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讀書心得范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于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南渡北歸》讀書心得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渡北歸》讀書心得范文1
《南渡北歸》讓我從另一個視角看歷史。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傅斯年、梅貽琦、陳寅恪等這些人的名字。如果不讀這本書,我不知道在這些人名字的背后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和厚重的歷史。如果不是讀這本書,我會認為用偉大來形容一個人的人格似乎太矯情。但讀了《南渡北歸》這本書,我知道,用偉大形容這一顆顆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珍珠,實在不夠。我甚至為自己以前不清楚這段歷史而深感羞愧!
掩卷長思,感觸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那個年代的留學生,沒有一個人想在國外長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沒有人想做這樣的夢。那時的海歸與幾十年后的新生代“海龜”有較大的不同,在當年海歸的夢想里,有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的心愿,沒有撈個大官或弄個百萬富翁的追求。心中裝滿的是科學救國、振興民族的理想與抱負。在他們回國后選擇職業的時候,也沒有人會考慮到地域、薪資、職稱的問題。那一代留學回國的知識分子身上的高尚品格喚醒了失落的靈魂,這讓我明白了,簡單而執著的人在任何逆境中都有充實的人生,而抵不住誘惑的'心靈,終究沒有依托。
《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中有的部分寫得過分實在,怒氣和怨氣都躍然紙上,有點兒像中國的工筆畫,重彩。相比之下楊絳先生寫的《干校六記》,更像是中國的水墨畫,寫意,叫讀者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去體會平淡中的慘痛。
也許是家庭與年齡的原因,我讀《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更加有感觸,也更想走近那個時代了解那段歷史。
家父郭可信1941年夏考大學時也曾趕上空襲,不過招考的大學和考生都有準備。考試時間過半趕上空襲,試卷有效,否則在警報過后用第二份考題重考,考生也都分配有躲警報的防空洞。家父就是在這隆隆的炸彈聲中考上當時在遵義的浙江大學化工工程。當時的浙大找不到一個地方可以容納一千多名師生,只好在遵義、湄潭和永興場三處。那時遵義都沒有電燈,更別說是湄潭和永興場了。當時一年級的學生上課住宿都在永興場的江西會館及楚館。二年級學生理、農在山清水秀的湄潭,文、工、師范在歷史名城遵義。黔北比較偏僻交通不便,好似遠離戰火的一塊安樂土。加上風景優美,更有名師授業,難怪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來到湄潭后說浙江大學很像劍橋,有一種田園詩般的鄉土生活和寧靜的學術空氣。
家父1946年夏從浙大化工系畢業后考上公費留學,去瑞典學冶金。九年后,學成歸國。
出國前家父在杭州靈隱寺留影
這三個月的時間,與大時代完全交融在一起,忘卻了自己,也忘記了整個世界。所謂安靜,那是真正安靜的三個月,自己仿佛是一粒穿越時空的浮塵,在那戰亂頻發、炮火紛飛的年代,跟著那一個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穿梭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感受著他們的感受,呼吸著他們的呼吸。情慟難抑之處,淚水長流,不能自已。
我通過《南渡北歸》這本書,走近那個年代,走近父親……讀完已兩月有余,靈魂似乎還在那段歷史中徘徊,深感與父親同在,不愿歸來……
《南渡北歸》讀書心得范文2
最近,最終把《南渡北歸》這本書看完了,回想起來,這本書從買來到看完,話費了半年的時間。
個人覺得,看《南渡北歸》需要耐心,因為有幾百萬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夠的理性,因為這本書給你的想象空間是無窮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憤世嫉俗。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寫作風格,就像一根根無形的線牽著我的目光,使我戀戀不舍地跋涉完這段悲喜交加的.“書”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橋段時,難免啞然失笑,笑過之后的余味,卻是深深的悲涼。
《南渡北歸》一本書能讓讀者如此不知不覺中陷入思索之陣,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書中的吉光片羽,則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南渡北歸》這本書是寫現當代漸漸遠逝的大師群體。在那里有光環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隨意地信手拈來,有褒有貶、有莊有諧、有血有淚、有喜有悲,讓讀者在大師們巨大的光環底下,仍能瞥見他們最真實的一面,最溫暖的一面,最可愛的一面。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這幾個字赫然印在封面最顯眼處,貌似絕決的含義透露出特定時代下的萬般無奈與凄涼。那些以往離我們很近的大師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遠去了,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昂的靈魂卻不是時代能夠抹殺的。亂則隱,治則現的大賢處世法則,我想在任何時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經很明顯,大師是有,但他們是否愿意出此刻聚光燈下,就要取決于他們對這個時代的看法了。
我以往看到過有一些活躍在各大媒體上的知名學者,自封大師。那時,我跟絕大多數人一樣,疑惑“大師”這一大多數情景下屬于得道高僧的稱謂,怎樣會用來給學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歸》,我想我對真正的“大師”有了一個具象的認識。他們學高身正,難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師”嗎?和尚修道在寺廟,大師修道在紅塵。他們,其實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當下,有人不乏嘲諷地說,此刻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卻少了,而大師的故事卻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誠地期待:《南渡北歸》不會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師故事的一個變奏,是開啟大師時代的一把小小的鑰匙。
《南渡北歸》讀書心得范文3
通常說起歷史,人們多會想起一些著名的戰役,想到的是戰士們的英勇獻身,可是這部《南渡北歸》卻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讀歷史。大家都明白魯迅棄醫從文,用思想來影響國人,但其實,大師們所做的還遠不止這些。
書中記載了這么一段歷史:1930年9月,梁思永等人到東北進行考古調查,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也才有了兩年后有傅斯年撰寫的《東北史綱》,書中第一條便是近年來考古學者人類學者在中國北部以及東北之努力,已證明史前時代中國北部與中國東北在人種上及文化上是一事。由此事實依據駁斥了日本人滿蒙在歷史上非中國領土的理論,給日本指鹿為馬者當頭一棒,為中國人大出了一口志氣。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初梁啟超堅持鼓勵自我的兒子學習考古,盡力發展國內的考古業的原因了吧。文人們有自我捍衛國家尊嚴的方式,相比上戰場沖鋒陷陣,文人們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事,而這些,又如藺相如和廉頗文武共行般是不可或缺且相輔相承的`。
這本書,帶給我更多感動的則是那一代大師們在戰亂中奮力保護祖國文化,傳承祖國文化的那種堅持,數年顛沛流離,數次哀嘆山河破碎,可也許是時代造英雄,這一代文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中依舊保留了進行學術探究的嚴謹態度,也才有了我們此刻看到的那一本本著作,和那些一點一點被搶救回來的文化。
而對這一歷史溫情感受最深的60后作家岳南也傳承了這種精神,這本《南渡北歸》他寫了八年,數次進行實地考察,就如他在采訪中所說:我看到他們當年用什么鍋,睡的什么床,描述的時候就更加真實。而大家也會發現,書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詳細的解釋并附上了具體的資料來源。
最終說一說這本書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我想這也許是欠妥的,不一樣的時代需要不一樣的人才,此刻也有著很多為發展而努力奮斗,作出大貢獻的青年人。但這句話也應當作為對后世的一個警示,在爭著評教授職稱,為金錢所迷惑雙眼的此刻,更應當有些人能夠一心撲進科學,把全部生命奉獻給自我所從事的學科。
推薦這本書,就如作者岳南所說的這樣,期望你們能在這套書中讀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種,歷經苦難而不悔的那種,生活的勇氣和精神得到張揚的那種歷史溫情。
【《南渡北歸》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南渡北歸--南渡》讀后感02-14
讀《南渡北歸》有感02-20
《南渡北歸》讀后感04-03
南渡北歸讀后感05-22
《南渡北歸》讀后感02-15
《南渡北歸》讀后感7篇05-10
南渡北歸讀后感(通用13篇)04-19
南渡北歸讀后感(通用8篇)07-12
南帝與北丐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