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1
暑假期間我拜讀了孫云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了這本書,不但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讀后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認真閱讀,它會幫助我們走向成功,會激勵我們更加懂得我們教育人生的價值,使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教你領略教育人生的真諦。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為了取得學生家長的支持,我們要特別重視指導家庭教育工作,指導幫助家長,使家長向學校的教育觀念靠攏。
孫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么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說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才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是孫云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說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云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什么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定的行為,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么的重要。
本書第四章講做人的習慣。書中說“‘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范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系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范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里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向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書中并不是一味的說教,既有必要的理論,又列舉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孫云曉老師給我們培養習慣的諸多建議,如:“一分鐘贊美法”“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原則”“計劃周密有條理的.習慣”,“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尊重的規律”等等這些措施科學合理,又簡單易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習慣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對現在的小學生影響更大。可是我們都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不做作業,隨地吐痰,對人沒禮貌,打架罵人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已經對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為學校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即如書中所說包括做人的習慣,做事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說的簡單一點,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本書從做人、做事和學習三大方面展開了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即:1、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2、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3、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我們可以好好地學習,孫云曉老師提倡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原則與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學會孝敬父母。學會關愛別人,結合學校的感恩教育,愛的教育再根據學科的知識教肓,有機地滲透愛心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愛感愛愛,心中處處充滿愛。不能老抱怨的學生多么不聽話,多讓人傷心。何不用抱怨的時間來思考用什么辦法幫助和引導孩子的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么從書中例舉經驗中可以發現,給孩子贊揚不能說些假、大、空的話,而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優點,每一個進步。更重要的是,必要時還可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錯誤,不要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卻用放大鏡來看待孩子的缺點。
孫老師也曾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我不斷反思”。愿我們將孩子的習慣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確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給孩子一生財富;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有了一身好習慣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有了一身壞習慣的孩子會讓人一生都不能放心,甚至不得安寧。所以我們可以認識到習慣的重要性。
既然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習慣的重要性,那么怎樣培養良好習慣?孫云曉老師為我們提出了這樣幾條建議:首先要確定規范;第二條,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第三條,要遵守兒童的權利和參與;第四條,習慣培養人格化高于技能化。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2
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用多年時間進行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科學實驗,并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著作——《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書中針對道德習慣培養;學習習慣培養;思維習慣培養;生活習慣培養等方面闡述學生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并闡述了習慣培養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他認為在幼兒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效率最高,過了幼兒期,則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培養。特別是如果已經養成了不良行為習慣,則要花成倍的時間來矯正。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遵循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書中還特別強調習慣培養的一致性,學校、家庭和社會(大千世界)的行為習慣要一致;家庭中父母、學校中老師自身的言行要一致,教育者的方式不一致會使教育者失去教育的權威性;培養兒童自身言行的一致性。習慣培養首先要考慮的是人的心理過程的知、情、意、行的整體性;要考慮兒童學習、生活的整體性,要考慮把對兒童良好行為的`培養和不良行為的矯正相結合。并給教師提出許多建議,例如:.尊重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孩子的感情;要有一顆公正之心;培養好習慣不能改變孩子天性;引導孩子相互欣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等等。
通過讀書,讓我明白了“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為,它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習慣成了自然”,當然是好習慣,那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啊!由此讓我很高興自己在平時教育孩子和學生時總是有意識地教給他們正確的語言、行為和思維,特別是每逢家長會或平日里與家長交流或家訪時總要求家長多鼓勵孩子自己來學習、勞動等。一年級上學時就告訴所有的家長從小應該讓孩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的習慣 ,千萬別以為孩子小,吃飯穿衣都要幫著做,孩子上了小學還整天幫著理書包,削鉛筆……久而久之,孩子的習慣絲毫沒有養成,還滋長了他對父母的過分依賴,變成了只會“張口吃飯,伸手穿衣”的“小廢人”,懶散、不孝順等等不好的品行就隨之而來,而造成這一嚴重后遺癥的就是——為人父母、師長的不放手,沒有沒有為孩子創造習慣養成的條件,試問,一顆小樹,不經歷風雨怎會長大呢!何況這是一個人應該且必須的行為習慣,怎能總是父母師長包干代替呢!
以前總認為“教育”不就是教育孩子們如何為人處事,如何學習各方面的文化知識嗎?讀罷此書,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我很幸運,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觀念,從小要注重培養學生是養成習慣。有了這本書,讓我們的教育又有了可參照的一面鏡子。只重視孩子智育的發展,想必要培養一個杰出的人才,那也是難事!因為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3
讀完《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認為這本書的觀點我非常認同,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因為兒童可塑性比較大,模仿性強,既容易養成好的習慣,也容易養成壞的習慣。而一旦形成壞習慣,就很難在改變,有些壞習慣還會繼續發展,對人一輩子起壞作用,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如果培養得法,不但有利于當前的學習,還將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我十分重視對學生學習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下課時要準備好下一節課用的課本等學習用具。學會整理自己的抽屜,保持教室里的衛生。回家要養成看書,做作業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等等,很多好的習慣是靠老師在課堂上慢慢培養的,
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由于父母或爺爺奶奶的溺愛,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很多,這些都需要通過我們的努力去讓孩子改變。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習慣,這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工作,需要家長和老師一起來完成的工作。我讀完這本書作了如下總結:
(1)我們必須明確告訴孩子的做法是對還是不對,讓他能明辨是非,比如尊敬長輩、節約、按時起床、上學、寫作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不要打架、破壞班機紀律、不玩火、不做危險性游戲。
(2)家長做孩子的榜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絕對的.影響。孩子的可塑性強,給他們樹立什么榜樣十分重要,他們的分辨能力差,“近朱者赤,浸墨者黑”都聽過這個道理。你讓孩子做什么,家長必須首先做到。比如,教育孩子講文明,家長就不能滿嘴臟話。要求孩子學習要專心,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就不能干擾孩子,不能打撲克、看電視等。
教育孩子要認真,家長就不能馬馬虎虎,否則你的教育就不起作用。
(3)孩子犯錯后,正確使用懲罰。家長要明確懲罰不等于體罰,有些家長迷信體罰,認為“不打不成才”,從根本上說只有“興趣成才”“立志成才”沒有“打罵成才”的。“棒打”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懲罰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家長強制執行罰站、閉門思過。限制孩子自由。剝奪某種權力:不準看電視、玩游戲機。強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如抄課文、掃廁所等、不滿足孩子的正當物質需求:該買的東西不買。
(4)現在有很多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沒有時間觀念,原因主要有:性格問題、缺乏應有的訓練、對學習興趣不濃等。克服磨蹭的辦法有:通過講故事讓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讓磨蹭付出代價,有的孩子磨蹭遲到,就讓他磨蹭,到學校挨批評后第二天就會加快速度了。節約的時間歸自己,每天讓孩子寫完作業后時間歸自己,他為了多玩一會也會抓緊時間寫作業的。制定嚴格的制度教孩子學會管理時間。什么時間起床,什么時間洗漱等家長要起模范作用家長凡是磨蹭,就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家長要珍惜時守時,講求效率。
中國的古話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含義之一就是從兒時的習慣可以推測未來,好習慣能夠造就人。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慣,如果單從表面來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就失敗在不良習慣上。拿破侖·希爾說:“習慣能夠成就一個人,也能夠摧毀一個人。”這說明了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抽象地講: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動作,一種行為,多次重復,就能進入人的潛意識,變成習慣性動作。人的知識積累、才能增長、極限突破等,都是習慣性動作、行為不斷重復的結果。由此看來,習慣決定著命運。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堅持不懈地、有條不紊地進行練習和強化。而抓良好的開端,則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學生展現自己高尚優雅的風度和修養,對學生施以正面影響。我們常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言傳不如身教”。央視播出的一則公益廣告表明:小男孩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媽媽還給姥姥打洗腳水,自己也搖搖晃晃地給媽媽打來洗腳水。許多問題不用說教。老師在學生面前灰塵滿面,摳鼻孔,掏耳朵,搔頭皮,隨意亂扔垃圾等,都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如果“不拘小節”,不能成為學生的行為楷模,那么,他的形象就難以在同學心目中立起來,學生帶著諸多的心里困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則不易養成。在注重言傳身教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心理狀態的細節。學生的一言一行,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動作和眼神,都是復雜內可能及時制止一場糾紛,會避免一次可能的傷害事故,會阻止一次因年幼無知而誤入歧途的人生悲劇。
習慣是在不斷重復和練習中逐步形成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例:剛入學時就要求學生書寫認真,讓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書寫的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升級與年齡的增長,要求學生做作業認真仔細,形成做事嚴謹的良好習慣。要看到學生身上一天一天的進步。進行鼓勵。不要稍有不慎,先劈頭蓋臉一頓批評。逐漸又培養學生的良好思考習慣。不要一遇難題就溜之大吉。這些良好的習慣都是在循序漸進中形成的。當然,學生良好的習慣,不僅僅是包括學習習慣,還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習慣,都是這樣,慢慢培養。
書中的理論需要與我的實踐相磨合,書中的方法需要借鑒并因生而宜作改動,書中的金玉良言還需要細細咀嚼,書中的思想還要不斷地吸納……看來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的習慣終身受益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4
閑暇之余,認真拜讀了張仁賢總主編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讓我受益良多。本書共有五個專題,分別是:科學的學習習慣;正確的思維習慣;得體的處事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
本書中闡述了“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習慣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礎”、“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等系列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教育案例,字里行間處處閃爍著一個教育專家獨到的教育智慧。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他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的最佳選擇,應當從習慣培養開始。而小學是一個人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讀了這本書,不但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讀后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認真閱讀,它會幫助我們走向成功,會激勵我們更加懂得我們教育人生的價值,使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書中并不是一味的說教,既有必要的理論,又列舉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張仁賢老師給我們培養習慣的諸多建議,如:“合作交流”“用心觀察、善于反思”“遇事寬容”,“心懷感恩”“樂觀對待事情”“學會理財”等等這些措施科學合理,又簡單易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習慣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對現在的小學生影響更大。可是我們都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不做作業,隨地吐痰,對人沒禮貌,打架罵人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已經對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為學校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即如書中所說包括做人的習慣,做事的習慣。
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我不斷反思”。愿我們將孩子的習慣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確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給孩子一生財富;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
我想: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小學教師,必須學好這些理念,并能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適時的滲透一點,抓住孩子的每一次教育契機,給予有效的引導。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5
最近看了孫云曉著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給我印象最深刻,讀完整本書不由得感到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致入微的點點滴滴的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著實讓人感到身為教師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并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習慣的養成必須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的道理!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句話說明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是我們每個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慣,如果單從表面來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就失敗在不良習慣上。
由此看來,習慣決定著命運。
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不但可以提升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它影響著學生今后的發展,關系著他們一生。
在我教學生活當中,我已經深深地體會到習慣對于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性。
教室的衛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學生負責清潔打掃,但是地面上總還是存在紙屑;上課時反復強調的問題,到作業中還會有學生出現錯誤;經常教育學生上課應專心聽講,可是在課上還總是有學生要思想開小差;每次作業批改講評后要求學生訂正,可是還是有小部分學生不訂正……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初中階段是人的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關鍵期。
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
學生在初中階段,習慣既容易建立,也易于鞏固,不良的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于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并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
所以作為一個初中老師,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更是顯得猶為重要。
這本書從多方面對養成教育進行了具體的闡述,書中有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內容、途徑及方法,其主要的內容就是培養好習慣的六大步驟:
第一、認識習慣的重要性;
第二、與孩子一起討論制定適當的行為規范;
第三、進行形象感人的榜樣教育;
第四、持之以恒地練習;
第五、及時而科學的評估引導;
第六、創造好環境,培養好風氣。
在孩子面前,德高為范,學高為師。
教師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課堂上,要求學生坐姿正確,首先老師就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來不得半點馬虎。
因為老師的品格對學生構成一種巨大的影響力,這力量絕非教科書、格言和道德說教所能代替。
它不是貼在墻上的豪言壯語,也不是寫在紙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掛在嘴上的信條,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對學生的教育。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6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是教育專家關鴻羽所著,他根據多年進行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科學實驗的研究成果,寫出了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著作。全書共分八章: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養成教育的內容、養成教育的途徑、養成教育的方法、道德習慣培養、學習習慣培養、生活習慣培養、思維習慣培養。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操作性強是這本書的特點,很適合小學教師閱讀,更是低年級班主任推薦給學生家長的好書。
自古以來,很多學者都認為人格與習慣緊密相關。如明代的王廷相認為“凡人之性成于習”,清代王夫之也提出“習成而性與成”。有很多學者研究人格時,也直接使用習慣作為基礎概念對人格的內涵進行界定。習慣所體現出來的人格中自動化的、穩定的行為方式和特征,是組成人格特質的重要基礎。習慣是人格特質的重要表征之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系研究課題組在北京11所小學的教育實驗也表明,某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某些人格特質有促進作用,這些良好習慣的積累、繁華、整合和升華,必將對少年兒童健全人格的發展和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為少年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良好的習慣,是健康人格的基礎和外在標志;健康的人格,是良好習慣的升華和結晶。而父母養育孩子,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成才,更是為了孩子成人。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能有效地促進兒童人格結構的優化,改變某些不良的人格傾向,使孩子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重點內容。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往往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人的行為的最高層次,將會使孩子受益終身。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幼兒時期和小學階段,而關鍵之關鍵是小學一、二年級。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響的,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協調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學校養成教育的基礎在班級,班級養成教育的關鍵是班主任。因為只有班主任才能把各科教師組織起
來,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協調起來,形成養成教育的合力。
養成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又非常具體的工作。單靠班主任個人力量在學校班級里抓,肯定勢單力薄。如果家長不了解學校的教育情況,就算家長有意識要配合也不知從何下手,甚至還會有意無意的拆學校的臺,背離學校的教育宗旨,起相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學會讓家長做教育的助手,要主動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假如能讓家長配合學校一起抓養成教育,那么,對學生好習慣的形成一定大有裨益。
看完這本書,想到目前多數家長最煩的就是:孩子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習慣差。不少家長訴苦:“現在的孩子讀書,大人比孩子更累!”這話對于部分家長來說并不夸張,孩子寫多長時間的作業,家長就陪多長時間,一旦不陪,作業不是錯就是沒完成。甚至有的陪著做完了作業,又說忘了交或沒有帶。怎么辦?
聯想到幾位教育得法之家長的經驗介紹,希望對處于養成教育關鍵期的班級的班主任有所啟發:
A家長:我們在孩子三歲后,就非常注意訓練其生活習慣:晚上八點半收拾好自己的用具、玩具,九點前必須睡覺,衣服脫下后疊放整齊。早晨起床,隨手就能拿到衣服穿好。洗漱、早餐后背起書包就可以上學。只有這樣才不會耽誤時間,也不會丟三落四。(生活習慣)
B家長:我們夫妻兩人是雙職工,很晚才能回到家里。我們從孩子第一天上學起,就要求她在我們下班接她之前,在學校把作業先完成。這樣回家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培養興趣特長。我的孩子做作業很認真,發現做錯題,會拿橡皮擦輕輕擦掉,再將橡皮屑吹干凈,不留痕跡。做完作業后,她會從頭到尾逐一仔細地檢查一遍,然后將學習用品放回原位,所以從來不會說把學習用品漏在家,要家長給她送。(作業習慣)
C家長:我們沒什么文化,所以我在開學前要求我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并且告訴她學習是自己的事。我給她買了錄音機,教會她使用。上學后,把孩子接回家就讓她聽錄音讀書。老師要求背書、默寫,我們就讓她先把課文背誦熟練,用錄音機錄下來,檢查無誤后再默寫。不會的、易錯的地方要反復默,達到熟練的程度。所以每次默寫、填充課文都有好成績。(背默習慣)
D家長:我們全家都愛看書、看報,每個人都會在晚上自覺地安靜看書學習。
平時聊天時都會告訴家人我看了什么書,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們一家很愿意共同分享這種閱讀快樂。我建議大家都要讓孩子喜歡讀書,但家長要費些心思為她挑選好書,因為幼年時讀的書會左右其一生。(閱讀習慣)
E家長:我的孩子成績不是很拔尖,但我的孩子很有自理能力,伍老師也說他很有管理能力。我們從小就注意他的生活習慣,能做的事我們絕不包辦代替,哪怕他做不好,我們也只是在旁邊教他怎樣做會更好!(生活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告訴各位老師,也請班主任轉告家長:孩子養成的各種習慣決定著他的命運。人的各種習慣之間是互相影響、促進的,一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并且趨向穩定而形成性格時,孩子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有了良好的習慣,就不愁他不完成作業,也不憂他成績不好。家長愛孩子沒有錯,但家長一定要轉變觀念,一切從教育出發,從孩子的一輩子考慮,千萬不要只為眼前而溺愛孩子。
讀完這本書后,我認為班主任要提醒、指導家長們注意:
一、不要過分督促。總是被人督促才去學習,孩子就非常被動,慢慢會失去學習主動性。適當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要注意講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當天的作業必須在九點前完成,盡早安排能讓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時間。家長不要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以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另外家長應學會長話短說,不必要的話不說。
二、多多表揚,樹立信心。表揚是促進孩子成材的關鍵,家長要善于肯定孩子的成績。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請給他一個擁抱、祝賀,買一本書或一套衣服作為獎勵。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進步,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態,并且鼓勵他做到信念永存、腳踏實地,這樣,你的孩子一定能獲得成功。
三、家庭教育貴在耐心。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形成一個觀點,建立一個信念,養成一個習慣,都需要經過反復的教育和訓練;矯正一個不良習慣,糾正一個錯誤觀念,更需要長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長期抓,切不可“前松后緊”、“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復,要持之以恒。“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家庭教育的好辦法很多,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火,結果只會是功虧一簣。
四、學會學習比考試高分更重要。考試不僅僅是考查知識,更是考查習慣。因此,不能把在考試中出錯簡單的歸結為不認真、不努力。家長應和老師一起給孩子尋找原因:聽課時否認真?不懂能否發問?平時書寫是否整潔有序?學習方法不當還是不夠用功?孩子上課不認真,請與老師一起分析:是會了?聽不懂?還是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說服教育或補課。只有他想學才能學好,否則,只能是大家痛苦。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告訴班主任要指導家長(父母和祖輩)充分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從細微處著手,從小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把出現諸多問題的“要我學”變成由良好習慣支撐的“我要學”,即由被動變為主動。
培養良好習慣是素質教育的歸宿,素質只有化為習慣,才能成為終生受用不盡的財富!養成教育要讓家長和我們一起抓。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7
剛剛讀完孫云曉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受益匪淺,偶然在網絡上看到另一本類似的作品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著作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我認認真真的讀了這本書!
“思想可以決定行為,行為可以決定習慣,習慣可以決定性格,性格也就決定了命運。”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一系列學習和工作實踐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加強對孩子的“好習慣培養”是一項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工作。但在教學實踐中到底該如何“培養”一直是困惑我的一個問題。
閱讀了《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讓我受益匪淺,對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如“孩子需要養成哪些終身受益的好習慣”“怎樣培養”等。其中針對文章第十章《兒童行為習慣的塑造與矯正方法》談點自己的想法。
文章就“兒童行為習慣的塑造和矯正”提出了12種方法。比較文中第一種方法:“讓小閃光點形成大光圈”,我對自身教育方法作了反思。“離開座位后把凳子放到座位底下”,這是我班的一項行為規定。這簡單的一項行為規定看看容易,但要使全體學生做到并養成良好的習慣卻較為不易。剛開始執行時,不少孩子都要在他人的提醒下才想起這項規定。起初,我就采用了平常的方法:“這次檢查,老師發現,……這些同學的椅子沒有推倒桌底下。”這樣的'教育方式讓沒有按規定做的孩子低下了頭,但其余孩子對卻抱以幸災樂禍的神情。更糟糕的是,一段時間后,我發現許多孩子對這項規定并不放在心上,完全由我一個人在反復地強調。后來,我改用另一種方法:“今天老師發現,離開座位后把椅子推到座位底下的小朋友有……讓我們為自己有這樣的好習慣鼓掌。”由此發現,受表揚的小朋友是滿臉的喜悅和自豪,同時沒點到的孩子依然低下頭。一天天過去,能自覺做好這項行為規定的孩子越來越多。通過一個學期的堅持,這已經能成為他們的一個行為習慣。讀了這篇文章,再反思自身的這個教育片段,使我明白了原本無意的教育方式其實蘊涵著深刻的教育原理。
第二種教育方法在行為習慣培養法中叫“正強化”,正如書中所說的:個體在某一情境下做了某件事,如果獲得滿意的結果或肯定的答復,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時做這件事的可能性就會提高。我想,要是早拜讀到這書,我在工作中就會少走些彎路了。間隙強化、區別強化、正懲罰……這些都是書中提到的行為習慣培養方法。仔細品讀揣摩這本書,能使我們在教育的方式方法運用中更具科學和實效性,我會再次認真學習此書。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8
本學期繼續教育的內容是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為此我特意上書店購買了這本書。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中,我拜讀了孫教授的大作,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致入微的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讓我感到身為教師,身為家長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書中語言簡單,道理卻很深刻,值得一讀再讀,一品再品!
我覺得這是一本給人思想影響深刻,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閑暇時讀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同事,對待學生,對待自己正在牙牙學語的兒子。我不斷地告誡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兒子長大。朱永新老師說:“云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閱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云曉世界的同時,也走進了兒童世界。”
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么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說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說要培養學生不亂扔紙的習慣,班主任老師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告訴他必須怎么做,否則會有什么樣的后果,直到養成習慣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才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另外我們學生的寫字習慣,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都是孫云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說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云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什么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定的行為,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么的重要。
本書第四章講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說“‘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范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系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范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里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向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6
通過讀書,讓我明白了“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為,它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習慣成了自然”,當然是好習慣,那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啊!由此也讓我想起網上看到的一則短評:據說,上萬日本人離開體育場,地上不會留下一片紙片等垃圾。就這一個好的衛生習慣、一點“小事”,讓人們驚呼:日本人太可怕了,日本人沒有理由不成功。
小事決定成功,如若家長和老師還在一味追求高分,只重視孩子智育的發展,想必要培養一個杰出的人才,那也是難事!因為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人、成功的基礎。
養成教育怎樣抓?懷仁一中的領導認為,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所謂“大處”,就是一切從培養合格的學生構想,而“小處”則是從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我也極為認同,特別是細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一真理!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身正為范,學高為師。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課堂上,要求學生坐姿正確,首先老師就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來不得半點馬虎。因為家長和老師的品格對學生構成一種巨大的影響力。這力量絕非教科書、格言和道德說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貼在墻上的豪言壯語,也不是寫在紙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掛在嘴上的信條,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對學生的教育。
教育無小節。在學生活動的`世界里,教師應約束自己,不要以為是細枝末節就可以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細枝末節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話更具吸引力的。每個教師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為去影響學生,去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教育的方法種種,在這本書中可謂包羅萬象,如境教法、身教法、訓練法、言教法、實踐鍛煉法、指導自我教育法、疏導法等等。
至于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我作為重點看了好多遍,特別是班上也有學習磨蹭的孩子,上課不專心的孩子,寫作業馬馬虎虎的學生也不少,文中提到的妙招有種一開學就想在我的學生身上試試的沖動,是呀,讀書真好,即學即用,如獲至寶,相信我會將這本書長伴左右,因為書中的理論需要與我的實踐相磨合,因為書中的方法需要借鑒并因生而宜作改動,因為書中的金玉良言還需要細細咀嚼,因為書中的思想還要不斷地吸納……看來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的習慣終身受益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7
記得亞里士多德說過:“人的美德有兩類——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學產生和發展,道德的美德由習慣而體現,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什么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實質和內涵。什么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誠如著名教育專家林格先生所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這幾天,我細細品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書中詳細解釋了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通過闡述養成教育的特點、關鍵期、方法、途徑,并生動地以連續劇式的小故事串聯起來,介紹了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和操作。讀了這本書,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作為一名班主任,都讓我受益良多。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養成教育,其實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卻是“管一輩子的教育”。習慣養成之后看上去“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并非如此,養成教育應當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
書中介紹了實施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一是通過養成良好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以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學習成績;二是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這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兩大任務。在現實生活中,教師能夠明顯感受到學習成績好、全方面發展的學生,一定是學習、生活習慣都好的學生。在我們的教育生涯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孩子: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幾乎眾口一詞:“聰明!”但是他們聰明卻不優秀,甚至很糟糕!他們經常忘帶作業;他們不講衛生;他們對老師和家長的教導置若罔聞;他們懶惰、拖拉、毫無上進心……是什么原因導致一顆優良的種子卻不能開出絢爛的花朵?答案很簡單:習慣不好,讀后感《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正是一些不良習慣,影響并導致了孩子們之間的差異,讓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也因此而埋沒。因此需要老師和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引導孩子養成:誠信、遵守規則、責任、計劃周密、有條理、合作、愛心、追求效率、學用結合、善于思考、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創新、樂觀自信、頑強毅力、追求成功等十四項好習慣。
培養習慣的方法中有提到這樣的一條: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反復訓練,不斷強化,才是實現轉化的關鍵。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也可以堅持這樣去做:一是訓練必須持之以恒,“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二是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三是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四是訓練必須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想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保障。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為學生健康、快樂的人生奠基,讓我們謹記: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9
暑假讀了林格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我覺得對我們老師來說很有啟發。
書中寫到“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為。良好的習慣能促人進步,誘人發展,然而良好習慣的形成卻要經歷一個相當漫長、艱難地過程。
教育工作與產品制造截然不同,產品壞了可以報廢,而對人的教育和培養如果失敗了,損失的將是一個人的一生。所以,教育無小事。任何一名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把“教書”和“育人”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做精做細,落到實處。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良好的習慣,我認為要尊重學生的權利和參與性,要重視過程的循序漸進性,還要堅持過程的長期性。
從教學方面來看,教師應把教學過程中的小事做細、做全面,真正做到嚴謹細致。在備課中注意細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師生互動時間、問題、板書設計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個環節,否則,可能導致一堂課的失敗。上課過程要注意細節,學生的一舉一動、課堂反饋都要仔細觀察,適時調整課堂過程,以取得最好的課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業要注意細節,不能一味地貪多。要精批細改,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精講多練。作業反映出的學生學習情況,要引起足夠重視,并制定對策,及時解決。
從育人方面來看,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學生展現自己高尚優雅的風度和修養,對學生施以正面影響。我們常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言傳不如身教”。央視曾播出這樣一則公益廣告,相信大家都看過:小男孩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媽媽還給姥姥打洗腳水,自己也搖搖晃晃地給媽媽打來洗腳水。許多問題不用說教。老師在學生面前言行不注意,隨意亂扔垃圾等,都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教師如果“不拘小節”,不能成為學生的行為楷模,那么,他的形象就難以在同學心目中立起來,學生帶著諸多的心里困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則不易養成。在注重言傳身教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心理狀態的細節。學生的一言一行,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動作和眼神,都是復雜內可能及時制止一場糾紛,會避免一次可能的傷害事故,會阻止一次因年幼無知而誤入歧途的人生悲劇。習慣是在不斷重復和練習中逐步形成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例:剛入學時就要求學生書寫認真,讓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書寫的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升級與年齡的增長,要求學生做作業認真仔細,形成做事嚴謹的良好習慣。要看到學生身上一天一天的進步。進行鼓勵。不要稍有不慎,先劈頭蓋臉一頓批評。逐漸又培養學生的良好思考習慣。不要一遇難題就溜之大吉。這些良好的習慣都是在循序漸進中形成的。當然,學生良好的習慣,不僅僅是包括學習習慣,還包括很多著名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而習慣則是日積月累的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而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其他方面的習慣,都是這樣,慢慢培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10
通過讀《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做事的習慣,我覺得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使許多父母頭痛的問題,要矯正此毛病,可從孩子的健康情況、個性及家庭環境入手。 孩子分心的程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兩歲的兒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度為七分鐘;四歲為十二分鐘,五歲為十四分鐘。孩子年齡越大越會逐漸懂得將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漸增加專注的時間。因此,判斷孩子是否專心,應依據其年齡的專心時間長度,而非依據家長的主觀感覺。同時不應該強迫孩子長時間的學習,學習之間要安排適當的休息和調整. 孩子不專心,通常表現為兩種情況:其一是注意力飄浮不定,專注的目標會經常轉移;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夢而忘記眼前的.事情,后者其實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將注意放錯。只要家長用心糾正,使他們將心事轉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會有驚人的表現和成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甚多,在生理方面,孩子若身體不適,警力或知覺發展不良,天生好動,以及神經系統或大腦微功能發生問題時,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些情況都必須由醫生檢查和治療。
此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過分依賴、缺乏耐心或情緒困擾時,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這些情況大多數是教育方式和成長的環境所造成的。 除了解決生理上的問題外,家長應該認識到,專心其實是一種可以訓練、學習和培養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埋怨孩子不專心的同時,亦要反省自己有無不對之處。
例如,孩子玩游戲時全身投入,正是在培養聚精會神的習慣,此時家長切不可任意打擾、干涉和打斷。平時家長可以將游戲時間與日常生活配合恰當,并指定一個固定的玩游戲的角落,將環境安排得有條不紊,以減少孩子分心的外界事物。家長亦切勿要求孩子做不感興趣或超過能力所及的事。以免他們借著不斷變換活動來逃避大人的責備。
對于小學生已經有馬虎習慣的孩子,應該合理安排作業和游戲的時間,盡量給孩子寬松的時間,不要一直處于很忙的狀態中.還有,要學會等待孩子,沒一個習慣的養成和缺點的克服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如果我們付出了努力,等孩子長大了以后,情況一定會好起來的.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11
今年的寒假是我過得最充實的一個寒假,在這個寒假中,我除了輔導兒子功課、干點家務外,我還認認真真地讀了一本書——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這本書是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的系統著作,科學,嚴謹,新穎,實用,并附有養成教育的序列細目表格,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因而也適合我們小學教師作為教學工作參考書來閱讀。整本書是由八個章節組成:
一、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
二、養成教育的內容;
三、養成教育的途徑;
四、養成教育的方法;
五、道德習慣的養成;
六、學習習慣的養成;
七、生活習慣的養成;
八、思維習慣的養成。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頗深,書中不少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致入微的點點滴滴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著實讓人感到身為教師的我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真是任重道遠啊。讓我深深地懂得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的道理。
記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這樣一段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對于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人們有很多真知灼見:積千累萬,不如養成一個好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些都很深刻地揭示了良好習慣對一個人成人、成功的重要性。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對習慣作了極好的比喻,他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至于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我作為重點看了好多遍,我所任教的班上也有學習磨蹭的孩子,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寫作業馬馬虎虎的學生也不少,特別是我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磨蹭的孩子,每天的家庭作業不算多,但總要做了三四個小時,一個作文,至少得寫上兩三個小時,要是沒人守在身邊,整整一天也不算多。而文中介紹了防止和克服磨蹭的壞習慣的方法讓我如獲至寶。
1、幫助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
2、讓磨蹭付出代價;
3、把作業當考試;
4、發揮小鬧鐘的作用;
5、節約時間歸自己;
6、制定嚴格的作息制度,教孩子學會管理時間;
7、家長要起模范作用;
通過讀此書,讓我明白了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它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它一旦形成,當然是好習慣,那會終生受益。通過本書我們知道了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不是自然的。如果養成了不良習慣,要把它轉化成良好的習慣,就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為了不讓孩子經歷這種痛苦的磨練,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因為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銳的,而且孩子往往具有“向師性”,他們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嚴于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如果我們的學生在人生的最重要階段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用研究去觀察,用腦子去思考,用心靈去感受,那么他們一定能夠事半功倍,更快速地走向成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真是一本好書,這本書是關鴻羽教授積20年科研與經驗寫成的,價值甚高,值得稱道,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一品再品!書中提到的種種妙招都使我忍不住有在我的學生身上試試的沖動。是呀,讀書真好,即學即用,如獲至寶。教育的方法種種,在這本書中可謂包羅萬象,如境教法、身教法、訓練法、言教法、時間鍛煉法、指導自我教育法、疏導法等。相信我會將這本書長伴左右,因為書中的理論需要與我的實踐相摩登,因為書中的方法需要借鑒,因為書中的金玉良言還需要細細咀嚼,因為書中的思想還要不斷地吸納??看來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的習慣,真是讓人終身受益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12
首先我明白了什么是習慣!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說,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用心理學的話來說,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聯結。壞習慣是一種藏不住的缺點,別人都看得見,他自己看不見。因為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潛意識表現的行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為。
作為學生,很明顯,習慣對于他們今后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看了《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本書之后,我想,作為孩子,要養成的習慣有很多。總得說來,應該有生活上的和學習上的。這兩點對于孩子來說,要是養成了好的習慣,那么對于今后的成長來說是大大有利的。
首先是生活上的好習慣。生活是一個很廣泛的定義,對于孩子來說,在生活這么大的范圍上培養好習慣,自然是過于抽象了。俗話說,凡事要從小事做起。那么,要在生活上養成好習慣也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說,每天節約一元錢。當然,在人們的概念里,一元錢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如果我們每天節約一元錢,一年就能省下三百六十五元錢。凡是巨大數額的`錢不都是從小數額的錢慢慢地積累起來的嗎?當然,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未必會有這樣的概念,但是,只要孩子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不管是否理會其中的意義,一旦他們長大了,就會明白過來,原來自己養成了這么好的習慣,必定是很歡喜的。就像我們都尊敬的周總理,他的節儉是國人們都知道的,在那樣困難的時期,周總理用自己的節儉來為國家省下各項經費以幫助國家走向預想的方向。所以,節儉不僅僅是讓人歡喜,有的時候,甚至是可以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由此看來,在生活上養成好的習慣,必定是有利的!
作為學生來說,學習是他們的主業,當然,活到老,學到老的訓誡也鞭策著我們要時時刻刻不忘學習。對于學習來說,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讓學習的人事半功倍。比如說,有一個孩子,在學習前,總會先整理自己的桌子。這是個好的習慣!為什么這么做會是個好習慣呢?我們都知道,作為孩子,今后要面對很多的考試,而面對的考試多了,那么心里的壓力就會沉重。壓力大了,有的時候會使得孩子的心理扭曲,產生心理疾病。這樣對孩子的將抗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當孩子在學習前把桌子整理一下的話,難么在這個短暫的時間,使得自己整理好心態,以正確的心理面對學習上的成功和失敗。這樣的孩子勝不驕敗不餒。養成好的習慣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心態,正確的心態可以幫助孩子在學業上得到成功!
《教育就是養成好的習慣》上說,對于一個習慣來說,是要經歷過程的。所以,孩子的習慣不是一下子就出現的,而是在周圍的人的習慣中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對于成年人來說,自己有的習慣自己是不會知道的。這樣的習慣在條件反射下,會在無意中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來。那么孩子就會去模仿。所以,當我們被告知,哪兒做得不好的時候,就要時時刻刻注意了,應該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面對。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都在孩子的眼中。如果我們的不良習慣到了孩子的身上,就是對孩子今后的發展不負責任。
養成好的習慣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都要注意!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13
拜讀了孫蕓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我覺得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本著作為我們任何年紀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食糧,是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閑暇時拜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
書中并不是一味的說教,既有必要的理論,又列舉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讀起來感慨不己。我很贊成孫蕓曉老師給我們的諸多建議,如:“一分鐘贊美法”“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原則”“計劃周密有條理的習慣”,“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尊重的規律”等等這些措施科學合理,又簡單易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習慣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對現在的小學生影響更大。可是我們都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不做作業,隨地吐痰,對人沒禮貌,打架罵人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已經對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為學校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即如書中所說包括做人的習慣,做事的習慣。
當然,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教育的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我們一定要在這關鍵環節不讓孩子掉隊。因此,我們可以好好地學習,孫蕓曉老師提倡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原則與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學會孝敬父母。學會關愛別人,結合學校的感恩教育,愛的教育再根據學科的知識教肓,有機地滲透愛心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愛,感受愛,心中處處充滿愛。不能老抱怨的學生多么不聽話,多讓人傷心。何不用抱怨的時間來思考用什么辦法幫助和引導孩子的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么從書中例舉經驗中可以發現,給孩子贊揚不能說些假、大、空的話,而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優點,每一個進步。更重要的是,必要時還可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錯誤,不要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卻用放大鏡來看待孩子的缺點。
孫老師也曾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我不斷反思”。愿我們將孩子的習慣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確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給孩子一生財富;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14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是一本好書。作者孫云曉教授在本書中闡述了“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習慣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礎”、“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等系列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教育案例,字里行間處處閃爍著一個教育專家獨到的教育智慧。
有這樣一本好書,它會幫助我們走向成功,會激勵我們更加懂得我們教育人生的價值,認真閱讀,一定會使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孫老師的這一名著會激勵我們奮發向上,會在我們學習和工作中發揮巨大的精神力量。
孫云曉老師說“‘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范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系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范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里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向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當然,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教育的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我們一定要在這關鍵環節不讓孩子掉隊。因此,我們可以好好地學習,孫蕓曉老師提倡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原則與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學會孝敬父母。學會關愛別人,結合學校的感恩教育,愛的教育再根據學科的知識教肓,有機地滲透愛心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愛,感受愛,心中處處充滿愛。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生活中最平凡的點點滴滴做起。小到一句話,一個眼神。告訴孩子,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耐心和信心很重要,鼓勵孩子告別不良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習慣。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說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說要培養孩子認真寫字的習慣,每次安排寫字都要檢查孩子寫字的姿勢是否正確,直到養成習慣為止。
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身正為范,學高為師。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課堂上,要求學生坐姿正確,首先老師就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來不得半點馬虎。因為家長和老師的品格對學生構成一種巨大的影響力。這力量絕非教科書、格言和道德說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貼在墻上的豪言壯語,也不是寫在紙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掛在嘴上的信條,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對學生的教育。教育無小節。在學生活動的世界里,教師應約束自己,不要以為是細枝末節就可以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細枝末節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話更具吸引力的。每個教師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為去影響學生,去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不同的教育出不同的孩子,跟染絲的結果是一樣的。所以說,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世界,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而讀孫云曉老師的著作可以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快,把從中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那才是教師最有價值的人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15
通過喆媽公益閱讀我很有幸試讀了著名教育專家林格著作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書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細致入微的點點滴滴教育經驗和養成教育的妙招,著實讓我感到身為人母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真是任重而道遠啊。
本書被列為全國養成教育實驗學校(幼兒園)的通用教程。讀完這本書感到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每個老師、家長、孩子去讀的書,更讓我深深地感到習慣的養成必須要從小培養,并且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確實,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認為,兒童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就像書的封皮上所寫: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習慣支配人生,成也習慣,敗也習慣。
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21天是個平均數,所以培養習慣重在一個月,關鍵在頭三天。
一直以來,最令我頭疼的就是孩子的寫作業馬虎問題,書中指出了應先分析孩子馬虎的原因:
一是態度問題;
二是性格問題;
三是熟練程度問題;
四是習慣問題;
五是考試焦慮問題。
要教導孩子怎樣去糾正:
一是認識馬虎的危害性;
二是學會自檢,用驗算法檢查;
三是整理錯題集,要寫清楚是如何錯了,是概念不清、用錯公式還是抄寫錯了?
四是草稿紙不要太草,按順序標明題序號進行演算,以免檢查時重新動筆演算,提高檢查速度;
五是認真審題,注意埋伏;
六是學會“解剖習題”,找出給出的已知條件,可劃出圖形便于理解。
書中還例舉了一些馬虎的事例來講解馬虎的重要性:
有個孩子從少養成了馬虎的壞習慣,長大了當建筑師,在計算工地用料時,把磚的數量后面多寫了一個“0”,結果工地的磚多運去9倍,蓋完樓還必須用汽車往回運。僅這一項國家財產就損失了上萬元。
書中還詳細介紹了“糾正磨蹭的習慣”、“糾正沒有目標的習慣”、“糾正不專心的習慣”,還詳細介紹了要用自己的風格來學習,十種類型的學習個性,書中詳細透徹的分析,對照問題發生的'很多實例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在第四章,在校學習的三大核心習慣,詳細介紹了怎樣進行課前預習、上課如何去聽講以及需要不需要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很有必要,我的孩子就很喜歡課外閱讀,這一點我很欣慰,有時吃飯、上廁所都要捧著書看,但我擔心的是書讀了不少,但缺乏思考。對照書中的自測對照表格:我家的課外閱讀只能評為及格:知道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常常是抓來就看;泛泛而讀,不太有目標,閱讀時很少注意重點;看看就算了,很少記憶。只有這樣去課外閱讀才能達到優秀:十分清楚閱讀課外讀本與讀活課本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有針對性強,有方向,有重點;將所獲知識與課堂知識融會貫通;有自己的閱讀計劃和安排;自覺記憶,掌握了很好的方法,并將所得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從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終身學習的五大習慣、在校學習的三大核心習慣、克服不良學習習慣、用自己的風格學習6個章節進行詳解。有實例、點撥、建議、自我評估,是一本教育工具書,看后受益匪淺,是一盞引領老師、家長、學生具體怎樣培養好習慣的指明燈。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01-24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07-16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后感(精選11篇)04-02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教育方法08-25
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09-19
培養好習慣的作文01-20
家庭教育文章:怎么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11-24
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09-05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的方法09-05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方法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