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4篇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讓我們來為自己寫一份總結吧。那么總結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1
一學期已結束,為了更好的開展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本班教學成績,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教學任務完成情況及學生掌握情況
1、學生基本了解家鄉的變化。能學會用手描繪出自己家鄉大模樣。
2、讓學生在了解、認識自己的家鄉發展的過程中,感受了家鄉美麗的自然環境,富有特色的家鄉物產,勤勞、可愛的父老鄉親,熟悉了養育他們的土地,從而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培養了他們愛護家鄉的良好品質。
3、能夠主動關注身邊的家鄉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
4、知道四川的地形地貌以及生活習性、掌握一些四川的風景名勝和偉人。
5、了解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
6、知道一些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
7、知道了家鄉的一些變化。從而了解社會的發展。
8、從學校的變化了解社會的發展,從而了解家鄉人的智慧。
9、從家鄉的故事了解家鄉的變化。了解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從而培養愛國熱情。
10、從不同的文化瑰寶了解祖國的發展歷程。
11、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能力;運用信息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初步的分析和解決社會事務、社會現象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12、初步培養了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觀察社會現象的能力和作為消費者自我保護的能力。
13、知道了自己家鄉的位置、氣候特點、地形特征,初步了解了家鄉的農林牧漁和特產,了解了家鄉豐富的.文化生活,以及家鄉的歷史變遷。
二、主要成績和經驗
1、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2、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抓好培優扶差工作。我認識到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培優扶差工作至關重要,只有把優生培養好了,優秀率才能升高,班級才有榜樣;也只有把差生的轉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為營造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掃清障礙,利于班級良好學風的形成。因此,我堅持做到有計劃、有效果、有記錄、有輔導、有鼓勵、努力提高合格率和優秀率。
4、加強學生成績管理,使用好成績冊。對學生的作業情況、檢測情況均作了記錄并作了出公正、準確的評價、,并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三、存在的不足
1、對學生要求不夠嚴格,導致一部分同學應該記憶的東西沒有記住。 2、教學以傳統方法為主缺少創新意識,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夠成功。培優扶差工作做得不夠扎實,培優目標不明確;
3、幾個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經常裝病逃課。
4、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以為品德與生活不是主要科目,學習積極性較差,雖然所學內容淺濕易懂,卻不能很好地掌握。
5、部分學生語文功底差,只會讀不會寫。檢測只能得到幾分。成績較差。
四、改進措施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索學習方法。 2、鼓勵學生多讀,多說,多寫,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實際中掌握知識。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一幫一,一對一”的方法,促進全班均衡發展。
(四)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品德與生活實踐活動,引導他們有實踐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總之,在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2
本學期我擔任二年級品生課和三、四年級品社課的教學任務。低年級的教學注重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而中年級的教學則注重學生參與能力的培養。兩個年級雖然教學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教育的凸顯性,都是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著這種理念,此學期在教學上總結如下。
一、撰寫計劃,完善教學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我細心地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系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為本,營造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臺。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儉以養德,創設情境
保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在教學中我補充了低碳與我們的生活的相關知識,引導孩子們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因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四、拓展訓練,指導行為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范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我們這個社會,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本學期由于改革了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聽其聲”、“觀其形”、“動其情”、“悟其理”,從而強化了感知理解,豐富了想象思維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觀念,但是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的地方,如: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夠豐富,教學媒體的設計還有待提高,個別學生的耐心輔導還欠缺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還要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做好課后的反思。
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結束了,在這一學期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新課標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1、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2、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雖然本學期所承擔的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生比較少,但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完成品德課的互動活動。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調動學生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本學期我們根據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制定了教學工作計劃。全學期依照教學內容和結合班的實際進行授課,重點做了下面幾點工作。
一、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 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 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三化”建設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3、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于助人。
4、 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 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今后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3
本學期任教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所教學生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欲,熱愛班級體。但是還存在著所有獨生子女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么事,都為自己著想,對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了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大部分學生聰明活潑,積極進取,通過學習生活的鍛煉,他們已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了集體主義精神,凝聚了班級的力量,各個班的成績有所提高,相差也不大。
通過課堂活動,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品德素養得到相當的提升,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是非辨別能力,他們對自己身邊的環境及生活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為了更好的開展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具體措施
(一)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掌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協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上課時關注兒童的實際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在教育教學中,隨時隨地引導學生做一個維護環境的好小朋友,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身邊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四)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為通過活動,不只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五)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正確掌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教學方法,才干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沛的理論指導,才干防止以往滿堂灌的錯誤。(六)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身的行動,并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七)能夠聯系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
二、存在的問題
(十)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十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十二)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十三)作好與家長的溝通。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一起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示,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十四)儉以養德,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注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身邊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總之,本學期我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努力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通過這一學期的工作,班上46名學生,不論是在思維方式上,還是在學習能力上,或者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和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一如繼往,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注意汲取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4
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目標達成
1、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結合教學內容在班上搞了一次“優秀作業評比”活動,對被選到優秀作業的同學給予獎勵,對沒有選上的同學教育他們今后要努力,爭取下次被選上。
2、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三化”建設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3、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于助人。
4、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5
本人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6
本學期我們根據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制定了教學工作計劃。全學期依照教學內容和結合班的實際進行授課,重點做了下面幾點工作。
一、基本情況概述
認真做好制訂的“思品、社會學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的學習、研究工作,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在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組織思想品德、社會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研討講座。積極開展全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積極參與課程的新教材輔導,并在實驗中整理經驗,發現問題。
二、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 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結合教學內容在班上搞了一次“優秀作業評比”活動,對被選到優秀作業的同學給予獎勵,對沒有選上的同學教育他們今后要努力,爭取下次被選上。
2、 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三化”建設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于助人。
3、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4、 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教師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 “實”;組織學生活動,把把課上“樂”。大多數教師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幾點。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學校應注意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問題,應加強學科組集體備課,在教學設備、資料上加大投入,引導教師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7
品德與社會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某些弊端,使品德與社會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落實課程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細心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系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收效明顯,成績突出,得到領導的認可,博得同行的口碑。
二、凸顯以人為本,營造和諧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臺。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眾所周知,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要想真正準確、深入地評價學生,單靠教師是不行的,評價者應由單純教師發展到由教師、學生、家長組成的評價群體。因此,在教學中,為了真正發揮評價的.作用,我不再采用以往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評價,而是一種多方參與的評價,通過評價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于此同時,在評價上我還做到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而且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這樣,更好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了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四、開展拓展訓練,指導學生行為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范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它們進一步了解我們這個社會,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它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8
光陰飛逝,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認真學習教材,根據各課教材的教育要點,通過教材分析、結合教學建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好教學目標要點、教學重點、難點,備好課,授好課。盡管執教不同的年級,但我經常和別的教師一起探討研究。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強化了感知理解,豐富了想象思維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觀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9
《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新課標要求:《品德與社會》的內容標準由6個主題構成,即: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本冊教材劃分為五個單元:《我學習,我快樂》、《家庭因我更美麗》、《共享友愛陽光》、《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體現了“同心圓擴大”的教材設計框架。為了更好的上好本冊教材,我積極學習研究教材特點,鉆研新課標的要求,盡量做到一課一得,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讓學生學有所獲。現就本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在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精神,使孩子們的文明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得到較好培養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例如我在講授《我學習,我快樂》這一單元時,我積極開展“把各種有趣的一分鐘記錄下來,說說自己的感想”的活動。要求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時間表并總結自己好的學習方法,建立自己的學習檔案。班上60個學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檔案,這對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從身邊的人或事影響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例如在講授《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這一單元時,我要求他們做一回小記者,采訪身邊或者親人中的打工者,寫下自己的采訪記錄。尋找身邊的做出了一定成績的人物,了解他們的事跡,自己制作一張“狀元榜”。孩子們都做得很認真,不僅了解了身邊的勞動者,還樹立了勤勞致富的觀念,形成了熱愛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10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班共有學生64人,男生有34人,女生有30人,同學們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欲,熱愛班級體。但是還存在著所有獨生子女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么事,都為自己著想,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學生們聰明活潑,積極進取,通過三年學習生活的鍛煉,他們已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加強,各個班的成績相差不大。整體上看由于大都是獨生子女,表現出嬌慣,好吃懶做、任性、主動性差,自私的特點。這些行為習慣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二、成績和經驗
(一)經驗
1、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班級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顯。
2、教學的實際效果比較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加強,主要是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學習習慣和兩操習慣,環境衛生的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學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1、上課、備課是關鍵。
只有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 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2、抓好訓練,學以致用。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并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3、抓好落實,常抓不懈。
緊密聯系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緊密聯系,這樣學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的說教是不行的。
4、對于思想品質良好的同學,再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對于習慣較差,思想觀念差的同學,從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導,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
5、利用電教媒體,比如錄象、課件等,形象生動的使學生受到教育。
(二)成績
1、學生知道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學生為社會主義祖國逐漸強大而自豪,熱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
2、學生知道了一些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創新發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們學習,積極動腦動手,參加一些科技活動,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3、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堅強持久的表現,是學習進步,事業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質,每個人都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自覺磨練和培養自己的毅力。
4、能夠正確對待成功,在取得成績或受到表揚時不驕傲,不斷進步。
5、樹立了對待失敗的正確態度,面對失敗,不灰心、不氣餒,積極進取,爭取最后勝利。
6、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名譽,學習了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確的事堅持做,明知不對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學生知道了心胸開闊,性格開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也是一個人修養的表現,
8、學生懂得了名勝古跡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應愛護,見到同學損壞名勝古跡的現象都能自覺批評、勸阻。
三、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
說道理,同學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關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學生和教師的 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淡化,過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
學生的影響來自于多方面,家庭、社會、學校。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視。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長思想品質、價值觀、世界觀的影響,往往與學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難度。
4、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5、學生不能把學到的道理和實際行動有效的結合起來。這一點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教育,切實使學到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作到理論聯系實際。
6、不能有效的運用電教手段
7、應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課上教育與課下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
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范。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觀和價值觀也、社會公德也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的教育學生。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作學生的良師益友
教師不同與其他的行業,我們教育的是一群有著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說教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采用多渠道的溝通,勢在必行。
4、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5、作好與家長的溝通
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6、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作到防患于未然。
7、加強備課的力度,上好每一節課。講求上課的形式,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課,學到扎實的知識。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11
通過一個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我對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下面從以下幾方面略作總結。
一、學生地位變了
1.學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方案是依據課程標準和具體教學班級學生需要進行設計的。而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要有強烈的針對性。教師活動方案的設計必須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興趣,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還要考慮到班級、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其次,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要具有較大的彈性,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在活動過程中可以隨時進行調整。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與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對活動的準備和計劃,而不是對教學過程的嚴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較大的伸縮性。教師在具體組織活動中隨時會遇到學生的"突發事件",學生是活生生的,他們有思想,會依照自己的'意志開展活動。而活動中出現的許多內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沒有安排,不曾考慮到的。所以,我們的活動方案只能是一種思路,一種目標,而不應該是一個具有嚴格"程序"。
2.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學生在教師
的指導下,通過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談話、制作、表現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和活動,并在此過程中與周圍的自然、社會等發生實際接觸,積累直接經驗和智慧,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而學生就是在這種積極參與有意義的、真實的活動過程中獲得發展。所以,學生在《品德與社會》的學習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動受教育者,而是教學活動完成的主動者。學生的表現,學生的活動,決定了每次教學活動的完成與否,成功與否。
二、教科書作用變化了
許多年來,教科書的地位一直是至高無上的,它一直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供師生運用。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是以教科書為中心進行教學。而今,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教科書的作用變化了。《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科書內容及其呈現方式的變化,使它成為引發學生活動的工具,而不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或羅列知識、技能的清單供教師講授,不再是供教師照本宣科講述,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圣經"。《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作用實際上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中,學生、教材、教師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關系。這些正是未來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標,是中國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軌的開始,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12
本學期來,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杜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系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白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系。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了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4、了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貢仟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了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并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
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13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任務。中年級的教學注重學生參與能力的培養。教學側重點是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著這種理念,此學期在教學上總結如下。
一、撰寫計劃,完善教學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我細心地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結合實際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系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為本,營造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臺。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
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創設生活情境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
四、拓展訓練,指導行為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范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我們這個社會,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結合教學內容在班上搞了一次“優秀作業評比”活動,對被選到優秀作業的同學給予獎勵,對沒有選上的同學教育他們今后要努力,爭取下次被選上。
2、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環境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3、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于助人。
4、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6.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孩子,通過我在課后耐心的指導與交流,學業成績有所提高,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好。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學期由于改革了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聽其聲”、“觀其形”、“動其情”、“悟其理”,從而強化了感知理解,豐富了想象思維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觀念。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
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今后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教學媒體的設計還有待提高,個別學生的耐心輔導還欠缺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還要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做好課后的反思。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 篇14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
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另外,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對比實驗體會集體的涵義,集體的作用。
一、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措施
(一)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二)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三)教師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把課上“樂”。
(四)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二、今后努力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學校應注意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問題,應加強學科組集體備課,在教學設備、資料上加大投入,引導教師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0-26
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0-24
小學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04-16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8-08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1-04
2023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03-23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3-22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2-13
品德與社會講課心得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