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秋暮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多令秋暮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陳允平
休去采芙蓉。秋江煙水空。帶斜陽、一片征鴻。欲頓閑愁無頓處,都著在兩眉峰。
心事寄題紅。畫橋流水東。斷腸人、無奈秋濃。回首層樓歸去懶,早新月、掛梧桐。
試題:
(1)采蓮是古代女子喜愛的習俗,本詞開篇卻說“休去采芙蓉”,這是為什么?請結合上片內容分析。(5分)
(2)詞中人物有什么樣的“心事”?結尾三句是如何表現人物心情的?請簡要闡述。(6分)
答案:
(1)本詞開篇以抒情女主人公的口吻說“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提醒,時屆深秋日暮,荷花凋盡,荷葉枯敗,江面上蕭條空闊,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時節。實際上是詞中人由于愁思縈懷,無處安頓,根本沒有心緒去做采芙蓉這類事情。(共5分,季節角度2分,情感角度3分)
(2)離別獨居的寂寞和對遠方之人的思念。“回首”句以行為表現人物心情,月出更深,仍不愿回到冰冷的空房,一個“懶”字刻畫出人物心灰意冷的情狀。“早新月”兩句以景結情,清冷疏朗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內心的孤寂和幽怨。(共6分,第一問2分,第二問4分)
賞析:
這首詞是寫秋季女子懷念遠方的人的詞,“斜陽”、“新月”指出時間是在傍晚時分,“秋江”“畫橋”“層樓”則指出此詩的地點,詞人從多方面描寫詞中人物的種種感受,秋感懷人雖是個古老的話題,但是此詞之所以不落俗套,魅力不凡,則在于它的流暢、疏朗以及跌宕起伏的筆勢,發端以祈使句式領起,以此來警醒讀者,芙蓉,即荷花素為人們喜愛,是古人常常吟詠的對象,它具有多種的象征意義。采蓮,原是民間婦女特有的勞動情趣,樂府民歌和文人樂府中多有佳作,此詞開篇即規勸人們別去采擷,就有一種難言苦衷和一種特別的憂怨之情。次句切題之“秋”,說的是蕭條曠闊的江面上,別無所有,只有一片茫茫煙水流淌著,它補充說明“休去”的'原因。三、四句寫夕陽、鴻雁。這是望中所見。“斜陽”點明時間,切“暮”,遞進說明“休去”之原因:“帶斜陽,一片征鴻”中的“征鴻”指的是遠飛的大雁,切中詞的時節“秋季”。因此才能觸發種種感慨。梁江淹詩:“遠心何所類,云邊有征鴻。”陳江總詩:“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候鳥大雁夏去秋來,從北方飛往南方。思婦也盼望遠人隨著秋雁而南歸。因此仰見征鴻,觸發思念遠人的情感。“心事寄題紅。畫橋流水東”接寫“閑愁”。這愁之所以叫“閑愁”,因為它是作者一種出來的愁緒。“愁著兩眉峰”與“萬恨在蛾眉”(唐武衙《春日偶作》)意同。“欲頓”兩句,貼切形象,富有情致,使不可探尋的心理狀態的“愁”有了安置,愁鎖雙眉,形跡可見。從這首詞在句式遣詞方面,頗受辛棄疾《摸魚兒》“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的啟發。
陳允平生活在由宋到元的過渡時期,人生無常,國破家亡,出身儒學世家的他無法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暗借此詞抒發了他的對國家命運、民族前途如“斜陽”搬江河日下的悲嘆和抑郁之愁情,表達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2] 在這一點上,該詞看似寫思婦懷遠的個人情感和羈旅之愁,卻實借助婉約的詞風表達了故土之戀,與辛棄疾的愁怨十分相似,在思想境界上與辛氏無太大區別。
“心事寄題紅”由敘閑愁轉入抒心事。“題紅”兩句,用孟棨《本事詩》紅葉題詩。意思是題詩寄情有意,無情之水東流去,可見心事重重。由是引出“斷腸人”。“秋濃”指的是深秋,仍照應“秋暮”題意。后世騷人墨客多做悲秋、嘆秋、感秋的文章,秋天秋景簡直成了“悲”的代名詞。斷腸人心事重重,面對夕陽西下、煙水空蒙的深秋景象,更是叫人肝腸寸斷。“回首層樓歸去懶,早新月,掛梧桐”,從戶外進入室內,其中“懶”字,就把“斷腸人”的情態和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早新月、掛梧桐”,這是在“層樓”中看到的,寫得空靈透剔,意象鮮明。一輪新月高懸在稀稀落落衰敗凋謝的梧桐樹梢上,更增加了心煩意亂的愁思。結尾以景結情,戛然而止,給人無窮的回味。
這首詞在表現主題思想時采取事事關聯,環環相扣,層層深化的寫法,內容聯系密切。上片寫“因觸景所致的閑愁,因”征鴻“而引發懷遠之情。下片寫”心事“。心事是閑愁的具體說明,它又因秋濃而催人斷腸,斷腸是由心事所致,而心事又由題紅引起,題紅則是心事吐露的特殊形式。如此環形往復,層層而深,而產生懷愁的根本原因正是秋濃。這是因物觸情,情景交融,物景生情。事事處處切題,是此詞另一特色。如芙蓉、秋江、征鴻、秋濃、梧桐、斜陽、新月以及閑愁、心事、題紅、斷腸人、歸去懶,都緊扣”秋暮有感“這個題意和季節。
作者注重修辭從風格看,此詞與婉約詞派細膩綿綿情思有別,一方面它有對思想活動、情緒變化作精細的刻畫,另一方面,又沒有對描景狀物作過分的渲染,獨特之處在于疏朗中見真情,流快中藏細膩綿綿情思。
個人資料:
陳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詞人。字君衡,一字衡仲,號西麓。四明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縣)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生卒年不詳,前人認為“把陳允平的生年定在寧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間(1215-1220)比較合理”,“卒年疑在元貞前后,與周密卒年相去不遠”。
少從楊簡學,德祐元年(1275)時授沿海制置司參議。元至元十五年(1278),以圖謀恢復舊朝之嫌入獄。經同官袁洪營救得免。后被征,北赴大都。晚年隱居四明日湖。
著有詩集《西麓詩稿》一種、詞集《西麓繼周集》、《日湖漁唱》詞二種,另有《蜩鳴集》,今佚。
【前言】
《子夜秋歌》是李白的一首詩,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真摯情意;雖無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皆不脫的風韻。
【注釋】
1、搗衣:將洗過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搗去堿質。這里指人們準備寒衣。
2、玉關:即玉門關。
3、虜:對敵方的蔑稱。
4、良人:丈夫。
【譯文】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聲聲總是牽系玉關的情人。什么時候才能把胡虜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當兵遠征。
【鑒賞】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思情;秋風不息,也寄托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 長安一片月 ,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 秋月揚明輝 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的月光,對思婦是何等一種挑撥呵!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 搗衣 。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 秋聲 對于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 一片 、 萬戶 ,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
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 ,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著 總是 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 玉關情 自濃。無怪王夫之說: 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婦心聲: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過分偏愛 含蓄 的讀者責難道: 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 (田同之《西圃詩說》)其實未必然。
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 (《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 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 (《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 畫外音 。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這是多么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 插曲 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唐多令秋暮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唐多令宋詞賞析04-08
《唐多令·惜別》的賞析08-10
唐多令古詩翻譯賞析12-07
唐多令·惜別|注釋|賞析10-14
古詩《唐多令》原文及鑒賞01-22
《唐多令》古詩原文及鑒賞01-23
《唐多令·惜別》的原文及其翻譯08-10
吳文英《唐多令》宋詞鑒賞02-01
《清江引· 秋懷》 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