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1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過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在等候他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遠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的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先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要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的走進家門。
為人處世應該講理守信,想友人那樣自己不遵守承諾卻還反怪太丘不守信,還對著太丘的'孩子大罵其父真是不該,元方的做法讓友人慚愧,沒曾想自己竟還不如一個孩子懂禮。
兩則故事中,第一則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義”字,第二則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信講理。聰明人都明白,我們應該向那種重情重義的人看齊。
《世說新語》有許多小故事組成,每1篇都只有短短的幾行,但讀起來有如微小說,善于抓住人物特點。寥寥幾字卻包含了人物的性格、神態、動作等內容,言簡意賅卻又意蘊深長,值得大家思考。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2
最近,繼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后,我們班又讀完了《世說新語》。它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著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著奪目的詩性光輝。
它由36個主題作為一章的標題,分別是:德行、言語、政治……,每篇里都有數量不定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雖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卻也引人深思。我讀的時候,有許多故事都沒讀懂。故事中有許多人,他們說的很多話看的我云里霧里,可能這就是它的高深之處吧。
書中經常會用到許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這些很多都是在《言語》篇中,其它篇也有不少,因此很容易讀到這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在這個故事中,鄧艾聽到文王的問題后,鄧艾有一點不滿的情緒,但是很鎮定,他沒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的結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變成一條搖頭擺尾的狗。偏偏鄧艾讀過一點書。他說:“鳳兮鳳兮,也就只有一個鳳。”這個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的化解了那份尷尬,真是了不起。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3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的劉義慶編寫的。語言風趣,幽默。全書今傳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治,文學,方正等,共一千多則,記敘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瑣穩逸事,主要有關人物評論,清淡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我閱讀的文言文: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猿岸哀號,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
譯文:桓溫進軍蜀地,到達三峽中,隊伍里有人捉住一只幼猿,母猿沿著江岸哀鳴哭號,跟著船走了一百多里路也不肯離去,最后母猿跳到船上,剛跳上船就馬上氣絕身亡了。剖開母猿的肚子看,腸子全斷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溫聽說了這件事后大怒,下令革除了那個人的.官職。
感受:母愛是最偉大的,我們要尊重每一位母親,有一句歌詞唱到:“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小猿被抓走了,母猿一定悲傷萬分,而去想辦法救回自己的孩子,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這是多么偉大的母愛!這件事還能說明另一個道理:我們要保護動物,愛護動物,它們也是一條條生命,它們也有權利享受與家人的平靜生活,所以,愛護動物,并保護它們吧,保護動物就是保衛人類未來。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4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現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世說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內容,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閱讀《世說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說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說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說: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說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這里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里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嘆服,雖是“婢女”,卻能那么嫻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跡時,又不盡然,這里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為學成就之高,連家里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說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后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后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論最精彩的部分告訴他,并問道:“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為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可以提出質疑嗎?)面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復論辯多次。何晏并沒有因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可以說王弼的行為在現在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并沒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可以說這種思想將有利于更好的促進學術的進步,也更有利于培養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氣息,讓人向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么異同?”回答說:“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為掾官,世人稱他為“三語援”。而衛玠嘲笑他說:“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了,為何用三字!”宣子說:“只要是眾望所歸,也可以不說話而調用,一個字都是多余的。”于是兩個人成為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為衛玠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地語言說服了衛玠,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性探討,并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了文人的學術氛圍和寬容的學術胸懷,這一點是尤為可貴的。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5
今天在翻閱《世說新語》時,偶然翻閱到了言語第二的第27篇,感受十分深刻。
簡文帝這種適應環境,創造壞境,滿足的心態可以令我們學習。文中簡文帝說:“會心處不必在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地方不一定在遠處。”簡文帝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句很流行的現代語,那就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一句話。有的時候,人們總是把事情或目標看得很難,或定得很遠,其實身邊就有美,我們為什么不貼近生活,切合實際,真實地去看看這個世界呢?有的時候,有些東西,有些事情,我們有可能很努力也得不到它,因為現實擺在那里,但在這個過程中你有可能會失去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失去一些你曾擁有過的美好,我深刻的覺得要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其實幸福很簡單。
在學習中,我們也要學習簡文帝這種創造環境的能力,賞心悅目的地方不一定在遠處。我們經常會帶的作業去旅行,在旅行時的一些時候,爸爸媽媽便會督促我們寫作業,我們有沒有說過:“這么好玩,喧鬧的一個環境,你覺得我能寫成作業嗎?”為什么這時我們不能像簡文帝一樣,沒有環境,那就去創造環境。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案例。我有一個考上大學的姐姐,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在圣誕節那天,學校放假了,學校里所有的情侶都出去happy了,但唯獨她拒絕了男友的邀請,獨自一人留在了宿舍。她遠離了世間的嘈雜與喧鬧,盡管窗外的嘈雜聲不斷傳來,但她靜下了心,使她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事后,她說:“當窗外嘈雜喧鬧,我能避開人間的男歡女愛,靜下心來,寫一篇文章時,那是一種新的領悟和新的境界。”我深深的折服于她,折服于她這種創造壞境,淡泊的人生精神。
我想說的是:“有的時候,人人都說好的,對于你來說,不一定是真的好,只有是你內心深處想要的,對于你來說,才是好的。珍惜當下,其實眼前的也很好,如果沒有環境,我們何嘗不能創造環境呢?我們要相信,“會心處不必在遠。”其實幸福很簡單!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6
看到《世說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甚至覺得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并不是這樣,據了解《世說新語》編于南北朝時期,是一本網站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最后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網站收錄故事嗎?如何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并不有興趣,感覺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說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一個章節都記敘了一種思想或行為,網站收錄了需要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頭,都標有注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閱讀了。
那樣,《世說新語》都講了些什么?它里面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譬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很多我從來沒聽說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成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或許會后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第一,這本書編得十分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被人讀起來就仿佛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并且它把很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被人查閱起來很便捷,一清二楚。
第二,它經過故事傳播著道理,看著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大家就會了解,哪些人是學習的典范,哪些人是“負面教程”。
《世說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想到歷史遇到古文居然能碰出常識的火花。真心期望大伙都來讀這本好書,感悟大家中華民族悠久的禮貌歷史!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7
直到本年暑假我才把《世說新語》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招引。《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白話志人小說集,由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掌管編寫的是一部紀錄魏國風流的故事集,其內容首要觸及漢末至東晉時期士族階層的逸聞趣事。《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卻反常豐厚,對后世的筆記小說的開展有著深遠影響,模仿此書編制而寫成的著作更是不可勝數。書中不少的故事,成為后世戲劇小說的資料,成為后世詩文所常用的典故,在我國文學具有重要的位置。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認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公說:"賣它就必定有人買它,那樣也會損傷這位庾公(庾亮)騎乘的買主,莫非由于它對自己不安全,就能夠嫁禍他人嗎?早年孫叔敖為了后人而殺了兩頭蛇,被古人傳為美談,我仿效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這是選自《世說新語》德行中的:庚亮不賣的盧,這其間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德品德。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我們應當為他人考慮,不要只由于個人的一己私益,而禍患到了他人。這樣即對自己晦氣,也對他人晦氣。所以我們在做一件事時,我們要顧及他人感觸。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辟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游歷既畢,指麾好惡,目中無人。顧憤然不勝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缺乏齒之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反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后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從會稽郡通過吳郡,傳聞顧辟疆有個名園,原先并不知道這個名園的主人,仍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辟疆正和來賓朋友設宴暢飲,但是王子敬游遍了整個花園后,只在那里點撥議論好壞,目中無人。顧辟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耐不住,說道:“對主人高傲,這是失禮;靠位置尊貴而對人專橫,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僅僅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算了!”就把他的侍從趕出門去。王子敬單獨坐在轎子里,瞻前顧后,侍從的人好久也不來。然后顧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如,置之腦后。從這則故事中使我理解了人際聯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人生的勝敗。所以,我們有必要重視日常的禮儀文明,做到與他人往來有標準,說話要有尺度,行為要有控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諛奉承,給他人留下好的形象。
上有萬仞之高,下有意外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泉流所潤。
仔細品讀這本書,我收獲頗豐。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繪聲繪色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花團簇擁令人眼花繚亂。那一句句講話措辭,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講述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我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身上擔負的不只僅是我國的未來,我們我國的傳統文明也需求我們去傳承;讓我們行動起來,讓這條歷史長河源源不絕。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8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纂的一部筆記小說集,全書共36篇1130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至劉宋初年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人物逸事。“管寧割席斷交”和“韓康伯復裨”這兩則故事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讓我獲得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管寧與華歆“割席斷交”的故事記載在《德行》篇中。他們兩人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跑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對于這則故事,作者雖未加一詞評判,但對二人的褒貶已在其中了。
在《夙惠》篇中有一則韓康伯復裨的故事。大寒時節,年少的韓康伯運用類比的方法解釋火在熨斗中熨柄是會熱的,那么穿上了短襖下身就自然會熱起來,所以不需要再做夾褲了。韓康伯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持家的艱辛,通過自己的智慧說服母親不要為自己做夾褲,表現他的聰明和孝順。
讀完這兩則故事,我掩卷深思,思緒萬千。“割席斷交”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時要做到心外無物。華就讀書時為外界環境所困擾,以至于管寧認為與他相交為恥,最后割席而坐。管寧讀書時卻能做到專心致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在學習中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學習專注,才能成才。
韓康伯復裨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玉汝于成”的道理。“至大寒,止得福”,韓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條夾褲啊!可是當母親要為他做夾褲時,他卻拒絕了。穿了短襖就真的不冷了嗎?或許是因為“家酷貧”吧!韓康伯是聰慧的,因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說得讓人信服;韓康伯也是懂事的,因為他明白家境的貧困不能讓他在生活上有過多的要求;韓康伯更是堅強的',因為他能忍受這樣的寒冷。韓康伯心智成熟和對生活艱辛的理解,著實令人感動。就連他的母親都夸贊他長大后必成治國之才。
《世說新語》的文學成就極高,它以文筆簡潔明快、語言含蓄雋永著稱于世,歷來被視為我國古典名著之一。這部筆記小說集以獨特的魅力奏出了生命的強音,穿越時空,回蕩在古今天地之間。它更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智慧典籍,每1篇故事都會讓我眼前一亮,給我一些獨特的啟示。相信一定也會讓你獲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9
原文:《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評:本文主要講了管寧與華歆絕交的事情。而絕交的理由,作者只選了兩件事來闡述。一件事是見“片金”的不同態度,另一件事是讀書時見“乘軒冕過門者”的不同態度。這兩件都是發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絕交是大事,可見寫作的手法是“以小見大”。一般人關注一般事,對大事由于種種原因,一般人是不愿“真誠”關注的。所以在中國,關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關注大事那是“發牢騷”,不足一論的。因而寫文章,最好是“以小見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評: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淺顯,比較好理解。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因為這兩件小事而絕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說管寧自己也有“問題”。但站在過去的生產能力下,華歆的經濟頭腦與學習動機是值得管寧與之“分道揚鑣”的。
古代為什么強調對人道德素養的要求以及重視對人道德的評價?這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生產能力、個人生產能力有密切的關系。社會生產能力越低下,越強調人集聚進行生產的重要性;個人生產能力低下也會對人與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賴性。無論人集聚,還是人與人合作,都對人的忠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沒有對他人的誠信、對合作組織的忠誠,那合作不能繼續,組織也會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讓別人信服,才能領導、管理大家。所以社會需要用“道德”來評價個人,個人也才能憑借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為國家的人才,組織、領導大家。這就是古代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道德的養成是需要個人追求的,個人的積極性影響了個人道德的水平。
管寧在學習的時候,看到華歆道德養成的個人動機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響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寧的價值選擇中,要失去較高的道德水平,那寧愿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時候,管寧肯定是會與華歆絕交的!
現代社會生產能力、個人生產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從這個方面看,有些人就放棄追求“道德修養”了。但現代生活的組織化卻在不斷加強,如各種各樣的單位、企業、協會等機構,讓每個人都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人一生下來就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國家——公民、加入企業——被保險人等。而組織化的基本素養也是“道德”。所以現代人學習“管寧與華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世說新語》心得體會03-19
世說新語的讀書心得12-18
《世說新語》教學設計05-28
《〈世說新語〉》教學設計09-17
《世說新語·詠雪》賞析12-29
世說新語教學設計05-27
世說新語教學設計10-03
讀《世說新語》有感05-01
世說新語讀書心得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