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域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發展全域旅游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應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思路進行創建。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的全域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全域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1
按照鄭州市關于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根據縣委全域旅游發展的要求,縣政協抽調有關委室和文廣旅游局有關人員組成調研組,對我縣全域旅游發展情況進行實地調查、走訪座談,結合考察學習全域旅游先進經驗,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旅游發展優勢明顯
我縣地處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區”疊加的中心區域,東西距開封、鄭州各30公里,縣域內交通體系發達,具備 “1小時城市圈”的客源條件,區位優勢明顯。緊鄰黃河,擁有鄭州東部面積最大的濕地――雁鳴湖生態濕地,賈魯河穿境而過,森林覆蓋率27.06%,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萑苻澤起義、官渡之戰發生地;是列子、潘安、史可法、冉覲祖等名人賢士出生地;春秋箜篌城、梁惠王墓、宋代壽圣寺雙塔等文物遺址,為我縣發展全域旅游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
(二)旅游發展品牌初具
我縣縣域旅游目前已成功推出以鄭州方特為代表的時尚文化游,以綠博園、雁鳴湖為代表的生態休閑游,以中牟國家農業公園、弘億國際為代表的農業觀光游,以潘安、官渡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游等四大旅游功能區。2014年度,我縣接待游客達58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55.5億元。
(三)旅游發展地位提升
縣委、縣政府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相關文件精神,制定了我縣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戰略,將全域旅游工作納入九項重點工作中,用發展全域旅游的理念謀劃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旅游發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存在問題
(一)旅游發展規劃欠缺,主題特色不明
目前我縣還沒有一個長遠的、科學的、統一的、操作性強的旅游總體發展規劃。旅游業發展方向不明、定位不準,景區建設不合理、不協調,差異化、主題化開發不夠,業態結構不豐富,發展存在盲目性。
(二)旅游開發層次尚淺,綜合效益不高
我縣的旅游發展還處在以項目定旅游的階段,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生態田園優勢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旅游資源深度挖掘不夠,旅游產品內涵不足。缺乏對旅游資源的整合,旅游與農業、旅游與工業的融合度不夠,產業鏈短,距實現旅游過境地向目的地轉變還有很大差距。
(三)旅游設施建設滯后,服務功能不全
近年來,我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提升,但作為旅游城市,尚有諸多不足,旅游業涉及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接待功能不健全。我縣沒有成立游客服務中心,不能為廣大游客提供必須的公共服務。服務行業接待能力差,綠博園、方特等景區周邊,沒有供游客餐飲、住宿的酒店賓館,全縣只有一家三星級賓館(中牟賓館),大部分賓館、酒店檔次低、規模小,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
二是交通體系不完善。從縣城到景區以及各景區之間交通不便捷,不能實現各景區之間公交線路的無縫連接,道路標示系統不完善。
三是全民服務意識亟待加強。一些景區周邊電動三輪非法營運、違規占道經營屢禁不止,欺客宰客時有發生。
四是城鄉環境較差。垃圾污染、各種揚塵、污水亂排等問題嚴重。
五是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市場尚未形成。沒有專門生產旅游商品的企業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貿街區,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沒有形成。
六是廁所問題成痼疾。旅游廁所存在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質量低劣、管理缺位等問題。
(四)旅游發展機制不完善,工作力度較弱
一是對加快旅游業發展缺乏深層次的分析研究。對旅游業的地位、作用和對旅游資源開發未達成共識。
二是缺乏政策支持。目前我縣還沒有正式出臺加快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意見和決定,旅游業發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三是組織機構不健全。缺乏高素質人才,我縣旅游相關業務只有一個科室三個人負責,全縣旅行社沒有一名正式導游。
四是旅游管理體制不健全。景區管理權限不明確、管理部門多頭等問題比較突出。
(五)城市形象定位模糊,宣傳營銷不力
旅游總體形象不突出,未形成穩固而鮮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與城市發展的關聯性不強,外界對“中牟”的整體認知模糊;除少數品牌影響力較大外,絕大多數旅游品牌在國內外知名度不高,至今沒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營銷手段較單一,缺乏系統營銷和創意營銷;營銷市場分工不明確,尚未形成全縣形式統一、上下互動、整體營銷的格局;輿論攻勢不強,游客的來源以鄭州、開封及周邊地區居多。
三、幾點建議
(一)堅持規劃引領,構建大旅游格局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發展全域旅游的基礎,要結合我縣實際,以全域理念為引領,強化“全縣一盤棋”,既重視景點景區規劃,又重視全縣整體規劃,按照“集點、連線、匯面”的要求,著力完善景點、線路、區域規劃。
(二)大力整合資源,助推全域化布局
一是大力推進旅游與時尚的融合。以綠博產業園為核心,著力打造集旅游、休閑、娛樂、餐飲、購物、展示于一體的時尚創意文化旅游新城。
二是大力推進旅游與文化的融合。進一步挖掘我縣歷史文化,積極開展名人故里、古寺院等特色文化旅游。
三是大力推進旅游與生態的融合。依托我縣生態資源豐富多樣的優勢,以旅游度假區為基地,開發黃河、濕地、森林等生態旅游。
四是大力推進旅游與農業的融合。以惠民富民為根本,將水、林、果優化組合,緊扣“生態”、“綠色”、“養生”、“休閑”、“研學”、“慢游”等時尚元素,發展鄉村旅游。
五是大力推進旅游與工業的融合。結合我縣實際,發展汽車工業文化游、汽車主題公園等。
六是大力推進旅游與商貿的融合。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開發特色商業街區,促進旅游購物消費。
(三)完善服務體系,增添發展活力
一是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成立游客服務中心,推進服務信息化,借助網絡、微信、微博等媒體,及時向游客提供資訊、交通、氣象等信息服務。面向景區、面向游客、面向商家,著力構建集景點售票、宣傳推介、導游服務、集散換乘、咨詢投訴、餐飲住宿、演藝購物、監控監管于一體的`智慧型旅游平臺。
二是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務體系。加快縣域內交通網絡和公共交通設施建設,推動旅游公共交通的逐步完善,實現從縣城到景區以及各景區之間公交線路的無縫連接。完善旅游導覽系統,在縣城主要街道、車站、廣場、交通路口增添規范化、標準化旅游信息標識,方便游客出行。
三是完善旅游惠民便民服務體系。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的旅游服務功能,推進旅游全過程的指引、通信、金融、醫療、環衛、停車場、無障礙設施等便民服務,鼓勵景區推出更多優惠和便民措施。以市場為導向,多元化發展高端酒店、經濟型酒店、民宿客棧等食、宿設施,以滿足不同旅客需求。開展廁所革命,合理布局,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營造全民參與的氛圍。按照“人人都是旅游資源、個個都是流動風景”的目標,強化宣傳教育,真正做到全民動員、全民參與,使旅游業成為中牟人民共同的事業。
五是改善全縣城鄉環境。桐廬縣在發展全域旅游前,提出“環境立縣”,實施“清潔桐廬”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為重點,將農村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形成以觀光游為基礎、休閑度假游為主導、特色文化游為補充的旅游多元化,2014年旅游業實現千萬人次、百億收入的目標。我縣應借鑒桐廬美麗鄉村建設成功經驗,下決心搞好城鄉環境整治,把“風景”變成“產業”、將“美麗”轉化成“生產力”,探索村美民富縣強的綠色崛起之路。
(四)健全管理機制,提升工作效能
一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完善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產業促進和綜合協調職能,把培育發展環境、制定市場規則、監督市場秩序作為工作重點。
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充實旅游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加強工作力量,適應全域旅游發展需要;成立旅游執法機構,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強化旅游行業職業培訓,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建立健全旅游人才激勵機制,吸引各類旅游專業人才。
三是確保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按照鄭州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旅游強市戰略,加快推進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意見》(鄭發〔2016〕20號)要求,縣財政要設立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并根據財力逐年增加,充分調動社會工商資本和民眾參與全域旅游發展的積極性。
(五)創新宣傳方式,搞好創意營銷
按照“一分資源、二分策劃、三分打造、四分促銷”的理念,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開展宣傳營銷活動,將中牟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宣傳推介出去,讓“時尚中牟”的品牌更加響亮。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提升營銷理念和營銷方式,利用微博、微信、微電影、數字旅游、影視植入等新技術,實現營銷網絡的全覆蓋;著眼于我縣時尚創意旅游、鄉村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等品牌,針對市場設計旅游產品、制定營銷策略、形成營銷合力,大力實施政府主導、媒體跟進、企業聯手的“三位一體”營銷模式。
全域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2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433”發展戰略及市縣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我們通過觀摩學習、現場查看、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全縣旅游產業開發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并結合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以期為推動成縣乃至全市全域旅游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和可資借鑒。
一、開發現狀
近年來,成縣把旅游產業開發作為推動全縣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重點,堅持規劃引領,突出因地制宜,積極創新載體,加大資金投入,精心打造了以西峽、雞峰山、杜公祠為主的精品景點,逐步開發了吳挺陵碑、裴公湖、泥功山、浪溝峽、石門溝、五仙山等10多個特色旅游景點,先后建成了棗兒溝、廟灣、李武、龍峽、長溝、草灘等6個鄉村旅游示范村,完成了70多條通村旅游公路的改造建設,培育發展農家樂特色旅游服務網點130多家,農家客棧10多家,開發了小川大櫻桃、拋沙草莓采摘園,紅川油牡丹、金銀花示范園、陳院垂釣園、天梁農業觀光園等一批體驗類旅游活動項目,建成了東河生態公園、博物館、書畫院、水木鑫城等一大批城市形象提升及美化亮化工程,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旅游產業快速發展。2007年,成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授予“千年古縣”稱號。2015年在“21屆亞洲旅游業金旅獎盛典暨2015大中華區旅游文化榜”發布會上榮獲“亞洲金旅獎·首批最富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和首批最美生態旅游目的地”兩個獎項;被中國休閑旅游文化中心等3家單位聯合評選為“中國最美生態宜居旅游名縣”和“中國最美鄉村休閑度假旅游名縣”。2010年至2015年,全縣共接待游客508.78 萬人次,年均增長23%左右;創旅游綜合收入達23.42億元,年均增長25%左右。
二、存在的問題
(一)干群思想認識不足。通過調研我們認為,把全域旅游產業開發當作今后的主導產業這一目標定位在全縣干部群眾中還未形成共識,相關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參與積極性不夠,尚未形成全縣上下齊心協力發展全域旅游的強大合力。
(二)景區規劃不夠科學。一是缺乏全縣性的總體規劃,景區建設各自為陣,沒有前瞻性和預見性。二是景區規劃缺乏剛性約束,亂修亂建、雜亂無章的問題突出,破壞了自然景觀,影響了景區價值。三是部分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缺乏特色,同質化嚴重。
(三)基礎設施不夠配套。一是旅游景區道路狹窄,沒有錯車道、休憩點等,影響游客出行。二是景區內沒有賓館、小賣部、醫療點等配套設施,給游客帶來了不便,留不住游客。三是大部分景區停車場、公廁等設施建設滯后,旅游旺季車輛堵塞現象突出。
(四)專業人才嚴重匱乏。隨著近年來全縣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旅游人才緊缺、人才結構不合理、管理者隊伍學歷偏低、人才開發工作的不平衡性等問題越來越明顯,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旅游業發展。
(五)文化底蘊有待深挖。對歷史文化的發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做得不夠,沒有將歷史文化遺跡與旅游景區建設結合起來,缺乏有效的載體支撐,千年古縣文化底蘊的挖掘有待深化。
(六)資源缺乏深度開發。目前我縣旅游業仍然處在外事接待和觀光游覽的初級階段,缺少游客互動、可參與性的消費項目,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人群的需求。紅川酒、核桃、櫻桃、土雞蛋、土蜂蜜等農副土特產品雖然知名度高,但沒有作為特色旅游商品進行開發,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沒有起到拉動作用。沒有旅游網絡信息發布、宣傳推薦、咨詢服務系統。
(七)建設資金投入有限。旅游產業項目的申報爭取比較困難。旅游項目建設資金投入有限,渠道單一,無法形成項目和資金的整合效應,主打產品特別是景區建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三、對策建議
(一)以轉變思維理念為重點,凝聚全社會共抓全域旅游思想共識。我們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全域旅游產業開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一是要向廣大干部群眾宣傳全域旅游開發的先進理念,在全縣干部群眾中樹立抓全域旅游就是抓產業結構調整、助推精準脫貧、建設小康社會的理念,樹立全域旅游產業開發全縣一盤棋的思想,形成人人關心、人人參與、齊抓共推全域旅游產業開發的良好氛圍。二是把全域旅游產業開發與航線的培育有機結合起來,用互聯網+旅游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引領和促進全縣經濟結構調整,擴大總量,提高質量。三是推進旅游產業開發從部門向黨政統籌轉變。整合鄉鎮、部門及各行各業的力量和資源,按照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從政策措施、項目資金、人才支持、各類資源利用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為全域旅游產業開發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發展空間。四是通過各種現代媒介,大力對外宣傳推介我縣旅游產品,不斷提升我縣旅游產業在旅游業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五是以健全領導考核機制為重點,成立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全域旅游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將全域旅游產業開發納入全縣目標管理責任書,切實加強對全域旅游開發工作的組織領導。
(二)以完善旅游規劃為重點,構建分層次推進全域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強旅游業發展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文化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之間的銜接、協調和融合,破除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推進“多規合一”,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旅游監管全覆蓋。首先要通過實地調研,按照我縣自然生態特點、歷史文化遺址分布,制定一個符合我縣全域旅游產業開發實際的總體規劃,對全域旅游產業的目標和前景進行定位,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其次要制定出片區和精品旅游線路區域規劃,分層次進行開發建設。三是要根據縣上的總體規劃和片區規劃,細化制定鄉鎮的實施規劃和部門的行業規劃,依照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地分年度有序推進。
(三)以完善基礎設施為重點,著力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務能力。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是發展全域旅游的基礎條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要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一是要加強道路交通建設,改造提升旅游環線道路,加寬鄉村公路,著力提升旅游公路檔次。二是在主要景區,規劃修建標準較高的公廁、停車場、小賣部等基礎設施,提前謀劃好飛機場建成后沿線旅游景區的提升改造和配套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三是深入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加快主要旅游道路沿線的美化綠化。四是堅持建管并重,引導群眾改變落后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
(四)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發展水平。高度重視旅游人才隊伍的培訓、引進和培養。一是強化業務培訓,對從事旅游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方面的人才要開展政策和業務知識培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以師帶徒、以老帶新、舉辦培訓班等方式,開展業務技能培訓,提高從業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培養傳統文化繼承人,特別是非遺項目傳承人,鼓勵和扶持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通過項目帶動、文化創意、營銷策劃、舉辦文化旅游產業論壇等形式,深入挖掘和整理傳統文化。三是積極引進旅游策劃、管理和營銷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為我縣全域旅游產業的開發會診把脈,提供決策咨詢,幫助開發建設,培養后續人才。四是依托隴南師專文化旅游專業,培養景區管理員、導游等專業人才,優化隊伍結構,強化素質培訓,提升服務形象,推進導游依法有序合理流動,實現導游執業的法制化和市場化。
(五)以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培育打造旅游產業新業態。借力成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成功經驗和運作模式,發揮“旅游+公司+農戶”、“互聯網+旅游”的優勢,加大旅游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等產業的融合力度,促進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推動旅游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把全域旅游產業的培養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相融合,在拋沙等鄉鎮打造建設一批植物園、觀光園、采摘園、垂釣園等農業體驗旅游精品項目。二是把全域旅游產業的`培育與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相融合,在城關、紅川等鄉鎮打造一批以漢西峽頌、唐杜公祠、宋吳挺碑等為主題的歷史文化旅游精品項目。三是把全域旅游產業開發與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相融合,以甘肅廠壩、紅川酒業為龍頭,打造環保綠色休閑企業,充分發掘利用王磨、黃渚等地廢棄礦洞和尾礦壩等建設“工業歷史博物館”。
(六)以突出特色彰顯個性為重點,努力提升鄉村旅游開發層次。一是鄉村旅游產業開發規劃要富有鄉村特色,不能簡單地把景區景點規劃套用到鄉村旅游規劃中來,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二是農村生態旅游要傳承人文風情,保護文化根脈,充分體現當地的風貌特色、歷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和習俗特色等。三是鄉村旅游產業開發要彰顯個性,充分發掘反映村莊個性的耕讀文化、民俗風情,提煉體現地域特色的產業文化、民間技藝,建設農耕文化展覽館、特色技藝體驗館、風味食品品嘗館等場所,打造特色文化村,充分展示山區、丘陵、川壩、城鎮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整體推進古建筑和村莊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村落人居環境的科學整治和鄉村休閑的有序發展,既讓廣大游客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又延續文化底蘊深厚的田園風貌。
(七)以整合資金資源為重點,切實加大景區建設投入力度。一是充分利用好國家開發銀行支持成縣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6.5億元的貸款,將全域旅游產業開發與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選擇一些在精品旅游線路上的重點村、特色村重點投入、重點打造,建設一批精品景區、精品景點。二是整合扶貧、林業、水務、水保、交通、住建、文廣體等部門的項目資金,向精品旅游線路、重點旅游景點、旅游村傾斜,集中財力,拉動全域旅游大景區建設。三是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全域旅游產業開發。通過宣傳引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當地的私營企業主將閑散資金投入到全域旅游產業開發中來,形成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多方投資、共同開發的格局。四是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吸引外地企業、私營業主來我縣參與全域旅游產業開發。
【全域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康養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通用17篇)05-23
政治輪訓情況調研報告04-17
學生資助情況調研報告(精選15篇)09-25
2017農民工返鄉創業情況調研報告09-10
2017社區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11-02
職工隊伍穩定情況摸排調研報告09-10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調研報告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