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工作總結
一、調查概況
7月14、15日我們實踐隊(共6個小組,每組3人)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延壽縣青川鄉新勝村、玉河鄉新城村、中旺村以及玉河小學進行了初步的調查,主要形式有問卷、座談、詢訪等,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戶的農業生產狀況
具體包括主要的農作物生產、農業生產收入與成本、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輸出、種子、農藥、化肥等方面。
(二)農民的基本生活情況
具體包括農民的生活負擔,供水、供電狀況,業余生活,家庭關系,生活滿意度等等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三)農村的整體風貌
具體包括村容村貌,文化習俗,村民與村民、村民與干部的相處關系、和諧程度,村民的總體評價等等。
(四)新農村的建設和規劃
主要是通過走訪村長了解,具體包括耕地分配、使用狀況,勞動力狀況,村公共事業,地理環境,相關資源的分配使用情況,未來的發展、規劃等。
(五)基礎教育
了解學校硬件設施(課堂設施、課余生活設施等)、軟件狀況(學生的學習狀況,師資水平,對基礎教育重視度等),社會、家庭對基礎教育的影響,教育費用等。
二、調查工作的開展情況及收獲
此次走訪、調查農村,對我們實踐隊每一個人來說收獲都是沉甸甸的,其中主要成果體現在我們對“三農”問題的認識和對自我學習生涯的感觸上,具體參照個人總結。
以下幾點是我的主要體會:
(一)中國的農民是偉大的
有這么一種說法:工人的孩子不叫工人,教師的孩子不叫教師,在這么多的頭銜當中只有農民的孩子叫農民。。。。。。
中國農民苦啊。在我們普通高校里,人人都會說大學生活太枯燥,太無聊,但是想想我們國家的大部分農民,他們的生活除了田間就是屋檐,除了農活還是農活,除了窩頭還是窩頭。。。。。。然而他們卻只是天天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供給著全家人的生活。
回顧歷史,新中國的建立,是農民把嘴邊的口糧獻給了祖國,才取得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初期,是農民“砸鍋賣鐵”使新中國的建設初見成效;現在中國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可以說是以農業的沉淀和積累為基礎的。難道這還不夠說農民的偉大之處嗎?祖國的壯大,不能忘了農民,對于新農村的建設,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也是理所當然的。
(二)“三農”問題是嚴峻和充滿挑戰的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但是,據我們的調查來看,與上述要求的差距是懸殊的:
1。 村容、村貌
如果沒有親身體會,很難想象自家的菜園就是廁所的根據地,家里炕上的被子有的就像抹布一樣,露天的院子就是牲畜的圈。毫無疑問,這些都與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經濟水平直接相關,改變這些不是件單純的事,但又是必須的、緊迫的。
2。 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狀況
“靠天吃飯”這四個字也許是他們祖輩的祖輩唯一留下來的“財產”。農業生產憑的是經驗,靠的是苦力。農作物的生產品種和方式沒有改變,年復一年地種植同樣的大豆,同樣的玉米。他們的唯一優勢———地廣,卻被水下了緊箍咒(缺水),使得農作物尤其是水稻的收成不穩定,再加上技術的落后,雖然在此年年瑞雪卻換不來豐收年。
另外,由于當地的土地政策———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使得有的農戶耕地面積減少(最少平均2。2畝/人)。這種土地分配方式的弊端還在于容易引起因爭地而糾紛。對于當今的農業生產是不是可以考慮規模經濟,當然是以勞動力充分轉移為基礎。
在調查中發現的另一現象就是部分農民的隨遇而安的心理。雖然貧困,但還是對生活“樂此不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農村要發展必須打破這種心理,這就需要領導干部的引導、激勵、扶持。
3。 官、民之間
據調查,村民之間關系還算融洽,村民與干部之間的關系也算和諧。但官民之間的和諧只是好像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
在調查的過程中,當我們的攝像頭對準一位村長并要求一位農民合影時,村長沒說什么,但是那位農民卻“心領神會”的拒絕了。當我下田地幫農民除草要離開時,一位農民說了一句話:“當你當上鄉長、縣長、市長時再來。”這些說明了什么,兩個字“距離”。由于村部的合并,村民與干部之間的關系更是疏遠。據調查,有的村干部在縣城居住,村民找村干部和找縣長沒什么區別。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關系到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啊,豈能因為“精兵簡政”而疏忽,豈能因為官職的高低而疏遠?這種疏遠何時才能代表信任,才能讓他們跟黨走?
另外,新農村建設不是政府自己投資自己建設,不是“政績工程”政府只是起治理調配、監督扶持作用。要講究實效,而實效的判定標準只能是農民,如調查中國家撥款15萬挖一口枯井的現象是要杜絕的。
4。 村公共事業
教育、醫療、衛生、娛樂、交通等公共設施,其水平低下是中國農村的普遍現象,但在此要提出的是:據調查,中學的輟學率達到2/3,這個數字是驚人的,厭學和貧困是主打因素;好幾個村部才有一個簡陋的診所。沒有人會知道最需要被治療的是那些付不起醫療費的人,他們不去醫院,不是因為健康,正如:“小病不去治,大病沒錢治”。
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們的農村問題無處不在,所以問題是嚴峻的。充滿挑戰指的是中國面廣,基數大,底子薄,純靠國家的“佛光普照”是不行的。解決問題由于面廣而需要因地制宜,因為底子太薄需要農民的自我激勵,改變觀念,政府扶持。觀念這種東西能影響幾代人,政府扶持也只能隔靴搔癢,再加上中國的體制(包括官僚、城鄉管制、區域限制、區域經濟封閉等),還有人才管理,資源配置等的缺陷以及“三農”問題上的各種交織的矛盾,所以說是充滿挑戰的。
(三) 其他
此次實踐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他們的熱情和豪爽以及各種處事的方式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是分不開的,或許是廣袤的平原讓他們擁有海闊的胸懷,或許是戰爭的余悸讓他們樂于安穩的現狀。祖國幅員遼闊,可以說不到各處走走是不可能明白祖國的實際的。。。。。。
三、調查工作方面的小結
毋庸諱言,此次實踐調查是成功的,對我們的所有成員可以說意義是重大的。主要優點有:一,充分的準備為實踐調查奠定了基礎。在出發前,所有成員積極的討論調查的過程中會出現的困難(尤其是在安全方面),積極地準備調查過程中需要的各種資料、設備以及相關的措施;二,嚴格的組織紀律是此次實踐調查的重要保證,最突出一點表現在時間觀念和團隊意識上;三,調查小組成員的出色表現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調查的過程中,每人都能憑自己的優勢展現大學生的風采,都能以高的標準和素質來要求自己;四,當地領導和村民的熱情支持使得調查得以展開以及當地的人文風情也是調查得以圓滿結束的一大誘因;五,調查后的及時小結使得成果的到鞏固,尤其是在一天的調查結束后的討論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加深每人的體會的同時分享了每人的經驗。不過,在一些方面做得也是不夠的,比如:一,部分調查不徹底,停留于問卷、提綱,從回收的問卷可以看出調查記錄做得不夠細致、詳盡;二,調查的過程中影像記錄不全面,甚至有的小組缺失調查過程的影像信息;三,部分的好奇心影響調查的連貫性,影響了調查的績效;四,因為缺乏對農村的了解,使得調查的過程中溝通、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
總之,此次實踐對我們的教育是深刻的。對于被調查的農民來說他們是充滿殷切希望的,不過我們知道他們只是找了一些陌生的年青人聊了會兒天,因為我們現在是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的。但是我們也知道這對于我們是一次取得成長和進步的經歷,因為它讓我們加深了某種抱負,領悟了一種精神,理解了一種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