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養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康養產業調研報告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希望過上高品質生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要求越來越高,健康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普遍追求。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關于康養產業調研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康養產業調研報告 篇1
一、銅川發展中醫藥產業的總體情況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燦爛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歷史沉淀的結晶,是現今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傳統醫學體系,中醫藥對康養產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道地藥材是我國傳統優質藥材的代表。中醫藥具有“治未病”的主導作用,又有重大疾病治療的協同作用,更有疾病康復的核心作用,群眾認知度高、需求量大。醫藥產業發展,利于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要,預計未來一個時期,全社會對中藥材的需求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
目前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在5萬億元以上。隨著康養產業的供給不斷增加,據預測,聚焦服務老年群體的“健康養老小鎮”將成為“醫療服務導入型醫療健康小鎮”的主要和基礎模式。2030年或將是我國老年人數量多過少兒數量的拐點,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將達到20萬億元左右。根據不完全測算,當前每年為老年人康養生活提供的產品在5000億—7000億元,需求持續旺盛,但有效供給不足。
歷代以來,孫思邈藥王文化廣為流傳,在社會大眾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方面做出了歷史貢獻。今天我們深入發掘、保護、弘揚孫思邈中醫藥王文化,必須從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的深度上加大研究力度,以藥王文化的研究成果促進中醫藥學術進步,從而提升孫思邈藥王文化的當代價值,為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下基礎。
銅川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的故鄉,傳承和積累了厚重的中醫藥文化,同時也是多種道地藥材的產地,出產野生和人工種植的中藥材7大類683種,品質優良,尤其是耀州黃芩和宜君黨參,因其質量上乘道地,而被稱為“耀岑”、“宜黨”。加快道地藥材康養基地建設,對促進我市中藥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民持續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市中醫藥康養產業的總體情況
為了弘揚藥王文化,加快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打造千億中醫藥產業集群,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銅川市中醫藥產業發展獎補辦法》等,確定了加快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打造中醫藥產業集群,到2025年,形成中醫藥種植、加工、流通、研發、文化、服務“六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總體目標。
近年來,銅川市相繼被確定為國家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城市、國家級社會辦中醫試點城市和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城市。隨著一些優惠政策的逐步實施,從國家層面上的支持也更將有利于銅川中醫藥產業的發展。“醫養結合”實行醫療、康復、養老運行無縫對接,在提供傳統養老模式所包含的養老服務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醫療和康復服務,實現了傳統養老服務與現代醫療服務相結合。
目前,全市以國家健康旅游示范城市創建為抓手,加快培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推進中藥材植物園和中藥材物流園建設,規劃建設坡頭中藥產業園、藥王山中醫藥產業區、彭鎮大健康產業園和新區南部中藥材產業聚集區,提升中醫藥產業化水平。全市中藥材穩定在10萬畝,其中人工種植4.8萬畝,野生撫育面積近5萬畝,出產的野生和人工種植的683種中藥材中,有350多種為常用藥材,占全省的32%,載入《藥典》的中藥材有198種,全市中藥材蘊藏量7300萬公斤,年際間收購量230萬公斤。2018年,全市共出產藥材191.95萬公斤,產值12866萬元,實現農業增加值10701萬元。
(二)銅川市發展中藥材康養基地建設情況
我市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以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為重點,將中醫藥事業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決定》《中醫藥產業發展獎勵辦法》等政策,成立了市中醫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市、區(縣)兩級成立中醫藥發展局,統籌協調全市中醫藥工作,中醫藥管理體制建設走在全省前列。銅川市財政2013年起設立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中醫藥發展,2018年拿出1億元設立中醫藥產業發展專項基金,保障中醫藥工作全面發展。積極改革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中藥湯劑在各級協議醫療機構費用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到100%。 不斷優化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深入開展與北京中醫藥大學、陜西中醫藥大學的合作,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建成省級名中醫工作室1個,市級名中醫工作室3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1個,省級農村中醫特色專科4個,市級中醫重點專科16個。截至目前,全市有市級中醫醫院1所,區縣級中醫醫院3所,民營中醫特色(中西醫結合)醫院11所,實現100%的縣級中醫醫院完成標準化建設,100%的縣級綜合醫院設有標準化中醫科和中藥房,100%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已形成以市級中醫醫院為龍頭、區縣中醫醫院為樞紐、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礎、村衛生室為網底、綜合醫院孫思邈中醫堂和社會辦中醫機構為補充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按照“新耀聚名醫、宜君出草藥、全市做配套”的思路,以藥王山為中心,著力打造輻射全國的老字號中醫聚集中心、中藥材集散中心、中醫教育培訓中心、康復休閑療養中心、健康工業研發制造中心等“五大中心”,規劃建設中醫藥健康產業園、國家中醫藥博物館、中草藥植物園暨研究所、“一帶一路”國際中醫藥大學等項目,推動中醫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66所孫思邈中醫堂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中醫藥服務,中醫藥健康養老形成新模式,大力推進中醫藥健康養老工作、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充分挖掘研究藥王孫思邈養生保健思想和方法,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方面的獨特作用,加強家庭醫師簽約團隊中醫服務能力建設,提高中醫藥在健康管理方面的能力,總結中醫藥健康養老的銅川經驗。各區縣選擇性開展對糖尿病、高血壓、孕產婦等特殊人群的中醫藥健康指導服務,實現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全覆蓋。全市“強龍頭、壯樞紐、固網底”的中醫藥服務“一條龍”網絡體系已基本形成,有效提升了中醫藥的服務能力,極大豐富了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內涵。
二、我市中醫藥康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扶持政策未落實到位
1.受醫保控費的影響,中醫藥醫保優惠政策被取消,有的中成藥不能被報銷,部分中藥和深受廣大百姓認可和參與度較高的康復理療(比如針灸理療等)等非藥物療法不能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一定程度影響了群眾到中醫藥就診的積極性。
2.中西醫并重政策落實不到位。銅川市中醫院醫療機構與西醫醫療機構相比,無論在機構規劃設置、財政投入與基礎項目建設還是在人才建設方面都存在明顯差距,中醫與西醫發展存在不同步、不平衡等問題。
(二)中醫藥人才短缺
1.中醫執業醫師短缺,全市具有中醫執業醫師資格的377人,只占全部醫護人員總數的3.6%。
2.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人員缺乏。基層醫療機構從事中醫藥服務人員多為西學中用,專業人才很少,另外中醫藥方面的高端學科帶頭人(研究生學歷以上的)和傳統制劑師在銅川市顯得尤其短缺。
3.中醫從業人員普遍待遇低,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醫生診療費用有所提高,但中醫醫生對自己的薪資待遇不滿意,對在職培訓、深造機會等方面也不滿意。
(三)中藥材種植不科學
1.道地藥材種植與訂單式種植的矛盾。根據《銅川市中醫藥產業發展獎補辦法》的要求,政府大力提倡道地藥材的種植,以此擴大銅川道地藥材的.種植面積和銅川道地中藥材的知名度,而現實與此相矛盾的是,占目前藥材生產主流的“訂單式”種植方式,所種植的藥材大都不是政府提倡的道地藥材。“訂單式”種植的理念是“客戶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就種多少,以確保穩定的訂單銷售”。
2.二是土地流轉價位較高問題,近一兩年農戶土地流轉價格高漲,嚴重制約了中藥材種植面積的擴大。據了解,我市有些地方的土地年流轉費用已達800元/畝,嚴重打擊了需要流轉土地者的種植積極性。
3.中藥材種植面積的補償問題,新頒布《銅川市中醫藥產業發展獎補辦法》對中藥材種植面積的獎補政策要求是“連片+300畝”。據對部分種植戶的調查情況來看,大家對此政策持不同意見的人數較多,挫傷了部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
(四)中藥材產業鏈不完整
種植戶在藥材種植過程中缺乏專業的指導和管理,盲目從眾,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加之近幾年中藥材的發展主要停留在種植上,而中藥材的加工、銷售、品牌建設等環節發展較慢,產業鏈條不完整。
(五)產業結構不夠健全
康養產業在促進養老、醫療康復、養生等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顯著地帶動了上下游及周邊產業的發展。但目前康養產業發展面臨著政策碎片化、發展模式粗放、人才資源短缺等因素制約,遠未形成一個健康、完整的產業體系。
(六)康養專業人才匱乏
雖然較多健康養老政策中有關于康養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但難以落到實處。要解決目前人才短缺問題,首先應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管理制度和從業標準,提高康養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然后再對應進行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并提供系列激勵政策,鼓勵人才參與。
三、建議
(一)強化政策扶持
統籌支農資金,加大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投入。創新金融服務,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吸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入道地藥材生產,將道地藥材納入地方農業政策性保險支持范圍,開展道地藥材生產保險試點。完善道地藥材生產基地用地政策,打造優勢道地藥材產業集群。
要進一步加大貫徹落實《關于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銅川市中醫藥產業發展獎補辦法》等文件力度,積極將中藥診療和中藥(中藥飲片、中成藥、中藥制劑)更多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降低中醫藥報銷起付線,提高中醫藥報銷的比例,鼓勵中醫技術和中藥在基層的推廣應用。
要采取措施,解決好中藥材種植中的矛盾,提高種植戶的積極性。打造中藥材種植基地,充分考慮種植戶的經濟利益,在獎補政策的補助推動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也可適當放寬對種植面積的要求,從而有利于中小種植戶的發展,“有種就補”雖然加大了管理部分的工作負擔,但帶動的卻是產業的大發展。
(二)推進科技創新,加強農科教合作
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鼓勵道地藥材生產基地開展新品種的引進和選育。支持科研院校與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共建技術創新平臺,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成果轉化應用,推廣“綠色、高質、高效”的技術模式,提高技術到位率和道地藥材科技水平。
(三)創新服務機制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重點培育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規模化經營,引領標準化生產。培育新型服務組織,開展種苗統育統供、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市場營銷等服務,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積極發展新業態,推進中藥材生產與產業扶貧、休閑旅游、美麗鄉村和康養小鎮建設相結合,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培育和發展中藥材新業態新模式,提高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四)提升道地藥材產業化水平
鼓勵中藥企業在產地建設加工基地,加強采收、切制、保鮮、包裝、貯藏等設施建設,配套上現代化加工裝備,實現清潔化、連續化、自動化、標準化加工。重點開展中藥材產地加工,開發中藥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集成道地藥材特色采收加工技術模式,制定道地藥材產地加工技術規范,加強綜合利用,減少藥效損失,提高產品檔次。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創建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叫得響、市場占有率高的中藥材品牌。采取現代化物流、信息化技術、標準化控制等運營方式,大力發展道地藥材流通新業態、新模式,構建完善的道地藥材流通網絡,更好地拓展市場。
(五)加強宣傳引導
總結各地道地藥材基地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注重典型帶動,推廣先進經驗。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宣傳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成就。通過博覽會、交易會、推介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優質道地藥材推介,擴大道地藥材品牌影響力,提升市場認可度。在當今社會“大健康”理念下,藥王文化所倡導的“治未病”的理念越來越被大眾認可,要把握機遇,廣泛宣傳、積極推廣,使廣大百姓擁有更加準確、科學的學習體驗機會,提高社會大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六)不斷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
在鞏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成果的基礎上,重點抓好孫思邈中醫堂服務能力提升工作。開展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實操培訓。開展村級孫思邈中醫堂建設試點工作,結合“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不斷推進中醫醫院特色針灸推拿專科建設,完善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開展體質辨識服務等內容,豐富“治未病”服務內涵。開展老年人、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工作。采取醫聯體支援、選聘、師帶徒培養等方式有效解決基層中醫人員不足問題,以績效考核調動中醫藥人員服務積極性。通過以上工作,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為康養基地建設奠定服務基礎。
康養產業調研報告 篇2
目前,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02億人,占總人口的14.9%,預計到2020年接近3億人。樂山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73.14萬人,占總人口的20.55%,已先于全國五年進入嚴重的老齡化社會階段。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已成為百姓最迫切的期盼,政府惠民政策體系最亟需完成的任務。作為和旅游業密切關聯的康養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拉動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一頭連接民生福祉,一頭連接經濟社會發展。
一、樂山發展健康養老業的認識與定位
(一)我市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緊迫性。
樂山已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提前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而養老機構的發展卻嚴重滯后。據統計,2013年底市縣兩級福利院僅10個,床位只有2549張,每千名老人僅擁有3.4張床位,低于全國7床 /千人的平均水平,出現一床難求的局面。高血壓、糖尿病、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心腦血管疾病是60歲以上老年人中的常見病,單是高血壓的發病率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就達到11.38%,7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高達17%,心腦血管疾病極易造成截癱、偏癱、呼吸衰竭等,形成了一大批失能老人。而我市現有的養老機構中,能做到醫養結合的機構還是空白,亟待發展和新建,這是本屆政府急需解決且不可回避的問題。
(二)“三期疊加”倒逼我市產業轉型,醫養康養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目前中國經濟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帶來的經濟下行是各地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一直以來,樂山的工業化程度較高,但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第二產業吸納資源的能力特別是容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在下降,包括鋼鐵、水泥在內的部分制造業相對飽和,高能耗低利潤的嚴峻現實,客觀上為第三產業發展起到了“讓路”的作用。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攀升與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形成,與旅游業相關聯的健康養生和老年產業潛力強勁。國際規律顯示,當一國人均gdp達到7000美元后,常規醫療升級為以享受型和保健型為主的養生、康養等,健康產品和服務消費市場將達到快速發展。2014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7485美元,預示著健康消費井噴時代的來臨。
目前,從國家到省級層面均高度重視康養業的發展,2013年國務院先后出臺《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2014年四川省出臺《四川省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發展工作推進方案》,并制定《四川省養老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在全省構建以成德綿為核心的“一區兩片三帶”健康服務業戰略格局。從中央到地方正在緊鑼密鼓的出臺健康服務產業的宏觀指導意見和落地政策支持,其目的是迅速挖掘并激發這一產業的發展潛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熱點。可以預見,健康服務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戰略機遇期。
(三)大量社會資本正在瞄準健康養老業,為轉型升級開辟了重要的市場。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下行期,不少社會資本苦于投資無門,大量閑散資本正在尋求出路。不少民營企業家、房地產商和民營醫院普遍看好醫養與康養這塊巨大市場,紛紛計劃投資養老產業。而樂山擁有世界級的休閑旅游資源,是名副其實的旅游資源富集區,集名山、名佛、名城、名人四位一體,是全國四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所在地之一,境內山水文化、遺產文化、民俗文化、佛禪文化、名人文化、以及美食文化交相輝映,其康樂資源品質一流,具有極高的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的旅游價值。
目前我市康養產業面臨統籌規劃不清晰,工作協同不夠;政策出臺不到位,執行落實欠力度;用地瓶頸制約嚴重,養老機構發展困難;康養服務業投資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醫療衛生資源分布不均,專業人才欠缺等問題。樂山如何能在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變的過程中拔得頭籌,我們認為依托我市得天獨厚的優勢旅游資源,變困難為動力,借助政策的春天,把發展健康與養老服務業作為一號工程打造,必將成為樂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只要政府因勢利導,即時出臺鼓勵政策,則不難解決資金投入問題,這不僅會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也會促進養老產業和第三產業同步發展的雙贏局面。
二、發展我市康養產業的建議
(一)力爭把樂山納入全省“一區兩片三帶”發展布局,成為康養產業重要試點市。目前,省政府制定的全省“一區兩片三帶”養老健康服務業發展格局是以成都為核心,由德陽、綿陽組成創新發展核心區,川南融合發展示范片和川東北融合發展示范片,攀西陽光康養服務業發展帶、秦巴生態森林服務發展帶、川西民族特色康養服務業發展帶為主構成。川內的都江堰、攀枝花包括眉山的洪雅在發展康養業上都走在了樂山的前頭,分別打出了符合各自區域特征的康養牌,如都江堰的道教養生,攀枝花的攀西陽光城,洪雅的森林度假區等。建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樂山康養產業與省政府發展布局的對接問題,把康養產業定位為我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實現第三極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向省上爭取將樂山建設成為川南融合發展示范片和川西民族特色康養服務業發展帶中的試點市。以獲得給予我市發展康養產業能落地的政策、資金、土地和人才等支持。盡快研究試行康養產業指標體系,為我省完善康養產業發展規劃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推動國家有關康養產業的政策在我市大膽試驗創新。
(二)統籌規劃布局,準確定位樂山醫養康養業態,為我市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一是在我市“十三五”規劃中統籌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建設的規劃銜接,完善醫療、養老布局規劃;統籌醫療、養老設施規劃;科學布局醫養建設用地規劃。準確定位樂山養老業態,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鄉鎮養老網絡服務平臺作為一塊,再把醫養結合、康養結合機構作為另一塊,分別制定發展規劃。根據我國國情,居家養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是養老方式的主體。因此如何盡快建立社區和鄉鎮養老網絡服務平臺,切實有效的為家居老人服務到位,這是當務之急,也是以政府投入建設為主體的發展方向。首先完善土地供應政策。將各類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項目用地納入城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其次完善財政投入政策。各縣區按上年度戶籍人口中的老年人數,合理安排養老服務事業經費,列入同級年度財政預算并根據發展需要逐步加大投入;推行政府購買服務、購買崗位、購買專業和中介組織服務,對老年人居家養老必需的社會化服務實施政府全額或部分補貼。最后盡快制訂“全市民辦養老機構資助辦法”、“全市敬老院建設運營補助辦法”、“全市居家養老服務實施辦法”以及高齡、失能老年人補貼政策等 ,強化政策驅動,提供有力支撐。二是設計出我市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參考國外和國內康養業成功模式,無一例外都有自身區域特色的定位,如醫療養生之都瑞士的蒙特勒市,美容養顏之都韓國的'首爾,退休療養之都美國的太陽城,國內著名的有三亞的山水龍城復合型度假社區。樂山應把健康產業作為整個服務業的“產業芯片”輻射養老產業,根據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的特征,以打造區域性國際化健康主題新城、全域健康產業生態圈為目標,可以提煉為“佛禪靜修之都”。既立足于自身特色優勢,也區別于都江堰、攀枝花的養生主題。可以考慮在全域范圍內根據資源稟賦和特色分為中醫養生區、佛禪靜修區、田園休閑區、彝族風情區等。
(三)依托峨眉山中藥材的馳名度,把中醫藥養生作為我市醫養業的突破口。我市在醫藥發展方面本身具有良好的基礎,在康養產業中尤其要著重打好峨眉山中藥材這張區域品牌,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佛禪靜修、教育培訓、養生居住、會議會展等健康服務產業集群。可以借鑒著名醫療養生名城瑞士蒙特勒的經驗,蒙特勒借助羊胎素發源地之機,開發高端醫療養生旅游項目,其抗衰老的羊胎素馳名全世界,每年接待近3萬人的高端人群,人均消費超過百萬瑞郎。中醫藥養生題材可以和生物醫藥創新研發基地相結合,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項目或中草藥種養植觀賞,發揮中醫藥在健康調理、亞健康恢復、慢病防治等多方面的優勢,以“抗衰老治未病”的推廣理念,積極開展中醫(藥)養生保健調理服務,為健康養老提供高端品牌中醫支持。建立藥膳養生養老產業研發基地。研發具有抗衰老、抗血管硬化、降脂減肥、益智、補鈣等功用的藥膳飲食、中藥飲片產品品種,大力發展藥膳食療養生產業。鼓勵研發以中藥為基礎的其他保健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劑等綠色產品,形成綠色產業鏈,把峨眉山打造為中醫養生品牌區。
(四)積極推進醫養結合發展模式。醫養融合發展是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趨勢和重點,目前我市已有不少企業和民營醫院正在策劃實施。政府應大力支持建立符合我市實際的“醫養結合”康養產業發展模式。一是大力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和扶持“醫養結合”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同時繼續鼓勵醫療機構走進社區,建立社區康養服務中心;二是健全健康保險體系,將“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納入醫保范圍,由衛生部門確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成為醫療機構,由民政部門確認其非營利性并將其納入醫保,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提供多樣化養老服務,有力推動建立“醫養結合”體系;三是采取措施消除醫養融合發展的障礙。醫養融合發展的最大障礙是目前的醫保政策不支持養老機構內的醫療服務,按住院計費時間長、人均費用高行不通,按門診計費不報銷、個人負擔不起,應修改醫保支付政策,消除障礙,促醫養融合發展。
(五)加大康養產業資金支持,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一是建議將養老醫療服務體系逐步納入社會福利建設專項規劃,增加財政投入,擴大康養機構規模,提高康養機構補貼標準;二是鼓勵民間資金進入康養產業,在參照國有康養機構提高補貼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用地、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形成競爭性、開放性的康養服務市場。鼓勵社區吸納民間資金共建康養服務機構,鼓勵樂山與省內其他地區共建康養基地,打造康養產業鏈;三是進行金融體制試驗和創新,探索建立“養老銀行”,實現養老與金融保險機構的合作,以更加開放和契合市場發展的金融體制,服務于樂山康養產業的發展。
(六)大力引進高端品牌康養機構,提升核心競爭力。都江堰在發展康養業中大手筆引進康體養生的重點項目,與奧地利合作抗衰老醫療、上海南方基因檢測、北京大基康明醫療設備公司簽約,先后打出“西部健康服務產業研發基地”、“世界醫療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等重量級的康養牌。再如海南三亞引入北京協和醫院、解放軍301醫院等,極大的推動了當地醫療健康旅游市場的發展。建議樂山與川大華西醫院、省醫院等省內外一流醫院加強合作,通過建立分院或專家坐診等方式,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和人才,提升康養服務水平。同時積極與國內外知名的康養企業開展招商對接,爭取有國際品牌的康養項目落戶樂山,必定會極大提升樂山康養業的核心競爭力。由于康養產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所需人才涉及醫療、金融、旅游、健康養生等多個專業和領域,建議鼓勵地方職業技術學院或大中專院校開設專門的“康養專業”課程,積極培育多層次、多專業的康養人才,切實增強專業人才儲備。同時,加大對現有健康服務從業人員的再培訓力度,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七)創意體驗式、參與式旅游業和康養產業相結合,將部分觀光型旅游轉化為階段性住養和長期性住養。康養產業是“健康養老”,融旅游、休閑、養生、養老為一體。受季節、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鄉村觀光旅游業為短期的、一次性的旅游。建議建設康養產業發展基地或康養機構,打造創意體驗或參與式旅游,將部分觀光型旅游轉化為階段性住養和長期性住養。如在打造康養基地時,加入可參與養殖、種植的項目或體驗,讓康養人員想長期留下來、能長期留下來。同時還可將城市社會保障資金用于康養基地的建設,以解決城市養老無地和無著力點的難題,以農村資源來解決養老問題。通過旅游產業和康養產業聯動發展,共同提升,從而促進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
【康養產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康養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通用11篇)11-08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通用10篇)08-30
康乃磬07-12
養05-17
【推薦】特色小鎮調研報告11-26
產業扶貧標語01-17
孫康是哪個朝代的01-18
康字的組詞及拼音08-02
《尚書》周書·康誥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