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實用7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1
一、問題的提出
處于世紀之初,我們面對的不僅是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更為嚴俊的可能是道德危機的挑戰。當前,素質教育全國展開,落實德育首要地位,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作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基礎素質培養。增強學校德育實效性就成為當前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人類已進入信息社會,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國家、民族的地位越來越取決于綜合國力的強弱。教育系著社會的轉型,科技的高速發展,民族復興之大任。現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將對我們產生重大的影響,由此產生的新的道德準則、價值觀念都需要我們去研究、去抉擇。在這種情況下,必將對學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市教育工作會議又進一步明確了“素質教育德育是核心”。為了保證核心地位的確立,必須研究新問題,適應新情況,開創新局面。這種新局面不是從形式上、內容上的花樣翻新,而是從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來入手的。德育實效性的高低來自于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和運用,而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和運用的程度如何,取決于德育科研。
我校1995-1997年期間,部分班級就德育的實效性方面進行過實驗性嘗試,首次編印《沙河中學學生手冊》,形成了學生德育目標量化考核方案。在此基礎上,1997年秋季,全校性開展德育目標量化考核試驗,學生德育目標和班級日常行為規范量化,特別是1998年2月針對探索德育實效性修訂了《沙河中學學生手冊》,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研究有所突破,組織多年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有豐富教育教學教研能力和經驗的書記、校長、政教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師及語文教師等,組成德育科研小組。1998年5月19日確立《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課題,通過全校學生和部分兄弟學校部分班級學生的調查,分年級探討德育實效性研究,著重從起始年級開始,選初20xx級1班(好班)和高20xx級2班(差班)對比,20xx級1班(好班)和高20xx級3班(差班)對比,在四個班級分別著重進行“道德品質培養”、“行為習慣訓練”、“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質輔導”。通過調查研究,對比實驗,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差異,考慮社會對思想道德的要求的層次結構,恰當確定學校的德育目標和內容,從點滴開始,重實際效果,真正打好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但由于人員變動(有的主研人員退休、調動)等原因,一直沒有正常開展研究。現經天城教研室同意,繼續開展《德育實效性研究》的課題研究。
二、理論思考
(一)社會實踐與拓寬德育途徑
社會實踐這一德育途徑是溝通校內校外、學校與社會的橋梁,它能使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投入社會大課堂,在實踐中親身感受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從而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這是學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對社會實踐重視不夠,活動單一,只重講授和理性理解,這是德育的失誤之一。學校應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加強社會實踐活動,諸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生產勞動、科學考察、遠足等。組織社會實踐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嚴密設計方案,明確活動目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讓社會實踐扎實、有效的發揮其德育功能。
(二)學生個體發展需要與可能的德育內容
近幾年,我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心理品質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觀教育卻是比較薄弱的。學生最需要的德育內容是個人修養、自我保護常識和文明公約。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又各有側重,高中生是法律常識、初中生是自我教育。這些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他們各自生存發展中急需要指導的,而這些內容在學校德育中卻是欠缺的。由此我們認為學校德育內容依據社會教育目標和德育目標及學生品德發展、年齡特征選擇基本的、系統的內容進行教育,以保證實施內容的完整性、穩定性,防止隨意性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依據學生品德發展的現實需要與可能,使內容與學生的品德發展的“最近發展區”相吻合,才是學生可接受的、發展性的德育。學校德育也應增加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質量的內容,諸如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消費觀念、權利保護等,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生存、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怎樣選擇學生需要的德育內容是取得實效的保證,學校應在選擇內容時既要依據綱要,又要切合學生品德實際,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還要加強對學生的三觀教育,因為學校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陣地,是傳播現代科學與現代文明的殿堂,學校德育理應加強對學生三觀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以把握人生的方向。
(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
增強師生雙向溝通,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是德育的原則,德育在這方面是薄弱環節,無論是德育內容、德育途徑還是對學校、教師工作,初、高中學生的評價都有顯著差異。他們的年齡不同、年級不同,評價的水平也不同,對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樣。而教師缺乏對學生的真正了解,教育缺乏針對性。德育工作者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來組織德育工作才會有實效。教師既要考慮兒童品德發展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又要考慮品德發展的關鍵期、成熟期,以采取合理措施,促其質變或飛躍,引導他們健康發展。如高中階段是學生由幼稚狀態發展為初步成熟的關鍵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初步形成時期,因此學會做人是學校德育的根本任務。目前高中教育往往是高考硬目標沖擊德育軟任務,使學生對學校德育效果的評價明顯低,應引起我們的重視。研究證明:當學校的德育工作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差異及需要相對應時,就會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否則相反。
(四)學生主體參與德育方式
建立學生主體參與的德育方式是增強學校德育實效性的關鍵。學生們喜歡自己搞的活動,不喜歡教師主導下的說教式的內容和方式;他們喜歡開放式的、活潑的教育,不喜歡封閉式的、死板式的.教育。而我們的德育,內容脫離實際,方法簡單,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師為主,沒能考慮到學生的主體需要。盡管“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呼聲很高,但真正落實并不到位,人們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理解僅限于智育,還沒有包括道德發展的主體性。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還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是塑造與被塑造的關系,使得學生仍然是被動接受教育,是“等待加工的產品”。這樣的德育學生怎能樂意接受呢?其實成人的成熟與經驗,只能具有輔導與指導性,但絕不能代替兒童來做決定,學生有自己的道德選擇和接受道德的權利。因此,要取得實效,首先應解決的根本不是方法、內容問題而是觀念問題,觀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變革。現代德育觀念強調發展人的潛能,煥發主體的能動性、積極性,激發他們向上的精神,這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即正確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學校德育只有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才有實效。
(五)努力提高教師德育素質
提高教師德育素質,是搞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的根本保證。面對德育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進行研究探索,揭示其規律,尋找新方案,就非常需要教師具有科研意識,掌握科研方法,既要勇于實踐,又要積極參與科研,才能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增強德育實效。心理診斷與輔導也是近幾年的熱點問題,新世紀人才素質要求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同時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指導。
三、研究內容
德育研究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但任何教育研究離不開對學生、教師、學校的研究,離不開對操作過程的研究,更離不開對未來適應性的研究。這些都是研究確保德育實效性的最重要的研究。
(一)、研究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德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人格的升華。所以,以培養人為根本目的的德育應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但是,以往的德育工作,由于受舊教育觀念的影響,人們往往較強調學生是教育對象的一面,而忽視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只是簡單地把學生作受教育者進行灌輸,學生處于被動狀態,而沒有主動參與的需求,久而久之,勢必使學生的主體意識淡化。未來社會的發展靠有主體精神和創造才能的人去實現。因此,我們主張把德育活動過程還給學生,使學生在活動中求得一種主動的發展,確立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當然,主體作用發揮對象,不應僅僅是那些學生干部或重點中學的學生,而應是全體學生。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使我們的德育工作取得最大的實效。
(二)、研究教師,不斷加強師德建設
抓好學生的德育必須先抓好師德。我們感到:學生的德育要載體,而最重要的載體就是教師的人格。德育的最大效果來自于教師的人格魅力,因為其中教育的痕跡最少,學生最易接受,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以校為本,研究學校德育工作體系和學校德育途徑
整體規劃學校德育工作是落實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大舉措,目的是使學校德育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規范化、制度化、序列化、科學化的軌道。我們認為,構建學校德育工作體系要堅持以校為本,重要視探討研究每所學校德育的個性和特色,學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存在于一個個具體的個性之中,只有確立了學校德育工作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學校德育工作的自主權,發揮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動性,才能調動學校德育工作的積極性,提高德育工作實效。從這個意義看,德育觀念的轉變更是一種哲學觀的轉變。這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邏輯起點。以校為本制訂整體規劃必須以學生實際、學校實際和學校所在社區實際為出發點,遵循青少年身發展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心理特點及性別差異,構建不同的德育網絡體系,力求使整體規劃具有科學性、規范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四)、研究操作,注重教育活動過程的優化
德育貴在實踐。在實踐中,我們感到學校德育工作不應是運動式的,也不能只滿足于搞幾項大型的活動,更不應該只是形式上、內容上的新花樣。德育工作要講求實效,而德育工作的實效來自于操作的優化。從實踐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操作方案,增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四、研究步驟
(一).準備階段:
在課題組各主研和參研人員制訂初步實施方案的基礎上,課題組制定實施方案并設計評價指標和問卷調查的題目。準備實驗課。
(二).實施階段:
1、問卷調查(前測):20xx年9月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訪談對象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測試后進行統計檢驗。
2、實施方案確立:20xx年10在問卷調查基礎上確立方案。
3、實驗實施階段:20xx年11月到20xx年12月,時間二年(兩個學年)。實驗對象選:沙河中學高20xx級和初20xx級。
4、問卷調查(后測):20xx年9月進行,并進行統計檢驗。
(三).總結階段:
20xx年9月到12月據前測和后測的結果,分析、統計形成實驗報告。
五、成果預測
我們進行德育實效性研究預期目標和成果:
(一)對學校德育途徑①個別教育;②班會;③社會實踐;④大型教育活動;⑤課外活動;⑥政治課;⑦各科教學滲透;⑧團隊會進行探討,完善的理順德育發展思路。
(二)對學校德育內容: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的實施效果進行探索,建立合理、分層、序列化的德育目標。
(三)、對初、高中學生對學校德育內容的需求個人修養、自我保護常識、文明公約、交通法規、法律常識進行研究,使學校德育工作具有針對性。(四)對教師師德規范“熱愛、尊重、了解、嚴格要求每一名學生負責的態度實施德育,讓所有學生都到健康、和諧、全面發展。對教師育德能力:了解學生的能力、把握德育內容的能力、靈活運用德育方法的能力、組織活動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心理診斷與輔導能力、調動學生主體積極性的能力、創設良好德育環境的能力、個別談話能力、轉化后進生能力、教科研能力,心理診斷與輔導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進行探討,培育德育科研人員和德育骨干隊伍。
(五)對學生思想品德:A熱愛祖國、B熱愛勞動、c熱愛集體、D尊敬師長、E文明禮貌、F誠實正直G助人為樂、H關心國家大事、I心理調節、J自我教育等進行研究,探尋養成及引導策略。
六、完成課題的條件
本課題由學校直接領導,由分管學校德育的副校長任課題組長,學校政教處、教科室牽頭,組織課題研究組實施,并得到天城教研室有關領導和教研員的大力支持。
課題組組長:陳天明,男,37歲,學校副校長,中教一級,1984年7月畢業于三峽學院物理系專科,1993年畢業于西南師范大學物理系本科,1998年至20xx年于西南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教管專業)學習,論文曾在萬州獲科研成果二等獎,天城教育學會獲一等獎。
課題組主研和參研人員均為大學本科畢業,班主任6名,政治教師2名,政教及團隊干部3名,地、縣級中青年骨干教師6名,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2名,他們的論文多次在全國及省、地級交流、發表、獲獎,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
七、經費預算
可能的經費開支主要有:資料檢索、查詢,書籍購買,實驗班級所用的有關資料,研究人員到外地交流的差旅費,專家論證所需經費等等。預計大約需要經費8000——10000元。
經費的來源:學校自籌及多方面籌措。
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2
一、情況分析
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以來,區域活動越來越受到各幼兒園的重視。我園也投入到區域活動研究的工作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實際工作,我們已經明顯的感受到了老師、家長、孩子身上所發生的可喜的變化。但是,區域活動的開展也給教師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如何搞好、搞活區域活動,讓孩子在這片小天地快樂成長,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二、工作目標:
1、成立課題組,制定出課題研究計劃。
2、進行專題性、系統化的.理論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提高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現代教學理論基礎及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指導幼兒操作的能力。
3、加強教師對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創設研究,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幼兒自主學習獲得主動發展的地方。
4、調動我園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工作積極性,使課題研究真正成為實現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搖籃,真正成為促進幼兒健康、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三、主要工作
1、成立課題組。
2、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課題資料,
3、開展區域活動教學研究工作,探討區域活動中鄉土材料的投放的教學模式。
4、月反思,交流。
5、及時總結,撰寫階段性小結。
四、具體的活動計劃9至10月份
1、撰寫課題申報書,完成課題的申報和立項工作。
2、成立課題組,明確課題組成員分工。
3、召開課題組會議,確定子課題研究內容。
11至12月份
1、學習課題研究資料。
2、月反思交流。
12至1月份
1、召開課題組會議,明確本階段各課題組的任務。匯報區域活動的實施整理工作。
2、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0xx年3月份
1、利用廢舊材料和資源各班區域創設工作,進行評比。
2、3月區域角創設活動反思
4月份
1、外出學習觀看優秀幼兒園區域活動情況
2、寫出學習心得體會
5月份
1、開展教師區域活動交流活動
2、本月區域活動情況反思
6月份
1、班級進行區域創設情況評比
2、各班級階段性總結
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3
時間:
20××年11月至12月
活動目標
1、營造溫馨的活動氛圍。
2、通過活動培訓幼兒良好的情緒情感。
3、引導教師與幼兒尋找生活的快樂,感受快樂的同時感受生活的快樂。
4、在教材的基礎上有所擴展,有所延伸,有所完善。
活動程序
1、選擇內容:各年齡段的教師根據幼兒園和諧發展教材,選擇適合本班幼兒的活動內容。
2、分班組進行教材研討:確定研討活動內容,找出活動重難點,確定活動方案。
3、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的'理論培訓文章。
4、各年齡段分周進行觀摩研討,并提出各年齡段活動的修改方案。
5、執教老師根據修改方案,向課題組展示活動再修改。
6、最后將修改成熟的活動方案,并錄像存檔。
7、各班(大、中、小)根據修改好的方案分階段在本班開展活動。
課題研討的要求
1、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到研討活動中來,尋找活動教材,想辦法,出主意。
2、活動過程中作好觀察筆記,課后寫好活動反思(教學筆記、談感悟等)。
3、活動過程中認真作好筆記,課后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4、根據活動內容有的放矢地搞好家長工作。
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4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體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地組織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的發育,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工作能力。從我校教學情況來看,可以說只重視了課堂體育教學,而忽視了課外體育活動,這就造成很多學生身體素質差,健康水平低的現象。然而課外活動作為體育課教學的繼續與補充,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自我組織、管理體育鍛煉意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校中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認識不明確,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與目的也不強,而且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及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都不夠,中學生可利用的課外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也不足。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1、學生在體育課上學習時間短,練習時間少,動作難以成型。如果沒有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去反復練習鞏固,那么體育課學習的運動技能掌握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相反,則會有利于學生運動技能的深層掌握。
2、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多,沒有練習要求,學生在活動時淺嘗輒止,浮光掠影,沒有一定的運動技能深度。達不到較好的運動效果,僅僅是低水平的簡單重復,一段時間后,學生的練習興趣勢必減弱,造成學生活動量難以控制,練習的效果不高。如果課外體育活動適當與體育課的教學相結合,那么這種狀況就會有所改變。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社會學依據:學業緊張、考試、升學壓力大,加之,學校、家長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支持力度不夠等因素,嚴重影響著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中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多數學生是以自發性組織和分散性組織為主,對培養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相當不利,很容易形成體育鍛煉的“疲憊癥”。
(二)教育學依據:符合寓教于樂,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消費比重占學生日常消費額偏低,而且,學生獲取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與技能的渠道狹小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通過制定課外活動計劃,探討如何在課外活動管理和活動內容方面來提高學生健康水平,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研究課題。
三、研究目標
(一)學生們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有效的的緩解一部分學生盲目追隨、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等現象,根據更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充分的認識自我,有效的發掘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
(二)鍛煉學生們的大膽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通過把做家務等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活動,使得學生們在身體鍛煉的同時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
(三)把課堂教學內容延續到課外,同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在監督的同時有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對體育課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長參與其中有助于隨時掌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對策。
四、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本次課題的名稱為: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探究
(二)關鍵詞:課外 興趣 態度
(三)課題解讀:
1、發揮學生體育活動的主體作用。學生們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有效的的緩解一部分學生盲目追隨、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等現象,根據更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充分的認識自我,有效的發掘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同時學校對學生課外活動沒有固定時間的限制,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體情況進行,使得學生們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
2、豐富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課外活動形式多樣沒有限制,學生可以更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有利于學生個體的發展。同時被鼓勵嘗試新的體育活動和參加體育運動隊,可以鍛煉學生們的大膽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把做家務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使得學生們在身體鍛煉的同時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
3、建立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模式。家長和學生共同記錄,不僅增強了學生自己的責任感也增加了家長對活動的參與,是家長更直接的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在更好的監督了學生課外活動的完成情況同時加強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4、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本次課程中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把課堂教學內容延續到課外,同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在監督的同時有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對體育課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長參與其中有助于隨時掌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對策。
五、研究內容
課外活動是體育課教學的延伸,它能夠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項目。因此,對學生本身來說,能夠在長期的鍛煉中得到樂趣,而娛樂性是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必要條件。這些都是日后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礎。
(一)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們在體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二)如何讓課外活動內容多樣。
(三)如何有效提升學生家長在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中的參與度。
(四)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六、研究方法 :
(一)比較研究法。通過國外與國內、校內與校外、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比較低,研究出激發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效辦法。
(二)教學實驗法。實驗法是指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學實驗法就是利用教學過程,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進行研究和實驗。
(三)個體訪談法。通過選擇個體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訪談,全面了解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形式的選擇和愛好。
(四)問卷調查法。有針對性的擬定書面調研問卷,選擇目標調研人群,進行問卷發放,統計得出目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趨向,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外體育教學活動。
七、實施步驟
根據確立的課題,我把研究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申報階段(xx年12月):廣泛研究、結合實際,認真選題,申報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辦法及具體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xx年1月-4月):制定研究計劃,分類設計調研問卷,進行個案研究,通過個體深度訪談、調查問卷調研、教學實驗比對、多范圍多角度比較研究,總結經驗,提煉研究匯總,著手起草研究成果論文。
(三)評估階段(xx年5月):把研究成果逐步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在實踐中評估總結提升。
(四)總結階段(xx年6月):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和評估實踐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申請成果鑒定。
八、預期成果
本課題研究后,擬取得以下成果:
(一)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二)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三)圍繞課題研究形成的論文
(四)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
(五)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5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逐漸變大,我校(朝陽小學)范圍人口密度也在急劇增加,而學校基礎設施包括操場面積擴大很難,學生人均運動場地自然縮小。缺少體育活動場地是我們學校面臨的問題。
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征,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一刀切的大課間活動形式讓學生乏味,流于形式的活動形同虛設。課間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單調,教師、學生都感到枯燥,因而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使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等特點設計活動內容,組織形式多樣、練習強度適宜的大課間,才能較好地調節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緩解學生暫時的精神疲勞,提高學生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實效性。
目前大課間體育活動存在的問題:
1.大課間體育活動流于形式,組織管理松散,對如何抓好大課間體育活動,有關人員認識與理解不到位,抓而不力。實際上多年來學校大課間體育活動已成為師生的一種例行公事。
2.大課間體育活動內容單調、形式單一。沒有種類與形式的變化,年年、天天重復機械的程式化運動,學生覺得枯燥,日久生厭,于是消極應付,有名無實。
3.由于對新時期學校體育的發展目標、任務及學校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目的、要求理解不夠,體育教師業務水平更新不快,大課間體育活動存在著質量不高,活動安排不夠科學合理等弊病,挫傷了學生的活動積極性。學生參加活動的熱情難以調動起來。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了如何提升我校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實效性這個課題。
二.課題的界定:
大課間體育活動
大課間體育活動是近幾年在課間操基礎上發展和創造的一種學校體育新的組織形式。與課間操相比,大課間體育活動時間長,活動內容多,組織形式活,練習強度適宜,它不僅可以對學生緊張的學習起到調劑作用,而且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有顯著的效果。
三.研究依據與假設:
(一)理論依據:
1.主體教育理論認為:教育過程中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重視人的價值,促進人的發展,即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揚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體驗性,調動學生主動地去發現、探索、思考,從而實現提升人的地位、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發揮人的力量的目標。
2.以《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等文件精神為依據,落實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二)研究假設:
通過規范化管理、多樣化形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每天的30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成為學生最盼望的快樂時光。
四.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四年級學生、五年級學生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
通過問卷、座談,了解小學課間體育游戲活動的基本狀況,為學校決策和制定活動方案服務。
2.行動研究法: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大課間活動系列,組織開展學生大課間體育活動創新設計大賽,在教師與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對活動開展的狀況和發展趨勢有清醒的認識和把握,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因時、因地、因人調整活動的方向。使大課間活動的研究不斷深入。
3.文獻法: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課題組成員的研究視野,可以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分享中,明確研究的方向,提升研究的效能。
4.經驗總結法:通過對研究資料的整理,分析和篩選,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形成具有一定科學性和操作性的研究經驗;通過活動展示,及時把經驗輻射到其他年級。
五.研究內容:
1.確立學校領導管理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相關制度。
2.通過豐富多彩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把學生吸引到各種體育活動中,變“要我參與”為“我要參與”,在樂中練,在練中樂,其自主選擇、自我鍛煉和自我評價的主體意識明顯增強,自信心水平也隨之達到一個相應的高度。
3.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向學生傳授各種基本技術、基本知識,使學生會練、懂練,并找到自己特別喜愛的1—2個項目,在體育活動課中加以強化、提高,變成學生本身的需求,成為終生參與的項目。
4.通過組織大課間體育活動創新設計大賽,鼓勵教師、學生創編活動內容,制作活動器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編室內健身操與健身游戲,彌補室外活動空間的不足,使大課間活動能夠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個性。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使大課間活動整體優化。開發多套符合城區學校特點,實效性、趣味性較強的小學生大課間體育活動方案,構建出符合現代教育發展規律,符合兒童心理、生理特點的`課間活動模式。
六.研究目標:
提升學生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實效性
七.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周期為一年半
(一).準備階段:
1.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學習和專題研討,聘請有關專家進行指導,并制定本課題的實施方案,準備開題論證。
2.健全組織:成立領導小組和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各部門及課題組成員的職責。
(二).實施階段:
1.課題組按照實施方案全面啟動研究項目。
2.通過專業引領、專題研討、任務驅動等行動研究方式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對研究意義的認識,增強其研究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3.深入學生,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愛,聽取體育組老師和班主任及任課老師意見,組織開展學生大課間體育活動創新設計大賽(教師與學生均可參加)。
4.與音樂實驗教師選定音樂,處理好音樂銜接過渡。
5.部分年級及班級在一定范圍進行實驗,根據創新大賽選擇符合學校實情且實效性較強的活動形式,確定大課間體育活動內容與組織方式。
6.對學生及老師的意見進行反饋,改進大課間在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繼續在部分年級及班級推廣。
7.各課題組研究成員內化培訓成果,把課題研究納入日常教研活動。領導小組及時對研究進程進行調控和評定。做好中期研究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做好階段性總結和交流。
8.研究課題小組進行中期研討,進行中期成果小范圍展示。
(三).課題研究總結和整體推進階段:
1.全校推廣動員及分工安排。
2.對全體體育教師進行培訓。
3.體育教師利用體育課堂對學生進行大課間體育活動有關技術教學。
4.全校推廣,全體教師參與。
5.在對研究課題改革實施的過程中,注意整理、分析研究資料,并且及時收集,形成本課題的研究成果,推進學校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特色。
6.在本校范圍內,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普及,形成全員參與研究的局面。
7.成果展示,完成研究報告。
八.課題實施原則:
(一).全體性原則
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要簡易、方便、可行、面向全體學生,做到人人參與活動,個個都有喜愛項目。
(二).全面性原則
大課間體育活動要與課堂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與新課程改革相結合,與“體育、藝術2+1”項目、片區、校級體育賽事相結合,堅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動之中。
(三).趣味性原則
體育活動要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體現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濃,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動中鍛煉身心,陶冶情操,發展智力。
(四).注重實際原則
大課間體育活動要充分考慮學校場地條件,器材配置等特點,挖掘體育資源潛力,發揮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豐富活動內容與形式。
(五).安全原則
根據教育規律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指導學生適度進行體育活動,設置運動項目和相關活動。加強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應急措施,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九、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
課題組組長:方軍(方案、計劃制定并及時對研究進程進行調控和評定)(組織全校大課間體育活動創新設計大賽)
副組長:付依權(參與方案、計劃制定及實驗組織與實施)
組員:馬躍(四年級大課間體育活動實驗組織)黃月平(五年級大課間體育活動實驗組織)宴雄(對體育教師進行有關技術培訓)胡艷(編排活動操)范愛嫵(選定音樂及處理好音樂銜接過渡)陳剛(負責大課間活動效果圖、調動路線圖設計方案)
2.經費保障
為保證各項工作的落實,設立課題研究專項經費,經預算約需人民幣五千元整(¥5000.00)。
十.成果形式:
1.編輯完成《朝陽小學學生大課間體育活動系列方案》。
2.完成《提升我校大課間體育活動實效性的實驗研究報告》。
3.編輯完成《朝陽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實驗研究論文集》。
4.大課間體育活動教學輔助光盤、照片。
(姜世楊)
這是一個比較完整規范的小課題研究方案。
其一,研究目標明確。該方案對研究目標的表述為“提升學生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實效性”,這種表述,既簡潔,又明確;既科學,又規范,較好地把握了研究目標的內涵。
其二,研究內容具體。方案中的研究內容有四個,其中,第一個和第四個內容既緊密聯系研究目標,又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有很強的操作性。
其三,研究方法科學。方案中列舉的三個方法,與該課題的研究內容具有較強的適切性,且每個方法的內容都有簡單的敘述性文字。
其四,研究措施有力。方案中的三條措施,與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相對應,對該課題的研究具有保駕護航的作用。
其五,研究步驟清晰。該課題的研究周期為一年半,共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時間劃分合理,主要工作內容清晰,具有較強的邏輯性。
其六,預期成果可信,呈現方式合理。
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6
為深入開展“教師專業素質提高年”活動,推進“嘗試教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促進全校教師高效教學研究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學校教育科研整體水平,經學校研究決定,在全校教師中開展“帶題授課”活動,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著“科研服務教育教學,科研引領教育教學”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圍繞“嘗試教學”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促進教師隊伍內涵素質提升,帶動全校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努力探索課堂教學新途徑,實現專業素質和教學質量雙提高。
二.活動目標
引導廣大教師自覺接受并實踐“問題即課題”理念,從日常教學工作中最需要解決的困惑入手,抓住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尋找原因,制定措施,并在研究課上進行驗證、總結、反思,從而解決困惑,回歸到常態教學中,享受教學的快樂。
三.活動安排
1.員部署階段
(1)召開動員大會。講清活動的目的意義,動員老師主動報名參加“帶題授課”實驗探究活動,參與到小課題研究中來(原則上35周歲以下教師必須全員參加,35--45歲教師自愿參加,45歲以上教師擔任指導教師)。
(2)召開教研組長會。論證教師“帶題授課”課題,確定“帶題授課”小課題實驗研究人選,對此項工作進行指導。
(3)召開課題培訓會。針對“帶題授課”方略、研究方向、研究策略等進行專題培訓,做好開題、立項工作。
2.實驗研究階段
(1)組織教師針對立項課題展開深入研究,并在常態教學中進行驗證、總結、反思,解決困惑,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2)定期開展階段性成果示范、匯報、推介活動
3.全校性“帶題授課”展示匯報,總結,推廣階段。
在全校選樹10名“帶題授課”樣板教師,舉行特色鮮明的展示匯報活動,以典型為引領,通過總結提升、經驗介紹、示范展示等形式,帶動全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力爭做到人人都有課題,個個都要“帶題授課”。
四.具體要求
1.教師要注重觀察、思考,及時將課堂教學中生成的難點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通過實驗探索,同伴交流互助,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2.教師個人要在學校批準實施小課題研究后,制定詳細的研究計劃并在常態教學中進行“帶題研究”。
3.“帶題授課”教師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研究過程中要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在研究探索中積累經驗,反思不足,不斷改進。
4.學校將定期組織“帶題授課”典型課例展示和經驗交流活動,表彰和獎勵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個人或集體。參加“帶題授課”的教師將在學校職稱評審、評優及骨干教師評選中予以優先考慮。
5.學校科研科承擔本次活動的指導和推進任務,并做好協調交流和培訓工作,學校將定期聘請校內外專家進行相關指導。
五.組織領導
為加強對此項活動的指導和管理,特成立學校“帶題授課”活動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下設辦公室:科研科
主任: 副主任:
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7
一、研究背景: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這個世界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科技和信息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地悄然興起,知識產品生產和腦力勞動在整個社會生產系統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知識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家與國家、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可持續發展觀念和戰略既要求社會成員具有終身發展的愿望和能力,又要求發展和保護并重。面對全新的社會背景,基礎教育如何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全的價值觀和負責的生活態度,具有創造意識和能力,善于發現和探究,具有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生態倫理意識,能夠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成為各國課程改革的核心命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觀照歐美各國和日本、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的課程改革的基礎上適時地提出了在我國中小學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但是,在國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特別是小學。目前全國第一批三十八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在課改中碰到的最大困難即是如何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方面,教育部下發給各實驗區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僅僅給出了課程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則,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鑒的案例,給課程實施帶來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難;另一方面,綜合實踐活動從課程資源上說具有極強的地方性,不同地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文化狀況、文化傳統千差萬別,使得綜合實踐活動在具體的課程內容上不可能統一,無法形成統一的教材或參考資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絕固定的統一教材,這對于習慣了以教科書和教參為教學原點的小學教師來說,一下子無所適從;第三,近年來,高中段的研究性學習蓬勃開展,已經有了一批成果,出了不少書,但是,以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知識、能力儲備,根本無法搬用高中研究性學習的經驗。因此,加強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探索,積累課程實施經驗,對于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而且,從課程本身的特點來講,每所學校必須在經歷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后才能獲得課程實施的經驗,才可能在新課程全面推行的時候不致于手忙腳亂,無所適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可能按照別人探索出來的現成模式去套用,只能從同類型學校的經驗中得到一定的借鑒。所以,不管是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經驗的積累還是對課程實施規律的探索,作為xx小學,非常有必要化力氣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和實踐。
二、研究的目的意義
1、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2、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提升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積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經驗,為課程的正式實施做好師資準備。
3、以課題研究帶動學校在教育質量、教育科研、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辦學層次。
4、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有效案例,提供xx地區小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一些共性經驗。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開發
(1)小學低年級主題實踐活動資源開發
(2)小學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開發及學習包編寫
(3)小學高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開發
2、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實施
(1)小學低年級主題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實施
(2)小學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實施
(3)小學高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實施
3、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程評價
4、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管理
5、信息技術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作用
四、研究的主要步驟
1、準備階段(xxxx年3月-xxxx年8月):
(1)成立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
(2)分層次學習課程改革的相關理論,做好教師培訓;
(3)送骨干教師到上海參觀學習;
(4)強化勞技學科、信息技術學科師資隊伍;
(5)建好校園網,構建初步的校園網絡文化,建好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網站;
(6)制定詳細的研究實施方案,分年級編寫好綜合實踐活動學習包;
(7)成立少年海洋科學院,落實社區綜合實踐活動基地;
(8)準備好綜合實踐活動管理的各種表冊。
2、組織實施階段(xxxx年9月—xxxx年7月):
(1)舉行課題開題儀式;
(2)分年段按計劃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3)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進行動態管理和調控;
(4)定期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工作交流和階段成果匯報觀摩活動;
(5)在實施過程中組織教師動態培訓,外出參觀學習;
(6)采集研究有關數據,積累資料,完成研究內容中規定的五大塊研究任務。
3、總結階段(xxxx年8月):完成課題研究主報告,完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網絡化輔助管理軟件。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行動研究法
六、研究的條件分析:
1、學校主要領導對研究課題高度重視,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經驗,承擔過多項省規劃課題的研究,而且研究課題獲得過省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校長本人對信息技術教育、小學勞技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比較熟悉,有過十年的小學海洋教育活動課程研究經歷,接受過為期一年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
2、綜合實踐活動所包含的四大指定性學習領域學校都已陸續開展,最短的也已有一年的工作積累。
3、學校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方面后來居上,建成了功能完備的校園網,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準備了優良的網絡條件。
4、近兩年,教師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青年教師在教師隊伍中占了絕大多數,為教育科研提供了師資隊伍基本素質上的保證。
5、學校所在的沈家門街道對社區管理作了重大改革,一大批熱心教育工作的青年社區干部充實到各社區管理層,客觀上為學校開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七、研究的組織管理: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
組長:周旭光,校長,負責課題研究方案的制訂和課程研究的全面領導,在總結階段撰寫課題研究的主報告;
副組長:徐海兵,書記,負責課題組各成員、學校相關的'各部門、各子課題組的協調工作;
成員:張朋軍,教導主任,負責信息技術教育,為課題研究提供技術保障,領導完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輔助管理軟件的設計、編寫;
翁舟梁,辦公室主任,領導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工作;負責課程評價;
張英,教科室副主任,負責課題研究的資料積累和分析,課題檔案管理。
2、根據研究內容規定的五大塊,按年級段建立子課題組。
3、按教師個人特長,建立指導教師組,并在組內按年級進行相對指導分工。
4、班主任組織班內綜合實踐活動分組管理和協調。
八、研究的主要措施:
1、根據學校現有條件,合理安排綜合實踐活動指定學習領域的時間。
信息技術課:一、二年級每周安排2節信息技術課,其中1節為漢字輸入技能訓練;三、四、五、六年級每周開設1節信息技術課,其中五、六年級可以根據課題研究情況調劑使用,重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整合到整個課題研究中去。三年級開始使用的信息技術教材提前到一年級使用。
勞動與技術課:一、二、三、四年級每周單獨開設1節勞技課,五、六年級勞技課并入課題研究,作為研究中的實際應用來體現。
一、二年級以班級為單位每學期安排4次統一的主題活動,其中2次為自然考察,2次為社會考察;三、四年級每學期安排2次主題活動,盡可能做到自然和社會和自我發展研究平衡;五、六年級每學期安排1次自選課題的研究活動。
2、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知識背景,在活動安排上由淺入深,體現由扶到放。
一、二年級段以教師主導的集體活動為主,以口頭表達教師要求的活動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表達時有自由選擇的余地;
三、四年級學生能按照學習包所規定的范圍和提示的要求相對獨立地完成活動,在規定范圍內有自己選擇研究、體驗對象的自由,有書面的活動記錄和認識體會,有活動過程中必要的設計活動和實踐服務活動,必須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掌握基本的調查、資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學性;
五、六年級則在學校提供的大的選題范圍內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研究課題,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完成研究活動,要求整個過程符合科學研究的一般規范。
一、二年級注重的是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初步感知;三、四年級注重的是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進一步認識、體驗,并能參加符合自身年齡特點的實踐,把自己的想法運用在實踐中;五、六年級則側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的能力,強調理性思維和綜合性。
3、在綜合實踐活動大的思想框架內,對學生的體驗性、實踐性學習進行有分有合的安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除了在活動中作為主要的載體之外,從一到六年級進行系列安排,規定服務和實踐的總課時,保證每位學生有足夠的參與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的量。
4、除在課題實施之前對教師進行的一系列有關課程改革的理論培訓之外,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同步進行具體的操作培訓,保證教師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指導和對研究過程的有效監控。
九、研究的成果表述:
研究報告、論文、輔助管理軟件
【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活動方案04-12
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11-16
課題研究活動方案(通用17篇)10-20
幼兒園活動課題研究方案(精選11篇)01-31
課題研究心得03-29
課題研究培訓心得03-20
[精華]課題研究心得04-30
課題研究心得范文07-14
今天我當家課題活動方案10-31
童話體作文研究課題實驗方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