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逍遙游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逍遙游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逍遙游有感1
“前段如煙雨迷離,龍變虎躍。后段如清風月朗,梧竹瀟疏。善讀者要須撥開枝葉,方見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飯也。”
——胡文英
生于戰亂年代,不與名利所羈,逍遙蕩然于天地。
以“鯤”“鵬”“鳩”“朝菌”“蟪蛄”的時空范圍限制描繪出了戰國時期各類人物的心理限制。“天地”之大不在于金錢之多抑或官位之高,而在于人對于外界誘惑的抵御能力之強。開篇以“鯤”“鵬”作喻,氣勢恢宏,“鵬之大”并非是莊子眼見的實景描述,而是莊子對于自我靈魂的向往。而后又寫無論是“芥”或是“杯”,在水面漂浮都有其條件,而“鵬”之所以能“絕云氣,負青天”也需要“風之積”以“負大翼”。后又以人遠行距離作比,行愈遠,則備之多。蜩與學鳩的對話來襯托二蟲的“小知”和鵬的“大知”,“朝菌蟪蛄”的小年與“冥靈大椿”的大年對比,突出了一種差距,這種差距并非是簡單的時間長短差距,而是莊子的.心與現實世界的差距。莊子不理解現實,現實也不理解莊子。在戰亂中,莊子不僅經受著生活之苦,還經受著外界誘惑的心靈之苦。莊子一生所秉持的“清靜無為”看似平淡,但其中對于人心的考驗就如同佛教的苦修一般。自由一詞被莊子描繪的淋漓盡致。看似洞穿榮辱的宋榮子也“尤有未樹也”,看似逍遙可“御風而行”的列子也“有所待者”。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逍
遙自由,莊子給出的解釋是“無己”“無功”“無名”。對于物質世界
中的名利是阻止人們自由的枷鎖。順其自然不強求才是真正的逍遙之“道”。
讀逍遙游有感2
初讀《逍遙游》,我以為只有鯤鵬才配得上是逍遙者,一飛沖天,扶搖而上九萬里;志存高遠,絕云氣、負青天,登高望遠,馳騁于天地之間,豈不逍遙?
再讀《逍遙游》,我又覺得好像蜩與學鳩或者是尺鷃才是逍遙者。雖卑微弱小,搶榆枋而止,甚至時則不至,可又如何?想飛便飛,想停便停。不必等海運,也無須乘厚風,隨意自在,不亦是逍遙?
今日又讀《逍遙游》我恍然覺得之前都錯了,無論鯤鵬還是學鳩之類都可以逍遙呀,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什么處境就調整什么樣的心態不就是逍遙嗎?鯤待海動風起之時便化而為鵬去以六月息者也,可是若風之積也不厚,負大翼也無力之時就踏踏實實沉潛于北冥海底,這是鯤鵬的逍遙。尺鴳雖騰躍而上不過數仞卻無需依仗隨意翱翔于蓬蒿之間,這是尺鴳的.逍遙。如同我們,有三月之糧便適千里之外,去看看遠方的世界;僅三餐只滿便適莽蒼之游,逛逛近郊的桃園,不也很好?可僅能這樣嗎?我又想到《為學》篇中那一窮一富兩個和尚,富者數年來欲買舟南下,猶未能也;貧者卻憑一盆一缽自南海回,因此遠近不是問題、窮富也不是問題,心甘情愿才是逍遙。上古大椿、楚南冥靈雖有大年,立于世間看遍百態卻寂寞不能言。蟪蛄、學鳩雖是小年,卻呱躁喧虺身處紅塵好不熱鬧,大年也好小年也罷不都是只是一輩子?誰也學不成誰的樣子,誰也不必羨慕誰。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便好。而至于一個人本身,少壯有力時可學習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歲積力衰時不妨學習尺鴳,數仞騰躍飛之至便好。昨日有昨日的悲傷,明天有明天的歡喜,有什么呢?什么樣的處境調整什么樣的心情便好。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飲水江河不過滿腹,鷦鷯如此,偃鼠如此,鯤鵬、學鳩、尺鴳、蟪蛄,你我亦是如此,誰能分得清誰更逍遙呢?
這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吧。
讀逍遙游有感3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從個體來說,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說,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說,人們為尋求不斷發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初見“逍遙游”三個字,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于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著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后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并深入學習《逍遙游》一文后,才發現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里百萬里。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復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么觸景生情,要么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游》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于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斗之動力。
“逍遙游”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提煉。《逍遙游》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脫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游》為人們開辟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脫時空的天地。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鉤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讀逍遙游有感4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子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一由 的.難得,
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子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一由 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讀逍遙游有感5
今天,我讀完了《童話莊子.逍遙游》,這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知識的書,我很喜歡。
為什么說有趣呢?因為在書中,作者用“抓蝴蝶”作為線索,讓本書主角施小惠找到了那個莊子的童話世界,這本書也非常奇怪,里面的許多人物,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如,施小惠是惠施,小梁是梁山伯,小祝是祝英臺......
除了這個有趣,還有后面施小惠坐上“箭頭”與小人“阿倍”一起去見黑暗魔王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非常有趣,原本去見那么恐怖的黑暗魔王,施小惠去,卻像去一個童話世界一樣。這個故事也體現了施小惠的勇敢、冷靜的品質。
除此之外我還學到了許多知識,像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周夢蝶等知識,這本書也讓我知道了莊周是一個童話人,從莊周的各各方面來看,他也應該是一個慈祥和藹的老爺爺。
看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勇于創新,要嘗試各種不同的'東西,才能創造自己的幸福時光。
這本書很好看,我要推薦給更多人,讓他們也體會體會這本書為我們帶來的快樂!
讀逍遙游有感6
在莊子的《逍遙游》中,講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堯讓天下,許由不受。
莊子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現在的話說: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于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于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
作為君王的堯,讓天下讓的不能說不夠誠懇,他把許由比作太陽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許由比作天上的及時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勞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讓賢于許由。
堯讓天下讓的誠懇,直接,許由拒絕接管天下拒絕的坦率、干脆!
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從屬于‘實’的附屬物,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啊!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許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況下,擔一個君王的虛名,他寧可象鷦鷯在森林中筑巢,僅僅占用一棵樹枝;象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
許由是莊子心中那種無己、無功、無為,追求逍遙境界的神人,是不肯為身外之事所羈絆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權勢,在許由看來,不過是人生的枷鎖而已。
莊子借連叔的口,講出了許由的心里話:“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用現在的話說:“神人的德行,能包容萬事萬物,使整個世界成為太平境界,他怎肯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這神人,外物沒有什么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的`塵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又怎么會把外物瑣事當一回事呢!”
在塵世中,還有什么職業比君王榮耀?在塵世中,還有什么功名,比君王治理國家的功名更大?塵世中、還有什么樣的地位能夠享受君王一樣的利益?連君王都懶得做的許由一樣的人,還有什么樣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能夠對他的身心有所羈絆呢?
我想:許由、應當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遙的人!
讀逍遙游有感7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我特地從圖書館找來許多相關的著作,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文章一開頭,他就描繪出一幅心靈意象:海中的「鯤」變化為「鵬」,在無邊無際的天空自一由自在的遨游,他這段的用意為何呢?我個人覺得,大魚在水中雖然也可說是無憂無慮、自得其樂;但是水與空氣相比之下,在其中行動時的阻力顯然較大,而「鯤」的龐大身軀在水中自然成為負擔,因此莊子便讓它跳脫水的束縛,改到空氣之中,乃得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顯得更為輕松自在。這種轉換正象徵著我們人生存在社會之中,便有一些外在的約束或是社會大多數人的觀念所形成的壓力,但是有更多的是自己給自己的煩惱,如果能夠把這些都拋下,我們就會像「鯤」甩掉濕一淋一淋的水分,飛騰空中,獲得更大的心靈自一由。這讓我想到:身邊有不少朋友是男一女同志,他們在成長過程之中,同樣遭受到學校、家庭或社會所給予的大大小小的壓力,因此往往都有一個憂郁灰色的青少年,但是上了大學之后,眼界漸寬,拋棄心靈中對自己的壓抑與扭曲,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勇敢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這篇〈逍遙游〉之中,作者也反覆辯證「有用」與「無用」的觀念,惠施所說的大葫蘆看似百無一用:「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但是這正是在固有認知的束縛之下所造成的思考障礙——為什葫蘆只能拿來當水壺或剖半當水瓢?莊子則非常有創意的提出他的看法:「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讓人恍然大悟,惠施當時可能心中一震:「對啊,怎都沒想到可以這樣用呢?」由此可見近年來教育界所強調的「創造性的思考法」的確有其道理,而最近在電視上收視率頗佳的.「生活智慧王」也是如此,在該節目之中,許多隨手可得的廢棄物或者小物品,經過一番巧思運用之后,都具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新用途,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惠施另外還提到有一種樹木:「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他認為這種樹木更是無用;但是莊子也有他獨特的解決方法:「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正如同前文所說的,我們沒有必要將自己的思考局限在社會傳統思考路線之中,樹木并不是只有被砍伐才能有其作用,還可以讓人在其下乘涼呢!其實,以現代環保的眼光來看,森林中的樹木如果能夠安然生長,其產生的作用恐怕比被砍伐還大——可以涵養水源以避免土石流,又可成為觀光資源,讓人們享受森林浴,更可以讓動物們棲息,保護珍貴的物種……等等,由此可知,所謂「有用」與「無用」并非絕對的,就像惠施攻擊莊子的話語是「大而無用」,但是,我們如果將惠施與莊子進行比較:惠施的觀念傾向功利主義,他在歷史記載當中,的確也曾經擔任宰相,權傾一時,但是他死了之后對后世的影響呢?頂多可說他的思想在諸子百家的「名家」之中略有其一席之地,與莊子對后世的影響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啊!莊子的思想更非如其所說的「大而無用」,反而在他死后仍然給后人無限的啟示。
莊子的觀念讓我聯想到我所就讀的舞蹈系以及藝術大學本身,現今社會上仍有不少人會用極度庸俗的心態說:「讀舞蹈以后有什用?可以賺大錢嗎?」、「政府為什要花大錢在舉辦那多文化、藝術活動呢?把這些錢省下來做建設不好嗎?」,這些讓人覺得刺耳的言論正如莊子〈逍遙游〉中的「蜩」與「學鳩」一樣,它們當時也同樣嘲笑大鵬鳥說:「我決起而飛,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同屬目光短淺之輩,不知道人類除了物質層面的滿足之外,尚須致力於精神層面與人文素養的提升,兩方面都能兼顧的國民才能將臺灣推進已開發國家之林。
文末附帶一題,我覺得逍遙游這篇寓言有深刻的寓意以及巧妙靈動的寓言,有心者其實可以將之編為一支舞碼,想必也非常引人入勝。
讀逍遙游有感8
孔子被人們稱為“圣人”,把莊子稱為“神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莊子的《逍遙游》居《莊子》內篇之首,文采絢麗,想象奇詭,構造種種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莊子哲學的基調,也使我輩讀者得以一窺莊子文采的精妙。《逍遙游》成為傳世經典之作,歷千年而不衰,也向我們昭示了莊子哲學的勃勃生機。
《逍遙游》借鯤化為鵬徙南冥的寓言闡明作者蔑視人間一切功名利祿以求不受外無限制的絕對自由觀,是莊子精神的集中體現,也貫穿了整個中國的思想史及文學史。其對當代人的啟示,在于其超脫精神,提升自我的心靈境界。在莊子的時代,如司馬遷《史記》所作浮世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功利的社會營營茍茍,紛擾異常。但在莊子看來,人世間的.一切爭斗,權謀,都不過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則終身受累,不能自拔。
兩千三百年前的莊子時代如是,我們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里去了么,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的今天,很多人價值迷失,心靈恍惚。他們終日忙忙碌碌,鉆營謀取,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天道日淺,人欲日深。人類如何才能跳脫出“野馬塵埃”,如何才能和蜩與學鳩相區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他們需要澄明的智慧,人們對抗物欲橫流的社會可以從兩千多年前的莊子那里得到啟迪社會的進步。
如何才能達到絕對精神自由的“逍遙”之境呢,莊子無疑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無名”、“無功”“無己”。真正的自由,在莊子這里,不是由否定世界而獲得的,而是由主觀上的超越世界達到的,真正的自由者是在精神上得到自我的解脫。
讀逍遙游有感9
小時候背誦《逍遙游》時,體會到的是它的光怪陸離,故事新穎:北冥有魚,名字叫鯤,幾千里的身軀,突然幻化成了神鳥,名字叫鵬,有一天鵬借助大風的力量展翅高飛九萬里,直充云霄,羽翼遮天蔽日,天都變了顏色。蟬與學鳩笑它“我們飛一天,肚子還是飽飽的,它干嘛要去九萬里的地方呢?”
作者從而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理論。
朝菌不知道一天晝夜的交替,蟪蛄不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而有一種靈龜以五百年為一個季節,一種大椿樹以八千年為一個季節,不過百歲的人又怎能和八百歲的彭祖相比?他們的認知相差如此之大,怎能用自己淺淺的.智慧來評論他人的行為呢?
問曰“上下四方有極乎?”
答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古人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做了一些身邊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極度囂張自滿、目中無人,一副高人一等的模樣。殊不知出了自己的小圈子,來到大圈子里,自己也不過是“小知”與“小年”,蟬與學鳩罷了!
同蟬與學鳩比,鯤鵬夠大了吧?但鯤鵬也需要等待時令才能“徙南”,列子的御風飛行,也要借助風這個條件才能騰空,即使自己的德行能勝任“一官”、“一鄉”,甚至是“一國之君”,又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呢?
宋榮子能做到:整個世界都贊美他,他也不會更加勤勉,整個世界都非議他,他也不會沮喪,已經達到“定乎內外”、“寵辱不驚”的境界的他,還有未曾到達的境界呢!我們還有什么值得驕傲自滿的呢?
難怪詩人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謙虛永遠是我們待人接物的最好態度。
莊子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充分詮釋了老子的“無為”、“不爭”、“上德”之境。
讀逍遙游有感10
前幾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書,名叫《童話莊子·逍遙游》的書。這本書很薄。是一篇童話。只有差不多200頁。剛開始覺得很無聊。但一翻開書,就再也停不下來了。里書面不僅有有趣的內容,還有好看的插圖。讓讀者一讀就好像進入了這故事的世界。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主人公施小惠為了抓蝴蝶闖入了一片柵欄,進去之后發現了,在一座石頭上坐著一個白胡子老爺爺,自稱莊周。他把施小惠,誤認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進行了一次對施小惠來說史無前例逍遙游。這本書里面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莊周。因為他個性自由,與我的.個性非常相像。我還覺得,作者把莊子寫的勝似神仙。莊子他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與祝英臺根本不是在一個時代的,而在這本書中,莊子卻認識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一同變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飛翔。此外,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引用了許多《莊子》里面的名言。讓讀者學到了很多莊子對生活方面的認識。不僅如此,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編的古老歷史神話故事。讓讀者讀起來既有新鮮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無窮。
說到《莊子》,我就想到了這句話,“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 我在許多文章中都看到有點評過。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和地把萬物一起生下,萬物與我都是一個本體而沒有區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謙虛。
故事中的逍遙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遙游,還要比故事中光彩許多。而且,它,還在待續著呢……
讀逍遙游有感11
人教版第四冊所訊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說“游”。“游”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游”。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讓心游于“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讀逍遙游有感12
鵬之大
初讀《逍遙游》,感受到鵬的“肆意”——“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磅礴大氣,體積大、目標也遠,翱翔在天空之中。在飛翔的過程中其他鳥兒碰到的困難,像閃電、強風,對它來說不足一提;當它俯視大地時,地面的一切多么渺小,目之所及,或許就是地球另一端的“天池”。每每看到這些文字,我的腦海總想勾勒鵬的畫面,鵬有多大才能“翼若垂天之云”?這樣的龐然大物,它內心所思考的問題肯定和其他動物甚至人類不一樣。
當我有煩惱時,我也想成為鵬,用它的視野去看看這一切,展翅飛翔,能看到許多美麗的大地景象——田野、山脈、海洋……又何必困擾于這些點滴,世界廣大還有許多美好要去追求。莊子穿越千年,借由鯤鵬鋪設了一個宏大的世界圖。圖片
鳩之小
在《逍遙游》中和鵬不同的是蜩與學鳩,“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有了前者鵬的對比,蜩與學鳩顯得渺小、目光短淺。
鵬是龐大的,則鳩是渺小的;鵬是寬廣的,鳩是狹隘的;鵬是遠大的,鳩是短淺的。鳩的視野所及就是“榆枋”,渺小的.它和龐大的鵬所領略的是不一樣的景色,人們說“見多識廣”,鳩所思考的定是和鵬不一樣的事物。大小之辨,一目了然,鵬與鳩讓我聯想到普通民眾和時間長河中的豪杰,豪杰志存高遠,他們眼中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一樣,他們的思維也不同。圖片
鵬與鳩
莊子的文字非常玄幻,每一次讀似乎都有每一次的感受,每一次讀文字都發生著一次變化。他極力描述著鵬的磅礴,又提到鳩的渺小,讓人無比羨慕鵬,但轉眼間提到“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仿佛前者都是虛無。
比較永遠是片面的,用尺子量的是刻度、用量杯量的是容積,用稱重器量的是重量,當我們被莊子的文字拉近大小之間時,無意間進行了比較。故在《莊子的現代解讀》中,提到這一句:“心知執著人物的才性氣性,也執著人間的名利權勢,由是而有大小多少的分別與比較,此成為生命的自困自苦。”比較常常給人們帶來困苦,但其實無需困苦,不用比較。此為“逍”,消解心知的執著與分別。
逍遙
逍遙應該有著更廣闊的空間,在執著和比較之外,那更為廣闊的天地,我認為是人的本心和善意。懷揣著人性中最純真的善意才能像大鵬鳥一樣翱翔在高空之中。
電影《生活多美好》中,男主角每當遇到沖突與困難的時候,他都會選擇成全他人,憑借著自己的善意舍棄另外的東西。最后當他面臨困難時,天使、身邊的朋友都出手相助,他也度過了難關。人性中的善意讓他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每一次的選擇都帶著他走向不一樣的世界。
正是心中的善良正義能讓人生有另外的可能性,那份善意推動著抉擇,推動著周遭的變化,人生也就因此變得廣闊。
讀逍遙游有感13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筆頭來描摹一下這個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筆,浮現眼前的,總是一個至玄至幻的影子。這個影子或隱沒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躚于夢幻,或混跡于鬧市,令我無從下筆,只得興嘆。
大多數人對于莊子,是迷惑不解的。那個烽火狼煙、豪杰并起的時代,賦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輔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懷,而莊子,這個槁項黃須、聰明透頂的人,卻棄自己的滿腔才情不用,或與水田曳尾的神龜游戲,或研究墻角蝸牛觸角上的彈丸小國,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鵬、大鯤,甚至對送到眼前的楚國相位都安然不動……這太出乎人們意料了!
是啊!在那個名士說客圍繞著君王,不厭其煩地宣揚他們那一套“治人”之術的時候,我們的莊子,卻轉過頭來,把自己的內心對準了我們這些最普通的人。他誠懇地告訴我們如何解脫世上的繁役,他堅定地鼓勵我們去尋找自由、堅守內心。當他的老妻死去后,他毫不悲傷,高興得擊鼓,慶賀老妻歸于自然;當同鄉的曹商在鄉里羨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賞賜的車馬時,我們的莊子竟毫不留情地諷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膿瘡……
莊子就是這樣的特立獨行,他的行為在兩千年后的今天看來,依舊那樣的'古怪,他真是那個時代一個出人意料的哲人。然而——當我逐漸觸摸到莊子的內心后,我才漸漸了解,正如清朝進士吳文英所說“莊子眼光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終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樣,莊子因為對世界極度的熱愛,才會對它表現出極度的失望,才會向往自由,讓心擺脫奴役,才會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來抨擊、暗喻當時的社會。話說回來,莊子的蝸角之國,更是對世間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對抗。他的所為,就在于對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為,就在于對世界的深愛,他似乎用他的放蕩不羈來對待世俗的框約,用他的怪誕詼諧來嘲諷世俗的裝模作樣,一本正經。這樣一來,莊子的所作所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內心的準則嗎?
莊子就像一本書,讀前令人疑惑,讀后令人開朗。
我為這位兩千多年前先哲精辟深邃的思想,不得不由衷的贊嘆:化蝶飛身去,九天夢中來,一日游萬仞,縱橫五千年。
遙想春秋時代,只做過幾天漆園小吏的莊周,有時無米下鍋,但是快樂與思想從來沒有停留過。想想當今,物欲情欲橫流,人們被利益,金錢,地位,名譽所困擾,每天都在緊張的重復者昨日的生活。前幾天我看網上做一個調查,說是周末有六成白領選擇在家睡覺,兩三成人在家做家務。物質是越來越豐富了,但是快樂好像離人們越來越遠。在世俗的困頓中,人們失去了最根本的“快樂”。
很多精神病人,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那個世界一定是一個充滿歡樂,沒有哀愁的世界。不知道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非要讓他們離開那個只有幼時童話里才有的世界?
人活在世間,也就是幾十年,最多也就100年,“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仔細想一下:不要說有地球以來,即使說有人類社會以來,據考證也有七八十萬年了,一個個的勇士,一個個的帝王,最后還不是被雨打風吹去?想想自己,不過是草民一個,不會留下什么名聲,更不會留下什么萬世基業。想想已過而立之年的自己,老婆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別的還有什么呢?自己小樓?還是自己微薄的存款?股神巴菲特,蓋茲不是要裸捐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與自然”是老子《道德經》的開篇,“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這是莊子《逍遙游》的開篇,這是多么大的境界?這是有什么樣心胸的人才有的思想?
莊子一篇逍遙游,上天入地,縱橫古今,穿越生死,看透名利,讓今天的我佩服的五體投地。一個游字,把人世的滄桑,世間的真諦說的是那樣干凈明了。每個人在人世間只不過是一個游客,看的淡然一些,會是一片海闊天空。如果再加上逍遙二字,人活在世間就會灑脫不羈,愉悅的面對日出日落。
每個人要遵循大地的法則,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則,上天遵循自然的法則,順其自然才是人生大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渺小,但是自己心胸都可以無限的擴大。所以說我希望:閉上自己的眼睛,宇宙就在自己的胸中!
讀逍遙游有感14
《逍遙游》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逍遙游》的讀后感1
逍遙游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于《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攝作用。而且《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確地理解逍遙游對于把握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我就對于我對于逍遙游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么是逍遙游,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游自得的樣子,游就是運動活動,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里的逍遙游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游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
關于本篇的結構,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圣人無名”已經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之意,而后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的嫌疑。或許這樣的不夠嚴謹的結構,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游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么認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容上看,逍遙游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過寫蜩與學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說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說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說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容都是講有權力的或者將有權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么“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的概念的范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的這個。也就是說,莊子的“無名”類似于“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游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我們再看逍遙游,莊子是要強調弱化自我、無所憑借,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于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要強調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國時代的對于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脫世俗的、從個人出發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逍遙游》的讀后感2
一、“逍遙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其次說“游”。“游”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
《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游”。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讓心游于“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遙”者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這叫“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征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圣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圣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圣人”。《逍遙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
“無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游”。
讀逍遙游有感15
直到人生過了40歲才第一次比較系統把老莊的逍遙游通讀一遍,讀完之后,做個小結。由于知識有限,認識不足,恐貽笑大方,有讀到的網友,還請幫忙批評指正。
莊子以超乎常人認知的大魚大鳥開篇,極力描寫鯤鵬體型之大,并暗示到南冥的路途遙遠;同時點出鯤鵬遷徙南冥的過程雖然非常氣勢磅礴,但是也離不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寬大的海面及強的風勢助力。
接著提出風和水能發揮大的作用也需要有條件,水要足夠深才能撐起大船,風要足夠強才能撐起大鵬的羽翼;而大鵬要飛到遙遠的南冥這種壯舉時小鳥和蟬這種小動物無法理解的行為,因為小實在無法理解大。
為了說明小和大的`區別,莊子用朝菌和蟪蛄為例,說明了物種不同,彼此無法理解對方的世界,比如楚國的神龜壽命非常長,500年對它來說也就是一個春、夏;上古的神木椿樹更是神奇,8000年對它來說也不過一個春、秋。更是拿平常人的壽命和800歲的彭祖相比。得出小的物種有時候是非常難以理解大的物種的,因為格局境界不一樣!
通過鯤鵬和蟬及小鳥、小年大年的強烈對比后,莊子轉而討論人(人才是莊子要說的重點),有三種人:才能能勝任一方的官員,行為合乎一鄉認可的鄉間能人,德行可以取信于一國之君可以治理國家的大臣,這三種人一般都自視甚高!但是這些人就像小沼澤里面的小麻雀一樣罷了,他們離逍遙的距離之遠自不必說!這些人宋榮子就嗤之以鼻,后人以此評價宋榮子:“全世界都贊譽他他也不會更加勤勉,全世界非議他他也不會沮喪”,因為宋榮子他已經做到能清楚認清楚自我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對于光榮和恥辱有自己確定的觀點。宋榮子雖然修為極高,但還是距離逍遙的境界甚遠!
轉而描述了御風而行的列子,雖然他們能做到乘風而行,相對于常人他們來去自如,但是也離不開風這種介質。距離逍遙的境界也還有距離!
所以莊子提出真正的逍遙乃是順應自然,把握六氣的變化,無所待地來回于無窮的領域。莊子于是提出著名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為了進一步闡述逍遙游的思想,莊子描述了堯帝讓位許由的著名故事,堯帝認為“許由立而天下治”,而許由卻以“小鳥筑巢不過需要一根樹枝,鼴鼠到河邊喝水不過飽腹而已”婉拒堯帝的美意,并提出著名的“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的理念!
接著莊子用肩吾與連叔的對話進一步闡述“神人無功”,肩吾其實代表普羅大眾,他們看不透大道,也理解不了大道化身的神人!
最后用莊子和惠子談論的有用和無用,進一步闡述了要拓寬思維,不可局限于一些固定的認知,比如:大的葫蘆不一定內部裝水做容器,也可以外部裝水做舟浮游于江湖;樗不一定用來做家居也可以用來遮陰納涼。
總之逍遙的境界常人非常難以達到,但是常人卻可以從莊子詼諧的故事中獲得心靈的啟迪,就是我們不要局限于固有思維,可以放飛思想,更寬更廣拓展我們的思路,有時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讀逍遙游有感】相關文章:
逍遙游作文06-06
逍遙游作文08-17
逍遙游教學設計11-30
逍遙游課文原文及翻譯03-25
逍遙游課文原文及翻譯07-21
高二語文《逍遙游》教案08-25
逍遙游高中課文原文及翻譯11-11
逍遙游文言文翻譯06-08
[精品]逍遙游高中課文原文及翻譯01-06
逍遙游文言文原文翻譯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