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論語·子罕篇》有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論語·子罕篇》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篇為《論語》第九篇,主要記載有關孔子本人的性情、好惡、愛憎、襟懷、信念、理想。三十一章中,有少數內容是孔門弟子心目中對孔子的印象,其他大部分文字當屬于孔子剖白心跡或對其子弟行止的評說。相較于《述而》篇側重于教育宗旨與方法,本篇的重點,乃是孔子的自我勉勵與警示。
孔子認為,要成為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有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這種意志與信念,不會因威脅而動搖,不會因利誘而放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他經得起考驗,扛得住打擊,道路越是坎坷崎嶇,步伐越是穩健從容,打擊越是頻繁沉重,斗志越是高昂激越,“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面對挑戰,能坦然接受,面對挫折,能矢志不移。孔子是這樣自我期許的,更是如此自我實現的。正是因為秉持了這種信念,孔子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都做到了堅持一貫的立場,投入不懈的努力。正氣磅礴,大義凜然,為儒之大者提供了現身的說法,為生之意義做出了生動的詮釋。應該說,孔子“不可奪志”的精神,對后世志士仁人的人格塑造與鑄就,曾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如于謙《石灰吟》所言:“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鄭板橋詩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就是對孔子所倡導的理想信念的異代同調,一脈相承。
之所以能有堅定的信念,能有堅強的意志,是因為孔子對自己所從事的大業擁有充分的信心,認為自己身上擔負著傳承文化,接續文脈的光榮責任,天命所歸,義不容辭,“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這也就是孟子所宣稱的“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偉大使命感。在這樣的使命感召喚下,個人際遇的坎坷自然是無足輕重,坦然接受;成就得失的理解自然是卓爾不群,別出機杼。換言之,意志的背后,是以信心為支撐;信念的底蘊,是以理想為引導。
當然,意志的堅強,信念的堅定,并不是自以為是,孤芳自賞。如果是這樣,那就意味著自我膨脹,自我封閉,就不免犯偏激、走極端的錯誤。孔子的偉大,在于他既堅持原則,明確立場,又杜絕固執,反對僵化,所謂“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從不憑空揣測,決不絕對肯定,從不拘泥固執,決不自以為是。能夠欣賞他人身上的優點,“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能夠寄希望于未來,“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由此可見,在孔子那里,堅定立場與博采兼容并不矛盾,堅持信念與擇善而從并不對立。因此,孔子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善于改進自己的學習,“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這種從不自滿,摒棄驕傲的態度,實在難能可貴,它是孔子追求完美的動力,也是孔子超越他人的緣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對自己實現精神超越,完成文化使命始終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時不我待,機不再來,猶如無聲的召呼,催促著孔子始終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于是他反對坐而論道,而主張及時付諸行動,所謂“與其托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孔子強調:在踐行大道的過程中,最可憂慮的是淺嘗輒止,畫地為牢,半途而廢,前功盡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孔子強調實現使命的強烈緊迫感,倡導憂患意識,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人生覺悟。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因為沒有緊迫感,那就必然導致做事拖拉疲沓,一日打魚,三日曬網,消磨掉自己進取的銳氣,錯失掉最佳的戰略機遇,最后與勝利失之交臂;而缺乏憂患意識,則十分容易滋長驕傲自大的情緒,沾沾自喜,躊躇滿志,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最后在陰溝里翻船,在順境中毀滅。由此可見,人們在逆境中奮斗不易,但在順境中奮斗更難。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國家真正的危險,往往不是發生在逆境之中,而更多的是出現在順境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勤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乃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孔子在信念確立上,眼睛是向上看的,以完美的君子人格養成為最高目標;但是,在行動實施上,眼光則是朝下看的。因此,他決不排斥普通的社會實踐活動,恰恰相反,他是以從事最基本、最煩瑣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樹立信念、堅定意志、磨礪情操的基礎。為此,他坦率承認曾做“鄙事”的人生經歷,“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也欣然表示以擁有“形而下”的技藝為光榮,“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不試,故藝”。他更特別強調傳承與弘揚文化的重要,“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總之,套用一句社會上廣泛流行的話來說,這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總而言之,在孔子身上,“內圣”與“外王”是達到和諧的統一的,所體現的是完美君子人格的典范。這種君子人格,就是知、行、勇的渾然一體、煥然天成。有睿智,即可明辨是非、深諳取舍;有仁德,則能心底無私,寬厚海涵;有勇氣,乃可擔當責任,一往無前。用孔子自己的話說,這就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的這種偉大人格魅力,具有最大的感染力,擁有最大的號召力。在它面前,權勢的威脅,無所施展;金錢的誘惑,黯然失色。這樣的精神力量是永恒的,也是無敵的。相形之下,我們這些蕓蕓眾生,是那么的渺小卑微,那么的后知后覺。顏淵的感慨,可謂道出了千百載來所有為孔子偉大君子人格所鼓舞、所感動的人的共同心聲:“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盡管如此,我們仍沒有任何理由松懈自己的信念,放棄自己的追求,喪失自己的理想。大道不遠,它本身就存在于我們的不懈追求過程之中,“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孔子的崇高境界,固然無法企及,但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更應該成為我們永恒的信念,成為我們永恒的愿景!
【讀《論語·子罕篇》有感】相關文章:
子罕說寶文言文翻譯01-16
父輩與子輩的溝通——讀《父與子》有感02-20
讀論語的心得05-14
讀《論語》心得04-03
讀論語心得01-29
讀論語有感09-01
(經典)讀《論語》有感11-25
讀論語有感11-26
讀《論語》有感08-23
讀《論語》有感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