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十三歲的際遇》有感
讀《十三歲的際遇》有感1
這節課,節前就想從哪個切點入手,怎樣一節課能夠上完、上好。先是想,從作者田曉菲這一切點入手。作者13歲就從初中直接考上了北京大學,作為同齡的我們是如何看待她,我們怎樣看待自己;作者是如何寫自己對北大的情感;面對作者出國留學,最終成為哈佛大學的教授,你又是如何看待她的。學生討論:留學是否要回國。面對當前的移民潮,我們又是如何看待。后來想了想,這些問題對于學生來講,可能深了,學生不能直接面對這樣的社會。于是,又想從北大作為切點:北大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她又怎樣的魅力,吸引著大批的學子?作者眼中的北大是什么樣的,作者在文章中主要寫了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畫的。
上課時,我以北大的校徽導入,稍微拓展一下北大校徽的.含義;并讓學生補充一些他們眼中北京大學的資料。接著,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作者眼中的北大。學生一下子找到了文章中的關鍵句:我喜歡北大的書,更喜歡北大的人。學生小組討論:為什么喜歡北大的書和人,北大的書和人對作者有什么影響。作者是如何寫的,用了什么樣的方法。課文中有什么句子,值得我們欣賞。
課后語:這節課,沒有我想想中的好。原因有:1.學生進出比較頻繁:學生打掃不及時,影響了上課的節奏;有幾位學生,不知何種原因,在其他老師辦公室。2.學生反映不積極。有些學生不愿意表現自己,不善于表達,課上我叫了一些沒有舉手的同學,他們回答得都不錯。我要在以后上課時,充分調到學生的積極性。
讀《十三歲的際遇》有感2
十三歲,是洋溢著青春的年紀,一個叫田曉菲的姑娘已經成為北大的一部分,而我正走在“去”北大的路上。
《十三歲的際遇》一文,就象一部青春勵志短片,記錄了田曉菲姐姐的成長與追求。七歲時與北大的偶遇,埋下了一顆種子,扎下了求學北大的夢想;十歲時,在公共汽車上用一句:“以后再來上學不就‘不新鮮’了嗎?”的豪邁話語,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發出了堅定的誓約;十六歲,在她寫出這篇《十三歲的際遇》時,她已是北大三年級的學生,徜徉在北大圖書館一排排的書架旁,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在她的筆下,北大是一個智者,400多萬冊圖書等待著有緣人的觸摸與探索……北大是一個導師,或可親,或瀟灑,或嚴謹的的老師,用親切的手牽引著代代學子在知識的海洋中曲徑通幽……北大是一個自由的王國,伏案讀書的專注神情、言辭犀利的爭論場面、五顏六色的海報宣傳是她新清自由學術氛圍的縮影……
北大,北大,我也有一個北大夢。沉靜而美麗的湖光塔影,散發著愉悅、安詳的氣質的卷卷圖書,內心純潔、言語犀利的苦讀之人,平易、親切而自然的老師們,這些都映襯著你的神圣與偉大,你的智慧與多姿,你的悠久與漫長,你的出眾與高雅,也吸引著我追尋的目光!十三歲的我才是個初一的學生,但我知道北大就在那里,我的夢想就在那里。我不知道田曉菲姐姐是憑著怎樣的聰慧,經過怎么的跋涉,在十三歲的年紀就成為北大人的,但我會象她一樣,不放棄、不逃避,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北大,請等著我,總有一天我會來到你的身邊。
【讀《十三歲的際遇》有感】相關文章:
讀《十三歲的際遇》有感2篇03-04
讀《十三歲的際遇》有感550字05-05
我讀《十三歲的際遇》07-16
十三歲的際遇閱讀理解05-03
讀《十三歲故事》有感04-20
永遠的十三歲——讀《十三歲的秘密》有感04-25
十三歲的際遇讀后感12-09
《十三歲的際遇》讀后感02-14
《十三歲的際遇》讀后感范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