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時健》讀后感
現在抽煙的年輕人好像都已經不怎么購買“紅塔山”了,記得在我小的時候,經常都會去小賣部幫大人買“紅塔山”。紅塔山淡出煙民的視野,離不開一個人的隕落,他就是“煙王”褚時健。可如今,當他以87歲的高齡再一次返回公眾視野的時候,卻戴上了另外一頂桂冠:“橙王”褚時健。 作為80后,知道他的大名,但卻不是很清楚他的那些事跡,直到讀到了書中的“紅塔山”,我才把他和這個時代的脈絡聯系了起來。要說褚時健是一個傳奇,大概不會有人反對;說他是一個創業英雄或成功人士,大概也不會有人反對,但如果說年輕人真能從褚時健身上學到成為優秀企業家的秘訣,大概就會有人反對了。因為有些東西畢竟不是學來的,而是煉、熬或悟出來的,后者所需要的條件和環境,是如今的年輕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要想有孫悟空一般的火眼金睛,就必須鉆到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里煉他個七七四十九天,這是常理,人總不能自求苦吃吧。然而對于褚時健來說,沒有這些苦,也就沒有他的成功、跌倒以及再成功。 褚時健這代人和我們現在的80后90后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時代,他們幼時貧困,自小就對生活有極強的忍受力。褚時健因為堂哥的建議選擇去了昆明讀書,那時的昆明因為有西南聯大正是生活清貧,但思想繁榮的時刻,褚時健能夠有后來的成就,這種成長背景不可忽視。 褚時健這代人個人榮譽和國家存亡是天然交織在一起的,如果沒有日本侵華戰爭,云南斷不會有這樣一段文化人匯集的日子,如果沒有西南聯大和這些從北方南方逃難到昆明的文化人熏陶,褚時健也很難形成這種視野和格局,這些是在邊陲少年難以養成的。
企業家是一種稀缺資源,褚時健身上也不乏一般企業家的才能,但一個人能成為影響企業家的企業家,一定是有普通人沒有的視野和格局。儲老這代人,初中生階段討論的話題就是如何救國興亡,恨不得把一天當一年用。 不像我們現在的很多人,更多關心的是我能不能如何如何?談有錢就是任性的人是不會有大出息的,一個人心胸格局越大,能成就事業格局也越大,一個只想著自我成就的人,是很難讓更多的人跟隨他一起創業的。但僅僅是有格局還不夠,必須還有能力,褚時健自小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商業天賦,雖然他只是一個初中生,就能夠把一個學校的伙食管得井井有條。經營是他的天賦,他的天賦最開始的來源就是因為窮,痛恨一切浪費,恨不得讓一分錢變成兩分錢的效益,為此不顧一切動腦筋琢磨事情,這就成就了褚時健的經營思想。
現在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個富余社會,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現在的孩子都說要吃苦教育,說白了就是沒吃什么苦,在學校沒進社團,不擅表達,追女神失敗,被同學笑話就恨不得死去活來的孩子,怎么可能因為挫折獲得人生的經歷。 我聽說不少創業公司,收益還沒有見到,做起事情來就是高檔寫字樓,管免費咖啡點心,曬各種福利——我倒不是說這不是吸引人才的一種方法,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人,是很難建立那種發自內心節約成本的意識。 褚時健的一生曲折,命運給了他太多無情的打擊,可是除了導致他入獄的經濟問題外,他所遭遇的磨難與困苦絕大部分都是來自與外界的,與他自身的主觀因素并沒有什么關系。與褚時健所面對的世界不同,我們眼下的世界是個隨處可學習、到處有商機的世界。雖然社會上升渠道狹窄,雖然許多行業的崗位和市場份額接近飽和,雖然競爭和買房的壓力巨大,但畢竟80后、90后們不會再遭遇饑荒、內戰、瘟疫和政治運動了。我們這代人更大的阻力和困苦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或者說是我們自身的某些“人性的弱點”。
正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成長于相對安逸和舒適的環境,我們這些“溫室里的花朵”也就失去了在大風大浪中鍛煉的機會,失去了完全釋放潛能、盡情成長、實現自我,從而變得像褚時健那樣強壯、堅毅的機會。褚時健身上有很深的責任感,對家、對國、對工人和農民的責任感,同時也有很強烈的自我證明的動機。責任感,現今的年輕人普遍缺乏,自我證明的動機有,但絕大多數并沒有那么強。因為絕大多數人不需要通過創業、做第一流的企業家或者通過管理全國最優秀的企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富貴從來險中求,我們這一代人中大多習慣于安逸和小打小鬧,也認為這沒什么不好。沒有那把金剛鉆的人,也不會想去攬那個瓷器活,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壓根就學不了褚時健。
褚時健的人生哲學可用大道至簡、大智若愚和大巧若拙來形容,這種哲學是可以被“學”到的嗎?從古至今,歷史上那么多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的人不都是憑借這些簡單質樸的道理而有所作為的嗎?其實就像前幾年公司曾號召學習過的'稻盛和夫精神:努力、勤奮、專注、用心、負責、吃苦、堅持,這些不都是最基本的常識嗎?這些簡單而樸實的道理,放在今天依然成立。
這些道理正是太簡單了,反而是根本“學”不到的。它們就呆在那里,只待人們去“做”到,而不是找現成、靠大樹、撞運氣。有句話說:聽過很多道理卻還過不好這一生,因為生活永遠是知易行難的。褚時健不是一個思考者,但他是一個行動者,褚時健成功的方法,就是沒有方法;褚時健管理企業的訣竅就是順其自然的應然性思維——應該怎么做——推動他前行,這種思維的特點是無論遇到多大阻力,只要事情是有價值、合邏輯的,他就要想辦法尋找突破口。褚老是個實在的人,他對自我的評價就是:沾著手的事情就要干好,只要活著,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干,生命就有意義。褚時健給人的忠告就是沒有秘方,客觀環境是我們難以改變的,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面對困難的心態,可以選擇不配合那些壓力、沮喪和軟弱。 我對他成為“煙王”和 “橙王”的過程本身興趣不大,因為這種成功是無法復制的,有時代和環境的特殊性,也有他本人性格的必然性,更有命運的偶然性。 但我們可以學習的是,他為人處世上的一些思維方式,性格不能改變,但思維方式可以。除了一種利他的精神內核之外,他的幾個原則或方法論應該是成功的最大原因:
一是利益均衡原則;
二是經濟效益原則;
三是打破條框限制的開闊思想。
別人的經歷,不能說明太多問題,只是一個參考,唯有對自己的經歷驚醒反省和總結,才能有新的思維產生。黑格爾說過,一句哲理從年輕人口中說出和從一個老年人口中說出,意義完全不同。為什么不同?不是字句本身的涵義,而是語言背后的東西。同樣一番大道理,由成功者說出,和由普通人說出的意義也是截然不同的。
生活自有高低處,全憑人如何處之,能承受的了多大的福,就能吃得了多大的苦。高處,不心花怒放、斜眼看人;低處,不自慚形穢、妄自菲薄,可試問這世間又有幾人做到?縱觀褚時健的一生,佛家說的“因緣”兩個字在我的腦海中拂之不去。兒時的困苦造就了他的勤勞、堅毅、善良、責任心,之后的困難不過是將這些深植內心的品格進一步磨練了而已;兒時的困苦可能同樣也造就了內心對金錢的極度渴望,可能也是最后犯錯的根源。事物均有兩面性,能獲得多大的收益,也能造就多大的錯誤。 書中細節,歷歷在目,前后對比,一一印證,細數褚時健的一路走來,種因得果,至此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