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 篇1
認識楊絳先生還要從錢鐘書先生說起。我自幼學疏識淺,隨著人潮讀過幾本書,最經典的就是圍城——六七遍的讀。書中的人物寫活了,每有經典話語流出,我激動不已。到現在品味的就是真實,仿佛身邊的人一樣活靈活現沒有一絲隱藏,能寫出這樣優秀作品的人背后的家庭就勾人尋味。楊絳先生九十六歲了,在書中前言說道——就像書名一樣,此時人老黃昏,往后看,生活了一輩子,往前看,還有什么呢?
我最近很喜歡讀有生活經歷的有名望的文人的感言,尤其是到這個歲數,照我看來已經是人精了,人活到這個歲數還有什么看不透的呢?親人都已離去,孤獨一人已活了近十年的優點——不堪放棄思考。楊絳先生破費筆墨的講述了人的肉體和動物的肉體并沒有區別,有別的只有思想了。肉體只是思想的載體,兩者能否在這一生中配合得好,要取決于思想——也就是靈魂。這樣講大家是能接受的,人不是孤獨能存在的,不管是肉體還是靈魂都需要有愉悅有痛苦這是其中的過程,那么人鍛煉的是什么呢?是靈魂。越捶打越硬的應該是靈魂,肉體可以恢復,靈魂倒下了恢復就難了。
最近兒子在上一個課外班,是從美國引進的兒童美術式智力啟發教育課程,每一星期一節課一百元。我在國企上班,這幾年好多了,曾聽說以前因不能接受內退的人大發雷霆之怒,警察來了都不好使,說是制度惹得禍我贊成,但有些人因意志被打垮了這是事實。回過來說兒子上課,培養的是什么呢?我到認為從另一方面是講述知識是這樣可以學到的,可以多角度多層面地看問題,對人生是有好處的。我到認為這是學習的關鍵,如果兒子通過學習有了這方面的進步,學費沒有白教。也有的家長是趕場子,上完英語課來上此課程,我認為不必,語言學是靠思想認識一起走的,這么被動的學習,作用不是很大。
人生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呢?個人回答不一,楊絳先生也在試圖解釋這一切,到頭來煙灰飛滅不符存在能留下什么——只是一些好的'名聲罷了,還能有什么?九十六的先生說自己愚蠢過,自私過,也好面子,人之常情這是人所不能逃脫的,區別的是付之于現實的不同。誰又是完人,這天底下沒有這樣的人,將來也不會存在,完美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人生走到這個歲數只能是懺悔啦,寫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讓現在的人能提早知明,不至于事后后悔,老話說:沒有吃后悔藥的。
照這個說法,到了關鍵時候靈魂能做肉體的主嗎?你比如說:楊絳先生在上海看到街邊拉扯路邊一個身穿粗布短褂的小伙子,小伙子起初有點扭捏,可是越來越逐漸放棄了抵抗,透過小伙子的眼神,楊先生知道肉體戰勝了靈魂。很有點現實意義。靈魂和肉體的結合最終是靈魂戰上風的。那就說是能把握得住,自己能控制住自己,要是肉體占了上風,風花雪月床上風光啦。這與倫理道德是相悖的,那時是顧不上的,先來了再說,以后再說以后。等到栽了跟頭,哭天抹淚說悔不該豈不是晚了點。最近我們單位有兩位老總,因了,交代問題時,說了很多風流韻事,數一數竟有百人之多,可怕,道德上也說不過去,面對下一代也能下的手。看到他們在審判臺上的照片,痛苦流涕地說:辜負了黨的培養,笑話,那個時候你這些哪里去了!插個笑話說明,楊絳先生是看透了當今的弊病,來就此說明的。
人生本來苦難,生下來就大哭不止,至今沒聽說過有大笑的,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是該珍惜每一寸光陰。是凡有過經歷的總結人生的都會說這樣的話,此證明人生是很短暫的,我們應當善待時間,善待生活。
楊絳先生九十六的高齡還能寫出如此銳利的東西,真是讓人敬佩。每個個體感悟不同,認識不同,體會就不同,要想真正把此書吃到肚子里,只有親自看此書了。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 篇2
本書讀于高三那年,在偶然翻到一本名為《我們仨》一部以時間為主線對家庭主要人物的記述。初次讀《我們仨》后對于其中的生活經歷而深有感觸,折射到自身的生活,也從那開始對楊絳先生所寫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次主要以《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為例展開,這本書大致分為兩塊,前一塊是楊絳05年后,回到最后和丈夫、孩子一起生活的三里河寓所時所寫。這個時期女兒、愛人已先后離開。95高齡的她又著手整理愛人的手稿、第二年在老、病、忙中又拿起了筆坦陳對神與鬼、人的靈魂、個性、命運等問題的思考,前一塊屬于帶有哲學意味的議論性散文。后一段就是純粹的記述性散文,就是對自身經歷的回望和感懷。
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時楊絳的先生錢鍾書在上海創作《圍城》的時期,正處于1945年日寇投降,周轉流離生活還未好轉的生活下所寫。在所讀的片段里,照常、親切的昵稱“圓圓、鍾書”用最貼切生活的詞、句相連,能夠很親切的感受到家庭里日常的趣事,不加任何修飾,會聯想到我們與生活的相處。這個本書里有很多類似家庭趣事的麻煩,兩人互相修理頭發而鬧出笑話、鍾書留學書信的來往再到后來遠赴他鄉的陪伴,都是家庭中真情實感流露的體現,后文會相對沉重是關于黃昏之時的無奈與孤寂,也更能從起伏的情感體會到人生的瑣碎和無常。當一位老人在如此高齡的情況下,不是接受舒適和享樂而是著手再去記下點滴、一個人懷念“咱們仨”的堅決和執著。不比于偉大,而是一種愛的堅守、家的守候,活的意義。
人們往往把一本書的意義相關與文學性質,在書中樣板戲所象征的那個老年代,卻已經蕩然無存罷,所象征的文革年代已經過去。在文中前又寫到“我”是個老先生,時代更替的長河帶走了親人、留下了時代的痕跡獨自咀嚼寫下此書,無時無刻不歸終于情懷而作,是極為真實和震撼的情感抒發。在前一塊記述方面的冗雜和后文時間的不斷跳躍從阿菊、溫先生、勞神父不同角色故事的轉換,但在閱讀之后她都藏著楊絳先生對于過去樂觀的`看待,守著過去每一滴、每一份情懷而活著,拋開文學價值、文學造詣不談。
在這種溫情的意境里,文字是活的、角色是活的、情感流動且鮮艷的。或許“只有情感體驗才是不散的神,人與事只是可有可無的形”這類似于散文的一本小書,卻不斷地表達著無窮的共情力,深感其中、深悟其下。
這本書的魅力不僅是文字的簡單拼接所帶來的質樸感,還有背后真實的經歷情感的流露更值得回味,書里的生活是“除了一地雞毛,還是詩和美味蝦”,也漫漫延展到我們生活里、學識里、行為里,平淡且有力。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 篇3
在沒有開讀之前,我先準備好了紙巾在旁。《走到人生邊上》,人之將死,豈不戚戚哀哀,悲悲切切,無語凝咽?
但開頭楊絳說“我是從醫院前門出來的。如果由后門太平間出來,我就是回家了。”一個九十六歲高齡的老人竟可以如此風趣地談生死,我不僅啞然失笑。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老人呢?
曾經也看過楊絳先生的名言警句,但卻從未看過她的書,只感覺她是個知性的女人罷。讀了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這個女人太不簡單了,太厲害了,我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九十六歲出書,中國僅有此人了吧?她人緣極好,不分年齡段,都沖進門去看望她。她是那么的不恥下問,為求一個結果,她“探問了幾位七十上下的朋友。”她上知天文地理,說起古今中外文學大家簡直如數家珍。在心理學、醫學、兒童心理方面頗有造詣,英文很厲害,《論語》的句子更是信手拈來。她治學嚴謹,所有引經據典,她都仔細的在后面注明出處。一個百歲老人不是老態龍鐘,卻是才思敏捷,詼諧幽默,她是個仙人么?
她描述嬰兒的表情是那么生動形象,刻畫得是那么逼真“假如聽到大人責罵,也會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癟呀癟地表示委屈或無奈。”一個可愛的老人形象也躍然紙上。
她是那么的寬宏大度。她豁達的人生態度讓人心生敬佩。“盡管他們達不到十全十美,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認識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過去的悲歡、希望、憂傷,恍如一夢,都成過去了。”
她是那么的能屈能伸“我們這種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沒用的,我們考慮再三,還是舍不得離開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飯過日子,做馴順的良民,終歸是可以的。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是不得已。”“我們很不必為了人世的不合理而沮喪,不論人世怎么不合理,人類畢竟是世間萬物之靈。”
她是那么的睿智。“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走到人生邊上》中的《她的自述》秀秀說“我活一輩子是為啥呀?”
是啊,人這一輩子到底為的啥?這幾年我也糾結于此。
一位母親病重時候,特別操心四個未成年的子女,放不下脾氣不好的丈夫,擔心兒女將來對丈夫不孝。后來四個子女都端端正正地長大了,她的丈夫這么多年身體也不錯,下茶館打麻將,以他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著。這位母親當年如果沒有那么多擔心,會不會一切都會有些改變呢?她一生為子女為家庭,到頭來什么也沒落下。她的一生為的什么?
一位父親,他三歲喪母,中年喪妻,老年雖然有四個子女,卻孑然一身。年幼小兒常問:姥爺一個人孤獨么?這位父親一輩子又為的什么?
我有個二伯無兒無女,跟著我們,一生很節儉。我每每回家清理雜物的時候,會把他不穿不用的物品扔到垃圾堆里。二伯總要去找回來。垃圾場很大,但他一定會找回來,哪怕是一個杯子一件少了袖子的衣服。二伯臨終時,拿出身邊的衣服,掏出里面所有的錢,數過來數過去,也就是一把零鈔而已。他去世后,從他房間整理出幾筐破舊的衣服。我們姐妹總會給他添置衣服,但再舊的衣服他卻從來不舍得扔。二伯的一生又圖的什么?
人一輩子到底圖什么呢?為子女,子女會離開,為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名,人死后,名聲又能留多久?為權,權利也不會伴你一生。
想著想著,我就覺得人生真的沒有意義,很無趣。我迷茫、困惑、傷感,我像個溺水的人卻找不到一棵救命的稻草。我整夜整夜睡不著覺。我抑郁了嗎?醫生確定地說:沒有。那我是怎么了?
我太計較生命的結果了。所有的人結果都一樣,那就是死亡。但我們卻不能直奔它而去。生命真的是個過程。人要放開了活。
楊絳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是的,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我要放開了活。雖然頓悟了點兒,卻不曾徹悟。但就這么悟了一點點兒,我就改變了不少。
我把金錢看淡了。遇上喜歡的衣服,我會想:買吧,現在不買,難道等老得穿不成了再買?遇上喜歡吃的東西,我會想:吃吧,現在不吃,難道等到沒牙再吃?我會經常回家看父親,看到他缺啥少啥總會添置些,再也不會想著等我有錢了好好孝敬他老人家。以前不論干什么,都會說等我有錢了再。“等”有錢了,自己能等得起么?父親能等得起么?有人說只不過為自己吃穿找借口罷了,也罷。
我把孩子看淡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在需要我的時候我甘做引路人,不需要的時候我就默默退后吧。我有多大能力操多大心。不能出了自己的限。
我把愛人看淡了。愛人不是我的'臉,我的臉不需要愛人來長。我也不用給愛人長臉。在這個圍城里,我專一,我付出,我享受,我承擔。
我把一切看淡了,不會像以前不會拐彎地生氣,直氣得昏天暗地,不吃不喝,直氣得心口生生的疼。我也不失眠了,無論發生什么,舒舒服服睡上一覺才是頭等大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余暇顧及其他。修身,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有些人把夢想變成了現實,有些人把夢想帶進了墳墓。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極的坐等成功,只有行動才能決定人生的價值。事實證明: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善于行動的大師。楊絳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她很需要校長這個職位帶來的工資,但她義務反顧選擇了辭職,因為她要創作。
很多人希望能在平坦的人生之路上高唱心中最美的牧歌,像海子去尋找美麗的灰姑娘,像三毛去天堂尋找心愛的荷西。而人生哪里有坦途?“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把一切經歷,不論好壞,都當作自身完善的一場修行吧。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相關文章: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03-01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02-04
《走到人生邊上》讀書心得09-27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5篇03-22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3篇05-31
寫在人生邊上讀后感03-09
寫在人生邊上讀后感02-04
寫在人生邊上讀后感精彩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