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計劃-第1學期生物教學計劃
在認真學習《課標》、通讀教材、初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備好課》專題的內容要求,本人認真制定七年級生物學科教學計劃,內容包括:學生情況分析、教學內容和教材體系、欲達到的教學目標、采取的措施及教學進度等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七年級(2)和(10)兩個班,共有學生113人,大部分同學們課堂發言積極主動,求知欲強。也存在一小部分學困生,作業不能按時按量完成。總體來看學生們正處于對人體生理和性問題產生好奇的青春期階段,對于本學期生物學學習內容應該興趣比較濃厚。在這學期作為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物知識。
二、教學內容和教材體系
《生物學》下冊僅一個單元——生物圈中的人。本單元的七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人的由來。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技能訓練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人的個體發生和發育,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和衛生習慣的養成以及認同優生和優育。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這部分的教學通過多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人的食物來源于環境,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應,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以及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調節生命活動。第三部分是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本章重點是通過實例分析、模擬探究和擬定計劃等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人類與環境的密切關系。
第一章人的由來。從人類的起源講到人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及人口的調控,全部內容一線貫穿,層次分明,邏輯性強,知識完整。
第二章人體的營養。食物中的物質和能量是人體細胞物質和能量的來源,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要經過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細胞利用,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力求將人的營養問題始終與周圍環境相聯系,以便使學生認識到人與生物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活動中,注重培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的.能力,以及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技能。在“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和“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探究活動中,注重學生對探究過程的反思。資料分析是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從教材里“部分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中獲得或者從教材的插圖中獲得。這就說明了獲取資料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這就告訴學生圖表、插圖、數據等都可以作為資料運用在分析活動中。技能訓練著重培養學生解讀圖表和數據的能力,使解讀圖表及數據的能力的訓練貫穿在全課文的教學過程
中。
第三章人體的呼吸。食物、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本章內容包括“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和“空氣質量與健康”三節。第一節簡要介紹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通過資料分析掌握呼吸系統的組成器官及各器官主要功能。第二節主要了解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細胞的問題。第三節則是主要明確空氣質量與健康的密切關系。
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通過前面三章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人從生物圈中獲取了食物和氧氣。但是,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大氣中的氧氣被人體吸收后,怎樣才能運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中并被細胞利用呢?組織細胞在生活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又是怎樣運離細胞的呢?這就需要運輸這些物質的結構基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材順理成章地安排學習“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這一章。同時,也為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作好了教學鋪墊。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血液、血管、心臟和輸血與血型4節,每節知識相對獨立。血液有獨特的組成成分和相適應的生理功能。血管和心臟都具有各自的結構和生理功能。這三節條理清楚,邏輯性強,有利于學生對血液循環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清晰的認識。第四節還特意地把與現實生活關系密切的輸血和血型作了介紹。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有關輸血和無償獻血等知識,并通過介紹無償獻血,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本章共分兩節,第一節“尿的形成和排出”側重于從尿液形成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方面安排教學內容。第二節“人糞尿的處理”是從生物圈角度引導認識人體產生的糞尿排入到周圍環境中,將對環境造成污染,增強環保意識。
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本章的教學內容首先從人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然后才介紹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最后介紹激素調節。本章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實現神經調節;第二部分是人體通過內分泌系統實現激素調節。
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以后,其生存和發展一直與自然資源緊緊相依。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自身的生命活動,還包括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并且后兩者的影響更大。
三、欲達到的教學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七年級下冊)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方面得到發展:
1、知識目標:
讓學生知道人類起源和發展;知道人類個體發生和發育的大致過程;了解人體各種生命活動的大致過程及相關的結構基礎;了解人的各種生命
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生物圈或生活環境密切關聯著,而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又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與思考、探究、實驗和資料分析等活動,加深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并實施探究計劃,記錄和分析探究結果。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測量獲取數據,設計表格記錄和整理分析數據的技能。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結合科學發現史、科學家的故事和具體探究過程,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設、如何作出假設、設置重復實驗以減小誤差、用工具測量的必要性、五點取樣法、數學推算法等。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科學實驗的重大意義;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人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隨著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斷改善,對某一問題的認識,不斷有新的發展和新的觀點出現;認同科學是實事求是的;使學生進一步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探索、勇于實踐的優秀品質;形成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并規范自己的行為,積極參加環境保護活動;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健康發展。
四、采取的措施
1.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2.注意課內外活動的結合。打破課堂內外的約束,有計劃地安排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活動,包括必要的調查、訪問、參觀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保證活動的落實,并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于交流。
3.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
4.重視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5.倡導探究性學習。
6.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
7.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
8.備課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質量為目標”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想聽并聽懂。
9.幫助學生確定恰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10.管好班級的紀律和秩序,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
五、將德育工作滲透于教學中
【工作計劃-第1學期生物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學校學年第1學期工作計劃05-02
第1次坐飛機03-31
我的開學第1天02-10
第1次坐飛機03-31
第1學期化學教研組工作總結12-16
第1封情書QQ日志04-14
賽爾號傳奇第1集03-23
《月夜下的狼人》第1話:賴床11-29
《孝經》 第1課時的教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