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論語新解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新解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論語新解有感 篇1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人生經驗和智慧的高度濃縮,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在我們中學的語文學習中,都存在對論語的學習。在高中時甚至有一本單獨的書讓我們學習論語。由此可見,盡管論語歷經了如此長的歲月,但卻依然被世人所借鑒與推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對論語進行了剖析,把論語的內涵與現時代的精神結合在一起,《論語新解》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一。《論語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謂能自創新義,掩蓋前儒。實亦備采眾說,折衷求是,而特以時代之語言觀念加以申述。此書寫于1963年,作者錢穆曾被評價為在史學領域高舉現代新儒學旗幟,維護中國歷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錢穆一生中的著作有許多都是關于論語的解讀,更體現了他對論語的獨特見解。
翻開這本厚重的書卷,一字一言都細細的詮釋著中國流傳千年的儒家哲學。樸素的言語中處處蘊含著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社會擔當。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學習就是邊學習、邊思考,要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化為己有,聯系生活,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這是一種學習的態度,所以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提醒自己不斷地思考,學習學的就是一種興趣,為滿足自己而感到滿足。。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根據錢穆先生的解釋,弟子在家則講孝道,出門則盡弟職,言行當謹慎信實, 對人當泛愛,而親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書本文字上用心。這更適合運用于如今的生活。在如今教育狀況下的學習,我們都注重書本上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道德仁愛修養的提高。因此,多看書是永遠適用于現在的我們的。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錢穆先生解釋為——品德不加意修養,學問不精勤講習。聽到義的,不能遷而從之。知道了不好的,不能勇于改正。這是我的擔憂呀。孔子擔憂他以及他的學生做不到這些,不僅僅是在當時,現在我們也存在著這些問題,歷史傳統文化正在流失,人們的道德水平也跟著時代發展而被消磨。新聞報道的那些老人該不該扶,外國景點的中文提示都表示了深深的擔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遠大的目標,并要以堅持不懈的恒心努力奮斗。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奮斗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現在的我們不需要說一定要為國家做出多大貢獻,我們需要的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孔子不僅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認為“民無信不立”,這都表明我們要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這是我曾經最耳熟能詳的課文之一。君子之所以被稱為君子,不僅僅是因為他擁有的才華,更是因為他所具備的“氣質”。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能不被其所影響,甚至更好的利用周圍所給予自己的一切。君子飲食不求飽,居處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常向有道之人來辨正自己;君子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 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弟子為學,當重德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
學習錢穆老師所寫的《論語新解》,讓我再次重溫經典,讓我仿佛穿越了時間的隧道,身臨夫子教導的場景,感悟到了經典的平凡智慧。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感受到了論語的從古至今深層含義,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修身正己,勤勉自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我以后生活與學習的目標;與此同時培養堅強的意志,讓書中的知識真正實踐在生活中。學習并不僅僅是為了知識,還有的是對態度的培養,氣質的養成。才所謂德才兼備,堪為君子。
讀論語新解有感 篇2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北宋政治家趙普稱:臨死時對宋太宗道,臣有《論語》一冊,一半可用來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來助君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論語》字里行間。《論語》里最常見的詞匯是中庸、君子、禮仁等,而這次讀完《論語》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們對“君子”的看法和觀點。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認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認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 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則表明了孔子認為的君子所必需的品格有許多,這里他強調指出了其中的三個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當中,孔子也講到以上這三個方面。孔子認為,他應當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準則;他嚴格要求自己,盡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傳名于后世;他行為莊重,與人和諧,但不結黨營私,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等。當然,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自己對君子的解釋:“君子不器。”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做一個有道德修養、有博學多識的君子,這是孔子弟子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先做后說。只有先做后說,才可以取信于人。
接著是對君子的道德要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同樣觀點的還有“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然而這種要求在現當代看來有點不合乎人性的基本需求,我更相信,作為一個當代社會真正的君子是應該在作為滿足了正常人的勝利和心理的基本需求后在通過進一步的自我提升達到的'境界。
其次是對君子具體的要求:“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在這里所說的“君子無所爭”是即使要爭,也是彬彬有禮的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這是可取的。這從社會穩定和和諧出發,把君子當成淡泊名利,甚至無欲無求的圣人來培養,過于強調謙遜禮讓,以至于把它與正當的競爭對立起來,恐怕只會抑制人們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道德阻力。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這是君子立身處世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論語》一書最后一章談君子人格的內容,表明此書之側重點,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同時《論語》中的很多篇章還提到了君子與小人的明顯不同: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里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孔子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學說中對后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被人們傳說。這就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孔子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過后代儒家的發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知道了君子與小人的習性剛好是兩個極端。那些總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挑三揀四的人就是小人的某一特性。所以這種人根本聽不進去長者的教誨,本身已是滿身成見,任何勸勉也聽不進去,只裝了一肚子垃圾,還自以為是的不懂裝懂,這種人是無法培養他的君子之道的。
但在那么多孔子對君子的看法和評價中我最喜歡的是以下兩句短小精悍的真理: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這句話極為精煉,但含義深刻。孔子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只說不做或多說少做。在社會生活中,總有一些夸夸其談的人,他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說盡了大話、套話、虛話,但到頭來,一件實事未做,給集體和他人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對照孔子所說的這句話,有此類習慣的人,似乎應當有所警戒了。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范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論語》是中華古國的經典之作,雖然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糟粕,然而畢竟精華遠遠多于糟粕,我們應該銘記《論語》交給我們的關乎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至理箴言。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嘩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這兩者的關系是不可以顛倒的。而《論語》在君子的問題上所提出的方方面面都讓我感動,它值得我們深刻研究學習并朝著孔夫子的方向努力前進。君子在當今這個充滿誘惑的社會注定不容易“修成”,不過我們應當堅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論語新解有感 篇3
XX年接觸和氣來讀書會之后,開始讀錢穆的《論語新解》,在這之前,雖然一直知道《論語》是一部非常有思想的著作,但是一直不敢去讀它,它成書距今已隔幾千年,那些古時的用語與環境和現在大不一樣。論語在千年的歷史上是被評價很高的書,也是近代受到嚴厲抨擊的一本書,讀之不可不慎。
注釋論語的書實在是太多了,不知道哪一本該值得信任地去讀一讀。之前接觸到的有關論語的書籍,也不過是一些書中對論語的評價與看法之類的,接觸的很少,也從來沒認真看過一本講解論語的'書或文章。這和我的脾氣有關吧,沒有找到覺得可以放心花時間去讀的書,那其他這些花邊類的書,我是不會過于認真地去看,看過了,就這樣帶過了。因此,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算是我的第一本與《論語》有關的書吧。并不是覺得讀完這本書,我就可以在這里聊《論語》,聊孔子,這一本書對于論語,對于儒學來說,也不過就像是樹上的其中一片葉子而已,要想看一顆樹,看一片葉子是不夠的,但是每片葉子都是應該必須去看的,寫一篇讀后感,只是希望在不斷地朗誦與閱讀中記下自己的讀書想法,寫讀后感的同時可以激發自己思想,亦可以讓自己堅持著去讀書,不時地寫寫感想,當幾年后再回首看看自己的讀后感,應該會有種成就感吧,嘿嘿,我就喜歡那種成就感,哈哈。
邊讀《論語新解》邊更新讀后感吧。希望自己能堅持,也希望這些能陪著我走過20XX。
【讀論語新解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心得04-03
讀論語的心得05-14
讀論語心得01-29
(經典)讀《論語》有感11-25
讀《論語》有感08-25
讀論語有感11-26
[熱]讀《論語》有感07-18
【實用】讀《論語》有感09-17
【精品】讀《論語》有感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