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讀書心得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帝內經》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1
《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的確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
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著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后發覺,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陰陽”那肯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狀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覺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意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在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后我發覺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休戚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意自己心情調整的,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常也沒留意什么,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后,知道春天氣機是生發,條達,安逸的,因此內心也應當是這樣的.。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于世,該書奇妙運用以岐伯和黃帝等人的對話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化淺出,很精當的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一些理念。 《黃帝內經》讀后,我的感受雖然沒有很深,但的確得到一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獲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根據這些感受去生活,雖不能達到上古之人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的。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2
由于文言文知識和醫學知識的匱乏,確實讀不懂《黃帝內經》,但仍然為她而著迷。迷于書中所寫的東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寫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腎脾,以及書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訴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既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的,牛奶為上品,雞鴨魚肉為好東西,同時告訴了我們各種食物都有它的季節,和飲食專家們所提倡的不吃反季節食物有異曲同工之妙。
她告訴我們一年當中我們該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就是說春天我們就應該象植物發芽一樣,讓我們人體的氣機生發出來;夏天,我們所有的陽氣浮于體表,同時將一年中代謝所產生的垃圾通過汗液排泄出體外,所以我們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對弱一些,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為什么容易拉肚子,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鎮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萬物開始收藏了,我們的身體也應該開始收斂了;冬天是閉藏的季節,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動物都冬眠了,水都結冰了,我們也應該象那些動植物一樣避開寒冷的冬天之氣,這也是俗習中提倡冬令進補的原因,這時人體的陽氣全都在體內,吃的東西比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訴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則,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氣,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諧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為書中所寫的一切而癡迷,相信隨著對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會有更深的理解。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3
最近讀了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一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對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在了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籍,它不象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么是壞的生活習性,什么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么不生病,怎么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我深切地感到,《黃帝內經》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筆精神文化遺產,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是一本讓你增長智慧的書,是值得我們認真地反反復復去讀的好書。
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為,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輕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無常,飲食無度,生活沒有規律,暴食暴飲,透支健康,透支快樂,還有人以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錢就有了一切,許多人都為追求這些東西而對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化。 《黃帝內經》對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調節情志有很大的幫助,由于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難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對人對事。《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要“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從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好的工作。
《黃帝內經》要求人們要順應四時休養生息,而不好的生活習慣在我們周圍人的身上隨時能找到。比如,經常熬夜,暴飲暴食。而《黃帝內經》強調:“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它表現在我們每個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只有做到了這些,并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生活習慣,我們才會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長壽,而長壽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樂,才是一個完滿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否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養生,這樣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會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黃帝內經》是我國的國學瑰寶,是我國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巨著、中醫養生學之源。通過這部古老經典的學習,我們能夠洞察生命規律,從根本上把握健康養生之道。《黃帝內經》中有關健康養生的論述比比皆是。
養生之道
其實,養生并不難,養生無處不在,養生存在于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生就是養護我們的生命,保養我們的心靈。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學到一點,就做到一點,長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習慣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傷害的身體能夠慢慢得到修復。只要你認識自己,能夠“恬淡虛無”,學會“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懂得規避虛邪,“不妄作勞”,善待自己,善待心靈,你就會守住自己的精、氣、神,就能遠離疾病,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黃帝內經》,它更像一本養生寶典、一本哲學書,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關注自身,順應自然法則,達到天人合一從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養生哲學書。也使我悟到“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的智慧。《黃帝內經》流傳千百年,是一本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曠世經典,它的醫學價值和哲學價值正在不斷被后人挖掘中,我也從這本書中得到不少的啟發,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給我的生活工作帶來更大的幫助。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我覺得《黃帝內經》可以用三個"第一"給它作一概括。
第一,《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人類出現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于《黃帝內經》 。但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后,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我們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沒有中醫、沒有《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象的。
第二,《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這就是《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就是說上等的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這來得多么徹底!在當今社會,這種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里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我們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最大的國學經典。中國古代有三大以"經"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易經》,第二部是《道德經》,第三部就是《黃帝內經》 。現在,這三部奇書不僅引起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關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關注,因為它的'價值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凸顯出來。
《黃帝內經》還有很多的觀點是非常經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學說、精、氣、神、經脈等等,雖然我的知識水平還沒有到達研究《黃帝內經》的高度,但是我看了這本書之后對我怎樣在生活和工作中調節情志、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有很大幫助。
人體的各機體內部的各臟腑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同時也是人與外在環境的統一。臟腑的各項活動并不是孤立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認識一下:
1.強調人體內部的統一。
2.機體與環境的統一。《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說明人與天地自然的統一性。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古代醫學家總結出內臟生理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變化有關。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素問·生氣通天論》。又如“風傷筋,燥勝風,熱傷氣,寒生熱??”并認為“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這都強調到了整體觀念。這種整體觀念與現代一些醫學的局部觀點截然不同。
看完《黃帝內經》,我對于中國人民千百年來順應四時休養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習慣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說經常熬夜,暴飲暴食,而《黃帝內經》說道:“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者亡。 ”正常情況下,陰陽對立統一運動有度、有序、適時當位,則陰陽和諧,反之則陰陽失調,而人體疾病的本質就是陰陽失調。《黃帝內經》不但在健康上給我們提供了辯證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給了我們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現實社會中,工作壓力大,社會關系復雜,都會給我們的情緒帶來影響,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喜怒悲憂恐等精神情志活動,也是五臟功能的表現,也就是說,五臟出現疾病同樣會給人帶來情緒上的疾病,反之,情緒的失常也會影響五臟的健康。大喜傷心,大悲傷肺,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憂思傷脾。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諧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處。
雖說我對此書只是讀的這么淺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內涵不僅僅而次,所以我以后還會慢慢品味。不過讀此書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古文好爛,所以此書還能鍛煉我的閱讀水平。飲食、起居、工作和勞動、精神,這四方面是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涉及的。所以養生說到底就是在說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只要這四個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黃帝對話當中所說的這樣,人人都能活過一百歲。所以說活到一百歲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這四個方面貫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做到這四點,不是一天兩天就行了,而是一輩子,每時每刻都這么做,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生活習慣。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4
今日閱讀中醫傳世名著《黃帝內經》,對人之所以生病和短壽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尤其對自己的病損和短壽憂心忡忡:
一、現代人眼界太寬了,見的太多了,這是短壽的原因之一。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但你見識有那么多,因此你的煩心事肯定就多,肯定就會影響你的情志、心態,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你是不是看見啥好吃的就想吃、看見啥好喝的就想喝,看見啥好穿的就想穿,看見啥好玩的就想玩,看見啥掙錢就想掙,看見有啥好事兒就想占一份兒,看見哪美女都想多看一眼,看見誰家孩子考上北大清華都艷羨?自己的信仰自己懷疑了,自己的風俗習慣自己推倒了,自己的德行修養自己丟棄了,自己的守持自己放松了……
二、現代人的腿太長了,社會關系太復雜了,這是短壽的原因之二。俗話說,常過河必有一濕腳,但你天天東西南北到處竄,你經受的自然考驗和你遭遇傷害的幾率會少下來嗎?關鍵是,你的腿有多長,你的社會關系就會多復雜。社會關系復雜了,你的瑣瑣碎碎、絲絲嚷嚷、恩恩怨怨、愛恨情仇自然就少不了,少不了的結果,就是你糾結難纏、勞心傷神、生氣上火,最后急急如律令,倉皇把自己送給馬克思。
三、現代人吃的太濫了,五臟六腑負擔太重了,這是短壽的原因之三。俗話說,病從口入。中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但拿一些站的高看的遠的人的話來說,現在還有什么是人不敢吃的?各種各樣的'肉,各種各樣的菜,各種各樣的奶,各種各樣的小吃、零食,還有各種各樣的調味料、添加劑、防腐劑……還有我很無能為力的就是現代人都好吃各種各樣的藥,誰要是不懂幾樣藥,不知道幾個偏方、秘方好像就會被看不起。更嚇人的是,現代社會人人都是醫生,這是很要命的。你現在敢在朋友圈里說你不舒服?嘿,馬上就有好多好多關心你的人給出各種各樣的方子。
四、現代人住的太好了,高樓大廈不沾地,這是短壽的原因之四。俗話說,人是土造的。我們經常要求別人接地氣,不是叫你買一袋面送給群眾,而是叫你到群眾生活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和群眾聊聊土地的那些事兒。拆遷難,群眾刁?不是的,群眾是真不想上樓,群眾是真離不開生他養他的土地,你們真的懂嗎?高樓大廈阻斷了人與大地母親的親密接觸,阻斷了三里五村那份鄰里親情,阻斷了人們與大自然的溝通交流……高樓大廈有什么好?活動少了、見陽光少了、輻射多了、壓抑抑郁多了……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凈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與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閑,少有欲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愿望。人們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麼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大家守持自己的禮節操守,簡單地活著,愉快地生活,隨世俗處事,糊涂地處世,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樸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于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
法天、法地、法自然、法自體,簡單地活著,愉快地生活,隨世俗處事,糊涂地處世,尊重并親近自然,尊重并適應規律,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睜只眼閉只眼,看見美女就當沒看見,你能做到嗎?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5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長期以來,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比較大,我作為其中的一員,感同身受。由于長期的工作壓力,很多老師得了慢性病,比如頸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雖求醫問藥,也只能是緩解了一時的癥狀。平時,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節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關于《皇帝內經》的專題講座,她生動而又形象的講解把我帶領到《黃帝內經》這部奇書中來。以前我就知道有這本書,總以為自己不懂醫,會讀不懂,因此對它不感興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領下,我認真閱讀了這本書,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幾千年以來,它一直是炎黃子孫尋求健康養生祛病的法寶。《黃帝內經》養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淺。
《黃帝內經》基本上是采用對話的形式,記錄皇帝與岐伯等人的.對話,以與岐伯的對話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問,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是一部養生寶典,《皇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亂。就是說上等的中醫不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是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這在當今社會,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下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黃帝內經》對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調節情志也有很大的幫助,由于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難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對人對事。《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要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從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好的工作。
《黃帝內經》要求人們要順應四時休養生息,而不好的生活習慣在我們周圍人的身上隨時能找到。比如,經常熬夜,暴飲暴食。而《黃帝內經》強調: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它表現在我們每個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只有做到了這些,并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生活習慣,我們才會健康長壽。
我從《黃帝內經》中得到不少啟發,也希望它能給我及我周圍的人的生活工作帶來更大的幫助。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6
參加了辛莊師范行益老師的《黃帝內經》實修入門課程,七天的學習生活,開啟了我對生命認知的大門。
從辟谷入手,用七天的時間,在身體上斷掉了習以為常的一日三餐,轉而用站樁、打坐,滿腹經綸讀經、刻石呼吸法等等種種方式,為身體疏通和補氣。腹腔清理,凈化全身,啟動了原來對它一無所知的生命的另一套系統,改變了我原以為的辟谷是通過餓肚子來挑戰人體生理極限和提升意志力的一系列想法。全程辟谷下來,身體清凈,頭腦也變得清明。
在心理上,辟谷打破了對斷食的恐懼和對食物的依賴,原來生命還可以有如此多樣如此廣闊的可能性,對自己從前的認知感到十分淺薄和幼稚!從"我當然知道"、到"我可能不知道、我知道的可能不是真相"再到"我真的不知道",這種廣袤無垠的開闊性,只需覺察到一點點,即可幫助我改變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困惑,我執一放,生活和諧,心燈一明,無明即破。
從精神上,辟谷帶領我從更高一層的維度上了知,種種"貪嗔癡",都是因為自己"需要的`不多,而想要的太多",抬頭環顧自己的四周自省,我竟然擁有這么多,我想要的一點點,上天以十倍百倍的回報賜予了我,苦難和幸福,都是生命帶給我的功課和禮物,心中被感恩充滿,喜悅涌動。
真心真誠的面對生命本身,認認真真做人,老老實實生活"!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7
醫這種東西實在不能讓現在的年輕人感冒,但那是因為沒有靜下心來真正讀過——而沒有讀過這本書,真的是白白浪費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了!中國人和西方人比能勝在哪里呢?經濟,政治,法律都不行,就連體質都比人差一大截;能勝過的就是前年集結的智慧而已!
關于陰陽節氣,向內觀止這樣的東西就如作者說的那樣,沒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頭上!因為向內看麻煩,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內看還會苦惱,不如活一日過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內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無法了解世界更不能為王!作者說身體比頭腦聰明,頭腦是有為而治,身體是無為而治,不做什么能辦好事永遠比費很大力氣辦好事聰明!書里甚至說到一些所謂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體問題所致。比如說一個人很懶,能坐著就不站著,總想睡覺,這好像是脾出了問題。一個人沒耐心,做事三分鐘熱血,是因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猶豫不決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現在是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沒有什么大病,只是時不時會頭痛,肩膀痛,喉嚨痛,眼睛痛,行經腹痛等等,家中常備下火藥,消炎藥之類——每月固定開銷有兩項是藥品和護膚品!
看了《黃帝內經》后才知道目赤,咽痛是因為陰虛火旺;肩膀痛,頭痛,行經腹痛是氣血不調;大腿浮腫,脫發是腎功能不太好~氣色發黃,眼睛干澀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說現在小毛病不斷的.原因是心肝腎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還沒到功能損壞的程度,要是有損壞就會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小時候身體很差,經常生病,長期服用藥物,而大多數都是刺激腎臟的~因為生病而胃口很差,嚴重缺乏營養,導致身體虛弱,氣血養的也不足~從出生時就上了很大的火,眼周潰爛,幾次進出急救室,陰虛火旺,肝功能先天就不好~該生發時沒生發起來,該藏時沒藏住什么,反而害了病,身體能調整成現在的樣子也已經不錯了啊~但是如果把亞健康的狀態保持下去,不要說保持青春了(要面貌年輕首先要身體年輕),5年之后身體肯定會有實質性的病變出來!~所以現在就是調養的時候了!先用兩年時間調養肯定能看到成效,再用三年調養就應能調養到健康狀態了,藏住精氣10年都不會生病的~
盡量不要吃西藥,西藥只能維持,價格也不便宜,雖然見效快,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時候就是垃圾,吃進去更是垃圾,花錢找罪受。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一分錢不用花,就能有好身體,貴在堅持。
營養均衡的飲食其實也不需要花多錢,有營養的東西不一定是貴東西,而且主要在于搭配。
鍛煉身體就更需要了,不用花錢,又樂在其中的事啊~
看了《黃帝內經》收獲頗豐嘛,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8
在讀《黃帝內經》這部書時,我們都能清楚的了解到,黃帝是炎帝的第三代祖先,是最早黃帝的后一代。在黃帝時,黃帝曾經生活的年代是夏,夏的時候也是冬天。黃帝出生于春秋時期,是春秋一大帝,黃帝的父親是炎帝的后代。
在夏是,在炎帝的一生中,黃帝的父親是一個很有特長的人,也是炎帝很喜歡的.一個人。因為,炎帝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個夏天,都會在地球上產生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如果沒人去過,也沒有人去過。黃帝很喜歡這種植物和動物,他每次都會給它們澆水。夏天的時候,他的身體就會縮小,他就會把身體縮小的很小很小,這樣就可以吃上很多東西。
夏天,黃帝每個星期都會給自己的身體量一次大小的厚度,所以,黃帝就會讓自己的身體縮小一次。在炎帝的一生中,黃帝還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黃帝,因為炎帝有很大的身體,黃帝很喜歡。
在夏之前,黃帝是很愛吃的,黃帝還會給黃帝打一瓶水,這樣黃帝就可以養活自己。冬天的時候,他的身體就縮小了一次,這樣炎帝就可以把身體縮小了。
讀了這本書后,我們都能了解到,黃帝很喜歡吃的,黃帝還會給自己取一個名字,叫黃帝。黃帝很喜歡吃東西,而且黃帝還會打自己的父親,這是一種什么原因呀?是什么原因呀?是什么原因呀?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9
內經是我國古代最早保存下來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是祖國文化的遺產珍貴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們對于自然災害與疾病作斗爭的記實,同時也說明人民在實踐中逐漸掌握自然界的規律,認識疾病并逐出提高總結成功經驗,進而能更好地掌握人體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與疾病作斗爭的能力。
內經全面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不但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中醫學在理論體系與實踐方面繼續發展的基石。被后世尊為“醫學之宗”的《黃帝內經》吸引初出入中醫殿堂的我。
內經中有關人體內臟形態功能的記載很豐富,這都是經過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總結得出來的。早在先秦西漢時期就有了如此詳細的解剖知識,從此可知我國古代文化的高明與悠久的歷史淵源。在內經中就有“剖而視之”的說法,說明我國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體解剖。內經也提出了關于血脈循環的概況,這比西歐古羅馬名醫蓋倫提出“血液循環的中心是肝臟”的學說要正確,而且也要早得多。與十七世紀英國醫生哈威用科學方法證實血液循環原理早一千幾百年。這為我國在世界醫學領域畫上了璀璨的一頁,是我們的驕傲。
古人對臟腑功能的認識是建立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運用唯物主義哲學來概括、解析和提高,臟腑學說更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精氣學說等理論基礎上。
人體的各機體內部的各臟腑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同時也是人與外在環境的統一。臟腑的各項活動并不是孤立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認識一下。
1)強調人體內部的統一。《內經》在強調整體觀念時,其特點是不重視人體的內在結構性,而強調功能的聯系性。《內經》按照各臟腑的作用性能而分歸為五臟六腑,并運用陰陽統一法則來解釋臟腑之間的關系。這關系是功能的主臟氣,藏而不瀉屬陰,六腑功能主傳化物,瀉而不藏,屬陽。根據陰陽學說的概念,陽主表,陰主里。這就是臟腑的表里關系。《靈樞》本神篇“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這種臟腑相結合是根據經絡學說的循環路線,每一經都屬一臟或腑。如“手太陰肺之脈,下絡之腸上膈屬肺。”在生理病理上這種相合也是有事實可見的,脾和胃就是經常相互影響而致病。又如小腸有火,口舌生瘡,舌為心之苗,這我們都可以在生活實踐觀察和體驗得到的。此外,內經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論來闡述和概括脈腑目的關系。
內經認為“五藏上通七竅外合皮毛血脈肌肉,外通四肢百骸”。這說明內臟與全身各組織也是相關的。
機體內部五臟六腑的功能相互關聯但又各司所職。但都是在心主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各骯臟組織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協調。“主明則下安就是的印證。”
2)機體與環境的統一。《內經》明確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說明人與天地自然的統一性。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古代醫學家總結出內臟生理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變化有關。“四時之氣,更傷五臟”《素問·生氣通天論》。又如“風傷筋,燥勝風,熱傷氣,寒生熱……”并認為“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這都強調到了整體觀念。這種整體觀念與現代一些醫學的局部觀點截然不同。
內經還指出了七情所生與臟腑有關聯。這說明內經在精神活動方面的`內容有較豐富的記載。“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愛,腎在志為恐”。這說明古代醫家早已觀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動與臟腑有關。
“怒傷肝,喜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愛傷肺,喜勝愛;恐傷腎,思勝怒。”這說明情志話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問題,這更能說明七情不協調對機體有重要的影響。
內經的五臟六腑功能與現代醫學體系是不相同的,我認為最明顯的是,心心除了主血脈,是血液運行的動力外,還是君主呢。心還主神明呢,統領其他臟腑功能。同樣,肺除了司呼吸外還主一身之氣,與全身水谷代謝有關,肺還主治節,與皮毛、鼻竅聲音有關。腎臟為五臟六腑之精氣及生殖之精,腎還主骨,生髓通于腦等等,五臟六腑相互關聯顯而易見吧。
內經五臟六腑功能與現代醫學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認為主要還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結果。古代醫學以生產實踐經驗總結為基礎,而現代醫學以解剖學組織學為基礎,再利用科學儀器作試驗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為一名初學者讀了《黃帝內經》的內臟學說的幾點體會。當然,初出茅廬肯定有許多的不足,不過,讓我們共同努力,從理論到實踐,全面開展祖國醫學的學習,讓祖國醫學繼承發揚光大,讓中醫的明天更加輝煌!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10
《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以“經”命名的三大奇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之一。這三部奇書不僅代表著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代表著古人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與此同時,《黃帝內經》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神農本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較早的醫學典籍。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不僅應該密切關注這些古書中千古流芳的內容,更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斷去繼承古人的優點、彌補他們在社會發展中的不足、賦予他們嶄新的生命力,使得他們不斷跟上人類社會科學發展的腳步,繼續讓他們為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不斷發揮出應有的源頭作用。
有道是:百善孝為先。
古人云:“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猶為不孝也”。
因此,身為一名有知識、有修養的現代人,無論是為了我們父母的身體健康還是為了自己乃至子孫后代,人人都有必要重新去學習并領悟人類先祖著醫書的宗旨,正確看待他們學醫、重孝之目的,全面了解《黃帝內經》能給世人帶來的人生啟示。
據網上相關資料介紹:
第一、從《黃帝內經》“現有的”內容看,《黃帝內經》是托名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黃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區、伯高等人的“論醫”之書,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萬字。
1、《靈樞》,亦稱《九卷》、《針經》、《九靈》、《九墟》等。漢魏以后,由于長期抄傳出現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針經》傳本佚文與古本《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為一共同的祖本,但與南宋史崧發現的《靈樞》傳本(即現存《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史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鏤版刊行,今無書可證。至南宋初期,《靈樞》和《針經》各種傳本均失傳。紹興二十五年(1155),史崧將其家藏《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附加音釋,鏤版刊行。至此,《靈樞》傳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種傳本,而一再印行,流傳至今。
2、《素問》,在漢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傳本。為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王燾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齊梁間(公元6世紀)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當時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實際只有八卷。這個傳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億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傳。(2)唐、王冰注本,唐·寶應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為底本注《素問》,將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論”補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間,設校正醫書局,林億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礎上進行校勘,定名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雕版刊行,而定型。
第二、從《黃帝內經》“原始的”內容看,《黃帝內經》又名《內經》,其中所引述的古代醫籍多達五十多種。主要有《禁服》、《脈度》、《本藏》、《外揣》、《五色》、《熱論》、《診經》、《脈經》、《針經》、《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經脈》等等。這說明在《內經》成書之時,就已經有很多的更為遠古的相關醫書流傳于世,所以,也可以簡單地認為——
《黃帝內經》是對我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邏輯大總結。
第三、從《內經》的“創作年代”看,其基本定稿年代大概不晚于戰國時期。盡管其中有些內容可能出于秦漢及六朝人之手,但是,《內經》得以見諸于世可能在大約20xx年前“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
第四、從《黃帝內經》“涉及的”知識領域看,其博大精深的闡述,不僅僅涉及醫學,還涉及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很多的學科。
第五、從《內經》的“問世”及其“深遠影響”看,中國古代著名的大醫學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正是深受《內經》成書思想的熏陶,經過自己不斷地刻苦研讀,深得其內容精要后再不斷結合自己切身的體會,重新彌補了其中的不足部分,最終才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一代名醫。
第六、從《黃帝內經》的“成書過程”看,《黃帝內經》撰成之初,在戰國時期可能被稱為《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余種單行本。西漢后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最早著錄于劉歆《七略》中,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為《黃帝內經》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地保存,載于《漢書·藝文志》中,仍為十八卷。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魏末晉初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為《素問》、《九卷》或《針經》兩書,而且“亦有所亡失”。《九卷》在唐代時,王冰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崧將其家藏《靈樞經》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附加音釋,鏤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后,《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始成為《黃帝內經》基本固定的兩大組成部分,分別從天人相應、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藏象、病癥、診法、治則、針灸等九大方面,并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始對中醫學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從以上的相關資料中,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的總結:
《黃帝內經》決非一人一時之作。它的著成,不僅標志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還標志著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戰勝疾病方面已經不再迷信“天命論”的封建迷信思想,更標志著優秀的中華兒女所肩負的孝敬父母、造福子孫后代的人生重任!與此同時,《黃帝內經》的問世,不僅為當世的人們在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以及藥物學等醫學研究上奠定了相對科學的、堅實的理論基礎,還對鞏固世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以及如何戰勝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科學引導作用。不僅如此,更為重要的是——
《黃帝內經》匯集了戰國時期前后眾多遠古的醫家乃至道家成功的“治病救人”經驗,為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敲響了“防重于治”的“治世”警鐘!
首先,在醫學理論上,《黃帝內經》不僅從微觀的角度建立了中醫學上雖然比較抽象但卻相當系統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以及“養生學”、“運氣學”等“中醫學基礎理論”,還從宏觀的角度為人們提供了在“治病救人”方面應該從診斷上努力做到“望聞問切”、“綜觀全局”,從治療上應該努力做到“標本兼治”、“內外結合”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指導。直到現在,在人們大力提倡“中外結合”、“科學發展”的“現代化”年代,《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等等“標本兼治”的“中醫學理論”仍然不失為“人類社會”得以實現走向“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內徑”。
其次,在相關理論上,《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很多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基礎之上的。因此,在宏觀上,它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道家樸素唯物主義“天人合一”的思想,還同我國世界聞名的“天才級”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經典“治世理論”有著“驚人的一致”。因此,如果世人能夠站在宏觀思維的角度,從心靈出發,重新去看——
《黃帝內經》自始至終都是一部可以和《老子》“道德經”相媲美的“治世經典”,是作為和諧社會的每一位公民得以實現走向“完善自己”、“戰勝自己”的“外徑”。
總而言之,作為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在影響上首屈一指的人類文明始祖之一“黃帝”,歷代的著作者既然愿以“黃帝”的名字去命名、并不斷為《黃帝內經》補充更新的內容,所以,無論是把它作為指導人類得以健康發展的“外徑”還是“內徑”,我想,其“社會價值”自然是流芳百世,其“社會影響”必然會福滿人間。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11
想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黃帝;想健康長壽,一定要先看看《黃帝內經》。
黃帝誕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華夏文化的初祖。《黃帝內經》記載:“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黃帝一生下來就聰慧靈氣,小時候就善于言談,悟性超強,稍大后就無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來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被后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發明了軒冕,故又稱之為軒轅黃帝。
書歸正傳,《黃帝內經》是我們最早的醫學典籍,可以說是中醫的始祖。至于成書年代,一直很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先秦黃帝所作;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在兩漢時期成書,這些問題先不去討論,咱們還是開始分享末學學習經典的一點心得。
《黃帝內經》采用的一問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黃帝問,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時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創建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被后人尊為中醫始祖。在《黃帝內經》中,被黃帝尊為天師。在《黃帝內經》開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第一段話就是:“(黃帝)乃問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這個是黃帝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為什么上古時代的人都能夠長壽,活到一百多歲,行動還沒有衰老現象,而現在的人,到五六十歲,就已經開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緣可以看看原文,末學在這里只是簡單總結一下岐伯回答的兩個要點:
一,要懂得養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較了解養生的學問,能夠效法陰陽之道,并采用各種養生方法來保養自己的身體,飲食有節,作息有常,懂得順應自然規律去生活,才使身體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傷害,活到人類應有的年齡,一百多歲還行動自如,沒有衰退的跡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而現在的人則不同。貪圖享受,紙醉金迷,耗竭精氣,元氣消散,再加上飲食無度,作息顛倒,工作緊張,壓力巨大,生活全無規律,導致現在人五六十歲就開始衰老,甚至有的人,還活不到五六十歲就猝發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態是關鍵。上古的圣人經常教導百姓:要不貪不求,在思想上安閑清凈,無憂無懼,體內真氣和順,精神內守,又時常教導人們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時候的人,心態平定,人心樸實,雖然參加體力勞動,但不知疲倦,因為心態特別好,吃什么飯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環境下都能夠安然自得,也不會因地位的尊卑而產生嫉妒羨慕心理,更不會因身外之物而干擾內心的清凈,這正符合自然無為的養生之道,所以他們的身心都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才能頤養天年。
再看我們現代的人,正好和養生之道相反,我們每日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著賺錢,吃喝玩樂,喜歡攀比、虛榮,追求名聞利養,追求物質享受,內心很難安定下來,多欲多憂,寢食難安,精神外泄,病邪就會伺機入侵,所以現在的人就很難活到一百歲以上了。
最后總結:真正的養生是養心,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甚至于連“養生”這個概念,都不能執著。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養生非常流行,養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但是過猶不及,有的人越養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為太執著這個身體,把身體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話說“怕什么來什么”,你越是擔心健康出問題,有時候它就越容易出問題。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12
《黃帝內經》這本書一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并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一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系,并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反映其規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嘆。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于理論,而在于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無不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扎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鑒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并不是說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鑒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癥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里,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臟論篇等篇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并經絡,闡述熱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癥,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針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系,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讀此書收益頗豐,待細細咂摸,摸清其中文理。
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癥,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針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系,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讀此書收益頗豐,待細細咂摸,摸清其中文理。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13
《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巨著、中醫養生學之源的國學瑰寶,自古至今,引起了無數人對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內經》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讀,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過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對于其養生思想頗有一些體會。
現在,人們生活空氣污染、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里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多人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進而引發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現代疾病”,而且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養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何為養生,就是以自我調攝為主要手段,以推遲衰老、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多種保健方法的綜合。 《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養生學之源,可見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就是說上等的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對于未病先防,《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也就是說對外要適應自然環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襲;對內要調養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化,充分的體現了《黃帝內經》 “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兩個基本的觀點,也就是整體觀。
“天人相應”是說人來源于自然,生長于自然,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展,科技是如何的進步,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得要遵
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律。《內經》提出:“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也就是說人體必須“順其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以增進人體的健康。所以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其次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但順應自然規律并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質存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所以人體所需的飲食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正如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適于生活在干燥環境中的人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各個地方特色的飲食。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冬季常吃紅炯羊肉、肥牛火鍋、涮羊肉等,有增強機體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飲用烏梅湯、綠豆湯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生中的體現。
“形神合一”是說人體的'精神活動和身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中醫學認為有形體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
能,形體是本,神是生命活動及功用。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 靈樞·平人絕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 形體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有形才有生命并產生精神活動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養形為養生之首要。生命在于運動,通過運動強其形,可以使人體筋骨強健,氣血經脈通暢,臟腑經氣充實,功能旺盛,氣血調達,通過“外煉筋骨皮”,由外至內,促使體內陰陽平衡,身體盛壯,但養形不能過度,過度了就會積勞成疾。《黃帝內經》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人的精神活動對形體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可見養神同樣重要。《素問·上古天真論》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里說明了“恬淡虛無,清靜無為”的態度對養生的重要性。《黃帝內經》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即不為外物所擾動,保持清心寡欲、恬靜平和的心態來應對生活,正如《內經·痹論》所言:“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形神共養是中醫學推崇的一種最高養生方法。《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故能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無論還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養護我們的身體,保養我們的心靈,都應動則養形,靜則養神,順應自然,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相統一,形與神相統一,這樣才能夠達到養生之目的
——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14
最近讀了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一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對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我在了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籍,它不象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么是壞的生活習性,什么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么不生病,怎么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
我深切地感到,《黃帝內經》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筆精神文化遺產,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是一本讓你增長智慧的書,是值得我們認真地反反復復去讀的好書。
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為,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
很多年輕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無常,飲食無度,生活沒有規律,暴食暴飲,透支健康,透支快樂,還有人以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錢就有了一切,許多人都為追求這些東西而對健康在所不惜。
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化。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長壽,而長壽并不等于健康。
只有健康快樂,才是一個完滿的人生。
你每天的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否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養生,這樣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會生活得有滋有味。
健康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其實,養生并不難,養生無處不在,養生存在于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生就是養護我們的生命,保養我們的心靈。
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學到一點,就做到一點,長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習慣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傷害的身體能夠慢慢得到修復。
只要你認識自己,能夠“恬淡虛無”,學會“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懂得規避虛邪,“不妄作勞”,善待自己,善待心靈,你就會守住自己的精、氣、神,就能遠離疾病,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中醫這種東西實在不能讓現在的年輕人感冒,但那是因為沒有靜下心來真正讀過——而沒有讀過這本書,真的是白白浪費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了!中國人和西方人比能勝在哪里呢?經濟,政治,法律都不行,就連體質都比人差一大截;能勝過的就是前年集結的智慧而已!
關于陰陽節氣,向內觀止這樣的東西就如作者說的那樣,沒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頭上!因為向內看麻煩,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內看還會苦惱,不如活一日過一日快活。
可是人如果不向內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無法了解世界更不能為王!作者說身體比頭腦聰明,頭腦是有為而治,身體是無為而治,不做什么能辦好事永遠比費很大力氣辦好事聰明!書里甚至說到一些所謂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體問題所致。
比如說一個人很懶,能坐著就不站著,總想睡覺,這好像是脾出了問題。
一個人沒耐心,做事三分鐘熱血,是因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猶豫不決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現在是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沒有什么大病,只是時不時會頭痛,肩膀痛,喉嚨痛,眼睛痛,行經腹痛等等,家中常備下火藥,消炎藥之類——每月固定開銷有兩項是藥品和護膚品!
盡量不要吃西藥,西藥只能維持,價格也不便宜,雖然見效快,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時候就是垃圾,吃進去更是垃圾,花錢找罪受。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一分錢不用花,就能有好身體,貴在堅持。
營養均衡的飲食其實也不需要花多錢,有營養的東西不一定是貴東西,而且主要在于搭配。
鍛煉身體就更需要了,不用花錢,又樂在其中的事啊~
人體是一個最無為和最自足的系統,如果我們偏離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
中醫講的養生,就是我們每天要按照人體的本性去做,什么時間做什么時間的事。
“因天之序”,就是說一定要因循生發、生長、收斂、收藏這個順序。
我們人體也是一樣。
人們為什么說某個人貪生怕死就說這個膽小如鼠,很多人會意認為只是個口頭禪而已,其實它是有道理可尋的。
子時—膽經當今,而“子”在生肖中為鼠,這個時辰陽氣特別的小就象老鼠一樣。
故此,“膽小如鼠”這個詞就出現在大家的口中。
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十二時辰的養生法和道由。
《黃帝內經》就是這樣,它把事物全歸為一類是分析,為什么豬想胖那么快呢,那是因為亥時就是三焦當令,從屬相上來講,這一時段的狀態就像是豬,豬怎么跟亥時相關呢?實際上就是豬總是處于那種享受的狀態,就是什么都不管。
吃飽了喝足了就躺那兒哼哼,以次來養自己所以豬就是養胖的。
從取象次類的角度來講,它是歸為一類的。
豬是茅艾郁悶情緒的,豬要郁悶也長不胖了,所以豬的身心處于三焦通泰的狀態,就是一個身體全部通常的象。
人體是一個系統,要因循身體本性的原則。
其實,養生并不難,養生無處不在,養生存在于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生就是養護我們的生命,保養我們的心靈。
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學到一點,就做到一點,長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習慣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傷害的身體能夠慢慢得到修復。
只要你認識自己,能夠“恬淡虛無”,學會“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懂得規避虛邪,“不妄作勞”,善待自己,善待心靈,你就會守住自己的精、氣、神,就能遠離疾病,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15
《黃帝內經》一書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當然其在中醫學領域的經典地位更是家喻戶曉的了。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讀的,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著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后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在讀過《黃帝內經》后,我結合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綜合分析了一下,發現自己沒能做到《黃帝內經》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在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后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緒調節的,當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習慣,現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這些都是背離陰陽之道的,而且平時也不注意情緒和精神的調節,在讀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時才發現對精神的調節以及對情緒的控制對健康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看來這些謹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會出現很嚴重的狀況。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么,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后,知道春天氣機是生發,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些也就提醒我們應該內心恬淡,而且應該到外面出去走走,這才符合養生的大道。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于世,該書巧妙運用以岐伯和黃帝等人的對話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淺出,很精當的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一些理念。《黃帝內經》讀后,我的感受雖然沒有很深,但確實得到一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獲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這些感受去生活,雖不能達到上古之人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的。因為《黃帝內經》篇幅較多也沒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論性較強的也不能讀懂,因此僅有這些膚淺的感想來完成這次作業。今當臨文嗟悼,不知所言。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09-02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5篇12-24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體會范文04-19
黃帝內經經典名句10-25
黃帝內經讀后感04-29
黃帝內經讀后感范文08-16
讀《黃帝內經》有感范文(精選12篇)10-25
讀書的心得11-04
讀書的心得05-15
《憶讀書》讀書心得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