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書的藝術》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讀書的藝術》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讀書的藝術》有感
最近,我又重讀了散文大家林語堂的《讀書的藝術》,覺得受益匪淺,這是勸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的精品,通篇不離“讀書的藝術”,說得恰到好處,使我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了讀書的藝術,讀書的趣味,領受了讀書的方法。
林語堂先生是學貫中西的大家,文學底蘊非常深厚,無論是他的散文還是他的小說,都能帶給人如沐春風、酣暢淋漓感覺。他一生所讀過的書籍無數,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家,談起讀書的藝術來,才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他寫的《讀書的藝術》,就是針對許多人讀書不講藝術性進行了正確引導,成為了讀書的“向導”,引領著一代又一代讀書人進入了讀書的高深境界。作者用談心和說理的敘事方法,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地表現“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先生首先點明了讀書的趣味。他認為,讀書或書籍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的生活上的一種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機會享受這種權利的人們看來,這是一種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他在《讀書的藝術》里大談讀書的樂趣,并主張:“讀書就是快樂,不快樂就不讀書”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那么,讀書的樂趣在哪里呢?“當他拿起一本書時,他已立刻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一個人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中,能有兩小時的工夫撇開一切俗世煩擾,而走進另一個世界去游覽一番,這種幸福自然是被無形牢獄所拘囚的人們所極羨慕的。這種環境的變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實等于出門旅行。”
接下來,林語堂先生又講了讀書的目的。他認為讀書的目的是在書籍里使讀者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讀書的目的并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凈盡了。”接著,他舉了兩個例子:“在中國,常常有人鼓勵學生‘苦學’。有一個實行苦學的著名學者,有一次在夜間讀書的時候打盹,便拿錐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個學者在夜間讀書的時候,叫一個丫頭站在他的旁邊,看見他打盹便喚醒他。這真是荒謬的事情。如果一個人把書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說話的時候打盹,那么,他應該干脆地上床去睡覺。把大針刺進小腿或叫丫頭推醒他,對他都沒有一點好處。這么一種人已經失掉一切讀書的趣味了。”說明了那種追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欲望的讀書,是抱著功利之心去讀書,急功近利,或急于求成,去“磨練”或“苦”學,而“有價值的學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練”,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學”。他們只是愛好書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讀下去。”
在談到讀書的時間和地點時,林語堂先生認為,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讀書。他列舉了曾國藩勸他的四弟讀書所說:“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林語堂先生認為這個世間沒有什么一個人必讀之書,世間也無人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就如河水那樣流淌著,當水流碰到一個花崗巖石時,它便會由巖石的旁邊繞過去,當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低谷時,它便在那邊曲折的流一會兒,當水流涌到一個深山的池塘時,它便恬靜的停駐在那邊,當水流沖下急流時,它便趕快的向前涌去,只要泉中有新鮮的泉水涌出,水便會流著,直到大海。只要有樹適當的樹液,樹便會生長起來,周而復始,所以世上無人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隨后,林先生又提及理想的讀書方法,讀書的關鍵在哪里呢?“味道是讀書的關鍵”。他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于個人的。“最合衛生的吃食方法終是選擇其所嗜而吃,方能保證其必然消化。讀書也和吃食相同。”有些人在要讀書的時候,在書臺前裝腔作勢,埋怨說他們讀不下去,因為房間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線太強。有的列舉了一年四季不讀書的理由,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也有些作家埋怨說他們寫不出東西來,因為蚊子太多,稿紙發光,或馬路上的聲響太嘈雜。宋代大學者歐陽修說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馬上,和廁上,可見,每個人的讀書方法不同。
最后,林語堂先生借李清照的著述道出了讀書的真正樂趣:“甘心老是鄉矣!故雖外憂患困窮而志不屈……于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讀書的藝術》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娓娓道來,寫出了讀書的趣味、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這就是讀書的藝術,不失為讀書藝術的經典之作。
作文:不讀書的藝術
世人單曉得有讀書的藝術,讀書的滋味。殊不知凡事皆須兩面觀,不可持之一端。人之于書,既可為“趣味”、為“嗜好”而快快活活地讀,亦可保持適度的間距、片刻的跳離而“不讀書”。
不讀書的藝術自然不是勸君目不識丁或只曉得“美眉”、“傳奇”,而是不讀無聊、無用的書,是善于對書的價值、品位做出判斷和鑒賞。故而我常對學生說,一冊在握,你應當機立斷該書是否值得一讀。倘若該書于你的面目的可愛、心理的平衡、品格的提升了無一用,則勸君立即棄之。人生苦短,哪來那么多光陰消磨在精神廢品中。
不讀書的藝術,也是一種不唯書是讀的藝術。書籍固然是“遺囑的執行者,是所有時代、所有民族精神珍品無可責備的保管者”(尤里·邦達列夫語),值得我們與之對話。但我們畢竟屬于“這一個”時代,我們有自己的靈魂一隅,而不是被剃光了毛的猴子。不唯書是讀,是因為我們還想讀懂“社會”這部大書,也想讀透“自我”這本小書。倘若我們僅會吟詠“風聲、雨聲、讀書聲”而不諳世事、不曉自我,雖坐擁書城,卻畫地為牢,豈不成了他人的“再版”與“拷貝”?
不讀書的藝術從骨子里講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藝術。叔本華曾主張“讀書僅僅是獨立思考的一個代用品”,“只有當你自身的才志枯竭時,你才應去讀書”。生活中我們時常遇見某些“讀書的種子”,被號稱“左右世界命運的十本書”之類的書籍害成了“讀書的謬種”,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讀書”之根本宗旨在于使人的精神愈見完善,品格愈見高尚。若見了他人的“頭腦”、“文字”便叩頭,便膜拜,豈不是愈“讀書”,精神愈委頓,頭腦愈愚蠢?倒不如“不讀書”,或許還能撿回一個“真我”!在我們為“素質教育”鼓與呼的眼下,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無疑應是讀書重中之重。
據說坐禪有三重境界,是謂“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繼而山不是山,水不像水;終乃山復是山,水還是水”。化而用之,人之于讀書是否也有三個層次:初入門者,讀書是讀書,不讀書是不讀書,分得清清楚楚,是為一層。“知入知出”者,則讀書是為著“不讀書”,而“不讀書”其實是將書讀薄讀化,懂得“學問皆在書外”,是為二層。到了“山復是山,水還是水”的第三階段,則恐怕人之于書,書之于人,兩者已渾然一體、難分彼此了。照林語堂的說法便是達到“靈魂轉世”的境界。倘若悟及此道,便是得魚忘筌,成竹在胸,也就不必拘于“讀書”或“不讀書”了。
說話的藝術的讀書心得
說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表達的方式,然而想要讓自己的表達能力異于常人,不止要做到把話說清,把字讀準,還要讓自己的話有藝術感,在與人交流時,讓自己的話流露出六分智慧、四分詩意。
我從小說話就直白。許多朋友有時被我那從不拐彎抹角的大白話說得很尷尬。比如有一次我跟我小學的朋友一起出去玩,看見她眼角上有一點眼屎,就非常直白地對她說:“你左眼角有眼屎,你是不是早上沒有洗臉呢?”朋友愣了一下便笑笑說:“孩兒,咱說話能不能不那么直白?”我也就只能對她尷尬地笑了笑。其實我說話直白也不能全怪我,我的直白主要是從我媽身上遺傳下來的。我的媽媽也是說話非常直白,甚至媽媽是升級版的說話直白。
那什么樣才算是說話帶有藝術感呢?我的謝老師對我們說話時,溫柔中帶點嚴厲,每句話都透出了一個道理,這叫有藝術感;韓兵老師說話、講課詩意中又透出了理性;葛泉老師說話風趣幽默,年輕有活力;哥哥還說過當年他見到的一位老師,訓人一個臟字不帶,讓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被訓的情況下。就把你訓得體無完膚。他們說的話才是真正的擁有藝術感,六分是智慧,四分是詩意。
我們與人交流就應該像他們這樣,說話直白固然沒有錯,可要像我說活那樣直白就太傷人了,我們應該把交流當成是在做一件藝術品。
林語堂談讀書的藝術的人生哲理
幽默大師林語堂曾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寫過一篇《讀書的藝術》,暢談讀書對人的好處。
林語堂認為,讀書是文明生活中的人共同承認的一種樂趣,能夠讀書的人是令人羨慕的。不懂讀書樂趣的人,彷彿囚禁在時空牢籠里,終其一生,過著日常例行公事,和少數幾個朋友往來,只看得見眼前的`事物生活,相當貧乏。
懂得讀書之樂,彷彿走入另外一個世界。接觸好書,則像和善談者接觸,讓對方引領到另一個國界、時代,或傾吐胸中不平、討論生活問題。讀古書則向和古人面對面相處,透過文字,上友古人。
一天若能有兩個小時拿來讀書的人是幸福的,長期累積下來對于心里的影響,等同于出門旅行。林語堂認為,讀書的好處還不只如此。好的書可以幫助讀者進入深思熟慮的世界。
一個人讀書,并不一定是為了追求心智進步。如果心里老是想著進步,那讀書的樂趣就喪失了。因為一心追求進步的人,總想著要讀什么、該讀什么才能成為有學問的人。這種人林語堂認為并不會成為真正的有學問者。因為他只能出于勉強去閱讀,放下書就好像從惡夢中醒來。這種人頂多只能說讀完了書,卻未必能從書中獲得益處。出于勉強的閱讀者,無法領略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認為,讀書必須是在在培植“面目可愛”和“語言有味”。所謂面目可愛指的是思想活潑,好像隨時都能夠從眼目中流邂。不是漂亮的臉蛋,而是氣質出眾。至于語言有味,指的是懂得從書中找到獨特的味道之人,并且能夠讓書籍從其談吐中流露出來。一個談吐有味的人,著作也必然有味道。
味道是林語堂認為的讀書關鍵。正如每個人有自己鐘愛的食物味道一般,最好的吃食就是吃自己喜歡的。而自己喜歡的在別人眼里或許是毒藥。好的老師不會強迫學生讀他們不喜歡的書,如果讀者花時間讀自己一點興趣都沒有的書,那是徒然浪費時間。
因此,這世界上并沒有所謂必讀書目。因為每個人的智能和興趣都不相同。讀書并不需刻意設定目標,只要持之以恒的閱讀,就好像水不斷往前奔流,終有一天會流入大海。
不過雖無人生必讀之書,卻有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某種環境、某個時代才可以讀的書。讀書彷彿婚姻,是由命運所決定的。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無法達到讀某本名著之前,即便勉強去讀,也覺得難以下嚥。再說,在不同的時間讀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領略。或者讀過同一作者的其他書或和作者本人結識交談過后再讀,也會有不同的領略。所以,重讀好書是有益處的,可以從中發現新的樂趣。
世間上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找到和自己契合的作品。這些人讀遍群書,卻一無所獲。一個人若是能夠讀書讀到找到喜愛的作家,是智力進步的一大展現。在世間多找到幾個能和自己性情相近、引起共鳴的作者寫的書來讀,把這些人的作品全部吸收后,自己便也成為一個作家了。
讀書的藝術不在責任或義務,苦讀或勤研都是林語堂所不喜歡的。真正懂得讀書的藝術的人,是因為喜歡一本書而讀。所以喜歡閱讀的人,隨時隨地都可讀,即便在如歐陽修說的枕上、馬上、廁上,也可以展卷而讀。
如果一個人不想讀書,永遠能夠找到借口逃開。一個人若是喜歡讀書,則千軍萬馬也不能阻擋。最合適的讀書是寫意的,隨事忍耐,不計較書中的小錯誤。欣賞書中美好與錯謬的地方。即便生活困頓顛沛流離,照樣手不離卷,風檐展書讀。
讀書的藝術為題作文
閑時沏上一壺茶,在縷縷輕霧中捧起一本書,品著茶香,嗅著書香,反復咀嚼,品味著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這便是我閑時的最大樂趣有人說,讀書是一種藝術是的,讀書實在如此。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涂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折,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溝通的藝術》的讀書筆記
書分為很多種,有的書可以讓你掌握某項知識和技能,在某個領域有所長進。而有的書旨在開拓你的視野,更新你的觀念,給你一個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幫助你重新構建認知的底層。
起初捧讀時,以為《溝通的藝術》是前一種書,讀完之后才發現,他應屬于后一種。
每個年輕人,在完成學業,踏入職場的最初那段日子里,應該都經歷了一段惶恐不安、戰戰兢兢的歲月,適應新的環境、學習工作的技能、學習職場游戲規則……那時整個人的狀態都會繃得有些緊,甚至走路都是輕聲細步,雙目低垂。
我想很多人都是這么過來的。
在人生的那個階段,多數人都會臨時抱佛腳地找來一些《職場秘籍》、《辦公室生存法則》、《商務溝通技巧》之類的書來讀,以此來求得一份心安和內心強大起來的捷徑。熬過那幾年之后,回過頭看,這些書里講的東西,除了最基本的常理之外,其它都是沒用的。
于是明白,有些東西是書上學不來的,只有經歷過焦慮苦痛的煎熬、血淚傷疤的洗禮,人生才會有真正的收獲。
最初看到這本《溝通的藝術》是抱著不屑一讀的態度,并且它的書名用的不是技巧或是法則,而是藝術,可見在裝上又上了一個臺階。
翻了翻簡介,以及當當上的一些書評。發現說的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這本書上世紀70年代出版,如今英文都已經出到第12版了,一本行銷40年的書應該不會是一本爛書。
縱觀全書,35萬字的厚重篇幅超過了絕大多數這一主題的快餐書。并且,結構如教科書般嚴謹細致,且條理分明,有理有據,從理論,到分析,再到實例,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關于溝通的知識譜系。全書分為除了第一章《溝通入門》(算是綜述和前言)之外,共分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間》三個部分。分別從情緒心理、語言傾聽、人際溝通等三個維度全面分析了人際交往的各個方面因素。
如同一位網友的評論,「往往大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問題的表象,卻沒有深究其源」。人際關系是在人與人互動中建立的,而我們往往不是絕對理性的,很多時候溝通產生問題除了「硬技巧」問題就是「軟技巧」問題,把握了人際溝通中的心理學因素,可以大大提高溝通「軟技巧」。這本書并不是枯燥地陳列心理學詞匯,而是通過有趣的詩歌、漫畫、影視劇、電視節目等材料吸引讀者,將心理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絲毫不會讓讀者產生晦澀難懂的感覺。
當然,看明白一個道理和真正懂得一個道理,永遠都不是一回事,僅就溝通和人際交往而言,技術層面的學習和改進其實都不是問題,關鍵還是性格層面的障礙,你先天的性格,氣質、后天的經歷、視野,已經決定了你95%的行為方式。你能夠改善的可能只有剩下的5%左右。不是說,之前的95%改變不了,但是非常困難,需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總和自己作對的生活是很分裂的。
隨著成長,每個人終會同自己和解,試著以一種平常心,將所有的處世處事回歸到根本,立足于現實,立足于自身,選擇自己合適的表現形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因為,你就是你,不一樣的煙火!
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讀這本書,還是會收獲一些知識,澄清一些認識。
第一,對“溝通”這個行為的認識。
溝通時人的基本需求,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溝通則是滿足以上各層次需求最必要的方法。
關于溝通我們經常忽視的幾個事實:
1、溝通可以是有意識也可以是無意識的行為。
2、溝通不可逆,不可復制(不能總用同種方法不同時間場合溝通,人時刻在改變著)。
3、溝通不是越多越好,溝通不僅限于字眼里。
4、溝通是相互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5、要有溝通動機,愿意主動去交流。
6、溝通不足容易產生問題,溝通過頭也會制造問題。有時候過度溝通只會浪費時間,而且適得其反。
第二、提高溝通技巧的階段:
1、覺醒期:學習任何事物的出發點,比如,讀到這本書。
2、笨拙期:初次使用新技巧與人溝通的時候同樣也會有些尷尬。這就需要反復的練習,并且不斷總結,這階段要進行“自我袒露”,“知覺判斷”,“情緒控制”,“語言理解”,“傾聽”等等方面的嘗試,隨著多次嘗試,慢慢熟練,這些技巧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3、熟練期:克服了尷尬之后的持續練習階段,熟練的把握自己。這個階段由大量的前期思考與計劃以及好的結果組成。
4、整合期:沒有特意思考一件事情,卻能表現得很好。行為舉止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你行為資料庫的一部分。
第三,處理人際沖突的方法
所謂沖突,就是在至少兩個個體之間,感到不相容的目標、不足的資源和達成自己目標是來自另一個個體的阻撓。
必須承認,沖突是無處不在的,尤其是在職場中,更尤其是在機關這樣錯綜復雜的地方。如何處理沖突則凸顯出一個人的成熟程度。沖突的解決最終會造成建設性和破壞性兩種后果。
建設性的處理沖突技巧包括:
1、確認你的問題和未滿足的需要。
2、訂立約會。
3、描述你的問題和需求。
4、思考對方的觀點。
5、商議解決之道。
6、追蹤解決的后效。
《語言的藝術》的讀書筆記
前段時間讀完了戴爾·卡耐基叢書系列的《語言的藝術》,一直沒有時間寫讀書筆記所以托到了今天,個人認為這個書名更適合《人性的弱點》這本書。因為《人性的弱點》主要寫的是與人溝通的藝術,而《語言的藝術》寫的則是演說的藝術。
想成為一個好的演說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如何培養勇氣和自信:
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抓住“演說”的機會,無論是工作會議發表個人意見的機會,還是生活中對朋友闡述某些道理或事情的機會,從而多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隨著反復的訓練,能消除對聽眾恐懼的心理,也能得到自信和勇氣。
2、是什么給我們自信:
自信來源于萬全的準備。不只是演說,對于其他方面的自信也是同樣的道理。
3、那么,如何準備呢?
每天在生活中發現好的想法、新的靈感、感悟要隨時記下來,然后晚上進行篩選、分類、整理,并貫通自己的意見、信念、努力。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找話題、素材,并加以深思、總結,成為自己的作品。并深思題目和演講內容,直到融會貫通。隨時記錄靈感于素材,長久思考,勤加練習。
普通的演說,在一個題目之下,有一兩個切題的論點就夠了,不要追求多,而要追求精。從聽眾的利益出發,站在聽眾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演說。對與演講主題相關的專業知識的全盤了解,能使人更自信,有了備而不用的材料,可以使演說有聲有色又有力道。
4、找到適合自己的演說方法:
第三章列舉了一些名人的演說法,包括演說的計劃、演講的準備、演說稿的整理和一些建議及技巧,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用手機錄音再回放找缺點對練習效果是十分有幫助的,多多聯系和經歷嘗試是找出適合自己的演講方法的唯一方法。
5、增進記憶力:
全神貫注、集中精力是增強我們記憶的有效方法,林肯總統則經常高聲朗讀,這樣結合了眼、口、耳,更容易記憶。但是考背誦演講稿的演講方式是不建議的,通常只要記住主要論點的分論點就好,在演說時伴隨著思考,整體的演說效果就會條理清晰,邏輯性十足。強行背誦一來容易因為臨場緊張而導致忘記,二來顯得生硬刻板。
6、成功演說的秘訣:
在所有成功的秘訣中,決心是最重要的條件。聽起來和“失敗是成功之母”一樣熟悉,可能聽得耳朵都長繭了,但說到底還真就是那么回事,把這句話敲上也算是提醒自己吧。最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為什么就沒有幾個人能做到?想起一句話“成功路上并不擁擠,因為能堅持下來的人并不多。”
7、最佳的表達方式:
很多時候,對于很多人來講“說話”很困難。因為很多時候,重點不在說什么,而在于“怎么說”。一些人認為演說的三個重點依次是:
(1)演說者是誰?
(2)怎么說?
(3)說了些什么?
對于我們演說,第一點沒有辦法改變了,因為一定是我們自己,最重要的是第二點“怎么說”,這也是我們能控制的,不同的表達方式給人的感覺、印象和造成的影響是大相徑庭的。對于第三點我們同樣的把控得了,找到合適的材料和論點,涉及到材料的準備,之前也已介紹。演講時的語音語調、停頓等掌握到恰到好處后效果是特別好的。
8、對人的態度與人品:
關于對人的態度與自身人品的重要性,不單是對于演說來講十分重要,在人生的任何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著名作家哈巴德曾說:“一場好的演說之所以博取聽眾的心,除去其演說內容不說,實在是在于演說者個性所散發的魅力。”
雖然沒見過徐小平前輩本人,但是我能看到的所有關于他的報道、視頻,總是能給人以活力四射的感覺。對于演說,同樣提倡傳達給人以活力、朝氣、熱勁的感覺。另外,整齊的衣裝會給人以自信與力量。
9、演說的開頭:
一個優秀的演說家在演說開始便能抓住聽眾的情緒,也有一些人善于用幽默的談吐去吸引聽眾,但初學的演說者要避免“勉強”制造幽默而造成的尷尬的局面。
切勿以道歉用作開場白,例如“本人不才........還望大家擔待。”反而在演說開始就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個不錯的辦法。開頭以身邊的事情或故事引出即將演說的內容是一個很好的選。開頭還可以用提出某個問題、援用一些實物、借用某個名言、說明演講內容與聽眾的利害關系等,但最終還是要結合自己所擅長的表達方式和演講的主要內容去選擇和思考哪種開頭更適合自己的演說。
10、演說的結束:
演講的結尾,可以說是演說中最重要的一環。演講內容雖然不建議背誦,但是開頭和結尾是有必要的,即使不背誦,也要事先想好。
卡內基給出的關于結束演講的6個要領是:要言不煩;號召行動;給聽眾呈上衷心的贊賞之詞;用幽默的語言博得聽眾一笑;適當的引用一段詩句;制造高潮;精簡。
11、內容要簡明扼要:
首先一點是在合適的場合、面對合適的聽眾做合適的講演。從講演的開始到結束,都不要忘了演講的目的。關于講演的目的,必須實現有明確的選定,并思考好如何去達到這一目的,而目的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點:想讓聽眾明白某事;感動聽眾,說服聽眾;想號召行動;想讓聽眾發生趣味。所有內容直入主題,抓住要點,一切為圍繞目的而展開,用比喻幫助說明,深入淺出,并避免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盡量的把要表達的觀點或事物給觀眾以充分的畫面感,不要勉強多說話。重要的事項,有必要重復說明。
12、如何吸引聽眾:
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了解的事物,用新奇的方式表達出來。幾乎所有人都關心和他自己相關的事情,想要吸引聽眾,演說的內容要想辦法聯系到聽眾。適時的融入些趣味性話題亦能立刻深入人心。
關于座談會和與人聊天,我們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觀點,對于別人而言可能不一定意味這什么,或許他會感覺乏味之極,所以要以對方感興趣的事物為談話內容,如對方的工作、興趣、成功的經驗等。身邊真實的故事,大抵都會引起聽眾的注意。
13、謹慎用詞:
卡耐基認為,在我們與人接觸時,有4件事情容易被人拿來評估我們的價值:
(1)我們所做的。
(2)我們的面貌。
(3)我們所說的話。
(4)我們是怎樣的說法?
最后引用林肯先生在美國內戰中葛底斯堡戰役結束后,于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國家公墓揭幕式中發表的演說作為《語言的藝術》讀書筆記的結尾:
“八十有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大路上,建立了一個新國家,在自由之中孕育而成,奉獻致力于一個理想;煩人類皆生而平等。現在我們正忙于內戰,為了要考驗,如此孕育、如此貢獻的國家或任何國家能否長存。今天我們在這偉大的戰場上相聚。我們來此要將這戰場上的一部分土地,奉獻給那些為國家生存而捐軀的人們,作為安息之處。這固然是我們的責任和本分,但從大處來看,我們不能奉獻——不應奉獻——也不配奉獻這片土地。曾在此地作戰的英勇將士,無論存亡,所貢獻的已遠超了我們盡力所能做的一切。
世界不會留意也永遠不會記住我們在此所說的話,但絕不會忘記他們在此地所立的功績。我們這些存活世上的人,應該將自己奉獻給在此作戰的將士所努力而未完成的工作。我們應該將自己奉獻給當前巨大的事業——由這些光榮的陣亡者,我們應獲取對正義更深的信仰,因為他們已為了正義貢獻出最大的犧牲——我們應當痛下決心,不讓死者做無謂的犧牲——使我們的國家,在上帝的領導下,能使自由重生——不至滅亡——并使它成為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
以后在生活中要抓住有助于鍛煉演說能力的機會,一有機會就要勇敢的在各種場合發言,只當做鍛煉自己的機會,不用過于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評論。
【讀《讀書的藝術》有感】相關文章:
讀名人讀書故事有感06-12
讀《基地》有感04-12
讀《寒號鳥》有感04-06
讀《爭論》有感12-24
讀《父親》有感08-31
讀名人的故事有感09-22
讀《種子的萌發》有感04-25
讀《網絡的利與弊》有感04-06
讀高貴的施舍有感04-06
讀《永遠的琥珀》有感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