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主題生成活動:我喜歡的民間藝術
主題的產生:
春節過后,孩子們將家中的中國結、泥娃娃、泥老虎等工藝品帶到了幼兒園,孩子們對這些民間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師這是我的泥娃娃”“小凡,看我姐姐編的如意結”“我奶奶剪的窗花多漂亮”,孩子們交流時那種欣喜的表情掛在臉上。接下來幾天,越來越多的孩子將家中懸掛、張貼的工藝品帶來,而且還饒有興趣的交流著。
從孩子們的言行中,我們發現民間工藝品已經對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有許多他們未知的有探索價值的問題值得去探究。而且該主題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旨在弘揚民族藝術,培養幼兒對民間文化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地域特點,結合家庭及社區資源,有針對性的幫助幼兒搜集、整理資料,體驗和感受民間藝術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
主題總目標:
1、幼兒對民間藝術活動感興趣,樂意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喜歡的民間工藝、民間音樂、民間節日等。
2、幼兒能大膽、創造性的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表現和表達,體驗成功的樂趣,能在成人的幫助下學會搜集、整理資料,提高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
3、探索、發現并了解我國民間藝術的種類、風格及獨具的特點。
主要內容及實施記錄:
活動一:交流《小小民間工藝展》
活動目標:
1、通過參觀小小民間工藝展,初步萌發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培養熱愛民間藝術的情感。
2、能大膽的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制作的民間工藝品。
3、初步了解民間工藝品的表現形式,學會欣賞其獨特的。
活動準備:
1、共同收集有關民間工藝品的事物、圖片、音像等資料。
2、師生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統計,布置“小小民間工藝展”。
活動過程:
1、組織參觀、交流。
1)參觀同伴的作品及各自帶來的實物、圖片等。
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帶來了許多實物:草編、布玩具:虎頭帽、虎頭枕、虎頭鞋;泥玩具、風箏、中國結、剪紙等。
2)幼兒選一件自己最喜歡的民間藝術作品,并互相交流:民間工藝品都有什么?它們是干什么用的?。
宗紹月抱起了“圣蟲”(面塑):“真漂亮!我姥娘家也有,還供在桌子上,保佑農民的莊稼豐收”“這個老虎用布做的,真威風”一凡說,“還有老虎頭的鞋,老虎頭的帽子,這些都是我老姥娘做的,小孩用它不生病”車宸智重點向介紹中國結: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工藝,“結”在漫長的演變中,被多愁善感的人民賦予了各種感情愿望。福子結:福氣滿堂,魚結:年年有魚,平安結啊;一生如意,歲歲平安。
2、觀看光盤:雜技、捏面人、剪紙等民間絕技表演。孩子們聚精會神的看著,特別是看到捏面人,孩子們有些躍躍欲試
延伸:請幼兒回家制作自己感興趣的民間工藝品。
活動二:制作《可愛的面塑》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面塑的造型和色彩搭配特點,感知民間藝術的美,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2、嘗試運用白面制作簡單的面饃,發展手部肌肉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活動準備:
1、活動前準備各種形態的面塑數件,組織幼兒觀賞。
2、白面、面板、塑料剪刀、工刀、棗、花生、栗子等。
活動過程:
1、觀察欣賞,激發興趣。
選擇了3種面塑啟發幼兒從造型、色彩等方面進行觀察欣賞。垂涎欲滴的棗饃饃、造型逼真的魚饃饃、色彩艷麗的花饃饃、形態各異的十二生肖……)
1)提問:它們是怎么做成的?有哪些工序?
說起面塑,對孩子們來說并不陌生,因為春節剛剛過去,每人家中或許還有棗饃饃、花饃饃,那么它是怎么做成的呢?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用面粉做的,有的說:用水和面粉做成的,還有的說:用酵母攪在水和面粉里。在討論中大家了解了面饃的制作工序:和面(水、面粉、酵母)—揉面—造型—蒸籠—點色。在造型時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呢?孩子們想到了用刀、棗、花生、栗子、葡萄干、大豆等,那么你們想試試嗎?大家一呼百應,各自準備了制作需要的輔助材料。
2)教師向幼兒介紹面塑的由來及民間風俗。
面塑實際上是饃,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于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面。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面塑花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面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模、花果模、禮模、饃玩具等。
2、鼓勵幼兒大膽選擇白面,選面—揉面—造型,創作面塑作品。
終于可以自己做面塑了,孩子們那高興勁兒甭提有多歡,分面之前,各自挽好袖子,拿到面后,兩只小手便開始忙碌起來,蘸著面粉揉呀揉,看上去蠻像模像樣的,不一會兒,一個個可愛、逼真的“面塑”就誕生了:有正在爬行的蝸牛;有粘滿大棗的棗饃饃;有爬行或盤坐的生蟲(蛇);有乖巧、可愛的小刺猬、小白兔;還有憨頭憨腦的豬頭;笨拙的烏龜、螃蟹;還有孩子們用葡萄干、豆子、大棗創作的太陽花、蘋果、香蕉饃等,他們的世界真是豐富多彩啊!想他們所想,做他們之想,面對他們的杰作,不得對他們另眼相看,或許在他們中就會有未來的面點大師呢。
午飯時,看到自己的“杰作”,孩子們蜂擁而上,嘖嘖稱贊:“哇!真漂亮!”“我想吃我自己做的那個”“那個小花做的真好看”……吃著自己做的面饃,大家真美呀,吃的又香又甜,連平時吃的少的孩子都多吃了一份。
此活動中,孩子們盡情的制作,在親自實踐中享受到制作帶來的成功感,在創意造型中發展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
活動三:欣賞《京劇》
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京劇這種傳統戲曲藝術,萌發對我國傳統曲藝的喜愛之情。
2、能逐步了解有關京劇人物,知道京劇是我國特有的戲劇種類,是我國的國粹。
3、了解典型、簡單的京劇唱腔及臺步。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搜集有關京劇演員劇照、臉譜。
2、準備生、旦、凈、丑角色的京劇唱腔的光盤。
活動過程:
1、請幼兒互相交流對京劇的認識與感受。
很多孩子聽過京劇,看過京劇表演。韓松凝說:“我奶奶最喜歡看,中央11臺整天演,挺有意思的”“我最喜歡包拯,黑黑的臉”“我喜歡穆桂英,她的頭上有兩根長雞雞翎,畫的妝可漂亮了”
2、觀賞京劇劇照、臉譜、服飾等。
1)觀看劇照和圖片中有關京劇人物(生、旦、凈、丑)。
2)了解不同臉譜代表不同人物形象,紅色代表忠勇(如關羽),黑色臉譜代表公正(如包拯、張飛),白色臉譜代表狡猾、奸詐(如曹操)。
3)觀察京劇的服飾:色彩艷麗,繡有圖案,袖子是白色的、長長的。
3、觀看京劇錄像片段。
孩子們認為唱京劇和我們平常唱歌不同,念白有很多,有些字拖得很長,伴奏不一樣,京劇的服飾色彩艷麗,繡有圖案,袖子是白色的、長長的
4、在京劇唱腔的伴奏下,進行模仿和表現。
活動四:探索求職《戲曲服飾》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了解不同服飾代表不同的角色,感受服飾中不同色彩和紋樣的美,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2、引導幼兒學會選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簡單戲曲的服飾。
活動準備:
1、準備不同的戲曲服飾及圖片。
2、請相關服裝設計師。
活動過程:
1、觀賞戲劇,提醒幼兒注意觀察劇中人物的服飾特點,它與現代人的衣著打扮有什么不同。
2、請戲曲服裝設計師,出示有代表性的戲服,感受服飾中不同色彩和紋樣的美。這次活動,我們邀請了平度市文化館的專業老師——高老師給孩子們講解各種地方戲服飾的特點。一切準備就緒后,高老師帶著各式各樣的服飾來到幼兒園。當看到多姿多彩的服飾后,孩子們不約而同發出“啊”的驚嘆聲,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會場很安靜,幼兒們都在認真地傾聽高老師的講解。高老師把每件衣服出現的劇目,適合穿著的對象、對象的年齡都一一作了詳細說明,并請老師上臺一一展示。當我們老師穿上戲服后,場面一下沸騰起來,有上臺摸服飾的,有手舞足蹈的,有躍躍欲試的,尤其到讓幼兒試穿的時候,整個多功能教室一片沸騰。幼兒積極向服裝師自由發問,了解有關戲曲服飾的知識。
3、服裝和合作伙伴,在戲曲的伴奏下進行表演。
小知識:戲衣的色彩很有講究,一是表現等級:帝王穿黃色,一品至四品穿緋色,五品以下官服青、綠色;二是表現風俗,喜慶場面穿華貴的顏色,刑場上犯人穿紅色,哀悼之服為白色;三是表示情景,林沖夜奔穿黑衣,突出一個“夜”色。紋樣在戲裝中,不僅是美飾,也具有象征意義。皇家和大臣的服裝多用龍紋圖案,它是封建權威和尊嚴的象征;武將多用虎豹圖案,象征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繪梅、蘭、竹、菊。
活動五:欣賞《地方戲》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簡單了解各種傳統地方戲曲藝術,萌發幼兒對我國傳統地方曲藝的喜愛之情。
2、使幼兒初步了解地方戲中的人物,知道地方戲是由于地域、風土人情和方言而產生的。
3、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地方戲特有的臉譜、唱腔及曲風。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搜集有關地方戲演員的劇照、臉譜。
2、準備各種地方戲的唱腔錄像。
活動過程:
為了豐富幼兒對地方戲的了解,開闊幼兒的眼界,加深對戲曲的熱愛,我們大級部三個班共同收集了許多有關地方戲的小知識、光盤、圖片等資料,班級之間進行資料共享。
1、請幼兒思考我國除了京劇這種特有的戲曲以外還有那些戲曲?提問:除了京劇以外你還聽過什么劇?看過那種戲劇的表演?你喜歡什么戲劇?王艷帶來的呂劇《小姑賢》可把小朋友給難住了,提問了幾次也沒人回答出來,最后只好由老師給出答案,孩子們這才恍然大悟,紛紛說在奶奶家或是姥姥家聽過。我又向幼兒介紹呂劇是我們山東的地方戲,它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比較有影響的呂劇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李二嫂改嫁》等。提起黃梅戲,孩子們都不陌生,最典型的莫過于《天仙配》,有的幼兒還能哼上一兩句呢。黃梅戲的服飾比較富有生活氣息,便于載歌載舞,反映生活。
地方戲的有關知識:
呂劇:流行于山東及江蘇、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區,是從說唱的琴書(坐腔、揚琴)發展而成,風格比較明朗、輕快。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
越劇:戲劇的一大劇種,越劇的小生全部為女扮男;唱腔委婉,表情細膩,抒情優美。
評劇:發源于河北唐山,流行于北京、天津、東北、華北,最初是從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東北的“蹦蹦”(二人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起源于湖北黃梅的采茶歌,又稱采茶戲
活動六:談話《有趣的民間節日》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民間節日的名稱及含義。
2、能用連貫的語言圍繞主題談話。
3、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語言概括能力。
活動準備:
活動前請幼兒了解自己知道的民間節日。
教師應準備各個民間節日的有關資料。
活動過程:
活動前,幼兒已對民間節日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知道我們所在生活環境中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端午節、七月七、財神節、仲秋節、重陽節等,對于這些節日的名稱、時間、由來及所蘊含的寓意,在大家相互交流中已有所感知。利用晚上時間,讓幼兒和自己的父母進行交流,父母把自己知道的民間節日告知幼兒,幼兒向父母講述自己喜歡的民間節日,并提出講述要求:說清節日的名字、時間及喜歡的原因。講述中家長隨時做好記錄,幼兒還可根據自己的講述內容畫出圖畫,可謂“圖文并茂”。
1、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出話題。
如:1月1日是什么節?人們是怎樣慶祝的?你喜歡哪個節日?為什么?你還知道什么節日?它有趣嗎?為什么?
2、引導幼兒圍繞“有趣的民間節日”話題自由交談。在進行講述時,幼兒的情緒很高漲,因為老師要為他們的講述錄音,個個爭先恐后的上來發言,講的都很好。有的講了節日由來的故事“年的故事”、“牛郎織女”等,有的講了節日中有趣的事:打秋千、碰雞蛋、猜燈謎、放鞭炮和煙花等。
3、小結談話內容:
我們知道的民間節日有元旦、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端午節、七月七、中秋節、重陽節、財神節等,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寓意和特點,它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此次活動幼兒想說的欲望很強烈,每個幼兒都能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通過講述孩子們對民間節日的了解更加深刻,在交流中共同分享了同伴在節日中的趣事,鍛煉了幼兒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對傾聽習慣又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
主題反思:
在整個方案進行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地進行總結和反思。我們深深的感受到:教育活動既要有一定的計劃性,更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需要,根據幼兒生成的學習內容及時調整我們的教育活動。翻看自己的記錄和活動照片,使我們有了許多體會和反思。
一、 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孩子是教育的主體,在活動中,孩子的興趣點就是老師,教學的支撐點,適合孩子的活動就是最好的活動,我們就應該去發展它,引導孩子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各種能力。活動中幼兒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活動中注重讓幼兒自由的參與,表述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學會注意傾聽別人講話,能說清自己要講的事情。
二、 寬松的環境是幼兒主動探索的前提。為幼兒創設操作的環境,自己做面塑,孩子們那高興勁兒甭提有多歡,分面之前,各自挽好袖子,拿到面后,兩只小手便開始忙碌起來,蘸著面粉揉呀揉,看上去蠻像模像樣的,不一會兒,一個個可愛、逼真的“面塑”就誕生了。想他們所想,做他們之想,面對他們的杰作,不得對他們另眼相看讓孩子們親自操作和感受,體驗制作的過程,從而激起幼兒對民間藝人的崇敬之情。
三、師幼“呼應”使幼兒特別喜歡與別人交流、分享已有的經驗。呼應不僅是語言、動作的呼應,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呼應。今年陽歷的3月11日,是我們民間的一個節日“2月2”,杜康帥帶來了豆、地瓜條、起子,幼兒園是不能帶零食的,“今天過節,我們一起品嘗吧!”老師說。杜康帥還告訴小朋友:“媽媽說2月2吃豆可以使自己一年不長病”。本周一又有許多孩子帶來了或買或家里做的各種2月2食品,我們邊吃邊聊,冷曉涵說:“我媽媽說過,老家過2月2還不能動刀切菜。”于彭川說:“我奶奶說2月2還叫龍抬頭,這天要剃頭。”于是我們又聊起了其他的民間節日:過年、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當我提起了吃月餅的節日,孩子們不約而同的唱起了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桌子消毒,手洗干凈,每人一塊面,一些面粉,我們動手做了起來。作為老師的我也是第一次正大光明的做面塑,小時候當看到奶奶、媽媽在過年時做這做那很是羨慕,我也曾央求過媽媽給我一塊面,但最后都沒被放在鍋里蒸出來。還記得媽媽為了讓我多吃點饅頭,做了燕子、魚,媽媽的手很巧,我也因此喜歡面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孩子”,我和孩子們一起體驗自己動手做面塑的快樂。午飯時我們的作品終于出爐了,孩子們看著、講著,共同分享著成功的喜悅。
四、家、園、社區教育一體化的開展拓寬了活動的空間。這次活動我們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收集到大量的影像資料及圖片、書面資料。通過這些資料孩子們認識了各種地方戲的唱腔及曲風,并能進行簡單的模仿表演,還初步了解一些著名地方戲選段中的人物,知道了地方戲是由于地域、風土人情和方言而產生的。
這次活動也得到呂劇團的高老師請了大力支持,他來到了幼兒園,為幼兒講解戲曲服飾在戲劇中的運用,在高老師地講解下,孩子們了解了不同的服飾所代表的不同的角色,感受到了服飾中不同色彩和紋樣的美,體會到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老師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地的地域特點,盡可能的為幼兒創設了富有民間特色的活動環境,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材料,《我喜歡的民間藝術活動》這以主題活動進行了三周,幼兒初步了解了我國的部分民間藝術。當西方的一些東西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國的一些民間藝術失傳;當流行歌曲鋪天蓋地,傳統戲曲無人欣賞……我們想或許就是這些孩子們,他們會把我國的民間藝術帶到世界各地,讓民間藝術再次振興。
【大班主題生成活動:我喜歡的民間藝術】相關文章:
大班主題教學活動方案我喜歡的成語03-16
大班的我主題活動方案05-02
談班會主題預設與生成08-05
《我喜歡的汽車》幼兒園大班主題活動教案(通用10篇)06-14
大班主題活動方案你最喜歡什么顏色03-16
大班的主題活動方案02-19
我喜歡的活動07-11
我喜歡的活動04-20
我喜歡的活動06-30
我喜歡的活動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