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讀后感匯總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流浪地球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流浪地球讀后感1
理性的說,這是一部很普通的電影。拯救地球和人類的題材被好萊塢不知道用了多少次,親情、愛情、友情,團隊精神、奉獻精神、犧牲精神也不是新鮮話題,災難場面和特技效果向來也不是國產電影的特長。
感性的說,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既有挽救人類于毀滅的恢宏格局,也有父子情深,朋友相惜的感人故事,更有震撼的場景和畫面,足以打動人心,催人淚下。
如果說超高的上座率和節節攀升的票房算是對投資方最好的回報,那么場內不時傳出的抽泣聲和朋友圈持續發酵的口碑應該算是對電影創作團隊最大的肯定吧。
影片的敘事性很好,觀眾代入感強烈,我很喜歡,也很受感動。但是也有些難以名狀的體會:這明明應該是一部很俗套的電影,為何能打動人心甚至令人著迷?我費勁腦汁,或許也只能略解皮毛。
第一,太陽終將毀滅并且地球也將隨之毀滅已經成為一種科學常識,深深的烙印在大部分的心里。因此將之作為科幻故事的源起,毫無違和感;將地球的流浪作為故事梗概,絲毫不會使觀眾產生“這是科幻”的排斥感,甚至會產生一種探尋拯救世界,拯救自身使命“真理”的好奇心和使命感,與敘事訴求同頻共振。
第二,傳統好萊塢科幻災難片,拯救的使命主要由美國的黑人完成,以體現美國的“政治正確”。而本片拯救人類的使命由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擔綱完成,更容易在觀眾中產生情感共鳴和自豪感。災難下的北京和上海顯然比紐約和巴黎更令人揪心。自由女神的倒掉已經太令人乏味,東方明珠塔的冰封反倒給人以新意。國人擔負拯救人類使命的重任,也與當下舉國上下的輿論場十分合拍,既“政治正確”也有輿論共鳴。
第三,故事情感元素的使用十分到位,力道十分精準。如果說拯救地球是本片的骨骼,那么感情元素就是本片的血肉,互為表里,缺一不可。父離子別,親離友散,團隊合作,犧牲奉獻這些元素,緊緊的抓住了觀眾的心。尤其是父子從別離到誤解,從和解到訣別的場景,深深打動了觀眾,場內很多女觀眾都拿出了紙巾,男觀眾很多也摘下眼鏡拭淚。導演用最堅硬的場景,捕獲了觀眾心中最柔軟的一塊。
第四,特技效果可圈可點,達到了科幻災難片應有的效果。特技效果對于科幻災難片就像女人的臉龐,沒有更重要,只有最重要。而這也一直是國產類型片的短板,因此我極少選擇在影院看國產科幻災難片。現在看來這已經是過時的偏見和歧視了。這部電影的特效設計可以說刷新了國產災難片特效的高度。無論是未來科技產品的設計還是災難場景的呈現完全可以用精良,精美和震撼來形容,足以比拼后天,地球末日那樣的'好萊塢經典。
如果這部片子全球發行,不知道是否有不同的剪輯版本,如果在國外發行,當前的版本所體現的普世價值和國際元素還應當加強。
二十年前,中國人拯救地球和人類的命題國產編劇根本就不敢觸碰,因為不僅外國人不信,連中國人自己也不會相信;十年前,國產電影的特效能制作的這么精良有品質還難以想象,因為電影制作成本難以支撐外國的特效團隊,而國內的技術水準又難以滿足觀眾的胃口;現在中國電影做到了與國家和社會的共同進步。
希望在十年后,國產災難片能夠像功夫片那樣風靡世界、能夠像喜劇片那樣成為成熟的分類市場為廣大觀眾所喜歡。希望每一個導演都能用手中的膠片講出好故事,希望每一部電影都能有意義和價值,不辜負藝術的名聲,也不辜負觀眾的兩個小時和幾十塊錢。
流浪地球讀后感2
我睜開眼睛。
窗前的樹梢上傳來鳥兒脆響委婉的啼鳴,風撩起紗窗,微涼的手指頭撫上我的臉孔,太陽通過落葉的空隙在我的桌子灑下斑駁光與影,光源碰觸到裝著琥珀色茶葉茶的玻璃杯體現了千萬斑斕的顏色,深深淺淺地投射在墻壁,像水波一樣蕩漾起來。
我閉上眼。
行星發動機點燃著砂石料的極大轟鳴聲隆隆作響,重元素聚變造成的動能燒灼著氣體,將它越來越像鐵水一般炙熱,卻又在遠日點越來越比冰還嚴寒徹骨,直徑一千米的低溫等離子光柱奔向穹頂,將整片天上3D渲染成光芒刺目地鈷藍色,終點的空氣激發一層層的氣浪。
這情景震撼人心宏偉,卻又攝人心魄、食人血肉、風險漂亮。在這達到一萬一千米的柴油發動機前;在這光芒奪目、溫度炙熱的光柱前;在這漫長的流浪之行中;在這無邊無垠、寬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中,人類微不足道的好似希臘雅典衛城中神廟的柱頭上的小小的病菌。微不足道如斯,敏感如斯,只需一顆普普通通的恒星產生的氦閃,人類文明行為連在腳底的地球便會一瞬間氣化看不到。
這類認知能力讓我的靈魂而為顫栗,在當然的眼前,人類乏力到不堪一擊。
而我卻不愿睜開眼睛。
我想在這粉碎不堪入目的農田上再次見到玫瑰花綻開,參天大樹、藍天白云草地;想來解除凍結的貝加爾湖釣上一尾鮭魚,開一瓶伏特加喝得酩酊大醉:我想看著我們的孩子在綠蔭上飛奔,折一個紙飛機看它悠悠滑行。
我想要這地球活下來,陪著人類來到時間的盡頭。
因此才擁有地球派的堅持不懈,與飛船派的斗爭。大約是我們中國人骨血里流蕩著家的情結吧,有別于西方國家的本人英雄主義,每一個我們中國人在危急當頭,還要帶著家一起流浪。不管全過程多么的艱苦,失落與壓抑感將籠罩著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大家也會帶著你一起流浪。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這長達兩千五百年的流浪之行會將你變的面目全非,但是大家沒有別的的挑選,宇宙空間的洪流要將大家擊垮,你得知否?
但在這漫長的流浪之行中,變的面目全非的不僅僅有我們的家,更有我們自己。宗教信仰在一夜之間消退的無影無蹤,不容易還有男人女人為了愛情而痛哭流涕,夫妻間形同陌路分毫沒有相愛可談。在每日亡命的害怕下無人再關注存亡以外的一切事兒,除開當今太陽光的情況和地球的`部位。看待這種不必要情感,就好像賭鬼在盯住輪盤的空隙把握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但是這樣的人,還能算是上是人嗎?
我緘默著,地球緘默著,無人能恰當地回應這個問題。也許回答是毫無疑問的,當半人馬座的恒星的光芒映照地球,百花盛開的情況下。也許回答是否認的,孤獨漫長的旅途會將人類打磨拋光成一堆沒有感情的碳基。
可是大家終究要流浪,由于它是唯一生存下去的期待,無論它產生哪種極大的災禍,大家不能回頭,從制定目標的第一天起,人類就從此回不去了。只有前行,才有曙光。方案即使漫長那又能如何,子孫后代的子孫后代沒有窮盡,人類都會到達新的佳園。
大家選擇希望。
到那個時候半人馬座的恒星產生光與熱,凝固的氣體再次氣化,凍土剛開始解除凍結,青草鉆出路面,花瓣掛上枝頭,鳥兒剛開始演唱,造型藝術與文學類足以再生,貝加爾湖的冰化為了水,我們可以相聚去釣鮭魚,去成都吃火鍋,看著小孩歡歌笑語發展,看著戀人笑靨如畫。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吧,流浪在這星辰中間。不管朝向哪種艱難,大家都不可以舍棄,生存下去。
這顆流浪星體,教會我頑強。
我睜開眼睛。
地球依然光輝燦爛。
流浪地球讀后感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劉歡的聲音像在召喚游子,盡管身處和平盛世,呼吸著新鮮空氣,行走在祖輩們都生活過的地面上,仰望星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但自從被書中的文字抓住,就此融入了這個故事,仿佛可以看到冰封的故鄉,空無一人的地面,巨大的太陽,一片寂寥、蕭條的景象。
大劉的腦洞太大,從《三體》到《流浪地球》,圍繞著全人類的命運展開,不斷制造矛盾,讓人焦慮、絕望,再慢慢找到希望。
一個進行了四百年的遠征,真的會是一個騙局嗎?加代子真的.愛“我”嗎?她可以生下孩子,真的很開心嗎?“我”真的愛加代子嗎?“我”真的相信會發生氦閃嗎?
一連串書中沒有提到的問題鉆進我的腦子,但在那樣一個動亂時代,除了生存,似乎沒有什么是真的了。
流浪地球計劃,導致了那么多人死亡,幾乎毀滅了地平面,燃燒掉了山,榨干了大海,甚至被人們懷疑為騙局。
好在,氦閃真的爆發了。
終于,氦閃還是爆發了。
四個世紀以前的我們歌頌的光明與希望,不在了。
她靜默地掛在那里,像一張紅紙,像小學生做的手工,像一張還沒開始剪的窗花。
太陽死了。
地面上的最后的五千個地球派也死了。
還好,還有人活著。
流浪地球計劃還在進行,再也不會有人質疑它,以后的人類會祖祖輩輩的流浪,直到來到新家園。
那時候,太陽是一個遙遠的神話,是一場及時蘇醒的噩夢,是一個躺在教科書里的遙遠星球,再不會有人沐浴她的光芒。
流浪地球讀后感4
看過電影后再看小說,感覺不完全一樣,還是說說電影《流浪地球》觀影體驗:越來越喜歡吳京塑造的每個角色!整部電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發自內心的求援,對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喚醒了那些為了與家人最后短暫相聚而撤離的救援隊伍,詮釋了希望的意義;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測算精準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前,感嘆在危急時刻只有中國人勇敢的站出來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對生的渴望和對全人類的貢獻;在經歷了17年領航出征任務,已經辦完交接手續的最后一天,劉戶口的爸爸選擇了犧牲自己沖向木星、點燃木星、帶全人類回家的時刻淚流滿面……我們的地球是需要每個人去愛護和保護的.,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和教養,在災難面前只有我們的祖國才能真正的保護我們!看了流浪地球為我們自己的科幻電影有了這么大的突破而開心,更為了那些讓我們可以在這和平發展的時代里實現夢想的人而自豪,為我們可以幸福快樂的生活而慶幸,中國雄起,中國威武,中國最棒!!!
流浪地球讀后感5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星河”,浩瀚的宇宙中埋藏了許多神秘。有黑夜中抬頭望去的繁星閃爍,有五彩斑斕太空流浪的星球家園。發生在茫茫宇宙的科幻大戲,被定格在《流浪地球》電影之中。
原作出自劉慈欣大師之手——這位科幻界的大師級人物,與電影導演郭帆強強聯手,憑借深入的聯想與想象,結合實際與未來,對我們生存的家園——地球,展開了深刻的剖析。
未來某一天,太陽急劇膨脹,人類要想辦法逃離太陽系。“持續兩千五百年的漫長宇宙之旅,史稱流浪地球計劃。”人類安裝上萬個行星發動器,把地球推離太陽系。伴隨猛烈的爆炸與震撼的音效,我們更能感受到災難面前人類的無助,同時也有堅強。
眼看就要撞上木星,機智的人們想到點燃木星上的易燃物質使其爆炸,把地球推向另一側。主人公劉培強思忖過后堅定地駕駛空間站點燃木星,讓地球脫離危險,可自己卻英勇犧牲。世上沒有天生的英雄,只有一個個平凡人擋在其他人面前;也許當耀眼的光輝過去,生命的閃爍才歷歷可見。想想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人真誠地幫助他人,為社會生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又有多少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堅持夢想,成為國家的棟梁?
鏡頭落在土地的貧瘠、空氣的混濁、植物凋零、人類藏匿的場景時,是人類無休止地浪費資源,肆意破壞環境,摧毀了原本脆弱的生態,也摧毀了自己生存的家園。當今,庚子鼠年的大疫就又提醒了人類,威脅生命的.不僅是病毒,還是人們對生態破壞的放縱。果不其然——“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這部電影提醒了我,不要等到災難降臨,再感到無助與悔恨。我們要減少工業廢水的排放,堅持實施垃圾分類工作,禁食野生動物,普及節能措施。只有立即著手保護生態,才不會讓地球的傷口流出人類的血。相信在筑成綠水青山的道路上,人類能與自然握手言和,看夜空的流星,品清幽的稻香;相信《流浪地球》的波瀾起伏,喚醒了大家的勇氣與擔當,讓更多的人們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奮斗的宇宙中蕩漾。
流浪地球讀后感6
第一次佩服劉慈欣,是看完了他的《三體》三部曲后。第二次,便是有幸觀賞了這部《流浪地球》。現在總會有很多人批評國內的科幻片毫無技術可言,無法帶給觀眾們極致的視覺享受和腦洞大開科幻情節。那么這部《流浪地球》幾近完美契合這些人對科幻片的理想型。
素有“中國科幻之父”之稱的劉慈欣,這一次把讀者和觀眾們帶到了太陽即將毀滅的`前夕,人類為了生存,踏上了逃離太陽系的征程,這一計劃稱作“流浪地球”。這一次技術方面一改常態,開片短短幾個鏡頭和幾句臺詞便把觀眾帶入到影片的背景中。整場下來,觀眾身臨其境,意味無窮。
這部電影主要圍繞了父愛和使命感兩方面展開。影片中吳京扮演的宇航員劉培強與兒子劉啟長期分離,兒子的叛逆,父親的無奈,最后被相同的使命感召喚,齊心協力完成了拯救地球的任務,犧牲了小家,成就了大家。
令我最深有感觸的畫面,也是本片的高潮部分,劉啟一行人面對聯合國發下的“地球死亡通知”,在其他人全部選擇放棄的時候,毅然決然去實施成功率為0%的方案。看到這,腦海里涌出一句話,什么是英雄?是那些流著淚,看清前方的磨難,繼續走下去的人。正是他們這份不甘,用肉身挑戰大數據和物理推算。將希望一點點掰了出來。最后用絕對的0%造就了不可能的100%。用電影中的一句臺詞來說:“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這真的是一部非常震撼的影片,一部稱作中國好萊塢的大片,各位小伙伴可以抽空去電影院體驗一下劉慈欣的科幻世界。
流浪地球讀后感7
隨著大年初一《流浪地球》的上映,掀起了一陣科幻狂潮。《流浪地球》甚至被稱為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第一步”,網友們紛紛稱“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科幻電影”,上映后便獲得了許多好評,且以極高的票房逆襲《瘋狂的外星人》和《飛馳人生》。截止到今天,網絡數據顯示《流浪地球》電影票房已突破46億元。
我也是在46億元里貢獻了四十元的一份子,起初只是被特效、末世背景和主角帥氣的臉蛋跟風去的,觀影結束后被流浪地球里的世界觀所吸引便去補了原著。所以才會有這一篇讀書筆記的誕生。
原著作者是劉慈欣老師,而他的文字下里沒有劉啟這個痞氣十足的叛逆少年,也沒有溫柔負責的劉培強,更沒有委屈的Moss和火種計劃,甚至木星危機都被四段概括。全文以第一人稱述說,由主角出生起講述地球是如何靠地球發動機停止自轉進入剎車時代,后再逃離太陽系,開始一千九百年的流浪歷程。其中有地下城滲巖漿,穿越小行星帶,木星危機,飛船派暴動和叛變四個大事件,其中著重描寫了叛變,在結尾形成一個諷刺的事件,讓人眼前一亮。這似乎和其他科幻作品沒什么特別的區別,不就是災難降臨,人類自救最后成功的事情。
我之前所接觸的文學作品里更多的是讓人心寒的人禍,而《流浪地球》里則是無法抵抗的天災。在末世背景里一定會相伴相依的“兩兄弟”——希望和絕望。電影《流浪地球》里的希望是“希望是這個年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路。”;原文的希望則是“這并不是說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高貴之所在。希望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東西,只是有些人緊緊抓住了,有些人直接放棄。比起希望,原文里令人絕望的情節更吸引人。當男主參加運動會雪橇項目,一個人開車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馳時,放眼望去一片黑暗,連星星的光芒都不復存在,他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動,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粘在黑暗這塊幕布上的小顆粒,無依無靠,動彈不得,孤獨就像一個大手將他緊緊攥住,他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園,未來一片灰暗,強撐的希望在這孤獨的黑暗中也一點點熄滅,這種絕望令人難以忍受。最讓人難受的便是結尾的叛變,暴動的分子把堅守地球發動器的地球派五千人活活凍死后看到了太陽的光芒,大聲贊美時太陽氦閃了,歌聲戛然而止,陷入了沉默。就像天氣預報說今天下雨但卻出了太陽,認為外面天氣極好不用帶傘,結果出門就烏云密布驟雨將至。當然這是一個些許夸張的比喻,但是話歪理不歪。這讓我不由得想到人們總是跟隨著輿論,把幼稚錯誤的想法推至最高點,反把掌握真理的人給送上火刑架。有一種真實的共鳴,仿佛是個必然的事件。不過縱觀人類的歷史,的確是這樣緩慢的進行著,故事里的五千人和當年的`哥白尼并無本質上的區別。另一個是從古至今都讓人絕望的詞語——死亡。《月牙兒》的死亡是白袍和黑木匣;《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是兩條冰冷的鐵軌;《流浪地球》的死亡是平原上一堵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的發光的墻。
希望絕望與死亡,是災難科幻故事必備的要素,《流浪地球》也不例外,但它多少有些不同。
我對災難科幻片并不感興趣,所看過的災難片科幻片也就《20xx》和《生化危機》系列,如果打一個響指全宇宙消失一半生物也算災難片的話(復聯3)。《流浪地球》是以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為切入點,不是靠瑪雅的預言,和讓人變成喪尸的瘟疫營造出末日場景。正如文中小星老師所說的“其實,人類把太陽同恐懼連在一起也只是這三四個世紀的事。這之前,人類是不怕太陽的,相反,太陽在他們眼中是莊嚴和壯美的。那時地球還在轉動,人們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們對著初升的太陽歡呼,贊頌落日的美麗。”這是真的。太陽氦閃讓我看的心頭一驚,若是地球失去了太陽,便會陷入無盡的黑暗和恐懼,這種恐懼源于人們內心,而不是外界。雖然也有《太陽浩劫》這樣同是對太陽動刀子的,但是他們的主角去點太陽,我們則是帶著地球跑。
再是我對《流浪地球》一個十分主觀的感受,人類帶著地球跑,除了地球優秀的生存條件外,應該還有劉慈欣老師作為中國人對家的眷戀。放大來看,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里,地球就是人類的家。外國電影多是坐著飛船逃離地球,而中國電影則是帶著地球逃亡,這是一種骨子里心坎底的情懷,是對家鄉與故土的熱愛,對家人團圓的期望。電影全篇貫穿著這以思想,而在原文里是以飛船派與地球派的爭論體現。體現的十分隱晦,我幾乎被帶著地球流浪是因為地球所擁有的的優越條件說服了。興許是中國人的鄉土情懷太重,美國大片最后大概是以拯救地球為動力,《流浪地球》則是以回家團圓為動力。這些都是我在電影里看到的,電影著重展現了中國獨有的人情味,引得觀眾們一波共鳴。而在《流浪地球》原著作為一部硬科幻小說,并沒有闡述過多有關人情的事件,是以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每個事件,就如巖漿滲入地下城時是按年齡大小逃生,靠抽簽來進入地下城,都是殘酷卻又十分真實。
文中有一句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主角的爺爺,后兩次都是主角自己的感嘆。《流浪地球》的故事也在伴隨著結尾的那首歌,和最后一次感嘆“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里結束,給人一種帶著憂慮卻又對明天充滿希望的感覺。電影里沒有出現這句話成為了我的一大遺憾,但那句“終有一天,冰會化成水。”有異曲同工之妙。
《流浪地球》不像《帶上她的眼睛》那樣使人壓抑,至少尚存著希望,但是再多再多的分析也可能只是讀者的自作多情了。閱讀時懷著激動,讀完后感嘆,寫下時又重歸于平靜。無論是諷刺的叛變還是一千九百年的流浪,都成為了星空一顆明亮的星星,好在我們現在依舊能見到太陽,如果贛州這鬼天氣愿意讓烏云散開的話。
最后還是要樂一樂,畢竟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望,容易造成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
流浪地球讀后感8
我是不喜歡科幻題材的小說的,說起中國的科幻,是繞不開《三體》的。十多前《三體》成名的時候,我買過實體書,手機上也下過電子書,無奈沒有一次是完整看下去了的,可能女性天性對這類題材的書沒興趣。這兩年沉迷耽美小說,不可避免了接觸到耽美大神級作者priest了。她的最新作《殘次品》是一本構架宏偉的未來星際長篇科幻作品,這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看完的一部科幻作品。
《流浪地球》的賣點之一就是《三體》的作者劉慈欣的作品了。科幻小說、電影在中國都是小眾作品,以前看過的科幻災難性作品大都來自美國,大多是以拯救地球為題材。而這一次,《流浪地球》不僅僅局限于拯救地球,而是拯救人類,拯救我們幾千年人類的文明。現在我們也不再避諱說地球的毀滅,就是太陽從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自然書里就在說,現在的太陽是中年的太陽,那么有一天,億億年之后或許就是太陽的老年、終年,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系,及至我們的地球也有毀滅的那一天。《殘次品》作品的構架中,地球已經是遠古地球時代了。
原著中的文字轉化為視覺呈現、想像成為影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感謝《流浪地球》還是比較成功為我們呈現一個視覺感觀上的盛宴,宏偉的空間觀、精密的太空倉、別有洞天的地下城,鐵甲洪流般的運載車.....讓一切物理上的東西活化成情感,還有參與其中的人類,無數人挺身而出上演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九生一死的'幸福。
影片的最后,吳京帶著整個空間站作為火柴點燃木星。空間站上有三十五萬個受精卵,有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所有的DNA,就這么帶著這些東西燃燒殆盡了……我是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安排,雖然是文學創作,可以有適當的想像和夸張,但是作為地球的小我怎么也得為人類的繁衍和文明讓步吧,其實換一個方式,留下這些東西在空間站,分出一個帶著三十萬噸的燃料倉點燃木星不就可以了。
我想,作為水和二氧化碳組成的碳基生命的人類是脆弱的,我們沒有花草樹木的逢春再生,沒有鋼鐵磐石那樣能遭受千捶百煉……但是碳基生命的人類也是最堅強的,我們有著可以為之犧牲自身的家國情懷,有著親人愛人牽牽拌拌的繞指情愁……
流浪地球讀后感9
"在這個世界上,希望和鉆石一樣珍貴."如果你選擇希望,你就有理由堅持生活。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陽進入老年,地球上的人們帶著地球去尋找新的家園以求生存。它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輝和災難來臨時人們之間的真摯情感。
故事中的人有勇氣去做,因為他們選擇了希望。如果它們不努力工作,而是舒適地等待滅絕,結果會完全不同。即使前面的過程很困難,但未來是美好的'。后者,即使過程簡單,也注定要滅亡。這是希望的力量。
鉆石很珍貴,因為它能反射成千上萬種顏色的光。希望,給它一束人類的光輝,它一定會給你一個多彩的成功世界,所以希望像鉆石一樣珍貴。
小說中有一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叛軍想把堅持在地球上游蕩的5000名士兵凍死。但是5000名士兵中沒有一個人屈服并乞求憐憫。他們說:“讓人類永遠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們選擇了全人類的希望,而不是他們自己的。死刑執行一小時后,氦閃爆發,太陽開始死亡,所以5000名士兵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的選擇拯救了人類。這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有很多選擇希望的例子,比如“豬很強壯”。如果它沒有選擇希望,如果它在廢墟中堅持了九天的希望,它今天怎么能過上舒適的生活呢?還有最美麗的老師張麗麗,她為——個孩子的未來選擇了更高的希望。她繼續努力,把三個學生從疾病中解救出來,給了他們生命和健康。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最真誠的情感,但它能帶領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
我們應該像他們一樣選擇希望嗎?
我想是的。當生活、學習和工作不令人滿意時,我們應該選擇希望并堅持下去。每當我穿過峽谷,沿著崎嶇的小路行走時,一片綠蔭出現在我面前,我的心突然變得清晰起來。如果你選擇希望,希望也會選擇你,給你帶來光明的未來。
我想,在這個世界上,希望比鉆石更珍貴!
流浪地球讀后感10
記得剛剛讀完《流浪地球》的那個夜晚,放下書,走出房門,來到陽臺的窗邊,凝望著眼前的星空,思緒似乎已經飄到了半人馬座,飄到了比鄰星。劉慈欣曾說過:“一篇好的科幻作品,就是當你讀完后,抬頭仰望星空。”
《流浪地球》是一篇中篇小說,主要寫的是太陽即將“氦閃”,吞沒整個太陽系。人類啟動“流浪地球”計劃,漂泊到半人馬座A星C——比鄰星,成為它的行星。故事篇幅不長,卻充滿宏大的想象。我認為其中最令人震撼的便是“流浪地球”計劃本身。光是將地球作為星際飛船本體實現星際旅行的想法,已經是前所未有的,更別說支撐這一想法的各種科幻元素,如地球發動機、記憶遺傳、地下城……它們讓這個不可思議的設想變得合情合理。
小說以“我”的視角展開描寫,讓讀者對整個事件的脈絡有了清晰的認識,明明是科幻小說,寫得卻真實合理,其中的.細節無一展現著實實在在的生活,當中的科技技術又告訴我們這并非是現實存在的。想象與生活的結合,對人性的詮釋,無不讓讀者沉思。
這篇小說的第一句話:“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就揭示了它的與眾不同。其他的科幻小說大都是從一個很大的尺度上來寫,但這篇卻以小見大,從普通人“我”的視角來寫。我認為,小說里描寫的“我”身邊的人,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我”的媽媽麻木、平淡,爺爺見到雨水時的興奮,加代子的善變、阿東的頑固等等,都代表著社會上不同類別的人,而這只是其中一處精妙的寫法。再說“流浪地球”計劃,一說到世界末日級的災難來臨,更多想到的就是制造各種高能飛船逃離,這個做法雖然可行,但只能帶走有限的一部分人類,在道德人性上是不合適的。可作者劉慈欣卻想到讓地球成為“飛船”,開出太陽系,完美解決了上述的問題,真正做到了解救全人類目標,這個想法還有地球發動機等一系列的技術支撐,地球發動機又有重元素聚變來完善,這一系列的想法超乎現實卻又合乎邏輯,不得不佩服作者大膽的設想和縝密的思維能力。
《流浪地球》的構思之精巧,想象之宏大,令人驚嘆,我認為這篇小說值得大家好好去讀一讀。
流浪地球讀后感11
“希望是這個世界上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選擇希望,人生就有堅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設定在太陽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為了存活,帶著地球去找新的家園的故事。也揭示了當災難來臨時,生活中人性光輝和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氣去做,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希望,如果他們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著滅亡,那結果截然不同,就算前過程艱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后者就算過程安逸,結果注定滅亡,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鉆石的'珍貴在于,給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萬道的五彩繽紛。希望,給它一束人性的光輝,它肯定也會回贈你成功的繽紛世界,所以希望和鉆石一樣珍貴。
小說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反叛軍要把堅持流浪地球計劃的五千名士兵凍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當中沒有一個人屈服求饒,他們說:“讓人類永遠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們選擇了整個人類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后一個小時氦閃爆發了,太陽開始走向滅亡,所以說這五千名士兵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的選擇,拯救了人類。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選擇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豬堅強”。如果不是它選擇了希望,在廢墟中九天九夜都堅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會有今天安逸舒適的生活?還有最美教師張麗莉,她選擇了更崇高一點的希望——孩子的未來,她一推,讓三名學生免受病痛之苦,讓她們獲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這人世間最樸質的情感,卻能帶領人們走向光明和未來。
而我們是否也應該像他們一樣,選擇希望呢?
我想是的。當生活,學習,工作不如意時,我們應該選擇希望,堅持走下去。每當我跨過溝壑,走過崎嶇的小路,眼前出現一片綠蔭,心中頓時變得明朗。你選擇了希望,希望也就會選擇你,并帶給你美好的未來。
我覺得,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比鉆石更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讀后感12
說實話,我是學渣。評論里面各種物理學霸的科普其實我都不是很懂,雖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識。
小說很精彩,但我更喜歡電影的版本。
作為一個物理白癡,我只有以下這些感想:
1.如果我們當下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但這種優越的生活條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孫痛苦之上的',我想我們這一代人也不會覺得高興。本書的男主提到,當他聽到那首贊頌太陽的歌時,想到將來他的第一百代子孫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星球,感動到流眼淚,即便第一百代子孫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孫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電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計劃宣告失敗時,里面有的人用槍自殺;有的人則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擁,度過最后的時光。我則握著我的愛人,試圖記住他臉龐上的每一根毛發,每一條皺紋。雖然這只是電影,雖然還沒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結束時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著自己愛人的手,而且大家都還活著。真是太好了。
因為我是又感性,又矯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來,整部戲的內核就是在表達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問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應該就是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讀后感13
為了拯救地球,人類展開一次熱血而孤勇的嘗試。
在《流浪地球》的影片中,因太陽的枯竭,地球將遭遇滅頂之災。此時,人類數量銳減至35億。幸存的人們團結一致,金錢的概念和國家邊界模糊了,一個長達2500年的行星移民計劃被提出,進而開始執行并逐步推進。中國,在這個計劃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全球領袖角色。太陽枯竭,地球將要撞上木星,遭受滅頂之災。男主劉啟和妹妹以及爺爺在陰差陽錯中,加入了中國救援隊CN171—11,開啟了一段熱血沸騰而震撼人心的冒險。
還清楚地記得劉啟爺爺的臨終之語,記得爸爸的“非法喚醒”、爸爸隔著茫茫太空與兒子對話等情景。這些鏡頭無不令觀眾為之動容。在這些感天動地的細節背后,就有著亙古不變的先輩們的自我犧牲精神。妹妹韓朵朵全球廣播時,各國還未歸家的救援隊員紛紛跑去支援,路上一輛輛急轉掉頭的救援車,無不傳遞著人性的善良和溫暖。哥哥劉啟,在沖擊波快要來臨時,不顧自己的安危,去救從高處墜下的妹妹,也讓我們感受到這濃烈熱的親情。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句讓我們津津樂道的交委的提醒: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第一次聽,很多人都啞然失笑。后來再聽到,很多人卻心頭一緊,然后心塞難過。再次聽這段臺詞的.時候,早已是物是人非,車上的駕駛座少了爺爺的身影,車上也永遠聽不到王磊隊長嚴厲而又為我們擔心的警告了。
在影片的最后,CN171—11救援隊的眾人和來自世界各地救援隊的人們,與時間賽跑,共同努力,點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看了這部影片,一個詞一直叩擊著我的心靈,它就是希望。那么,我們又是否曾想過,希望是什么?我們是否每一次都握住了那一線希望?電影看到結尾,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己,有時候總覺得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余地了,倒不如放棄,卻從來沒有想過去創新,沒有去嘗試在絕望中探尋出新的希望,而是被困難和苦難和擊垮,選擇臣服于它們。莎士比亞曾說過:“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是呀,漫長的黑夜,會讓人感到害怕,會讓人感到孤獨和絕望,可不管這黑夜有多么漫長,只要我們堅持了,努力了,給自己爭取到一點希望,白晝也終將會來臨。
人應該生活在希望之中,就算曾經的希望泯滅了,還會有新的希望的之火燃燒起來。如果一個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沒有,他的生命實際上也就停止了。《流浪地球》影片中的人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拯救地球任務失敗時,一開始大家都還活在支離破碎的夢中,不愿意去面對這個事實,不愿意去相信大家就要面臨死亡的結果,可是后來大家認清事實真相后,齊心協力尋找辦法,終于找到了一線生機,找到一絲希望,最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地球。這就是希望給人們的偉大力量。所以,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更應該懷揣著希望,朝更好的地方前行。
希望是什么?在我們這個年代希望是指引我們奔向遠方的路標,是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指向家的方向,是處在困厄之中仍然擁有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希望是無比寶貴和無比強大的力量!
努力!就會有希望!
有希望!我們就應該更加努力!
流浪地球讀后感14
電影很棒,卻并不棒在電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會意義,開創性且完成得還不錯,便成就了票房奇跡。
但我始終認為,文藝作品的社會意義不該高于其藝術價值。
很多人并不這樣覺得,覺得一定要有深刻意義要影響社會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稱偉大堪稱經典。但是這樣的標準本身就太過于功利性,文藝作品給人帶來的力量不是標語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藝作品是給人以靈魂上的共振,再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意識形態的`。甚至很多時候,文學作品是滯后性的,是在思想萌發之后才有相應的作品產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電影或者一本書籍能有多大影響力,是我一直不認同的評價標準。
因此,電影并不讓我覺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電影過后反觀原著本身,卻讓我驚喜。深度比電影高出幾個等級,篇幅雖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體在文學敘述上的流暢性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對人類依然是一針見血,集體無意識下的憤怒被諷刺得淋漓盡致。地球派真的是錯的嗎?無法被證實。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個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劉作品,推薦。
流浪地球讀后感15
千年之后,太陽將會毀滅所有太陽系的星球。與其說坐以待斃,不如帶上地球尋找新的太陽,開啟流浪之旅。地球發動機帶著地球前往新家園和史稱“流浪地球”計劃。地球到達木星想利用引力將自己拋出太陽系,因為發動機沒有足夠的燃料。意外發生了:由于木星里影響,地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去。所有人力挽狂瀾,但是終究無法擺脫木星的引力,在危急時刻,主角劉啟想出辦法:點燃木星,讓木星爆炸并推離地球。地球開始流浪......
沒有人聽從他們,只顧返回與親朋好友做最后的告別,劉啟和朋友們的計劃陷入困境。看到這兒,我在想:人類終究自私。相互斗爭,除了失敗以外,沒有好處,人類又何時能放下分歧達成一致呢?何時又能把大家的利益看成自己的使命?這樣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就不會發生爭執戰爭、極寒、地震、缺氧,讓地球發動機無法運轉,無法得到原料,讓地球向木星墜,人類將會加快進步。
當人們認識到了挽回地球的重要后,努力讓可以點燃木星的地球發動機火焰升高。可是還差了不少的距離,在千鈞一發之際,領航員劉培強,也就是劉啟的爸爸,引爆了領航員空間站和木星,最后英勇犧牲。這是一個悲劇,與劉啟的一別成為了最后一別。但這也是美麗的悲劇,人類得救了,地球得救了。地球,又開始了流浪之旅。劉培強知道,留在“領航員”空間站,絕對安全。可他選擇了死亡,他知道人工智能莫斯得到聯合國的授權,將會“判逃”并實行火種計劃,可他選擇了自毀。比起那些只想回家,不愿浪費一點時間的人,他甘愿與兒子永別,犧牲自己拯救世界。他舍己為人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身邊的警察、消防員、醫生......還有許多熱心人不也是這樣?他們在危難時刻選擇勇往直前,救出鮮活生命,而迎接自己的是絕境甚至死亡。我們萬萬不要等到此時,才珍惜親情,放下雞毛蒜皮的小事,再多仇恨與抵不過血肉之情。
在火種計劃中,人工智能莫斯放棄地球,想帶著人類以及動物植物的.受精卵逃跑,繁衍新的人類。我想這樣的人類毫無感情,他們沒有親人沒有父母。正如電影中所說的“我不想那一別成為我與兒子的最后一別。”人類守護的不僅是這個星球,更不是人類的生命,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深情,這樣人類的歷史傳統美德,才能祖祖輩輩的,發揚下去。
看完這部影片,我沒有陌生的感覺。千萬年之后,說不定“流浪地球”會成為現實。流浪是遙遠的,而感情和熱血是現實的。珍惜與親人的時光,珍惜自己的生命,讓生命變得有價值。
【流浪地球讀后感】相關文章:
《流浪地球》觀影感10-09
《流浪地球》高考作文素材05-24
《流浪地球》讀后感04-28
流浪地球讀后感12-19
《流浪地球》讀后感05-31
流浪地球電影讀后感06-02
流浪地球讀后感1000字06-11
《流浪地球》讀后感范文(通用20篇)08-19
《流浪地球》讀后感范文(通用12篇)08-05
流浪07-08