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曾國藩》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曾國藩》的讀后感1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曾國藩家書》主要是記述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反映其從政、處世、治家、治學、治軍的重要思想。毛澤東評價曾國藩,“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讀完所有家書,對我個人觸動最大的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1、學習其養生之道
曾國藩重視養身益壽之道,在許多書信中提到“謹守父親保身之訓”,“節勞、節欲、節飲食”,正是由于他對養生之道的重視,才有了強健的體魄,使在身體上能夠保證其南征北戰和幾十年擔當國家棟梁之大任。
2、學習其讀書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讀書要樹立一個目標,通過廣泛讀書、堅持不斷地讀書,才能夠取得成功。
3、學習其治軍之道
曾國藩與其弟曾國荃諸多的書信所談,非政即軍。對曾國藩的治軍之道,其時曾國荃鎮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4、學習其為人之道
《曾國藩家書》通篇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例如,在寫給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語重心長的叮囑、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最高統帥,后世曾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的讀后感2
今年初有幸購買了一部關于晚清名臣曾國藩的書籍,也閱讀了其中的一些內容。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全部讀完。下面只好介紹一下《曾國藩家書》這部分內容,以及讀這部分的大概體會和感受。
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青年毛澤東在1917年致黎錦熙的長信中寫道:“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更是把曾國藩奉為終生學習的楷模,他經常向兒子蔣經國講述他學習曾國藩的心得體會,一再叮囑蔣經國要終生學習研究《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近1500封,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盡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在《家書》中,曾國藩主要和他的親人談了修身、治家、勸學、交友、從政等這樣一些內容。
在修身上,曾國藩可謂深有心得。首先,曾國藩一生強調立志,他常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他為自己寫下座右銘道:“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但問耕耘。”在其家書家教中,立志之論甚多。曾國藩原先嗜好吸水煙,后來他要戒絕,但也不太容易,他對其弟說:“自戒潮煙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不挾破釜沉舟之勢,詎有濟哉?”曾國藩硬是憑律己的毅力將煙戒絕。他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從某個層面上,曾國藩執著于事功,但也說明了立志的重要性。他說:“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
關于立志,曾國藩還在家書里提到:“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后不忝于父母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總之,就是要按照修齊治平的理論,為社會干一番事業,成為封建社會的一代圣賢。他還向人表示:“君子當以不知堯舜周公為憂,當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其次,他主張反省。一個人德行的進步,與意志堅定與否、與知識淵博程度高低有密切關系,但是也與能否時刻反省自己有直接關系。縱觀家書,曾國藩一生在反省上最下功夫,后世對其多有稱道,認為曾國藩德行的長進是由于立志和求知,也是由于其反省的次數多,并有改過的勇氣。特別地,曾國藩崇尚堅忍實干,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云:?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
再次,為人應謙虛。鑒于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曾國藩從保全自己和調整與周圍人際矛盾出發,主張言行謙謹。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他提出舉止要穩重,說話要謙虛謹慎,更要其“終身牢記,無一刻可忽”。他認為,為人要渾厚。關于“渾”,他說,“大約與人紛爭,不可自求萬全處;白人是非,不可過于武斷。此渾字最切于實用耳。”這就是說,在是非曲直的問題上,不可自以為是,必須給自己和對方留有余地。
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是“慎獨”,這在家書里也有提及。另外關于勤儉方面的內容也隨處可見。曾國藩重視修身,以至于不惜舍身衛道,正是由于立志、反省等修養,才具備了同時代人不具備的一些精神素質。
在讀書問學上,曾國藩主張經世致用,即學以致用。他在《與諸弟書》中闡釋了“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理論。他說:“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國、天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窮其理也。如事親定省,物也,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隨行之理,即格物也。”讀書要有恒心。曾國藩以自己讀書的心得告訴各位兄弟,做學問的方法有很多,但集中起來卻離不開“有恒”二字。他提出讀書當“主敬”、“靜心”、“早起” 、“讀書不二”、“讀史”、“寫日記”、“日知其所亡” 、“日無忘所能”、“謹言”,并且提出讀書持“專注”和“有恒”四字。他認為只有如此,方可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真正的讓讀書成為養生養氣之術。
家書家書,最重要的是和家人的關系和交流。曾國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父母、兄弟、子女;三大境界:“孝”、“勸”、“教”。曾國藩雖身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喪之事,無不是征求過父母之意見,方作出決斷;當父母離開人世之時,雖手中大權在握仍不忘記講求孝道,在家丁憂以明孝義,即使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時,仍然不忘記寄書至家中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曾國藩在家中身為長子,在當時“長兄為父”的時代曾國藩在家中所充當的不僅僅是長兄的角色,在一定意義上還有父親的成分。他以“勸勉兄弟勤學修身”為至上,以告誡“兄弟間當和睦,方可興家望族”為重點。曾國藩深曉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時常勸解兒女“有才無德者稍遠其人,有才有德者,師之友之可也”。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三大階段:幼年、中年、老年,充當三種角色:子女、手足、父母。在這本書里,讀者可以兒女之身份去體會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體味如何盡到一個做兄長的職責,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個稱職的家長。
儒家思想伴隨著中華文明不斷豐富完善,可貴的'是儒家能夠將思想浸潤貫穿到人們的具體行為規范中去,形成了完成的體系,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取得了統治性的主流地位。我們不主張“復古”,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傳承至今,獨步世界,就不能否認我們傳統文化的先進性的一面。我們不應該全面就收,更不應該全面拋棄,而應該取其精華,傳承、豐富、發揚。隨著價值多元化的發展,當今社會面臨著道德低線淪陷、教育體制的功利化、社會責任感普遍卻失等一系列危機,讀讀曾氏家書,或許能使我們在面對大到政治腐敗,小到家庭、個體間的漠視。富二代,拜金女、啃老族、低俗文化泛濫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時候迷失方向的我們重心找到人生行進的道路,使我們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
《曾國藩》的讀后感3
讀《曾國藩》一書能學史、學文章,亦可學到為人處世,其中瑰寶甚多,值得一讀。
秋花慘淡秋草黃的時節,秋雨綿綿無絕期的夜晚,一燈如豆的枕邊,掩上最后一頁,心情似有陰霾籠罩。早就想看關于曾國藩的傳記,當第一絲涼爽襲來的時候,我有幸捧到了這本書,如獲至寶般地婪閱,陶醉在和古人神交的幸福里。
曾國藩,這個被許多名人所擁戴推崇過,也被許多義士漫罵詆毀過。梁啟超、蔣介石、毛澤東都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近代也有人攻擊他為漢奸、賣國賊、劊子手五千年中國文明史上,一個人的蓋棺論定,反差竟如此之大,怎不耐人尋味?!
曾國藩在開卷時奔母喪而歸,在閉卷時又因父死而踏上辭行的路,五年時間,他收獲的是心靈上沉甸甸的痛苦。
從小小的農家荷葉塘走出的曾國藩,有膽識、有抱負,期望著干一番事業,在組織團練的過程中,他身先士卒,他不畏勞苦,他明正典法,他和湘勇一起復岳州,出洞庭,下武昌,奪田鎮,威播大江,名震寰宇而回報他的是什么呢?是官僚貪圖自己享樂而不擇手段地掣肘,是上司不明是非地謫遷任免,是屬下只顧保命的臨陣退縮,是糧餉的匱乏,是同事的猜忌,是愚蠢對頭的升官發財,是肝膽相照的弟兄們命喪黃泉
曾國藩感到了累,感到了心灰而意冷,感到了前途的渺茫,最終,竟不得不靠暗殺污陷自己的仇敵而保住性命,最終,不得不在接到父親死亡的兇信時趁機抽身,抱著一懷的`沮喪和遺憾,踏上歸家的路,他忽然覺得自己是在出征時血祭的瘦牛,臨死前的掙扎那么虛弱,又那么痛心。
真為曾國藩感到難過,用盡心血,只不過白了雙鬢。其實,古往今來,不得志的人很多,他們和曾國藩一樣,不缺少激情,也不缺乏才干,缺失的卻是皇上的信任。任何事業沒有坦途可走,只靠一腔豪氣是辦不成事的,我倒覺得,靠本領掙天下的是英雄,而這本領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人際關系的和諧。沒有和諧的環境,事業不可能發展,抱負不可能實現。初出江湖的曾國藩凡事激進,弄得自己進退維谷,可憐可嘆。
讀讀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點血祭的悲涼,多一些思考,也許,成功會更近一點。
《曾國藩》的讀后感4
斷斷續續看了半年,終于看完了這本長篇。讀這本人物傳記類型的歷史小說,收獲頗多。人物傳記總是讓人從他人的人生中看到世事之多變無常,也如一面鏡子可照見自己的人生。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平太平天國之亂,后又在官場中抉擇,保身立命,不越藩籬一步。倡洋務,辦書局,雖一介書生卻戎馬半生,官至兩江總督。
他善于自省,即使是垂垂老矣之時,寫日記的習慣也是只要拿得起筆就仍堅持。他在反省時曾寫下這樣的一段話:
“靜中細思,古今億百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當思一搏。大地數萬里,不可紀極,人于其中寢處游息,晝僅一室,夜僅一榻耳,當思珍惜。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一毛耳,當思多覽。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過太倉之粒耳,當思奮爭。然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
他善于識人用人。他自認在帶兵打仗方面,既無才能又無經驗,所以不斷告誡自己讓手下將才充分施展其才,并不斷發現、物色人才。籌建水師時,啟用落魄書生彭玉麟,此人德才兼備,為平長毛之亂立下不朽功勛。左宗棠在曾國藩遲暮時與之冰釋前嫌,寫道:“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毋負平生。”
曾國藩在靖港慘敗時也曾想過輕生,在家國與個人之間也曾進退兩難,在風云詭譎的封建王朝末世之下仍心憂于救亡圖存,在每一次困厄時都憑著自己堅守的“道”堅持下來。
即使合上書頁,曾國藩的一生仿佛仍歷歷在目,精彩而又跌宕。雖說我還是讀得不夠精,但仍然學到了很多處世之道。也許當再經歷一些世事以后會更有感觸吧。
《曾國藩》的讀后感5
一個家族的崛起與成功,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底蘊。一本《曾國藩》更是令我無比震驚,毫不夸張地說:曾國藩便是智慧的源頭。
《曾國藩》主要是以七部分組成的,分別是修身篇、治家篇、為政篇、勸學篇、理財篇、交友篇和用人篇。這本書開篇便指出“立志”,人貴有志,可曾國藩的“志”又是什么呢?立志應致力于祖國,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正如那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我們還要有“識”,多懂得一些學問,若沒了學問,變做不成大事。不僅這些,還要有“恒”,只有“恒”,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若半途而廢,只會一事無成。這三者缺一不可。讀書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曾國藩還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他有著“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卻還有“賣國賊”的惡名。可他的《曾國藩》卻流傳至今。他擁有無數輝煌的歷史,卻多少次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實。人生在世,誰不渴望成功,又是誰愿意做一個失敗者?在我的心中,他發奮苦讀,學識淵博;他表里一致,富有恒心;他不驕不躁,修身立志。無一不說明了他就是一個成功者!
曾國藩出生于一個并不富裕的家,而他是家中的老大,雖然他很努力,卻不知是他太笨,還是怎么,每每都會被老師罵。可就是這樣一個笨小孩,憑著自己的毅力,成為了中國最顯赫的人。讀了曾國藩的書,才發現:一個人的好壞,不在于聰明的程度,而在于這個人的性格。就如曾國藩,雖然他很笨,可他專一,從小便立志成才。他說:“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己矣。”我們也應該學習曾國藩,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克己復禮,修身養德,唯有這樣,才能成就一個“大智慧”。
打開此書,在城市的喧鬧中求得一份寧靜,仿佛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令人深思……
《曾國藩》的讀后感6
有句話說:“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要我說學知識不問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記得第一次翻開《曾國藩家書》時,還是17年的一個盛夏,最近實在書荒,不由得再翻起這本收錄了半個圣人的書信故事,更得來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隨記一下在書中得來的感悟。
曾國藩說:“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為別人所顯現出來的一些小缺點,而忽視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優點,也不要因為與他人有了一些小過節就忽略了別人曾經幫助過你的大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
這兩句話都是告誡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些小錯誤,一點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與你產生了一點小恩怨以后,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帶給你的恩惠。
《禮記》:“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看重一個人于是發現了他身上更多的缺點,因為厭惡一個人最后反而發現了他身上不少的優點。
所以說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一定不要憑第一感官去定義一個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觀、公正地看待他的缺點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從古至今,沒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懶”字罷,不管你學識多高,家境如何,懶惰的人,終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天下有大才大識的人,最后失敗無非是因為一個“傲”字,這種人自認高人一等,不懂謙虛,最后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下。
劉邦有一次問韓信:“你說我最多能帶多少兵?”
“主帶兵無非十萬爾。”
劉邦又問那你帶兵能帶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后,韓信被殺。
不能否認韓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稱他為兵家四圣其一,但是落的個不能善終的下場,也并非就不是我上面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評論說中國有四個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國潘只占了半個,因為他沒有創立自己的理論,他所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個圣人為標桿,自身奮進。
依我拙見,曾國潘一生勤,仁,義,知世故,懂進退,已是我們后生學習之典范,稱圣與不稱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話出來的,但是圣人能被稱圣,自然是他們的思想,言論,行為值得被后人所習,他們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夠被立為標桿。
再次拜讀過曾國潘家書之后,更感慨還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為人處世的事故值得我們學習,此書在中華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講究修身,立業,現代人都是立業,修身,更何況太多人立業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會又有幾人能舍棄手中之物平靜下來與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點時間讀點書吧,修好身再立業,事半功倍!
《曾國藩》的讀后感7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是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
說起曾國藩,許多人對他的印象是“賣國賊”,“反動頭子”,但我并不相信。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我翻開了這本由張宏杰創作的《曾國藩傳》,了解他的一生。
相傳老曾家,世代務農,生活貧困,曾國藩的祖父聽到別人評價他們貧窮且目標短淺,十分生氣,于是他開始不拘泥于勞作,開始做生意,賺了不少錢,成功使老曾家富了起來。到了中年時期,以為一切都很圓滿的曾祖父突然想到,老曾家從來沒有出過讀書人。于是他便逼自己的兒子讀書、科舉。可惜他的兒子并不是讀書的料,從一個人科舉,到帶著曾國藩一起科舉,他都沒有成為秀才,倒是他的兒子曾國藩,十分聰慧,接連中了舉人與進士,被道光帝親拔為朝考第二名。
曾國藩是一名從湖南鄉下來的人,雖然中了舉成功當上了官,但實際上他看過的書不過四書五經,完全是為了應付科舉,所以他說話比較低俗。他還說他十分好色,曾經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人家的小妾生的格外美麗,一直盯著小妾看,實在是不懂禮節且十分下流。為了改掉這些缺點,他堅持每天記日記,看書來自省,慢慢地,接近了他想成為的圣賢之人。
在官場上曾國藩也處處碰壁。首先是同事與同事之間的關系。曾國藩一直都很看不慣他的同事們壓迫百姓得到贓錢,或者到處拉幫結派。他所主張的是廉正之風,行禮法之仁正,反對暴政、擾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其次是曾國藩每次給皇帝上書時,總是一針見血,毫不留面子的.指出皇帝的不足。咸豐皇帝剛繼位時,批奏折還十分認真,但幾個月后,咸豐就堅持不住了,遇到奏折基本寫個“毋庸議”就仍一邊不管了,毫無誠意。曾國藩在一次上書時直接指出咸豐帝這種智能獲得肯于納諫之虛名而已,咸豐帝卻因此對曾國藩心生芥蒂。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這之后發展成為了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愈演愈烈,幾乎席卷半個中國。清政府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軍隊來對抗太平軍,可惜這些隸屬于清政府的軍隊,都是脆皮,不堪一擊。曾國藩在家鄉湖南威望很大,依靠自己身邊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個地方團練,這就是湘軍的雛形。
多虧人曾國藩所領導的湘軍,能夠在敵人不備之時發起攻擊,打得他們措手不及,為清政府取得了戰役的勝利。盡管有一次重大失敗,但湘軍也趁太平軍內訌時重新調整狀態,再次打了太平軍一個落花流水。曾國藩也因此重新取得皇帝的信任,后面更是提出“師夷智以造炮利船”的主張,開展了洋務運動。
但為什么別人會罵他為“賣國賊”?在1870年時,發生天津教案,一共死了十個人,在辦案時,曾國藩一直處于妥協的狀態,當外國人說要讓張光榮、劉求和陳國端三人抵命時,他不同意,只好賠了外國人46萬兩白銀,并派使團去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使民眾不滿,但曾國藩深知清政府的無能與腐敗,不可與外國反抗,這是保全全國人民的最好方法。
從現在向過去回望,曾國藩是有過,因為他打倒了太平天國,使清政府的統治延續了更久,但是從當時的國家角度來看,曾國藩功不可沒。他興辦了洋務運動,強大了國民的軍事力量,促進了中國人民思想的進度。因此,他一生清廉,為后人也留下了一大筆財富。
這就是曾國藩,一個時代的偉人,他用自己的方式為祖國貢獻了力量,值得我們稱贊。
《曾國藩》的讀后感8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頗深,曾國藩的家書行文從容鎮定,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蘊藏真知灼見,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各個方面,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
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后,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恒”。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么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煉,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后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后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于學數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兄與弟的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么義務,應該行什么禮節,這就是教育。《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么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我建議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朋友都來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曾國藩》的讀后感9
這是第二次翻家書,曾經買回來翻過一次,無感悟,僅是感嘆。今日再讀,感觸良多。或因時間不同,或因心境變化,都源于外力,并非內省。
專一為感觸第一要義。為學問,精讀一家之言,為友貴專,任何事都離不開專一。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求多必然混亂心智,求速必然不求甚解。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個時間只看一本書,一個階段只關注一個公司,只愛一個人等等。一是核心,沒有一就沒有二三四五等等。
恒心為做事之最高法門。半途而廢是平庸的唯一原因。為何半途而廢,庸人因為惰,才人因為傲。所以,立志為要,此志為信仰,為價值觀,并非具體目標。價值觀與生俱來,個人自求多福。
敬恕之處事原則。敬則無妄言,不議人長短,無驕傲之氣。恕則不損人利己,不占人便宜,心存于厚。
曾公之言,只有處于類似境遇,才可體察公之志向。為何只見人感嘆公之圣偉,不見真正學于曾公。修身之路漫長,須時刻謹記,確實非常難,不易為。
《曾國藩》的讀后感10
曾國藩是晚清大儒,為現當代諸多名人所敬仰萬分,所以想試讀讀曾國藩的書,以增裨益。《曾國藩家書》收入了曾國藩自出仕始至終的經典家書,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中國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稱之為圣賢,這也是先賢們所追求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一代代人不斷努力,但成為圣賢的人屈指可數,可見成果之難,曾國藩也是其中之一,從他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追求的精神。圣賢者,首先為圣,圣者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曾國藩也就是不斷追求這種狀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著完人不斷地努力,縱欲的自責,自滿則自遣,在不斷地自省中,曾國藩他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弟兄,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賢者,賢者也,賢者,學識淵博,能力超群。曾國藩在嚴于律己的同時,在為官上也是做到了極致,他在清政府、外國人、太平軍之間周旋,屢敗而屢戰,遇挫則愈強,提拔了諸如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重臣,推動的`洋務運動的發展,為中國近代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為賢者。
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曾國藩身上的許多優點尤值得現代的我們認真的領會和學習。
《曾國藩》的讀后感11
讀了唐浩明寫的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總體感覺他是個了不起的功大于過的人物。
我最佩服曾國藩為官清廉,崇尚節儉的行為。官至極品的`他始終嚴以律己,曾國藩十分清楚“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雖然后來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自己常說:“余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蓋子孫若賢,則不靠父輩,亦能自覓衣食;子孫若不賢,則多積一錢,必將多造一孽,后來淫佚作惡,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以銀錢予后人。”他在京城時,見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因此不愿意讓自己的子女來北京居祝他讓他們住在老家,門外也不能掛“相府”、“侯府”的匾。他北上征捻前夕,為家中婦女定下功課表,嚴格要求。因為他教育子女有方,所以他的后人都秉承他的治家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就都不小!
《曾國藩》的讀后感12
曾國藩“中國古代之最后一人,中國近代之第一人。”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創立、統帥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
曾國藩雖位高權重,但他卻極其看重勤學。縱觀古今,但凡是有一定成績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勤學。天下之大,聰明之人多的是,可聰明之人成事的比例和愚笨之人成事的比例相差無幾。仲永天生聰慧,被十里八鄉視為天才,沾沾自喜不思進取,最終難逃泯然眾人的結局。愚笨之人深知自身缺陷,于是愈加勤奮,曾國藩憑著一股子拙勁兒,迎來了出人頭地的一天。曾國藩從下就被人譏笑為“愚蠢之輩”,這“愚蠢”尚有些家族遺傳的因素,其父曾麟書考了17次秀才方中,彼時已40有余。曾國藩不氣餒,勤奮學習,最終奪得進士。
曾國藩還擁有恒心。做人上,他始終保持自我本性與原則,不為外在誘惑所改變,堅守自己的良知與信念。讀書上,他每日讀書,就連行軍打仗之時也毫不例外。”因為曾國藩堅信:“不日進,就日退。”持之以恒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攻打太平天國時他不像左宗棠用利炮攻破堅城,而是用圍困的方法,逼得里面的人缺糧少食。行軍時,只花半天去行軍,剩下半天來筑營,才創造了湘軍戰無不勝的.神話。
曾國藩勇于自省,初入官場,他鋒芒畢露,連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對地方官更是不屑一顧,最后更是落得失去湘軍,被迫養病三年的下場,養病的三年也是他蛻變的三年,他在這三年內日日反省,再回官場,他變的圓滑世故,在官場上廣交友,在軍中多收徒,李鴻章便是那時所收。最終功成名就。
破太平天國,救晚清于水火,引西方之長技,以科學救中華,這便是他的一生。
《曾國藩》的讀后感13
昨天聽了《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本書,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國藩一生中能夠被保留下來的文字,就有20xx萬之多。
一個人或許能夠做到一時勤奮,但是如果能將勤奮貫徹終生,是該有多么了不起!
而曾國藩就是一個將勤奮持續了一生,他筆耕不輟,時時勤勉,雖然天資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夠勤奮,也不自傲,會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
比如他創建了湘軍,并親自培訓,以思想教育加強管控的同時,開展技術性訓練。在曾國藩的訓練下,成為一只紀律嚴明和戰斗力強的隊伍,并一舉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其實曾國藩的資歷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說不太聰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歲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們恭敬仰望的,他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平定太平天國,還在文學上有所造詣,是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立人。
讀書可以明理,讀史可以明智,曾國藩的經歷或許需要我們用一生來讀,來踐行~
時時勤勉勵,歲月不待人。
《曾國藩》的讀后感14
曾國藩,晚清時期的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是一名集政治、文學、軍事等一身的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從《曾國藩家訓》當中,就能看出曾國藩給后世的影響。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國人心中。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岳母刺字到西花廳的家規家訓,無不體現了祖輩對后代的希望與鞭策,同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淳樸的家風家規。
知識改變命運,讓出生農民世家,天資并不聰穎的曾國潘成為一代鴻儒。少年時的曾國藩科舉落榜,用借來的100兩銀子買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見對書的癡迷程度。他在家書里是這樣說的“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我們知道,曾國藩是個個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強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這些信仰信念,完全來自于讀書。
曾國藩總結出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要讀經典;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
曾國藩一生不僅“無一日不讀書”,他修身養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稱道,寫下了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寫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歷程,他幾乎非常完美地做到了,這也是曾國藩最驚人的地方。他自己總結為一個字——恒。曾國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無不成”,這種恒心和毅力,試問還有誰能相提并論?
“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是曾國潘的治家的寶典。他要求曾家每個子弟都要身體力行,堅持不輟,他自己就一絲不茍地帶頭去做。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他在繁忙的公務中抽出時間,了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學問,哪怕這種學問他自己并不在行,也要努力去學傳授給他們。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國藩的子孫、曾孫甚至玄孫里,有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不論從事什么工作,總能以高尚的.人格與品行彰顯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傳承的輝煌。曾國藩良好的家風家規對于后代家庭成員那種努力與實踐的精神猶如土壤、陽光、雨露一樣,是不可或缺的。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備受推崇。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梁啟超稱其“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國藩家訓中還提到性情不能懶與傲: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曾國藩的家訓名言,讓我學到了很多。這本家訓不是一本普通的家訓,而是一本博覽全世界的家訓,他教會了怎么做人,怎么治家等。這是一本集思想和智慧的家訓,它將是我以后人生當中前進的動力,有志者事必成,只要用心嘗試,即便失敗,也不后悔!
《曾國藩》的讀后感15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使腐敗的滿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盡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養。他每日記日記,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于當天的日記里,對自己的錯失,毫不留情,并且還和好友互相傳看,以達到監督的作用。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個人一讀。古語云:盛不過三代。而曾國藩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和科學家。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培育出來的最為優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們積極地面對人生,投入社會,在有限的`生命期間里,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向于一體化的時候,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對自己嚴格訓練,才能培養出較高的能力和素養,面對世界。
一、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幾乎都渴望成功,誰都不愿意做一個失敗者。對于曾國藩的歷史評價,至今或許還有分歧,但他是一個成功者,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他修身立志,儲才養望,奠定了成就事業的基礎。
曾國藩的修身表現在:為人表里一致,內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眾。有恒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在嚴格修身的同時,為自己樹立一個的遠大志向。曾國藩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群書,如諸子、兵書、水利等方面實學書籍,以此完善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為做事而儲備真才實學。
二、曾國藩對今人的啟迪
中國人喜歡歷史。這種喜歡,除因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帶來一種欣賞樂趣外,還因為歷史能給人以啟示和教益。曾國藩認為,讀書,一要有志氣,二要有膽識,三要有恒心。“恒”最為重要,學無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廢。讀書如此,做人做事也應該如此。
(一)普通人照樣可以成就事業,改變命運的關鍵在自我奮斗。曾國藩成為后世榜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里,他的成功激勵了千千萬萬沒有依靠、沒有財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進心。毛澤東可作為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澤東在一師讀書的時候,與老師楊昌濟談到自己的務農之家時,楊昌濟“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國藩、梁任公之例為勉之。”此話對毛澤東的鼓勵是相當大的。現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中有一處提到了曾國藩,對曾國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話便是“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青年時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負的形成期,曾國藩的言行對青年時代的毛澤東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應試教育,過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現在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大學、考博士,有了學位后便好去求職,應試教育的負面是:培育出來的人缺乏應對復雜多變社會的能力,缺乏成就事業所必須具備的其他的相關知識。曾國藩在進京后的不少家書中,都要那幾個迷戀科舉考試的弟弟從科舉中走出來,去讀一些于身心學問有益的書。而他卻更加身體力行,拜師訪友,求學問道。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曾國藩才有了一個學問和人格的升華,為他日后的事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綜合素質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會上的生存比作一門學問的話,技能則如同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則好比基礎理論,基礎理論扎實雄厚,相關的專業則較為容易掌握。現在的社會變化得快,專業門類越來越多,人在學校里的專業學習決不可能都學到,到了社會后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立身之本則在人的綜合素質上,這是其一,還有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事業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擔當得起。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下,在事業成就的大小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主席曾評論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后一個集傳統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我的啟示是: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需要來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潤。這種啟示,因為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曾國藩》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語錄06-24
曾國藩語錄02-06
曾國藩的名句04-26
曾國藩經典名言11-27
曾國藩名句05-16
曾國藩的名言02-23
曾國藩經典語錄11-04
曾國藩對聯故事02-19
曾國藩勵志名言12-27
曾國藩家訓名言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