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勸學》獲獎說課稿(精選11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說課,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勸學》獲獎說課,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勸學》獲獎說課稿 1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荀子的經典散文《勸學》。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及教學設想。懇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勸學》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基礎模塊)語文上冊第六單元里的課文。這個單元是文言文單元。
《勸學》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論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是一篇論述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和學習的態度及方法的散文。其中不少觀點對現代人、特別是對我們中職生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比如學習要積累、學習要持之以恒、學習要用心、專一等觀點,都是我們中職生特別需要借鑒的東西。雖然這篇課文在第23課,但是我感覺完全可以把這篇課文放在開學之初來講,為的是讓同學們在進入職教中心的一開始便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態度和強大的學習信心。
二、說教學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能夠疏理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意義用法,并注重在實踐中舉一反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課文特點我從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等。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三)德育目標:
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形成謙虛好學的風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這篇文章氣象清新,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全文短短290字,卻能表達出三層意思七個方面,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根據課文特征以及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點難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擴大、引申、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
《勸學》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說理性散文。以議論說理為主,學習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掌握好論證方法,是學習的難點。《勸學》的論證方法主要是比喻論證。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確立為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
一年級的中職生通過初中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比如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設定在教法上采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具體如下:
1、誦讀法。
語文教學應特別重視整體教學,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不斷的誦讀中能夠初步整體感知課文,通過誦讀能夠增強語感,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夠掌握實詞以及句式的用法。
2、串講法:
文言文的學習,詞語句式是教學的重點,用串講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的含義,把握文章的論證。
3、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教師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彰顯職業特色,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為主體老師正確引導的原則,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會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探究拓展法。
設計一些探究性思考題目,如:“《勸學》到底勸人們學什么?”“荀子在《勸學》中的勸勉,在哪些方面對我們仍有借鑒意義?”等等,訓練學生探究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五、說學法
由于中職語文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比初中要高、要深,所以這對于部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可能就聽不懂、看不懂。這時候,學生只有從老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讓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讓學生借鑒《中華好詩詞》對決形式,分組比賽,自定要求,實現輕松背誦。
2、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發表見解,并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3、在老師指導下,對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提出疑問,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同學們在討論中得到提高,在討論中解決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共八步)
第一步:布置課前預習與分組對決背誦。
包括作者出生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化成就等。
第二步: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有一句成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那么你知道什么是青?什么是藍?青為什么會勝于藍嗎?
用這個輕松活潑的問題引發今天的討論,這樣導入感覺很自然,讓課堂變得很輕松。
第三步:解題
1、“勸”的意思。勸勉、鼓勵、勉勵。
2、荀子簡介,簡單說說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解題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的發展。
第四步:播放名家朗讀錄音,讓學生對照注釋,正字正音。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入到教學過程中來。
第五步:課文分析。(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學習的意義)
找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理解中心論點在全文中的作用。
找出五個比喻句,并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系。
第二段。(學習的作用)
讓學生找出這段中的五個比喻句,并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系。
第三段:(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1、讓學生找出這段中的十個比喻句,并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系。
2、指出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專心。
第六步:討論歸納論證方法。
提問:
1、文中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請學生六人小組合作討論完成。
第七步:總結本課:
《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學習之后,我們對荀子關于學習的論述有了更深的認識,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啟發。同時,這節課我們著重學習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和效果。希望同學們可以活學活用,把這一論證方法很好的利用起來。
第八步:布置作業:
1、鞏固背誦全文。
2、“自擬學習格言”。然后用硬筆書法或毛筆書法的形式創作出來。然后在教室內張貼展示。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活學活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書寫能力。同時自擬格言也能起到自我鼓勵、自我監督的作用。
《勸學》獲獎說課稿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比喻、對比論證方法,提高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等多義詞,積累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認識學習重要性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在初中文言文積累的基礎上,有閱讀較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討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必須以個人對文本的基本理解為前提。本文文言基礎知識點這一內容理解上的障礙應當先掃除,例如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的歸納整理和特殊句式的總結應該在探討前先讓學生基本掌握。學生結合課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難點,在對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礎上,則要啟發學生要有探究意識,讓他們懂得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的能力是最有價值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圍繞“如何獲得教養”和“求學之道”,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相互間對話。要引導每位同學積極思維,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保持和發展探討的興趣,在交流討論中培養學生平等對話的意識,傾聽的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學習方面,不少同學存在著疑惑。沒關系,荀子的《勸學》也許可以幫我們解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板書)
1、關于荀子這個人和《荀子》這本書,我們看一下注釋①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后天環境可以改善人惡的本性,故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這本書現存32,今天我們要學的《勸學》就是這本書第一篇的節選。
2、題目中“勸學”的“勸”是什么意思?(提問)
明確:勸勉、勉勵。《勾踐滅吳》中“國人皆勸”中的“勸”也是這個意思。“勸”的繁體字寫作“勸”,這是一個形聲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勵的意思,如努、勵。因此,“勸學”就是勉勵人們學習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樣勉勵人們學習的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1、首先,聽老師范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這篇文言文比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注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5、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講解。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么就提問學生。(同時板書)
6、重點講解。
①學不可以已(停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義。)
②于:青,取之于(從)藍,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詞后的介詞“于”都當“比”講)藍。
③指名翻譯:木直中(合乎)繩,輮以為輪,其曲(弧度、彎度,形容詞作名詞)中規。明確: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他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
④雖有槁暴(即使,如《勾踐滅吳》中“雖無四方之憂”的“雖”也是此義)
⑤不復挺者(直)
⑥指名翻譯:君子博學而日(名詞作狀語)參省乎己,則知(通“智”,智慧)明而行無過矣。
明確: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⑦指名翻譯:順風而(表修飾,連接狀語和動詞的“而”往往表修飾。)呼,聲非加疾也,而(表轉折)聞者彰(明顯,顯著。同“欲蓋彌彰”的“彰”)。
明確: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很清楚。
⑧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利爪牙,強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詞作狀語)飲黃泉,用心一也。
7、對“跬步”加以講解:“步”為會意字,左腳向前跨出去,右腳再向前跨出去稱為一步;“跬”是半步,相當于現在的一步。
8、同時指出文中的兩個錯誤:蛟龍為人們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會打洞,只是偶爾寄居于蛇鱔之穴,可見荀子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如同學們來得豐富。當然也有人認為荀子是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個注釋錯誤:“功在不舍”的“舍”應為“停”的意思,注釋把意思譯反了。
9、掌握了這些字、詞、句再結合注釋,文章內容就不難理解了。請同學們帶著理解把課文再齊讀一遍。
剛剛同學們讀得很好,說明大家對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如果僅停留在理解字詞、能翻譯的層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華、文章精髓的。因此,我們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1、同學們課前已經充分預習過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個總觀點是什么?(齊答)“學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就像我們寫文章喜歡用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一樣。
提問:結合課文說說為什么“學不可以已”?
明確:因為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節是寫學習的意義的?(齊答)第2節。
第2節是不是直接談學習的?(齊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談到了學?(齊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前面幾句又講了什么內容?和這句又有何聯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引導:“青于藍”、“寒于水”兩個“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則無法比較。青和藍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樣的變化?(齊答)前者較后者有提高。
彎木可以變直、直木可以變曲、金屬可以邊鋒利,這說明它們有何改變?(齊答)它們的性狀發生了改變。
無論是“提高自己”還是“改變習性”都是一種變化。物可以變,那么人可以變嗎?(齊答)可以。物變需要條件嗎?(齊答)需要。
青要經過藍的提純,冰要經過水的降溫,直木經輮才曲,彎木受繩才直,金屬就礪才利。
那么人的改變需要什么條件?(用原文回答)“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的意義相當重大。
齊讀第2節。
3、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說的是學與什么的關系?(齊答)學與思的關系。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么荀子認為二者何者更重要?(齊答)學更重要。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可見學習的'作用之大。
學習的作用在于什么?(齊答)彌補不足。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述學習的作用的?
明確:用了四個比喻。
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不足,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用原文齊答)“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學習。
荀子認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普通人沒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勵人們學習,就是想讓人們通過學習改造自己、去掉惡劣本性從而成為君子。儒家有個觀點“人皆可以為堯舜”,盡管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截然相對,但在這個問題上殊途同歸。孟子認為人通過后天的學習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為君子、圣人。
同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學習、不善假于物。如:去年有條新聞轟動全世界:科學家們利用微型機器人進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機器人是科學家們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機器人做的是人無法做的工作。我們普通人就無法發明出這種機器人幫我們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學習。
齊讀第3節。
現在我們知道了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既然學習這么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怎樣又叫做善于學習呢?這就涉及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問題,也就是第4小節講的內容。
4、指名朗讀第4節,其他同學思考:這小節共講了幾層意思?概括一下每層內容。各層之間又有怎樣的邏輯關系?
明確:作者指出:學習的方法在于點滴積累(板書);學習的態度在于持之以恒、專心致志(板書)。持之以恒、專心致志是做到積累的必要保證,因為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很多同學都懂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這正是學習的大忌。
提問:這里作者除了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外,還使用了什么方法?
明確:正反對比論證。這種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齊讀第4節。
這小節對我們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課后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相關句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5、結合板書,回顧全文內容。
這篇《勸學》雖是節選,但相對完整。文章開頭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學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書);接著講了“為什么”(板書)“學不可以已”,因為學習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變習性,可以彌補不足;那么應該“怎么辦”(板書)呢?要注重點滴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文章思路相當清晰。
齊讀全文。
1、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議論文,但我們讀了覺得枯燥嗎?(齊答)不枯燥。為什么?
明確: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具體明白,更易為人接受。
2、文章讀起來拗口嗎?(齊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于誦讀。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取得這種效果的?
明確:運用了排比和對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課堂小結】
這篇《勸學》除了思想內容給我們很大啟發,其寫作技巧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傳頌不衰的原因。
【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歸納文中“而”的用法。
《勸學》獲獎說課稿 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鑒賞,啟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導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于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于學習的什么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注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后,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本理清思路
我會設置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本鑒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置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后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布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以“學習”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勸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論點) 學習的方法 對比論證
(論據) (論證)
我這樣設計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把握文章脈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勸學》獲獎說課稿 4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①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背誦默寫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習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 過程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點,并學習掌握本文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 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背誦默寫全文;
2.了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會本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1.學習運用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2.勸勉學生勤奮學習;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討論法、交流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疏通文意,掌握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 課前布置預習:
讓學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類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有不明白的地方標注在課本上。
一. 導入:
古樂府詩《長歌行》 有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呢?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 況 , 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
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有勸勉、鼓勵之意。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點文言知識點:
1. 首先,聽教師范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槁 gǎo暴pù 礪lì 參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須臾yú
跂qì 輿yú 生xìng蛟jiāo跬kuǐ 騏qí驥jì 駑nú 鍥qiè鏤lu 螯áo鱔shàn
2. 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 學生展示自己歸納的文言知識點,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并翻譯下列重點句子,注意要“直譯”: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10分鐘后老師觀察學生交流的結果,看是否還有疑難字詞未得到解答,進一步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檢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翻譯情況)
1. 梳理文言知識點: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②古今異義
假輿馬者
古義:借助,利用今義:不真實
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今義:兩個膝蓋著地的一種姿勢
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的簡稱
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心思 今義:專心、認真
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③重點實詞:勸、學、青、中、極、致、假、絕、興、功、強、用
④重點虛詞:于、者、而(課堂上只講解“而”,其他兩個字要求學生課下歸納)
而:連詞,表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
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
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
連詞,表并列,可翻譯成“和”“與”:蟹六跪而二螯
⑤詞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名詞作狀語: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斷句:青,取之于藍
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冰,水為之
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翻譯重點句子: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行為也不會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 卻可以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五.小結本課時:
本節課的重點是疏通并歸納了文章重點的文言知識點,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請在理解的基礎上認真記憶、積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嘗試背誦文章。
六.布置作業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誦第一、二段。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知識導入
提問一些重點的實詞和句子的意思,如勸(勸勉、鼓勵),絕(橫渡)?? 翻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二.整體感知全文
1.讀課文,根據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中心論點明確了以后,第二三四段與第一段是什么關系?它們分別在談什么? 明確:二三四段是對第一段的分說,即是全文的分論點:
第二段: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段: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學習要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動探討課文分析: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第一層“青出于藍”、 “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
幾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4. 分析第三段: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說理
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
5. 分析第四段: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
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三、歸納文章的論證層次: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四、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勸學》獲獎說課稿 5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荀子的《勸學》,為了說明我的教學設計理念,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課時安排、教學流程、教學設計依據、課后作業等幾個方面加以介紹說明。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的去學習。也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含義,對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幫助。《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
二、基于此,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三、說重難點:教學重點:掌握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學習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首先說教法:學生通過前一個單元的文言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的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采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并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為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系,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松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其次說學法:
1、讓學生學會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學會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正確并流利使用工具書的方法。借助工具書,學生能夠更好更快的理解文意。
4、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地方: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并熟讀成誦。
五、說課時安排:兩課時
六、說教學流程:
結合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立,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還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設計的導語是:
(二)荀子簡介
(三)解題:“勸”的意思為鼓勵,勸勉,在文中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
(四)接下來我將以三個活動貫穿本堂課,用活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對文本基本內容的掌握和深入學習。
活動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解決重要實虛詞,疏通文意。具體操作如下:
1,聽錄音,學生正音正字。
2,學生自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3,同桌互讀,互相糾正錯誤,以此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熟練的朗讀課文。
4,指名朗讀,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字音和句讀。并強調易錯的字詞,如槁暴,輮以為輪的輮,金石可鏤的鏤等,并趁機讓學生釋義。最終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在黑板右側板書重點字詞)
活動二,四人小組合作制定本文提綱,明確文本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畫出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大部分同學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既學習是不能因為任何理由停止的。進而提問,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明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由此可以引導學生總結論點出現的規律,一般出現在段首或段尾。
2,根據以上結論,四人小組合作,自列提綱,充實論據。明確學習的意義是用了四個比喻句,學習的作用用了五個比喻句,方法態度用了十一個比喻句。
帶領學生以學習的意義四個比喻為例,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其特點。
找出藍——青水——冰直木---輪木——直金——利(并板書)
上面提到的前兩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后兩個是改變自己。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用同樣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完成對“學習的作用”和“學習的方法態度”的學習,并由學生補充完整板書。
3,由此得出本文的論證方法是比喻論證。并提問學生:比喻論證有什么好處?
明確:可以讓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七、說教學設計依據: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現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學生從大處入手,品味細微知識,并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
八、說課后作業:背誦全文。研討與練習。預習新課。
各位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浙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三章第二節《實數》。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方根以后,接觸了如“ ”與“π”等具體的一些無理數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合作探究,揭示出中像這樣的無限不循環小數的存在,從而引入了無理數的概念,使學生把數的概念從有理數擴展到實數,對今后的數學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并且是同學們進一步學習方程、函數等知識的基礎。同時,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一一對應且領會到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了學生的分類意識。
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無理數,實數的概念,了解實數與數軸上的點一一對應,能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實數,初步學會實數的大小比較,能對實數的分類進行初步的辯認。
能力目標:了解實數的分類,培養學生初步分類意識;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實數,讓學生進一步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目標: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經歷無理數的產生過程;并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及分類的數學思想,感受人類在數的發展研究中的偉大成就和做出的貢獻,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
根據教材知識的分布結構,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這樣安排本堂課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無理數、實數的意義,能夠在數軸上表示實數。
難點:理解無理數與有理數的本質區別和實數與數軸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系。
下面我將著重介紹本堂課實施的具體過程。
首先借助學生前幾堂課后已有的認知經驗“ ”,請學生們考慮如果要從一條長繩中剪下一段長為米的繩子,可米究竟是多少長呢?然后引導學生適當借助計算器進行合作學習:
由于,所以,先確定小數點后第一位數:,可見,即,同理再確定小數點后第二位、第三位,所以只要剪下大約1.414米的長度就可以了。
同時問題出來了,不論是1.4,1.41還是1.414這都只是的近似數,不能用等號連接,那么的精確數是多少呢?當教師給學生一段時間的思考后,請同學們看書本第65頁,學生通過觀察不難發現將化作小數后是一個無限小數,而且沒有循環節,由此無理數的概念呼之欲出。這里學生通過合作探討,自己動手計算,觀察總結深刻理解了無理數的含義,同時也掌握了用有理數逐步逼近無理數,從而求出無理數近似值的方法;然后用適當的當堂練習,鞏固對無理數的理解。
然后通過介紹希伯斯發現無理數的故事,學生們理解有理數與無理數的本質區別:前者可以化為兩個整數之比,可以寫成分數形式;而后者是無限不循環小數,不能化作分數。
通過故事向學生們介紹知識,一方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對知識點有深刻的印象和理解,輕松突破難點;另一方面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對認識數學的認識,感受人類在數的發展研究中的偉大成就和做出的貢獻,這便是本堂課的亮點所在。
在分別學習了有理數、無理數之后,再將兩類數綜合,得到一個總稱“實數”。請學生們嘗試將實數在數軸上表示,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將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難度不大,但要怎樣將無理數體現在數軸上呢?這時我將簡單介紹勾股定理,學生們通過應用勾股定理和圓弧的特征成功將有理數表示在數軸之上。然后,及時地讓學生們練習鞏固,體會成功,不自覺地培養其數形結合的思想。再請學生觀察自己所作的數軸,學生們發現數軸上的表示的兩個實數,右邊的數總比左邊的數大。
最后是課后練習的布置,我將依據學生的能力差異進行分層練習,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完成課本67頁的A組作業題,且閱讀課本68至69頁“神奇的π”;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完成課本67頁的B組和C組題。這樣既注重所有學生的整體發展,也深入挖掘優等生的潛質。
《勸學》獲獎說課稿 6
今天我備課的題目是荀子的《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加以介紹。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勸學》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的第四單元的一篇古代議論性散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較系統的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是對學生進行文言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勸勉學生勤奮學習的好材料。 2.說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通過思考探究的過程、拓展遷移性寫作練習的過程,學會運用比喻和對比論證進行議論說理的方法。
3)背誦全文。
【依據】議論文閱讀和寫作,無論是在日常教學還是在考試環節抑或是日常的閱讀寫作中,出現的幾率都相當大,高考作文也是以議論文為主。而此類文章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學生必須要掌握論證的邏輯和論證的方法,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這也是課標培養獨立閱讀能力的要求。同時作者是如何清晰有力地表達思想和觀點的,采用了什么論證的方法,都是值得我們質疑和探究的。所以應引導學生分析作者論證的邏輯和方法,練習相應論證方法的寫作運用,從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議論能力。而這,也正是學生學習寫作議論文的一個重要過程。因此,確立了以上目標。 3.說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論證的過程,學習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難點:掌握全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依據】“發展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形成的關鍵在于日常教學中方法的滲透。把握作者論證觀點的方法,分析其嚴密周詳的邏輯,這是對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理解的過程。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掌握論證的方法,加深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提高議論的能力。而此篇課文荀子主要運用比喻和對比論證議論學習和人才培養的問題。所以把分析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作為教學重點。
荀子《勸學》邏輯性強,說理透徹,氣勢渾厚,這與荀子表達思想、觀點的過程中通篇運用大量比喻,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設喻的技巧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要準確理解《勸學》邏輯性強,說理透徹,氣勢渾厚的特點就要分析荀子為何全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且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原因。但由于學生目前剛接觸議論文,對議論文論證方法的認識還僅限于事例型舉例論證,而比喻論證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這種通篇運用比喻的議論文更是沒有見過,要學生對其分析肯定是有不小困難的。所以,將掌握全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設置為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從歷屆高一學生同期學習特征比對來分析,這屆高一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議論文寫作中普遍單一采用事例型舉例論證的方法,一小部分學生對對比論證有認識,但認識模糊,而對比喻論證很陌生。而高一,正是組建高中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也是學生在摸索探討的時期。這個時候的方法引導,他們興趣比較大,吸收比較好,對于后期自己的學習會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本節課的最終目標就是在閱讀中分析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對比論證產生的說服力量在寫作訓練中運用對比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三、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第二課時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1、誦讀法。 【依據】“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依據】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指導學生理解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方法,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依據】借助多媒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加大課堂內信息的容量,有利于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這樣,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水平出發,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培養他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學法
1、在第一課時已掃清字詞的基礎上做好預習,找出文章的比喻句。
2、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一個個相扣環節的學習,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3、借助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研習、合作探究中,體會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妙處。 【依據】此種方法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知、分析然后有一定的認識,并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得以共享。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列舉古今中外名人談學習、讀書的名言名句,如:《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儒家大師荀子是如何談學習的。
【依據】以此導入,即可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沒有創新,就沒有語文教學,一個優秀的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在獲取知識中的情感愉悅的過程。所以,我制定了四個相扣的板塊。 第一板塊、讓學生集體有感情朗讀文章。(2分鐘) 【依據】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加深印象,正字正音;另一方面又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教學過程。 第二板塊、進入對文章的研究性學習中。 第一:找分論點(1分鐘) [提問]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并讓同學們課后找出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那么有哪位同學可以來回答一下呢?
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第二:找比喻句 1) 齊讀第一段之后,[提問]找出文中的五個比喻句,并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系。(學生口 述——課件展示——教師補充) 明確:“青,取之與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提高自己 “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改變自己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學習的意義。
總結: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展,并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 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2)給學生三分鐘時間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第一段。
3)齊讀第
二、三段,仿照第一段的分析方法,用課文中的原句填寫下表,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
二、三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分論點 :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專心
比喻句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總結:第二段從三個側面證明只要善于學習,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 “學不可以已”,不可放松。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第三段由強調 “積”,到論證 “不舍”,最后歸結到“用心”。
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一步證明“學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專心。
【依據】體現新課標“發展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通過這三個問題的逐步解決,學生掌握了文章論證的過程與方法,解決了教學重點。在三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分析大量比喻的內在聯系,明白比喻和對比論證,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也為下一步歸納論證方法夯實基礎。(時間20分鐘左右)
第三:討論歸納論證方法
(1)[提問]:文中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比喻)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的分析理解,嘗試著概括一下比喻論證方法的概念,并概括其作用。請學生四人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幾分鐘討論之后請幾組同學回答,最后教師總結)
明確:比喻論證是一種用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較抽象的道理的論證方法。比喻者和被比喻者雖然是兩類不同的事物,但在它們存在著一個共同的一般性原理,
因此它們之間具有推理關系。比喻論證是以比喻者作論據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題)的論證方法。其作用是把不易理解的和較深的事理用容易理解的和較淺顯的事物來說清楚,講明白,具有深入淺出、平易生動的特點。
(2)帶著對比喻論證方法的感性與理性的認識,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所熟知的運用了比喻論證方法的例子,以作為對這一論證方法及其作用的進一步理解。
例:《拿來主義》中的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使用,吃掉),鴉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存放,治病)。煙槍、煙炮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掉),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走散)。
分析:魯迅先生通過使用比喻論證把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形象化,說理清楚透徹。
【依據】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同時通過回顧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時間8分鐘左右) 第四:遷移訓練
1、作者在文中用了近二十個比喻分別論證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重要作用以及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等。帶著從文中得到的啟示,假如讓你試寫幾個比喻句來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習的重要”,你如何表達?(只用一兩句表達即可)
2、展示高考優秀作文中的比喻論證片段以激勵學生
例1:即使自己是一枝嬌艷美麗的牡丹,也應明白,一枝獨放不是春天,春天應是萬紫千紅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株傲然挺立的孤松,也應明白一株獨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樹木才是遮風擋沙的堅固長城。
即使自己是一艘整裝待發的帆船,也應明白,一艘獨行不算風景,千帆競發才能顯示大海的壯闊。(2005年山東高考滿分作文《雙贏,你我共輝煌》)
例2:人生必然是這樣,漸行漸遠。有言曰: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老年看山還是山,看水仍是水。此言得之。人生就是單純到復雜,又歸于平靜簡單的周而復始。而我們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種滋味,感受每一種境界,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提純生活之意義。(2008年福建高考優秀作文《人生三境》)
【依據】通過寫作片段的訓練以及高考優秀作文片段的展示,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把提升議論的能力落到實處。(時間6分鐘左右) 第三板塊、總結本課
論證的結構、過程: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為什么學:意義和作用;怎樣學:方法和態度
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
①比喻論證,使深奧的道理形象生動,淺顯易懂;
②正反對比論證,讓是非曲直更明確,鮮明有力度;
③大量比喻,多用對偶、排比句式。氣勢充沛,說理流暢
【依據】歸納總結,形成理性認識。(5分鐘左右) 第四板塊、布置作業
1、鞏固背誦全文。
2、“紫藤蘿和牽牛花,沒有挺拔的軀干,卻憑借枯樹和籬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麗;籬笆和枯樹,本無美景可言,卻憑借牽牛花和紫藤蘿,成就了一道道風景”。這句話與文章的什么思想一致,想一想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A、論證的結構完整、合理。 B、綜合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盡量運用比喻和對比的論證方法。 【依據】
1、通過經典篇目的背誦,加深課堂的印象,鞏固課堂效益。
2、通過寫作的訓練,以加強對理論的理解,熟練論證方法的運用,把提升議論的 能力落到實處。 教學過程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幾個階段都是有一定的層遞性,從疏通文意到整體把握再到重點研讀,最后總結遷移,既體現了文本閱讀的特點和方法,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六、說板書設計
勸學:學不可以已——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勸學》獲獎說課稿 7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孫權勸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所以,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孫權勸學》位于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文章通過記敘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并大有進步的故事;贊頌了孫權關愛下屬、循循善誘,呂蒙虛心受教,努力學習的行為。引導學生明白“開卷有益”,并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我所面對的初一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由于接觸的文言文較少,仍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孫權的勸學藝術和呂蒙的人物形象。
3、理解“開卷有益”,養成熱愛學習的行為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知識,通過語句分析孫權和呂蒙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開卷有益”,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行為習慣。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情境創設法。
下面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能夠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應建立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通過和學生的談話進行問題導入:今天上課之前老師有個問題要問問大家:日常生活里,有人苦口婆心地勸過你學習嗎?老師聽到有同學說:一天一共只有二十四個小時,其中的1140分鐘都有人在勸你學習。無獨有偶,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這個人優點很突出:武藝高強;同樣缺點也很突出:他不愛學習。這不,他的頂頭上司孫權又來勸他學習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看看領導說話究竟管不管用。接下來我將順勢寫下板書:《孫權勸學》。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初步認識。
首先,播放名家范讀,讓學生感受文章斷句、語調和大的情感基調,并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將文章中的生字詞出示在大屏幕上,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預習效果。
其次,我會請自讀課文,根據名家范讀,讀準字音,讀對節奏和斷句。
最后,再次朗讀課文,并且能夠簡要談談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和之前的學習能夠說出本篇文章講述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為接下來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把握文章之后,我會請學生再讀文章,通過具體語句分析孫權是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學生通過分析句子和教師引導得出:“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運用雙重否定:語氣堅決,神情肅穆,語重心長的點名重要性,表明孫權期許他能擔此大任。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前一句反問語氣,對呂蒙不學習表現出惱怒、責備;后一句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表現出孫權對呂蒙的關心。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用自己舉例,言辭懇切,更有說服力。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孫權勸學的效果如何?
同學通過對文章的再次朗讀發現文章通過魯肅的贊揚反映出呂蒙的學習效果:“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側面寫出呂蒙知錯就改,耐心學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可以看出魯肅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驚喜。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語氣,證明從學習里獲得了成就感。
3、接著,我會布置最后一個任務:帶著感情再讀文章,四人為一小組討論:你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通過再次閱讀明確:開卷有益。
通過以上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挖掘學生內在潛能的過程中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全面提高學生的有語文素養。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
1、學習孫權勸學的藝術,同桌之間選一個話題進行“勸說”,準備好后進行小組分享。同時明確要求:表達清晰,禮貌傾聽,合理建議。
2、請同學回顧全文,想一想學習了《孫權勸學》之后有什么收獲。
重點文言詞匯:通假字,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古今異義: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治,古義,研究;今義,治理。
勸說要講究循序漸進,生活中要多讀書,力求做到開卷有益。
3、背誦全文;課下閱讀《傷仲永》,探究二人結局不同的原因。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做到這一點:
以上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謝謝各位考官。
《勸學》獲獎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勸學》是蘇教版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第一板塊“求學之道”的第一篇文章,本專題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人需要在學習中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為什么從師問道,為什么要閱讀經典杰作以及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并引導學生注意文章表達思想的方法。《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通過《勸學》的學習,不僅可以領略荀子散文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鑒賞文學古籍的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接觸過議論性散文,掌握了一些閱讀和欣賞的方法。不足之處在于知識的儲備和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鑒賞能力較弱,作品構思、選材、語言和表現手法的精妙借鑒吸收少。
三、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和學情,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加強誦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理清文章思路,體味文章充分運用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點。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文章思想內涵,明確學習的重要意義及學習應持的正確態度。
教學重點是學習比喻論證、圍繞中心論點論證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
“發展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形成的關鍵在于日常教學中方法的滲透。把握作者論證觀點的方法,分析其嚴密周詳的邏輯,這是對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理解的過程。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掌握論證的方法,加深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提高議論的能力。而此篇課文荀子主要運用比喻和對比論證議論學習和人才培養的問題。所以把學習比喻論證、圍繞中心論點論證的寫作方法作為教學重點。由于學生對比喻論證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這種通篇運用比喻的議論文更是沒有見過,要學生對其分析肯定是有不小困難的,因此把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作為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第二課時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1.誦讀法。 【依據】“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依據】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指導學生理解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方法,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依據】借助多媒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加大課堂內信息的容量,有利于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這樣,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水平出發,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培養他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法:
1.在第一課時已掃清字詞的.基礎上做好預習,找出文章的比喻句。
2.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一個個相扣環節的學習,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3.借助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研習、合作探究中,體會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妙處。【依據】此種方法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知、分析然后有一定的認識,并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得以共享。
五、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溫習導入: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疏通了文意,歸納了相關的文言知識點,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勸學》的學習,看荀子是怎樣將學習的道理娓娓道來的。這樣設計是為了喚起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知識的回憶,為分析文章做好鋪墊。
環節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在朗讀的過程完成以下問題:
劃出文章的中心論點,找出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大部分同學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明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由此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尋找作者觀點的規律,作者的觀點一般出現在段首或段尾。
設計意圖是以問題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讓學生按照荀子論說的邏輯關系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與分論點,學習清晰有力、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環節三: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①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明確:“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②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明確:這個比喻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③“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確:這就強調了“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利用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④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本環節設計體現新課標“發展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通過這四個問題的逐步解決,學生掌握了文章論證的過程與方法,解決了教學重點。在四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分析大量比喻的內在聯系,理解了比喻論證,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環節四:《勸學》告訴了我們哪些道理?完成句子“《勸學》告訴我_____”。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自己的所想所得。可以引用,可以設喻,也可以自擬。 參考答案:《勸學》告訴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勸學》告訴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要“善假于物”。《勸學》告訴我生有涯而知無涯,要活到老學到老,“學不可以已” 。
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把作者的觀點吸收、內化。同時,這也是一個創新性的活動,既能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活學活用,又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也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次熏陶。
環節五:結合本節課的分析過程,嘗試背誦全文。通過經典篇目的背誦,加深課堂的印象,鞏固課堂效益。
教學過程中的幾個環節都是有一定的層遞性,從疏通文意到整體把握再到重點研讀,最后總結遷移,既體現了文本閱讀的特點和方法,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六、說板書
勸學提出問題是什么學不可以已學習的意義分析問題為什么學習的作用荀子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彌補自己不足積累、堅持、專心解決問題怎樣做學習的方法態度比喻說理鋪錦列繡氣盛言宜
《勸學》獲獎說課稿 9
第一、說教材。
本單元選取的文章都是有關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為人類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物的生動感人、廣為流傳的事跡。《孫權勸學》講的是孫權勸說東吳大將呂蒙認真學習的故事,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文章簡練生動,用語不多,但能在寥寥數語中描摹出人物說話時的口吻、情態和心理,人物個性鮮明,躍然紙上,堪稱人物語言描寫的精品之作。同時文章宣揚了一種謙虛好學,重視閱讀的昂揚向上的思想,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
第二、說教學設想。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想體現一種新的文言文教學思路。新課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應該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堅持“吟誦為本、注重基礎、品味探究、適當運用”的十六字方針。“吟誦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興趣,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讀必須讀出“古味古韻”。本課中我將通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朗讀把對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礎”,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掃清字詞障礙,增強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而把文言文當美文來學,讓學生增強文學欣賞能力。“適當運用”,即讓學生能根據文章的情節、內容、人物性格等信息進行合理的想象、推理,進行擴寫、補寫、續寫(不是說讓學生學寫文言文),對文本進行創造性閱讀。本文作者為了突出“孫權勸學”,對材料進行了剪輯處理,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為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條件。
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體驗、探究,讓學生自主的與文本、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整個課堂,教師預設大致程序,許多具體內容教師可根據課堂生成靈活駕馭和調控。
第三、說教學目標。
“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這是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強調初中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文言文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與現代文教學共同承擔起這一重任,只不過側重點可有所不同。《孫權勸學》作為一篇精練的文言文,是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簡練生動的筆墨,個性鮮明的對話,極富特色。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來看,把它放在七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中,緊扣住單元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名人的品格,態度與精神這一要求,同時新教材將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單元中,也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與積累文言知識,提高自己的文言閱讀能力。有鑒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并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并能運用文中的成語。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2、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并能進行創造性閱讀。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體驗。讓“讀”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故事情節、人物個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師生同讀同講的方式。(在師生、生生交流中,達到知識互補和提高,有助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虛心接受正確意見,不斷追求進步,努力讀書學習的精神。
第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師由三國演義說起,引出呂蒙,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教師在介紹時采用說書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語言),激活學生的興奮點。
二、辨讀課文,對照注釋讀準字音、節奏。
1、學生自由讀,對照注釋讀通課文。培養學生看注釋的'習慣。
2、單個學生表演讀,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點評。通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課文的朗讀要求。對難句的朗讀老師要抓住契機調動學生進行探究,不可輕易放過。在此環節中,教師充分發揮激發引導作用,讓學生聲情并茂,搖頭晃腦,拿腔拿調的讀,讀出古韻古味。
三、教師范讀,學生點評。
教師聲情并茂的吟誦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同時讓學生給老師的朗讀挑刺,學生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可被充分激發。
四、析讀課文,理解文義。
采用文白互讀的方式,一學生讀原文,另一學生用白話文進行解說。解說時要力求語言生動流暢,再現原文神韻。這樣可避免傳統逐字逐句翻譯的機械和刻板,既可培養學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力。
在文白互讀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及時進行點評,加深學生對重點文言詞匯的理解。同時,通過投影對常用文言詞匯進行疏通檢測。
五、分角色演讀,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
學生扮演孫權、呂蒙、魯肅,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態、語氣等進行角色朗讀,揣摩品味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學生演讀的時候引導他們細細品味,用“------寫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語言。這樣,學生在自主的體驗探究中就可以輕松的突破本課重點,學習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對話描寫。
六、創造閱讀。
接受美學認為,讀者對文本的閱讀不應是被動的,而應參與到對文本的再創作活動之中。文中有多處空白,為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話省略了許多未說的內容;“蒙乃始就學”,如何學,本文沒說,盡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呂蒙究竟談了些什么讓魯肅大驚?這些內容盡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去補充。學生在補充時可文言可白話,可文白夾雜,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七、聯想鏈接,精神內化。
本文給了我們什么啟示,請用一句俗語或名言或古詩文名句進行解釋。
八、吟誦課文。
學生能背則背,不能背就讀,課堂在課文的吟誦聲中結束。
《勸學》獲獎說課稿 10
《孫權勸學》一文是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最后一課。在延續前面四課展現名人風采的同時,又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就內容而言,本文情節簡單,語言通俗易懂,是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絕佳教材。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借助課文的注釋和相關資料,應該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時,由于本文的主題與學生的學習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對于解決學生在學習上的態度和方法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因此,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學習上的自信心,也是教材設置這一課的主要目的。
【說教學目標】
針對前面提到的教材設置目的,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簡單了解《資治通鑒》及其作者司馬光,了解故事中三個主要人物的生平及相互關系;
2、借助課下注釋及相關資料,疏通課文,了解故事大意;
3、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學生自己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和習慣;
4、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用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寫法,并學以致用;
5、思考呂蒙前后變化的原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以上五個目標,我覺得第二和第三個目標應該是本節課的重點,也就是掌握字、詞、句,掌握閱讀方法,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最主要目的,至于第四個關于寫法的學習,我覺得在課文詳略安排這一環節的學習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有些同學呢,無法理解課文為什么這樣安排,有些同學可能理解,但不一定能夠將這種妙處說出來。設置這一目標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引導學生理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文章這樣寫的妙處,并能將這種寫作思想滲透到自己今后的寫作中去。
【說教法學法】
這一課里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第一,誦讀法;文言文只有多讀才能深入理解文意,如果連文章都讀不熟,很難想像學生會懂得文章的意思。第二,點撥法,主要是針對一些學生能回答上來,但不一定能意識到的問題,通過逐步的啟發和點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問題;第三,討論法,關于這一方法的作用我想就不用多說了。最后,角色扮演法,剛開始設計本課的時候,我想用課本劇的形式來演,但后來發現如果要想在一堂課內解決所有的問題,恐怕很難做到,而且課文當中一些情節作者省略了,比如呂蒙努力學習這一環節,怎么演?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問題,因此,后來我改用記者招待會的形式,而且我自己認為,這種形式好操作,效果也比較理想。
【說教學設計思路】
語文新課標對于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只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學生:“具有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因此,在教學文言文的時候,我們老師的做法,一般也都是將重點放在對文言文字詞的掌握、句子的翻譯以及對課文主題思想的基本認識上。我覺得,就傳統課型而言(不包括我們大家尚不能熟練操作的前衛課型),一篇自讀文言文,如果沒有30分鐘的時間來讀課文,疏通字詞,翻譯句子,這堂課的目標和重點可能就會發生偏移。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在前30分鐘,我基本上是按照我們常見的教學步驟來做,導入、字詞、句子翻譯、課文內容理解,在分析課文,賞析課文環節上,我想盡可能地用一些問句來逐步引導學生,幫助學生來理解文章,因為新時期有新的教育理念,我們老師除了當好老師,還應該學著當一名導演。最后,在理解課文主旨方面,我覺得與其一本正經地總結課文主旨,板起臉來給學生講大道理,倒不如讓學生自己來說,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接受教育。
總的來說吧,我覺得我這堂課是老瓶裝老酒,雖然外面貼上了新的標簽,但有經驗的品酒師還是一下子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或許是經驗主義作怪,或許是時尚思維作崇,雖然我也想努力地帶來一些新的東西,但總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在此,懇請各位同仁能提出寶貴的意見!
《勸學》獲獎說課稿 11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孫權勸學》,下面我將按照說教材、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這幾個環節來加以說明,懇請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一、說教材
《孫權勸學》選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這個單元選取的文章都是有關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為人類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物的生動事跡。《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鑒》,文章通過寫孫權勸導呂蒙學習及呂蒙接受勸告認真學習后發生的變化,點明了學習對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一是讓學生感受呂蒙從一介武夫變為一名儒將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對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讓學生能掌握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方法。《孫權勸學》安排在這里,是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學習歷史人物的同時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該課放在名人單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對人物的體會必不可少;對文言文的教學還應重視落實字詞和朗讀,可以說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所以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并能運用文中的成語。
(2)能力目標:揣摩人物的語言,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理解“讀書求知的可貴”
根據上述目標,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后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確立為教學重點;把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確立為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我主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比如齊讀、誦讀、自讀、對話朗讀等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其次,我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以分組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我為學生設計這樣的學習方法:多讀書,提問題,善交流,勤思考.要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解決難詞難句、重要字詞,并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說過程(見教學設計)
首先我用講述故事的方法導入,這樣既引發了學生的好奇,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又介紹了寫作背景,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教學的第二個環節重點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采用個讀、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1教師示范朗讀的方式,讓學生聽清讀音,注意句讀。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3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指出讀音和句讀方面的錯誤。4學生齊讀。
第三個環節:合作探究,披文入情。這一環節我給學生安排了兩個步驟:一是品味探究,二是人物分析。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決。
(一)品味探究
1、找出孫權勸說呂蒙的語句,說說孫權是怎樣勸說呂蒙的。(先力陳必要,再現身說法。)
2、小組討論這些句子該用什么語氣讀,為什么用這種語氣讀?
引導明確: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于要求,又充滿期望。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其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3、呂蒙讀書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是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的?
4、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參考:困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民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5、請解釋“吳下阿蒙”。(“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由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勸學》獲獎說課稿】相關文章:
《孫權勸學》說課稿(精選11篇)01-26
大班獲獎說課稿07-20
初中語文《孫權勸學》說課稿02-20
鳥的天堂獲獎說課稿03-02
大班獲獎語言說課稿09-03
牧場之國獲獎說課稿模板06-15
幼兒園獲獎說課稿范文通用10-27
幼兒園優秀獲獎說課稿優秀11-25
楊氏之子優秀獲獎說課稿(精選10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