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
寒假里,拜讀《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可以說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雖然都不長,卻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會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才會成為有用之才。作為一個教師,要想教學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學做真人,求真的知識,求真的本領,有真的道德。做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得專,也要學得博。”我們講育人第一,就是要讓學生首先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他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學生學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他認為傳統的傳授方法有問題,要進行改革。他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探究,有學習的主動性,自己去發現問題,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終身性的學習。
在“創造的教育”中,他說:教員們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沒有行動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識,是要從行動中去求來,不行動而求到的知識,是靠不住的。因此,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創造的教育。學生要創造,就要學會在用腦的同時,懂得用手去實驗,到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去尋找知識,手腦并用才能學會創造。教師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手腦并用,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他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會即學校,就像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這種教育的理念是讓學生把學校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社會責任感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接受有計劃的、健康的、勞動的、科學的、藝術的'、改造社會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讓學生走到社區去,參加社區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生活,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幫助過他的每一個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品行教育、愛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升華知識。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熱愛學生、求真務實,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樸實無華,卻處處彰顯著育人的真諦。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2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
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可以說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都能給我帶來很多的啟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責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世界上新知無窮,學生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探索新知的本領,也不能適應未來的生活。教學生學,就是教學生自己會學。換句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創造的教育。學生要創造,就要學會在用腦的同時,懂得用手去實驗,到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去尋找知識,手腦并用才能學會創造。教師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手腦并用,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于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是具有指導意義的!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為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系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來教學,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至于顧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學生的發展。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教得也輕松,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和師生互動的活動,其樂無窮。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3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經也拜讀過。這回,看完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對我這個才從學校畢業,又來到學校的師范生來說,好像又上了一場課。從學校畢業之后,我就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先生”,年輕總是經驗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崗位的這些日子以來,我依然虛心求教于年長者。對于教學生,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行。而楊校長給我們這次機會,學習這些文章,無形中也給了我們鼓勵。我們從書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長的良苦用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但是現在,我主要想對陶行知先生關于“師范生”的一些文章,發表一點自己的想法。
是的,師范學院的學生,就是要學會改變,在學校里面一直學習的,就是怎樣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先生”。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都是教書的方法,都是怎樣教別人學習的方法。但是,作為一個老師來說,我們應該先去研究一些學習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師范生的第一變——變孫悟空》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么是變成孫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它是抱著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之中就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做一個好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師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好學生。楊校長就經常跟我們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要根據他的目的,他的性格,來研究對他應該是采取怎樣的措施。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老師,對于這點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學習,他們對于每一個學生都很細心,去研究他們的思想,不僅做他們的師長,更重要的是去做他們的朋友。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對學生愛護有加,他們的這些精神,值得我這個初生之犢好好學習。
陶行知先生的《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么,知道學生需要什么。就像于順華老師那樣,他所教的班級,三年來,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沒有一個學生離開。這樣的老師,不正是和同學們融入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改卷,正好和于老師一組,他一邊改卷,一邊還在想著該給學生講些什么,還想著學了這么久了,考了這么久了,再給學生們做什么練習,他們只會更累更辛苦。他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這個暑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次思想的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4
在一次學校業務學習會上對"陶行知先生及他的教育思想了解有多少"的問卷調查中,我驚異地發現,雖在師范院校曾聽過老師的講課,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竟然只依稀記得除了他的幾句諸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外,其他就渾然不知了。正如作者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小學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說,更別說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了,繼而有所發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可見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之深遠。
身為教師卻對陶行知知之甚少,懷著愧疚的心情,利用假期我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就如聽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語重心長地娓娓道來。由此當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學做合一"等這些他所創立的獨特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為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學"等教育學說,對于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與"愛"占很大的比重。"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四塊糖果"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傳為佳話,也成為許多教育工作者學習和仿效的范本。在這個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對"打架事件"的處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規教育模式,并沒有采用毫無實際內容的空洞說教,也沒有一味簡單生硬地指責數落,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達到教育轉化學生的`預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稱奇,究其所在,便是一個"愛"字,試想,倘若當時陶先生怒氣沖沖,不分青紅皂白,將這位學生一頓劈頭蓋臉地責罵,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將適得其反。"愛的教育"在這個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像陶先生遇到的類似打架的學生還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始終把"愛的教育"貫穿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記得我班原有一名調皮學生,上課做作業時總以肚子痛要上廁所為借口出去遛一圈,我沒有橫加指責,粗暴對待,相反,卻對他關懷備至,傾注真心,又是端水,又是細心詢問病情和征求是否需要上醫院,學生看到教師為他來回忙碌,幾番下來,心存不安,繼而改之。由此可見,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當你面對那些"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千萬告誡自己:一定要冷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如果我們都能像陶先生那樣,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啟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僅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愛的教育的詮釋。教師這個職業,需要的也就是這種勤勤懇懇,無私奉獻的精神。今天,當我再次捧讀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這位樸實的老人,正緩緩向我走來,他的這句教育名言,時刻鼓舞著我,它催我奮起,激我向上。因為陶行知先生始終是我學習的榜樣。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5
杜威也提出從做中學思想,但他們兩者是有區別的。
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涉及一切活動,它包括使用各種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種有意識的用以獲得結果的各種技巧,他涉及各種工具和材料去進行的表現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藝術活動和手工活動,只要它們包括為了達到目的的有意識的或深思熟慮的努力它們還包括要動手的科學研究,對研究材料的收集、對器具的管理、工作進行中和記錄實驗情況所需的活動程序。
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于書本、只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生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
讀后感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培養手腦并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在開篇就說了一句讓人振奮的話:學陶要把握一個原則,即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這一句話足以指導我們學會如何去領會和實踐陶行知的教育精髓。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陶先生所處的時代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也會有一定的差別。但這并不意味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已經過時,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學習和發揚其精神。這其中不單純的指他的教育精神,還有其高尚的師德。
一個創字,體現了他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精神。我們不應該仿,而應該去創!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6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課余時間,我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匪淺。
“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為基礎。形成了“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的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系,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銳利武器。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教學做合一”從義到特質到具體方法一整套教學理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學做合一”在內的“生活教育”,并使其達到最高水平。
“教學做合一”并不是“從做中學”的翻版,陶行知對杜威的繼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創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實踐出真知。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以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的,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從做中學”雖然強調“做”,但把“做”看作是人們的生物本能活動。杜威指出人有四種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際本能、表現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謂本能,依他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自然會能的一種“人性與行為”。由這四種本能的需要產生了人的.四種興趣,即制作、語言與交際、藝術表現和探究發現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時光分為四期,叫兒童做下面四件事體:就是游戲、說故事、觀察及手工。”他認為這正是兒童的自然本能生長的要素所決定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可見,這里的“做”只是一種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拋開一切社會基礎的“活動。”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這就是說,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員與課本不復成為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淵藪。而教員變成發起人,課本變成試驗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這是一個重大變革。但并未從本質上闡明師生關系,闡明教師該怎么做。“教學做合一”第三大特質是“以教人者教已”,說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學。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這樣表述過這種思想:“‘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教學做合一”的具體方法中,“連環教學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藝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傳遞先生制”之“即知即傳人”,“小先生制”之“運動式地發動小學生來做小先生”等等。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于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的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群眾運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7
近日,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一書,其中陶行知先生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的真諦。作為一名在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那么老師的做人顯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樣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學?在實踐中,我也不斷探索著,嘗試著……通過閱讀陶行知先生的話語,仔細斟酌,我有兩點體會:
一、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
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
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
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該多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節課上,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8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書中許多文章都給了我一些啟示,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教學合一》這一篇。陶行知先生在這篇文章里闡述了: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句話提醒我們應該怎樣來做一個老師。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他說的教學生學的意思就是教師不能在課堂上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而應該是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經驗知識,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這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于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就拿我們體育教師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忠告,我們現在處于一個網絡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許多的知識,作為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9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的教育以書本為中心,這是在批判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產生的。教育以生活為中心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聯系生活實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過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可以避免空洞的說教,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的形象生動,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據生活需要,與生活一致這一思想在當今看來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與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無區別的,忽視了生活與教育的'區別。以及在教學內容的傳授方面,忽視系統知識的傳授是不可取的。而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并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而是應該根據當今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以及學生發展的規律,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予以創新,那才是應該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也貫穿本書的始終。首先,要“在勞力上勞心”,做到“手腦雙揮”。其次,懂得行動是知識的來源。讀后感·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學”和“有學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還要教而學,即知即傳。最后,反對注入式教學。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概括起來就是:
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0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多么匱乏,也為陶行知先生那種堅定的教育信仰、全新的教育理念、執著的教育激情所折服。以前,我只是大致了解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如“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讀了本書,對于陶行知先生說的話,理解就深刻多了。
陶行知先生說:“活的教育,就是要與時俱進。我們講活的教育,就要隨時隨地的拿些活的東西去教那些活的學生,養成活的人才。” 《活的教育》這篇文章,給我印象最為深刻。他將教育分為三部分:一種是死的教育,第二種是不死不活的教育,第三種是活的'教育。他重點講了活的教育。
其中有幾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兒童不但有需要,并且還有能力。他對種種事體的需要有大小,他的能力亦有各種不同;我們教育兒童,就要順導其能力去做去;時勢的變遷,是有進無已的。辦教育的,就要按照時勢而進行,依合著兒童的本能去支配。我覺得,這跟我們現在“雙減”改革的要求很相似,順應兒童發展,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如“培優幫扶”方案,分層次設計作業,按照學生的個性發展順勢教育等。也就是陶行知先生說的:我們要設法去輔助他,按照他能力發展。
這個學期開學不久, “中秋”節就要到了,學校布置班級出黑板報。往常,我布置孩子們回去完成節日畫報,然后請美術老師幫忙畫畫,貼上手操報展示,兩天就出好了。
這天,我布置畫報任務時,小玲似乎有些按奈不住,興奮地問:“老師,明天是不是也要布置班級黑板報呀?”“對呀,你怎么知道?”我好奇她關注這個問題。
“因為我姐姐他們班也要布置,老師請她幫忙負責畫畫。”小玲帶著一絲羨慕。
“老師,我也想再幫班級畫板報。”她在征求我的意見。
“老師,我也想參加!”聽了小玲這么一說,好幾個孩子都紛紛舉手。
要是以往,我肯定會一口否定:“不行。”一年級時讓他們嘗試過的,結果跟我的標準差得太遠了。要知道他們現在也還是剛升上二年級的孩子呢。回想假期讀的教育名著,腦中浮現出陶行知先生說的話:兒童不但有需要,并且還有能力。我何不創造機會讓他們露一手,培養他們的特長呢?看著孩子們期待的目光,最后我決定就讓他們試試。
根據孩子們平時的表現,我選了幾個舉手表示想參與的孩子,并根據他們的特長進行了分工,有的負責收集資料,有的負責畫畫,有負責寫粉筆字。第二天,幾個孩子利用課間、課后的時間在板報前忙得不亦樂乎。偶爾還傳來他們嘰嘰喳喳的討論聲和歡笑聲。我也沒閑著,有空就去看看,指導一下。進度比較慢,我放下急躁的心,慢慢地等待,成果逐漸呈現:第一天,孩子們完成了“中秋節 ”這個大標題及周圍花花草草的布局;第二天完成了幾個大燈籠、裝飾彩帶及一些書寫的方框;第三天寫字好的孩子就開始大顯身手了……
這個節日黑板報足足花了四天時間。我看著孩子們的“杰作”,滿意地笑了。之后,我特地表揚了那幾個負責黑板報的孩子,鼓勵了其他孩子爭取下次機會。孩子們聽后可開心了,個個都是躍躍欲試的樣子。這幾個孩子的臉上早已笑開了花,這是自己的能力呈現,得到肯定后的無限滿足的笑意。
我心里開始反思自己以前保守的想法,相比現在的情況,孩子真是勇于實踐和創新,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也是有能力的!每一位孩子,表現都不一樣的,教育的方法也要隨之改變。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真是博大精深,短短一篇“活的教育”就讓我深受啟發,給孩子們體驗了一次如此精彩的成長歷程。我要繼續學以致用,用愛心陪伴,用活水灌溉,把學生培養成“活”的個體。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1
說實在話,在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前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學研究可以說是不很了解,對陶行知先生本人的故事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認真地讀了這本書以后,其中《生活即教育》對我啟發最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應有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與教育緊緊聯系起來的思想,給了我無限的啟發和思索。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讓他們從生活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中去學習。而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文字、書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來源于生活,由生活產生,文字、書本不能喧賓奪主,作為教育的中心內容。“生活即教育”則主張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而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惟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新課程的本質功能。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2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選》心得體會教師要以實踐來指導教育。通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選》,你會發現,無論是《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試驗鄉村師范學校答客問》,還是《試驗主義與新教育》、《教學做合一》,無不散發著“實踐出真知”的氣息,“實踐”貫穿《陶行知教育名篇選》這本著作。
陶行知先生對“實踐”的認可,更具體直觀的體現在他的名字“行知”上。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寫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就改名陶行知。教育是最來不得半點虛假的事,教師為學生講授一個知識,學生最終是否真正掌握這個知識,是否能靈活運用這個知識,將最直觀的反映在學生日常生活的運用中。
“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實踐出真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以實踐來引導學生的學習,堅持在“做上教,做上學”,“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要以“教”為手段,以“學”為方式,達到學生會“做”這個目的,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
“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3
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因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問題,正是今天我們所倡導的最新的理念。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實現教育民主化,教師必須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書中談到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
(一)虛心;
(二)寬容;
(三)與學生同甘共
(四)跟民眾學習
(五)跟小孩子學習
(六)肅清形式、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
我琢磨了這幾點,按我的理解覺得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內容:
一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這就意味著教師不以“權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與學生共同探討真理、共同進步;這就意味著教師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再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一視同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家庭的文化、經濟、政治等背景以及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營造教育民主的氛圍。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習慣,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蹲下來和學生說話”,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把課堂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得輕松、學得快活、學得主動、學得扎實。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對學生既講民主、又講集中;既嚴格要求,又熱心指導;既尊重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及創新精神,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的標志是尊重。
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有人這樣透視教師的寬容,很值得思考:教師對學生的內心深入的寬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啟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并培養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創造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4
作為教師,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不過卻是第一次拜讀他老人家的文章,領會他的經典教育理論。
細細品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仿佛在聽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語重心長地講述他的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以及他實實在在的教育行為,使我不禁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為上的落后和愚昧無知而汗顏。
因此我由剛開始的好奇應付閱讀,到及時記錄閱讀中引發的真切感想,再到對難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兩遍地反復閱讀。這一切,都讓我感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乏,認識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陶老先生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對教育現象的深刻剖析,對教育理論的透徹研究,對今天的素質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更是為我們樹立起了光輝的榜樣,就如一盞明燈,始終照亮在我們的心田。
下面談一談我對讀書的幾點體會:
一、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論,給了我很大的啟迪。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不正是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嗎。
二、關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這一觀點為我們老師的教學提供了方向。教學并非簡單的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我們仍采用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不是所謂的培養能力了,因此我們要轉變教學方式,由籠養式的”喂養“”喂飽“,變為想盡千方百計的.讓學生主動”覓食“。
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就調動不起來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常說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責任就是要體現出這個”導“ 字來。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應該把解決問題的現成的方法直接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如同教師要給學生一根竹竿,使學生順桿而上自己動腦,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尋找最佳結果。為避免學生盲目性,教師應精心設計好教學流程,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夠觸類旁通。由此達到培養學生的能力的目的,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老師在教會學生不斷學習的同時,要做到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學生 。這也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關于”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的道理。教書如做學問一樣,不進則退!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才會不斷創新。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觀點:”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他們是一個整體的,”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應有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給了我無限的啟發和思索。”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教師自身應該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鉆研符合學生口味的教材內容,創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不斷豐富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并把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完成素質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令人耳目一新,也使我深深的認識到,教師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多學教育理論、業務知識,儲備知識,邊教邊學,多向前輩學習,積累經驗,多和學生相處,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和途徑,真正的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落實到行動中。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5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頗有感觸。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
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
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中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06-06
陶行知教育名言02-16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9-23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6-05
精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08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9-23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10-04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集錦06-05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3-22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