子的概念;通過觀看硅原子圖像照片,進一步使學生體會到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可知的。
4.分析、比較、歸納
a.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兩個反應實質的模擬動畫,分析比較得: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有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如水、氧氣、氧化汞等;有些物質則是直接由原子構成的,如金屬汞等。
b.提出問題,(如: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大嗎?那么原子呢?分子總在不斷的運動,構成分子的原子呢?等)引導學生回顧分子總在不斷的運動的基本性質,結合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總結出原子也是在不斷的運動等的基本性質。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及歸納能力。
c.通過對分子和原子異同點的列表比較,進行抽象思維訓練,加深對分子及原子概念的理解;通過課堂練習,引導學生運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化學反應實質。
5.設疑—探索—引導分析—歸納總結
a.首先,提出問題:(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可以再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到底原子能不能再分呢?讓學生觀看實驗錄像(19XX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帶正電的a粒子去轟擊一片金屬箔時,發現大部分a粒子可以穿透過,其飛行方向也不發生變化;只有少部分呈銳角反射回來。)提出問題:為什么大部分a粒子可以穿透過,其飛行方向也不發生變化?為什么只有少部分呈銳角反射回來?引導學生圍繞該實驗現象進行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并通過電腦多媒體課件,利用動畫手段,形象直觀的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結構: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電子在原子核外相對較大的空間里做高速的運動(演示氫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
b.設疑:原子核這么小,能不能再分?讓學生帶著疑問觀看鈉原子核結構的模擬動畫,直觀接受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的事實。并引導學生分析鈉原子核結構,結合原子呈中性的知識,分析比較得: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c.提出疑問:是否所有的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引導學生觀看普通氫原子核結構的模擬動畫,分析得:除了普通氫原子核外,所有的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6.歸納小結,強調本節重點。
7.通過課堂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原子》說課稿4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上課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這樣一個機會,請專家幫助指點一下。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題是學生對微觀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學習化學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礎。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不僅可以把前面的教學內容從微觀的角度上認識得更加深刻,而且還是后面繼續學習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恒定律、物質結構等內容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并且對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2 、本課題知識結構
我認為本課題以分子為主線,本課介紹了分子的真實存在,分子的性質,分子在化學反應中的變化,再介紹了一下原子,因為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 1 )通過生活實例,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 2 )通過實驗,認識分子的三大特點并能夠解釋一些生活現象。
2 、過程與方法
( 1 )學習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來解釋生活現象。
( 2 )充分發揮想像力,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信息進行加工。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1 )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
( 2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三、 教學重點
1.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
2. 分子的三大特點
四、 教學難點
. 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像,初步體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五、 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和勤于動手,在身心愉悅的環境下獲得新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主要采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動手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采用了創設問題情景法、演示實驗法、講授法、啟發教學法、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六、 學法指導
注重學習過程,在快樂的學習中,實現學習目標。
探究式方法的指導。
七、 教學過程
1、 教學導入:我選擇了用水、灑精、氨水的鑒別導入。利用學生面前的三種無色液體,先讓學生自學它們的物理性質,再利用所學性質進行鑒別。即簡便又效果明顯,還能體現化學的學科特點。比出示單純的語言、圖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 由為什么能聞到氣味自然過渡到物質的構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實存在的探究驗證。實驗—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因為有顏色變化,對學生有視覺真實感。而且有一個逐漸擴散的過程, 反應了物質的可分性,讓學生建立物質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構成的觀念。再讓學生觀察苯分子、硅原子圖,這樣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證明了分子的真實存在。
3、 由粒子圖自然過渡到分子的第一特點—微小。在學生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介紹一滴水的分子個數,重點設計了一個數分子時間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記憶。
4、 通過擬人想像導入到分子的運動特點。(分子是性格活潑好動,還是文文靜靜)本環節還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氨分子擴散實驗我先讓學生預習實驗,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引導他們克服困難完成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 學生完成實驗以后再分析實驗現象,特別是什么使酚酞變紅?是氨水?還是氨分子?這個提問可以為下節課學習分子的定義做鋪墊。最后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再設計其它方案證明分子的運動。
5、 再通過擬人想像導入到分子間有間隔的特點(它們坐在教室里是親密無間,還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前兩個探究實驗的引導,現在放手讓學生根據所給儀器和藥品(注射器、量筒、氣球、水等)自由設計實驗證明。
6、 練習(靈活安排)課件展示分子運動動畫,問學生能得出什么信息?來復習本節課的內容,這是一道信息題,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分析處理加工能力。
7、 學生自我評價(也可放在課外進行)
化學課程標準的第一條建議中就是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對學習活動的促進作用,第二點是對過活動表現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該評價表體現了以下二個方面的內容。
① 目標評價:教學目標不是教師的專利,應變換評價的內容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對照目標進行評價,讓他們關注知識以外的學習內容,加強今后學習的目的性,變無目的的學習為有意識有學習。
② 學生為主體的評價:以前我們的評價教師有絕對的權威,我們要把評價利交還給學生,以落實“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這一最基本的教學原則,即評價的主體也是學生,教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同學的評價,都只是學生自我評價的一個參考條件,關鍵是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我們常講的“學生要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就應包括學生學會評價。學生只有學會了評價,才能自覺矯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差,達到會學的境界。
8 、板書設計:第一個學習內容是分子的真實存在?是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構成?要證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兩個性質,會使教學內容重復,所以我選擇了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構成。因為它能構成物質,所以真實存在著。
一、 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構成的
二、 分子的性質
1、 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斷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
三、 分子、原子的概念
1、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說課稿5
一、備課
首先認真研讀課本、教參,完成伴你學、配套練習冊、化學報紙和隨堂練習卷上的習題,查閱網上相關資料,確定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然后精心設計各個環節,想辦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寫出紙質版教案。最后仔細挑選隨堂習題,并制作多媒體課件。
二、組內說課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基準和計算公式。
(四)說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難點是相對原子質量定義的生成過程、基準的選擇和會應用公式進行常見的計算。我說課時,將難點設為了相對原子質量定義、基準的理解,和教研組的相比,出現了偏差。我當時沒有意識到,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對初三學生是非常抽象非常難理解的,必須通過生動形象的類比,讓學生一步步接受,從而突破難點。
(五)學情分析
見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1、相對原子質量定義的生成
(1)我的版本:先給出一組常見原子的質量,讓學生體會原子的實際質量非常小,計算和使用都非常不方便,因此,要想辦法將其轉化為常規范圍內的數值。通過“采用米作為單位來計量星球間的距離,非常不方便”來引入“基準”。為了計算和使用方便,必須想辦法將大數值轉化為小數值,即選擇恰當的基準,從而引出計量原子質量的基準為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并解釋什么是碳12原子。最后根據基準,讓學生自己歸納出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
(2)在此基礎上,教研組做了進一步修改:
給出一組常見原子的質量,并給一分鐘時間讓學生記憶原子質量,學生會發現記憶起來非常困難,從而產生將其轉化為常規范圍內數值的迫切需求。雖然只是增加了一個小小的環節,但是通過讓學生親自體會原子實際質量記憶的不方便,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必要性。
分別設計兩個生活中常見的事例來引入計量相對原子質量的基準。第一個事例為 “古希臘人用一種植物的種子克拉來計量鉆石的質量,從而將小數值轉化為常規數值”, 第二個事例采用了我前面的設計。仔細分析第一個事例,發現它也是將小數值轉化為常規數值,用它來引出相對原子質量的基準非常貼切,并且更加全面。這樣設計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在介紹碳12原子時,我只是口述。教研組修改為:一邊描述,一邊給出碳12原子的微觀示意圖。從該圖中學生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碳12原子中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這樣設計更加直觀生動,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介紹碳12原子質量的1/12時,我只是簡單的描述。教研組修改為:將一個碳12原子比喻為一個大西瓜,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一份就相當于是基準。這樣設計,接近學生生活和認知水平,利于學生理解。
(3)這個環節我設計的是6分鐘左右,經過上述修改,該環節大約需要10分鐘。
2、相對原子質量的公式
(1)我的版本:根據定義,讓學生總結出公式,然后練習三道題。這三道題由易到難,第一題可以直接套用公式,第二題需要稍微轉一個彎,第三題將具體的數值變為抽象的字母。這樣設計,幫助學生一步步學會公式的應用,便于學生接受。
(2)在此基礎上,教研組在第一道習題后,引出相對原子質量沒有單位。而我則是根據公式直接推出相對原子質量沒有單位。相比較而言,教研組這樣設計使知識點呈現的很自然。
3、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等于實際質量之比
(1)我的版本:通過習題總結出該規律,并通過習題鞏固。
(2)在此基礎上,教研組增加一句話:我們可以用相對原子質量來代替實際質量比較大小。
4、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1)我的版本:讓學生觀察表格,找規律。然后再從理論上幫助學生分析該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最后做練習鞏固。
(2)教研組建議理論分析在新授課中可以不講。理由:該知識點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推導該公式需要花費一定時間,從而造成后面做習題時間緊迫該推導過程對本校初三學生來講,有較大難度,班級后20名學生可能聽不懂。因此,建議新授課中不去推導,可以放到下節習題課中。
5、原子實際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的區別和聯系
6、課堂小結
三、課后反思
經過組內說課,改正了一些問題,在實際講課過程中,發現仍有不足之處。
1、提到“克拉”時,雖然強調了“2克拉”不是實際質量,而是相對質量,但是未明確指出“克拉”是該種子的名字,而不是質量的單位。
2、引出相對原子質量定義后,進行第一個計算題時,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一步步教學生列公式帶數據計算,而是直接讓學生計算。由于學生之前從未接觸過化學計算題,這是第一次,所以要告訴學生做題的步驟,并且強調化學上做計算題必須帶單位。
3、在計算時,發現學生不會利用科學計數法計算,這是我之前沒有考慮到的。于是,我又講解了科學計數法的計算方法。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更加充分備課備學生,對重難點熟記于心,并采用最恰當的方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課堂教學中要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盡可能的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原子》說課稿6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個程序說課,主要說每個程序的要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知識,也是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遇到的攔路虎。它是在學習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混合物、純凈物的基礎之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
本節課不僅能帶領學生走入神奇的微觀世界,學會從微觀的角度認識事物,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秘,還能為學生們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結構、元素、以及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加工。
(3)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實驗的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準備
教師:儀器:燒杯、試管、注射器、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等。
藥品:濃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紅等
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好課本和學具,課前預習相關內容。
四、設計理念
1、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2、主要以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結合,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順應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設問激趣,導入新課
實驗探究,了解性質
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們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1、現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的季節,走過桂花樹邊,會聞到桂花香;
2、潮濕的衣服會自己晾干,特別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塊放到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
4、教師演示實驗:品紅在靜置的水中會擴散。
上述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你們想過這是為什么嗎?你們會從化學角度來解釋嗎?
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從化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也就是從分子和原子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現象。
[板書]課題1分子和原子
二)、設問激趣,導入新課
在緒言中,我知道了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也就是說,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都是物質組成的.,世界即物質。我們身邊所熟悉的物質很多。
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圖片:空氣、水、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食鹽等等。
這些物質都是什么由什么構成的呢?為了解釋上面的這些現象,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的設想。
[板書]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
比如在緒言中,我們了解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和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在18世紀就提出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理論。當時這只是一種猜想,但可以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化學現象。隨著科學的進步他們的這種猜想已經得到了證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還能移動原子。
多媒體展示:視頻、教科書P49中的圖3—2和圖3—3
三)實驗探究,了解性質
為什么必須借助先進的遂道掃描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分子呢?這是因為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板書]1、分子很小
多媒體課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年才能數完。
分子除了體積和質量很小以外,還有什么性質呢?
[實驗探究]
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步驟
[對比分析]步驟1說明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色,只能起稀釋作用。步驟2說明濃氨水可以使酚酞變紅。步驟3酚酞變紅是因為燒杯B中的氨分子運動到了燒杯A中,使A中酚酞變紅。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著。這樣,就可以解釋開頭的幾個現象了。而且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板書]2、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
激發興趣:請問:1+1在什么時候不等于2?
[實驗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紅溶液,使其充滿玻璃管容積的二分之一,再滴入無水酒精使其充滿玻璃管。用手指堵緊兩端,顛倒數次。
現象:總體積小于1玻璃管。
[課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釋:這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
[板書]分子之間有間隔
課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時體積變化的模擬圖
[實驗探究]
一打氣筒,用手堵住出氣孔,用勁推,可以推動活塞。再吸入一針管水,看能不能推動活塞。
解釋:這是因為氣體分子之間間隔比較大,容易壓縮,而固體和液體分子間隔較小,不易壓縮。
課件展示:物質狀態變化時,分子之間間隔的變化示意圖。
說明:石油氣可裝入鋼瓶中,是因為氣體受壓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間隔減小;相同質量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體積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是因為受熱時分子間隔增大,遇冷時減小的緣故。
四)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多媒體展示:課堂練習
五)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你有哪些收獲?
六)課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圍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給你稍稍冷卻或加熱,你又會怎樣?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學的微觀世界中翱翔吧!
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啟迪思維,激發探究欲望。
培養學生世界是物質的哲學觀點
展示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化學物質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品質。
通過對物質構成的認識過程介紹,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是一個猜想——驗證的過程。
讓學生了解現代高科技,并培養愛國主義品質。
通過水分子的自述將分子的特性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領會分子的“小”,激發了學生興趣和好奇心理。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通過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對比、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通過腦筋急轉彎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讓學生知道學無止境,通過類比遷移理解現象本質。
便于學生直觀理解。
讓兩名學生合作完成此實驗探究,培養動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學生直觀理解。
增強用化學解釋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化學的能力,讓自己擁有化學的眼睛。
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
給學生一個思考想像的空間。
六、板書設計
課題1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間有間隔
一般溫度越高分子間隔越大
一般壓強越大分子間隔越小
七、課件說明
課件中有很多視頻及動畫很好的幫助我把握了教學的關鍵,是用任何生動語言無法替代的,在這節課中使用課件是初中化學中最恰當且必不可少的。
八、設計反思
新課標要求,初中化學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課程過程中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與討論發現別人的長處,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不斷地提高,不斷的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原子》說課稿7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屬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宏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釋這些宏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于“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課對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并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么會發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說出分子的三條性質。
2、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現象,學習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據、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提高對奇妙的化學世界的探索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子的性質。
【難點】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新課導入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結合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臺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致。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在這里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出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猜想。接著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并且會通過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圖片,說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2、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首先通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間有間隔
接著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于100ml,請學生觀看視頻并解釋原因。之后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系,通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溫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3)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曬干、酒精蒸發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么性質”引發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通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我會采用視頻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并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鐘菜就可以變咸,腌蘿卜需要很多天,引發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用本節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業:預習下一節內容并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說,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為下節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并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抓住要領。
《原子》說課稿8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這次優質課競賽我是迎難而上,我有選擇的機會,但我選擇了較難上的一課,以前上過這一課,由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這樣一個機會,逼自己深鉆一下,來一次自我超越,因為可以得到學校各位同事的幫助,現場各位專家的指點,讓我豁然開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題是學生對微觀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學習化學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礎。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不僅可以把前面的教學內容從微觀的角度上認識得更加深刻,而且還是后面繼續學習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恒定律、物質結構等內容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并且對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2、本課題為什么放在《水的組成》這個單元中?
第三單元是講水的組成,只講宏觀,不講水的微觀構成是不全面的,讓學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這樣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單元的難度。我們分析整節課的內容,不難發現,水是本節課的主角,以水的蒸發導入,品紅地在水中擴散證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個數介紹分子的小,水的蒸發說明分子的運動,水與酒精的混合說明分子間的間隔。
3、本課題的主線是什么?(知識結構)
課題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認為以分子為主線,本課介紹了分子的真實存在,分子的性質,分子在化學反應中的變化,順便介紹了一下原子,因為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生活實例,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通過實驗,認識分子的三大特點并能夠解釋一些生活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來解釋生活現象。
(2)充分發揮想像力,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三、教學重點
1.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
2.分子的三大特點
四、教學難點
1.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像表象,初步體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和勤于動手,在身心愉悅的環境下獲得新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主要采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動手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采用了創設問題情景法、演示實驗法、講授法、啟發教學法、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六、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既要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又提倡合作與創新來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習過程,在快樂的學習中,實現學習目標。
探究式式方法的指導。
快樂學習法。
七、教學過程
1、教學導入:我曾設計了加熱水,品紅擴散,聞香水或氨水的氣味、四組生活情景等導入方式,但最終我選擇了用水、灑精、氨水的鑒別導入。利用學生面前的三種無色液體,先讓學生自學它們的物理性質,再利用所學性質進行鑒別。即簡便又效果明顯,還能體現化學的學科特點。比出示單純的語言、圖片情景要深刻的多。這種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必然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
2、由為什么能聞到氣味自然過渡到物質的構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實存在的探究驗證。我選擇了經典實驗《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因為它有顏色變化,對學生有視覺真實感。而且有一個逐漸變小的過程,反應了物質的可分性,讓學生建立物質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構成的觀念。再讓學生觀察苯分子、硅原子圖,這樣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證明了分子的真實存在,可以說是物證、人證具在,由不得他不想念。
3、由微粒圖自然過渡到分子的第一特點----小。在學生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介紹一滴水的分子個數,重點設計了一個數分子時間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記憶。
4、通過擬人想像導入到分子的運動特點。(分子是性格活潑好動,還是文文靜靜)本環節還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氨分子擴散實驗我把實驗儀器做了一些改進,因為我校沒有二十個能罩住兩個小燒杯的大燒杯,所以我把裝氨水的燒杯換成了小試管,蒸餾水換成自來水,這不影響實驗效果。我先讓學生預習實驗,問學生現有的儀器能完成該實驗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引導他們克服困難,改變實驗裝置完成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學生完成實驗以后再分析實驗現象,特別是什么使酚酞變紅?是氨水?還是氨分子?這個提問可以為下節課學習分子的定義做鋪墊。最后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再設計其它方案證明分子的運動。
5、再通過擬人想像導入到分子間有間隔的特點(它們坐在教室里是親密無間,還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前兩個探究實驗的引導,現在放手讓學生根據所給儀器和藥品(注射器、量筒、氣球、水等)自由設計實驗證明。我這節課的質量如何就看學生的表現了,這是本節課的高潮部分。
6、練習(靈活安排)課件展示分子運動動畫,問學生能得出什么信息?來復習本節課的內容,這是一道信息題,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分析處理加工能力。
7、學生自我參照評價(也可放在課外進行)
化學課程標準的第一條建議中就是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對學習活動的促進作用,第二點是對過活動表現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該評價表體現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①目標評價:教學目標不是教師的專利,應變換評價的內容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對照目標進行評價,讓他們關注知識以外的學習內容,加強今后學習的目的性,變無目的的學習為有意識有學習。
②學生為主體的評價:以前我們的評價教師有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威,我們要把評價的最高權利交還給學生,以落實“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這一最基本的教學原則,即評價的主體也是學生,教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同學的評價,都只是學生自我評價的一個參考條件,處于從屬的、次要的地位。評價的“終審權”是學生的,關鍵是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我們常講的“學生要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就應包括學生學會評價。學生只有學會了評價,才能自覺矯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差,達到會學一理想的學習境界。這是我的評價理與其它評價的第一個重要區別。
③參照性評價:第二重要區別是評價標準以自我為參照,我們的很多學科進行了多年的分層次教學,得到了教師的認可,他們把學生人為的分為ABC等幾個層次分別評價。一個班有60個學生就應該有60個層次的評價標準,這樣才是準確的評價。制定60個標準不可能,所以教師先要引導學生學習評價的內容與方法,再讓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對照評價內容進行參照性評價,重點是發現自己的收獲,肯定自己的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標準。
8、板書設計:第一個學習內容是分子的真實存在?是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構成?要證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兩個性質,會使教學內容重復,所以我選擇了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構成。因為它能構成物質,所以真實存在著。
《原子》說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原子的構成》。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于初中化學第四單元第一課題,此前學生已學習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物質構成的奧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大,學生心里還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本課題的學習將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本單元基本概念很多,且這些概念又是學生往后學習的化學基礎理論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本單元的知識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本課題的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解決的是原子的構成及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同時介紹原子的大小,原子中各構成成分的大小和電子的運動情況等。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著重向學生介紹為什么要引入相對原子質量?及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方法等。最后教材還資料的形式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2、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圖表等資料,并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化抽象為直觀,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
2、通過討論與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形象化學的興趣。
2、對學生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3、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課題的地位作用,內容及學生的情況,我們確立了教學重點為原子的內部結構和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教學難點為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及各粒子間的關系。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課題以理論性知識為主,內容很抽象,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為主的多種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以下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為了把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與形象,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在研究原子的構成上,借助多媒體技術,演示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過程,把原子的內部的結構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迅速地理解原子的內部構成,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重、難點能夠得到很好地突破,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的容量也得到相應地提高。
圖表分析法,在進行質子、中子和電子的數量關系的及利用質子數和中子數來求相對原子質量的教學時,采用了圖表分析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圖表,找出各微粒間的數量關系及歸納出相對原子質量的簡單求法。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等信息進行加工能力。
類比歸納分析法,在進行原子的體積、原子的質量及等方面的教學時。主要采用了類比歸納分析法,通過對比,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多感官協同學習法,我們初中的學生是一個個活躍的思維個體。他們的注意力怎么才能關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從而使我們的課堂產生最高的效率呢?我們在教學中主要想通過對學生各種感官的刺激,讓學生睜大雙眼去看,豎起耳朵去聽、去交流去用心感受。最終獲取對他們有用的科學知識。
三、學法指導
為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討論、推理、交流、總結等學習活動,
四、教學過程
根據微觀知識的抽象性特點和學生學習實際,我們的教學過程主要通過閱讀化學史實資料、觀看形象的多媒體動畫和激動人心的愛國紀錄片、形象的對比、活潑的交流與討論形和豐富的圖片等設計,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強化記憶。具體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階段: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2、提出猜想,明確任務;
3、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4、總結歸納,增強記憶;
5、交流與反饋、分享收獲。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為了能夠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題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以播放我國第一顆原子核爆炸的影音資料,激發學生裝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強學期學生的興趣。并引入課題。
(二)提出猜想,明確任務
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提出猜想,讓學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你的猜想。他們的猜想可能會很多,設計的目的在于激發思維并明確接下來的任務為研究"原子的結構".
(三)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有關原子的構成方面的設計
1、學生猜想并討論:學生的猜想很多,教師根據學生猜想的情況靈活的做出解釋,并轉入到下一步驟教學。
2、用課件播放原子構成的動畫第一部分,并提出問題:"大家通過觀看‘原子的動畫模型’, 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原子的構成。并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原子的結構。繼續用課件播放用"α粒子轟擊金箔"動畫,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
3、學生通過觀察動畫和交流討論,與老師一起總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1.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數)由于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于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有關相對原子質量方面的教學
1、 先用課件課件展示:原子、乒乓球、地球之間的大小關系,并由此想象原子的大小。通過觀察和想象,我們已經體會到了原子的體積非常的小,那么,原子的質量又該怎么衡量呢?引入相對原子質量方面的教學。
2、用課件展示:一個氫原子的質量和一個碳原子的質量,并提問"有沒有什么簡便的方法可以表達出原子的質量呢?"然后組織學生看課本71頁的內容,
找到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用數學表達式將其表示出來。
3、以氫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為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形象動畫,并注意介紹其單位的關系,幫助進一步理解。 然后要求學生自己計算碳、氧兩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4、課件展示原子的各種粒子的質量,讓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質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課件展示氫、碳、氧、鈉、鐵等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和質子數、中子數,讓學生找出相對原子質量與質子數、中子數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歸納能力能力。
6、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9張青蓮教授的資料,交流讀后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四)總結歸納,增強記憶:由老師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五)交流與反饋、分享收獲。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些習題,檢閱學生學習的效果并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分享自己的收獲。
五、板書設計
我們的板書設計如下,板書力求層次清楚,突出重點,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知識。
課題1 原子的構成
1、原子的構成
質子 ( + )
原子核
原 子 ( + ) 中子 不帶電
不帶電 核外電子 (—)
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
2、
3、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1)概念:
2)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六、課后反思:
由上課教師完成。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原子》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于初中化學第四單元第一課題,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運動情況。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于原子的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教材還通過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結構時,鼓勵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對學生進行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②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題的內容和地位,我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難點是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和相對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鑒于本單元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涉及的實驗較少,因此在教學中采用探究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分析比較法與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相結合來進行教學。
三、學法指導(展示):
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學生通過開展閱讀、討論、推理、交流、總結等活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根據微觀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認識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我的教學過程主要通過閱讀化學史實資料、多彩的原子構成圖片、生動的比喻、多種活動形式以及內容活潑的教學課件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牢固記憶。具體教學分以下幾個階段設計:1、創設情境,溫習舊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課;3、師生互動,探究新知;4、鞏固練習,拓展思維;5、分享收獲,強化思想。
(一)創設情境,溫習舊知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圖開頭,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用這樣的設計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由化學變化的實質,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呢?有關未知世界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學——原子的構成
1、學生自學后討論:⑴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嗎?⑵原子核還能再分嗎?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構成的呢?這些粒子有區別嗎?⑶原子核帶電嗎?電子帶電嗎?整個原子顯電性嗎?為什么?設計這樣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始探究原子的結構,初步教會學生怎樣探討,從哪些方面探討。
2、趁學生的求知欲望高漲,展示動畫,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原子的構成。老師引導學生發現:原子已經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書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個大的體育場,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螞蟻,電子就在這個相對廣闊的
區域內運動。在這里老師要強調,原子核并不是一剖為二,一半是質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質子、中子本身都一樣,區別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質子、中子數目不同。
3、學生通過自學和動畫直觀的認識,回答以上三個問題。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1。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數)由于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于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4、介紹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學家的資料。通過這些資料,可以讓學生了解原子結構的演變歷史;還可以通過修正各種觀點使剛學過的知識得以應用和鞏固升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并且還可以通過各位科學家的成就,了解科學的發展是在不斷修正和補充中進行的,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學——相對原子質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質量,學生觀看展示后,發現原子有質量,只是很小。這樣用具體的數據直觀地告訴學生原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問題:1、原子的質量如此小,無論書寫、記憶、還是使用都極不方便。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衡量呢?2、什么叫相對原子質量?它是如何來表示原子的質量的?帶著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和計算公式。這樣的設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相對的概念。
2、提問:相對原子質量和實際質量的區別在哪里?學生討論后回答:相對質量是一個倍數關系,單位是一;實際質量是稱量出來的真實質量,單位是千克。這樣由學生自己找出區別,對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會更深刻。
3、出示構成原子的各種粒子的質量,讓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質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和質子數、中子數,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1、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A。是原子的實際質量
B。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c。沒有單位
D。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單位為1,一般不寫
利用此題討論歸納對比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區別和聯系。
2、已知碳原子質量為1。993×10—26kg、氧原子質量為2。657×10—26kg、鐵原子質量為9。288×10—26kg,試計算氧原子、鐵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通過對比,得出相對原子質量數字比較簡單,便于書寫、記憶和計算,從而得出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
3、相對原子質量可以從書中P154的附錄Ⅱ查到,查閱如下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磷、鋁、氮、碳、鈉、硫、鎂、鈣
借此題讓學生學會查閱相對原子質量表;說明現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精確的相對原子質量有效數字可高達八位,一般的化學計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數或1位小數)。
(五)分享收獲,強化思想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通過這節課,你在學習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獲?
3、借助資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9張青蓮教授的資料,交流讀后感。
4、課后作業。
五、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層次清楚,突出本課題的重點,讓學生輕松掌握重點知識。
六、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題的教學設計中,我本著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現,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認識過程,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將不斷努力,創設自己的教學特色。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原子》說課稿11
一、 教材分析
《分子晶體與原子晶體》是高中化學選修3的第三章“晶體的結構與性質”第二節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習了分子的結構與性質和分子晶體之后編排的。本節在復習化學鍵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晶體結構、化學鍵間相互作用力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并運用化學鍵理論和晶體結構理論分析晶體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本節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難點,也是歷來高考的熱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共價鍵和分子的立體構型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以后學習金屬晶體與離子晶體打下基礎。此外,金剛石、二氧化硅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二:學情分析
(1) 學生已經掌握原子空間構型、化學鍵、雜化軌道等理論為基礎
(2) 學生學習了分子晶體,對晶體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空間結構有一定的了解。
三:目標分析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了解原子晶體的概念,掌握原子晶體的熔、沸點,硬度等物理性質,能夠區分原子晶體和分子晶體
(2) 掌握金剛石典型晶體的晶胞和結構特征。能夠通過金剛石結構特征分析晶體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體結構。
(3) 理解并掌握原子晶體內原子間作用力的類型。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對原子晶體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準確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較辨析概念的能力。
(2) 從結構理解原子晶體的性質,明確原子晶體的物理性質及化學變化特點和空間結構。
(3) 運用歸納、對比等方法,理解原子晶體的特點和與分子晶體的區別及聯系。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 通過結構決定性質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內外因辯證關系的教育。
四: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原子晶體的概念
原子晶體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難點:原子晶體的結構及特點
五: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探究教學法為主,多媒體教學法為輔
學法:思考、討論、歸納等自主學習
六:預計課時: 2
七:教學過程
引入:以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硅的熔沸點數據比較表格,判斷二氧化硅是否屬于分子晶體?為什么?
比較干冰與二氧化碳的模型,有什么區別?
學生自行總結原子晶體的定義、構成粒子、作用力、氣化或熔化時破壞的作用力、物理性質、等。
以上內容學生自己總結教師輔助。
展示典型的原子晶體(金剛石)的球棍模型幻燈片輔助金剛石晶體結構示意圖,學生自己總結:通過你看到的模型,對于金剛石你有哪些了解?(此部分內容學生分組討論并在演草紙上記錄并整理,再分組回答問題,其它小組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當堂反駁,互相辯論。)
通過學生小組之間的互相辯論和總結得出以下內容:
1、 每個碳原子為SP3雜化,每個碳原子與四個碳原子形成4個共價鍵并且形成正四面體構型。鍵角為109度28分(此部分是通過學生相互PK得到的正確結論)
2、 為空間立體網狀構型
3、 只有σ鍵沒有π 鍵
4、 最小環為六元環(既六個碳原子形成一個最小環)且不共面,有六條碳碳鍵
每個碳碳鍵長和鍵能都相同。
5、 金剛石中碳原子個數比與碳碳鍵數比為1比2且說出了計算方法。
6、 說道了金剛石的晶胞,但是找錯了,說正四面體的最小結構單元是晶胞此部分教師加以引導。
7、 每個金剛石晶胞中含有完整的碳原子數為8個,碳碳鍵為16個。(金剛石的晶胞課本p64學與問中有)這部分內容實際上是對于已有知識的復習和拓展。
教師輔助:每個碳原子被12個最小環共用,每個碳碳鍵被六個最小環共用。所以金剛石中碳原子個數與碳碳鍵數之比為1比2。
以上步驟完成后給學生2分鐘時間讓其自己再梳理。
鞏固訓練1:晶體硅的結構與金剛石相似,回答以下問題。
每個硅原子與相鄰的 個硅原子以 鍵相連接,形成 構型。這些四面體向空間發展,構成一個堅實的、彼此聯結的 結構晶體。每個 Si—Si鍵長相等,鍵角均為 。晶體中最小環由____個硅組成且不共面,每個硅原子對這個環的貢獻為 、而每一條邊為 個六邊形,晶體硅中硅原子個數與Si—Si鍵數之比為 。
鞏固訓練2:展示二氧化硅的模型,仿照金剛石將二氧化硅結構進行歸納總結
訓練3:完成分子晶體與原子晶體的對比表格
訓練4:仿照金剛石的結構分析分析石墨結構
訓練5:將石墨與金剛石進行對比并完成表格。
八:板書設計
1、 定義:
2、 構成粒子
3、 作用力
4、 結構
5、 一般物理性質
6、 常見原子晶體
7、 典型原子晶體模型
《原子》說課稿12
各位老師:大家好!
首先感謝教務處給了我這次學習和鍛煉的機會。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原子的構成》。本課題,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后反思六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于初中化學第四單元第一課題,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運動情況。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于原子的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教材還通過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物質構成的奧秘這個一級主題下包括四個二級主題,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對學生進行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②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
難點是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和相對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鑒于本單元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涉及的實驗較少,因此在教學中采用探究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分析比較法與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相結合來進行教學。
三、學法指導(展示):
初中學生以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結論存在一定困難,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學生能展開想象,通過形象的比喻來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溫習舊知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以學生用模型模擬水分解的示意圖開頭,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用這樣的設計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展示原子彈爆炸圖片,讓學生想象原子內部是否是實心的不可分的球體?緊接著介紹原子結構發現科學史,展現多彩的原子構成圖片,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三)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學——原子的構成
1、由前面的引入做鋪墊,以C原子為例講解原子內部構成,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原子的構成。為了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我將棗比做原子,那么棗核就是原子核了,而質子和中子更象是棗核中的核仁了。原子核帶正電將帶負電的電子深深地吸引,若將原子核比做母親,電子就象嬰兒離不開媽媽的懷抱。通過學生閱讀"漫游原子世界"科技小文章,更加深了學生對原子構成的認識,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化枯燥為愉悅。
2、提出問題:整個原子顯電性嗎?出示表格,通過觀察常見原子核內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1.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數)由于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于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第二部分教學——相對原子質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質量,學生觀看展示后,發現原子有質量,只是很小。這樣用具體的數據直觀地告訴學生原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問題:1、原子的質量如此小,無論書寫、記憶、還是使用都極不方便。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衡量呢?2、什么叫相對原子質量?它是如何來表示原子的質量的?帶著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和計算公式。這樣的設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相對的概念。
2、出示構成原子的各種粒子的質量,讓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質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和質子數、中子數,讓學生自己查相對原子質量表計算,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并歸納出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四)鞏固練習、拓展思維。課后1、(1)(2)(3)
(五)分享收獲,強化思想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課后作業P72 2、3、4
3、拓展作業: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寫一篇科普習作。
五、板書設計
整體分兩個部分,一是原子的構成,二是相對原子質量,板書層次清楚,突出本課題的重點,讓學生輕松掌握重點知識。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學生繼"分子和原子"后探索物質內部構成的奧秘的又一個階段,對于微觀粒子概念很抽象,課前我準備了充分的科學資料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課缺憾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沒有準備原子模型,二是沒有借助多媒體讓學生直觀看到原子的內部構成。
《原子》說課稿13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的內容: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內容屬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宏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釋這些宏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于“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課對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并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么會發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說出分子的三條性質;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現象,學習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據、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學生對奇妙的化學世界更加的感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重點】
分子的性質
【難點】
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
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結合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臺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致。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這里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到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的猜想,接著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并且會通過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圖片,說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首先通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接著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于100ml,請學生觀看視頻并解釋原因。之后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系,通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溫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曬干、酒精蒸發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么性質引發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通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我會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并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鐘菜就可以變咸,腌蘿卜需要很多天,引發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接下來進入我這節課的第三環節。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用本節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業:預習下一節內容并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說,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為下節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并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抓住要領。
《原子》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 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四單元課題1《原子的構成》。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教學預測四個方面來談談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物質構成的奧秘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今后學習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原子的構成是在學生學習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內部構成及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同時它又為將要學習的元素,離子打下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課程標準,學生情況,可以確定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2)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知識的獲得與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本節課
(1)通過探究構成每種原子的粒子之間的關系,學習分析、歸納,對比的科學方法。
(2)通過了解原子結構模型發展的歷史,初步學習假設、建立模型的科學方法。
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1)在了解原子結構模型發展的過程中,知道科學發展是循序漸進的。 (2)通過閱讀張青蓮教授的相關資料,了解中國人在科學發展中作出的貢獻,進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以知識為主體,借助于掌握知識學習的過程,學習分析,歸納,對比的科學方法,同時發展學生的科學思想和愛國情感。
(三)教學的重、難點
結合教材內容、學生情況,確定本節課的 重點:認識原子的構成 難點:認識原子的構成;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二、學情分析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 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情況的掌握與分析。
(一)學生情況
初中化學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樂于探究感興趣的問題,對事物的認識正由感性向理性轉變,但感性認識仍然占主導地位。
能力水平:學生初步具備了分析、歸納信息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知識水平: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為本節課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二)教法與學法
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教法 本節課將采用引導探究法,這種方法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同時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演示法,通過演示原子的圖片及動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學法 本節課將采用分析歸納法(通過分析圖4-2中的有關數據,得出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歸納信息的能力),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從而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三 教學過程
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思想,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條件,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
上課前先請同學們觀看: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相關圖片,接著描述它的強大威力,并解釋原子彈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威力與原子的內部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那原子的內部到底隱藏著什么奧秘?這樣的導課方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順利進入教學過程階段二
(二)活動探究 得出新知
活動探究一:原子的構成
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發展歷史,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是一個“堅硬的實心小球”。大約100年后湯姆生發現了電子,并在7年之后提出了原子的“棗糕模型”, 紅棗代表電子,面包代表原子,紅棗鑲嵌在面包的表面。又過了7年,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根據他的實驗結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生動的圖片及動畫,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原子的立體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后來人們又發現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模型建立起來之后,通過圖片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原子的體積很小,原子核的體積相對于原子更小,就如同一顆櫻桃和十層大樓的體積比例。接著演示原子的動態圖片,讓學生明白這就是現在的原子結構模型,同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結論: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核外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借助于圖片和動畫,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記憶。從而突破難點。
活動探究二:原子不顯電性
知道了原子的構成,然后追問,同學們那原子顯不顯電性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接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如下圖表,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小組成員交流,討論,最后得出結論: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正負電荷相等,所以原子不顯電性;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使學生學會分享,學會合作,感受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活動三:相對原子質量
知道了質子,中子,電子的數目關系,那它們有沒有質量,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來衡量呢?接著讓學生觀察如下圖表,學生很容易得出:質子,中子有質量,但是很小,電子的質量相對于質子、中子更小。此時給學生打比方,由于原子質量很小,用國際單位Kg來表示就如同用噸來表示一粒大米的質量,很不方便,怎么辦呢?有智慧的人總是能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有人把碳12原子的質量平分為12份,氧原子質量與其中一份的比(16)作為氧原子的相對質量,同理得出其它原子的相對質量,這些相對質量稱為相對原子質量,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向學生講述怎樣利用元素周期表查相對原子質量;此過程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把看似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學會做事,學會更好的生存。
(三)反饋練習 鞏固新知
適當的課堂練習有利于知識的鞏固,為了激發學生的挑戰熱情,將課本的練習設計成闖關的形式作為課堂訓練,第一關通過比較簡單的習題培養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感覺不錯進入第二關,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設計一個有背景的題目,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四)交流收獲 優化新知
當本節課學完以后,讓學生談一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針對學生的疑問我會及時作出回應,并鼓勵學生不斷進步。這種診斷性,激勵性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最后,我采用引導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整體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四、教學預測: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上可以落實教學目標的要求,超過80%的學生可以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但還有少數的學生可能存在疑點,為了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發展,我設置以下補救措施:單獨輔導,找到難點;師生互動;突破疑點。
最后是板書設計。板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好的板書能夠突出重難點,為學生理解知識和對知識進行記憶提供了直觀的參考和有力的幫助。本節課樣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原子》說課稿】相關文章:
《分子與原子》說課稿12-26
高二原子晶體課件11-20
說課稿模板說課稿范文11-08
世界現代上下五千年:第一顆原子彈05-12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一顆原子彈》12-14
《春聯》說課稿12-16
春聯說課稿11-12
《狼》說課稿06-09
《橋》說課稿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