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六尺巷的故事》有感范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六尺巷的故事》有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六尺巷的故事》有感 1
這篇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桐城人張英的家人在修葺房屋時與鄰居的糾紛,張英知后讓家人讓三尺地,后來鄰居也讓了三尺地,就有了“六尺巷”。當我讀到“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時,我非常感動,張英是多么謙讓啊!如果張英當時不讓的話,那么糾紛會持續,那么人民的美德——謙讓又何在呢?而且,張英不讓,就沒有了著名的六尺巷了。是謙讓讓糾紛解開,是謙讓讓美德再現,是謙讓讓世界多了個舉世聞名的六尺巷。謙讓可以讓世界的糾紛和解。金埴說過:“讓得祥,爭得殃。”爭吵只會讓人變得自私,而謙讓讓爭吵化解。
不只是張英謙讓,我還讀過這么一個故事:皇帝為大臣分羊,大臣爭吵不休,這時,有個宰相站了出來,拿走了最差的羊,于是,大家也紛紛拿走了羊。為什么大家會如此爭論分羊?是因為大臣們不懂得謙讓。為什么羊被分完了?因為宰相為大家做了榜樣,是因為宰相讓大家懂得了謙讓,是因為謙讓讓人們變得友善。如果有人更早提出謙讓,爭吵不就更早解決了嗎?
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謙讓,我知道一個故事:甲騎摩托車撞了乙,甲道歉了,乙依舊發火,還一拳打了甲的眼睛,讓甲的`一只眼睛瞎了。最終乙賠償了甲的損失。如果乙謙讓了,就不會發生這么大的事了。為什么乙要打甲?為什么乙非要發火?為什么甲道歉了,乙不原諒他?是因為乙不謙讓,是乙的不謙讓讓他自己得到了報應,是乙的不謙讓讓甲成了“獨眼龍”。
“沒有寬宏大量的心腸,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這句話說明人有了謙讓的美德,就是個大家敬佩的英雄;反而,即使他再厲害,也得不到別人的贊揚。
讀《六尺巷的故事》有感 2
名作家曉玲叮當老師曾寫過一篇名為《六尺巷》的文章,讀完以后,我被這種謙行禮讓的精神給深深地打動了。
故事帶我走近了清代一位叫張英的宰相。他老家的宅前有塊空地與鄰居吳家相連,吳家造房占了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教訓一下吳家。張相爺看完書信后,回信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書信后羞愧難當,隨即按張相爺的意思退讓三尺地。吳家見張家人如此胸懷,也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村民們由此順利通過,方便了不少,大加贊賞張吳兩家的禮讓行為。而這段佳話也成了當地人以禮待人的一種寫照。故事聰慧有哲理,而曉玲叮當老師的分析和故事感悟更是入情入理、娓娓動聽,讓我不禁茅塞頓開。
正如曉玲叮當老師故事中所寫的那樣,六尺巷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的心靈境界和禮讓精神上,做一個有“寬度”的人是一件多么難能可貴的事情!
我在這篇故事中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去買燈籠,我和好朋友約好一起來到賣燈籠的地方。突然,我眼前一亮,被一個做工精巧,栩栩如生的兔子燈籠給吸引住了。我非常喜歡,急忙跑過去一下子抓住了兔子燈籠的尾巴。可與此同時,有個小手卻抓住了兔子燈籠的頭,我抬頭一看,不是別人,正是我的好朋友。老板說只有這一個了,可我們倆都想要,怎么辦?我們誰也不肯讓步,抓住燈籠爭吵個不休!結果,不知道誰使勁一拽,燈籠被分成了兩半。看到可憐的`“兔子”,我沖她生氣地吼道:“就算燈籠壞成了兩半我也要,我還要和你絕交,再見!”說完,我頭也不回地走了!
讀了《六尺巷》的故事后,我覺得非常慚愧。一個小小的燈籠和每家讓出的三尺空地比起來,顯得多么微不足道,可我卻因此失去了友誼。此時,一個想法鉆進了我的腦海:我要主動向我的好朋友道歉!說做就做,我把扯壞的兔子燈籠輕輕地拿出來,用膠水一點點粘好,就像在小心翼翼地修復我們破碎的友誼。我要努力把它恢復原狀送給我的好朋友。將心比心,我相信她也會感受到我的誠意。后來,我們真的和好如初。
感謝《六尺巷》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要互相謙讓,要心胸寬廣;更感謝曉玲叮當老師,讓我們學會了要克己處事,做一個有“寬度”的人!
我愿意吃飯長大,更愿意讀著曉玲叮當老師的故事成長……
【讀《六尺巷的故事》有感】相關文章:
讀《雨巷》有感02-05
游古巷——井亭巷06-17
雨巷06-25
雨巷07-13
老巷08-16
心靈的幽“巷”07-09
獨行雨巷06-09
夕陽古巷07-15
再見雨巷05-23
雨巷的眼界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