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必備】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沒有像其他勵志類故事那樣感動,而是給人更多的深思和對作者塔拉的同情和理解。當時買這個書一是網上的推薦,二是被這個封面所吸引,所以就很想讀讀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讀完之后的第一感受是震撼,沒想到在美國這種發達國家還有像作者父親這樣偏執和奇葩的人,一直深信上學是政府對孩子的洗腦、是引導孩子遠離上帝的陰謀。在書中的前半部分作者一直都在講述她17歲之前的原生態家庭,其中一段描述令人唏噓:“我只有七歲,但我懂的相比其他任何事,最令我們家與眾不同的是這個事實,我們不去上學。爸爸擔心政府會強制我們去上學,但并沒有,因為政府壓根兒不知道我們的存在。我們家有七個孩子,其中四個沒有出生證明,我們沒有醫療記錄,因為我們都是在家里出生的,從未去醫院看過醫生或護士,我們沒有入學記錄,因為我們從未踏進教室一步。”原生態家庭是近幾年社會上流行的一個詞語,對于原生態家庭我們無法選擇,但是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正面積極的教育、理念以及認知,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書的后半段講述了作者在哥哥的鼓勵下自學完成美國會考并進入大學深造的故事。正如書的名字寫的那樣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擺脫原來對父母的言聽計從、百依百順、自我懷疑的自己,逃離大山去往大學這座神圣的'殿堂,去學習、去了解新的事物。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加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教育不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
這本書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閱讀這本書也能深刻的體會到作者顛簸曲折的人生,同時也給我們很多的鼓舞,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的,原生態家庭帶給我們的傷痛是無法剔除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教育就是這改變的最好良藥。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2
漫漫暑假,深讀一本書,與靈魂深處的自己對話。這個暑假,最吸引我的一本書籍是——美國歷史學家、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經典作品《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這是一本讓人讀完熱血沸騰的書,女主人公的青春奮斗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她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教育對于人的發展的深刻影響。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將成傲慢,教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深化和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到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
比爾蓋茨曾評論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這本書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在作品《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她將向我們展示自己是如何運用自學能力,脫離原生困境的。塔拉個人的成長故事,很容易讓人認為這是一本成長的勵志書籍。你會以為這是一本小說,但實際上是作者用非常嚴謹的態度寫的一本自傳。比爾·蓋茨把本書列為他年度薦書的第一名。
塔拉對教育內涵的深刻闡述是:“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
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正是這個85后女孩的回憶錄。有人說這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勵志雞湯:“從垃圾堆里爬出來的無知女孩”一路走進了劍橋和哈佛,那么,贏在了起跑線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成功?有人說這是一個讓人淚流滿面的心酸故事:韋斯特弗30多年經歷的坎坷超過了大多數人的一生,但在她的敘述中,沒有聲嘶力竭的`怒吼,近乎麻木的冷靜與冷漠反倒激起人們對她成長創傷更加深切的同情。
看完塔拉的故事,我認真回顧了我至今為止所走過的人生道路。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過去的自我,一個是未來的自我。
走向未來的自我,必然需要對過去的自我進行否定和批判。這一批判并不僅僅局限于自身,還必然涉及到和你密切相關的人物、環境和信仰,因此從過去蛻變將會變成一場洗心革面的痛苦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塔拉精神是如此痛苦,以至于多少次都差點放棄,甚至得了夜游癥和精神恍惚。與艱苦前行的精神重塑相比,回到原來的渾渾噩噩似乎要更加容易。
這本書讓我覺得,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只鳥,那么一定會有一座適合自己的山。這座山可以是適合自己的職業領域,在適合自己的領域,我們才會把潛藏在身體內的潛力全部挖掘出來,并發揮得淋漓盡致,讓生命這朵花盡情綻放。
這座山也可以是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下,我們才會得以真正放松,才會覺得生活是那么美好,每一天都好像沐浴在最柔和的陽光下。這座山也可以是最適合自己的感情歸宿,是那個可以讓自己停靠的港灣,只有停在這里才會讓自己有溫暖、舒適、安全的感覺。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3
這本書也是這個假期開始的時候,在抖音短視頻上刷到一位博主分享的這一本書,然后就去看了一下,雖然還沒有看完,只看了一小部分,但是就是自己有了一些理解。
本書講述的是塔拉·韋斯特弗來自愛達荷州一個極端的生存主義家庭,從小生活在大山中。父親經營著垃圾廢料場,母親是草藥師兼助產士。他們不給孩子辦出生證明,不讓孩子去學校上學,家人生病、受傷也不去醫院就醫。在父親的偏激、母親的軟弱和哥哥的暴力陰影下,她產生了對受教育的強烈渴望,通過自學,考上楊百翰大學,繼而去哈佛大學訪學,在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教育改變了她,重新定義了她的人生。
塔拉上大學之前的那部分內容,讓人內心翻騰。炙熱的夏天,白雪皚皚的冬季,路上滂沱的大雨,沒過膝蓋的暴雪,油膩的廢料場,陰暗狹窄的屋子,患有躁郁癥的`父親,永遠一身精油味道的母親。受教育的細節,其實作者有說的,藏在她的自我糾結掙扎里,藏在她通宵看書晨起泡館學習里,藏在她剖析自己的論文選題和研究內容里,這些細節看起來很小很隨意,但是沒有真正的經歷和功底,是造假不出來的。
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是如此的變態扭曲,忠誠如細沙,風一吹就四處飄散了,作者一直渴望的其實也是父母的愛,才會在以為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時驕傲自豪的和同學們介紹那座大山,在失去家人時夜夜恍惚在街道尖叫醒來。但是,很多細節里看,父母也是很愛她的。否則,父母為捆綁她,將她囚禁家中,困在廢料廠里也是輕而易舉的。
許多事實和真相或許我們永遠不得而知了,就讓我們蒙著模糊的面紗,觀賞這個震撼有力量的故事吧,至少,我們現在更懂得了應該做些什么。不能想象的是,這七個孩子之前都是在家,由母親教育,從來不去公立學校讀書。導致不同的,就是教育帶來的。
希望我們所有人永遠都能保持一種樂觀、積級向上的生活態度、盡力做好每一天,用這種力量支撐我們不斷扇動前行的翅膀。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4
再次回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的塔拉,驟然的發現眼前的現實與記憶的現實反差太大,現實過于夢幻,以至于她想要更相信過去,回到熟悉的地方。塔拉應對的辦法是繼續偽裝成那個假想的自己。她在課堂上一言不發,她在圖書館埋頭苦讀,她甚至還模仿觀察同學的穿著和舉止,她明白自己并不屬于這里。
真正轉變的契機源自教授對她論文的指點和評價。教授毫不在意她的教育背景和出身,而是意外的對她論文的觀點贊嘆有加。對于侮辱,塔拉有備而來,但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贊美。比起仁慈,她更能忍受任何形式的殘忍,贊美對她來說是一種毒藥,她稱自己會被它噎住窒息而死。
頻繁的交流接觸之后,塔拉從一開始的格格不入,慢慢接受自己已是劍橋大學的一份子。她對自己家庭出身的態度,也從閃爍其詞變成大方承認。只有當她真正離開了那個天生的家庭,才能融入這個選擇的家庭。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外界不過是自我的映射,改變自己才能接受環境的變化。
在大學里塔拉逐漸有了朋友,不知不覺間自己也和他們沒有區別。不論是外在還是思想,她不再是那個旁觀正常社會的外人,而是通過接受教育成了這里的居民。盡管她仍然需要定期回到那個老家,可回去的旅程更像是一次出差,而不是一場休假。家里的人和事還在原來的路線上行進,她卻已經開到了平行線上,能看見彼此卻又夠不到對方。
一段時間以來,塔拉的家人陸續發生些變故,有人再次受傷,有人結婚生子,有人重振生意,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容光煥發,有人越陷越深。可這一切于她而言皆無實感,就像她之前的大學生活一樣。現在她開始旁觀她的過去,開始質疑她以往深信不疑的道理,從家人們的反叛者轉變成觀察者。甚至在她的大嫂向她尋求幫助之時,她依然選擇不干預。當運用她接受的教育文化,來解讀父親兄長可能存在的雙相情感障礙癥時,我們就明白塔拉已經像鳥一樣飛去別的山了。
父親曾教導塔拉,書籍要么被崇拜,要么被摒棄。那些經典的作品不是用來好好研究的,而是用來好好珍惜的,因為它們堪稱完美。圣賢的話要被視為模版,她應該把自己思想的石膏倒進這個模子,按照它們完美無暇的模型輪廓重塑自我。塔拉以往讀這些書是為了學習該思考什么,而不是學會如何自己思考。那些與經典無關的書籍應該被驅逐,它們是一種危險的存在,不可抗拒地強大而狡猾。這是源自父親思想上的控制,以前的塔拉沒有質疑的能力,但現在時機成熟了。
隨著教育和學業的精進,塔拉展現出更多思想的深度和方向的獨特性。她明白個人對過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將永遠局限于別人告訴他們的。她知道誤解被糾正的`感覺,改變重大的誤解便是改變了世界。教育教會她即便是那些偉大的歷史看門人,也會向自己的無知和偏見妥協。
如果塔拉能接受他們所寫的東西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種帶有偏見的話語和修正過程的結果,那么她就可以接受一個事實:大多數人認同的歷史不是我們被教導的歷史。父親可能是錯的,偉大的歷史學家也可能是錯的,但從他們爭論的灰燼中,她可以構建一個自我真實的世界,生活在其中。
當塔拉知道了自己一直看見的地面根本不是地面之后,她發現自己還能夠自如的站在上面。不論是關于女權主義第一次、第二次浪潮代表人物的分析,還是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判斷,抑或城市的文化積淀與工業化科技化進步的關系,塔拉越來越自信的在新的境界里拓展自己的可能性。讀者曾經對她學業上一帆風順的質疑,也漸漸變成了信服感,她確有資格繼續就讀劍橋大學的博士生。
塔拉有著不錯的學習方法(遇到問題主動查閱網絡資訊再翻閱大量書籍)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花大量時間甚至通宵在圖書館看書),以質疑的心態做學術研究,這些地方的優勢是大大超越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學生們的。
我毫不懷疑她會繼續以優異的成績拿到博士文憑,但很好奇她是否能真正接受自己成為外人的事實,是否能跟自己與家人和解,是否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必成為正常教育實施成果的海報人物。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5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一位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的山區女孩,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并獲得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的故事。
如果把她的生平經歷簡述為以上這段話,我認為是不公平的。塔拉·韋斯特弗,出生于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父親經營一座垃圾廢料場,母親是草藥師兼助產士。從小,她便在父母跟前幫忙干活,從來沒有接觸書本的機會。她的童年是充滿汗水與心酸的。在她的家庭,七個兄弟姐妹,全在家里出生,沒有出生證明,誰也記不得自己的生日,到了上學的年紀不去上學,即使生病也不去醫院,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待在這個小山區里,與世隔絕。
在她的人生中,家人們經歷過大大小小的災難。車禍,燒傷,腦震蕩……由于父親的封建,他們不曾向醫院求助,而是借助那一點點微弱的草藥,等傷口自然愈合。他們相信,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無論是災還是福,都只能默默接受,而不能違背。
塔拉慢慢地長大,她的觀念逐漸發生著改變。父親說的話不再鏗鏘有力,她慢慢開始反抗。哥哥泰勒已經通過自學考入大學,從此離開了這個家庭,過上了父親所排斥的,與他們截然不同的生活。這讓她更加好奇,外面的世界是否真的是父親說的那樣不堪?
好奇與向往,開始在她心中蔓延。她意識到,只有通過學習才有可能離開這里,去到更廣闊的天地。教育,喚醒了塔拉。于是,她開始自學。這一切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一個從未上過學的女孩,現在想要通過自學超越同齡人,在旁人看來,簡直是癡人說夢。而且她并不像我們一樣能用盡全力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上,這對她來說太過奢侈。她還要幫助父親干活,所以只能依靠自己那一丁點休息的時間偷偷學習。
她的努力配得上她的成功,終于,在她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收獲了一個奇跡——楊百翰大學的入學通知書。她成功了!
在我看來,她真的很勇敢。她有背叛泥土的勇氣,從不自卑,絕不驕傲,只是不動聲色地改變自己。從那一刻開始,她就注定不再與父母同路,她要去奔赴自己的人生。這正如書名一樣——像鳥飛往你的山。
在這本書中,塔拉極力掩飾自己的成功。她不希望別人看到的只是她光鮮亮麗的.一面。她想告訴大家,她這一路走來有多么的不容易。成功的路上,有太多的荊棘與困境。教育,使她重塑了自己的人生,遇見了另一個自我,可這卻面臨著與家人決斷,她變得孤獨而無助,整夜夢魘尖叫,半夜醒來,竟發現自己孤單一人赤著腳在街上狂奔。這或許就是“背叛”的代價。
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為它有充滿神秘感的書名和耀眼的裝幀設計,而是緣于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山區女孩真實的生活圖景。在塔拉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可以通過教育重塑自我,這讓我深受感觸,我想擁有像塔拉一樣的勇氣,無論在什么環境中,永不放棄,絕不妥協,堅定地做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6
看這本書是因為有主內姐妹推薦,也因為它的書名是《圣經》里的一句經文,以為是一本基督屬靈書籍,看了以后發現不是,里面所寫到的信仰不是基督。
作者的家庭給我的印象是一片混亂,作者就像在一堆廢墟里不斷跌跌撞撞奮力奔跑的女孩子。在這個過程里她不斷地被拉扯,她一邊回頭眷戀家人,一邊脫離她的家庭環境的層層桎梏。當這樣的鴻溝越來越大,她與父母的矛盾不可調和,父母與她的關系決裂,她一度崩潰,因為她深愛家人,而被愛的渴望被斷絕了歸處。她所受的教育,不僅僅是學位的證明,而是在她層層的人生迷霧里那一道光亮,是教育讓她找到了自己,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教育對于她而言意義遠比獲得學位深遠。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與家人之間不僅只是矛盾,還是有愛的。即使是作者的父母,他們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盡力地愛孩子,只是當他們的愛被扭曲的病態的信念擠壓變形,他們帶給了孩子巨大的創傷,他們卻不自知。誰能知道作者的心有多痛苦呢。最不喜歡的.人是肖恩,作為一個哥哥,對妹妹施暴匪夷所思。可作為一個讀者,沒有經歷他的人生,又有什么立場去論斷他的不是呢。如果沒有泰勒這個哥哥在作者被家人棄絕的時候抓住了她,她可能就撐不住了,就不會從那迷霧里走出來,成為現在的她。作者一路走來,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他們就像是暗夜里的路燈,照亮了她腳下的路。是愛的牽絆,讓作者深深受傷,也同樣是愛的陪伴,讓她慢慢治愈。
現在的我會思索什么是教育,我覺得教育不應該只是考高分數,而是應該讓一個人更加完整。我發現在學校里的教育是成績,分數,名次,這些決定了你整個人在別人眼里的樣子,好生或差生可以成為你的標簽,學校教給你的知識是為了將來的工作,也就是生存的技能。在社會里的教育是名聲,地位,金錢,這些可以把你捧得很高,以致你看不清自己的本相,它們也可以把你踩在腳下,覺得自己被低看也是應該的。即使在家庭里的教育,縱使我與父母彼此相愛,可當我發現我不再是個孩子,不再以父母為對錯標準,當我看見他們的軟弱,有些時候我也不再認同。父母,也不再是真正的老師了。一年年的長大,我確實不再是懵懂的我,而我又遠遠地沒有成熟。
那么在我整個的人生,誰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誰能夠告訴我我是誰,誰能夠告訴我我的價值,誰能夠告訴我真相,讓我清楚認識自己的樣子以致自己不能自夸也不會自卑,誰能夠讓我慢慢看清楚這個世界,不再隨波逐流,不再被標簽定義,誰能夠讓我認識愛的真諦,教導我把愛活出來,并成為我愛之泉源的源頭。這樣的教育,對我而言是我在基督里才建立的。我整個的人生,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天父在保守。直到我認識了他,才意識到他是真正的老師,他使用每一件事情陶造我,讓我成為現在的樣子。我不知我的未來,我只知道他的管教會一直到底。而現在的我,對他一切的管教深深感恩。他讓我一路的破碎,在慢慢地恢復完整。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7
塔拉終于在最后掙脫了來自原生家庭的桎梏,想要真正擺脫長達將近二十年的影響,不僅難在在孤獨和無助中去接觸和接納新的思想,更難在承認過去生活的錯誤與荒誕,舍得站在曾經深愛的家人的對立面,其實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軌跡都有相似之處,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厚,思想的變遷,我們一步步摒棄過去的某些觀念,一點點成長為全新的自己,塔拉把成為新的自己的過程稱為教育。
其實每個階段的教育帶給我們的意義都是不同的,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真正感知其中的意義,總有人在模糊教育真正的意義,教育并不能直接帶給我們財富和名利,它真正帶給我們知識之外的收獲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質疑的能力,共情的能力,使我們得以運用我們所積攢的能力去發揮我們所學到的知識,然后我們能夠去創造,進而發揮了價值,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教育的意義得以顯現和立體化。正如塔拉在最開始對歷史的探索充滿怯弱和敬畏,在寫完博士論文時她明白了,歷史的創造者,就是我。
塔拉的父親看似是矛盾的,他既深愛自己的家人又一次次將他們推向深淵,但其實在我看來,我們眼里的深淵在他看來未必是深淵,他將苦難視為上帝的旨意,可能他自己都沒有發覺,他所信仰的教條已經被他扭曲為說服自己和他人的借口,成為了束縛身邊所有人得工具,將身邊所有人都桎梏再自己的'思想之下,一旦有人常識擺脫他的控制就成為了他口中的魔鬼,就該被所有人唾棄和譴責,他最終控制了塔拉的母親、肖恩等等留在家里留在他身邊的人,可他們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承認和接受一旦跳脫屬于他們的那個空間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是多么荒誕可笑,正如塔拉在書中兩次提到的一句話:“如果一次跌倒是上帝的意志,那么第二次又是誰的呢?”
其實他的子女也都嘗試過擺脫他的束縛,最終的結果讓這個家成為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塔拉最后還剩下的一半家庭,他們終于愿意接受過去一切的錯誤,找到自己,獲得新生,實現了擺脫自我內部約束的積極自由。另一半是留下的那一半家庭,無法改變,他們依賴仍存的家庭,他們無法改變和失去,你依賴什么,什么就對你有權利,自然就不得不臣服于父親自己的一套教條之中,在糟糕的環境中腐爛和不斷惡化。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道德準則,沒有人可以更沒有人有資格把自己的一套準則強行嵌套在他人之上,人和人之間相處靠的不是彼此完全吻合的觀念,而且兩套觀念即使都有棱角,但是棱角更多是可以相容的部分,不至于刺傷彼此,所以我們選擇留下,而如果真的有人帶著他的一套想法刺傷了你并且試圖同化、束縛和限制你,那也只能遺憾的道聲再見。
最后引用塔拉的一句話:
“我所有的奮斗,我多年來的學習,一直為了讓自己得到這樣一種特權: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這些真理構建我自己的思想。”
我們每個人都比別人講述的故事中賦予我們的角色更復雜。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8
前幾天隔離修整狀態中,上級發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你當像鳥飛過你的山》,也是2019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作者是86年的美國小姑娘,因為家庭宗教信仰問題,17歲之前沒上過學,在家里需要工作干活,也沒有怎么讀過書。受到雙相情感障礙父親的影響,同時受到兄長的欺凌,內心世界不斷掙扎,通過自學考試進入大學,從一無所知,逐漸成長為劍橋、哈佛博士,成為一名歷史學家和作家的勵志故事。
讀完全書,感受到有兩點,第一,每個人都有細膩的內心世界的掙扎,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尋求幫助,而不是陷于內心世界的掙扎和不斷自我否定。第二,遇到問題的時候,應當積極的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作者將自己勵志成長故事歸結為教育的力量。
多讀書、多學習、多思考、多經歷、多旅行,也就是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本書的書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個是說他家鄉的背后就是一座山,第二個也是說,敢于突破自己內心,不要讓自卑、恐懼等像山一樣阻擋你前進的.腳步。
今天是五一假期,享受假期,陪陪家人,靜靜的讀讀經典或者一本閑書,回歸到安寧的內心,才是最好的休息。話說,從一月份至今,已經4個月了,很多人工作都不忙,那么你讀了哪些書?學習上有哪些進步和心得?歡迎來稿和大家一起分享。至少,我們的訂閱號仍在堅持更新分享。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9
那份難以讓人逃離的對于家人本能的愛!
“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買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讀到這里我突然明白,所謂原生家庭之痛,不僅僅來自塔拉在巴克峰腳下那個近乎瘋狂的家庭和有暴怒癥的偏執狂父親,而且還來自有那份存在于他們之間相互的愛——雖然已經扭曲變形但一直存在著的愛。
父親以為女兒被惡魔附身想用盡全力把她救回“上帝的手里”;塔拉因為對家人的愛,把自己的成長變化誤認為“對巴克峰的背叛”,一遍一遍自我折磨,回到原來的地方渴望去爭取得到根本不可能的'認可支持。
我原以為書的結尾會像一般小說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父親不在執著于他的上帝,會稍作妥協,所有相愛的人會因為愛再次相聚——會有一個即使不完美但至少能畫上句號的結局。
但事實是,這是一本回憶錄。
現實是沒有句號的,時間總是不斷的往前走,只能給某一段時間劃上分界線。
而這個分界線就是:塔拉終于能稍稍從以往不斷的精神折磨中抽出身來,去選擇自己新的家人,去擁抱自己新的“家庭”。相應的,她也不再回到那個她曾經一直想挽留的地方,也不再與想要控制自己的家人相見。
這才是現實,不是故事。
原生家庭問題早已是老生常談,但通過這本書我才看到:
讓原生家庭問題變得如此嚴重可怕的,恰恰就是那難以讓人逃離的,對于家人本能的愛。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0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的名字取的非常漂亮,很有詩意,據說是取自《圣經》里面的一句話。這個名字是意譯,中文版的意譯,不是直譯。直譯的話,這本書的名字大概應該叫《教育回憶錄》,我們必須感謝譯者的創意,中文版的名字,對這本書的暢銷來說,起碼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有點不知所云,它的時間線稍微有那么一點混亂。而且它所描述的是一個普通人不可想象的場景,這一家子人簡直像是與世隔絕,我們完全搞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這樣生活?這里面的人,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都是那么的難以理解。一個堅信世界末日馬上就要到來的父親,一個為了迎接世界末日的到來而天天辛苦囤積各種必需物資的父親,一個堅決不讓孩子們上學的父親,一個到處宣傳醫院和政府是魔鬼的父親,帶領著(必須)堅信父親的母親和孩子們,確定不是在開玩笑嗎?尤其是,這并不是發生在中世紀,它就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這一段時間的美國,這真是叫我們絞盡腦汁也想不通,難道中國人和美國人差別就那么大?
當然我們很快會知道,不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差別那么大,而是這個父親和正常的父親差別很大,他很可能是個精神病人。他也許患有躁郁癥,或者能解釋其偏執狂行為的十幾種精神疾病之一。當然,因為他從來沒有上過醫院,所以不能確診。然而他的行為是讓我們匪夷所思的,但是最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是,他還就這樣過了一輩子,并且,過得似乎還不錯。
作者塔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隨著她的年紀慢慢長大,她變得越來越不能理解父親的所作所為。17歲的時候,她不得不像鳥一樣飛出了父親的山,飛往了她自己的山。后來,她成了哈佛大學的哲學碩士,劍橋大學的歷史博士,而這些對普通人來說非凡的成就,卻是她的父母所不能原諒的罪惡。他們試圖讓塔娜迷途知返,承認自己犯了錯誤,回到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樣,他們就還是一家人。然而塔拉沒有辦法再回去,雖然父母對她來說也是人生中無比重要的部分,但是,她內心深處有一種更本質的東西,在阻止她回去。最終他們因此和她決裂,甚至不再與她見面。
這種決裂對塔拉的影響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如此堅強的她有一陣也患上了抑郁癥。這個家也許不完美,很狹窄,但是它至少是溫暖安全的,就像每個人出生之前待的那個小小的子宮一樣。然而要想獲得新生,就得像足月的胎兒一樣,拼盡全力從那狹窄的通道擠出去。這過程無疑是飽含著痛苦的。
其實忽略掉這本書中的宗教背景,這就是一個關于家庭和教育的故事。一個如何掙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追求自我發展的故事,一個如何從狹隘的小世界走向真實的大世界的故事。從古至今這樣的事情都在發生。小說中的父親看起來不可理喻,但在現實生活中,比這位父親還糟糕的隨處可見。至少塔拉從來不懷疑她的父親愛她。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的作為,確實讓人懷疑他們對孩子到底有幾分愛。
而忽略掉家庭和教育的外套,這其實是一個……關于意識如何相互溝通的故事。
這個月,我一共讀了三本(正經)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薛定諤(就是那個虐貓的薛定諤)的《生命是什么》,還有領導力大師麥克斯威爾的《連接》。
我想任何一個有想法的人,在他人生中的某個閑暇時刻,總是思考過這個問題的,生命是什么?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去探索意識是什么。糟糕的是,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和20xx年前的人類一樣,幾乎一無所知。
我知道我有意識,可是我完全感知不到別人的意識在哪里。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一切,跟別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一切是一樣的嗎?獨斷專行的唯物主義者會說,是的,但是他們并沒有“科學”的證據。像薛定諤這樣的頂尖科學家,也不得不承認,意識也許是一個憑人類自己的能力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就是我所感知到的世界,跟別人所感知到的,是不一樣的。我透過窗戶看到的那棵樹,在別人的眼睛里,也許是完全不同的形狀。就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父親眼中的世界,和女兒眼中的`世界,那真的就是不一樣的。
人們通常不會意識到這一點,這個問題就是人與人溝通的最大障礙。人們通常先天不證自明的覺得,其他人眼里的世界,跟“我”看到的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應該有也只能有一種看法。如果兩種看法不一致,那必定有一種是錯的,有一種是對的。為了撥亂反正,從古至今有多少慘劇因此而生?
如果是陌生人,意見不同大可轉身走開,然而家在給了我們保護的同時,又給了我們限制。我們無法轉身就走。沒有一個人不希望得到家人的愛,也沒有一個人會和家人希望的一模一樣。每個家庭都充斥著愛與沖突。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的集體,父母天然的就是這個小集體的領導人。誰都知道一個糟糕的領導人會對集體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然而誰給父母進行過領導力的培訓呢?到大學里面去看看,有哪門課程叫做領導力培訓?
麥克斯韋爾不是大學里的教授,然而是有名的領導力培訓大師,他到處演講,也寫過挺多書,我建議每個父母都至少找其中一本來讀讀。《連接》算不上特別有名的一本。麥克斯韋爾認為,每個人都在溝通,但很少人在連接。連接是一種能夠產生共識的有效溝通。而要達成連接,核心是要以他人為主。作為領導力大師,他說自己一直致力于研究他人如何思考和感知世界。他列舉了阻礙人們達成共識的四大障礙:主觀臆斷、傲慢、冷漠和控制欲。排第一的就是主觀臆斷,就是總認為他人感知的世界和自己是一樣的。想一想如果別人感知的世界跟我們是一樣的,那我們還何必去尋求共識呢?那我們就應該說的想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才對。
好的書都講著一樣的事情。道理誰都懂,但是沒多少人能做到。就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的父親,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他自己的意識中對世界的看法,看一看別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哪怕他認為的世界末日也就那樣平平安安的過去了。20歲的他和60歲的他對世界的看法沒有任何區別。但是生命不應該是這樣的。薛定諤在《生命是什么》的第二部分“意識與物質”中說,總的來說意識與生物體的學習密切相關,它只對“新”的事物發生反應。所以,像父親那樣的人,已經把生命最大的饋贈,丟到了一邊。
新者,心也。愿我們都做有心人,善用生命的饋贈,在廣闊的世界,自由翱翔。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1
在這廣袤的世界中,有一本書如同一束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我內心深處的角落。《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是一種啟示,一種鼓舞,引領著我進入了一個充滿挑戰與勇氣的世界。
打開這本書的扉頁,仿佛開啟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我仿佛置身于作者塔拉·韋斯特弗的生活之中,與她一同經歷了那些艱辛與困惑,一同追尋著自由與真理。
塔拉的故事,是一個關于突破與成長的傳奇。她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家庭,被極端的宗教觀念和父權統治所束縛。然而,她內心深處的渴望自由的火焰從未熄滅。她就像一只勇敢的鳥,毅然展翅高飛,逃離了那個看似無法逃脫的山。
書中的文字如詩如畫,細膩而深刻地描繪了塔拉的內心世界。她的痛苦、掙扎、迷茫和堅定都在字里行間流淌,讓我感同身受。我為她的遭遇而痛心,也為她的`勇氣和堅持而贊嘆。
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命運并非注定,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塔拉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一點。她在艱難的環境中不斷學習,追求知識,最終實現了自我救贖。
塔拉的故事也讓我反思起自己的生活。我們是否常常被困在自己的舒適區,不敢邁出那一步去追求真正的自己?我們是否因為恐懼和不安而放棄了追逐夢想的機會?
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后,我感到一股強烈的力量在內心涌動。它激勵我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去追尋屬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這本書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它的故事情節,還在于它所傳遞的深刻哲理。它讓我明白,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挑戰極限。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我們常常迷失在紛繁復雜的事務中。但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就像一盞明燈,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它告訴我們,無論前方的路途如何崎嶇,我們都應當像鳥一樣,展翅高飛,向著自由的天空奮力前行。
最后,我想說,這本書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一場心靈的旅程。它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的無限可能,也讓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敢于夢想,敢于挑戰,就一定能夠超越自我,飛向屬于自己的那座山。
愿我們都能像塔拉一樣,勇敢地追尋自由,綻放出生命的光芒。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2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一座大山,生來所在,無法選擇。我們會被告訴“真理”,被選擇未來,被庇護也被桎梏。
就像塔拉的父親,為小時候的塔拉塑造了一個質疑教育,不相信科學,抵制政府的世界。這個世界在我們看來是可笑和不可思議的,但對信奉極端宗教的父親來說,這是不可逾越的信條。父親是塔拉受傷時的庇護,但家庭的影響是塔拉需要一生去擺脫的桎梏,就像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將遠方山海隔絕在層層霧靄之外。隔絕了那個垃圾廢料廠、接生士和手制草藥之外,大不一樣的世界。
“個人對過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將永遠局限于別人所告訴他們的。”我們容易信服,容易妥協,哪怕我們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我”,還是心甘情愿地被塑造。
書里說,“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只有未來才有分量。”每個人都望過遠山,但大部分人也只是望望而已。
遠方的山,是更遠的未來,是需要長嘯而行、振翅而往,真正屬于自己的山。那里棲居著月亮,等一個逐月之人。
像塔拉一樣,離開家庭和父親是一個自我撕裂的過程,不斷重塑自己的思維,打破自己的思想認知,反復塑造自己的.行為,形成習慣去換得一個全新的自己。但生命的裂縫是光照亮的地方,也是愈合重生的地方。
塔拉會向過去的自己告別,“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無所謂別人口中的自己應當是什么樣子,相信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3
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書中的女主人公,其實就是作者自己,女主人公塔拉,從小生活在一個愛意與惡意并存的家庭,沒看過病,沒上過學,哥哥打她,父權至上,可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山女孩,考進了劍橋大學。塔拉,這個從“垃圾堆”里面爬出來的女孩,沒有家庭決定歸屬,而是飛往了屬于自己的山。過去真的不重要,只要你有飛翔的能力,就沒人可以阻止你飛往屬于你自己的山,你可以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去任何一座哪怕遙不可及的山。
相比塔拉,我的原生家庭可謂是幸福美滿多了,我有著理解我的爸爸媽媽,有著關愛我的.哥哥姐姐,有著讀書的機會,母親經常跟我說:“讀書雖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讀書的意義在于你今后遇到喜歡的工作時,不需要為沒過學歷的門檻而擔憂。”在我現在看來,讀書是很辛苦,但讀書能讓你的內心變強大,強大到你可以用你深厚的文化底蘊,去面對未來生活的一切困難。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對塔拉的悲慘遭遇感到惋惜,悲憤,也被她身上的那股勁給打動——永遠不放棄的,堅韌的心。
人的成長很漫長,也很簡短,也許在某一刻,你會突然明白些什么,這就是成長。成長的道路回不了頭,就像《千與千尋》中說的“一條路回不了頭,就是一生要走許多路,有成長之路。很多事情不能自己掌控,即使再孤單再寂寞,也要繼續走下去,不許停也不能回頭”。塔拉的童年生活就像被困在鳥籠里一樣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她依然在堅定不移地成長,若你是一只鳥,你當飛往你的山。
人可以弱小,這也是一種強大。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弱小,但深刻理解自己并用于承認自己,這也是一種強大,這也是我們在成長道路上必須學會的。星星可以微不足道,可以微弱,但必須有光,要有自己未來的目標,有著自己的希望與夢想,像鳥一樣飛往屬于自己的山。
我們的一生應為自己而活,最終都要遠行,告別從前的自己,迎接未來燦爛美好的自己,也是一種成長。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4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有什么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這是我去年很早的時候買的書,沒有看過任何讀者的書評,當時是為了滿減而多加的書籍,買了以后,一直沒看,今年年初才翻看,但是一直看不下去,看了3遍,每次只看到助產士那章節就看不下,都要從頭看,上周才真正看入迷了,一周時間把這書閱讀完了,沒想到這么好看,去網上查看了讀者們的書評,才知道原來它那么多的讀者…
這是一個讓人敬佩的故事,閱讀它時,像是自己也正在經歷作者的故事,卻又沒有作者那般毅力,在閱讀的時候,也有反思自己的生活。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決定你是誰;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決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只有依靠自己勝算才更大;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為我不只是嘗試站在風中,是我堅信,我必可以站穩!
如果沒有好的出生,聰敏的大腦,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要通過什么路徑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作者給出的答案是——教育。
作者是一個17歲之前沒有在學校里讀書上學的大山里的女孩,她卻一步步成為了劍橋大學的博士,用教育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自我救贖,字字句句,鼓舞人心!
作者出生在一個噩夢般的原生家庭,從小她就與垃圾堆里的廢銅爛鐵為伴,偏執狂的'父親禁止她上學,施虐狂哥哥經常羞辱她,為了抓住改變的可能,她拼命的自學,閱讀,直到成功擺脫過去。原生家庭真實的影響人的成長,但重塑自我的權利,永遠在你我手中。
作者在書中說“小時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抉擇堅定,等待成為一個成年人的樣子。那個人,或者那個化身,曾經有所歸屬。我屬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思考,我的起點是否就是我的終點,一個人初具的雛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實的樣貌?”
作者一個人在外求學多年,很少很少回家里,她與父親和家人之間的隔閡不僅來自時間和距離,它源自于自我的改變。哥哥從小經常在家里的衛生間暴打作者。每次回家,她無法再穿過鏡子,害怕將16歲以前的自己釋放出來代替現在的自己。“無論我看上去發生了多么大的變化,我的教育如何輝煌,我的外表如何改變,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過是內心分裂的兩個人。她在里面,每當我跨進父親家的門檻,她就出現了。”
“那天晚上我召喚她,她沒有回應。她離我而去,封存在了鏡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出的決定,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的人,一個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選擇。”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里。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么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因此,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秋秋你也要加油,不懷念過去,不畏懼將來,做好你現在該做的事情,活在當下,時間會證明一切,好好生活,好好過有意義的人生,共勉!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5
原生家庭的羈絆到底有多大?以前我總是對自己是留守兒童耿耿于懷,父母從未讓我感覺到關愛,即便是后來同他們在一起,也是被不停的嘲諷,“你真笨,腦子有問題,是個傻子”這是小時候大人們給我貼的標簽,盡管現在我明白自己不是他們說的那樣,但每次與他們對峙時,他們說那只不過是個玩笑,是我自己太認真想得太多,我還是會心灰意冷,難以自制。
我讀了很多有關修復童年創傷的書,從最初將所責任歸咎到他人,到與自己內在小孩對話,告訴他我會給他無條件的愛,我不用再苦苦彌補童年的情感空洞,我將自己從受害者模式中掙脫出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著自己,接納那些讓我心痛的瞬間,我會告訴自己允許痛苦的存在,并帶著痛苦好好地生活,但是還是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刻,這一生我也無法彌補他們給我帶來的傷害,但我可以選擇更加愛自己。
親密關系很好的揭示了缺愛、被否定的童年給我帶來的問題,在感情里我是沒有安全感的人,不管伴侶做得再多,我都懷疑他是否愛我,并且我不相信他會真的愛我,我是一個掌控欲很強的人,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親密關系里我都不停的尋求確定性,試圖讓一切都在自己的計劃之中,當某一天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我簡直無法相信,同時我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我從未以如此平等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周遭的一切都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多么可怕!
《你當像鳥飛向你的山》多么振奮人心有醍醐灌頂的標題,原生家庭對塔拉的羈絆比我們大多數人要大得多,父親的'極端和偏執,哥哥對她的虐待,即使是博覽群書,快要獲得劍橋博士學位的塔拉也無法做到完全釋懷,在父親反對教育,反對政府的一切,生病不準去醫院的環境下,7個孩子中能有3個獲得博士學位,堪稱奇跡。
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并不容易,閱讀還不一半時,已經不下10次想要放棄,這讓我痛苦了整整一個星期,今天終于完成閱讀,說不上高興還是難過。塔拉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我們每個人都可追求自己的人生,換句話講,決定自己未來的不是命運,而是我們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相關文章: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0-25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4-28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5-31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5-19
[熱]《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9-07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精)09-05
【推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1-15
(熱)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6-12
【通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5-23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經典5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