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戲》的對聯參考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楹聯等,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下面為大家帶來了《社戲》的對聯參考,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社戲》的對聯參考
社戲原本乏無味
民風純樸促好戲
天作幕地作臺七手八腳搭起來
唱小曲演大戲男女老少心歡喜
堯舜凈,湯武生,桓文丑旦,古今來幾多角色?
日月燈,云霞彩,風雷鼓板,宇宙間一大戲臺。
永嘉縣渠口鄉渠口村古戲臺上的藻井華麗精美?(胡濟攝)臺上演得投入?臺下看得癡迷?(李玉祥攝于永嘉縣大若巖鎮埭頭村古戲臺)溫州古戲臺的臺柱上,往往題書楹聯。不少楹聯言簡意賅,深含哲理,評點社會人生,入木三分。現將部分古戲臺楹聯,選錄如下。
溫州市區“甌隱園”后戲彩堂楹聯:“底事干卿?風吹皺一池春水;多情笑我,浪淘盡千古英雄。”
溫州市區山前岳廟戲臺楹聯:“名場利場,總是戲場,假優孟之衣冠,裝成百怪奇觀,做得出潑天富貴;今樂古樂,無非音樂,協宮商而鼓舞,勝彼一支文筆,僅空談歷代忠奸。”
溫州市楊府山蒲州玄壇廟戲臺楹聯:“金鼓頻催,千古英雄呼欲出;衣冠遞整,百年事業去還來。”
“善惡報施,莫道竟無此等事;利名爭競,須知總有下場時。”
溫州市梧埏鎮南湖庫官廟戲臺楹聯:“有聲有色,須臾間臣忠子孝,立千秋功業;似真似假,咫尺地南征北戰,定萬里江山。”
溫州市晏公殿巷晏公廟戲臺楹聯:“臺中戲,戲中臺,景物最宜人,演出一生真本領;廟前溪,溪前廟,風光皆入畫,繪成千古大奇觀。”
永嘉縣大若巖大若村赤水亭戲臺楹聯:“觀魚檻外桃花浪,系馬階前柳葉風。”
“洞天隔絕三千界,澗水清涵十二峰。”
“聽空中馨刻如歌乎?是活現情形非戲也。”
“為奸為忠昭然明鑒,入情入理莫作閑看。”
永嘉縣花坦鄉廊下村鳳南宮戲臺楹聯:“無非戲耳,做戲忙,看戲閑,臨場時須防失足;猶是風也,上臺易,下臺難,當局人盡量關心。”
永嘉縣花坦鄉廊下村孝思堂戲臺楹聯:“此曲只應天上有,新人莫道世間無。”
永嘉縣下寮鄉銀場村蕭氏宗祠戲臺楹聯:“琴蕭隨鑼鼓鑼鼓領琴蕭抑揚頓挫,生旦聯凈丑凈丑配生旦離合悲歡。”
“戲猶戲非戲戲寓世態觀看戲節知世態,曲似曲不曲寄人情聆聽曲調識人情。”
永嘉縣上塘鎮上塘殿戲臺楹聯:“古往今來,多少英雄人物,功名利祿真亦假;天長地久,卻看兒女柔情,離合悲傷實還虛。”
“玉佩冷搖滄海月,舞衣晴曳碧天霞。”瑞安市城關鎮陳府廟戲臺楹聯:“古今人何遽不相及,天下事當作如是觀。”
“響遏西山月,歌生南浦潮。”瑞安市城關鎮隆山宮戲臺楹聯:“大海云煙,百年過眼;上方鐘磬,一樣警心。”
瑞安市東門忠義廟戲臺楹聯:“一曲騷人心內史,千秋才子意中書。”
瑞安市城關鎮關帝廟戲臺楹聯:“出其北門,看臺上是何等角色;朝彼南面,聽劇中做有韻文章。”
蒼南縣云巖鄉鯨頭戲臺楹聯:“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
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三官廟戲臺楹聯:“情節新奇出人意料,機關巧妙娛我視聽。”
對聯的發展起源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一說起源于桃符。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對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云:“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挽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漢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