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葉圣陶語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談“教是為了不教”
特級教師王崧舟曾鏗鏘有力地說:“不讀《葉圣陶語文教育文集》,無以為語文教師。”的確,對于一線的語文教師來說,《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指導性。因此,《葉圣陶語文教育文集》成了擺在我案頭的一本重要書籍,仿佛是漫漫長夜里一盞明燈,使迷茫在語文教學路途上的我認清了方向,對我的專業成長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本書中,葉老不僅對語文教育上的許多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還對教育上的眾多問題作了深切詳明的闡述,提出了精辟、獨到的見解。葉老先生非常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文中常常提到“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知識,乃是教學生學”;“ 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這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葉老先生通過這些言論,苦口婆心地告訴教師:教是為了不教,要做到為了不教而教。其實,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的境界。
葉老雖已離開我們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社會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教育正是培養人的活動。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人的素質、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試想,如果教師僅僅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就成了知識的容器,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絲毫沒有創新思想,絕不可能成為高素質人才。
“教是為了不教”,強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轉換。簡言之,“不教而教”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葉老講“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這就是引導他們自學。我以為惟有能這樣做的教師夠得上稱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539頁)。這并不是減輕教師的負擔,放任學生不管,而是新課程目標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教師教育的變革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有意無意地以權威自居,居高臨下,或是不自覺地怠慢,冷落學生,教學形式基本上是教師教、學生聽的灌輸式。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當下也有相當多的糊涂和錯誤觀念。有人認為講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細越好。而新課程則強調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因此,把教學定位為交往,沒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與此相適應,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既注重師生間的交往,也要注重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的交往。
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在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要求學生預習,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發起對課文的討論(主要指語文方面,不是內容方面),予以有效的啟發;對學生的作文只給些評論和指點,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如何修改。教師在預設和教學時,要做到不能“告訴學生什么”,即使不能不“告訴”,也要做到越少越好。其次是教學的預設,必須是大塊的,宜粗不宜細,不要太滿,要留白,兼顧到教學的基本走向和目標的基本位置就行了。其三,教學的進程,要讓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自學,要激發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學習教材、與文本對話,在對話中去發現問題、獲取新知。其四,教學的步驟、環節,最好都從學生中來,問題從學生中來,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結論也從學生的探索、討論中來,而不是教師強加給課堂、強加給學生,更不是代替學生思維。其五,學生探究的結論,不必強求跟教師的預設完全一致,在保證正確價值導向的前提下,允許多元解讀、多元表述。
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所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才是擺脫傳統教育的一劑良藥,也是開啟學生自主性學習的一把“金鑰匙”。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例如,我上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我在課文導入中介紹了《少年閏土》選自小說《故鄉》,并突出強調這篇小說在魯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這篇小說在讀者中引起的反響。這就容易使學生產生急于要讀這篇課文的沖動,然后要求學生自由小聲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一下小說中主人翁的形象。學生讀過課文都知道作者塑造了一個聰明能干的少年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出這一形象的呢?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好奇心去探究文中的問題。要求學生對文中內容以及文章的結構提出自己的質疑,學生細讀課文后質疑。有的學生提到,小說開始用了很長的篇幅寫祭祀祖宗,是否偏離主題?還有的學生提:“院子里高墻上四角的天空”有什么象征意義?…….通過學生質疑的問題可以看出他們都在認真地閱讀課文,積極思考問題。而且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多是文章中關鍵的問題,涉及到小說的主題以及小說的布局問題,我及時對提出問題的學生給以肯定和鼓勵,并和學生一起探討,把學生質疑的問題整理歸類。學生便能帶著整理好的問題再次深入讀文,從文中尋求答案,無需教師過多的講解。
事實上,學生的知識有限,理解能力有限,而文章表現思想不象圖片,不是十分確定和明了的,一時發現不了問題或是解決不了問題都很正常,教師要理解和寬容。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部《紅樓夢》,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因此教師不能對問題的答案畫框畫圈,更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此外,還應給學生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將學習過的知識應用到新的具體情境中去解決一些簡單問題,可使學生有更好體驗的機會。“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習絕對不能局限于書本,而要參與真正的生活。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是學生體驗的重要陣地。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設計利用好課余時間,要為學生提供更大的體驗空間。
作為語文教師,學生的作文能力與作文水平一直是我們比較關注的問題。特別是進入高年級以后,一方面對學生的作文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學生缺少寫作興趣,為了完成作文任務而虛構事實的現象還很嚴重,作文內容與生活脫節,缺少生活氣息。學生普遍有畏難情緒,首先難在沒有什么事情可寫,每每提起筆來,腦袋里空空如也,沒有幾句要寫的話。如何引導學生從抄襲虛構走向學會表達,從敷衍塞責變得興趣索然,讀了《葉圣陶語文教育教育論集》一書后,我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發現存在著以下問題:我的潛意識里希望學生的作文能向作文書中的范文看齊,也就是目標過高,忽視了不同學生的能力差異,以“作家”的標準要求學生,從而使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缺少對學生真實生活的關注,沒有注意培養學生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作文教學重技巧輕觀察,學生不明白寫作是表達的需要,為了貪大求好進行虛構。針對作文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進行了以下思考。“要學生文章寫得像個樣兒,應該在拿起筆之前多做準備功夫。準備功夫不僅是寫作方面的純技術的準備,急躁是不成的,秘訣是沒有的。實際生活充實了,種種習慣養成了,寫文章就會像活水那樣自然的流淌了。”于是,在每次作文前,我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作文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鏈接其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有話來寫。這樣,學生便能在老師不教而教的藝術點撥中,興致盎然地拿起手中筆,抒寫其內心。
“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藝術展現的是教育者導演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教育。在無形無像,但有聲有色的無為教育中,學生的自主意識會大大增強,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會有新的提高!
【讀《葉圣陶語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談“教是為了不教”】相關文章:
人教語文教學反思01-31
讀《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有感02-20
也談“寫作”08-05
也談責任07-16
外教笑了07-17
我的外教08-19
鄂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不瞞真相教案08-26
《樂教語文》讀后感02-18
人教語文教學反思15篇02-01
人教語文《范進中舉》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