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子衿的讀后感(通用15篇)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關于子衿的讀后感,請參考!
子衿的讀后感 1
《子衿》是詩經里的名篇,從其內容上來講,用來表達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詩;從其寫作手法來講,短短數字,卻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從而把女主人公對戀人的思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此后心理描寫手法在文學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子衿一詞,最早追溯于此詩,意思是“你的衣領”,指女子對心上人的愛稱。后來成為了對知識分子、文人賢士的雅稱,這只要源于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陳酒”用子衿來形容自己渴求賢才的心情。而子衿最初表達的是熱戀中的姑娘對戀人的思念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難以忘記你的青色的衣領,那樣的整潔干凈,它時時牽動著我悠悠的心,自從上次別離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可你的樣子和衣著我還依稀的記得。“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縱然我不曾主動去找你,難道你就此隔斷音信?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不知出于什么緣由讓兩人失去了聯系,女子對男子未來看她而又些許的埋怨。而女子出于矜持和羞怯沒有去找他,在她自己看來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難忘你青色的佩帶,上次相見時,它是那么的干凈整潔,現在不知它還是否緊貼在你的身旁。“縱我不往,子寧不來?”縱然我不曾主動去會你,難道你就不能主動來?看到這句,不由的笑了,女孩兒的`心思你千萬別去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女人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想念人家,就是嘴上不說,潛臺詞就是都和你在一起了,我心里怎么想你都不知道嗎?哈,有時候女孩就是太矜持了,愛就要大聲說出來嘛,你不說他怎么知道啊,你不知道男孩都是直線邏輯嗎?你那曲曲折折的小想法他可猜不透呢。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左等右等,你就是,你還是不來,我又不能去找你,只好每天吃力的登上城門兩邊那高高的觀樓眺望遠方,期望有天可以看到你熟悉的身影。思念至深,一天不見,怎么感覺隔了三個月那么久啊。
全詩共分為三節,每節短短四句,每句四言,用區區四十九個字便把女子的思念之心刻畫的淋漓盡致,這全靠作者對心理活動描寫的挖掘。如果說前兩段重點是描寫女子的心理活動的話,那么最后一段則是情感的升華,寥寥幾筆就把女子焦急難耐等待戀人的心情刻畫的如印眼簾。“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雖是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突出了女子對戀人的思念,也成為男女之間用來表達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詩句。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子衿的讀后感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規定十分嚴格,必須按不同社會階層的要求而穿著。漢代以前,商人不得穿絲綢,只能穿葛麻。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因為是商人而備受歧視,所以投機政界,以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而讀書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著當時很優雅高貴的青色衣服。因此,詩中“青衿”指代書生,后成為文人賢士的.雅稱。
《子衿》的作者應該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沒見到心儀的人,心里有些擔憂。女子走上城頭,想借著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過盡,總不見心中的青青子衿。為什么還沒有來?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腳來張望,一點焦急,一點固執,一點失落,一點嗔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躍然紙上。
如果說思念是有顏色的話,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傳》說:“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也許在古代女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關于青衿書生知己的夢幻。也難怪,從古至今流傳的愛情故事中,男主角幾乎都是書生。《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西廂記》中的張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這樣的思慕、等待、張望著“青衿”,一往情深深幾許,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深閨寂寞人。常言道,癡男怨女,為何女子要怨,想來也是那癡情的男子遲遲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見,夕陽西下,還有女子的翹首期盼。
子衿的讀后感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tāo)兮達(tà)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歌者熱戀著一位青年,他們相約在城闕見面,但久等戀人卻不至,我望眼欲穿,焦急地來回走動,埋怨戀人不來赴約,更怪他不捎信來,于是唱出了心中的情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歌者思念著戀人的衣領,那個戀人啊,衣著得體,高大英俊,尤其是你那青青的衣領,那么好看,牽動著我的靈魂,戀人為何不來?讓我擔不盡的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如果不是歌者我去找你,難道你打算永遠都不見我嗎?歌者的心情又焦急又難過,你這男人真是有失風度啊。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你衣服上的佩帶讓我沉醉啊,一切都恰到好處,你真是一表人才,讓歌者我如何不愛。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真是不能理解,縱然歌者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一些?你的心情真的難以理解。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歌者我在高高的城頭上走來走去四下里張望,就是不見我的'郎,你到底去了哪里呢?咋就黃鶴一去不復返?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都多少天了,信也沒有,人也不見,你可知道歌者我的心里多熬煎,日日夜夜想的都是你,這滋味,其他人如何曉得。
歌者的心情是難受的,一個人在城頭徘徊的背影更讓人心疼,可為何男子不赴約呢?就算有事忙也不該爽約女子,這不是男子漢的表現。
最后一句通過夸張的的修辭手法,造成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女子強烈的情緒和心里形象地表現出來。《詩經》國風里面的詩就是這么直白,就是這么熱烈。如果我是這位女歌者的閨蜜的話,我一定要出面替她去找那位不守信的男子,問他為何不赴約?人家等了那么久,連信息也不給一個,這是讓人急死的節奏。
心疼女歌者,如此看來,渣男不是現在才有,幾千年前就有啊。
子衿的讀后感 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望數十里揚州路,春風吹過誰白頭。
待風燈凌亂后,寂寞,便似那長亭樹,自江花瞑后,柳花又攀上枝頭,重覓幽香卻無處。橫幅小窗誰又住,自牡丹從畫閣謝后,翠禽又在誰家枝上宿。
蘆花開遍汀洲路,寒沙對淺流,卷帶一片秋,黃鶴飛過煙雨后,故人,于清明,嗅桂花又載酒,日日沉醉,長記少年游。
當春風吹過小園瘦,蕎菜花黃蝶亂后,紅杏香,蕭鼓秀,綠楊影中,誰把誰看透。待冷月欺花后,為何,又將疏煙困倦柳。
把河橋春香嗅不夠,夜泊扁舟,待溫柔入了深鄉后,詞韻譜成新短曲,酒杯漏盡長更殘,剪掉蠟花,流盡燭淚,壺箭淡去相思意,凌波的長風拂過,舊日情與孤煙冷,瞬時似欲了無痕,連棹的荷塘中,依依青蓮,又似把十年一夢的凄涼開盡。
西湖燕啼盡臺苑的春情,吳館中亦少了浣紗的`人,溪雨急東行,岸花怒爭春,昏鴉飛上枯藤,老樹濃蔭,掩住小橋下.流水后.深閉的門庭。蒼茫黃昏,故人樓上,憑誰又痛,斜陽立于芳草中。
斷橋帶離恨,秋水裹芙蓉,凄涼誰又問,荒臺東,醉酒盤馬踏畫屏,有東籬月影,照素箋舊墨痕,嘆林花謝了太匆匆,未待理清舊日情,便來了寒雨與凄風,這荒涼的時光里,憑誰為爾歌《長恨》,憑誰又把朱顏痛。
寂寞梧桐深鎖庭,是誰負了春盟,又謝了春紅,讓多少往事皆成空,多少相思一夢中。嘆只嘆,秋鏡照憔悴,鬢上白發生,至今猶自念,素骨凝做冰,柔指蘸雪,把清樽洗凈,讓殘淚于夢中沾濕那遠行的云。
夜冷中庭,水仙開在月光中,清鉛素靨,蜂黃偷的輕暈,任他更苦凄風緊,待曉色驚回心,才知是一場花夢,一場過堂風。誰人,又笑它,湘娥凌波化幽芬,云沙古岸空遺恨。唯猶念,臨窗徹疏影,寒香亂紛紛,凍梅藏盡苦詩韻。
重門舊游,隔花深夢,無言夕陽燕匆匆,香動小簾風,落絮又無聲,春花含羞月行云,東風臨閣卷愁云,念此情如水軒后,小徑香殘翠微冷。
斗草對溪根,自憐兩袖風,一年寒食冷,誰人又深處云山中,晝閑度,不惜春,望綠暗長亭,風絮攜歸夢,待輕雨轉成濃陰,情花綻盡狂心,鶯聲啼過門前徑,冷月伴著孤吟,剩下那一杯濁酒,需滿飲。
子衿的讀后感 5
《子衿》是一首古老的戀歌,講述的是一位女子癡迷地思念她的戀人,想念他青綠的衣領,想念他佩玉的綬帶,肯定還有他身上的味道,所有的一切都讓她沉醉。
約會不遇讓她失落惆悵,對于男子的失約,女子實在想不通,實在難以諒解。其中詩中兩句“縱我不往”,以假設的語氣,讓步的'姿態,發出了強烈的反問。無可奈何呀無可奈何,只好一個人徘徊城頭,抒發”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感嘆。這首詩從兩千年前穿越而來,如今讀起來仍攝人心魂。
讀完這首詩,讓我想起《從前慢》的一句話:“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到了如今的網絡時代,只要愿意,有很多通訊方式可以聯系到對方,快捷又方便。這個世界逐漸變成了快餐時代,連愛情也是快餐式的,人啊,沒有以前那么真誠了。
快餐時代的快餐愛情,缺少信任,互相猜疑,捉摸不透。還有誰會傻傻一直陪著誰,還有誰會傻傻在原地一直等著一個人。
讀完這首詩,讓我體會到古人的愛戀不易,真誠可貴。社會發展太快,變化太快,好還是不好?
子衿的讀后感 6
歲月流走,蒼老了滄海桑田。季節依舊,卻已物是人非。聽秋雨呢喃,如同你對我細語未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像是一場夢。你我新婚燕爾,只不過短短幾日,你就要隨軍出征。你我是千萬般的不愿,可圣命難違,你只好撇下我這個新婚的妻子。那時,你對我說:“我一定會回來的,你一定要等我!”說完,狠心的轉過身,頭也不回地走了,淚眼朦朧中,只看到你那青青的衣袂……
門前那棵垂柳青了黃,黃了青;池塘里的蓮謝了開,開了謝。大雁再次排成“一”字,從北方回來。連大雁都知道要回家,而你呢?三年了,你何時才能回來!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秋末的風,瑟瑟的。黑暗把夜襯的是那樣靜,月色清涼朦朧,灑在地上,像是鍍了一層白銀。樹影搖曳生姿,與樓閣的一角被照射到地上,如同我的.心一般,剪不斷,理還亂。
輕輕打開梳妝的匣子,里面是一塊玉佩,那是你送給我的定情信物。玉佩碧綠清透,柔柔的,如水般。上面的字,是我們一起刻的:“不離不棄”。那時候,你對我說,你要用它拴住我,再也跑不掉。可,我還沒跑掉,你就不見了。你明知道女子不能擅闖軍營,你怎么不捎封書信來報平安?
云卷云舒,冬去春來。淚已經流盡了,青絲亦變成半頭白發了,他們都說,你不會回來了。我不會去執著了,我累了。輕輕闔上眼,便再也沒醒來,夢里,還是那個地方,你還是你,我還是我,你還是對我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青青子佩,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從此,不再思,不再念,亦不再笑靨如花……
子衿的讀后感 7
古往今來,不少名家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時,都詳細地描寫他們的外貌。但也有人獨辟蹊徑,例如:金庸在《神雕俠侶》中描寫小龍女時,這樣寫道“那白衣少女一進來,眾人不由自主的都向她望去。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誰也不知,此時一見那少女,各人心頭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來。”只字未提容貌,但讀者已能領悟到白衣少女的美貌了。
同樣,《子衿》(注:《子衿》這首詩出自《詩經》)里這樣寫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詩中未寫出女子心儀的男子容貌如何,而是說“你青青的衣領,牽動著我的心;你青青的佩帶,寄托著我的情”。不寫容貌而寫著裝的獨特寫法,使這首詩傳唱至今。
為什么詩中只寫“子衿”,不寫容貌呢?首先,這個男子的`容貌必是女子心中想過千萬遍的。此時不把他明晰地展示出來,更表明了女子已將這容貌牢牢刻在心里。無形中提升了男子在女子心中的分量,起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其次,古時女子嬌羞矜持,也不愿把心上人的容貌大膽表述出來,加以贊揚。這樣寫,女子的可愛靦腆又多了一分。
為何作者會選擇寫“子衿”與“子佩”呢?女子心細如發,觀察心上人就更是細致。專挑一些細節來寫,也襯托出這對情侶感情的親密。那個有青青衣領的人,應該就是女子心中對男子的代稱。那衣領是否是男子臨走時女子縫補過或是整理過的呢?那帶子上系著的佩玉,又是否為女子贈予的定情之物?這些由衣領與佩帶產生的聯想,不但豐富了詩歌本身的內涵,增添其浪漫色彩,也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想。衣領離臉不遠,女子念念不忘的是男子的衣領,想的其實是男子的臉龐。那佩玉的帶子又怎么解釋呢?古時候的人很注重步態、身形美。男子走路時,佩帶會隨步伐節奏輕輕搖擺。女子想的并不是佩玉的帶子,而是男子的身形及步態。是否她會在心中暗自希望心儀的男子邁著優雅的步子向她走來呢?
寫背影同樣有很獨特的效果,為何不寫背影呢?首先,背影過于朦朧,而女子對于愛情、愛人都不希望有抓不牢的感覺。太模糊就會像鏡中花,水中月一般,讓女子感覺心里不踏實。第二,女子總希望心愛之人朝自己走來,而不是離自己遠去,所以寫背影也不是一個好兆頭。
衣領和佩玉的帶子既不像容貌那樣直白,又不似背影那樣隱晦。它既暗含女子對男子的情意,又似一根女子拿來拴住男子的紅線,牽牽絆絆,雖然細,卻無法割舍斷。
子衿的讀后感 8
今日讀了兩首情詩,心中偶有一絲疑問?
《子衿》《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我在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應是從哪首詩開展而來呢?《子衿》是出自于詩經鄭風,《采葛》出自于詩經王風,都是出自詩經,本來那時也盛行盜版嗎,仍是有比這更早的原型呢,今日讀了讀詩經,關于風雅頌這三部分的內容,仍是只需耐性看了看十五國風的內容,“風”乃風土之曲,即民間歌謠,讀來仍是頗有感覺的,但對朝廷之樂、廟堂之音真實沒什么愛好,生僻字太多太難理解了,不過這兩首詩也挺有意思的,《子衿》是說女子寫給男人的情詩,而《采葛》則相反,由于年代久遠,作者也無從考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句也不知道誰盜版的誰,呵呵,上網查了查也沒查個答案,心中很是疑問,其實疑點還有許多,但是,人心隔肚皮,有些事兒,哪能想到呢?
后來又讀到了另一種境地的情詩,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憶,半緣修道半緣君。
傳說此詩是元稹為吊唁亡妻韋叢所作。說實話,在今日之前,前兩句適當了解,但一向不知道是首情詩,不知道你們是否知曉呢?這首與詩經里的那兩首明顯不在一個“位”和“味”,不過,在實際特別是物欲橫流的今日,抱負是飽滿的,實際是骨感的,我想,簡略愛應該很難再單純了,特別元稹這類型的人很稀有了吧,僅僅,忽然有種很丟失的感覺,也不知道為什么,或許現在的人不盛行用詩傳情了,就像不喝酒就不會吐真言相同,變得別有用心了,在我看來,別有用心并不是貶義詞,應該和人心隔肚皮是相同的,僅僅我們習慣了它是貶義吧。
子衿的讀后感 9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我原本竟不知,一本《詩經》,一篇《鄭風·子衿》,將古往今來的相思之苦,道了個透徹淋漓。
正是春暖花開之時,妝罷點絳紅,窗下貍奴步。兩個年輕男女的情詩不知往來了多少。可是有情人終有一別,他許下諾言,待歸來之時,定與她城頭相聚,共訴情思。
于是,她開始等待,一直都在等待……又是一年伊始,未得卿來信,佳人夜夜不得寐。她的淚沾濕衣襟,愁怨的相思心結無人來解。曾記往日,他愿為她一人獨奏那人間仙樂,情意綿綿。而如今,卻連一封信也沒有了。
她放不下思念,日日登上城頭盼望,只盼情郎歸來。在這高高的城樓上,一天不見對方的面,就好像有三個月那樣漫長。
一聲嘆息,并非發自那相思之人,而是出自我口。我惋惜舊時女子無望的深情,惋惜那涼夜之下披著薄衫徘徊的慘淡。一次次望眼欲穿的等待,真的是愛嗎,還是只是對漫長時間的消耗?那癡迷、可憐的本質,是長情的女子為了追尋愛而不肯回頭的偏執。我不禁聯想到《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她懷著脆弱與掙扎的情愫,寄愁思于落花。她用“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來贊美落花那原本高潔的形象。但紅樓一夢,人心叵測,于是被作者曹雪芹將前世比作絳珠草的林黛玉奮力一掙,化為鳶鳥,也隨著落花去往了天盡頭的.香丘。
讀罷這篇《鄭風·子衿》,我不禁感嘆,自古以來,無論男女,如果為情所困,都會失去自我,并且還會忘記人生本該有的樂事。兩敗俱傷、不得解脫之人,何其多也!愛雖然是人間幸事,但人生絕非由愛情這一種單調的材料所構成,人活一生,還應該有自尊,還應該有更多詩意的選擇,還應該去看更遠、更美的地方。
子衿的讀后感 10
這是一首古老的戀歌,穿越兩千多年,和今天的讀者仍能產生共鳴,這就是經典。
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這兩句可以看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的深刻印象,那青綠的衣領、佩玉的綬帶,一下子就能幻想出那位玉樹臨風的公子哥。
公子哥風流倜儻,不好的是,對那位愛他的姑娘放鴿子。搞得那位姑娘失落惆悵啊,不可遏止。她抱怨道:“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縱我不往,子寧不來?”對于他的爽約,她也想過種種原因,但不管怎樣都很難原諒。果然是,愛之既深,責之必切啊。
最后是真沒辦法了,只好一個人在城頭徘徊,發出“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感慨。其中包含了既無奈又想念的`心情。
那位公子哥為什么會失約呢?要知道,古時候通訊不發達,交通也不發達,可能是那位公子哥有什么急事來不了吧。如果換成是現代,情況會有大大的不同吧。可如果失約,失望的心情應該都是一樣的。
在約會中,如果男方有急事不來,也沒有通知女方,就是對女方的不尊重。這樣的話,在女方心里直接扣分,會有生氣、失落等一堆復雜情緒,對你的好感直接降級。所以奉勸那些男孩子,如果真的在意她就不要做放鴿子這種事,簡直就是作死行為。
“一如不見,如三月兮”用了夸張的修辭,雖然滋味不好受,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對美好感情的期待。
子衿的讀后感 11
城樓巍巍,佼人依依而盼,青峨微皺,皎皎目光望穿秋水卻因無人赴約而沾一層薄淚。戀人遲遲不來,內心的急切又無人傾訴,只能暗自嘆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急盼之中不無矜持之態,日思夜想感情的積郁在這一刻爆發,使一位少女甚至產生了幻覺,真切的看到了戀人的衣領,是她曾撫平過的,聽到了佩環鳴響,是她贈與他的,“一日不見,如三日兮”,她在無盡的期盼中度日如年。
《子衿》中描述的便是這樣的場景,大量的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寫發揮的.淋漓盡致,字少而意無窮,后一段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對比又讓人產生共鳴,不禁同樣埋怨那失約的男子。
這樣的思念不止剎那在這位女子身上停留,也同樣傳染了在百年之后的晏幾道,他在酒醒思憶小蘋初見時的悵然,嘆道“落花人獨之,微雨燕雙飛”。連燕子都有人伴在身旁,再追湖至今,余光中在詩中依然羈絆的情思是“你來不來都一樣,競感覺每朵蓮都像你,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永恒,剎那,剎那,永恒。”從古至今,“思念”的情愫在時間之內穿梭,蛛絲般連成一片,仿佛跨越了時間,超脫了凡生世俗,定格在每個人最深的心中。
思念思念,念之至深,思之則切,在宏觀下,思的又不止是情人了。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的“青青子衫,悠悠我心”直接地比喻了他對賢才的思念,千金市骨的渴望,捉發吐哺的禮遇。同時他又很巧妙地隱去了下文的“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含蓄地提醒賢土“即使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提奔我呢?”這樣的思念又別風格。連營赤壁,敵血誓言,戰國亂世陽先灼烈,曬于了最后一點造作,容不得一刻無病呻吟。
子衿之音,可以低低吟誦,可以高聲歌唱;可以溫柔旖施,可以氣勢磅礴。戰時之子裕有誓死之言,盛世之子衫也應有鴻鵠之志,為往圣繼絕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子衿的讀后感 12
古往今來,不少名家在描繪主人公形象時,都具體地描繪他們的表面。但也有人別出心裁,例如:金庸在《神雕俠侶》中描繪小龍女時,這樣寫道“那白衣少女一進來,世人情不自禁的都向她望去。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描述女子之美,但天仙終究怎樣美法,誰也不知,此刻一見那少女,各人心頭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來。”只字未提容貌,但讀者已能領悟到白衣少女的美貌了。
相同,《子衿》(注:《子衿》這首詩出自《詩經》)里這樣寫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詩中未寫出女子心儀的男人容貌怎樣,而是說“你青青的衣領,觸動著我的心;你青青的佩戴,寄托著我的情”。不寫容貌而寫著裝的共同寫法,使這首詩傳唱至今。
為什么詩中只寫“子衿”,不寫容貌呢?首要,這個男人的容貌必是女子心中想過千萬遍的.。此刻不把他清楚地展現出來,更表明晰女子已將這容貌牢牢刻在心里。無形中提升了男人在女子心中的重量,起到“無聲勝有聲”的作用。其次,古時女子嬌羞拘謹,也不愿把心上人的容貌斗膽表述出來,加以贊揚。這樣寫,女子的心愛靦腆又多了一分。
為何作者會挑選寫“子衿”與“子佩”呢?女子心細如發,調查心上人就更是詳盡。專挑一些細節來寫,也襯托出這對情侶愛情的密切。那個有青青衣領的人,應該便是女子心中對男人的代稱。那衣領是否是男人臨走時女子縫補過或是收拾過的呢?那帶子上系著的佩玉,又是否為女子贈予的定情之物?這些由衣領與佩戴產生的聯想,不光豐厚了詩篇自身的內在,增加其浪漫色彩,也引起讀者的無限遙想。衣領離臉不遠,女子記憶猶新的是男人的衣領,想的其實是男人的臉龐。那佩玉的帶子又怎樣解說呢?古時候的人很重視步態、身形美。男人走路時,佩戴會隨腳步節奏悄悄搖晃。女子想的并不是佩玉的帶子,而是男人的身形及步態。是否她會在心中暗自希望心儀的男人邁著高雅的腳步向她走來呢?
寫背影相同有很共同的作用,為何不寫背影呢?首要,背影過于含糊,而女子關于愛情、愛人都不希望有抓不牢的感覺。太含糊就會像鏡中花,水中月一般,讓女子感覺心里不結壯。第二,女子總希望心愛之人朝自己走來,而不是離自己遠去,所以寫背影也不是一個好征兆。
衣領和佩玉的帶子既不像容貌那樣直白,又不似背影那樣隱晦。它既暗含女子對男人的心意,又似一根女子拿來拴住男人的紅線,牽牽絆絆,盡管細,卻無法舍棄斷。
子衿的讀后感 13
如果思念有顏色的話,那么一定是青色的。
《荀子·勸學》中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它猶如思念,來自于親情、友情、愛情,卻又遠勝于它們,不為它們所束縛。親情、友情、愛情會因時間、距離或者其他的原因而慢慢淡忘,而唯有思念可以跨越千山萬水,橫亙千年、萬年,歷久彌新。
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讓思念的顏色綻放的美輪美奐,它猶如一株清純的帶著露珠的茉莉花,在這淳樸而清麗的花香中悄然盛開。青青的是你的衣領啊,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閉上眼睛,那一抹青色就在腦海中冉冉升起,彌漫開來。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帶啊, 悠悠的是我的情懷。隨著這片青色越來越濃,心中的思念也越來越濃烈。
睹物思人也好,愛屋及烏也罷,只要是與它相關的東西,都會這這份思念之中,幻化成如夢如幻的.青色。不為別的,只因我思念的人啊,他身著青衫。
于是,青色的思念,在幽幽的等待中慢慢地浸入身體,滲透入靈魂深處,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信,難道是要與我斷了音信嗎?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思念,就是這么簡單的一件事情,我因受阻,無法前去與你相會,你怎么就不能主動一些呢?這還需要我用語言來告訴你嗎?難道你不像我現在思念著你這樣想念著我嗎?
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悠悠深閨中的寂寞之人,從《牡丹亭》到《西廂記》,從《桃花扇》到《長生殿》,哪個女子不是在悠悠等待,款款思念中度過一生的?這里的主人公也不例外。
思念心中的人兒啊,卻久久不能相見,唯有登高遠眺,希望能遠遠地看上心中人兒一眼,哪怕是能夠看到心中的那抹青色,不也是一種慰藉嗎?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我”登山了這高高的城樓,來來回回地踱著步子,期待著與你相見。 一天見不著你的面呵, 感覺好像已有三月的時間那么長啊。
我望啊,望啊,望眼欲穿,可是我思念的人兒,你在哪里?我望啊,望啊,望眼欲穿,可是我期待的那抹青色,何時才能出現?
大清第一才子納蘭容若曾言“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對你一往情深的情到底有多深呢,就像那夕陽映照在深不見底的山里,就像深秋里那連綿不斷的雨,怎么能測量,怎么能道出呢?
所以,唯有在內心深處款款思念著你,思念著那抹與你有關的青色罷了。讓這份思念,這抹青色,跨越萬水千山,跨越天長地久,來到身邊,陪伴著你,陪伴著我,慰藉著深深閨閣中寂寞的你我罷了。而那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終在你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那抹青色終將在你我心中慢慢地幻化成思念的顏色。
子衿的讀后感 14
今日讀了兩首情詩,心中偶有一絲疑惑?
《子衿》《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我在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應是從哪首詩發展而來呢?《子衿》是出自于詩經鄭風,《采葛》出自于詩經王風,都是出自詩經,原來那時也流行盜版嗎,還是有比這更早的原型呢,今日讀了讀詩經,對于風雅頌這三部分的內容,還是只有耐心看了看十五國風的內容,“風”乃風土之曲,即民間歌謠,讀來還是頗有感覺的.,但對朝廷之樂、廟堂之音實在沒什么興趣,生僻字太多太難理解了,不過這兩首詩也挺有意思的,《子衿》是說女子寫給男子的情詩,而《采葛》則相反,由于年代久遠,作者也無從考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句也不知道誰盜版的誰,呵呵,上網查了查也沒查個答案,心中很是疑惑,其實疑點還有很多,可是,人心隔肚皮,有些事兒,哪能想到呢?
后來又讀到了另一種境界的情詩,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傳說此詩是元稹為悼念亡妻韋叢所作。說實話,在今天之前,前兩句相當熟悉,但一直不知道是首情詩,不知道你們是否知曉呢?這首與詩經里的那兩首顯然不在一個“位”和“味”,不過,在現實尤其是物欲橫流的今天,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我想,簡單愛應該很難再單純了,尤其元稹這類型的人很稀有了吧,只是,突然有種很失落的感覺,也不知道為什么,也許現在的人不流行用詩傳情了,就像不喝酒就不會吐真言一樣,變得居心叵測了,在我看來,居心叵測并不是貶義詞,應該和人心隔肚皮是一樣的,只是大家習慣了它是貶義吧。
子衿的讀后感 15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最近為了給女兒取名字,又翻出來通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越是閱讀越是覺得詩經作品的厚重、雋永、耐人尋味。詩經的大部門作品都是寫在兩三千年前,現在讀來仍能感受到那時百姓家濃濃的生機和情侶間脈脈的情懷,仍能感受到王宮內的歌舞升平和戰場上的車馬蕭蕭。古人云:不讀詩,無以言,或許這就是詩經的魅力,它可以帶你穿越時空,帶你感受百姓心聲、愛侶之情、家國情懷。
百姓心聲: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政治課本里總是強調,歷史的主體是人民,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是縱觀史書,真正描寫人民這個主體以及生活狀態的史籍寥寥無幾。然而我們可以透過詩經讀到幾千年前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態,讓你感同身受。"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國風·魏風·十畝之間》描寫百姓家輕松愉快的勞動場景的詩。詩章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歸的桑園晚歸圖,這個畫面熱鬧中透著安詳,忙碌中帶著歡樂。中國的農耕社會的耕作方式,據說從漢代到近代都沒有怎么改變,這首詩也讓我還原了兒時的記憶,夏季農忙時節,田間地頭到處是熱火朝天的人在割麥、打場,累了大家嬉笑幾句,不亦樂乎,夕陽西下時,大家牽牛趕車,背后的夕陽余暉散落滿地。歷史總是被描寫的狼煙四起,成王敗寇,正所謂"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歷史創造者的豐碑后,堆疊的都是無數百姓的森森白骨,而這些百姓的家人,則在等著他們早點回家。"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這是《王風·君子于役》的詩句。這首詩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雞已經上架休息了,太陽落山,羊、牛也從山上回來了,丈夫還是沒有回來,一個妻子開始思念丈夫,擔心他在外受饑渴之苦。同時也是在描述戰爭,看不到金戈鐵馬,看不到尸橫遍野,只看到一個女人夕陽下的背影,她在門前遠望,望穿秋水,黯然神傷。這首詩出自王風,王,是東周王都的簡稱,王風主要產自洛陽一帶,每當路過王城廣場,我總想著,兩三千年前,在西工或者孟津的某個地方,一個農婦,在某個角落,孤單影只的思念著他的丈夫,而他的丈夫只是歷史滾滾車輪下的一個兵卒,戰禍、破亂下,百姓只能身世浮沉雨打萍。想想現在,我們真該知足、珍惜眼前的生活。
愛侶之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小學生都會背的詩句,出自《國風·周南·關雎》。此詩位列"詩三百"之首,足以看出古人對愛侶之情的重視,足以看出愛情是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論語》中多次提到《詩》,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連孔夫子都為之叫好,可見此詩的寫的漂亮。它描寫的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里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并以此讓"淑女"快樂,他們的感情發乎情而止乎禮。《詩經》中還有許多歌頌愛情的作品,"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此詩出自《國風·衛風》,是先秦時期衛國的一首描述愛情的民歌,之所以對這首詩印象深刻,一是因為衛風在今淇縣一代,離我老家很近,我大姨家就在淇河邊上,小時候經常去淇河邊玩耍。二是這首詩產生了一個成語:投桃報李,三是這首詩還產生了一個名人的名字:愛情小說集大成者,瓊瑤。讀了詩經,你會發現有很多名人名字皆出自詩經,或者詩詞中引用詩經,足見詩經影響深遠。《詩經》中愛情詩不勝枚舉,所刻畫的愛情樣貌,應該是華夏兒女生活的原初典型,轟轟烈烈的愛情總會歸于平淡,普通瑣碎的溫暖才是真。
家國情懷: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估計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詩出自詩經中的《邶風·擊鼓》,這首詩的意思不是描寫的夫妻之情,而是寫士卒征戰之悲。征人自敘出征情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感動。鄴,主要指我老家安陽一帶,每讀此詩讀,總能感到老祖宗征戰的豪邁與悲壯,家國情懷,戰友之情,溢于言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此詩出自《王風。黍離》,成語黍離之悲就是出自此詩。平王東遷洛,周室走向衰微,無力駕馭諸侯,雖保有天子稱號,但地位等同于列國。這首詩就書寫了古人在周王室遷都洛陽時難舍家園之情。對于亡國之痛,有忌諱,有不忍言,悲痛之情愈來愈濃。"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出自《秦風·無衣》,讀完這首詩,你就會覺得秦國統一六國是必然,秦軍虎狼之師如此同仇敵愾的氣勢能不令六國軍隊聞風喪膽?!每當讀起此詩,我總會想起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在我為數不多喜歡的國產劇中它算一個,劇中冒名頂替的團長龍文章在帶領敗退遠征軍突破日軍重重阻擊和追擊返回祖國時,口中念叨的就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他憑著個人魅力和這句"豈曰無衣",愣是將一群流竄的兵痞帶成了一群岳武穆,讓潰軍炮灰團有了信念和希望,成了對抗日軍的民族脊梁。其實無衣跟劇中阿譯長官唱的那首歌是一個意思: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云!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旗正飄飄,馬正蕭蕭,好男兒,好男兒,好男兒,報國在今朝!快團結莫作老病夫,快奮起莫貽散沙嘲!這就是詩經中的大情懷!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夫鳥獸草木之名。"老祖宗留下來的典籍真是博大精深,這次趁著給女兒取名字的機會重讀經典,有僥幸心理,最后卻也學以致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原意學子之服,后多指知識分子、賢才賢士,希望我和我的孩子以后可以多讀詩經這樣的國學經典,正家風重傳承,成為家國需要的子衿。
【子衿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詩經《子衿》注釋及鑒賞01-02
子衿原文及古詩賞析01-26
子衿讀后感08-25
詩經子衿讀后感08-25
詩經子衿的讀后感(精選12篇)10-31
高一讀后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09-11
詩經鄭風子衿讀書心得(通用15篇)10-19
溺子=害子07-26
執子與通子05-29
執子與通子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